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心理学效应

合集下载

26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26个常见心理学效应

15、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19、从众效应
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20、异性效应
心理学家曾在一次测试中发现,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地要比单纯男性就餐时要文明许多,这是由于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21、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6、青蛙现象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7、鳄鱼法则
14、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

心理学边际效应

心理学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
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姓名
边际效益递减效应: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它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倒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最明显的诠释,就是非线性函数,例如二次曲线
品牌延伸的前提: 主业地位稳固。 品牌足够强大。从“产品品牌”升华为“价值品牌”。
但品牌延伸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够采用和取得成功的,在实施品牌延伸递减效应-边际效用
图1
图1说明了边际效用与消费量的关系。从总效用的变化率曲线可看出: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按递减比率增加的。满足消费者最后的那一单位商品效用叫做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也称为总效用增量。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商品之中,叫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活实例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给你一个可爱多,你高兴的乱跳以为赚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可是一直给你,你会觉得开始恶心了。这有两个原因:一,你吃饱了,生理不需要了,二,你吃腻了,刺激受够了。你希望有个机会表白自己“老大,给个哈根啊好啊?”
边际效应
服装品牌延伸是扩大品牌影响,实现品牌边际利润,增值品牌资产,延长品牌周期,满足消费者联想需求的有效手段。作为品牌运营的一种策略,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外逐步成熟,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服装企业进行品牌延伸尝试。
图1说明了边际效用与消费量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到,开始时消费者对商品需要的强度很大,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很高。随着消费者需要强度的减弱,边际效用递减,一直减少到零,甚至出现负值。
边际递减效应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比如谈对象,当谈第一个对象的时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谈第二个对象印象就没有第一个那么深刻,第三个没有第二个深刻,一此类推。在这里,感情的效应值随着你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初恋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谈的对象,不一定是最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第一次,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人们对身边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会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因为你看见它的次数多了,对它的注意力就减弱了,最后就目中无物,没有一点印象了。这其实也是注意力在随着在所见次数的增加而在衰减。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在经济领域中,有一个有趣且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羊群效应”。

简单来说,羊群效应指的是在一群羊中,只要有一只羊带头行动,其他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随,全然不顾前面可能存在的危险或者是否有更好的选择。

这种现象在人类的经济行为中也屡见不鲜。

想象一下,在一个热闹的股票交易市场中。

当某只股票开始上涨,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入时,其他人往往会跟风购买,而不去深入研究这家公司的基本面、财务状况或者行业前景。

他们的想法可能很简单:“这么多人都买了,肯定不会错。

”这种盲目跟随大众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人们往往有一种从众心理。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

因为如果决策失误,大家都错了,自己心理上会觉得压力小一些;而如果自己特立独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可能会承受更大的心理负担。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羊群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活动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充分和准确的信息。

当大多数人似乎都在朝着一个方向行动时,人们会默认他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或者更专业的判断,从而选择跟随。

再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是一个关键。

有些人习惯于依赖他人的意见和行为,而不愿意自己去分析和研究。

羊群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投资领域,它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

当大量投资者盲目跟风买入时,会推动资产价格迅速上涨,形成泡沫;而当恐慌情绪蔓延,大家又纷纷抛售时,价格则会急剧下跌,引发市场崩溃。

这种大起大落不仅会让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也会对整个经济的稳定造成冲击。

在消费领域,羊群效应也十分常见。

比如某种时尚潮流兴起时,大家会纷纷购买相关的产品,而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又或者当看到某个店铺前排起长队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加入队伍,认为这里的东西一定很好。

然而,羊群效应并非总是带来负面的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创新的传播。

心理学中常见的18种常见效应

心理学中常见的18种常见效应

⼼理学中常见的18种常见效应⼼理学中有很多常见的效应,它们很多时候是⼤众表现,也是⽣活、⼯作、社会发展的定律。

这些定律、效应如果能够提前得知,定会在我们的⼯作和⽣活中起到意向不到的帮助。

【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个名叫洛伦兹的⽓象学家在解释空⽓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林⼀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分微⼩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的差别。

有些⼩事可以糊涂,有些⼩事如经系统放⼤,则对⼀个组织、⼀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

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形的价值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的因素。

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到,⼀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他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在你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只有⼀位不满意,因此你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他得到的却是100%的不满意。

