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三角形
11
燃烧图示
12
3、燃烧的充分条件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意味 着燃烧必然发生。
在各种必要条件中,还应有“量” 的要求,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 充分条件。
×
C、核爆炸 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
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称为核 爆炸。
为了便于和普通炸药比较,
核爆炸的威力,即爆炸释放 的能量,用释放相当能量的 TNT炸药的重量表示,称为 TNT当量。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能使反应区 (又称活性区)介质温度升高到 数千万开,压强增到几十亿大气 压(1大气压等于101325帕),成为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反应区产生 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辐射X射线, 同时向外迅猛膨胀并压缩弹体, 使整个弹体也变成高温高压等离 子体并向外迅猛膨胀,发出光辐 射,接着形成冲击波 (即激波) 向远处传播 。 (广岛、切尔诺贝利)
燃烧的充分条件
(2)一定的氧气(氧化剂)含量 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
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低于这一浓度,燃烧就不会 发生。 如:汽油燃烧的最低氧含量要求为14.4%,煤油 为15%,乙醚为12%。
燃烧的充分条件
(3)一定的点火能量
各种不同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 定的最小点火能量要求,低于这一能量,燃 烧便不会发生。不同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最 小点火能量各不相同。 如:在化学计量浓度下,汽油的最小点火能 量为0.2mJ,乙醚(5.1%)为0.19mJ,甲醇 (2.24%)为0.215mJ(毫焦)。
燃烧的充分条件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目录一、燃烧概述 (1)二、燃烧要素 (2)1. 可燃物 (3)2. 氧化剂 (4)3. 点火源 (4)三、燃烧过程及阶段 (5)1. 燃烧过程的物理变化 (7)2. 燃烧过程的化学变化 (8)四、燃烧类型 (9)1. 扩散燃烧 (10)2. 预混燃烧 (11)五、燃烧反应方程式及计算 (12)1. 燃烧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3)2. 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 (14)六、燃烧的应用与控制系统 (16)一、燃烧概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
燃烧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氧化反应,其中包含了能量的转化与释放。
燃烧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可燃物是燃烧反应的主体,助燃物主要是氧气,而点火源则是引发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释放的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火焰、热辐射等。
燃烧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助燃物的浓度、点火源的能量以及环境温度等。
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对于防止火灾、控制燃烧过程以及有效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燃烧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发动机中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在烹饪中使用火来加热食物,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设备等。
对燃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燃烧带来的好处,还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燃烧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燃烧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燃料、氧气和热量。
要使燃料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即燃料、氧气和热量。
燃料:燃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能量的来源。
它可以是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纸张等。
燃料的种类和性质对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不同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和效率。
氧气: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必要成分,燃料无法燃烧。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形式
1 明火燃烧
2 非明火燃烧
明亮的明火是可见光的一种,通常是可燃物表面 的氧化反应导致的。
非明火燃烧指没有明亮火焰的燃烧形式,如炭化、 熔化、蒸发。
3 烟气燃烧
4 火焰燃烧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产生的烟气是火焰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之一。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由可燃物和氧气生成的可见光 和热能。
燃烧的类型
化学燃烧
化学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和能 量。
物理燃烧
物理燃烧是指通过物理方式使物 质发生氧化分解反应,释放出能 量。
生物燃烧
生物燃烧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 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和二氧化碳。
燃烧的过程
1
燃烧的三要素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没有其中一项燃烧无法进行。
燃烧的安全问题
燃烧的危险性
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燃 烧物飞溅、热辐射等危险因素。
燃烧的防范措施
正确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品,加 强火灾预防和探讨 如何预防和应对火灾事件。
2
燃烧的反应物
燃烧反应物是可燃物和氧气,可燃物氧化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3
燃烧的副产物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烟气等。
燃烧的应用
燃烧的热力学应用
燃烧的环保用
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被用于发电、 发展清洁能源和减少排放是燃烧的
加热、工业生产等方面。
环保应用的重要方向。
燃烧的交通应用
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的燃烧过程 提供了动力能源,但也产生了尾气 污染。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 件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常见于人 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伴随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化学反应。
放热是指燃烧物质中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变为热能。
发光是指人们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光亮,多数可燃物燃烧时可以看到火焰光亮。
既然是化学反应,一定就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例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
二、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不是随便发生的。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燃烧的三要素。
(1)要有可燃物。
不论是固体、液体、气体,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一般都称为可燃物。
例如,无机物有钾、钠、碳、铝粉、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等;有机物有纸、木材、橡胶、棉、麻、汽油、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2)要有助燃物。
助燃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例如空气、氧、过氧化钠、浓硝酸、浓硫酸等。
发生火灾时空气是主要的助燃物。
(3)要有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能量叫做着火源,或叫做引火源、点火源。
最常见的着火源是热能,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机械能等。
常见着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a.明火。
如生产和生活中的灯火、火炉、火柴、打火机、烟头、烟筒或烟道喷出的火星、气焊和电焊喷火、机动车辆排气筒冒出的火星等。
b.电火花。
如电气开关在开闭电闸时的弧光放电、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
还有静电火花,如液体流动引起的带电、喷出气体的带电、人体的带电等。
c.撞击或摩擦产生的火星。
如机器上轴承转动的磨擦、铁钉落入设备内后铁器和机件撞击、磨床和砂轮的磨擦、铁器工具相撞或与混凝土相碰等。
d.高热物质和高温表面。
如加热装置、烧红的电炉、电加热器、高温物料的输送管、冶炼厂或铸造厂里熔化的金属、烟囱和烟道等。
e.雷击。
是瞬间的高压放电,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
f.自燃起火。
