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引言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
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
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
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
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
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川东南寒武系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2 岩 石 学性 质
代作用使碳酸盐岩沉积结构消失而形成结晶碳酸盐岩 ,根据晶粒
大小 可 以划 分为 泥 晶云岩 、粉 晶云 岩 、细 晶云 岩 、中晶云 岩 、粗
Hale Waihona Puke 研 究 区 寒 武 系 储 层 岩 石 学 类 型 以 白云 岩 为 主 ,少 量 云 质 灰
川东南地 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东南拗褶带 ,靠近盆地边缘 , 横跨川东高陡构造带以及川南中低缓构造带。研究区构造特征主 要是北东向以及北北东向高陡背斜带 以及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 皱 ,向斜宽缓 ,背斜紧凑 ,成带成排平行排列。川东南地区沉积
盖 层 经 历了 多期 以及 多向 的 构造 运动 ,同 四川 盆地 其 它 区块一 样
2 . 2 云 岩
经历了扬子 、加里东 、海西、印支、燕山以及喜山等六个主要的
构造旋回。
研究工区主要位置位于四川含油气盆地川东高陡构造带 以
及 川 南 中低 缓构 造 带 ,研 究工 区 范围 约3 X 1 0 k m ( 图1 )。 ’
( 1 ) 颗 粒 云 岩 。颗 粒 云 岩 类 ,在 野 外 剖 面 、林 l 井 和 丁 山
l 井都有发育 ,岩石颗粒主要包括砂屑 、鲕粒等 ,颗粒成分主要
是 白云岩 ,其 中晶体 形 态不 是 太好 ,表现 为他 形 ,胶 结物 为 亮 晶
图1 川 东南研 究 工 区位 置 图 ( 据 南 方公 司 ,2 0 0 6)
白云石 ,表面干净 ,晶体 自形程度不好。该研究区储层发育段颗 粒云 岩主 要 包括 鲕粒 云 岩和 砂 屑云 岩 。
岩 、灰岩类 ,碎屑岩一般作为生油岩和盖层。研究表明 ,由白云 岩组成的储层 ,其储集物性明显优于石灰岩类储层。从岩石学角 度分析 ,白云石形成时具有许多晶问孔 、晶间隙 ,在其后的溶蚀 作用过程中 ,为流体提供 了渗滤通道 ,并被溶蚀扩大 ,形成大大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精品)普通地质学_舒良树_第九章板块构造
大洋的生与亡
Wilson 旋回的六个演化阶段
演化阶段 开 胚胎期
幼年期 成年期 合 衰退期 终结期 遗迹期
力学状态 抬升 扩张 扩张 收缩 碰撞 隆升
形态
火成岩类
裂谷 碱性与拉斑玄武岩
狭海 碱性与拉斑玄武岩
洋脊洋盆 大洋拉斑及碱性玄武岩
岛弧海沟 安山岩及花岗闪长岩
造山带 火山岩及 S型花岗岩
前陆带
c.地震 根据浅源、中源、深源地 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边缘带,证 明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不同深 度的摩擦与破裂作用是有规律的。
大陆
浊积岩
大洋
弧前浊积岩
地 震分 布与板块构造
4).深海钻探(包括深潜器) ● 证实了洋底确切地貌、洋中脊高热流、枕
状熔岩的存在。 ●发现蛇绿岩套 Ophiolite,完善了洋壳剖面。
敛合边界: 1.板块俯冲带,形成沟、弧、盆体系,
为地震、火山高发带,存在对变质带。
2.陆-陆碰撞带,印度与欧亚两个大陆碰撞,
形成双地壳厚度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接合性质
分离
敛合
洋壳-洋壳 大西洋中脊
阿留申海沟
洋壳-陆壳 无 南美西海岸、日本海沟
陆壳-陆壳 东非 喜马拉雅、阿尔卑斯
4.活动大陆边缘 1).太平洋型:沟、弧、盆复合体系 2).安第斯型:海沟-山弧构造体系。
A 沉积岩 - B 枕状熔岩 - C 席状岩脉 - D 辉长岩 - E 橄榄岩
●海洋地质调查表明,海底没有比中生代更早 的岩石,海底岩石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二侧 依次对称变老。
红 色
-
北
冰 岛
大
热
西
点
洋 的 演
上 是 古 新
变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摘要】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Ⅰ-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Ⅰ-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12页(P259-270)【关键词】岩浆-构造旋回;板块构造背景;苏门答腊【作者】高小卫;吴秀荣;杨振强【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火山岛弧,自古生代以来岩浆活动频繁。
苏门答腊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的西部,构造上被划分为东苏门答腊地块和西苏门答腊地块。
侵入—火山岩岩浆是苏门答腊斑岩型铜、金和热液型锡、铅锌矿床的含矿母岩。
因此,研究苏门答腊岩浆-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本文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初步成果,目的在于应用岩浆-构造多旋回观点,对本区的板块构造背景作进一步探讨,建立比较完整的岩浆-构造演化史,以便对成矿规律进行总结。