”“你⼀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更多的努⼒去补救。

”“在客户眼⾥,你代表公司”。

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改变的“蝴蝶”已远不⽌“计划之⼿”,随着中国联通加⼊电信竞争,私营企业承包铁路专列、南京市外资企业参与公交车竞争等新闻的出现,企业坐⽽⽆忧的垄断地位⽇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考虑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

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来的是依靠⾃⼰来决定命运。

⽽组织和个⼈⾃由组合的结果就是:谁能捕捉到对⽣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青蛙现象】青蛙现象:把⼀只青蛙直接放进热⽔锅⾥,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9个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心理学效应

9个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心理学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莫名其妙的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买,他可能会说,因为便宜、因为打折、因为划算、因为喜欢、因为别人也买了等等。

你的消费行为,或许是个人心理、习惯所致,但有很大原因是由别人的刺激造成的。

那么,人的消费行为具体会受什么影响呢?以下9个心理学效应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1 、鸟笼效应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一个空的鸟笼,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是人类难以抗拒的十大心理之一,即人们在拥有一件东西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人已经成了“笼子”的俘虏。

(你在试一条裙子,导购说我给你找一双鞋搭一下,你可能并没打算买鞋子,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给我全装了吧。

)2 、凡勃伦效应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会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这种现象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因此被称为 “凡勃伦效应”。

(比如一箱橘子,超市分拣员把它倒在两个定价不同的区域,定价高的甚至卖的更快。

)3 、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个事物做出判断时,总是先入为主,思维受第一信息或第一印象所左右。

而第一信息的起始值就像是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从而导致人在做决策或判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

(比如路边的烤串2串/10元,5串/15元,大部分顾客会选择买15元的,2串/10元这一信息在这里充当了参考物的角色。

)4 、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者接受某些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比如商品打折的时候,一般都会标上原价和现价,原价在这里就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刺激人们进行消费。

)5 、诱饵效应当一个人在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上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选项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这种现象被称为“诱饵效应”,而第三个选项正好充当了诱饵的功能。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朋友说
连最大的电视台、最大的党报都给《致青春》“做广告”, 《致青春》真牛啊,还不赶快去看看究竟演得怎么样……
解析:种种手段培育出了让你非看这部电影不可的社会“气场”。试想,当你身 边的人都在谈论或在微博上评《致青春》时,你能不受影响么?特别是当《致青 春》成为热门的 “时尚事件”时,除了那些足够有定力、思想足够独立成熟的人, 谁能不掏腰包看电影,为《致青春》的票房贡献“一己之力”?
的票房将达8亿,成为“内地十年来市场价值最好的青春片”。
领头羊在哪?
人民日报微博是这样推介《致青春》的:“在这功名利禄、 房价工资无时不牵绊住手脚的岁月里,不妨谈谈青春吧。那是
人生的玫瑰,虽注定凋零,却用生命怒放……”
网络上说
央视在微博盛赞《致青春》“在青春里相逢,又在青春里别 离……你同谁一起去看这部《致青春》呢?”
尽量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信心, 避免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 为而提取信息,对市场未来 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
多做了解比对,而不是根据 市场上已经形成的惯性思维 做出购买决定,形成自己的 判断,做出适合自身状况的 决定。
古语有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有时候个体无法从有限的信息中做出合理的决定,那么从众就是一种理性选择 但是羊群效应中包含的非理性因素,需要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刻去克服。
三、产生原因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 基于委托代理人名誉的羊群效应
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 基于代理人报酬的羊群效应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之间的博弈
经理人之间的博弈
四、羊群效应的启示 股票
投资 消费
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 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 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 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 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

著名的十大经 济学效应

著名的十大经 济学效应

1.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

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

2.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青蛙效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

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

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

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4.羊群效应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效应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5.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导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被用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的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6.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包括“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和仰巴脚效应。

一.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二.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三.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四.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五.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六.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效应的名词解释

效应的名词解释

效应的名词解释效应,是指某一因素或原因引起的一系列影响、结果或反应。

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取决于出现效应的情况和影响的程度。

效应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心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学中的效应在心理学中,效应通常被用于描述人类心理和认知过程中的现象。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条件反射效应。

