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

合集下载

鲁迅_故事新编_的启动及其意义

鲁迅_故事新编_的启动及其意义

鲁迅研究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动及其意义程丽蓉内容提要:《不周山》的创作是鲁迅人生感知方式和思考角度渐变的集中显现,他更多地从日常生活的个体生存体验出发去感知和思考历史人生,并痛苦地发现分裂性存在是人的基本处境和困境。

这一哲理性体悟反复重现于《故事新编》,并辐射到其他众多文本之中,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进而影响到他的叙事态度和艺术选择。

关键词:《不周山》《故事新编》 日常生活 分裂性存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生存行为,想、说、写是如此龃龉难合。

不止于此,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个体生存经验里,从古史今世的理性审视之中,步入不惑之年的鲁迅更加清晰地发现,分裂性存在乃是人的基本处境和困境,言意之难只不过是人类分裂性存在的表征之一。

2这一哲理性体悟随着他开始创作《不周山》而集中凸显,凝聚在后来持续不断的“故事新编”里,辐射到其他众多小说、杂文文本中,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并对其叙事态度和艺术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鲁迅启动“故事新编”之时,正当其步入不惑之年不久,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的感知方式和审视角度逐渐转变的关键时期。

促成这一转变最终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其中三者最为紧切,即爱罗先珂的影响,对中国神·8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话的研究与发现,以及重拾《嵇康集》的编校。

有论者曾指出,爱罗先珂对于知识分子的精神与使命,对于中国知识阶级“似乎连爱及生活的理想都没有”的观察和批评,以及他在中国深感“寂寞”的心声,都强烈地涤荡着鲁迅的启蒙思想和情感,使他的思想和他创作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有了很大变化。

3事实还不止如此。

鲁迅近于写实的散文化小说《鸭的喜剧》以极其朴素的语言叙述爱罗先珂与“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养鸭。

小说看似仅仅写了一段友谊,并无深意,但细究一下,便可发现,小说先是突出对比爱氏对自然人事的敏感和“我”的麻木迟钝,最后结局则是在爱罗先珂的潜移默化下,“我”最终也能注意到他留下的鸭子“鸭鸭”的叫声了。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共5篇)[修改版]

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鲁迅《故事新编》中历史人物形象流变分析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一本小说集,它的创作时间长达13年,几乎横跨了鲁迅全部的文学生涯。

在这本小说集中包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认识方式的转变,从“五四”前后塑造的以女娲形象为代表的“超人”式英雄,到“五四”退潮期《奔月》中后羿式的“彷徨”式英雄,直至30年代塑造的《采薇》中伯夷、叔齐一类小人物,其发展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人在历史中地位认识的发展过程,即从开天辟地式的英雄,逐渐向世俗沉落,最终发展为被生活所牵制,充满世俗烟火气的庸人。

这一过程也暗示了鲁迅某种世界观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历史人物补天奔月采薇英雄庸人1935年12月,已经接近写作生涯与个人生命双重终点的鲁迅,完成了他创作时间长达十三年,几乎贯穿其整个文学生涯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在这部据他自己称为“速写居多”,而“有一点旧书上的痕迹,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的“油滑”之作中[①],鲁迅选取了自女娲补天后几百年发生在华夏土地上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并借尸还魂,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生于当前、处于乱世的种种独特生存境遇与思想感受。

这本小说集内涵,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与鲁迅各个时期的世界观互为映衬的,它用具象的历史图解了作者抽象的哲学思考,在探讨世界的荒诞性的同时,也对人(尤其是文人)及其创造物文化在乱世之中的地位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在辛辣的笔调下透出了哲学思辨的幽深。

鲁迅在选择历史神话故事的时候有他自己的取舍标准。

宏观上看来《故事新编》仿佛是一部专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流变的长篇论文,作者以女娲“造人”、“补天”作为开篇,以女娲这一巨人的形象象征新历史纪元的到来;而后的《奔月》、《理水》、《铸剑》分别以后羿、禹和眉间尺的故事作为典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蔓延于原始社会的英雄主义情结;小说集最后几篇重写了老子、庄子和墨子等生于封建时代初期思想家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揭示文化对原始时代野性生存方式的规训以及知识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

浅析鲁迅“立人”思想与《故事新编》09现当代文学方璐摘要:人所共知,“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

