操作系统原理-Linux下的内存分配与回收的管理
实验报告二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if(strcmp(PName,"OS")==0)
{ printf("ERROR!");
return;
}
while((strcmp(temp->proID,PName)!=0||temp->flag==1)&&temp)
temp=temp->next;
四、程序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及符号说明
结构1:
typedef struct freeTable
{
char proID[6];
int startAddr; /*空闲区起始地址*/
int length; /*空闲区长度,单位为字节*/
int flag; /*空闲区表登记栏标志,用"0"表示空表项,用"1"表示未分配*/
freeNode=freeNode->next;
}
getchar();
break;
default:printf("没有该选项\n");
}/*case*/
}/*while*/
}/*main()*/
六、运行调试结果
初始界面:
分配主存,五个作业名:P1、P2、P3、P4、P5
显示主存使用情况:
回收主存P2:
if(front->flag==1&&rear->flag==1)
/* 上邻空闲区,下邻空闲区,三项合并*/
{
front->length=front->length+rear->length+temp->length;
虚拟机内存管理: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机内存管理: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机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是一项有限的资源,而操作系统需要合理地分配和回收内存,以满足不同应用程序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虚拟机内存管理中的分配与回收策略。
一、内存分配策略在虚拟机中,内存的分配通常是在进程创建时进行的。
操作系统需要将一块连续的内存空间分配给该进程,并且记录该进程的内存边界。
常见的内存分配策略有以下几种。
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该算法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块,从头开始查找第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块来进行分配。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简单高效,但容易造成内存碎片。
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该算法从所有空闲块中找到最小的适配块进行分配。
相比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能更好地利用内存空间,减少碎片的产生,但分配效率较低。
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 Fit):该算法与首次适应算法类似,但是从上一次分配位置开始循环查找。
这样可以减少搜索的时间,提高分配效率。
内存分配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内存的对齐方式和分页机制。
对齐方式可以提高访问速度,而分页机制可以更好地管理内存空间。
二、内存回收策略内存回收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当某些进程不再使用内存时,将其释放给操作系统重新分配。
常见的内存回收策略有以下几种。
引用计数法:该方法记录每个对象被引用的次数,当引用次数为0时,即可将该对象回收。
但是引用计数法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容易造成内存泄漏。
标记-清除算法:该算法通过标记未被引用的内存块,然后清除这些块来回收内存。
这个算法可以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但会产生内存碎片。
分代回收算法:该算法将内存分为多个代,根据对象的存活时间将其分配到不同的代中。
年轻代的回收频率较高,老年代的回收频率较低。
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内存回收。
写时复制(Copy-on-write):该技术将内存分为读写两个副本,在写操作时才会进行复制。
这样可以减少内存拷贝的开销,提高性能。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附源码)
存储管理动态分区分配及回收算法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班级:信1501-2实验者姓名:李琛实验日期:2018年5月20日评分:教师签名:一、实验目的分区管理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存储管理技术。
本实验要求用一种结构化高级语言构造分区描述器,编制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和回收算法模拟程序,并讨论不同分配算法的特点.二、实验要求1、编写:First Fit Algorithm2、编写:Best Fit Algorithm3、编写:空闲区回收算法三、实验过程(一)主程序1、定义分区描述器node,包括3 个元素:(1)adr-—分区首地址(2)size——分区大小(3)next——指向下一个分区的指针2、定义3 个指向node 结构的指针变量:(1)head1——空闲区队列首指针(2)back1-—指向释放区node 结构的指针(3)assign——指向申请的内存分区node 结构的指针3、定义1 个整形变量:free——用户申请存储区的大小(由用户键入)(二)过程1、定义check 过程,用于检查指定的释放块(由用户键入)的合法性2、定义assignment1 过程,实现First Fit Algorithm3、定义assignment2 过程,实现Best Fit Algorithm4、定义acceptment1 过程,实现First Fit Algorithm 的回收算法5、定义acceptment2 过程,实现Best Fit Algorithm 的回收算法6、定义print 过程,打印空闲区队列(三)执行程序首先申请一整块空闲区,其首址为0,大小为32767;然后,提示用户使用哪种分配算法,再提示是分配还是回收;分配时要求输入申请区的大小,回收时要求输入释放区的首址和大小。
实验代码Main。
cpp#include〈stdio。
h〉#include<stdlib.h>#include〈string。
实现内存分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操作系统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
2. 掌握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
