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十大区别(2015最新最全)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
•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 社会主义. 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根本制度。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
•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 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 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 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议和制,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的一个 阶段。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 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 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 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 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 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 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 和具体区别如下: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十大区别
***
• 资本主义是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这种 以资本为主体的制度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 私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这就 是所谓私有制的含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 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没有私有制就不能 叫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 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 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继封建社会之后出现的 最后一个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四、经济制度的区别 。
• 2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在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 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 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 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 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绝对规律。" (创造利润,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研究心理 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二)(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6,分数:16.00)1.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分数:1.00)A.迅速增加社会资本总量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解析:[解析] 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方式之一,它只是改变了原来众多的中小资本的存在方式,其集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大了单个资本的总量,但是没有改变社会资本的总量,题中其他各选乡都不是资本集中的“直接”结果,最大可能也只是间接结果。
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分数:1.00)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B.高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C.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解析:[解析] 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部门在同样的条件下生产的剩余价值比较低,部门的利润率也比较低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得它可以从利润率比较高的部门分割到一部分剩余价值,以保证社会上每个部门都有人在生产。
3.某城市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10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6万元,前者多交的4万元属于( )(分数:1.00)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Ⅰ√C.级差地租ⅡD.垄断地租解析:[解析] 显然前者多交的4万元属于由地理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级差地租。
4.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农产品的价值( )(分数:1.00)A.低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B.高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C.等于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之和D.等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解析:[解析]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同等条件下,等量资本投在农业部门得到的剩余价值就要高于等量资本投在社会其他部门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又有各部门之间相互竞争之后都得到的平均利润,自然,农产品的价值(c+v+m)要大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c+v+p)。
马原第五章
四,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 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四,商品经济的特征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存在交换关系、主要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开放。
五,资本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由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 分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通常采取商品的表现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 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剖析商品,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成为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 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 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求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 所以,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 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推动的结果。 (三),,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 5 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四),,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 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 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 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 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 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 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 盾的基础。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判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 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其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其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 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其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 造中作用的认识。其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关系。即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社会的供给与需 求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 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
1. 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用于个人
消费(m/x)
m= Δ c+ Δ v+m/x
I(c + v + m) > Ic +Ⅱc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依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划分意义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 的实质 ; 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率m’ =
可变资本
公式: m m 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生产生
社 会 总
价值构成
c+v+ 生m产资料
产资料 的第一 部类Ⅰ
产 品
实物构成
消费资料
生产消 费资料 的第二
第第三三章章 资资部本本类的的Ⅱ运运行行
第一节 资本运行的一 般原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考察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
整个社会的生产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只 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流通
一、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阶段 公式 职能形式 职能作用
购买 阶段
G
W
A Pm
生产 阶段
W
A Pm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十大区别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缺点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如下、、一、主导思想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创造财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是创造财富,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产量。
衡量社会的指标是企业最大产值。
采取计划经济,合理安排生产,以便达到社会财富的总量。
2、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产生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是:个人得到资本的最大值。
创造出来的财富,经过货币进行交换,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模式。
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资本(货币)得到最大值。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三、意识形态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国家的最大财富,其次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最终达到个人的最大财富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重商主义、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物)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四、经济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可以分为三种:
1、从生产关系来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是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掠夺。
代表人物是马克思,他抓住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
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
2、从资本主义的精神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只是理性而系统的追逐利润,代表人物比如国外的韦伯、国内的黄仁宇等。
3、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自然经济之蜕变的金融经济,代表人物是道格拉斯·诺斯。
扩展资料
资本主义由封建社会发展过来。
封建社会是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播种,租期内土地由农民掌控,但要定时向地主交地租和其它税。
资本主义改为农业工人到农业资本家的农场干活,之后拿钱离开,不掌控土地。
资本主义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是雇佣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这一点正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东西。
资本家只
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作为这样一种人,他同货币储藏者一样具有绝对的致富欲。
但是,在货币储藏者那里,这只表现为个人的狂热,在资本家那里,却表现为社会机构的作用,而资本家不过是这个社会机构的一个主动轮罢了。
这就说明,资本家只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从来不择手段。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
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何不同,他们的生产关系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要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我们必须先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与丧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
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资金,生产技术等生产资料掌握在占人口绝对小比例的资本家手中。
他们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雇佣社会上的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他们进行生产的资本流通公式为g-w-g·(g·既是资本家们追求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政经重要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分为七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总体介绍,主要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等内容。
第二章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这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前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三方面内容。
第三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四章为资本的运行,包括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等内容。
这两者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揭示。
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都揭示和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原理。
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则以当今席卷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为主线,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以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应有的态度等内容。
共分为81个知识点: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考研政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现将知识点连载如下: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含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7、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8、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具体劳动具有质的差别。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1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这种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经济规律分三类:一是在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规律;二是在几个社会共同起作用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三是在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4、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所有制关系。经济制度和所有制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是它们的物质基础。当一个社会经济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而随着生产力不断突破经济制度的限制又造成一切经济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这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制度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人类经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国度的特殊性。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
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
那么究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何不同,他们的生产关系又有何本质上的区别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在一个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同时并存着其他所有制形式,居于统治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该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
要了解他们的本质区别我们必须先对其进行认识和了解。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与丧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