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

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融合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开始了正面创造和构建新的文化精神的尝试。

如果说《呐喊》、《彷徨》的立意和主旨在“破”,在批判,在鞭挞——批判和鞭挞专制主义“吃”人的秉性,那么《故事新编》的缘起和最初兴趣却是“立”,是建构,是模塑——建构和模塑活生生的可见可感的具体的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物。

关键词:“立人”思想、故事新编一、“立人”思想的渊源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省察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

他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得不到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交替、循环。

因此,鲁迅提出“立人”思想附和了一个时代的呼声。

20世纪初,中华民族阽危,国民不争,令无数志士焦心沥血。

梁启超忧虑中国人“无血性”,决意“振刷国人的精神。

邹容作《革命军》,坦言四万万中国人并不是真正的国民而是奴隶,奋力疾呼“吾愿我同胞……拔去奴隶之根性,以进为中国之国民”;另一志士陈天华为唤醒昏睡的国民,竟不惜蹈海以警世。

与当时许多先驱者相比,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更切肤、更深邃,他从西方世界的发展中看到人的精神之潜力,看到人的精神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更新的原动力。

“欧美之强……根柢在人。

”【1】中国的孱弱根病在国民。

因此,在中国培养理想人性是当务之急,“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自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2】鲁迅正是在“立人”的视点上构思了具体操作“国民性”改造的理路,在思想领域里改造国民精神,剔除非人的奴性,兑现人的价值,以达到“立人”的终极意义。

然后再通过具有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来振兴我们的民族与国家。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则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

因此,从八篇看似是“历史”小说的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鲁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人生态度鲁迅是现实社会中的寂寞的“战士”,他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

例如《奔月》中的后羿和《铸剑》中的黑色人,作者重点突出他们战斗的性格,反映出作者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

因此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鲁迅自身的理想。

(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19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故事新编》后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开阔,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例如《理水》中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具备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

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繁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

这里禹是被当做“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思想以及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严肃的人生态度依旧是其小说的主旋律。

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浅谈狂欢化视野下的《故事新编》

浅谈狂欢化视野下的《故事新编》
话 中的 酒 神 狄俄 尼 索 斯 的祭 献 活 动 相 关 。在 中世 纪 和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欧洲 ,狂 欢节 成 为 了一 种 全 民 性 的 民 间 庆 典 活 动 。
“ 狂欢 中 ,人 与 人 之 间形 成 了 一种 新 型 的相 互 关 系 … … , 在 人
巴赫 金 说 :狂 欢 节 语 言 的 一 切 形 式 和 象 征 都 充 溢 着 更 替 “

涌 的激 流 , 以 , 所 即使 鲁 迅 先 生 一 直 在 表 达 自 己对 “ 滑 ” 不 油 的
满, 他还是坚定 地拿着 “ 的武器 , 笑” 对抗世界和命运 的嘲弄。
二、 民间张力—
《 故事 新编》 油滑” 的“
鲁迅在 《 故事新编 ・ 言》 序 中说 :油滑是创作 的大敌, “ 我对
于 自 己很 不 满 ” 然 而 , 迅 对 于 “ 滑 ” 写 法 , l 年 而 未 。 鲁 油 的 历 3
系列“ 历史小说” 这些小说在 13 , 9 6年集结 出版 , 名为《 故事
新编》 。从狂欢化诗学的角度 , 透过作品诙谐 、 怪诞 的表象 , 我 们将更深入地解读 出作家对传统 、 人性 、 历史 的深刻探寻和思 索, 对现实 的辛辣讽刺 , 以及对 民主 自由这一人类普世价值 的
LTE I RAR Y T HEoRY
文 艺 理 论

学 新

浅谈狂 欢化视野下的《 故事新编》
李青霜 (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 闻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6 ) 10 4
摘 要: 本文从 巴赫金狂欢化诗 学的视 角, 分析“ 中国小说之 父” 鲁迅先生后期的重要作品《 故事新编》 。透
向往 和 追 求 。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王建雄;王泽龙【摘要】《故事新编》以其经典型和独特性长期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研究、诗学研究、文体研究和创作过程研究四个方面.其中,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中的文化批判、反思启蒙神话和现代性思考等主题的阐释上;诗学研究则体现在对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等问题的论述上,其间对文本中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值得注意;文体研究上,除了原有的历史小说概念外,还引进了新历史小说,文化寓言,传奇小说,故事新编体小说等概念阐明其文本特征;创作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新编》发生的角度,探讨了其在鲁迅创作生命中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对文本生成的影响.《故事新编》研究中也存在着对概念理解不够清晰,理论与文本契合性不足等问题.【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7页(P25-31)【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研究述评【作者】王建雄;王泽龙【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故事新编》从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文学研究界的关注,小说集以其特别的文体、怪异的叙事、复杂的思想内涵为人们理解增加了难度。

