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中度低体重﹤M-3SD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中度生长迟缓﹤M-3SD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中度消瘦﹤M-3SD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儿童营养不良体质指数标准表

儿童营养不良体质指数标准表

儿童营养不良体质指数标准表
营养不良的指标,主要观察孩子的体重以及皮下脂肪,出现体重增长速度减慢,或者体重不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可以判断孩子出现营养不良,临床上通常把营养不良分为三度,可如下所示:
1、Ⅰ度营养不良:孩子的体重低于正常体重15%-25%,同时皮下脂肪的厚度在0.4-0.8cm。

2、Ⅱ度营养不良:孩子的体重低于正常25%-40%,皮下脂肪的厚度<0.4cm,同时孩子伴有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而且孩子身高也会较同龄人矮小。

3、Ⅲ度营养不良:孩子体重低于正常超过40%,同时皮下脂肪消失,孩子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智力发育落后、肌肉萎缩、肌张力减低。

同时孩子的皮肤苍白、干燥、没有弹性,而且身高明显要落后于其他同龄人。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有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厚度等标准。

1.当轻度营养不良时,体重低于同年龄儿童体重的15%-25%,皮下脂肪厚度0.4-0.8cm,这时精神状态较为正常,可以给儿童多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等补充营养。

2.当中度营养不良时,体重低于同年龄儿童体重的25%-40%,皮下脂肪厚度小于0.4cm,这时精神烦躁、肌肉松弛,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药物治疗,比如补充维生素A、叶酸等,同时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不挑食,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等。

3.当重度营养不良时,体重低于同年龄儿童体重的40%以上,皮下脂肪消失,这时儿童生长缓慢,肌肉萎缩,容易嗜睡,精神萎靡、烦躁,微量元素缺乏等等,建议给孩子多补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同时去医院检查血常规等,根据医生的诊断药物治疗,比如蛋白质同化类固醇制剂-苯丙酸诺龙等,积极治疗。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一般指“蛋白质一能量营养不良” (PEM )【体格评价指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 )标准的中位数土标准差(5口)评价年龄的体重(W/A I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 )三个指标。

1 .低体重:儿童的年龄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乂( 2SD~ 3SD)],重度(<X 3SD)< p>2 .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乂( 2SD~ 3SD)],重度(<X 3SD)< p>3 .消瘦:儿童的身高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乂( 2SD~ 3SD)],重度(<X-3SD)< p>注:评价结果三者可不一致,因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

【病因诊断】1 .病史采集: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反复感染、心肾肝疾病;2 .临床表现:精神、运动、疾病情况等;3 .体格检查:注意皮下脂肪、心肺肝脾、皮肤、毛发、肌力、肌张力等;4 .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5 .营养计算: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计算体重应分三步,了解营养不良严重程度:(1 )按实际PEM体重确定能量需要量;(2 )按实际身高体重(消瘦儿童〈实际身高体重的50% ):供给量以108 kcal/kg计算(补充既往感染损失);(3 )按实际年龄的平均体重计算:确定供给量(>以现有身高的体重确定:。

【治疗】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2.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按计算首先提供足量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然后据营养不良程度和消化功能状况,遵循由少增多的原则提高食物蛋白质量;3.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证实伴有维生素A、C,B 族维生素,锌、铁缺乏者等,可适当补充,促进康复;4.治疗并发症: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纠正;5.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轻度营养不良调整营养的同时可用中药、中医配合调理;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住院治疗。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常规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超重及肥胖、一、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得患营养性疾病得儿童。

二、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与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与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与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中度低体重﹤M-3SD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 M—3SD~M-2SD 中度消瘦﹤M—3SD 重度消瘦2。

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与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需及时转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专案管理、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市级或市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得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1.评估及分度(1)评估指标1)血红蛋白(Hb)降低:6月龄~6岁 110 g/L。