这一效应指的是通过经验和学习,人们对特定刺激物的反应形成习惯性的、自动的条件反射。

例如,巴普洛夫的狗实验中,狗在听到铃声后会分泌唾液,表现出条件反射。

此外,还有注意效应。

注意效应描述了注意力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刺激或任务时,他们可能会忽略其他的刺激或任务,导致在处理信息时产生偏差或错误。

二、经济学中的效应在经济学中,效应是描述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行为中的一种现象。

其中,需求曲线效应是最为常见的。

需求曲线效应指的是某一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下降则会导致需求量增加,这个过程被称为需求曲线效应。

另外,还有心理定价效应。

心理定价效应是指人们对价格的感知和价值的评估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例如,人们对于99元和100元的商品更有购买欲望,因为他们认为99元的商品是相对廉价的,而100元的商品则显得贵重。

三、环境科学中的效应在环境科学中,效应通常被用来描述环境因素对生物或物体的影响。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部分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和放射地球表面的热辐射,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

这一效应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污染效应。

污染效应是指环境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

例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增加,水体污染对于水生生物造成生存威胁,土壤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四、社会学中的效应在社会学中,效应通常被用来描述社会现象和行为模式中的结果和反应。

经济心理学效应

经济心理学效应

1•接近性调节效应:也叫后悔厌恶。

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

(“接近性”变大)那引起的后悔程度就会比“不作为”还小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之交臂,在经济中,后悔事最常见的情绪。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 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2•框架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往往规避风险,表现为选择能够带来确切收益的方案,而放弃期望收入相同或略高但有风险的另一方案;但在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人们往往偏好风险,行为表现也正好与面对收益时相反。

由于同等数额的获得或损失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不同,强调事物的积极/消极、成功/失败等不同的方面会使得个体最终的判断决策有所不同,框架效应就会产生(框架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改变优先顺序。

框架依赖对占优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导致选择次优的选项。

(对理性决策的有力反击。

)(1)方案A :将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 :有1/3的可能性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可能性无法挽救任何人你支持哪一套方案?(2)方案C: 400人会死亡。

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的概率600人都会死亡。

这次你支持哪一套方案?实验结果:(1)A(72%);(2)D(78%);问题1中600人死亡是参考点问题2中没人死亡是参考点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使决策者的参考框架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

(回扣与奖金框架)2001年9月,美国政府为纳税的美国公民支付38亿美元一一依据年收入每人得到的数额从300、500到600美元不等。

政府官员和媒体使用“回扣” (rebate)—词来描述补偿,布什政府认为此举将会刺激消费,激活低迷的经济。

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

心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十大效应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

故事: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仑兹(E·Lorenz)在皇家麦克比型计算机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

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计算机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

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

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

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

计算机没有毛病,于是,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即:"混沌",又称"蝴蝶效应",一只巴西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启示: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

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集体内部的分崩离析,那时岂不是悔之晚矣?横过深谷的吊桥,常从一根细线拴个小石头开始。

木桶效应(Buckets Effect)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

心理学三大定律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心理学三大定律分别是墨菲定律、马太效应和帕累托原理。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三个定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墨菲定律是指任何可能出错的事情将会出错。

无论是生活中的小事,还是重大的计划,都有可能出现意外和问题。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要有备用方案和应对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内容:- 墨菲定律的起源和定义:墨菲定律最早是由美国空军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的,他在进行飞行员的安全实验时发表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方法去完成一项任务,而其中一个方法会导致灾难性后果,那么一定会有人在不经意间采用这个最糟糕的方法。

”这被称为墨菲定律。

- 墨菲定律的适用范围:墨菲定律不仅适用于工程领域,还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方面的工作。

无论是家庭生活、职场工作,还是计划安排等,都可能受到墨菲定律的影响。

- 如何应对墨菲定律:面对墨菲定律,我们需要具备适应性和灵活性。

我们可以提前预见问题可能出现的方向,制定备用方案和应对策略。

同时,我们还要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被问题和压力所困扰。

2.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马太效应是指那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功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则更容易被忽视和边缘化。

马太效应在社会和心理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机会均等性和社会公平性提出了挑战。

参考内容:- 马太效应的由来和定义:马太效应最早由社会学家罗伯特·K·墨顿提出,他引用了《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现象,即富人更容易越富,穷人则更容易越穷。

这就是马太效应。

- 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的研究: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有很大的关联性。