3. 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Linux2. 编程语言:C语言3. 开发工具:GCC编译器三、实验原理1. 内存分配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内存分配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程序运行需要,将物理内存分配给程序使用的过程。
内存分配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从内存空间首部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小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3)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在所有满足条件的空闲区域中,选择最大的空闲区域进行分配。
2.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动态分区分配方式是指操作系统在程序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
动态分区分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固定分区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分区。
(2)可变分区分配:根据程序大小动态分配分区,分区大小可变。
(3)分页分配: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程序运行时按需分配页。
四、实验内容1. 实现首次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包括分区起始地址、分区大小等。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首次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2. 实现最佳适应算法(1)创建空闲分区链表,记录空闲分区信息。
(2)编写分配函数,实现最佳适应算法,根据程序大小查找最佳空闲分区,分配内存。
(3)编写回收函数,回收程序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更新空闲分区链表。
3.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验证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正确性。
(2)对比两种算法在内存分配效率、外部碎片等方面的差异。
五、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动态内存分配模拟程序,包括空闲分区链表、分配函数和回收函数。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主存(内存)的分配和回收。
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理对于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内存的分配和回收原理。
一、内存管理基本概念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将有限的内存资源分配给各个进程,并及时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
内存管理的核心是虚拟内存技术,它将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页或块,每个进程都认为自己拥有整个内存空间。
二、内存分配原理1. 连续分配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内存分配采用的是连续分配原理。
系统将内存分为固定大小的分区,并为每个进程分配连续的内存空间。
这种分配方法简单高效,但会导致内存碎片问题,进而影响系统性能。
2. 非连续分配为解决内存碎片问题,后来的操作系统引入了非连续分配原理。
非连续分配可以分为分页式和分段式两种方式。
- 分页式: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框,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
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 分段式:将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的大小可以不同。
通过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
三、内存回收原理内存回收是指在进程不再使用某块内存时,及时将其释放,使其成为可供其他进程使用的空闲内存。
内存回收涉及到的主要原理有以下几种:1. 清除位图操作系统通过使用一张位图,来记录内存中的空闲块和已分配块的状态。
当一个进程释放内存时,系统会将相应的位图标记为空闲,以便后续进程可以使用。
2. 空闲链表操作系统通过维护一个空闲链表来管理空闲内存块。
当一个进程释放内存时,系统会将该内存块插入空闲链表,使其成为可供其他进程分配的空闲内存。
3. 垃圾回收垃圾回收是指当进程释放内存后,操作系统自动检测并回收无法访问到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
垃圾回收可以通过引用计数和标记清除等算法实现。
四、内存管理策略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性能,操作系统采用了一系列内存管理策略:1. 内存分配策略- 最先适应算法:从空闲链表中选择第一个足够大的内存块分配给进程。
实验8Linux的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的概念
内存管理的定义
内存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内存 资源的分配、回收、保护和扩充等一 系列操作,以确保系统高效、稳定地 运行。
内存管理的目标
提高内存利用率,减少内存碎片,实 现多任务环境下的内存共享和保护, 以及提供虚拟内存等。
Linux内存管理的特点
分段和分页机制
Linux采用分段和分页机制来管理内存,将物理内 存划分为大小相等的页框,同时将进程地址空间 划分为多个段,每个段对应一个页表项,实现地 址空间的隔离和权限控制。
。
03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加深对Linux内存管理的 理解和认识。
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
Linux(建议使用Ubuntu或CentOS等常见发行版 )
开发工具
GCC编译器、GDB调试器、Valgrind内存检测工 具等。
实验材料
一台配置有Linu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具备基本的 编程和调试能力。
02
Linux内存管理概述
