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掌握诗歌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战争是可怕的,它给世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和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通过这首古诗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乐府常识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2.朗读诗歌正读音3.理解字词始:才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雉:野鸡旅:野生葵:葵菜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羹:糊状食物贻:送,赠送4. 读诗歌解诗意: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以描写汉武帝令年轻士兵十五岁以上入伍从军,经过战争和训练,最终成为合格勇士的故事为主要内容。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和战争文化的重要篇章。
针对《十五从军征》这首古典诗歌,我们可以提供以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诗歌朗读和歌曲表演,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化和军事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学生通过翻译和注释汉字以及阅读故事全文,掌握词语和语法的使用方法,拓展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
3.学生通过分析和领会诗歌的情境、节奏、韵律和语言运用,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教师为学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和诗歌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口头翻译,普及汉字的词义和使用方法。
2.学生听课还原,模仿教师的朗读,学习《十五从军征》的基本情境和韵律,然后进行小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3.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和领会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节奏韵律,例如诗歌的押韵和起伏,字句与意象的联系,隐喻和夸张的表现等。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作笔记和演讲,然后进行班级评选。
4.学生听课解析汉字,并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和解释诗歌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等,让学生通过经典诗歌和故事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5.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文本素材,创作和演绎相关话剧、评书和曲艺,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整体语文素质。
三、教学方法:1.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像、声音、文字等素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和文化。
2.教师采用翻译和注释的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汉字和语言的用法。
3.教师采用分析和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境和语言特点。
4.教师采用表演和创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效果,教师可以组织班级评选和表彰。
2.针对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模拟考试和综合测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完整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
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1.师:请自由读诗。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抽生读。
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5.(回顾板书)这是一首叙事诗,刚才那位同学也谈到了他的意思。
其实,它向我们传递了五个一。
一个征战多年回家的老翁、归家途中的一次谈话、回家看到的景象、做出饭菜无人品尝,出门远望流下了眼泪。
(补充板书:一翁、一言、一景、一行、一泪),三、入诗境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
板书:咬文嚼字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
(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这首诗歌写于1900年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十五从军征》这首古文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了解《十五从军征》背后的历史背景,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来表达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过程1. 导入 (10 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十五从军征》的作者、诗歌类型和主题等基本信息。
•引发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兴趣,例如询问学生对于“军征”这个词的理解、是否知道古代士兵参军的年龄等等。
2. 了解背景 (15 分钟)•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等相关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背景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说意味着什么。
3. 阅读理解 (30 分钟)•学生分组阅读《十五从军征》,每组两至三人。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记重要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阅读完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总结出一段文字,描述他们对于这首诗的理解。
4. 分享讨论 (20 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理解。
•全班共同讨论和解释每个小组的观点,并辅以教师的点评。
5. 深入了解 (20 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十五从军征》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意象,比如“幕府”、“江山”等。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作用。
6. 个人思考与写作 (25 分钟)•学生个人思考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并以散文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可以参考之前小组的讨论和全班的讨论,展开自己的思考和写作。
7. 分享与评估 (15 分钟)•学生相互间交换自己写的散文,并进行评价和建议。
•教师根据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写作的内容进行评估。
三、教学评估1.学生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参与情况来评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的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来评估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程度。
3.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个人写作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十五从军征教案
【 - 小学作文】【篇一】十五从军征教案 24、诗词五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预习这五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
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揣摩诗句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诗歌意象,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诗句含义,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苦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直接导入本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 解诗题,知诗人: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和来源。
引导学生从“从军征”三字中揣摩诗歌的主题。
3. 朗读诗歌: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诗句含义。
4. 揣摩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结合诗歌意象,揣摩诗句的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解。
5. 改写诗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体会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认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默写重要诗句。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改写诗歌的作业,以检验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针对学生在改写诗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 总结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方向。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
《十五从军征》情境教学活动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大意,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情境创设、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中的悲凉凄苦之情。
难点: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展示战争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简述:“同学们,战争是无情的,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苦难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2. 了解乐府,初步感知介绍乐府诗:简要介绍乐府诗的背景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对乐府诗的基本认识。
3.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通过对比和点评,提升朗读水平。
4. 深入探究,提升素养分析诗句: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兵从军之久的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并讨论其背后的兵役制度。
想象场景:通过“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等诗句,引导学生想象老兵回家后的凄凉景象,体会其内心的悲痛和绝望。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老兵为何会“泪落沾我衣”,并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揭示主题,升华情感总结主题: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主题,即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和平的向往。
情感升华:通过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的镜头,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
6. 拓展延伸写作练习: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兵回家后的心理活动。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乐府诗,拓宽文学视野。