一些研究表明,初期的学习差距会逐渐扩大,那些在学习上有优势的学生会更容易获取资源和机会,而其他学生则面临更大的困境。

【心理学】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心理学】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在人类社会的浩瀚长河中,心理学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内心的奥秘。

经济心理学,这一门涉及人类行为与经济活动关系的学科,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而在这诸多理论中,羊群效应,无疑是一道引人入胜的风景。

羊群效应,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决策时,往往会跟随他人的选择,如同羊群在草原上盲目地跟随领头羊。

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屡见不鲜,它既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又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市场动态的钥匙。

让我们共同走进羊群效应的世界,感受那份随波逐流的勇气,亦或是那份独立思考的智慧。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人类的心灵,应当像一面镜子,既能映照出世间百态,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与坚定。

”羊群效应的产生,源于人类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围,而这些信息往往模糊不清,难以辨明真伪。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选择跟随他人的脚步,以求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众人皆醉,何不独醒?”然而,羊群效应并非全然消极。

在某些情况下,跟随大众的选择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正如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资者往往会跟随市场趋势进行投资,从而获得良好的回报。

然而,羊群效应也容易导致盲目跟风,使市场陷入非理性繁荣。

此时,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独立思考。

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吾辈虽凡人,但亦需保持独立思考之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羊群效应无处不在。

从股市的波动到日常消费,从企业决策到国家政策,羊群效应的身影无处不在。

那么,如何才能在这个充满羊群效应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呢?首先,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虚假的舆论所左右。

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唯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显现其真实面目。

”其次,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正如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才能在羊群效应中保持独立。

最后,我们要学会在羊群效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

心理学的几个效应

心理学的几个效应

心理学的几个效应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其中有许多有趣的效应。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并探讨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

1. 帕累托效应帕累托效应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少数的因素占据了大部分的影响力。

这个效应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经济学、营销学和管理学。

在经济学中,帕累托效应被称为“二八定律”,即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

在营销学中,帕累托效应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哪些产品或服务是最受欢迎的,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2. 鲁宾斯坦效应鲁宾斯坦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记住事物的开始和结束,而忽略中间的部分。

这个效应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演讲、广告和电影制作。

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通过强调开头和结尾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在广告中,广告商可以通过在广告的开始和结尾使用吸引人的图像或音乐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 布雷特效应布雷特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会对后续的印象产生影响。

这个效应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招聘和约会。

在招聘中,雇主可以通过在面试的开始时给予候选人积极的第一印象来提高他们的招聘成功率。

在约会中,一个人可以通过在第一次约会时给予对方积极的第一印象来提高他们的约会成功率。

4. 塞尔夫-克拉克效应塞尔夫-克拉克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表现。

这个效应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教育和职业发展。

在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职业发展中,员工可以通过接受反馈和批评来提高他们的工作表现。

心理学的这些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应用这些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并提高我们的成功率。

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效应大全

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效应大全

中间派决定原理:为了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双方颇费心机进行争取,特别是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所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中间派成了主角。

而中间派常常是由对决定的内容不十分清楚的人,意志薄弱的人,耳朵不大灵光的人所组成。

中间派:对事先分发的会议材料不加了解的人没头没脑不清楚议程进行情况的人耳朵不大灵光的人醉意未尽、昏头昏脑的人年纪老迈而自以为精神矍铄的人意志薄弱的人========================================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巴奴姆效应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

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

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

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

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脱离现实的幻想;您想做成许多事情,身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谁不会有美好的憧憬?谁会说自己的潜力已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巴奴姆效应告诉我们,不管每个学生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多么差,他们内心深处总会多少有点积极向上的念头。

所以,教师捕捉到后进生的优点,要多赞扬。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

经济心理学之羊群效应在经济领域中,有一个有趣且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羊群效应”。

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和市场行为。

那么,什么是羊群效应呢?简单来说,羊群效应指的是在一个群体中,个体往往会追随大众的行为和决策,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独立判断和分析。

就好像一群羊,其中一只羊开始朝着某个方向走,其他羊往往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走,而不管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在经济生活中,羊群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在股市中,当一只股票开始上涨,很多投资者看到其他人纷纷买入,便也跟着买入,即使他们可能对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并不了解。

同样,当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时,很多人也会盲目跟风卖出,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

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往往会加剧市场的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个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