1.1 地体划分依据和展布苏门答腊岛的构造格架是由一系列的微板块组成的构造体系。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_曹代勇
第28卷第1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o l.28 N o.1 1999年1月 Jour na l o f China U niver sity of M ining&T echno lo gy Jan.1999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曹代勇 张守仁 穆宣社 傅正辉(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开发工程系 北京100083)摘要 后期构造变形及其变形特征的时空差异是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状况的一个显著特点.造成这种特殊煤田地质条件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进程、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等5个方面.关键词 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构造控煤中图分类号 P542第一作者简介 曹代勇,男,1955年生,教授,工学博士 煤炭是中国的第一能源,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研究是资源开发的基础.中国煤田地质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聚煤盆地构造类型多样、含煤岩系后期改造明显、煤田构造样式丰富.上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含煤岩系开发利用的价值和难易程度,对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规律的分析,揭示控制煤系变形和煤田构造格局的主要地质因素.1 地球动力学环境对煤系构造变形的影响煤盆地作为一种构造单元,是区域构造格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盆地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地构造属性是控制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基本要素[1~4].许多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由众多稳定地块和构造活动带经多次拼合而成的复式大陆[5~7],平面上和垂向上均具有显著的非均匀性.与世界其它地区比较,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点是:活动带密度大,经历了长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过程;地台规模小、基底刚性程度低、受相邻活动带影响明显、盖层变形强烈,黄汲清先生称之为“准地台”[8].显然,发育于这一复式大陆之上的聚煤盆地,所受到的后期改造十分显著,含煤岩系因其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呈现构造变形性质和强度的分区、分带性,构造样式错综复杂,这是中国煤田有别于北美、东欧稳定克拉通煤田的显著特征之一.从煤盆地后期改造和煤系赋存条件考虑,可确定两类基本赋煤大地构造单元:1)克拉通或类克拉通赋煤区,即地台或古大陆板块主体部分.此类地区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发育巨型或大型波状坳陷,聚煤作用稳定连续;煤盆地构造演化具有继承性,煤系后期改造弱至中等.此类煤盆地通常被造山带所围绕,受其影响,煤盆地以具环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由边缘向盆内递减,主体部分煤系保存完好,往往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田,如华北鄂尔多斯盆地、华南四川盆地、西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等;2)构造活动带赋煤区,即地槽、地洼或大陆边缘.煤系基底活动性大,煤盆地以带状坳陷和断陷为主,沉积-构造分异明显,聚煤作用规模和强度差别较大,煤系后期改造通常较强烈,以平行条带结构的变形分区为特征,变形强度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华南东部以加里东褶皱系为基底的晚古生代赋煤区,含煤岩系变形强烈,发育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2 构造演化历程对煤系后期改造的影响含煤岩系形成以后,随其载体—聚煤盆地的演化而发展,漫长地质历史中的各次地壳运动和构造事件无不为其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的一条基本规律是:含煤岩系生成时代越古老,经历构造运动越多,则变形越复杂.我国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最早形成于石炭纪(湘中测水煤系),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均有聚煤作用发生[1,9].自晚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四个主要的构造旋回[8],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壳运动性质和大地构造演化程式不同,因而,不同聚煤区、不同聚煤期的含煤岩系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表1),这是导致我国煤田构造复杂性的又一重要地质因素.