2)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

(2)贫血程度判断:Hb值90~109g/L为轻度,60~89 g/L为中度,<60 g/L为重度。

2、管理1)随访:轻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2~4周复查Hb,观察疗效。

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度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度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度标准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体重低下:
轻度营养不良:体重比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SD)至2个标准差。

中度营养不良:体重比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平均值低2个标准差至3个标准差。

重度营养不良:体重比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平均值低3个标准差以上。

2. 身高(或身长)发育迟缓:
轻度发育迟缓:身高(或身长)比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至2个标准差。

中度发育迟缓:身高(或身长)比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平均值低2个标准差至3个标准差。

重度发育迟缓:身高(或身长)比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平均值低3个标准差以上。

3. 皮下脂肪厚度:
轻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厚度有所减少,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中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明显减少,可能在腹部、胸部、四肢等处出现皮肤皱褶。

重度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几乎消失,皮肤紧贴骨骼,可能出现肌肉萎缩和器官功能障碍。

4. 临床表现和精神状态:
轻度营养不良: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生长速度可能会减慢。

中度营养不良:可能出现活力下降、易疲劳、免疫力降低等症状。

重度营养不良:可能出现严重的精神状态改变,如反应迟钝、昏迷、多系统功能障碍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度标准可能因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医学机构和研究而略有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结合儿童的体重、身高、头围、皮下脂肪厚度、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个指标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和干预计划。

营养不良患儿护理常规

营养不良患儿护理常规

营养不良患儿护理常规一、概述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因喂养不当及慢性疾病引起热量和(或)蛋白质减少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表现】体重减轻、消瘦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出现全身各器官功能低下及生长发育停顿。

【治疗要点】及时处理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各种紧急情况,控制继发感染,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去除病因,促进消化功能的改善。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营养物质长期供应不足,喂养方法不当及疾病的影响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3、潜在并发症:低血糖、干眼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重症患儿全身衰竭,反应低下,因此应注意观察生命征、意识等情况,给予持续心电监护。

治疗开始后应每天了解并记录进食情况,对食物的耐受程度,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及皮下脂肪的厚度。

详细记录24h出入量,每天测量体重。

2、营养支持根据病情轻重和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的量及种类,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必要时给予鼻饲喂养,病情严重者可给予静脉高营养,如脂肪乳、氨基酸、血浆等。

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勤换尿布,勤晒被褥,重症患儿特别是伴水肿者,应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长期卧床患儿局部皮肤受压,血液循环差,弹性降低及长期受潮湿、摩擦等刺激易发生压疮,且发生压疮后愈合缓慢,故应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床铺要平整、无碎屑,衣被要柔软,常协助患儿翻身,必要时垫以气圈或海绵,间歇性解除局部压迫,防止皮肤压伤发生。

4、口腔护理患儿抵抗力低,易发生口腔炎,应每天清洁口腔2~3次,必要时局部涂药。

5、用药护理保持有效静脉通道: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一般需要静脉高营养,长期输液要注意保护血管。

留置套管针时应注意观察局部血管情况,防止针头脱出、液体外渗、肿胀、感染等发生。

6、健康教育教给患儿家长营养不良发生的原因及喂养知识,掌握饮食卫生知识和科学喂养方法(牛奶的喂养及配制、哺喂法、添加辅食的方法),并给予示教。

儿科疾病营养治疗常规

儿科疾病营养治疗常规

第十六节儿科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一)小儿营养不良一般常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3型:●营养消瘦症也称消瘦型PEM(maramus) 是一种多见于婴幼儿的极度消瘦症,由于长期摄食过少引起的。

该型营养不良多见于母乳不足、喂养不当、饥饿、疾病及先天营养不良等。

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止,明显消瘦,体重减轻(重者只为同龄儿童平均体重的60%),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皮肤干燥,毛发细黄无光泽,常有腹泻、脱水、全身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但无浮肿。