通过这样的情境性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体会其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的和平意识,珍惜和平生活。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能够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老兵的形象。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理解其艺术效果。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古代,有许多士兵被迫离开家乡,奔赴战场,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去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古代士兵悲惨命运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了解乐府诗1、教师介绍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乐府诗是汉朝设立的音乐机构采集和创作的诗歌,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2、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乐府诗,如《木兰诗》。
(三)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读,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等。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诗意,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这句诗开篇点明老兵十五岁就参军,八十岁才归来,突出了老兵从军时间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老兵在归途中遇到乡人,急切地询问家中还有谁在。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乡人指着远处告诉老兵那就是他家,但只见松柏环绕着一座座坟墓。
这一景象令人心碎。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 老兵到家看到野兔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梁上乱飞,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葵菜。
这些描写展现了家中的荒凉破败。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自己动手做饭,却不知道该把饭送给谁,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特点。
2.学习古琴演奏技巧,掌握基本的古琴演奏技巧。
3.培养学生欣赏古琴音乐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1.学习《十五从军征》的曲谱和演奏技巧。
2.了解古琴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
3.培养学生的古琴演奏技巧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掌握《十五从军征》的演奏技巧。
2.对古琴音乐进行欣赏和感悟。
教学准备:1.古琴2.《十五从军征》曲谱3.音乐播放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十五从军征》的音乐,向学生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学习曲谱和演奏技巧(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十五从军征》的曲谱,解释每个音符和演奏技巧的含义。
2.学生跟随教师的演奏示范,练习演奏基本的古琴技巧,如按弦、拨弦、滚指等。
3.教师逐步指导学生演奏《十五从军征》,重点讲解曲谱中的难点和技巧。
三、欣赏和感悟(15分钟)1.教师播放不同表演者的《十五从军征》演奏版本,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2.学生就演奏中遇到的困难和感受进行自由交流,表达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和喜爱之处。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继续练习《十五从军征》的演奏技巧。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演奏中的问题,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提高。
展望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自行了解古琴这种乐器的历史、演奏技巧等,并尝试演奏其他古琴曲目。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琴展览或听音乐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以战争为主题的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乐府诗因其独特的神韵美、形式美、内容美而被传唱了下来。
《十五从军征》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滥缕、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流着眼泪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学习了许多古诗文,大部分学生能够自渎自悟诗歌的内容,但由于知识积累与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对部分诗歌的内涵领悟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句含义。
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歌包含的感情。
3 、在熟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4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和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1、导语。
同学们,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战争,战争带给人民的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解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读古诗。
要求:1)自学生字词2)想一想,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里知道的?)3)诗中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了读书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机会,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机会,学生就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2、检查读书情况。
1)生读古诗。
2)集体正音,评价。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主人公是谁? 5)、诗中写了80岁老兵的什么事?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1)生说。
2)余生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诗读了好几遍了,诗的大概意思你理解了吗?有什么明白诗意的好方法。
8、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课文的插图,同桌合作说说这首诗大概的意思。
9、你学懂了什么或有什么问题,我们来交流。
10、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好吗?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三、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二、纵情吟诵,了解诗意酝酿情
1、好诗在手,须得朗朗上口,带着这种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吧。
2、文中出现了几个生僻字,采用最擅长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僻的音、形、义。
3、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情味的,对比读两组词语,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带着读词语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觉再读读诗吧,读出诗的韵味来。
5、请一位朗读好的同学配乐读诗。评价:读的字正腔圆,顺利的跨上了第一个台阶。
朱阳镇第一小学“学导结合,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案
课题
《十五从军征》
总节次
主备人
丁晶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3.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师:听到这样的消息老兵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6、但那毕竟是生他养他的家啊,一步一挨蹒跚着由远而近,来到了为之魂牵梦绕的家,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板书:家破人亡)一份家的凄凉在你的朗读中徐徐袭来。
师:回到家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展开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听老师读。(配乐)
师:这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65年前离家时,可不是这样的一番景象啊?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是:——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
7、师:独自徘徊在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那仅存的一线希望彻底的破灭了,生活还得继续啊,又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评价一—份苦涩在你的朗读中流淌……
4、这时的老兵会想些什么?此时的心情怎样?用你动情的朗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好吗?充满希望(分明有一种既激动又急切有担忧的复杂感情在朗读中涌动。)
5、离家65年,今天终于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师: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可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苦吧!
8、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不由的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板书:潸然泪下)这是怎样的泪啊?板书:战争的残酷 社会的黑暗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学反思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本想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本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你们在哪里?—松柏冢累累。
四、动情朗诵,试背古诗
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造成了一个个家庭家破人亡的悲剧。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再次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五、拓展延伸
读《十五从军征》改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与补充
一、 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导入:回顾一段古代战争的场面。(播放视频)在人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里始终有战争相随,无论是那个朝代,都留有战争的刀痕,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印在浩若繁星的文学诗词中,成为一朵瑰丽的诗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书写的豪情,还是用刀和弓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一一颗颗晶莹、温润的珍珠洒落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叫人流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汉代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听听一位深受战乱之苦的老兵的悲吟吧——《十五从军征》。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后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1、千古美诗,须得悟出诗情。怎一个“情”字了得,你有哪些好方法?
2、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你当了多少年的兵?用诗句告诉我(板书:八十始归)
3、 在这长长的65年里,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65年后的今天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乡里的一个邻居,于是就急急的迎上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