VS
共享内存的实现方式
在Linux中,共享内存可以通过shmget() 、shmat()和shmdt()等系统调用来实现 。首先,使用shmget()函数创建一个共 享内存段;然后,使用shmat()函数将共 享内存段连接到当前进程的地址空间;最 后,使用shmdt()函数将共享内存段从当 前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分离。
06
内存优化与性能提升
内存泄漏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内存泄漏定义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未能正确释放,导致系统内存逐 渐耗尽的现象。
检测工具
使用Valgrind等内存检测工具,可以检测程序中的内存泄漏问题。
解决方案
及时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避免不必要的内存申请,采用智能指针等 RAII技术来管理内存。
Linux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和优化技术
Linux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和优化技术在Linux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内存是最主要的资源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浪费或滥用的资源之一。
因此,在Linux系统中要做好内存管理,就必须要清楚该系统如何使用内存、怎样管理内存,以及如何优化内存使用。
一、Linux内存的分类在Linux系统中,我们一般将内存分为两种类型: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
物理内存是指计算机实际存在的内存,而虚拟内存是指计算机中的硬盘空间,它在计算机中被用作为一种虚拟化内存的技术。
这种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虚拟出额外的内存空间,从而提高系统的内存使用效率。
二、Linux内存的使用在Linux系统中,内存不是一次性分配给所有程序使用的,而是按需分配的。
当系统需要更多内存时,它会从空闲的内存中分配出一部分,然后再使用这些内存来支持系统进程和应用程序。
此外,Linux系统中还有一个内存缓存,它可以帮助系统将经常被访问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以便快速响应用户请求。
三、Linux内存管理在Linux系统中,内存管理模块负责管理系统的内存使用。
这个模块会跟踪系统内存使用情况,并将一部分内存分配给正在运行的进程和应用程序。
此外,如果系统内存使用过量,内存管理模块还能回收不必要的内存,并将其分配给更需要的进程或应用程序。
四、Linux内存优化技术1. 内存调整在Linux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内存调整技术来优化内存使用。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修改内核参数来增加系统的内存使用效率。
我们可以使用sysctl命令来修改内核参数。
2. 内存抖动在Linux系统中,如果内存使用过量,就会出现内存抖动的情况。
内存抖动是指系统频繁地将一页内存从内存中换出,然后再将其换入内存。
这种过程会导致系统速度变慢,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优化内存使用。
我们可以在系统中使用Swap分区和Swap文件来降低内存抖动的风险。
3. 内存清理在Linux系统中,我们可以使用内存清理技术来优化内存使用。
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操作系统原理-第5章内存管理
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操作系统原理-第5章内存管理计算机四级网络工程师-操作系统原理-第5章内存管理单选题可变分区管理方案,看内存分配表各类适应算法下次适应算法最优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系统中剩余的最大空闲分区静态重定位中,从哪个单元获取操作数各类置换算法各类置换算法看内存分配情况表——实战最近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RU)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最近最不常用页面置换算法(LFU)最近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NRU)涉及计算【真题讲解】页式管理存储第66题快表命中率花费us计算简单页式存储管理问最大有多少个页面问最大有多少字节问页表长度(页表项个数)写保护中断各个置换算法的缺页率(建议放弃这一题分,比较容易搞混,需要理解各个置换算法并画图表)LRU页面置换算法OPT最佳页面置换算法八进制的计算(先八进制转换成二进制再计算)虚拟页式存储管理(求偏移量题目)题目直接给二进制,直接进行数位数偏移题目直接给16进制,转换为二进制后进行数位数偏移虚拟页式的有效位、修改位、访问位、保护位、禁止位单页存放整数变量个数和循环代码计算缺页次数一般情况通解:两个循环次数相乘,除单页个数答案有整数×整数形式使用快表和不使用快表相比较,求平均访问时间降低x%需要直接记忆单选多选题需要直接记忆多选单选题可变分区管理方案,看内存分配表下次适应算法最优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系统中剩余的最大空闲分区这种题目一定要学习画图,画出变化趋势和具体数值静态重定位中,从哪个单元获取操作数第28题:在操作系统的存储系统中,程序装入时采用静态重定位方法。
已知:第18号单元外有一条加法指令,该指令要求处第066号单外取得操作数1234。
假设存储管理为程学分配的内存区域是众第800号开始,则加法指令将从哪一个单元获取操作数:答案——866置换算法策略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将驻留在内存中时间最长的一页调出最先装入内存的一页调出最近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RU)最长时间未被使用过的页面距离现在最长时间没有被访问的页面最近最不常用页面置换算法(LFU)一段时间单页面被使用的次数多少选择一段确定的周期T内,使用次数最少最近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NRU)在最近的一个【时钟滴答】中尽量置换一个没有被访问的和没有被修改过的页面理想页面置换算法(OPT)以后不再需要的、或者在最长时间以后才会用到的页面第二次机会页面置换算法检查进入内存时间最久页面的R位,如果是0,则置换该页;如果是1,就将R位清0,并把该页面放到链表的尾端,修改其进入时间【重点就是会放到链表尾端,画图表时注意】各类置换算法各类置换算法看内存分配情况表——实战最近最少使用页面置换算法(LRU)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FIFO)最近最不常用页面置换算法(LFU)最近未使用页面置换算法(NRU)涉及计算【真题讲解】页式管理存储第60题:在分区管理方法中,假设程序A自60K处开始存放,到124K为止。
