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

合集下载

端午日 学案.doc

端午日 学案.doc

《端午日》导学案石林县路美邑中学陶银富【学习目标】1.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鉴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理解描写,联想的作用。

3.鉴赏生动的语言。

4.理解、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达。

【知识链接】1、爱国诗人屈原及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他在被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作者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沈从文本人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一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 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学习过程】一、阅读感知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练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茶山国( )lei( )鼓na( )喊调( )理不卩( )qiu( )水威( )军zhan( )酒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茶山同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并说明理由。

湘西的端午日是一个_____________ 的节日。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word文档资料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word文档资料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学习内容十一、端午日(第1课时)课型编写人审核人年级7学科语文学习目标1、进一步夯实双基。

2、体会美好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学习过程说明预习板块1、填空:《端午日》作者,(民族),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端午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月初,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大诗人而设立的。

2、给黑体字注音:茶峒()蘸酒()呐喊()戍军()泅水()擂鼓()探究板块1、你能说出除了赛龙船,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吗?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2、仿写: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举一个例子,句式大致相同心正则笔直。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检测板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给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只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导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导学案 苏教版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________》2、《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等。

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壮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端午日》表格式学案

《端午日》表格式学案




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了解端午的习俗,并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
情感与态度: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端午的节日气氛。
教学重难点:1、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
2、初步尝试描写一个场面。




1、自读课文3遍。
2、给加粗的字注音:蘸()酒茶峒()洞穴()
老鹳()河泅()水擂()鼓
3、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课题
内容
板块
端午日
札记栏




一、欣赏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1、朗读“赛龙舟的场面”,看看此处到底好在何处,怎么会如此吸引我们?
2、追鸭子活动描写的如何?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二、发挥你的想象力,试一试生动地描写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湘西端午日的习俗。
3、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
莫不穿了新衣。
好事的军人。
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4、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习俗,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学习内容十一、端午日(第1课时)课型编写人审核人年级7学科语文学习目标1、进一步夯实双基。

2、体会美好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学习过程说明预习板块1、填空:《端午日》作者,(民族),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端午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月初,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大诗人而设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给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只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

作者侧重写了三个场面。

请按下列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从“ ”至“ ”。

②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从“ ”至“ ”。

③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从“ ”至“ ”。

2.哪些词语准确描绘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们的动作?请将这些词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端午日导学案

端午日导学案

《端午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及其风俗;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3.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的道理。

【知识链接】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学习内容】一、资料收集1.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日期分别是哪一天?2.话说端午二、基础积累1.字音(正音辨形)茶峒()蘸酒()擂鼓()伶俐()()老鹳河()戍军()泅水()嘭铛()()2.填空(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岳焕。

小学毕业,大学教授。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这篇课文选自《》。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中茶峒人过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2、全文以什么顺序来描写端午节的3、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情?(二)精读片段,思考问题1.阅读龙舟赛部分,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文段采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进行描写,找出并品析其有什么作用2、除了直接描写船员外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来突出赛龙舟的激烈与紧张?③作者在写到比赛的时候,还想到什么情景?这属于什么写法?2.片段练写(任选一项来描写或写其它内容)上课铃响以后地铁站里夜晚的广场运动场上生日会的蛋糕大战足球比赛课堂实况四、理解主题1、龙舟赛的奖品并不丰厚,为何人们还是争先恐后?这展现了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五、拓展延伸1、能否从现实生活中,举几个例子来解释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六、学习评价(根据自己完成的学习状况,在选项下方打√)。

端午日 导学案

端午日 导学案

《端午日》导学案沈从文预习案预习要求: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了解他和湘西的渊源。

2、大声朗读课文:圈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3 熟读课文。

预习自测:1 给下面黑体字注音峒伶俐嘭嘭铛铛擂鼓呐喊老鹳河水战戍守蘸酒2、你还知道我国的那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里人们有什么风俗习惯?3、在文中了解茶峒人的风俗习惯?标注在文中。

探究案熟读课文,思考;1、书中重点描写了端午日欢庆的哪三个场面,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渲染赛龙舟这个场面的?2、试着描述一下龙舟赛的精彩场面,并聊聊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训练案小练笔: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知识链接:1、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006年7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教育资料】《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学习专用