而在样式独特的背后潜藏着的是鲁迅独特的心境与突破自我的艺术探索。

对这部小说集的研究和阐释远远落后于鲁迅其他两部小说集。

新世纪以来,对《故事新编》的研究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对“文体”、“油滑”和“创作手法”等问题的探讨仍在继续进行之外,一些新的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呈现,其中对《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诗学、文体和创作过程的讨论最为集中也最具特色。

一、《故事新编》思想内涵的研究鲁迅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一直是评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就《故事新编》而言,历史上就曾经有过改造国民性、革命论和鲁迅人生哲学等多种角度的探讨。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鲁迅_故事新编_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_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郭沫若学刊2001年第4期(总第58期)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011119作者简介:廖久明(1966),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2000级研究生。

鲁迅《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比较——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廖久明(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具有如下区别:(一)鲁迅不但到史书中去寻找题材,而且到神话中去寻找题材,郭沫若则主要从史书中寻找题材;(二)鲁迅让古人说今人话,郭沫若则基本上坚持古今之别;(三)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可以叫“历史讽喻小说”,鲁迅的《故事新编》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本特征;(四)郭沫若重视对自己作品真实性的解释,鲁迅则对此不置一词。

这表面上的不同,实际上隐含着他们对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虽不相信史籍(尤其是正史)却尊重史实;郭沫若虽相信史籍却常常为了现实的需要,对史实进行大胆的“失事求似”的改编。

关键词:鲁迅 郭沫若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历史观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01)04005306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说: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是为了“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郭沫若在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集《豕蹄》写的序中说:“这儿所收的几篇说不上典型的创作,只是被火迫出来的‘速写’。

目的注重在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世的讽喻,努力是很不够的。

”[2]由此可以看出,“古为今用”是其创作的共同原则。

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创作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语言、选材、创作方法及对作品真实性的态度。

一、选材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有8篇作品,其中有4篇属于神话或带有神话因素,分别是:《补天》、《奔月》、《铸剑》、《理水》。

郭沫若的十篇作品中,没有一篇带有神话因素。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偶然的。

在鲁迅看来,神话同史书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记载,所以选材时可以在神话与史书中任意出入,不受限制;而在郭沫若心目中,史书就是史书,神话就是神话,它们分属两个系统:一个属历史,一个属文学,二者不可僭越。

故事新编主要内容_故事新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故事新编主要内容_故事新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故事新编主要内容_故事新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神”话不再《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

《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

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

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

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

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

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较于其他官员,大禹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为民办实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员的谄媚与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官场形态现今也是普遍存在。

当舜要求百姓都学禹的行为时,吓煞了一批官员,但最后禹还是接地气儿,没让大家难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对此结局,嘲讽之意尽显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大相径庭的羿。

在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个普通大妈都可以呵斥他。

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

如今荒芜的田地已承载不了他的本领,即使利器在手也无济于事,与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无法适应现今的平淡。

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

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

11[文本解读论《故事新编》中的"荒诞”■秦选峰《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为题材写成的短篇小说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故事新编》犬部分作品创作完成于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作品 集的整体风格幽默洒脱、油滑诙谐,表现了鲁迅先生面临死亡时的从容坦荡。

《故事新编》在创作手法上呈现了一种“荒诞”的意味。

“荒诞”的概念来自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它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或者人与环境的失调,荒诞的手法既继承了现实主义,也超越了现实主义,或者说它所关注的是现实问题,但表现形式更具有前瞻性和哲理性。

即便它的角度或许刁钻,表现手法或许散漫,但究其根源都是为了体现其主体的严肃和庄重,加之以强烈的前后对比的实感,用生存环境将人异化、陌生化,体现出一种反逻辑的倾向,但同时也注重细节的真实处理,让文本更具有活化主题的能力。