第17章内存监控和回收-Linux操作系统原理实践教程-崔继-清华大学出版社
/proc/meminfo文件
3、C语言中内存分配及释放函数
void *malloc(size_t size) void free(void *ptr)
关于main的参数
main( int argc , char *argv[] , char *envp[] )
argc是argument count的缩写,表示传入main函数的 参数个数。
argv是argument vector的缩写,表示传入main函数的 参数序列或指针,并且第一个参数argv[0]一定是程序 的名称,包含了程序所在的完整路径。
envp[]是用来取得系统的环境变量的值。
存储管理(1)ຫໍສະໝຸດ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的概念。 2. 了解free、vmstat等工具的使用。 3. 了解proc文件系统中内存使用状况查看方法。 4. 了解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物理内存是系统硬件提供的内存大小。 虚拟内存是利用磁盘空间虚拟出的一块逻辑内存
(为了满足物理内存不足而提出的策略)。
用作虚拟内存的磁盘空间被称为交换空间(Swap Space)。
Linux会在物理内存不足时,使用虚拟内存,内核 会将暂时不用的内存块信息写到交换空间,释放物 理内存。当需要用到原始的内容时,这些信息会被 重新从交换空间读入物理内存。
二、实验原理(续)
1、内存使用查看工具
free命令:监控Linux内存使用状况。 vmstat命令:查看虚拟内存等系统资源使用情况。
linux内存机制
linux内存机制
Linux内存机制是指Linux操作系统中对内存的管理和分配机制。
Linux内存机制是由内核实现的,其目的是为了确保系统稳定性和高效性。
Linux 内存机制包括物理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管理、内存映射、内存分配和释放等方面。
物理内存管理是指对物理内存的管理和控制。
Linux 内核通过内存映射和页表管理,将物理内存映射到虚拟内存中,实现了内存的隔离和保护。
虚拟内存管理是指对虚拟内存的管理和控制。
Linux 内核通过虚拟内存管理,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映射到物理内存中,实现了多个进程的共享内存空间。
内存映射是指将一个文件或设备映射到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从而使得这个文件或设备可以像内存一样被访问。
内存分配和释放是指对内存的动态分配和释放。
Linux 内核提供了多种内存分配器,如 SLUB、SLAB 和 Buddy 等,可以根据不同场
景选择不同的内存分配器。
总之,Linux 内存机制是 Linux 操作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
系统,它为系统提供了高效的内存管理和分配机制,为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提供了保障。
- 1 -。
操作系统原理
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核心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和提供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操作系统原理是指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方面。
一、进程管理进程是计算机中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是操作系统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进程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同步与通信等。
进程的创建是指操作系统根据用户的请求或系统的需要,创建新的进程。
进程的调度是指操作系统根据调度算法,按照一定的优先级将CPU时间分配给不同的进程。
进程的同步与通信是指多个进程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斥操作,确保进程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和协调。
二、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内存资源的分配与管理。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操作系统需要合理地管理内存空间,提供给正在运行的进程使用。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地址映射、地址转换、内存分配与回收等。
地址映射是指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以实现程序对实际内存的访问。
地址转换是指操作系统通过分页或分段机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过程。
内存分配与回收是指操作系统根据进程的需要,动态地分配和回收内存空间,以满足不同进程的需求。
三、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指操作系统对存储设备中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机制。
操作系统使用文件系统来管理硬盘、磁盘和其他存储设备上的文件。
文件系统将文件组织成目录结构,并提供对文件的读取、写入、删除等操作。
文件系统的设计要考虑文件的命名、存储、保护等方面,以提高文件的访问效率和数据的安全性。
四、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计算机系统中会有多个设备与操作系统交互,如磁盘、打印机、键盘等。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设备的分配与释放、设备的请求与响应、设备的故障处理等。
设备的分配与释放是指操作系统根据进程的需求,动态地分配和释放设备资源。
设备的请求与响应是指操作系统接收到设备请求后,将请求分配给相应的设备,并在设备完成操作后将结果返回给进程。
linux内存回收机制
linux内存回收机制Linux内存回收机制是指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对已经分配给进程但暂时不需要使用的内存进行回收和重新分配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保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尽可能地减少内存的浪费。
在Linux系统中,内存回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实现:1. 页面换入和换出(Page In/Out):当系统内存不足时,Linux会将一部分暂时不使用的内存页面保存到硬盘上,以释放出内存空间。
