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练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伤痛;②怜悯。
B项,①流传;②传授。
C项,容易。
D项,①停留;②停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
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曰明.道也B.多.一篇之益也C.纪政事也,察民隐.也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他三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是结构助词,的。
⑤是代词,指书。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9.1《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伤痛;②怜悯。
B项,①流传;②传授。
C项,容易。
D项,①停留;②停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
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曰明.道也B.多.一篇之益也C.纪政事也,察民隐.也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他三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是结构助词,的。
⑤是代词,指书。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②(
)③(
)
5.其中小有舛.漏.(
)
6.其视.成书太易(
)
答案:1.①独自 ②自己的思想体系 2.①指四部分
类中的子部书籍 ②变化 3.①大概 ②罢了 4.①或许 ②流传 ③通“欤”,语气词,吧 5.差错和疏漏 6.看待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此子书之一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文:这是子部书籍的一大变化啊。
句式:固定句式,“何……也”译为“为什么…… 呢!”
2.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文:自身行为陷于不义之中,却还企望得到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 味)。 例句:他荒谬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经的语言构成一种对比, 使人忍俊不禁。
4.一视同仁·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 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 等看待。多用于指物。 例句:死亡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它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 上。 例句:他们二人的工作成绩不可等量齐观。
二、词类活用
1.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满夕已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伤痛;②怜悯。
B项,①流传;②传授。
C项,容易。
D项,①停留;②停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
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曰明.道也B.多.一篇之益也C.纪政事也,察民隐.也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他三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是结构助词,的。
⑤是代词,指书。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九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2份打包)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节选的三则见于该书卷十九, 阐述了作者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 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之学著成的 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 中很有分量的一篇,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 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接近,触及)
草创未就,会遇遭此祸(完成)
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2)就 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荆轲遂就车而去(踏上、登上)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浙东学 术
章 学 诚
1.积累文言知识,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浙 东学术的发展演变过程。 2.了解贯串于文中的求是求真、经世致用的思 想及其治学要“切于人事”的主张。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参照“单元介绍”“阅读指南”“知识链接”等提供的说明或资料, 了解顾炎武的生平事迹和浙东学术的演变过程,联系时代背景、学 术背景等理解“经世致用”“切于人事”的思想。 3.悉心体会文章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思考问 题,做到古为今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他改名炎武,字宁人。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始祖,硕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思想界形成的理学思潮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
这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
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
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力作《日知录》巨著之中。
梁启超评价说,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
《日知录》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
9 《日知录》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无稽.(jī) 谀.佞(yú)舛.漏(chuǎn) 菑畲..(zī shē)潢潦.. (huáng lǎo) 襟裾..(jīn jū)摭.拾(zhí)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通⎩⎪⎪⎨⎪⎪⎧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动词,通晓)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动词,通行,通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形容词,普遍)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量词,遍)(2)易⎩⎪⎨⎪⎧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形容词,容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交换)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动词,改变)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五蠹》)(动词,轻视)(3)识⎩⎨⎧士当以器识.为先(名词,见识)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并序》)(动词,认识)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动词,识别)默而识.之(《论语·述而》)(动词,“志”,记住) (4)故⎩⎪⎨⎪⎧ 故.华而不实(连词,所以)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老交情)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本来)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副词,仍然) (5)间⎩⎪⎪⎪⎪⎨⎪⎪⎪⎪⎧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名词,……其中)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名词,期间)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名词,一会儿)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指房屋的间数)彼节者有间.(《庖丁解牛》)(名词,间隙,空隙)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动词,隔绝)肉食者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副词,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人.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8)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一号..为文人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 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此书的目 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 《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提出了社会风 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风俗衰”是乱之 源,并列举了整顿风俗的具体措施。作品主张进行社会变 革,主张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薪火相传的范本之一。
四、识记字音
无稽.( )
谀.妄( )
舛.漏( )
菑.畲.( )( ) 潢.潦.( )( )
襟.裾.( )( ) 摭.( )
答案:jī yú chuǎn zī shē huánɡ lǎo jīn jū zhí
五、辨析词语
1.盈利·营利 盈利:①(动词)获得利润,是客观上得到利润。②(名词) 获得的利润。 例句:今年由亏损转为盈利/今年的盈利比去年多。 营利:(动词)谋求利润,是主观谋求利润。 例句: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
3.庶乎其传也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文: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句式:固定句式,“庶乎……也与?”即“或许…… 吧?”