例如,华北地台上的C—P含煤岩系经历了印支期的抬升剥蚀、燕山期的挤压和喜山期的伸展断陷等主要构造事件,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而鄂尔多斯侏罗系含煤岩系和东北-内蒙东部的早白垩世煤系所受后期改造微弱,其演化是“单旋回”的.表1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演化简要特征Table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地质时代构造演化聚煤作用煤系变形新生代中生代晚古生代第四纪新第三纪早第三纪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喜马拉雅旋回燕山旋回印支旋回海西旋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亚洲大陆东部向东扩张、东亚裂陷系形成晚燕山阶段,亚洲大陆东部裂解;西北进入陆内造山体制早燕山阶段,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作用形成东亚构造岩浆岩带,中国大陆地台解体;西北地区造山期后伸展北方古板块与华南古板块全面对接,中国板块形成塔里木-华北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对接,古秦岭消减,古亚洲体系逐步形成聚煤作用发生于环太平洋构造域(东北和华北沿海)(E)、西部特提斯构造域(滇西地区)(N),主要受走滑断裂控制,盆地类型以小型山间坳陷和断陷为主晚侏罗-早白垩世,东北-内蒙东部发育小型断陷聚煤盆地群;早-中侏罗世陆相聚煤作用广泛发生于华北、西北和上扬子地区,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继承性发育大型波状坳陷;西北地区主要为伸展背景控制下的大型泛湖盆古构造格局晚三叠世于上扬子、华北西部和塔里木盆地发生聚煤作用,盆地类型为大型陆内坳陷,受盆缘断裂控制,具前陆盆地性质华北C2-P1和华南C1,P2海陆交互型聚煤作用广泛,盆地类型主要为稳定或较稳定的巨型或大型陆内克拉通坳陷东部煤盆地负反转、华北掀斜断块格局形成,构造反差明显,太行山东西两侧煤系赋存高差大于4000m;西部含煤盆地在区域性挤压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变形,盆缘断裂向盆内逆冲推覆,形成盆缘变形强烈、盆内较简单的基本格局中国东部受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控制,含煤岩系发生明显构造变形,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递减.华南含煤区以深层次拆离控制下的复杂叠加型滑脱构造广泛发育为特征;华北含煤区受周缘活动带陆内造山控制,形成环带型变形分区结构.西北地区煤盆地于晚中生代开始构造正反转晚古生代煤系遭受改造,华南于印支早期发生局部裂陷伸展滑覆、晚期逆冲推覆;华北煤盆地受周缘板块持续活动控制,发生褶皱断裂同沉积期构造活动控制富煤带的展布3 深部构造与基底属性控制煤系变形特征的空间差异地壳或岩石圈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于地壳浅部的含煤岩系与深部物质运动和基底结构息息相关.深部构造格局和基底大地构造属性决定了聚煤盆地构造演化的活动性,从而决定了含煤岩系后期改造方式、强度和现今赋存状态.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台)基底稳定、盖层变形微弱,含煤岩系后期改造程度较低,得以较好地保存,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主.例如,华北古板块西半部鄂尔多斯盆地具有稳定的结晶基底,自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形成以来,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中生代煤盆地继承性发育,石炭二叠系煤系和侏罗系煤系后期改造微弱,除盆地西缘受造山带影响、发育指向盆内的逆冲推覆构造以外,盆内主体部分含煤岩系呈近水平的单斜或极宽缓的连续褶皱.与板内盆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板块边缘或造山带的基底活动性较大、盖层变形明显,含煤岩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煤盆地演化以新生性为特点.例如,我国东部自中生代以来,进入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深部物质运动加剧、岩浆活动频繁、基底断裂网络复活,不仅使东部晚古生代煤系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构造变形,也使聚煤盆地类型由古生界的巨型-大型克拉通内拗陷盆地(以基底相对稳定的“冷盆”为特征)演变为中、新生界的中-小型断陷、断坳盆地(以基底较活动的“热盆”为特征).4 构造应力场作用对煤系变形的影响构造应力场是导致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直接原因,其要素包括:应力场的性质、方位、强度、作用26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持续时间、作用期次等等.活动论观点认为,区域构造应力主要来源于板块边界作用和板内深部物质活动.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板块的拼合部位,现代区域应力背景比较复杂,古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更是经历了多期性质、方向、强度不同的区域应力场作用[10].同一地区、不同的煤系经历了不同期次的应力场,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煤系所处的应力状态也可能千差万别;板缘构造应力向板内衰减,决定了含煤岩系变形的空间规律性展布特征;深部物质活动和不同的边界条件引起区域构造应力分异,导致含煤岩系构造变形的复杂化.因而,构造应力场分析是建立含煤岩系变形与区域构造演化之间联系的桥梁.