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地租等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土地,资金,生产技术等生产资料掌握在占人口绝对小比例的资本家手中。
他们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雇佣社会上的自由劳动力进行生产。
他们进行生产的资本流通公式为g-w-g·(g·既是资本家们追求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什么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2、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
3、生产关系包含三方面内容: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归谁所有,归谁支配;
(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3)由以上两方面决定的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在这三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资本主义经常听到有人讲起,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说是“挂着羊肉卖狗肉”,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
虽然我们也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市场加入进来,搞市场经济,但是我们的本质还是社会主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她们之间的不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我们的公有制为主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占多数的概念,而是一个总体经济控制的涵义。
不能简单地依据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多少来判断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
而公有制为主体,也并不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在分配方式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作了一系列调整,如实行了福利政策、用税收调节收入再分配,但这些并没有改变按资本多少进行分配的实质和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社会福利支出不过是工人阶级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是不同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有许多共同点,基本的共同点是现代商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和“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A.剩余价值可以在流通中产生,也可以在生产中产生B.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在生产中产生C.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D.剩余价值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生产为条件[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的产生领域。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的结果只会是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变化。
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作为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但是,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离开流通,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货币永远也不能转化为资本,商品所有者也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剩余价值无从产生。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做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它是以流通为媒介,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
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教材链接] 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116页;《大纲解析》第85页。
2.马克思指出:“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
”这说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在于:A.能否买到商品 B.能否买到生活资料C.能否买到生产资料 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命题说明]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根本区别。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充当的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有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十大区别
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作者小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经济基础绝对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在于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性区别和具体区别如下、、一、主导思想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主导思想:创造财富。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点是创造财富,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产量。
衡量社会的指标是企业最大产值。
采取计划经济,合理安排生产,以便达到社会财富的总量。
2、资本主义的主导思想:产生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的重点是:个人得到资本的最大值。
创造出来的财富,经过货币进行交换,采用的市场经济的模式。
最终追求的是个人资本(货币)得到最大值。
二、政治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三、意识形态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首先追求国家的最大财富,其次是企业的最大财富,最终达到个人的最大财富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人)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重商主义、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是以资本(物)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四、经济制度的区别。
1、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
资本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
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
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
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
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节选自《论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的分析,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和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原理来说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实经济问题,包括如何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和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如何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做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等。
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
第一,要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和把握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的论述,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考察和分析这些经济特征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首先应肯定,20世纪初叶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著作中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实质的分析,是科学的正确的。
列宁在分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地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704页)这不仅在当时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或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是如此,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的当代,仍然是如此。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诸多社会经济问题,都可追溯到垄断的形成和它的统治及其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例如,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后期日益突出和尖锐起来,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缓解这一矛盾,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
由于垄断组织具有比中小资本更强的驾驭大生产的能力,它的产生就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矛盾,使得资本主义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并进入同自由竞争时期不同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后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是如此。
垄断及其具体形式的变化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本质特征。
再如,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诸如市场、就业、通货膨胀、收入调节、公共产品的生产等具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无一不同垄断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和经济实质的论述,在当代仍然适用,并未过时。
其次,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特征近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要历史地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考察。
从垄断资本在其国内的统治来看,垄断形成后,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及其他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是一脉相承的。
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仍然是那些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本、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寡头们。
如果说在这方面有什么变化的话,就在于其经济实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统治势力的不断强化以及统治手法的多样化等等。
当然,在有些国家内部也出现了诸如“福利国家”待遇和“工人参加管理”等。
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干预、控制和调节,其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有所缓和。
但从本质上说,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统治的特征,仍然是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控制着国家。
从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或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来看,百年来世界风云变幻,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方式有了很大变化,老殖民主义解体,赤裸裸地对他国进行军事侵略、武装干涉、经济奴役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新殖民主义却以各种新形式出现,用另外的方式实现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应仅从现象出发,认为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外的统治及其特征的分析已经过时,再简单地列举一些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中的现象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和说明,而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轨迹中,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本质关系。
正因为有了早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帝国主义国家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并不断重新瓜分和争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经过百年的发展演变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一边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另一边是发展中国家对峙的“南北关系”。
在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势力范围已瓜分完毕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就再也不可能走上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样的发展道路,这是当今世界的现实。
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和进程。
最近的事例,可以举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对某些主权国家的武装干涉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垄断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
第二,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要揭示其本质经济关系,又要研究其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益的经验教训。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这后一方面的内容不多,这同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的科学著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马克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将消亡,因此他也就没有探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
列宁则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作帝国主义论的,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时代,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世界格局,也是大不相同的。
对此不应期望从前人的著作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在这方面,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苏联进行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给我们作出榜样。
革命胜利之初,他曾按原来的设想希望尽快消灭商品经济,但很快发现,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于是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学习发展商品经济的知识和办法,领导新生的苏联战胜了暂时的困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如果说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生产关系调整的部分质变的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意义更加重大和影响更加深远的生产关系调整与部分质变。
从经济关系的本质上讲,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是理想的总体的资本家代替个别的分散的私人资本家,去驾驭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长起来的的日益社会化的生产力,去协调私人资本所无法协调的经济关系。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干预,归根到底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从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劳动者的愿望和利益出发,去组织、计划、协调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
即使是一些调节各阶层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国家干预措施,有利于劳动者的让步,乃至搞福利国家等,其实质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长治久安、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服务的。
当然,这些经济关系的调整也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而且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在其内部进行调整的空间。
通过这些调整,生产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能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有所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矛盾可以得到缓和。
更重要的是,这种内部调整和部分质变,预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某种方向,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本原理。
另一方面,有关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干预和调节,特别是其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也要予以关注。
例如,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有所谓市场失灵的解释及其由此提出的对策,这些虽不是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但对认识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加强国家必要的经济调控的自觉性,还是有直接帮助的。
特别是国家主要应在哪些领域起作用,市场失灵理论的分析对我们确定国家的经济职能,确定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等现实问题,都有参考价值。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有制度上的区别,我们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但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还是非常必要的。
它可以丰富我们对市场经济原本不深不全的认识,在有些方面还能纠正一些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