以上三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且要分别满足一定条件,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或燃烧将停止。
燃烧的基础知识
燃烧的基础知识燃烧的知识人们搞好消防工作中,必须掌握建筑物燃烧的特征和使物质发生燃烧的充分条件,以及火灾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并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去发现和整改火险隐患。
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预防火灾的目的。
第一节燃烧的特征一、燃烧的特征燃烧的特征指:人们通过感官感受到的燃烧过程中特有的发光和发热现象。
如:C O2 CO2 发光、发热二、燃烧的概念燃烧,指人们所说的“火”或“着火”的现象。
现代科学界认为,燃烧是一种化学现象,它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氧化剂剧烈地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伴有发光、发热,或还有烟雾生成的一种化学现象。
第二节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备条件在自然界,燃烧并不是随便可以发生的,他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可燃物在其它两个条件共同作用下,能引起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1、可燃物质的分类自然界里的万千物质,一般都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等三种状态而存在。
而可燃物质也一样,也以三种不同状态而存在。
常见的:气态为煤气、液化气(气态)等;液态为汽油、酒精等;固态为木材、棉燃烧的知识布、纸张等含炭类固体物质和有机固体及有机化合物等。
(一)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4968)的规定,把火灾分为A,B,C,D四类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即普通固体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
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即可燃液体及可熔化固体可燃物燃烧引起的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即可燃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即可燃金属燃烧引起的火灾。
此外还有带电设备发生的火灾,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
2、固体的比表面积与燃烧特性银行金融机构大楼及营业场所按其建筑物质的特性,属于A 类火灾场所,在该类场所中,比表面积越大的物质,燃烧危险性越大。
比表面积,即单位体积物质的总表面积除以它总重量的值。
固体物质比表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
例如,大块木材、煤炭燃烧速度都很慢,而一旦成为刨花、薄片、小块状,比表面积增大,氧化作用越容易,燃烧速度也就越快。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
初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知识章节题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1.下列()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
(A)汽油桶(B)可燃气体(C)蒸汽锅炉(D)气体钢瓶参考答案:B2.下列()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粉尘(B)炸药(C)钢瓶(D)炸弹参考答案:C3.()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A4.()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气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参考答案:C5.()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A)燃点(B)自燃点(C)闪点(D)爆炸极限参考答案:D6.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参考答案:A7.固体可燃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的复杂性,物理性质的不同,其燃烧方式也不同,有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四种。
(A)动力燃烧(B)扩散燃烧(C)着火(D)阴燃参考答案:D8.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参考答案:A9.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闪燃(B)阴燃(C)自燃(D)轰然参考答案:B10.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阴燃(D)轰然参考答案:C11.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可燃固体(B)可燃液体(C)可燃气体(D)液体混合物参考答案:A12.木材燃烧属于()。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2章燃烧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3、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气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____。
(A)分解燃烧(B)表面燃烧(C)扩散燃烧(D)蒸发燃烧4、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____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5、下列燃烧产物中,____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A)C02(B)CO(C)H20(D)灰分6、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____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7、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
(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8、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着火___。
(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9、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0、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____。
(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1、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____。
(A)>28℃(B)<280C(C)≥28℃(D)≤28℃12、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丙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60℃(C)≥600C(D)≤28℃1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_现象,称为燃烧。
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宁安课堂---第二章习题练习一、判断题1.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正确)2.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3.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错误)4.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错误)5.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不能抑制烟气扩散(错误)6.爆炸温度极限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出的蒸汽浓度等于爆炸极限时的温度范围(正确)7.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确)8.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就越接近蓝白色(错误)9.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正确)10.烟气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毒害性,减光性和恐怖性(正确)11.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外一处的现象(正确)12.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错误)13.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错误)14.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吸热反应(错误)15.只要防止形成燃烧条件或避免燃烧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就可以达到防火的目的(正确)16.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错误)17.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正确)18.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错误)1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正确)20.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正确)二、单选题21.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B)A 闪点B 闪燃C 燃点D 阴燃22.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A)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A 沸溢燃烧B 表面燃烧C 分解燃烧D 蒸发燃烧23.(B)可能发生阴燃。