以华北聚煤区煤系构造变形为例,华北地台被构造活动带所环绕,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施加的区域应力由边缘向内部递减,导致煤系变形和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呈现明显的变形分区特征,总体呈不对称的环带结构,可分为强挤压的外环带、弱挤压的中环带和伸展变形内环带.外环带煤田构造复杂、变形强烈,构造样式以逆冲断层和推覆为主;中环带煤系变形强度逊色于外环带,以弱挤压变形为主,构造样式差异较大;内环区则以新生代引张应力场作用下的复合伸展构造格局为特征.5 煤系和上覆、下伏岩性组合特征导致煤系变形的特殊性煤系的岩石组成是其构造变形的物质基础,煤系基底和盖层是制约煤系变形的边界条件.煤系组成的基本特点是成层性好、旋回频繁、软硬岩层相间、煤和泥岩等软弱层位发育,往往以巨厚的碳酸盐岩系或变质岩系、火成岩等能干性岩层为直接基底,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悬殊,因而煤系对构造应力较为敏感,易于变形.煤系特有岩性组合使得逆冲断层、推覆构造、重力滑动构造、伸展构造等滑脱构造样式在煤田构造中十分普遍[11,12].6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基本格局中国大陆至晚古生代以来,相继经历了古亚洲地球动力学体系、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和特提斯地球动力学体系的作用[7],大陆构造演化的时空非均匀性、基底属性和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导致煤系变形格局呈现复杂而又有序的总体面貌.与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构造基本格局相似,煤系变形分区、分带组合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图1).图1 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分区示意图F ig.1 Schemat ic diagr am o f defo rmat ional subr egions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1.石炭二叠纪煤系;2.晚三叠世煤系;3.早中侏罗世煤系;4.早白垩世煤系;5.第三纪煤系;6.一级变形区界线;7.二级变形区界线Ⅰ1.东北-华北伸展变形分区;Ⅰ2.华南叠加变形分区;Ⅱ1.西北正反转变形分区;Ⅱ2.滇藏挤压变形分区 1)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煤系后期改造显著且多样化,秦岭—大别山以南以挤压背景为主,华北和东北则以伸展背景为主.煤系变形分区以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平行排列的条带结构27第1期 曹代勇等:中国含煤岩系构造变形控制因素探讨 组合为基本格局,变形幅度和强度由东向西递减.2)贺兰山—龙门山以西,煤田构造格局以挤压体制为特色,煤系变形分区组合呈北西—北西西—北北西弧形展布,变形强度向北递减.煤系变形分区组合由滇藏聚煤区的平行条带结构,转换为西北聚煤区多中心的环带结构.3)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与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南北向过渡带,地壳结构稳定,煤盆地演化以继承性为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煤系变形分区具有典型的“地台型”同心环带结构.参考文献1 韩德馨,杨 起.中国煤田地质学(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4152 童玉明,陈胜早,王伏泉等.中国成煤大地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563 莽东鸿,杨丙中,林增品等.中国煤盆地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814 Bulter J et al.Genesis of the w or ld’s major coalfieldsin relation to plate tecto nics.Fuel.1988,67(2):269~2745 马文璞.区域构造解析——方法论与中国板块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3086 M o lnar P et al.Cenozic tect onics o f A sia:effect s of a co ntinental co llisio n.Science.189:419~4267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058 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249 邵震杰,任文忠,陈家良.煤田地质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25110 万天丰.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0311 王文杰,王 信.中国东部煤田推覆、滑脱构造与找煤研究.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38112 王桂梁,曹代勇,姜波等.华北南部逆冲推覆伸展滑覆和重力滑动构造.