当进程再次需要使用这些页面时,系统将它们从硬盘读取到内存中。
这个过程称为换入和换出,通过页面换入和换出可以将暂时不使用的内存释放,以供其他进程使用。
Linux使用LRU (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来选择需要换出的页面。
2. 非活动页面回收(Inactive Page Reclaim):在Linux系统中,内存页面可以被标记为活动(Active)和非活动(Inactive)两种状态。
活动页面是指正在被使用或最近被访问过的页面,而非活动页面是指已经没有被使用过一段时间的页面。
当系统内存不足时,Linux会优先回收非活动页面来释放内存空间。
当系统内存不足时,除了通过页面换入和换出以及非活动页面回收来释放内存外,Linux还可以使用内存压缩技术来减少内存的占用。
内存压缩通过对内存页面中的数据进行压缩,从而减少内存的使用量。
当进程需要读取被压缩的数据时,Linux会自动将其解压缩。
4. 内存回归(Memory Reclaim):内存回归是指当进程释放掉一些内存时,Linux会尽快将这些内存回收到系统中,以供其他进程使用。
内存回归可以通过对进程进行内存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减少内存的浪费。
此外,Linux还通过其他一些机制来优化内存使用效率,如通过页面合并(Page Merge)和页面丢弃(Page Discard)来减少内存的浪费和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页面合并通过将多个相同内容的页面合并成一个页面,从而减少内存的使用量。
操作系统中的内存回收与垃圾回收机制
操作系统中的内存回收与垃圾回收机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日趋复杂,内存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内存回收和垃圾回收机制是操作系统中解决内存管理问题的两个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操作系统中的内存回收与垃圾回收机制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
一、内存回收的概念及原理在操作系统中,内存回收是指对不再被程序使用的内存空间进行回收,以便于再次分配给需要内存的程序。
内存回收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内存分配时的记录机制来判断内存是否还在使用中,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回收。
操作系统中的内存管理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内存回收:显式回收和隐式回收。
显式回收是指通过程序员手动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
这种方式需要程序员明确地调用内存回收函数或方法来释放内存。
显式回收的优点是可以精确控制内存回收的时机,但同时也需要程序员具备对内存的管理能力,否则容易出现内存泄漏等问题。
隐式回收是指通过操作系统自动检测和回收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
操作系统会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根据一定的算法和策略来判断内存是否需要回收。
隐式回收的优点是无需程序员关注内存管理的细节,但也有可能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因为系统需要额外的开销来进行内存回收。
二、垃圾回收机制的概念及原理垃圾回收机制是一种更高级的内存回收方式,它通过自动检测和回收程序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来解决内存管理的问题。
垃圾回收机制可以从根对象(如全局变量、活动函数等)出发,遍历整个内存空间,将无法访问到的对象标记为垃圾,并回收这些垃圾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垃圾回收机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引用计数和可达性分析两种方式来确定对象是否是垃圾。
引用计数是指为每个对象维护一个计数器,记录当前对象被引用的次数。
当计数器为0时,表示该对象不再被使用,可以被回收。
可达性分析是指通过遍历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判断对象是否能够被根对象(如全局变量)访问到。
如果对象无法通过任何引用路径与根对象相连,则该对象被认定为垃圾。
三、内存回收和垃圾回收机制的实现方式1. 内存回收的实现方式内存回收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1)标记回收算法:通过标记内存中存活对象和未存活对象的方式来实现回收。
伙伴系统内存分配与回收的原理
伙伴系统内存分配与回收的原理一、概述伙伴系统是Linux内核中用于管理内存的一种算法,它通过将内存分割成大小为2的次幂的块,并以二叉树的形式进行组织,实现了高效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本文将详细介绍伙伴系统内存分配与回收的原理。
二、内存块分割伙伴系统将整个可用物理内存划分成一个二叉树,每个节点代表一块物理内存。
根节点表示整个可用物理内存,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左子节点表示该块物理内存被划分为两半后的左半部分,右子节点表示该块物理内存被划分为两半后的右半部分。
每个节点所代表的物理内存大小都是2的次幂。
当有一个请求需要使用某一大小的连续空闲空间时,伙伴系统会从根节点开始查找满足需求大小的最小块。
如果找到了合适大小的块,则将该块标记为已使用,并将其从空闲链表中移除;如果没有找到,则需要进行块合并操作。
三、合并操作当某一块被释放后,如果其相邻兄弟节点都是空闲状态,则可以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块。
合并操作从被释放的块开始,向上遍历整个二叉树,直到找到一个有非空闲兄弟节点的节点为止。
如果找到了这样一个节点,则将其标记为已使用,并将其从空闲链表中移除;如果没有找到,则合并操作结束。
四、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伙伴系统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内存分配与回收算法,称为“最佳适应算法”。
该算法在进行内存分配时,会首先查找大小刚好符合需求的块;如果没有找到,则会查找比需求稍大但最小的空闲块,并将其拆分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子块,然后继续查找符合需求大小的子块。
这种算法可以避免出现大量碎片化内存。
在进行内存回收时,伙伴系统会尝试进行合并操作,以尽可能地减少碎片化。
当某一块被释放后,会先检查其是否能够与相邻兄弟节点进行合并;如果不能,则将该块插入到对应大小的空闲链表中。