●水肿型PEM(Kwashiorkor) 以蛋白质缺乏为主,水肿为其特征。

与消瘦型不同,本型皮下脂肪不减甚至增多,外观呈虚胖,严重时出现下肢或全身可凹性水肿。

皮肤干燥、脱屑或大片色素沉着,色素沉着部位与糙皮病不同,多在易受刺激部位而非阳光暴露部位。

头发脆,易折断和脱落,可呈灰色,指甲脆弱有横沟。

表情淡漠,肝肿大常见。

多数体重下降,少数可正常,身高正常。

肌肉萎缩明显,常因肌张力低下而不能站立行走。

本型常见于多见于断乳期以蛋白质含量低的米面糊喂养的婴幼儿。

●混合型(marasmic kwashiokor ) 兼有以上两型特征,体重下降明显又有水肿。

1. 营养因素(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处于负平衡。

当血清总蛋白浓度<40g/L、白蛋白<20g/L时,便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

(2)脂肪机体动员脂肪以维持必要的能量消耗,故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由于脂肪代谢主要在肝内进行,故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

(3)糖类由于食物不足和消耗增多,故血糖偏低,轻度时症状并不明显,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猝死。

(4)水、盐代谢由于消耗大量脂肪,故细胞外液容量增加,低蛋白血症可进一步加剧而呈现浮肿;PEM时ATP合成减少可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运转,使钠在细胞内储留。

故PEM 患儿细胞外液一般为低渗状态,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和低血镁。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而良好的营养状况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营养不足或营养吸收利用障碍而导致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

为了及时发现和干预儿童营养不良,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为您介绍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性别和生长发育状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儿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评估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BMI的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BMI的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BMI低于正常范围的儿童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

其次,除了BMI外,儿童的生长曲线也是诊断营养不良的重要依据。

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比对其生长曲线,观察其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是否符合正常范围。

如果发现儿童的生长曲线出现异常下滑或者停滞,也可能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之一。

此外,医生还会对儿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生活方式调查。

通过观察儿童的皮肤、头发、指甲等外在表现,以及询问其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综合分析儿童的营养状况。

例如,皮肤干燥、脱屑、指甲脆弱等表现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

最后,血液检查也是诊断营养不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儿童的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指标,可以客观评估其营养状况。

例如,缺铁性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都可能与营养不良相关。

总的来说,儿童营养不良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指标,包括BMI、生长曲线、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查等。

只有全面、准确地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才能及时发现营养不良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信息,让更多的儿童健康成长。

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又称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诊断要点】(一)病因包括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

(二)临床表现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

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皮下脂肪逐渐消减的顺序:自腹部开始,依次为躯干、臀部及四肢,最后为面颊。

(三)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将营养不良分成轻、中、重三度(表1-1)。

表1-1小儿营养不良分度标准按临床表现不同,营养不良又可分为三型。

1.消瘦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消瘦为主要特征。

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正常。

病理上肝脏无形态学改变。

2.水肿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浮肿为主要特征。

3.混合型消瘦和浮肿同时存在。

(四)有时小儿呈虚胖状,面色苍白,肌肉松弛,或伴下肢浮肿,这是长期用淀粉类喂养,蛋白质缺乏的表现,称“泥膏样”体质。

婴儿常表现为免疫低下,易感染。

(五)营养不良病人经常合并有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

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脂溶性维生素A、D缺乏常见。

约有3/4的患儿伴有锌缺乏,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

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患儿可并发自发性低血糖。

【处理要点】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注意除蛋白质和热量供应不足外,还存在多种营养素缺乏。

(一)首先重视三个问题,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贫血。

(二)调整饮食、补充营养,加强护理。

必须遵守逐步增加,由少到多的原则。

补充优质蛋白及各种维生素,适当补充钾、腹泻控制后可给予铁剂。

1.能量的供给也由少渐增:轻度营养不良热能从每日250~330KJ(60~80kcal)/kg开始,可渐增至每日500~727KJ (120~170kcal)/kg。

中重度从每日165~230KJ/kg(40~55kcal/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到502kJ/kg(120kcal/kg)待接近正常体重后,再恢复到正常需要量。