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245Study on Control Factors of Deformation ofCoal Measures in ChinaCao Daiy ong Zhang Shouren M u X uanshe Fu Zhenghui(Depart ment of Reso ur ce Exploitatio n Eng ineering,CU M T,Beijing100083)Abstract T he main control facto rs of co al measures defor matio n and co alfield tecto nic framewo rk in China are studied,w hich include geody nam ic environment,tecto nic evolutio n,deep structur e and base-ment property,tectonic stress fields,litholog ic association w ithin co al-measure and adjacent strata se-ries.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 al-measure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its structural defo rmation and deformed difference in time and space,the deform ation of coal measures in China can be div ided into thr ee parts:the NE-SW trending deform ation area of eastern part made o f ex tension subregion in North China and superim posed deformation in Southeast China,the NW-SE trending defo rmation area of w est-er n part m ade o f positive inversio n subreg ion in Nor thw est China and compress subregion in So uthw est China,and the stable ar ea of middle transitio n part.Key words co al measure,structur al deformation,tectonic co ntrol of coal m easur es2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第28卷。
滇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滇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学为理论指导,对滇黔北地区构造特征、各期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揭示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及构造特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构造演化:(1)震旦-加里东期构造演化;(2)海西-印支期构造演化;(3)燕山期-喜山期构造演化。
标签:滇黔北构造演化特征滇黔北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扬子地块构造域西南边缘的滇黔北坳陷,介于四川台坳与滇东黔中隆起之间,西与滇黔北坳陷之昭通凹陷毗邻,东到贵州习水—仁怀一线。
1区域构造背景滇黔北地区经历了晚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扬子陆架南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裂陷陆表海、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发育了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和陆相上三叠统—下白垩统两大沉积组合。
加里东构造运动晚期的华夏板块碰撞挤压之造山构造运动,使得滇黔北—四川地区的晚志留世—泥盆纪沉积受乐山—龙女寺、小草坝等古隆起控制。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随着太平洋—古特提斯洋与扬子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碰撞,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共同剪切的构造应力格局,云贵燕山高原发生“南强北弱”的持续隆升剥蚀、系列冲断与“西强东弱”的扭动走滑。
2区域演化特征2.1断裂特征滇黔北地区经历基底、原古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四大构造旋回,断裂基本上是呈北北东向断裂、北东东向断裂、近东西向断裂以及一些复合断裂带,构造形态较复杂,从整体上看发育两组断裂,一组为北东走向的挤压断裂,这是该区的主要断裂,另一组为北西走向的压扭断裂。
2.2构造特征近东西向构造主要为盐源背斜带,由多个近东西向的褶皱及断裂组成,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
以构造形变特征、褶皱类型作为依据,结合寒武系底界构造形态和上二叠统分布范围,参考以前构造区带划分方案,将该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表1)。
2.2.1川南低褶皱带川南低陡褶带位于华蓥山断褶带的南侧,是华蓥山断褶带向西南延伸、呈向北东收敛向西南撒开的帚状雁行式低背斜群[1]。
初论苏门答腊(印尼)的岩浆一构造旋回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ma i n l y t o t r y t o s u b d i v i d e t h e i g n e o u s r o c k s i n t o 4 ma g ma - - t e c t o n i c c y c l e s o r ma g - -
D e c . , 2 0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 3 7 0 1 . 2 0 1 3 . 0 4 .0 0 1