《故事新编》正是巧妙运用了荒诞的这些特点,全方面、多角度地消弭了古今时空的界限,打破了宏犬主题的常规叙述,置身于残酷的现实当中,加之以反讽等艺术手法的衬托,表现了作家博大丰盈的内心世界。

一、“荒诞”的哲学构建存在主义哲学兴起于“一战”之后的西方世界,当时的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享受着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但在人的精神生存中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处所,人仿佛被异化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生命失去了现实的存在感和归宿感,人变成了这个社会当中的“外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是在这种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源头之一就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唯意志论O 而我们知道,在西方哲学家中,尼采是对鲁迅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

在《故事新编》中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影响的痕迹。

《故事新编》的开篇《补天》中,鲁迅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世女神女娲在创造了人类以后,遭遇到一系列尴尬的处境,那些被创造出来的人逐渐与女娲产生了隔膜,无法与其沟通交流,甚至认为女娲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人类始祖身上具有的神性光环被彻底剥落。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

鲁迅《故事新编》创作及主旨解析作者:付培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16期[摘要]从鲁迅对历史的诅咒和对国人的无情抨击中不难体会出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悲哀之情,从鲁迅那样的制高点上俯看人生与现实,化繁为简,就导致了《故事新编》中“虚妄感”的产生。

这是鲁迅独特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其历史小说所蕴含的内在意旨。

[关键词]主旨现代意识虚妄感人生体验如果说《呐喊》诸篇是鲁迅意为先驱者摇旗呐喊而对生活中切身感受过种种苦于不能忘怀的东西描写和再现的话,那么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在某种意义上则是基于创作主体英雄末路的悲叹所产生的“虚妄”心态而对人生作形而上的反思。

时代的急骤变化加深了鲁迅对人的命运与生存境遇的探寻,而历史小说可以“不免油滑”的创作特点又正好契合了鲁迅这种深层的创作意图,可以任性忘情地纵笔驰骋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天空之中,信马由缰地将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对现实的观察与历史的反思一古脑儿倾注其间,构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

鲁迅之所以热衷于创作《故事新编》,其深层原因来自于他作为一个先觉者的生命体悟,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验与独特观察。

一方面,作为近代“国民之敌”,鲁迅的基本目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重建,这一特征集中表现为他早期自觉地选择“科学救国”,尔后又对改造国民精神结构的再三强调和不遗余力的亲自实践。

从这一思想动态出发,他深情地呼喊过“精神界之战士”,毫不留情地批评过“老中国的儿女”。

然而,“立人”理想的失败,现实环境的险恶,先觉者与庸众之间的隔膜与对立,使得壮志未酬的鲁迅陷入了一种深深的绝望之中。

他在孤独悲哀地咀嚼把自我牺牲曾看成是拯救个性和个人的一剂良药而毫无效力的苦味时,一种西西弗斯式的荒谬感油然而生,导致他反思历史:人在历史中的位置如何?人在历史中命运怎样?困惑的心灵促使他开始构筑《故事新编》这一荒谬怪诞的艺术世界。

很显然,鲁迅无疑是站在现代人类命运的高度上思索着自己复杂的人生体验。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评析

《故事新编》评析《故事新编》成书于鲁迅暮年,却拥有幽默从容的语言风格,鲁迅自述为“油滑”,是“游戏笔墨”。

通过穿插性的丑角,杂以现代化的生活细节,造成了一种间离喜剧效果。

然而在漫画化的手法之下,寓庄于谐才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细读几篇,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略显严肃的主题,感受到鲁迅在人生最后阶段“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复杂心态。

关于文体鲁迅自认为“历史小说”,但准确的说是“历史的小说”,鲁迅先生不是把死人写得更死,而是着重对人物精神心理的把握,不少已经被“盖棺定论”,被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在鲁迅笔下又有了新的活力。

只取一点,随意点染的写法将写作的灵活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不再是忠义节气的化身,反倒是不知与时俱进的典型。

他们坚持的忠义背后不过是虚伪,在昏庸的殷纣王统治时期没能效比干谏殷纣只知在养老堂里颐养天年,练练太极拳什么的。

殷商灭亡之后又“义愤填膺”地拦住周王的马宣扬忠义,指责他们没有臣子的仁义。

我甚至怀疑这“义愤”的直接原因是养老堂的饼在越变越小。

无论他们如何自命清高,总是逃不掉生活的难题。

所以不去华山的理由是对归马于华山之阳和华山大王小穷奇的畏惧,选择首阳山的原因是既不高也不深,还有薇。

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那套奇特的价值体系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这就反映了中国人善于转化矛盾以求自保的国民劣根性。