4.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文:(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文之不可绝.①于天地间者,曰明道.②也 ①( )②( )
2.察.民隐也(
金版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美字体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
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
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
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
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
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
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
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
其次是博征。
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
他十一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让世人望尘莫及。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9.1《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一、语基落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伤痛;②怜悯。
B项,①流传;②传授。
C项,容易。
D项,①停留;②停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B.C.D.项,①动词,像;②连词,如果。
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然而。
D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曰明.道也B.多.一篇之益也C.纪政事也,察民隐.也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他三项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是结构助词,的。
⑤是代词,指书。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高中语文 9.9《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课时训练·达标巩固区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纪政事也,察民隐.也隐:隐居B.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C.士当以器.识为先器:器量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奖:奖励【解析】选A。
隐:隐情。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解析】选D。
“学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③/⑤⑥C.①②④/③⑥/⑤D.①④/③⑤/②⑥【解析】选A。
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的;⑤代词,指书。
4.下列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增多了。
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
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
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解析】选D。
欧阳修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欠妥的。
5.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他们看待著书容易,而成名之心又太急的原因。
(2)读书人当以器量与见识为重,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
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
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美字体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
赏美文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
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
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
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
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
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
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
顾炎武一直认为模仿是文章之大病,“即使逼肖古人,已非极诣”。
其次是博征。
融会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
他十一岁时便开始读《资治通鉴》,自26岁起,“阅书数万卷,手不辍录”,用功的程度让世人望尘莫及。
第三是经世致用。
他最反对空谈,“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
他的学问是对晚明文化的反动,而清代学者的朴学传统,正是起源于顾炎武。
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秉承“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顾炎武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认为“保天下”是普通百姓当仁不让的责任。
清军南下,他纠合同志起义并守卫吴江,失败后幸而逃脱,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他又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采访风俗搜集材料,研究边防和西北地理,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
顾炎武强调“利国富民”,但又至死反清。
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想把他招入自己的人才库,但是他拒绝了诱惑,软硬不吃,既没恃才傲物,趁机要个好价钱做官,也没志灰心馁遁身山林,做出世的大名士。
统治者向来不把杀人当回事,尤其不在乎杀文人,偏偏对顾炎武,保持了最大克制。
直到他七十岁,仍然不忘拉拢引诱,他又一次义正词严拒绝,视死如归。
“清学开山祖,前朝遗民心”,顾炎武不愧为清初学术界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师。
【课内挖掘】“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日知录》中有关著书的这段话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 让急躁的心平淡一些。
【课外运用】示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可见做学问,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学问是需要长时间的。
司马公三十年著《史记》,曹雪芹十年作《红楼梦》,这其中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泪,超绝的学者必使用超长的时间来成长。
不可否认,求得一桩大富贵自古就是文人们读书的重要原因,但那些真正名垂青史的却大多没入名利场。
孔子曰:“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他不甚赞赏为名利而做学问的行为。
看淡了眼前的富贵,忘却了功名利禄,留得那颗菩提心,学问之门方可开。
塞林格先生以《麦田里的守望者》轰动世界后却躲入乡下小镇,从此远离喧嚣。
他在逃避什么?他在守望什么?那是一颗融于学术、融于艺术的心,那是一把打开精神之门的钥匙。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如是说。
让我们给学者们留下一片不受世俗名利亵渎的净土吧!莫急于让他们被浮名的心网套牢,莫让伊甸园化作失乐园。
他们需要的是心灵的纯净与人格的独立,不是名为专家、大师的锁链,不要束缚了学者们心灵的翅膀。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舛.漏(chuǎn)菑(zī)畲.(shē) 潢.潦(huánɡ)B.摭.拾(zhě) 剿.袭(jiǎo)绛.紫(jiànɡ) 庾佞.(nìnɡ)C.无稽.之言(jī) 庶.乎(shù)襟.(jīn) 裾.(jù)D.名誉.(yù) 誊.写(yù)润.身(rùn) 刘挚.(zhì)解析:B项,“摭”读zhí,“剿”读chāo;C项,“裾”读jū;D项,“誊”读ténɡ。
答案:A2.从词性上分,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言”字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无稽之言.B.皆自成一家言.C.黄鲁直言.D.故取诸子之言.解析:A、B、D三项中的“言”是名词,言论;C项中的“言”是动词,说。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C.泣.孤舟之嫠妇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解析:例句中的“襟裾”为名词作动词,只有A项中的“水”是名词作动词。
B项中的“观”为动词作名词,C项中的“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中的“上”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A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B.多一篇之损.矣损:损失C.士当以器.识为先器:器量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奖:奖励解析:B项,损:危害。
答案:B6.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有“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论述。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论述归纳成八个字:“______________。
”答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欧阳永叔与学者..矣..言 B.空同大以为不平C.一号..可以及物..为文人,无足观矣 D.政事解析: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不平:古义,不以为然;今义,不公平或者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C项,一号:古义,一旦称为;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答案:D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而宋刘挚之.训子孙A.故取诸子之.言 B.乐道人之.善也C.无稽之.言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B、C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D9.下列句子中“焉”字可解释为疑问代词的一句是( )A.焉足重哉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解析:A项中的“焉”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
B、C两项均为兼词,D项为语气助词。
答案:A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宋以来,文人增多的原因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增多了。
B.刘挚认为作为一个士人,器量与见识是首要的。
C.扬雄反对的是华而不实的做法。
D.欧阳修的做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是正确的。
解析:D项,欧阳修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欠妥的。
答案:D11.翻译下列句子。
(1)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原来是不懂得经学,也不通晓古今道理,却自命为文人的人太多了。
(2)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廉耻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