2.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加至3.0-4.5g/kg。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慢性营养缺乏症,缺乏能量和蛋白质,多由长期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障碍所致。

表现为渐进性消瘦,体脂减少及全身各器官不同程度萎缩和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诊断要点】1、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介于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2、生长迟缓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均值2个标准差为轻度,在2—3个标准差之间为中度,低于3个标准差为重度。

3、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变薄,腹部先发生,继之躯干、臂部及四肢,最后面颊脂肪消失而呈老人貌。

水肿于低蛋白血症时发生。

血浆蛋白低下,总蛋白<40g/L,白蛋白20g/L,病儿出现水肿。

4、各系统、器官功能低下及障碍表现。

如肠黏膜上皮及绒毛萎缩致吸收不良,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致消化不良。

5、合并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表现,如维生素A吸收不良致病儿出现角膜干涩,甚至发生角膜溃疡。

【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加强护理。

2、合理供给热量和蛋白质(1)轻度者在原有饮食基础上逐渐增至该年龄的应有量。

(2)中度者开始供给热量为正常供给量的半量,蛋白质2g/kg.d,脂肪1g/kg.d,1周后逐步增至正常供给量。

牛奶含优质蛋白质,应首先选用。

(3)重度病儿开始用正常的1/3量,逐步增加到该年龄组的应有量。

3、肠胃外营养重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者给予静脉营养,需住院治疗。

4、补充各种消化酶以帮助病儿的消化功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警示】1、热量供给需循序渐进由少到正常需要量。

2、补充各种消化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3、对厌食症病儿应加用胃肠动力剂,以增进食欲。

苯丙酸诺龙系蛋白质同化剂亦有增加食欲作用。

儿童保健中心诊疗和操作常规

儿童保健中心诊疗和操作常规

儿童保健中心诊疗和操作常规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儿童保健中心诊疗及操作常规儿保门诊操作常规一、测量操作常规测量准备:测量室温度应保持在25 C左右每天在测量工作前应先矫正磅秤至0刻度。

(1)体重:测量要求迅速轻放,记录到0.05kg,衣服要求脱到单衣单裤,测量过程注意小儿保暖和安全,与前次比较有疑问时重称一次进行复核。

(2)身长:脱去鞋袜,不戴帽,穿单衣裤。

3岁以内,仰卧于卧式身长板中线上,小儿头顶触及头板,测量者左手按住小儿双膝,使双下肢伸直,并紧贴板面,右手移动活板,使触及足底,读二侧刻度,读到0.1cm。

3岁以上站立于儿童身长立尺前,足跟并拢,脚尖稍分开,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间几个点同时靠着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视线向前,移动身长尺上端小木板,放平于头顶,读数。

(3)坐高:量顶-臀长,3岁以内用卧式量板,小儿仰卧与测身长时相同,测者一手握小儿二足,使小儿二腿弯曲成直角(不用尿布),移动活板,使压紧臀部,操作时注意小儿背部,不能离开底板平面。

3岁以上小儿坐于坐高计凳上,坐时两大腿靠拢,紧贴凳面与躯干成直角,膝关节屈曲成直角,头与肩部位置与量身长时要求相同,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读数。

(4)头围: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一侧齐眉弓上缘,将软尺紧贴皮肤,绕经枕骨结节最高点回至零点,读数。

精确到0.1cm,量时卷尺紧贴头皮。

(5)胸围:3岁以下小儿仰卧或立位,3岁以上取立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

用软皮尺经二肩胛骨下角至乳头下交界于胸骨中线第四肋骨水平上,读呼与吸之间的平均胸围,精确到0.1cm。

二、智力测验常规(一)智测对象1.儿保体检儿童于9个月、1岁及2岁时进行常规智能筛查,第一次测试结果可疑或异常(DQ/IQ<85)者定期进行复查。

2.除上述年龄外,体检中如发现小儿动作、语言、理解等方面有偏离正常之可能,应进行智测以利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儿童营养不良分度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分度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分度标准
儿童营养不良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饮食不均衡或营养摄入
不足而导致的一种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儿科增长参考表》以及我国的国家标准,《儿童营养不良分度标准》将儿童营养不良分为三
个等级: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

