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_钱建民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肝脂肪瘤:肝脂肪瘤多无临床症状,肿瘤由成熟的 脂肪细胞构成。CT 检查中,其 CT 值较低,为所有肝内肿 瘤中最低者,增强 CT 扫描无强化。MRI 检查中,其 T1WI、 T2WI 为高信号,与腹膜后和皮下脂肪相似,脂肪抑制后成 低信号,病灶边缘清晰。肝脂肪瘤有时难与脂肪肉瘤等恶性 疾病鉴别,手术切除为其最佳治疗方案。
一、肝瘤样病变 肝 瘤 样 病 变 为 一 类 由 炎 症、感 染、发 育 异 常 或 其 他 不 明原因导致的肝实质、胆管或间质细胞的非肿瘤增生性病 变。Cong 等 [1] 报道的 31 901 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 肝瘤样病变占 4.3%。肝瘤样病变包括肝局灶性结节性增 生(focal nodual hyperplasia,FNH)、肝 孤 立 性 坏 死 结 节 (solitary necrotic nodule,SNN)、肝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ur of liver,IPL)、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肝 结核瘤等肝实性占位性病变和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 肝囊性占位性病变。肝囊性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体征和辅 助检查,明确诊断不难,在此不再赘述。 1.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仅次 于肝血管瘤 [2]。国外学者报道 FNH 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尤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3 卷第 2 期 Chin J Hepat Surg(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4 , Vol. 3, No. 2
129
像学检查,但 CT、MRI 并不具备特异性,且呈典型影像学 表现的 HCA 少于 50%[17]。对于无肝炎病史患者,AFP 阴 性,增强 CT 示肿瘤界限清楚,周围无卫星灶,动脉期迅速均 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呈均匀一致的低或等密度表 现 , 应首先考虑 HCA[18]。新型肝脏特异性 MRI 对比剂,如 钆贝葡胺、超顺磁性氧化铁、锰福地匹三钠等的应用可明显 提高 HCA 的诊断率 。 [19] 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排列紊乱 而失去正常肝小叶结构的肝细胞,门静脉和胆管结构缺如。 虽然 HCA 为良性肿瘤,但仍有破裂出血及恶变可能,大多 数学者主张尽早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方式根据肿瘤的大小、 部位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可采用局部切除或肝段、肝叶、 半肝切除术。原则上远端切缘应距肿瘤边缘 1 cm 以上。无 法切除的巨大肿瘤可行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弥漫性多发 或超过半肝的 HCA 可行肝移植术。
二、肝良性肿瘤 1.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 82.9%[1]。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 30~50 岁女性多 见。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先天性血管 发育异常有关。大多数患者瘤体生长缓慢,症状轻微,增大 后主要表现为肝肿大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的腹部不适、腹痛等 症状。肝血管瘤超声检查表现多为高回声,较大的肝血管瘤 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以高回声为主,或出现不规则的 结节状或条块状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 声影。CT 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 状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强化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 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整个肿瘤均匀强化,强化密度也 继续降低,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强化密度,整个 对比强化过程呈现“早出晚归”的特征。根据病史、临床表 现,并结合超声或 CT 检查,一般不难诊断。迄今尚无肝血 管瘤恶变的报道。肿瘤直径 5 cm 以下、无症状的肝血管瘤 可随访观察。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生长迅速、肿瘤直径大于 5 cm 或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者,应进行治疗。肝血管瘤的治 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放射等治疗方法,具体方法的选 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定。 2.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HCA 临床少见,普通人群发病率为 1/100 万。国外文献报道长期 服用避孕药物的女性发病率为(3~4)/10 万 [14]。HCA 的 危险因素包括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症、家族性糖尿病 等)、使用雄激素与同化激素(如甲睾酮)。最近有文献报道, HCA 存在某些基因异常 。 [15-16] 大多数 HCA 患者无肝炎病 史,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检查阴性,诊断主要依赖影