初论 苏 门答腊 ( 印尼 ) 的岩 浆一 构造旋 回及 其板块构造背景
高小卫 , 吴秀荣 , 杨振 强
中图分类法 : P 5 4 2 +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3 7 0 1 ( 2 0 1 3 ) 0 4 — 2 5 9 . 1 2
Ga o X W. Wu X R a n d Y a n g Z Q. A p r i ma r y d i s c u s s o n ma g ma - t e c t o n i c c y c l e s a n d t h e i r p l a t e — t e c - t o n i c s e t t i n g i n S u ma t r a . Ge o l o g y a n d Mi n e r a l Re s o u r c e s o f S o u t h C h i n  ̄ , 2 0 1 3 , 2 9 ( 4 ) : 2 5 9 — 2 7 0 .
摘要 : 本文将 晚古生代 以来 苏门答腊火成 岩划分 出四个 岩浆 一 构造旋 回或 岩浆 活动期次 ( 海西期 、 印支期 、 燕 山期 和喜山
我国各个成矿期
1.前寒武纪成矿期前寒武纪成矿期持续时间最长,也较重要,可再分为如下三期:(1)早太古成矿期(泰山期)(38—25亿年);地壳开始形成,薄而不稳固,故有大量来自上地幔的超基性、基性岩浆活动,形成重要的绿岩带及有关矿床。
本期末发生阜平运动,有广泛的火山和火山沉积作用、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并伴随一系列矿床的形成,重要者有铁、金、铜、磷、滑石、菱镁矿、石墨、云母等。
(2)晚太古—早元古代成矿期(中条或吕梁期)(25—18亿年)本期地壳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定下来,火山作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仍较普遍和强烈,火山和火山沉积建造,各种碎屑沉积建造及化学沉积建造大量出现,生物沉积建造开始出现。
在这种地质环境中形成的矿产有铬、镍、铂、铁—钛、金刚石、铜铅锌硫化物、稀土、硼、滑石、菱镁矿、云母等。
(3)晚元古或震旦亚界成矿期(18—6亿年)本期属晋宁、澄江、扬子构造旋回成矿期。
这时稳定区与活动带区别明显,大气中CO2占优势,海水中CO2逐渐减少而变成硫酸盐型,主要矿产有铁、铜、磷、石棉、石墨等,在北方产于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地层中,在南方则产于板溪群、会理群、昆阳群、神农架群、南沱砂岩层及相应地层中。
2.后寒武纪成矿期包括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五个成矿期。
(1)加里东成矿期:此时我同地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华北、西南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时期矿产以产在浅海地带和古陆边缘海进层序底部的铁、锰、磷、铀等外生矿床为主,如鄂、黔、滇等省的磷矿床等。
中期海侵范围扩大,普遍出现大量钙质沉积,形成灰岩白云岩矿床。
晚期在海退环境下形成泻湖相石膏和盐类矿床。
祁连山、龙门山、南岭以地槽演化为特点,矿产为内生的铬、镍、铁、铜、石棉,如镜铁山铁矿床,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等。
(2)海西成矿期:与加里东相似。
我国东部处在地台阶段,以稳定的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泻湖相及陆相沉积为主,相应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外生矿产,如南方泥盘纪的宁乡式铁矿、二迭纪的泻湖相锰、铁、煤等矿床,北方石炭二迭纪的铁、铝、煤、粘土矿等矿床。
我国及全球主要的成矿期
• 我国地壳演化早期,成矿作用比较简单;随 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加厚,岩浆活动、火山 作用、沉积变质作用的多次重演,大气中游 离氧增多,生物的出现和大量繁殖,成矿作 用愈来愈复杂,到中、新生代达到最高峰。
2
• 根据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
和成矿作用的一系列特征,Г .А .特
瓦尔奇列利哲将全球分为七个最主要的 成矿期(P70表)。
4)
• 成矿演化的方向性是指成矿特征随时间的变化 以一定的趋势向前发展的不可逆性。 • 上述成矿演化虽然具有多旋回性和继承性,但并
不是相同的重现,而是一螺旋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下 述四方面:
•
(1)在地壳的演化中,地槽的面积逐渐缩小,但成矿作用的 规模并没有相应缩小,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增大趋势。 从太古代至元古代,从早里菲至晚里菲,从加里东至海西, 矿化强度都是由弱到强,弱强交替。欧洲和亚洲海西期金属 成矿省广泛发育,非、美、澳三洲也有部分发育,环太平洋 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则中、新生代成矿期广泛发育。
• (2)每一时代地槽系的发展,开始是亲玄武岩类矿化占优 势,晚期是亲花岗岩类矿化占优势。这种成矿演化的方 向性是由岩浆活动演化的方向性所决定的。但地洼区的 岩浆演化顺序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地槽区相反,一般趋势 是由酸到基,并控制了相应的成矿演化的方向;
•
(3)在继承性成矿中同一种元素的成矿特点随时间演化 而有所变化,亦表现了成矿演化的方向性。例如SiO2, 太古代时主要形成火山沉积型碧玉矿床;古生代则主要 形成化学沉积型燧石矿床;到新生代则由生物作用而形 成硅藻土;又如铁的成矿,20Ga前以条带状含铁石英岩 为主;20Ga年后,以鲕状赤铁矿为主;到中生代则以菱 铁矿为主;
3.