五、优缺点伙伴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 高效:通过将内存划分成大小为2的次幂的块,并以二叉树的形式进行组织,实现了高效的内存分配和回收。
2. 避免碎片化:采用最佳适应算法,避免了大量碎片化内存。
linux操作系统原理
linux操作系统原理Linux操作系统是一种开源的、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基于Unix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由芬兰的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在1991年首次发布。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核与外壳: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是Linux内核,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资源并为用户程序提供服务。
外壳(Shell)则是用户与内核之间的接口,提供命令行或图形用户界面供用户操作系统。
2. 多用户和多任务:Linux支持多用户和多任务,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用户程序,并为每个用户分配资源。
多任务由调度器负责,按照一定的算法将CPU时间片分配给各个任务,以提高系统的利用率。
3. 文件系统:Linux采用统一的文件系统作为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方式。
文件系统将计算机中的存储设备抽象成为一个层次化的文件和目录结构,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和管理文件。
4. 设备管理:Linux操作系统通过设备驱动程序管理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等。
每个设备都有相应的驱动程序,将硬件操作转换成可供内核或用户程序调用的接口。
5. 系统调用:Linux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接口,允许用户程序通过调用这些接口来访问内核提供的功能。
常见的系统调用包括文件操作、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等,通过系统调用可以使用户程序与操作系统进行交互。
6. 网络支持:Linux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支持网络协议栈和网络设备驱动程序。
Linux可以作为服务器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
7. 安全性:Linux操作系统注重安全性,提供了许多安全机制来保护系统和数据。
例如,文件权限控制、访问控制列表、加密文件系统等可以保护文件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可以保护网络安全。
总之,Linux操作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定制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适用于服务器、嵌入式设备和个人计算机等各种场景。
在开源社区的支持下,Linux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之一。
操作系统之内存分配与回收
操作系统之内存分配与回收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操作系统就像是一个有条不紊的大管家,负责协调和管理各种资源,以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
其中,内存的分配与回收是操作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
想象一下,内存就像是一个大仓库,里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房间。
当程序需要运行时,操作系统要给它分配一个合适的房间来存放数据和指令;当程序结束运行后,操作系统又要把这个房间收回来,以便给其他程序使用。
这个过程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策略和算法。
首先,我们来谈谈内存分配。
当一个程序被启动时,操作系统需要为它分配一定的内存空间。
这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行,而是要根据程序的需求和系统的当前状况来进行精心安排。
一种常见的内存分配方式是连续分配。
这就好比在仓库里划出一块连续的区域给程序使用。
比如,程序 A 需要 100MB 的内存,操作系统就在内存中找到一段连续的100MB 空间分配给它。
这种方式简单直观,但是容易产生内存碎片。
就像仓库里被划分了很多块区域后,剩下一些小块的、不连续的空间,很难再被利用起来。
为了解决连续分配的问题,又出现了分页式和分段式的内存分配方法。
分页式就像是把内存切成固定大小的页面,程序被分成同样大小的页,然后根据需要将这些页分配到内存中。
这样可以更灵活地利用内存,减少碎片的产生。
分段式则是根据程序的逻辑结构,将其分成不同的段,如代码段、数据段等,然后分别进行分配。
除了这些基本的分配方式,还有一些更高级的策略,比如伙伴系统。
它把内存分成大小不同的块,通过特定的算法来进行分配和合并,以提高内存的利用率。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内存回收。
当一个程序结束运行或者不再需要某些内存时,操作系统就要把之前分配给它的内存回收回来。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标记清除就行,还需要处理一些复杂的情况。
比如,如果回收的内存与相邻的空闲内存可以合并成更大的连续空闲区域,那么操作系统就会进行合并操作,以方便后续的分配。
这就像整理仓库,把相邻的空闲空间整合在一起,能放下更大的东西。
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的算法
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的算法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是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中的核心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内存分配和内存回收的算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技术。
第一部分:内存分配内存分配是将计算机系统中的可用内存空间分配给程序和进程使用的过程。
在常规操作系统中,内存分配包括两种主要方法: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