A 塑料B 煤C 橡胶D 蜡烛24.(D)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燃烧基础知识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
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滋生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干货燃烧基础知识
干货燃烧基础知识考点1 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但要导致燃烧的发生,不仅需要满足三要素条件,而且需要三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并且存在相互作用的过程。
链式反应自由基是确保燃烧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考点2 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点燃(或称强迫着火)和自燃。
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可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诸如:表示不止一个例子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的大量能量,或是气体、蒸气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考点 3 燃烧方式分类气体燃烧方式:有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液体燃烧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固体燃烧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
考点 4 典型的燃烧产物(1)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会产生CO、HCl、 HF、 SO₂、 COCl₂ (光气)、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2)木材的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时,分解产物主要是CO、H₂和碳氢化合物;完全燃烧时,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
(3)煤的燃烧产物:主要有: CO、CO₂、 CH4及其同系物、不饱和烃等气体。
(4)金属的燃烧产物挥发金属(如Li、Na、K、Mg、Ca等)在空气中容易着火燃烧,熔融成金属液体,它们的沸点一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K除外),因此在其表面能够生成固体氧化物。
考点 5 燃烧产物危害性(1)毒害性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员中的大约75%是由于吸人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燃烧产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CO、HCN、SO₂、NO₂等。
第二章 燃烧学基础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燃烧基础知识(-)
• (二)爆炸的分类 • 按爆炸过程的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 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类型。
• ①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 可燃气体、蒸气或者粉尘与空气混合后, 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浓度或者最低浓度。 用体积百分比表示 •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 爆炸的危险性愈大。
什么称燃烧三个必要条件?
• 1。什么是可燃物?
•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
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2.什么是助燃物?的物
质,称为助燃物
• 3.什么是引火源?
•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
为引火源
• 1、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都具备了, 是不是就必然发生燃烧?
(4)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①根据闪点,液体分为 易燃液体是闪点≤61℃的可燃性液体 可燃液体是指闪点>61℃的可燃性液体
根据闪点,将液体生产、加工、储存场所的火灾危 险性分为三类
28
甲 乙
60
丙
二,什么是着火?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
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
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先兆。
(2)发生闪燃的原因是什么? 易燃或者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
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
的燃烧,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维持稳定
的燃烧,因而一闪即灭。
(3)什么是闪点?
•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 的最低温度,用“℃”表示。 •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 可燃物除了在空气中能燃烧外,在其他气 体中是否能燃烧?
•
请看下列视频
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 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第二章 物质燃烧基础知识
灭火救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第二章物质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3、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5、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部位的过程。
(√)6、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7、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8、窒熄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9、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10、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11、国家标准GB/T 4968—2008《火灾分类》中根据可燃物的类型和燃烧特性,将火灾定义为A类、B类、C类、D类、E类、F类六中不同的类别。
(√)1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一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1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二、单项选择题(四选一)1、燃烧是可燃物与___A__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___D__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3、燃烧应具备___A__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带答案)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
46.燃烧的充分条件有(ABCD)
A一定可燃物浓度B一定的氧气含量C一定的点火能量D相互作用
47.燃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ABC)
A化学反应B放热C发光D放电
48.燃烧具备以下哪些必要条件(ACD)
A助燃物B爆炸C可燃物D引火源
49.烟气的危害(ABD)
21.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B)
A闪点B闪燃C燃点D阴燃
22.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有多种,(A)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特点
A沸溢燃烧B表面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
23.(B)可能发生阴燃。
A塑料B煤C橡胶D蜡烛
24.(D)是评定可燃气体爆炸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16.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错误)
17.消除和控制明火源是消除火源的防火措施(正确)
18.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错误)
1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正确)
20.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正确)
二、单选题
A窒息法B冷却法C隔离法D抑制法
29.以电池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D)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
30.焦炭以及铁,铜,钨的燃烧均属(A)
1.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的最低温度叫(C)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着火点
32.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火焰越接近于(C)
宁安课堂---第二章习题练习
一、判断题
1.凡是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成为助燃物(正确)
2.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错误)
第二章__燃烧基础知识.