5. 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 润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过多的甘 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聚集引起,多与肥胖、糖尿病、酗酒、营养 不良等因素有关。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可累及肝的一 段、一叶或两个以上的段或叶,也可呈单发或多发的小灶状 分布,诊断上易与其他良性病变和肝癌相混淆。典型 CT 表现为特征性脂肪样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及非球形病灶。 CT 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有正常门静脉分支,邻近血管无受 压移位。MRI 化学位移成像中的同相位 T1WI 和反相位 T1WI 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脂肪浸润灶在 MRI 同相位 T1WI 上呈等信号,在反相位 T1WI 上则呈低信号 [13]。诊断 明确后可行病因治疗,如减肥、戒酒、应用针对代谢综合征 的药物等。
其口服避孕药者 [3]。然而,国内大型研究报道 FNH 男、女发 病率相似 [4]。FNH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其与 肝组织对血管畸形或损伤的增生性反应有关,而非肿瘤增生 性病变。FNH 起病隐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为体检 时偶然发现,患者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多正常。FNH 的诊 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FNH 典型的 CT 或 MRI 表现为病 灶中心出现延迟强化的星芒状瘢痕。增强 MRI 的灵敏度和 特异度高于超声检查和 CT[5]。应用 99m 锝硫胶体闪烁照相 或具有网状内皮效应的 MRI 造影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 可提高诊断率 [6]。病理学检查表现为中央瘢痕或结节状结 构,肿块内见畸形血管和小胆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 测分化群(CD)34、CD143 对诊断非典型病变有一定价 值 [1,7]。FNH 无恶变倾向,明确诊断后如无症状可密切观察, 但应停用避孕药物;当有症状、病灶较大、有出血倾向 ( 如较 大的被膜下病灶、外生性病灶等 )、短期内持续增大、诊断不 明、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局部 切除及肝段切除为主,必要时可行半肝切除术。
4. 肝假性淋巴瘤:肝假性淋巴瘤也称为反应性淋巴样 组织增生,并非真正肿瘤,由多克隆来源的淋巴细胞组成。 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可合 并肝炎或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 诊为肝细胞癌(肝癌)或转移性肝癌。对于伴有自身免疫 性疾病、糖尿病或病毒感染的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肝单发 小病灶,边界清楚,进展缓慢,肿瘤标志物检查阴性以及 CT 增强扫描仅在动脉期有轻度强化者应高度怀疑肝假性淋巴 瘤。目前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肝假性淋巴瘤 预后良好,但需定期随访。
3.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一种 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厚壁血管、平滑肌细 胞及脂肪细胞混合组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均缺乏特 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对于无肝炎病史的患者,肿瘤标志物 检查阴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内存在脂肪成分和异常血 管,应首先考虑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20]。由于肝血管平滑 肌脂肪瘤有破裂出血、恶变的可能 [21-22],目前大多数学者仍 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6. 肝结核瘤:肝结核瘤为继发于肺部、肠道或其他脏器 的结核播散至肝脏形成的粟粒样结核融合而成的单个或多 个结节,病灶中心为干酪样坏死,不同时期可表现为液化坏 死(结核性肝脓肿)、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等,周围有纤维组 织包裹。肝结核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肝区疼痛伴低 热、乏力、体重减轻等,一部分患者可伴肝、脾肿大。CT 的 特征性改变为“粉末状”钙化,但出现的几率较低。CT 增 强扫描动脉期多无强化表现,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边缘强化和 ( 或 ) 分隔强化。对怀疑肝结核瘤患者可行结核菌素试验及 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结果有参考价值,但阴性并不能 排除肝结核瘤。肝结核瘤多需手术治疗,如无其他器官活动 性结核者以局部切除为主,病变较大时也可行非规则性肝段 或肝叶切除术。结核性肝脓肿如难以切除可行脓肿切开引 流术,术后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以防止结核播散。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3 卷第 2 期 Chin J Hepat Surg(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4 , Vol. 3, No. 2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钱建民 乔英立
127
讲座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学诊断术语,指超声、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时,肝实质内检出的异常回声区、密度 区或信号区。肝脏占位性病变分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和恶性 占位性病变,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进一步分为肝瘤样病变和 肝良性肿瘤。临床上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相对少见,约占肝 脏占位性病变的 4%~5%[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 的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其检出率逐渐升高。一些常见的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如肝血管瘤、肝囊肿等,均能及时得到确 诊与治疗。然而,由于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种类较多,术前鉴 别诊断困难,特别是一些少见、罕见的病种,容易被误诊,给 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如何提高肝脏良性占位 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已成为肝胆外科 医师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对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的诊治要点作一阐述。