轻度营养不良(MAM)是指儿童身高、体重或体重指数(BMI)低于同
龄正常儿童的标准差小于−1但大于−2、这种情况下,儿童通常还能完成正常的学习和日常活动,但他们的生长速度可能较慢,体力和抵抗力也相对
较弱。

轻度营养不良可能不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但如果不及时纠正,
可能会发展为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

中度营养不良(MAM)是指儿童身高、体重或体重指数(BMI)低于同
龄正常儿童的标准差小于−2但大于−3、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出现明显的生长延迟和体重不增加的情况。

他们可能精神萎靡、动力不足,易感染疾病。

不及时纠正中度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并且可能进一步发展
为重度营养不良。

重度营养不良(SAM)是最严重的营养不良程度。

重度营养不良的标
准包括两个方面:1)体重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标准差小于−3;2)身
高和体重之间的比率(体重与身高的比值)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标准差小于−3、这种情况下,儿童的生长延迟非常严重,身体状况可能非常虚弱,易受感染,并且可能威胁其生命。

总之,儿童营养不良分度标准将营养不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
等级,有助于监测和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并为儿童的营养干预提供了依
据。

通过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儿童可以避免营养不良,并保持健康的生长发育。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

(一)收案标准凡属中、重度营养不良,尤其是中、重度低体重,消瘦和严重慢性营养不良为重点。

1.(1)小儿长期喂养不当:①人工喂养的婴儿,尤其长期稀释乳或乳量不足;②母乳不足又未增加其它母乳代用品;③4个月后没有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或添加辅助食品数量不足、品种单调、质量不高,特别是以谷类辅助食品为主的小儿;④长期挑食、偏食、厌食的小儿。

(2)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小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为最常见。

此外,肠寄生虫病、慢性传染性疾病等。

(3)先天性不足,消化能力低下的小儿,如早产儿、双胎儿、低出生体重儿。

此外,唇腭裂、幽门狭窄等。

2.(1)评价指标: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高别体重;(2)评价参考值:卫生部推荐的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三项指标的参考值;(3)评价标准:小儿的三项指标的测量值分别小于参考值的中位数减去二个标准差(中位数-2s)。

3.(1)低体重小儿的年龄别体重低于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为:将测量出的小儿体重值与年龄别体重的参考值中的同年(月)龄、同性别的体重对比,如低于评价标准就是低体重。

(2)消瘦小儿的年龄别身高正常,但身高别体重低于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为:先将测量出的小儿身高值与年龄别身高的参考值中的同年(月)龄、同性别的身高值对比,如等于或高于评价标准,则再将测量出的小儿体重值与身高别体重参考值中同性别、同身高的体重值对照分析,如低于该评价标准,就是消瘦。

消瘦主要反映小儿目前或近期营养不良,表现为面黄饥瘦,重者皮包骨头,但个子不矮。

(3)发育迟缓又称生长迟缓,小儿的年龄别身高低于评价标准,而身高别体重正常。

评价方法为:先将测量出的小儿身高值与年龄别身高的参考值中的同年(月)龄、同性别的身高值对比,如低于评价标准,则再将测量出的小儿体重值与身高别体重参考值中的同性别、同身高的体重值对比分析,若为正常,就是发育迟缓。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婴儿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婴儿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婴儿一、体重低下1.定义:体重低下是指婴儿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婴儿体重的第2.5百分位数。

2.判定标准:根据婴儿的年龄、性别和体重,与正常体重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婴儿的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第2.5百分位数,则可判定为体重低下。

二、生长迟缓1.身高发育迟缓:婴儿的身高增长速度缓慢,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婴儿的正常增长速度。

2.体重增长缓慢:婴儿的体重增长速度缓慢,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婴儿的正常增长速度。