因此,当看到大多数人做出某种决策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从而选择跟随。

其次,人们存在从众心理。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被群体接纳和认可。

如果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不一致,可能会面临被排斥的风险,这种心理压力会促使人们选择从众。

此外,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是导致羊群效应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觉得跟随大众更安全可靠。

羊群效应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创新的传播。

当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受到大众的追捧时,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从而加速其发展和普及。

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然而,羊群效应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它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在股市中,盲目跟风的投资行为可能会使股价偏离其真实价值,造成市场泡沫和风险积聚。

在实体经济中,过度的投资热潮可能导致产能过剩,给经济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羊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一些心理学效应一

一些心理学效应一

一些心理学效应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通俗的解释是: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这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

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财富效应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指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持财富的影响效果。

人们资产越多,消费意欲越强。

这个理论的前提为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上升而增加。

因此,人们更愿意消费。

财富包括两种形式: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财富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两种资产总额的净增减,而不是某一种资产的增减,因而公众手持货币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也并不意味着其持有财富的增减。

长尾效应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至今尚无正式定义。

旁观者效应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

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

黑暗效应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经济心理学-锚定效应

经济心理学-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一、【生活中的经济心理】案例: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对于一件你不是很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在标价1000元的情况下,你与售货员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之后,如果最终能以700元成交,你会很高兴的。

因为你以700元的价格买下了标价1000元的商品。

而在标价600元的情况下,你是绝对不会以700元的价格买下这件商品的。

标价1000元与标价600元相比,商家既赚了金钱又赚了顾客的心。

这就是商家为什么总喜欢把商品的价格标得很高的原因。

再思考:是陌生人容易骗到你呢,还是你亲近的人容易骗到你?当然是亲近的人。

为什么?你会说,我们不相信陌生人,所以我们不容易受到他们欺骗,而信任我们亲近的人,如果他们要骗我,那很容易了。

同样一句让人疑心的话,如果出自亲近的人之口,我们在潜意识中就“假定”它是真的(或者说,锚定在“是真的”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是假的,不然我们仍然相信它是真的。

但如果出自陌生人之口,我们潜意识首先“ 假定”它是假的(或者说,锚定在“是假的”上),除非能证明它是真的,不然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假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相信亲近人的话,而不容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案例与思考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结果总是受最初给定的信息左右,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锚定效应”。

二、【奇妙的锚定效应】2.1锚定效应1973年,Tverky和Kahneman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倾向于受之前经验和他人建议的影响,人们在预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最初定位,这个定位就像一个船锚一样,决定了整个评价体系的大致标准。

2.2锚定效应的形成一般而言,“锚”只要受到人们的注意,那么无论其数据是否夸张、前例是否有实际参考效用、或对决策者是否有提醒或奖励,该锚定效应都会起作用。

效应是啥意思

效应是啥意思

效应是啥意思效应一词常常被使用在各种领域和语境中。

从物理学到社会学,从经济学到心理学,效应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广泛讨论的概念。

它描述了某个行为、事件或者因素对其他事物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效应的意义和应用。

1.物理学中的效应在物理学中,效应常常指的是某些因素或力对物体或系统产生的影响。

比如,光学中的“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会被激发出来,产生电流。

另一个例子是“多普勒效应”,它描述了当光源或声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物理学中的效应通常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并且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经济学中的效应在经济学中,效应是指某个经济因素对经济体系产生的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行为和相关数据,探究不同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例如,供求关系中的“边际效应”描述了当某一单位的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时,对市场价格和数量产生的微小变化。

另一个例子是“收入效应”,它描述了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需求变化的情况。

经济学中的效应帮助我们理解市场机制和经济政策的效果,对经济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3.心理学中的效应在心理学中,效应是指某种刺激或条件对人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研究不同刺激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例如,“零食之效应”是指在无聊或压力下,人们倾向于通过食用零食来缓解不适情绪。

另一个例子是“情绪效应”,它描述了情绪对记忆、决策和注意力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效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并且在心理治疗和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社会学中的效应在社会学中,效应是指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对社会整体产生的影响。

社会学家关注社会结构、群体互动和文化现象,并研究其中的效应。

例如,“蝴蝶效应”描述了一个微小的行为或决策可能会产生长远的连锁反应。

另一个例子是“关联效应”,它描述了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联系和影响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接近性调节效应:也叫后悔厌恶。