Company Logo
第一节
3、引火源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引火源,也称着火源。 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 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二)燃烧的充分条件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 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一、燃烧的定义
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 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现象。 2、 燃烧应具备的三个特征: (1)化学反应 (2)放热 (3)发光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二、燃烧的本质
燃烧的本质:物质之间发生的剧烈的 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 递、链终止三个阶段。 物质的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 不一定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 能够燃烧的物质。
Company Logo
第二节 燃烧类型
二 着火
1、着火的含义 可燃物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产 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 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是燃烧的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 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 用℃表示。 (2)危险性的判定及应用机理 根据可燃物的燃点高低,可以衡量其火灾危险程度。 物质的燃点越低,则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控制可燃物的温度
Company Logo
第二节 燃烧类型
在其燃点以下,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用水冷却灭火, 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与(或)发烟的现象。
(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她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 )4、闪点就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与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与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6、烟气就是物质燃烧与热解的产物。
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与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与称为烟气。
(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 )8、燃烧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与引火源。
(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就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 )10、燃烧的发生与持续,必须具备必要与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 )11、凡就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就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 )15、闪点就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就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 )20、可燃物质由于其滋生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 )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 )22、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 )23、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 )24、爆炸温度极限就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处的蒸汽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 )25、蒸汽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 )2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 )27、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汽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 )28、动力燃烧就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的燃烧。
( )29、重质油品储藏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 )30、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 )31、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 )32、燃烧产物分完全燃烧产物与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 )33、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与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 )34、热传导就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的部位的过程。
( )35、热辐射就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 )36、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 )37、热对流就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 )38、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 )3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40、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 )41、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就能抑制烟气扩散。
( )42、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温度、体积与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 )43、冷却法就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 )44、窒息法就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 )45、隔离法就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 )46、化学抑制法就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 )47、爆炸就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 )48、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
( )49、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 )50、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作用与部分的冷却作用灭火。
( )51、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回发生燃烧或爆炸。
( )52、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 )53、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 )二、选择题(四选一)1、燃烧就是可燃物与( )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与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 )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与(或)发烟3、燃烧应具备( )、放热与发光三个特征。
(A)化学反应 (B)物理反应 (C)光电反应 (D)分解反应4、根据燃烧的定义( )不就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A)火焰 (B)发光 (C)发烟 (D)爆炸5、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就是氧。
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 )(A)14﹪ (B)21﹪(C)78﹪ (D)87﹪6、凡就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她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A)助燃物 (B)可燃物(C)燃烧产物 (D)氧化剂7、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 )(A)助燃物 (B)可燃物(C)燃烧产物 (D)氧化剂8、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 )(A)引火源(B)助燃物(C)点火能 (D)火源9、爆炸极限就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A)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10、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 )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11、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 )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12、下列燃烧产物中,( )就是必要完全燃烧产物。
(A)CO2(B)CO(C)H2O(D)灰分13、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 )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 (B)减光性 (C)扩散性(D)恐怖性14、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A)闪点(B)闪燃 (C)燃点(D)爆燃15、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已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 )(A)燃点(B)闪燃 (C)着火(D)爆燃16、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会发的蒸汽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B)闪点 (C)自燃(D)燃点17、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 )(A)自燃点(B)闪点 (C)自燃(D)燃点18、生产与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25℃ (C)≥28℃(D)≤28℃19、生产与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 )(A)>28℃(B)<60℃ (C)≥60℃(D)≤28℃20、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 )(A)闪燃(B)阴燃 (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21、热对流就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就是影响( )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A)闪燃(B)阴燃 (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22、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A)热传播(B)热对流 (C)热传导(D)热辐射23、热辐射火灾处于( )时,称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A)初期阶段(B)发展阶段 (C)猛烈燃烧阶段(D)熄灭阶段24、由于物质本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 (C)粉尘爆炸 (D)核爆炸25、阴燃就是( )的燃烧特点。
(A)固体(B)液体(C)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26、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然点 (D)0℃27、木炭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 (D)阴燃28、窒息灭火其主要灭火机理就是( )(A)减少可燃物(B)降低温度(C)降低氧浓度 (D)降低燃点29、( )就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A)燃点 (B)自然点(C)闪点 (D)氧指数30、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为( )液体的生产属于甲类生产。
(A)>28℃(B)<60℃ (C)≥60℃(D)≤28℃31、沥青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 (D)阴燃32、焦炭的燃烧属于( )(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 (D)阴燃33、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 )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B)化学、生物(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34、热辐射就是以( )形式传递热量。
(A)光波(B)电磁波(C)介质流动 (D)物体接触35、根据( ),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与可燃液体。
(A)燃点(B)自然点(C)介质流动 (D)物体接触36、闪燃往往就是可燃液体发生( )的先兆。
(A)着火(B)爆炸(C)自燃 (D)沸溢37、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与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 )(A)闪燃(B)自燃(C)阴燃 (D)爆燃38、能帮助与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 )(A)氧化剂(B)还原剂(C)引火源 (D)催化剂39、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就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就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汽,蒸汽受热后再发生( ),温度达到自然点再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