• • • •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1 海西运动1.1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1.2.1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1.2.2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
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运动简介doc
加里东运动产生年代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形成影响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复合类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
复合类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为例中国中西部广泛发育挤压构造背景下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特提斯构造域(特提斯洋壳的俯冲和印度板块的俯冲碰撞)和印支运动期前已缝合的块体与块体之间的活动(伸展、挤压挠曲和走滑作用以及引起的热体制)有密切的关系[1]。
在这种复杂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盆地类型与界Dickinsion等(1974) 定义的典型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有明显差别.一些学者分别称其为“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刘和甫等,2000) 及“C 型前陆盆地”(罗志立,1982 ;车自成等,1998) 等[2].因此,将此类与传统前陆盆地在成因机制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形成构造背景有所不同的盆地称为“类前陆盆地”。
研究表明,西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分别向南、北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逆掩推覆;在博格达山同样可观察到它分别向南、北两侧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逆掩推覆。
对准噶尔盆地来说,它周边的山体都向盆地方向推覆:东北边的克拉麦里山体向南西方向逆掩;西北缘的扎依尔山体向东南方向逆掩,即哈拉阿拉特和成吉斯汗推覆构造;盆地南缘的依连哈比尔干山和博格达山向北逆掩(图 6)。
前陆盆地位于造山带前缘,是介于造山带及相邻的克拉通(或稳定大陆块)之间的沉积盆地DickinsonWR[1]于1976年按沉积盆地的成因和构造演化将其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BallyAW和SnelsonS[2]在1980年将这类前陆盆地称为与B和A俯冲作用有关的缝合带周缘盆地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与上述前陆盆地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
其相同点是它们均邻近造山带,属于在其活动前缘受到挤压挠曲作用形成的沉积盆地。
不同点则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晚新生代晚期前陆盆地在时间上不是发生在紧接洋壳消亡,陆—陆(或弧—陆)碰撞形成的造山带之后,而是在碰撞后又间隔了较长时间由造山带再活动产生的;在空间上位于远离喜马拉雅期缝合带的大陆内部。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1 海西运动1.1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1.2.1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1.2.2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
第九章 准噶尔含油气盆地
2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优良的盖层和成藏后稳定的构造环境 (1)盖层 泥岩-泥质岩类和煤系地层 区域性盖层 厚度大的泥岩:J 三工河组、T3 主要形成于湖盆扩张 期,与下伏砂岩构成最佳储盖组合 湖相沉积的K吐鲁番群、R安集海河组、塔西河组 局部性盖层 晚古生代-中新生代各沉积时期某一局部地区储层之上 的塑性地层-盖层 C P1 佳木河组顶部的风化壳 西北缘风城组中的白云质泥岩……
2 大油气田预测
大油气田—探明油气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气田 克拉玛依大油气田 生、储、盖、圈、运、保 综合考虑 (1)陆南斜坡—陆南凸起;石南凹陷 (2)西北缘斜坡带 运移途径上 生储盖匹配好 (3)昌吉凹陷东斜坡带 J勘探目的层 临近P凹陷 (4)凹中隆起带---玛湖背斜;达巴松凸起;马桥凸起 (5)盆地南缘 紧邻褶皱造山带的推覆构造带 第三系巨厚沉积区
2 构造单元划分
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2个二纪构造单元 (1)乌龙古坳陷 位于盆地北部,沉积厚度达5000m J 最大厚度2500m, T 大于1000m 古生界主要为C和P1佳木河组 P2 整体处于隆起状态 部分井(伦参1井、伦5井)侏罗系见到油气显示 (2)陆梁隆起 大型隆起带,走向北西,分割乌龙古坳陷和中央坳陷, 其上有多个凹陷和凸起构造 P沉积厚度薄,生烃条件差 陆南凸起临近中央坳陷-油源供给充沛—重要勘探地带 石西背斜 古生界火山岩及侏罗系获高产油流—石西油南北两坳夹中间一隆格局 北部坳陷:P 山前坳陷 P 平地泉组优良烃源岩 南部坳陷:P深凹陷(包括博格达山) 发育P 芦草沟组、红雁池组烃源岩 印支-燕山运动 东西向构造进行了南北分割 凹凸构造 博格达山向北逆冲隆起成山
二、盆地油气聚集模式
1 烃源岩空间分布及热演化史
第九章 准噶尔含油气盆地
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构造旋回
1 海西运动1.1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1.2.1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1.2.2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江汉平原构造演化与中、古生界成藏模式探讨
江汉平原构造演化与中、古生界成藏模式探讨郭战峰;陈红;刘新民【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05(19)4【摘要】江汉平原自晚元古代变质基底形成,中扬子准克拉通化之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以及晚燕山~喜山期四次大的构造旋回,空间上形成了海盆、煤盆和盐盆纵向叠置的"三层楼"构造格局.江汉平原构造的复杂演化过程,使江汉平原海相地层具有改造盆地的特点,也决定了本区的成藏基本地质要素动态演化的复杂性,即"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之高极为鲜见,后期改造十分强烈",造就现今江汉平原海相改造盆地油气成藏规律与原型盆地的成藏规律差别极大,因此具有早期聚集早期成藏、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生烃晚期成藏及次生混源等多种成藏模式.【总页数】5页(P268-272)【作者】郭战峰;陈红;刘新民【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苏皖中、古生界天然气类型及成藏模式分析 [J], 常志铎2.江汉平原加里东期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 [J], 李昌鸿3.江汉平原区构造演化对中、古生界油气系统的影响 [J], 肖开华;陈红;沃玉进;周雁;张云霞4.延长晚古生界煤系致密砂岩气藏的一种成藏模式——自生自储 [J], 钟建华; 陈彬; 乔向阳; 倪良田; 郝兵; 孙宁亮; 王桂林; 刘圣鑫; 邵珠福; 王书宝; 刘选5.