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二大参照系。鉴于邓小平的总设计师作用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对邓小平路线的继承,把这一时期称为“邓小平时代”,也可以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简称为“改革开放年代”。
与头一个30年相比,邓小平时代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所有领域、所有工作完全转向服务于发展、有利于民生、着眼于综合国力提升,一切不适合这一重心的体制和观念都在进行改革,对外开放,尤其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开放与借鉴成为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邓小平对于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世界大战有可能避免,中国应当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让世界感受到逐渐壮大的实力与潜能,感受到一个充满活力与新貌的大国气象,以及中国公众深入了解世界和让世界更好认知中国的愿望。即便是那些对中国抱有成见与敌意的国家,也越来越无法压制中国的声音,无法把中国排斥在各种全球或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外。中国在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相互协作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发展中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经济一个新的拉动力量,由一个地区性强国走向有全球意识和责任及影响的大国。
从外交角度分析,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在于,他使中国与外部主流世界的关系具有了一种全新的性质与态势,从原先的紧张和对峙局面,转向一种新的求同存异、合作对话过程,中国越来越成为现有国际体系中一个建设者、负责任大国与“利益攸关方”。可以说,在21世纪初,由于中国和平发展的新现实、和平发展及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加上一批主要来自发展中世界的新兴大国的崛起,国际体系越来越向一个富有动感的、充满变化可能性的格局演变[3]。
2.中国同世界关系产生的新问题
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一现实,使我国和平发展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度的增强,国际矛盾和国际关系更加复杂,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新动向。
其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影响扩大,面临某些既得利益国家对我遏制的压力。在21世纪的世界舞台上,中国被公认为是最具这种潜质的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占有主导权的国家,总是不甘心同崛起中的大国分享这一权力,因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是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变化后必须面对的所谓“崛起困境”的难题。美日以及欧盟等国际体系中的强势力量对中国的崛起如芒在背,企图竭力给我国发展设置障碍,致使“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在西方前波未平
后波又起。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力地位的提高也心存疑虑,担忧中国“变脸”,搞霸权主义。树立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积极推进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间的战略互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4]。
其二,在现行国际体系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任重而道远。现行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订的,而规则总是有利于规则的制订者。中国加入WTO后,对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订的现行国际经贸规则的不公正不合理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有些规则成为制约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贸发展的桎梏,中国理所当然要行使合法权利,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向着更符合自己期望的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显然,中国要在国际社会中维护现行国际规则的有效性,修改不利于我及发展中国家的规则,并争得参与制订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仅要靠实力为后盾,而且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
其三,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但又需防范落入“陷阱”。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认同做“负责任的国家”,这是对世界的承诺。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绝不是在国际定位上刻意保持低姿态,我国的实际国力和战略能力与国际上的认识以及对我们的期望值之间是有差距的。“承担国际责任是中国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也正在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如果国外对我们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就会超出我们实际能做到的事情”。然而,世界上某些国家故意“误读”中国的身份,抬高中国承担国际义务的要求日益增多且苛刻,甚至要中国承担解决世界经济失衡的责任,内在玄机不言自明。
其四,避免对国外的“过度依赖”,规避国际风险,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与他国、国际社会的相互依赖趋向增强。这种相互依赖有利于促进各国互惠共赢,但如果一国对外依赖超出合理的限度,导致“过度依赖”,将会造成严峻的后果。例如,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80 %,给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埋下了隐患。此外,随着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出去”,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等外部压力,尤其是政治风险压力,不可掉以轻心[5]。
3. 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现实,为维护有利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出了具有首创性的国际战略新理念,并由此制定了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