【教育资料】《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学习专用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学习内容十一、端午日(第1课时)课型编写人审核人年级7学科语文学习目标1、进一步夯实双基。

2、体会美好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培养阅读能力学习过程说明预习板块1、填空:《端午日》作者,(民族),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端午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月初,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大诗人而设立的。

2、给黑体字注音:茶峒()蘸酒()呐喊()戍军()泅水()擂鼓()探究板块1、你能说出除了赛龙船,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吗?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2、仿写: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举一个例子,句式大致相同心正则笔直。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检测板块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给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只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解析)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解析)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解析)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杰出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会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鹳( ) .燥__( )躁__( ) 呐( )喊.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浆__( ) 戍__( ) 桨_ _( ) 戌__( ) 擂( )鼓.戊__( )3.文学常识积存。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闻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 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把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端午日》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主备人:宾薇萍文学常识课题第三单元:端午日课型预习+展示+反馈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写作背景:1936年8月9日 (农历六月廿三),沈从文的《边城》出版。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出版。

小说描写的是20年代前后与四川交界的湘西一座小小边城的故事。

作品沤歌人性,在人物身上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使小小边城形成了一个不分贫富,不讲地位,一律以诚相待,到处充满了爱的理想环境,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对戕贼人性的现实的不满。

小说境界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韵味,富有浓郁的乡土色彩,淳朴而浑厚;语言自然含蓄,如高山流水,极具风致。

学习目标(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重点难点(1)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知识链接】在一篇文章中,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学法指导】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引起对民俗的重视。

《预习案》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1)茶峒()(2)干燥()(3)擂鼓()(4)洞穴(xué)(5)泅水(qiú )(6)节拍()(7)戍军( ) (8)一律() (9)数天(shù)(10)鹳(guàn)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3.填空。

(1)《端午日》作者,代小说家、散文家,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最新《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word文档

最新《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word文档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鹳( ) .燥__( )躁__( ) 呐( )喊 .一律( ) .2.辨字注音组词。

浆__( ) 戍__( ) 桨__( ) 戌__( ) 擂( )鼓 .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端午日》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知识链接1.作家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 年病逝于北京。

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等。

.2.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原本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凶日,在这一天要进行各种驱邪避凶的仪式。

这是端午节最早的传统来源,比如雄黄酒就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

后来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楚国人哀怜他,划船到江中寻找他的遗体,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希望他的遗体不要被鱼吃掉。

这些后来演变成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

端午节至此同古老的驱邪日的传统融合成为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节日。

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灾疫,去虫毒。

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

3.《端午日》是节选自《沈从文小说选边城》中描写翠翠去看赛龙舟的一段文字。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写成,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特异色彩的著名作品中。

沈从文从人际关系单纯质朴的宁静湘西来到繁华的城市上海,见识了都市人的虚伪,冷漠,丑陋,不禁回望故乡,赞美那里优美的人性,同时又为湘西人缺乏自主性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文明对乡村的侵蚀感到忧愁.所以,“美丽总是使人忧愁”成为《边城》的一种基调。

当然,《端午日》着重渲染乡村湘西的纯净,健康,蓬勃的生命力,表达着沈从文的怀恋,憧憬和向往--那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端午日

端午日
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学习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用词的精妙,语言的简明,详略的安排,为想象而留下的空白,材料的排序等。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真实感受和深切理解作者所营造的热闹、激烈、欢悦的节日气氛,从中体验湘西淳朴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基础案
第一步:通读课文,标注段落,勾画重点字词。
3、大家的解说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识上的收获。请归纳这个场面描写用了哪些方法?
三、拓展延伸:韩国申遗引发的思考
去年,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四、文化拓展: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1、你也选择一个角色,按照要求来写一段话。
2、假如你们小组的成员就是其中的一只参赛队,你们认为你们想要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日》导学单

《端午日》导学单

《端午日》导学单
《端午日》导学单
《端午日》导学单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3遍;
2、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划出重要的词;
3、完成“导航”上“课前思考”1、2、3题。

二、情境导入:
导入
1、你能说出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吗?
2、填一填
在空格处填上节日名称
辞旧迎新是()。