Biblioteka Baidu
灶直径大于 3 cm 者则需手术切除。 3. 肝炎性假瘤:IPL 是指各种炎症因子引起的,以肝脏
局部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瘤样 病变。IPL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 40~70 岁多见,多为单发,亦可多 发。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低热, 可伴呕吐。超声造影检查中 IPL 有多种灌注类型,其典型表 现为病灶各期均无增强,特异度较高 [10]。MRI 在其诊断和 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 T1WI 上病灶多为略低或等信 号,其内信号不均;T2WI 上病灶信号多样,多呈略高信号, 也见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门静脉期及平衡 期病灶有轻至中度强化,此时病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为周边 不规则环形强化、偏心结节状强化或中心核心样强化 。 [11] 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胶原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小血管和胆管增生。鉴别困难时可行超声引导下 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IPL 极少恶变,预后良好。穿刺 活检明确诊断后可采取保守治疗,无法明确诊断时可尝试使 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诊断性治疗 。 [12]
2.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 能与血管病变、创伤、感染或免疫等原因造成肝组织凝固性 坏死,继而出现机体防御反应,纤维包裹凝固坏死并使之局 限化有关;多见于 50~70 岁男性,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中超声造影呈 3 期无血流灌注区,可有效地与肝 内其他实性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8]。MRI 最具诊断价值,其 特征性表现为 T1WI、T2WI 均为等或低信号,增强后病灶 无强化 [9]。病理学检查表现为病灶中心为凝固性坏死结节, 周围为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SNN 为良性病变,术前如能 明确诊断则可随访观察。诊断不明、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或病
DOI: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4.02.0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530) 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胆外科 通讯作者:钱建民,Email:docjimi@hotmail.com
128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3 卷第 2 期 Chin J Hepat Surg(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4 , Vol. 3, No. 2
一、肝瘤样病变 肝 瘤 样 病 变 为 一 类 由 炎 症、感 染、发 育 异 常 或 其 他 不 明原因导致的肝实质、胆管或间质细胞的非肿瘤增生性病 变。Cong 等 [1] 报道的 31 901 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 肝瘤样病变占 4.3%。肝瘤样病变包括肝局灶性结节性增 生(focal nodual hyperplasia,FNH)、肝 孤 立 性 坏 死 结 节 (solitary necrotic nodule,SNN)、肝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ur of liver,IPL)、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肝 结核瘤等肝实性占位性病变和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等 肝囊性占位性病变。肝囊性占位性病变结合病史、体征和辅 助检查,明确诊断不难,在此不再赘述。 1.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 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仅次 于肝血管瘤 [2]。国外学者报道 FNH 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尤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3 卷第 2 期 Chin J Hepat Surg(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4 , Vol. 3, No. 2
129
像学检查,但 CT、MRI 并不具备特异性,且呈典型影像学 表现的 HCA 少于 50%[17]。对于无肝炎病史患者,AFP 阴 性,增强 CT 示肿瘤界限清楚,周围无卫星灶,动脉期迅速均 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呈均匀一致的低或等密度表 现 , 应首先考虑 HCA[18]。新型肝脏特异性 MRI 对比剂,如 钆贝葡胺、超顺磁性氧化铁、锰福地匹三钠等的应用可明显 提高 HCA 的诊断率 。 [19] 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排列紊乱 而失去正常肝小叶结构的肝细胞,门静脉和胆管结构缺如。 虽然 HCA 为良性肿瘤,但仍有破裂出血及恶变可能,大多 数学者主张尽早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方式根据肿瘤的大小、 部位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可采用局部切除或肝段、肝叶、 半肝切除术。原则上远端切缘应距肿瘤边缘 1 cm 以上。无 法切除的巨大肿瘤可行肝动脉结扎或栓塞术。弥漫性多发 或超过半肝的 HCA 可行肝移植术。