1. 静态分配:静态分配是在编译时为程序分配固定大小的内存空间。
这种方法的一个明显优点是速度较快,因为内存分配是在程序加载时完成的,无需额外的运行时开销。
然而,缺点是在程序运行时无法根据需要调整内存大小,并且可能导致内存浪费或不足的问题。
2. 动态分配:动态分配是在程序运行时根据需要分配和释放内存空间。
这种方法基于一种称为“堆”的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系统中未使用的内存块。
常见的动态分配算法包括:a. 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从堆的起始位置开始查找第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内存块,并在找到后分配给程序。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分配速度比较快,但后续的内存分配可能会导致碎片化。
b. 最佳适应算法:该算法搜索堆中最小的足够大的内存块并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碎片化,但可能导致内存分配速度较慢。
c. 最差适应算法:该算法搜索堆中最大的足够大的内存块并进行分配。
与最佳适应算法相反,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碎片,但可能导致内存分配速度较慢。
d. 快速适应算法:该算法使用一个包含不同大小的内存块的链表,以便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内存块进行分配。
这种方法在分配速度和内存利用率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平衡。
除了以上算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高级的动态内存分配算法,例如分区适应算法和伙伴系统分配算法,它们都试图解决内存碎片化的问题,以提高内存利用率和分配效率。
第二部分:内存回收内存回收是将不再使用的内存空间归还给操作系统或编程语言的过程。
在动态分配的环境中,内存回收非常重要,以免出现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等问题。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回收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内存分配和回收策略,通过将内存分成若干大小不等的分区,分配给不同大小的进程使用。
本文将对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需要对内存进行划分,将内存分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分区。
这些分区可以是固定大小的,也可以是可变大小的。
当进程申请内存时,系统会根据申请内存的大小来选择一个合适大小的分区进行分配。
分配时分为两种情况:首次适应和最佳适应。
首次适应算法是指从内存的起始位置开始遍历分区,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进程要求的分区进行分配。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找到满足条件的分区速度较快,缺点是容易造成较大的内存碎片。
最佳适应算法是指通过遍历整个内存,找到一个大小最接近进程要求的分区进行分配。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能够减小内存碎片的产生,但是分配速度较慢。
当进程结束时,需要回收其占用的内存。
对于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在回收内存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内部碎片和外部碎片。
内部碎片是指分配给进程的分区中,有一部分空闲内存无法被其他进程利用。
这是因为当一些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分配的大小可能大于其实际需要的大小,导致分区中留下了空余空间。
解决内部碎片的方法是动态地调整分区的大小,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进程的大小需求。
外部碎片是指存储空闲的分区之间的一些不可利用的内存。
当进程需要分配内存时,可能没有一个分区能满足其大小需求,导致无法分配内存。
解决外部碎片的方法是内存紧缩和分区合并。
内存紧缩是指将内存中的进程向一端移动,使剩余的空闲内存空间连在一起。
这样可以使得所有的空闲内存空间都可以被利用,减少外部碎片的产生。
分区合并是指将不连续的空闲分区进行合并,形成更大的连续空闲分区。
这样可以提供给大型进程使用,减少外部碎片的产生。
综上所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方式的内存分配和回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进程的需求进行灵活地管理。
它可以通过首次适应或最佳适应算法选择合适的分区进行内存分配,通过动态调整分区大小解决内部碎片问题,并通过内存紧缩和分区合并减少外部碎片的产生。
linux cache回收机制
linux cache回收机制Linux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开源操作系统,而其中的缓存回收机制是其重要的特性之一。
在Linux中,缓存回收机制被设计用于优化系统性能和资源利用,它能够智能地管理系统中的缓存,确保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
缓存是一种存储数据的临时区域,它用于加速数据的访问速度。
在Linux中,缓存可以包括文件缓存、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等。
缓存回收机制的作用就是在系统需要更多内存时,自动释放一部分缓存,以便为新的应用程序或进程提供足够的内存空间。
Linux的缓存回收机制是基于内存管理的。
在Linux中,内存管理器会监控系统中的内存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缓存的回收。
当系统的内存资源紧张时,内存管理器会根据一定的策略来选择回收哪些缓存。
Linux的缓存回收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页面回收,二是目录项回收。
页面回收是指当系统需要更多内存时,内存管理器会通过回收页面缓存来释放一部分内存。
页面缓存是用于存储文件数据的缓存,它可以提高文件的读写性能。
在页面回收过程中,内存管理器会根据页面的访问频率和重要性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回收该页面。
如果某个页面长时间没有被访问或者不再重要,那么它就可能会被回收,以释放更多的内存空间。
目录项回收是指当系统需要更多内存时,内存管理器会通过回收目录项缓存来释放一部分内存。
目录项缓存是用于存储文件和目录的元数据的缓存,它可以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