三、消瘦1.定义:消瘦是指婴儿的体重低于其年龄和性别的平均值,同时伴随有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弛等症状。

2.判定标准:根据婴儿的年龄、性别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婴儿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如果婴儿的体重低于平均值,同时伴有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弛等症状,则可判定为消瘦。

四、皮下脂肪减少1.判定标准:皮下脂肪减少是指婴儿的皮下脂肪层变薄或消失,通常表现为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等症状。

2.皮下脂肪减少的危害:皮下脂肪减少会导致婴儿的保温能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五、皮肤干燥1.皮肤干燥的判定标准:皮肤干燥是指婴儿的皮肤缺乏水分和油脂,通常表现为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等症状。

2.皮肤干燥的原因及危害:皮肤干燥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水分摄入不足或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长期皮肤干燥会导致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容易感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六、肌肉张力低下1.肌肉张力低下的判定标准:肌肉张力低下是指婴儿的肌肉紧张度不足,通常表现为肌肉松弛、无力等症状。

2.肌肉张力低下的原因及危害:肌肉张力低下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长期肌肉张力低下会导致婴儿的运动发育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七、神经精神发育迟缓1.神经精神发育迟缓的判定标准:神经精神发育迟缓是指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迟缓,通常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等症状。

2.神经精神发育迟缓的原因及危害:神经精神发育迟缓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营养不良分级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分级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分级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的分级诊断标准通常根据体重与正常均值的差异进行划分。

以下是详细的分级标准:
1.Ⅰ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

此阶段,通常仅腹部皮下脂
肪减少。

2.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均值25%~40%。

此时,腹部皮下脂肪几乎消
失,躯干和四肢的皮下脂肪明显减少,面部皮下脂肪也相应减少。

3.Ⅲ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均值40%以上。

全身各处的皮下脂肪几乎消失,
患者明显消瘦,呈现皮包骨状。

皮肤弹性消失,多皱褶,呈现类似老人的面容。

此外,皮肤干燥、松软、苍白,运动功能差,严重者可能影响智力发育。

这类患者容易并发营养不良性水肿、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易患感冒、肺炎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营养不良一般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

【体格评价指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的中位数〒标准差(SD)评价年龄的体重(W/A)、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三个指标。

1.低体重:儿童的年龄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X ( 2SD~ 3SD)],重度(<X 3SD)< p>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X ( 2SD~ 3SD)],重度(<X 3SD)< p>3.消瘦:儿童的身高的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的2SD中度[X ( 2SD~ 3SD)],重度(<X-3SD)< p>注:评价结果三者可不一致,因与缺乏的营养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功能有关。

【病因诊断】1.病史采集:喂养史、生长发育史、既往疾病史(反复感染、心肾肝疾病);2.临床表现:精神、运动、疾病情况等;3.体格检查:注意皮下脂肪、心肺肝脾、皮肤、毛发、肌力、肌张力等;4.实验室检查: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清前白蛋白降低;5.营养计算: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计算体重应分三步,了解营养不良严重程度:(1)按实际PEM体重确定能量需要量;(2)按实际身高体重(消瘦儿童<实际身高体重的50%):供给量以108 kcal/kg计算(补充既往感染损失);(3)按实际年龄的平均体重计算:确定供给量(>以现有身高的体重确定)。

【治疗】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2.补充能量和蛋白质:按计算首先提供足量的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然后据营养不良程度和消化功能状况,遵循由少增多的原则提高食物蛋白质量;3.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证实伴有维生素A、C,B族维生素,锌、铁缺乏者等,可适当补充,促进康复;4. 治疗并发症: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时应及时纠正;5. 支持疗法:加强护理,预防感染、改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轻度营养不良调整营养的同时可用中药、中医配合调理;中、重度营养不良儿童门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应住院治疗。

【预防】1.推广应用生长监测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并记录,早期发现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合理喂养宣传科学育儿知识,鼓励母乳喂养。