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

要是做了点什么 让结果离预期值更远了(“接近性”变大)那引起的后悔程度就会比“不作为”还小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懊悔 让他们感叹与唾手可得的财富失之交臂,在经济中,后悔事最常见的情绪。

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 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2.框架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往往规避风险,表现为选择能够带来确切收益的方案,而放弃期望收入相同或略高但有风险的另一方案;但在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人们往往偏好风险,行为表现也正好与面对收益时相反。

由于同等数额的获得或损失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不同,强调事物的积极/消极、成功/失败等不同的方面会使得个体最终的判断决策有所不同,框架效应就会产生(框架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改变优先顺序。

框架依赖对占优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导致选择次优的选项。

(对理性决策的有力反击。


(1)方案A:将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可能性无法挽
救任何人。

你支持哪一套方案?
(2)方案C: 400人会死亡。

方案D: 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的概率600人都会死亡。

这次你支持哪一套方案?
实验结果:
(1)A(72%);
(2)D(78%);
问题1中600人死亡是参考点
问题2中没人死亡是参考点
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使决策者的参考框架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

(回扣与奖金框架)2001年9月,美国政府为纳税的美国公民支付38亿美元——依据年收入每人得到的数额从300、500到600美元不等。

政府官员和媒体使用“回扣”(rebate)一词来描述补偿,布什政府认为此举将会刺激消费,激活低迷的经济。

Epley等人的三项研究证明“回扣”一词限制了它的效力。

如果政府用“奖金”(bonus)而不是回扣,公民会很快花掉这笔钱而不是储蓄这笔钱。

3.禀赋效应:也称做拥有效用,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WTP-WTA缺口:人们为了买入一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放弃该商品而愿意
接受的最低价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实验:Kabneman,Knestscb和Thaler(1990)
将杯子放在1/3参与者面前,并告知他们拥有这些杯子,并随后有权选择合适的价格卖掉杯子。

实验者提供从0.5-9.5美元不等的销售价格,让参与者选择。

另1/3参与者被告知将给他们一笔数目的钱,可以留着或用来买杯子。

实验者要求参与者在0.5-9.5美元中选择,他们愿意花多少钱来买。

剩余1/3参与者完成一个问卷,让他们在杯子或者一定钱数之间做出选择。

实验者要求参与者标出对杯子与钱数的偏好(0.5-9.5美元)
试验结果:卖家要价为7.21美元,买家出价为2.87美元,选择者是
3.12美元。

4.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Paul Slovic和sarah Lichtenstein 通过实验最早发现偏好反转,并加以命名。

例子:成对赌博选择时由赌博获胜的概率决定
单独出价则是由输赢的金额决定
在高获胜概率和高获胜金额的游戏中选择高获胜概率游戏的被试中有81%的人在高获胜金额游戏上的出价更高。

偏好反转不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即使是有经验者或者提供金钱激励,PRP依然存在。

5.诱导效应:对决策问题的表述方式进行诱导能影响人们所作的选
择,这种现象称为诱导效应。

框架对选择的影响是与“损失厌恶”相关的,如果一个框架强调和某个选择相联系的损失,这个选择的吸引力就会减小;如果一个框架利用敏感性递减规律,使得某项选择的损失看起来较小,那么这个选择就更有吸引力。

例子:加油站付现金与刷卡
6.羊群行为。

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

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

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7.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发现,同样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曾经假扮电力公司的员工做过调查:他们告诉一组用户,通过节约能源,每天能省50美分。

另一组用户则被告知如果他不节约能源,每天将损失50美分。

结果在节约用电的住户中,后者比前者要多出3倍。

8心理账户:根据金钱的来源,保存方法与花费方法来处理和区分金钱种类的一种心理状态。

例子:电影票,意外赔偿。

9.沉没成本效应:人们在做价值判断时,应该考虑现时的成本和效益,
而不应该考虑过去的成本和效益,因为过去的成本跟现实的判断是没有关系的。

例子:航空公司的制造反雷达飞机,小孩的教育投资。

10.反转效应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要回复到正常水平(reversal to mean),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解释:认知有限,有限理性,厌恶损失
11.过度自信。

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12.抛锚性错误。

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

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

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13.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
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

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

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

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14.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

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15.动量效应。

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

16.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

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

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17.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

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

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

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
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8.小盘股、新股效应。

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