在目录项回收过程中,内存管理器会根据目录项的使用情况和重要性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回收该目录项。
如果某个目录项长时间没有被使用或者不再重要,那么它就可能会被回收,以释放更多的内存空间。
在Linux中,缓存回收机制的实现是通过内核线程来完成的。
这些内核线程会定期检查系统的内存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缓存的回收。
内核线程会根据一定的策略来选择回收哪些缓存,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和资源利用。
除了内核线程,Linux还提供了一些命令和工具来手动回收缓存。
例如,可以使用"sysctl"命令来调整内核参数,以控制缓存的回收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在Linux环境下利用下列系统调用malloc(),free()编写一段程序实现内存分配与回收的管理。
二、实验器材
1、计算机一台。
2、Linux
三、实验内容
1.返回已分配给变量的内存地址;
2.返回释放后的内存地址;
3.释放已分配的内存空间后,返回释放内存后未使用内存的大小。
四、实验步骤、记录和结果
源代码有错,不能正常运行,使用纯C语言,修改正如下。
黄色底色的为新增代码新增注释为绿色底色
#include <stdlib.h> /* For _MAX_PATH definition */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string.h>
//void main()
int main()
{
// int *string;
char *string;
// string =(int*) malloc(10 );
string = (char*) malloc(sizeof(char)*10);
if( string == NULL )
printf( "Insufficient memory available\n" );
else
{
printf( "Memory space allocated for path name\n" );
/*printf ("string=%d\n",string);*/
// cout<<"string="<<string<<endl;
free( string );
printf( "Memory freed\n" );
}
//int *stringy;
char *stringy;
//stringy =(int*) malloc(12 );
stringy =(char*) malloc(sizeof(char)*12 );
if( stringy == NULL )
printf( "Insufficient memory available\n" );
else
{
printf( "Memory space allocated for path name\n" );
/*printf ("string=%d\n",string);*/
// cout<<"stringy="<<stringy<<endl;
free( stringy );
printf( "Memory freed\n" );
}
return 0;
}
编译运行结果如下图所示:
现在再修改下代码,输出两个变量的内存地址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char *string = (char*) malloc(sizeof(char)*10);
if( string == NULL )
printf( "string Insufficient memory available\n" );
else{
printf( "string Memory space allocated for path name\n" );
printf("string's address:%p\n",string); //输出string的内存地址
free(string);
printf( "string Memory freed\n" );
printf("after freed address:%p\n",string); //输出string释放后的内存地址}
char *string_y = (char*) malloc(sizeof(char)*12 );
if( string_y == NULL )
printf( "string_y Insufficient memory available\n" );
else{
printf( "string_y Memory space allocated for path name\n" );
printf("string_y's address:%p\n",string_y); //输出string_y的内存地址
free( string_y );
printf( "string_y Memory freed\n" );
printf("after freed address:%p\n",string_y); //输出string_y释放后的内存地址}
return 0;
}
再次运行,结果如下,可见他们的地址相同,这是因为string分配了内存空间后,释放了,被系统回收,所以string_y申请到的地址是前一个,也就是string的地址。
而执行free之后,地址依然不变是因为内存释放了,但是并没有将其设置为NULL。
再修改代码,将内存释放free放到程序结束前,即
free(string);
printf( "string Memory freed\n" );
free( string_y );
printf( "string_y Memory freed\n" );
return 0;
运行结果如下:
按理说string地址为10010 3630 ,占10字节,那么string_y地址应该是10010 363A才对,
原来这里跟内存地址对齐有关,由下图可见,当前系统默认是以8字节对齐,由于string占10字节,大于8却不足16,所以剩余的6字节被填充了。
因此才会出现上面的结果。
再次修改代码,如下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char *string = (char*) malloc(sizeof(char)*10);
if( string == NULL )
printf( "string Insufficient memory available\n" );
else{
printf( "string Memory space allocated for path name\n" );
strcpy(string, "hello!"); //复制文本到string
unsigned long unused = 10 - strlen(string); //获取未使用长度
free(string);
printf( "string Memory freed\n" );
printf("unused:%lu\n",unused); //输出未使用长度}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下:
可见还有4字节空间未使用。
心得体会
本实验虽然相对上一个实验提供的代码短很多,但是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较广,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