黄骅坳陷王官屯地区中—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 [J], 勾琪玮;蒋有录;刘景东;吕雪莹;姜文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海西运动1.1介绍: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Varisian)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下石炭纪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纪,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1.2对大陆的影响1.2.1中石炭纪中石炭纪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纪和上石炭纪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迭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1.2.2阿尔卑斯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对亚洲大陆的形成有什么样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亚洲的地貌影响如何?阿尔卑斯构造期包括整个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包含两个褶皱运动,即太平洋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
太平洋运动(印支运动)是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也叫旧阿尔卑斯运动。
在我国发生在二迭纪的叫印支运动,发生在侏罗、白垩纪的叫燕山运动。
太平洋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维尔霍扬斯克山脉、科累马山脉、外贝加尔东部山脉、锡霍特山脉、中南半岛东部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闽浙太平洋褶皱带等。
经过这次运动,除喜马拉雅地槽等个别地区外,海水都退出了大陆,分散的陆块联结起来,一些古生代褶皱带,在印支运动中重新活动,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从此,亚洲山地地形占了优势。
喜马拉雅运动也叫新阿尔卑斯运动,主要为新生代第三纪的褶皱运动,其褶皱期自白垩纪到晚第三纪,形成了世界上最年轻、最雄伟的山脉。
它分成两带,一为喜马拉雅—阿尔卑斯褶皱带,西起小亚细亚半岛,经高加索、伊朗、西藏、中南半岛西部、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并通过苏门答腊、爪哇岛与另一带—东亚岛弧带相接。
东亚岛弧带,北起科里亚克山脉,向南经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列岛、硫球群岛、台湾岛,直至菲律宾群岛。
1.2.3第三纪第三纪造山运动的结果,亚洲大陆已接近现在的形态。
西藏和横断山区发生强烈的块状上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随着青藏高原的上升,柴达木断裂下陷,形成为大型山间盆地。
许多旧褶皱带,如阿尔泰山、天山、秦岭等也有强烈的线状隆起和断裂。
1.2.4第四纪第四纪初期以来,亚洲各地升降运动仍在继续,这就是新构造运动,隆起和沉降对亚洲巨地形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喜马拉雅山与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在第四纪至少升高了一、二千米,现在喜马拉雅山每年仍以1.8厘米的速度上升着。
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红海以及贝加尔湖和死海地沟等,都是第四纪以来由沉陷而成的。
2 印支运动2.1简介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 (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即印度支那运动。
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
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
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2.2构造活动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2.3地应力特征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仅云南西南角为与金沙江带和澜沧江带近似垂直的东西走向。
由于当时的磁北方向较今天东偏30度左右,因此当时的主应力方向也较今天东偏30度左右。
2.4对现代地貌的影响由于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在印支期完成拼合统一,因此可以说,没有印支运动,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大陆。
印支期形成的四条碰撞带,除绍兴-十万大山带因为后来愈合较好,已经基本停止活动之外,其他三条在后来的构造运动中均表现出强烈的活动,直到今天还是中国大陆上重要的断层带。
特别是秦岭-大巴山带,其东部被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这个嵌入构造的西缘就是著名的郯城-庐江断层带,它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到今天仍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层带,许多地震都是因为这条断层带的活动而引发的。
3 燕山运动3.1简介燕山运动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3.2对燕山运动的研究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3.3形成条件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
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
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
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
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晚侏罗纪大陆汇聚导致岩石圈急剧增厚,随之引发早白垩世岩石圈垮塌和大规模岩浆火山作用,中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向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生更替,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4 喜山运动4.1简介喜山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期形成的,为地壳上最新的褶皱山系。
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喜山运动后,进入了第四纪。
4.2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是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剧烈的构造运动。
在喜马拉雅期间,印度板块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撞上了欧亚板块,使整个欧亚板块东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
其中,中国西部受到的影响最大。
在剧烈的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它们都是大型滑脱构造,在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的逆掩断层,其中较大的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拉雅主前缘断层带、喜马拉雅山主边界断层带、喜马拉雅山主中央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雅鲁藏布江断层带、噶尔-纳木错断层带、班公错-怒江断层带、空喀拉-唐古拉温泉断层带和金沙江断层带等。
这些逆掩断层之间形成巨大的褶皱断块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等;断层带本身则表现为山脉间和高原上的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