二、肝良性肿瘤 1.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 82.9%[1]。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 30~50 岁女性多 见。目前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先天性血管 发育异常有关。大多数患者瘤体生长缓慢,症状轻微,增大 后主要表现为肝肿大压迫邻近器官引起的腹部不适、腹痛等 症状。肝血管瘤超声检查表现多为高回声,较大的肝血管瘤 切面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以高回声为主,或出现不规则的 结节状或条块状低回声区,有时还可出现钙化高回声及后方 声影。CT 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出现结节 状强化,随着时间延长,强化灶相互融合,逐渐向病灶中心推 进,强度逐渐降低,数分钟后整个肿瘤均匀强化,强化密度也 继续降低,可高于或等于周围正常肝实质的强化密度,整个 对比强化过程呈现“早出晚归”的特征。根据病史、临床表 现,并结合超声或 CT 检查,一般不难诊断。迄今尚无肝血 管瘤恶变的报道。肿瘤直径 5 cm 以下、无症状的肝血管瘤 可随访观察。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生长迅速、肿瘤直径大于 5 cm 或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者,应进行治疗。肝血管瘤的治 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放射等治疗方法,具体方法的选 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而定。 2.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HCA 临床少见,普通人群发病率为 1/100 万。国外文献报道长期 服用避孕药物的女性发病率为(3~4)/10 万 [14]。HCA 的 危险因素包括代谢性疾病(如糖原贮积症、家族性糖尿病 等)、使用雄激素与同化激素(如甲睾酮)。最近有文献报道, HCA 存在某些基因异常 。 [15-16] 大多数 HCA 患者无肝炎病 史,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检查阴性,诊断主要依赖影
5. 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 润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导致过多的甘 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聚集引起,多与肥胖、糖尿病、酗酒、营养 不良等因素有关。肝局灶性结节状脂肪浸润可累及肝的一 段、一叶或两个以上的段或叶,也可呈单发或多发的小灶状 分布,诊断上易与其他良性病变和肝癌相混淆。典型 CT 表现为特征性脂肪样低密度、无占位效应及非球形病灶。 CT 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内有正常门静脉分支,邻近血管无受 压移位。MRI 化学位移成像中的同相位 T1WI 和反相位 T1WI 对其诊断具有较大价值,脂肪浸润灶在 MRI 同相位 T1WI 上呈等信号,在反相位 T1WI 上则呈低信号 [13]。诊断 明确后可行病因治疗,如减肥、戒酒、应用针对代谢综合征 的药物等。
其口服避孕药者 [3]。然而,国内大型研究报道 FNH 男、女发 病率相似 [4]。FNH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普遍认为其与 肝组织对血管畸形或损伤的增生性反应有关,而非肿瘤增生 性病变。FNH 起病隐匿,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大多数为体检 时偶然发现,患者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多正常。FNH 的诊 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FNH 典型的 CT 或 MRI 表现为病 灶中心出现延迟强化的星芒状瘢痕。增强 MRI 的灵敏度和 特异度高于超声检查和 CT[5]。应用 99m 锝硫胶体闪烁照相 或具有网状内皮效应的 MRI 造影剂(如超顺磁性氧化铁) 可提高诊断率 [6]。病理学检查表现为中央瘢痕或结节状结 构,肿块内见畸形血管和小胆管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 测分化群(CD)34、CD143 对诊断非典型病变有一定价 值 [1,7]。FNH 无恶变倾向,明确诊断后如无症状可密切观察, 但应停用避孕药物;当有症状、病灶较大、有出血倾向 ( 如较 大的被膜下病灶、外生性病灶等 )、短期内持续增大、诊断不 明、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以局部 切除及肝段切除为主,必要时可行半肝切除术。
4. 肝假性淋巴瘤:肝假性淋巴瘤也称为反应性淋巴样 组织增生,并非真正肿瘤,由多克隆来源的淋巴细胞组成。 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可合 并肝炎或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 诊为肝细胞癌(肝癌)或转移性肝癌。对于伴有自身免疫 性疾病、糖尿病或病毒感染的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肝单发 小病灶,边界清楚,进展缓慢,肿瘤标志物检查阴性以及 CT 增强扫描仅在动脉期有轻度强化者应高度怀疑肝假性淋巴 瘤。目前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肝假性淋巴瘤 预后良好,但需定期随访。