采薇而食,却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连这薇也是周朝的,只好饿死于首阳山。

忠义与骨气大概不应如此吧《出关》前一部分孔子研习六经,遍谒诸侯,可是却四处碰壁。

老子用自然之道为孔子解答疑惑,尽心尽力地教训孔子,老子的学说给了孔子极大的震撼,这时老子是欣赏孔子的,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不符合他无为的一贯形象。

三月之后,孔子悟道,老子却不大高兴,不得不归去。

原因是他怕逢蒙杀羿这样的悲剧重演,他以智者的眼光看出了孔子隐藏在谦虚礼待背后的嫉妒与轻视,孔子城府极深,心思阴险,他也承认自己开头常常看错人。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原创版4篇】篇1 目录1.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2.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故事背景3.鲁迅在原文中对故事新编的评论4.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思想5.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篇1正文【故事新编鲁迅原文概述】《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 1922 年至1936 年间所创作的 15 篇短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

鲁迅通过重新讲述历史故事,以寓言的方式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注和期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故事背景】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文明的冲击,让鲁迅深感民众的疾苦。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唤起民众,振兴民族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创作了《故事新编》,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寓言现实,以此来唤醒民众,推动社会的进步。

【鲁迅在原文中对故事新编的评论】鲁迅在《故事新编》的自序中写道:“在这本书里,我要尝试把古代的英雄人物,从历史的尘封中挖掘出来,赋予他们新的生命,让他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展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这表明鲁迅创作《故事新编》的初衷,是要通过重新讲述历史故事,让古代英雄人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主题思想】《故事新编》的主题思想是批判封建社会,揭示人性的丑陋与美好,以及对民众的唤醒。

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重新讲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现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与美好,并通过作品呼吁民众觉醒,振兴民族文化。

【故事新编鲁迅原文的艺术特点】《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是讽刺和幽默。

鲁迅在作品中,以幽默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鲁迅的讽刺幽默,又能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黑暗。

篇2 目录1.鲁迅的《故事新编》概述2.《故事新编》中的故事内容3.《故事新编》的文学价值和影响篇2正文一、鲁迅的《故事新编》概述《故事新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2 年至 1936 年间创作的八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值 的科研 成果。这主要 体现在思想 内涵研 究、 学研 究、 诗 文体研 究和创 作过程 研 究四个 方 面。其 中, 思想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对文本 中的文化批判、 思启蒙神话 和现代性 思考等主题 的阐释上 ; 学研 究则体现在 对文本 反 诗 的语言、 叙事 结构和表现手 法等 问题 的论 述上 , 间对 文本 中表现 主义 , 现代主 义的争论值 得注 意; 其 后 文体研
关 系 的变 化上 都可 见 出一个 很 明显 的神话 消失 的
过 程 。这 种神 话 的 消解 与 “ 四” 五 神话 性 的消 解 具 有 同步 性 。 同时 , 迅 对 自我 及 知识 分 子 的理 鲁
的终结和现代性 的开端 。因此宫爱玲提 出《 故事 新编 》 貌 似 游 戏 之笔 的 ‘ 滑 ’ 最 大 的现 实 中“ 油 是
命 中徘 徊着 “ 积极 行 动 和 超脱 通 达 的 两种 欲 望 的 对 立 ” 而对儒 墨 的接受 和 对 老庄 的拒 绝 , 现 了 , 体 他 的肯 定 “ 动 ” 绝 空 谈 的文 化 理 想 , 为 《 行 拒 认 故
鲁迅小说 自 诞生之 日 , 起 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 , 就一 直是 评 论 界 关 注 和讨 论 的 焦 点 , 就 《 事 而 故 新编》 而言, 历史上就 曾经有过改造 国民性 、 革命 论和 鲁迅 人生 哲学 等多 种角 度 的探 讨 。新世 纪 以
的心态 , 自我 解构 、 自我消解 的做 法 为这种 探 讨增
添 了不少 难度 。
关 于现代 文 学 的 “ 现代 性 ” 的研 究 依 然 方 兴 未艾 , 是研 究 《 也 故事 新 编 》 的一 个重 要 视 角 。宫
杨 泉 则认 为 , 文本 在消解 、 判 历史 的 同时也 批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深层次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哲学和文学的独特见解。