4~6月龄逐步引入其它食物,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膳食,注意食品搭配多样化,在保证主食的基础上,注意蛋白质、维生素等含量丰富的食物的摄入。

3.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定时进餐,充足睡眠,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加强体格锻炼及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增进食欲,预防疾病。

4.及早矫治先天性畸形如腭裂、唇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

5.预防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注意个人和家庭环境的卫生。

6.心理行为指导适宜的进食环境,儿童情绪愉快,抚育人态度温和耐心;家庭的良好饮食行为可对儿童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恢复指征】建立营养不良儿童专案病历,采用生长监测曲线1次/月连续监测3次;当儿童4~6月逐渐恢复体重生长上升即为恢复,否则应调整治疗方案或住院治疗。

身高的恢复比体重的(消瘦)恢复慢。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定义:因维生素D缺乏使钙、磷代谢紊乱,使生长着的骨骼生长板处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生长着的骨骼、全身性。

【维生素D来源】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来源有三个途径。

1.母体 胎盘 胎儿:2.皮肤光照合成:生成内源性维生素D,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3.食物:天然食物含量少;人工强化食品(如配方奶粉、配方米粉、强化VitD牛奶)或维生素D制剂可补充儿童维生素D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或病因)】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1.胎儿期维生素D不足:①母亲妊娠期维生素D摄入不足:如妊娠后期日照少,或因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等疾病;②胎儿体内贮存不足:早产、双胎;2.日照不足:因环境或气候因素使儿童户外活动少(如住高楼、或因冬季日照短、夏季炎热等),导致儿童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3.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以上高危因素者又未补充含维生素D制剂者;注:有关几个问题1.“晚发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体内钙、磷代谢紊乱,全身骨骼产生病变。

因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维生素D缺乏,不存在“晚发”。

不同年龄维生素D缺乏表现不同,诊断不同。

如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成熟骨则表现矿化不全,即骨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症;2.青春期青少年佝偻病:青春期为骨骼生长为第二个高峰期,需要充足的维生素D,特别是有活性的1,25—(OH)2D3。

然而,一般青春期青少年户外活动多,皮肤的光照可合成充足的的维生素D,夏、秋季体内可将维生素D贮存在脂肪组织以维持冬、春季骨骼生长的需要。

如此期维生素D贮存不足,可发生维生素D不足,但较少。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婴幼儿生长发育快,户外活动相对较少,故佝偻病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月以下的小婴儿。

因维生素D缺乏主要影响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不同年龄婴幼儿骨骼生长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以病变发生的程度分期:1.初期(早期)①临床表现:6个月内婴儿,特别是<3月龄时;无骨骼病变,可有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体征(血钙降低),如全身微汗(与季节、睡眠无关)伴易激惹、夜惊、夜啼、枕秃等;②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③血生化:血清25—(OH)D3下降,血钙、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ALP)正常或稍高。

判断要点: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无骨骼病变,血清25—(OH)D3下降;注:这些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体征易于与其他原因或正常生理性所致的夜啼、激惹、多汗混淆,判断又多为主观性。

因此,非特异性的神经精神症状或体征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

2.活动期(激期)①临床表现:<6月龄颅骨改变(如前囟边软,头乒乓样感);>6月龄随月龄增加会逐渐出现方颅,长骨改变(肋串珠、手足镯),以及肌肉牵拉或骨质软化负重所致畸形(肋膈沟、鸡胸、“X”或“O”型腿、脊柱后凸侧弯等);②骨X线:为典型佝偻病病变(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软骨盘增宽>2毫米;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或青枝骨折;③血生化:血清25—(OH)D3、血磷降低显著下降,血清钙稍低,碱性磷酸酶(ALP)升高。

判断要点: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典型骨骼病变,血清25—(OH)D3下降;检查方法:①头乒乓样感: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②佝偻病串珠: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半圆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③方颅:从上向下看双顶骨、额骨突起;注:几个常见临床问题鉴别①6月龄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消失;②正常婴儿的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③“方盒样”头应与前额宽大的头型区别;④串珠、手、足镯应同时可及;⑤婴儿胸廓两侧肋缘可正常稍高,应与肋膈沟区别。