3.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一种 少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由不同比例的厚壁血管、平滑肌细 胞及脂肪细胞混合组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均缺乏特 异性,术前诊断困难。对于无肝炎病史的患者,肿瘤标志物 检查阴性、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内存在脂肪成分和异常血 管,应首先考虑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20]。由于肝血管平滑 肌脂肪瘤有破裂出血、恶变的可能 [21-22],目前大多数学者仍 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6. 肝结核瘤:肝结核瘤为继发于肺部、肠道或其他脏器 的结核播散至肝脏形成的粟粒样结核融合而成的单个或多 个结节,病灶中心为干酪样坏死,不同时期可表现为液化坏 死(结核性肝脓肿)、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等,周围有纤维组 织包裹。肝结核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肝区疼痛伴低 热、乏力、体重减轻等,一部分患者可伴肝、脾肿大。CT 的 特征性改变为“粉末状”钙化,但出现的几率较低。CT 增 强扫描动脉期多无强化表现,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边缘强化和 ( 或 ) 分隔强化。对怀疑肝结核瘤患者可行结核菌素试验及 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结果有参考价值,但阴性并不能 排除肝结核瘤。肝结核瘤多需手术治疗,如无其他器官活动 性结核者以局部切除为主,病变较大时也可行非规则性肝段 或肝叶切除术。结核性肝脓肿如难以切除可行脓肿切开引 流术,术后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以防止结核播散。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3 卷第 2 期 Chin J Hepat Surg(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4 , Vol. 3, No. 2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钱建民 乔英立
127
讲座
肝脏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学诊断术语,指超声、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时,肝实质内检出的异常回声区、密度 区或信号区。肝脏占位性病变分为良性占位性病变和恶性 占位性病变,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进一步分为肝瘤样病变和 肝良性肿瘤。临床上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相对少见,约占肝 脏占位性病变的 4%~5%[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 的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其检出率逐渐升高。一些常见的 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如肝血管瘤、肝囊肿等,均能及时得到确 诊与治疗。然而,由于肝脏良性占位病变种类较多,术前鉴 别诊断困难,特别是一些少见、罕见的病种,容易被误诊,给 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及经济负担。如何提高肝脏良性占位 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已成为肝胆外科 医师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对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的诊治要点作一阐述。
Biblioteka Baidu
灶直径大于 3 cm 者则需手术切除。 3. 肝炎性假瘤:IPL 是指各种炎症因子引起的,以肝脏
局部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病理特征的瘤样 病变。IPL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有关;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 40~70 岁多见,多为单发,亦可多 发。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低热, 可伴呕吐。超声造影检查中 IPL 有多种灌注类型,其典型表 现为病灶各期均无增强,特异度较高 [10]。MRI 在其诊断和 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在 T1WI 上病灶多为略低或等信 号,其内信号不均;T2WI 上病灶信号多样,多呈略高信号, 也见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可见门静脉期及平衡 期病灶有轻至中度强化,此时病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为周边 不规则环形强化、偏心结节状强化或中心核心样强化 。 [11] 病理学检查表现为胶原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小血管和胆管增生。鉴别困难时可行超声引导下 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IPL 极少恶变,预后良好。穿刺 活检明确诊断后可采取保守治疗,无法明确诊断时可尝试使 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诊断性治疗 。 [12]
2.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 能与血管病变、创伤、感染或免疫等原因造成肝组织凝固性 坏死,继而出现机体防御反应,纤维包裹凝固坏死并使之局 限化有关;多见于 50~70 岁男性,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影像学检查中超声造影呈 3 期无血流灌注区,可有效地与肝 内其他实性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8]。MRI 最具诊断价值,其 特征性表现为 T1WI、T2WI 均为等或低信号,增强后病灶 无强化 [9]。病理学检查表现为病灶中心为凝固性坏死结节, 周围为纤维组织形成的包膜。SNN 为良性病变,术前如能 明确诊断则可随访观察。诊断不明、不能完全排除恶性或病
DOI: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4.02.0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530) 作者单位: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肝胆外科 通讯作者:钱建民,Email:docjimi@hotmail.com
128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年 4 月第 3 卷第 2 期 Chin J Hepat Surg(Electronic Edition), April 2014 , Vol. 3,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