尤其是在他的《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古代神话,从而使得这些神话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重新塑造了神话中的人物形象。

他不仅赋予了这些人物新的性格特征,而且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这些人物更加接近现实,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补天》中,鲁迅以他独特的笔触重新塑造了女娲的形象,使她从一个神秘、遥不可及的神祇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普通女人。

这种人物塑造的手法使得神话故事更加贴近现实,也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故事。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重新解释了神话的情节。

对于古代神话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情节,鲁迅通过添加现代元素和新的解释,使它们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在《奔月》中,鲁迅将传统的射日神话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议题相,从而给这个古老的神话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种情节解释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也使得这些故事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

再者,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运用了神话的奇特想象。

他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形象。

例如,在《理水》中,鲁迅以传统的洪水神话为基础,创造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治水英雄”。

这种利用神话的想象进行再创作的手法,不仅丰富了鲁迅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这些故事能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神话系统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这些重新塑造、解释和想象的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和他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通过将古代神话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鲁迅成功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鲁迅的《故事新编》不仅是一部对古代神话进行再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现实、人性及文化问题的哲学著作。

鲁迅的《故事新编》

鲁迅的《故事新编》
错。 2、结构反讽:反转式的情节与结构,讽喻情景的
设置。 3、言语反讽:语言杂糅;语言的矛盾;讽刺性模
拟。 4、文体反讽: 文体越界。传统演义的改写与现代
小说叙事的偏离;英雄叙事化为日常叙事;杂文 笔法。 鲁迅深层的思想旨趣与反讽特质的结合。
历史故事的新编新编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独特思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独特思考与对现实冷峻的批判态度
鲁迅的《故事新编》
一、创作概况 共8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
1922—1926年,前期作品。《理水》、《采薇》、 《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 年。 二、主题思想: 鲁迅自叙: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在史实中“注进新生命”,用古人古事来褒贬现 实,激励或警策今人。历史故事的“新编”,具 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独特思 考与对现实冷峻的批判态度。
1、对先驱者创造精神的歌颂与对先驱者悲 剧命运的思考。(补天、奔月、铸剑、)
2、对古代英雄圣贤的凡俗化,在古代人物 的讽喻中表达现实的批判。(采薇、出关、 月、铸剑、非攻)
三、《故事新编》的反讽特征 1、古今杂陈:历史与现实题材、人物、内容的交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实际上是鲁迅对现实希望的幻灭,转而研究神话,借机寄托自己的理想。

那么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故事新编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神话历史小说(收入《中国现代小说精品·鲁迅卷》)已经全部读了一遍,试论一下个人看法:《铸剑》:这篇我读了三遍,印象是果真名不虚传,使古老的传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不仅在情节上更加神奇而曲折,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还可以得出这是影射人民大众反抗军阀统治的结论。

《采薇》:借伯夷、叔齐的故事影射当时的知识界,讽刺自命清高而脱离实际的人。

行文幽默横生。

《补天》:歌颂新生力量,鄙视腐朽守旧的封建派。

《奔月》:看不大懂,但幽默风趣。

《非攻》:所指何事,不甚清楚,可能是说为民辛劳者却不为人理解吧。

《理水》: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出关》:与《采薇》风格相近,其意所指深远,非我所能理解。

《起死》:促人清醒者被当做骗子,实是我国一大痛心事。

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二《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而且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

由崇高到滑稽--论《故事新编》的英雄悲剧

由崇高到滑稽--论《故事新编》的英雄悲剧

由崇高到滑稽--论《故事新编》的英雄悲剧
卢志娟
【期刊名称】《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8)002
【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篇小说,其中5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卢志娟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2
【相关文献】
1.英雄的悲剧与悲剧的英雄r——以《穆桂英挂帅》与《俄狄浦斯王》为例探索中西方悲剧里"英雄人物"的塑造 [J], 许梦雪
2.英雄悲剧:《故事新编》的人学内涵 [J], 李思思
3.在悲剧中论崇高,从痛苦中识英雄——《伟大的悲剧》文本新解 [J], 叶黎明;洪安琪
4.中希神话英雄的悲剧美和崇高美之比较——以俄狄浦斯和夸父为例 [J], 孙海玥
5.论《故事新编》中的英雄悲剧 [J], 尹慧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
作为鲁迅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颇有意味地选择了“历史事件”作为题材,进行“演义”: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给我们展现的都是近现代中国的形形色色——不论人物,还是事件,都取材于身边现实生活的“一手资料”;而《故事新编》则不同,虽然考据者们纷纷指出各种细节的现实来处,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已从前期的现实题材的描摹变为“历史”事件的“重写”。