兔子灯,走马灯,灯灯相会在()。

()时节祭先人,路上行人欲断魂。

五月初五是(),吃粽子、()。

八月十五(),亲人团圆送祝愿。

九月初九逢(),尊敬()不能忘。

3、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三、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文中了解到湘西端午节的哪些风俗习惯?
2、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活动?
3、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1、仿写:场面描写如集市、车站、运动会等
2、练习册相关习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表格式导学案9
学习内容
十一、端午日(第1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年级
7
学科
语文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夯实双基。

2、体会美好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
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说明
预习板块
1、填空:
《端午日》作者,(民族),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端午节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月初,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著名大诗人而设
立的。

2、给黑体字注音:
茶峒()蘸酒()呐喊()戍军()泅水()擂鼓()探究板块
1、你能说出除了赛龙船,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吗?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
2、仿写: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举一个例子,句式大致相同
心正则笔直。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板块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
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给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只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的,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1.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

作者侧重写了三个场面。

请按下列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第一场面:写全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从“ ”至“ ”。

②第二场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
的盛况。

从“ ”至“ ”。

③第三场面: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从“ ”至“ ”。

2.哪些词语准确描绘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们的动作?请将这些词语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3.端午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这段文字提及端午日的两种习俗,后一段又提到了一种习俗,这三种习俗是什么?4.课文描述欢度节日的全茶峒人的情景,目的何在?
延伸板块
5.“龙舟竞渡”是作者详写的内容,这段描写有怎样的特点?6.选文一开始就连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7.作者说:“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中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如果你也在场,你又会有哪些想像?
学后反思
学习内容
十一、端午日(第2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年级
7
学科
语文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夯实双基。

2、体会美好情感,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
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说明
预习板块
修改病句:
A、我们应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修改: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修改:
探究板块
《端午节》(有改动):端午节的早晨,天空蔚蓝。

昨天,小金就欢天喜地地张罗着。

她说过节嘛就要有过节的样子。

说话时,她脸色红润,喜气洋洋。

丈夫早7点上班,晚9点下班。

对2岁半虎头虎脑的儿子,她满怀希望,她用最便宜的的价格买最小的鱼给儿子补充营养。

她说要把他培养成足球明星。

她下岗两年了,家里没房子,可她每天高兴地忙碌着,活得有滋有味。

端午节,本是为记忆一个人的死。

当屈原投进汩罗江的那一天,最痛苦的是他的最亲的亲人们。

但是“社会”却从他的死中得到启示,这种启示演变成一种文明的积淀,这是以生命和血液为代价的文明的积淀。

从古到今人类社会都是如此,文明的积累中没有离开过血和生命的代价!前些天,我看了《人生的真谛》。

作者是位集中营的幸存者……“集中营的生活迫使人肉体和心理上退化到原始状态,但精神生活却有可能得到深化,习惯于丰富理性生活的人比较敏感,承爱的痛苦更多(这些人往往体质较弱),但他们内在的自我却受到伤害较少。

他们能够逃避周围可怕的显示,遁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享受精神自由。

”对使人活下去的力量,他又写道:“有生以来,我第一次认识到古今诗人、思想家所一再吟咏或称颂的真理——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领悟了人类诗歌、思想、信仰的最高天机:人通过爱并在爱中得到拯救。

”我想:活着的人应学会爱,学会用更文明的方式去争取更文明的未来。

1、文章中为什么要特地举出小金这个下岗女工一家喜气洋洋过端午节的事例?
2、画线句中“文明的积淀”所指的内容是否一样?为什么?
3、引用《人生的真谛》中的话作用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检测板块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改动)回乡下,跟母亲到地里,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真看不出。

我问: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蒲公英开花,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皮肤黑黑的,有些耳聋。

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努力倾听的样子。

他的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

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

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校看他,站在教室外。

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

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

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说:“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

学期要结束时,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

平素的劳技课,都被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的作品很令人失望。

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

活泼、纯真、美好,
让人惊叹。

作品报上省里去,夺得唯一的特等奖。

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

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

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任何一个。

他们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

1.文题与文中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含义有无不同?
答:
2.文章第一节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答:
3.品读画线的句子。

从原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答:
延伸板块
沈从文故乡凤凰县自然风光幽美,闻名全国,但是去年的“跳楼事件”也使该地形象大损。

假如你是该地区××局领导,你该怎样重塑旅游好形象。

学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