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构造学 张先平 地大武汉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

一. 选择题(10x2=20)

三.简答题(四选三,20)

四.论述题(40)

选择题

1.含油气盆地:是指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工业油气流或者有油气形成过

程的盆地。

一个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必须具有巨厚的沉积物和丰富的有机物质,这样才能保证含油气盆地有足够的生油母

质。

(2)要有一个有机质耐以繁殖、聚集和沉积下来使其避免氧化而向油气转化的古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这就是具有一定水体深度的陆内湖泊和陆棚浅海地带。

(3)要有一个稳定持续下降的大地构造条件。这样才能使堆积下来的有机质迅速埋藏,并

逐渐向利于转化为油气的物理化学条件(如:压力、温度等)方面发展。

(4)含油气盆地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构造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油气运移和为油气运移

创造必要的构造条件,而且为油气聚集提供圈闭场所。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类型

(1)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

根据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陆壳30-50km 洋壳5-12km

地幔: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三层:上地幔、过渡带、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包括外核、过渡层、内核三部分。

(2)地球内部的力学分层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

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50-250km范围内):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

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

岩石圈板块因软流圈的存在才能运动。

中间层: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3.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及其特点

(1)大陆地壳

1、分布在大陆、大陆架和某些岛屿上

2、具有双层结构

3、厚度大(30-50km)

4、时代老、分布时代长

5、地壳成分相当于安山岩类

6、地质构造复杂

(2)大洋地壳

1、分布在大洋盆地、洋中脊和边缘海地区

2、具有单层结构

3、厚度小(5-12km)

4、时代新、分布时代短

5、洋壳成分相当于玄武岩类

6、地质构造简单

4.板块构造理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

(1)大陆漂移说

提出人物

早期法国学者施纳德提出轮廓;后来美国地质学家泰勒等曾经论证过大陆漂移。

一般公认德国气象学家和极地探险家魏格纳是大陆漂移的创始人。(1912)

要点

a.假设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泛大陆(联合古

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b.由于大陆原来是一大块,所以以前根本不存在大西洋、印度洋,而只有围绕泛大陆

的广阔海洋—泛大洋(古太平洋),以后大陆分离,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收缩形成现今的太平洋。

c.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就象大冰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岩浆里,大陆就在硅镁层上

漂移,当大陆漂移时,前方的洋底被大陆所掩盖,后方的硅镁层洋底不断增生出来。

d.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天体引潮力)和指

向赤道的离极力。

证据

a.地形(大陆的拼合)

b.古生物的证据

c.地层及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

d.古气候证据

e.古冰川证据

f.磁极

g.同位素年龄

(2)海底扩张学说

提出人物

赫斯--“开普·约翰逊”号军舰指挥官 1960年提出,迪茨1961

要点

a.大洋中脊(或中隆)是地幔对流物质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的地带,洋壳在中脊连

续产生而把大陆向两侧推开。

b.在地球体积基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必须有一部分洋壳在地表的另一地区等速消亡,

洋壳就在贝尼奥夫带重新插入地幔。

c.根据有关证据,海底扩张的速度约为2cm/a,这就意味着占地球表面积2/3的大洋

壳是在地球历史5%的时间内(2亿年)内形成的,即大洋是年轻而短命的。另一方面,大陆尽管永远存在,但却只是被动地被拉开、合拢或彼此滑移,各大陆仿佛坐在传送带上,在对流层上慢慢移动。

d.海底扩张的最主要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证据

a.磁异常条带

b.海岭、火山岛链

c.深海钻探(沉积物、洋壳年龄、热流量)

d.转换断层

地质学界把转换断层、海底磁异常及深海钻探并列为海底扩张的三大证据。

(3)板块构造理论

提出人物

基本原理是1967~1968年由法国的勒皮雄、英国的麦肯齐确立。

1968年6月法国地质学者勒皮雄根据海沟、扩张脊的分布和转换断层的特征,把整个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

1973年,威尔逊把所有这些成果总结成了一个术语--威尔逊旋回。

要点

a.固体地球的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

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b.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刚性板块组成,彼此镶嵌排列,并以每年

若干厘米的速度相对移动,其边界有三种类型,地壳变形是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变形性质与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关。

c.板块沿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水平运动符合欧拉几何学原理,可以用一选定轴的简单旋

转运动来描述,在全球范围内,新板块的增生和旧板块的消亡总体上应该是相互补偿的。

d.岩石圈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的一种机制是地幔对流。

证据(没找到)

5.劳亚、冈瓦纳古陆,特提斯洋

劳亚古陆在北,冈瓦纳古陆在南

特提斯洋(古地中海) :

古特提斯:晚古生代(D)到早中生代(T),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古洋盆。

20世纪中期以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带的地质调查,发现了冈瓦纳大陆和古亚洲大陆之间存在的二叠纪和更早时期的洋盆沉积记录。

新特提斯:古特提斯消减后,在冈瓦纳大陆北侧与欧亚大陆南缘之间发育的洋盆。

新特提斯洋盆的开裂主要从侏罗纪开始,并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达到鼎盛时期。在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