既然是重写,必然伴随着作者的选择与建构,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体现的是重写者对其重写对象的心理态度、情感倾向。

那么,理解《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是我们解读《故事新编》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研究《故事新编》的一把重要钥匙。

同时,《故事新编》备受关注和颇受争议的、时而宏大壮丽、慷慨激昂,时而又古今杂糅、油滑不恭的书写笔调,呈现出的也正是《故事新编》历史文化态度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从鲁迅对历史的态度入手,把《故事新编》放入鲁迅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之中阐释,《故事新编》研究中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才能得到回答。

一、鲁迅对历史的钟情与对历史话语的不满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据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第110页。

从远古到晚近,一整套体例严整的钦定官史和各路旁逸斜出的野史笔记,都显示着这个古老民族历史学的发达和对历史浓厚的探究兴趣。

“今夕的对立和互补,是贯串中国文化始终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在中国的传统文人心中,历史从来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国之利器。

近代以来,朴学日兴,而浙东犹盛,“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
史”,⑨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523、1页。

从小就在这样文化氛围下长大的鲁迅,对历史可谓情有独钟,我们留心鲁迅的阅读史,会见到,他从六岁起便熟读《鉴略》,并且直到去世前后,所购置的《四部丛书》正续编、《二十五史》还不断送到,参见许广平:《研究鲁迅文学遗产的几个问题》,《十年携手共艰危》,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27页。

而在其学术上,走访古迹、整理古籍、校对古碑,可见其在历史考证上所用的功夫。

在创作上,他的“历史情结”亦是到处闪现:不用说在他的杂文中无数次的引史为证、古今对比,也不用说让动物学专业出身的魏连殳当起了历史教员(《孤独者》);不用说安排高尔础去女校教历史,写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而得大名;也不用说《阿Q 正传》的得名,就是来自对传记体历史书的戏仿;单就其成名作《狂人日记》而言,那“吃人”二字,也还是狂人半夜横竖睡不着,从“历史”的字缝里看出来的!
他曾直言“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但同时,他对中国的官方史书却常含非议——“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鲁迅:《忽然想到·四》,《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第17页。

不难看出,鲁迅对历史的复杂态度:一方面,给予历史本身以极高的期待;另一方面,对正统的历史书写(话语)又包含着强烈的怀疑。

历史作为在过去的时空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本身是可以作为独立的客体被观察研究,而对一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可以(而且应当)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判断。

然而,这只是纯粹学理上的推论,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不可能实现。

对历史的体认一般建立在对“凭证”和“叙述”的考察之上,所谓“凭证”就是实地考察,阅读原始材料甚至亲历历史,而“叙述”就是通过对传说的采集或史书文献的阅读认识过去所发生的事。

详见[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10页。

通过“凭证”来认识历史,虽然接近历史的真相,但是却因
为过于专业和极其个人化,而难以推广。

绝大多数的人们认识历史,是通过听他人的讲述和阅读历史书籍来完成,这都是建立在他人的历史叙述之上。

历史书的编撰,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话语的建构,而历史话语就其自身属性而言,是一种具有高度意识形态色彩的“权力话语”,它担负着政权的合法性论证和建立族群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功能。

对一套历史话语的承认和修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权力”的确认和维护,正如福柯所说“历史,就是权力的话语,义务的话语,通过它,权力使人服从;它还是光辉的话语,通过它,权力蛊惑人,使人恐惧和固化”,[法]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因而“人民在欺骗和压制之下,失了力量,哑了声音,至多也不过有几句民谣。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就是秦始皇隋炀帝,他会自承无道么?百姓就只好永远箝口结舌,相率被杀,被奴。

这情形一直继续下来,谁也忘记了开口,但也许不能开口。

即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件不可谓不多了……然而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历史的著作,更不必说文学作品了”。

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第295-29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