3.恢复期①临床表现:以上任何期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②骨X线: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软骨盘<2毫米,逐渐恢复正常;③血生化:血清25—(OH)D3、血钙、血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

判断要点:有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血清25—(OH)D3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后的儿童。

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①临床表现:无;②骨X线: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③血生化:恢复正常。

【诊断】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金标准”: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治疗】1.目的:控制病情,防止骨骼畸形;2.治疗原则:应以口服VitD制剂为主,一般剂量为每日2 000~4 000 IU,结合临床症状和X线骨片的改善情况,1月后改预防量400 IU/日;重症佝偻病有并发症或无法口服者可大剂量肌肉注射维生素D3 20~30 万IU一次,3个月改预防量;注:大剂量治疗应有严格适应症。

大剂量维生素D与治疗效果无正比例关系,不缩短疗程,与临床分期无关;且缺乏评价远期后果的指标。

3.效果复查:治疗1个月后,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测和骨骼X线改变应逐渐恢复;如无改善,应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鉴别;4.其他治疗:加强营养,户外活动。

【鉴别诊断】“佝偻”意为驼背、腿弯,症状与体征涉及多种疾病。

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可能。

1.常见症状、体征的鉴别(1)多汗:①生理性:因发育过程神经调节、汗腺发育不成熟,入睡时常常出现头颈部位大汗;儿童一般情况好,体温正常;②结核感染者:常有低热、疲倦、纳差,体重降低;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检查、痰或胃液寻找结核杆菌。

(2)夜哭:①生理性:正常发育需要(改善心、肺功能),6周是婴儿啼哭的高峰,可达3小时/日,3月龄时降为≤1小时/日;最初的交流方式,如寻求帮助、引起成人注意;②难于抚养型气质:不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③睡眠与清醒状态调节紊乱:与发育成熟状况(生物节律成熟度)有关;④肠绞痛:因食物过敏、过多摄入糖水,连续几日在傍晚过度啼哭和烦恼,啼哭时蜷腿提示婴儿肠绞痛;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喂养后无明显改变;⑤肠套叠:突然发作性、阵发性啼哭和烦恼,屈膝缩腹,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后又发作;伴呕吐,6~12小时后可排出果酱样血便,肛门指诊可发现检查血便。

(3)萌牙延迟:①特发性、家族性:>13月;②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不匀称身材矮小,生理性黄疸延长,便秘,喂养困难,皮肤苍黄,毛发稀少,眼睑浮肿,眼距宽,鼻梁宽平,伸舌;表情呆滞,精神动作反应迟钝;血T3、T4降低,TSH明显升高,骨龄明显延迟;局部机械阻碍:牙龈纤维化、牙床拥挤。

(4)头围大:①遗传性:双亲之一头大;②粘多糖病:粘多糖代谢异常,可出现多发性骨发育不全,如头大、头型异常、脊柱畸形、胸廓扁平等症状。

此病除临床表现外,主要依据骨骼的X线变化及尿中粘多糖的测定做出诊断;③软骨营养不良:是一遗传性软骨发育障碍,出生时即可见四肢短、头大、前额突出、腰椎前突、臀部后凸。

根据特殊的体态(短肢型矮小)及骨骼X线作出诊断;④脑积水:生后数月起病者,头围与前囟进行性增大。

因颅内压增高,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骨缝分离,颅骨叩诊有破壶声,严重时两眼向下呈落日状。

头颅B超、CT检查可做出诊断。

(5)前囟晚闭:正常婴幼儿前囟4 ~ 26月闭合;迟于3岁闭合为前囟晚闭,常见疾病有:①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不匀称身材矮小,表情呆滞,精神动作反应迟钝;②颅骨发育不良:包括颅锁骨发育不良、颅面骨发育不良等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