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及其创作资料
孙犁也是“散文文体家”
2023-11-04CATALOGUE目录•孙犁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孙犁的散文作品分析•孙犁散文的文体特点•孙犁散文的地位与影响•孙犁的散文观及其在创作中的实践•结论:孙犁作为“散文文体家”的独特性01孙犁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生平简介孙犁,原名孙树勋,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他自幼聪慧好学,曾在保定、天津等地求学,期间开始接触新文学并受到影响。
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以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反映农村生活和战争题材。
时代背景与创作环境孙犁成长于中国农村社会,深受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熏陶。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孙犁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民族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用文学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形式,描绘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文学观念与创作风格孙犁认为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情感。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和抒情色彩,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观察力描绘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他主张文学要摆脱政治束缚,追求独立、自由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02孙犁的散文作品分析总结词:这篇散文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详细描述 1. 叙事风格:孙犁在《亡人逸事》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与亡妻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2. 人生感悟:孙犁通过描写亡妻的生活琐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如“人非神仙,岂能无死”、“人的一生,真正能记住的日子不多”,这些感悟使文章具有深度和哲理性。
3. 语言特点:孙犁的语言简洁、优美,如“她一笑,脸上就开满了花”,这种生动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亡人逸事》010*******总结词:《老家》是孙犁另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以其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人文关怀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孙犁的作品
孙犁的作品简介孙犁(1908年-2002年),原名欧阳少石,笔名犁,山东泰安人。
是中国现代作家中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
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称为“现代北方散文之父”。
孙犁的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而著称。
她的作品大多描写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问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困境。
她的作品充满了温情和深情,令人动容。
主要作品孙犁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一些她的主要作品:小说1.《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这是孙犁的成名作,讲述了一个女性在家庭中的孤独和无奈。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和反思。
2.《天堂里的女人》:这是一部讽刺小说,描绘了一个虚伪的小城。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呈现了社会的荒诞和个体的挣扎。
散文集1.《平凡的世界》:这是一本集结了孙犁多年散文创作的作品集。
书中收录了她的一些经典散文,如《炊事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和《母亲》等。
这些散文以她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家庭、母爱的赞颂。
2.《如梦令》:这是孙犁的另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她在不同年代创作的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集1.《迷糊草》:这是孙犁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她的一些诗歌作品。
诗集以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自然和人生的美好。
2.《叶子的诗》:这是孙犁的另一本诗集,诗集中的作品大多以叶子为主题。
诗集以孙犁敏感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叶子的独特感受。
影响与评价孙犁的作品以其真实和独特的视角打动了无数读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她以女性的视角揭示了家庭和社会的问题,表达了对封建道德和社会束缚的反思和怀疑。
她的作品对当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散文以其真实感人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梨
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在家赋闲。翌年春,父亲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务局为他谋得一雇员职位。由于公务不多,他经常到附近的北平图书馆看书或到大学旁听,用笔名“孙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由于屡屡请假,加上局长易人,几个月后他便被免职。又经父亲托人,在北平象鼻于东坑小学当事务员,一年后辞职回家。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
1913年5月11日(农历癸丑年四月初六),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东辽城村。孙犁出生后,母亲无奶,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后煮成糊喂他。因此他幼年身体较弱,且有惊风疾。
1919年,孙犁入本村小学读完初级小学。1924年,孙犁跟随父亲到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因孙犁就读的学校,图书丰富,故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如鲁迅和文学研究会中的叶圣陶、许地山等作家的小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多种杂志和儿童读物。学习期间,他阅读的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
1936年暑假期间,孙犁经同学侯士珍、黄振宗介绍,到安新县同口完全小学当教员,教六年级语文和一年级自然。[4] 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创作初期
1926年,孙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北方一相当有名的私立学校)。在育德中学初中部(4年)读书期间,孙犁即开始在校刊《育德月刊》发表作品,如短篇小说《孝吗?》、《弃儿》,独幕剧《顿足》等。升入高中后,他阅读了当时正在流行的社会科学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学作品。对文艺理论发生浓厚兴趣,看了不少有关的著作。并开始写这方面的文章,如发表在《中学生》上的论文《<子夜>中所表现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的性质》等。[3]
高一语文孙犁《荷花淀》
小说结构特点
1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结构,以“荷 花淀”为中心,围绕着不同的故 事线索展开,既有战争的残酷, 又有生活的温情,展现了抗战时 期华北农村人民的生存状态。
2 2. 开放式结尾
小说结尾没有明确交代人物命运 ,而是以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 无限的想象空间,为读者留下了 思考和回味。
女性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孙淑珍为代表的女 性形象,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展 现了女性的勇敢、坚强和智慧, 体现了女性力量的巨大潜力。
小说的思想内核
抗战精神
《荷花淀》以抗战时期白 洋淀人民的斗争为背景, 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抗战精神和坚定的爱国 情怀。
妇女力量
小说塑造了以“荷花”为 代表的女性形象,展现了 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 作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英 雄气概。
对比分析法
对比不同人物、不同情节、不同主 题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 涵。
例如,将《荷花淀》与其他抗战题 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 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价值。
《荷花淀》作者简 介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冀中平原人民 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活为主。
1y by 123 yin
作品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背景
《荷花淀》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反映了华北平原抗日斗争的残酷与 人民的坚强不屈。
农村妇女生活
孙犁以农村妇女为中心,展现了她 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勇敢和智慧,以 及在战火纷飞中的日常生活。
小说的教育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
《荷花淀》展现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英勇 抗战精神,激发读者爱国情怀。
民族团结
小说塑造了团结一致、英勇抗敌的英雄 形象,体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孙犁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2、孙犁的小说风貌 、 短篇小说:孙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 作的短篇小说,题材多集中于冀中平 原白洋淀一带,主要反映战争年代的 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如《 军民斗争事迹和精神面貌。如《山地 回忆》 回忆》、《吴召儿》等。 吴召儿》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作为孙犁惟 一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诗写成的 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用诗写成的 小说”。它以抒情的格调,明快的风 格,表现了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 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特别 突出了冀中人民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的觉醒
B、创作途径 同样描写战争,峻青关注的是战争 本身,多从正面表现战斗生活,直接 抒发浓烈的情感,强调人们的英雄所 为;孙犁则关注战争引起的社会生活 的变化,多从侧面反映战争,强调人 们在战争中焕发的精神风貌和乐观情 绪。
C、生活体验 孙犁一直在做文化,宣传工作,亲身参加的 战斗不多,所以小说很少写到部队直接的战 斗场面。这种“生活不足”,有时限制了作 家的才情,也造成了作品生活而不够开阔的 弱点。峻青所在的胶东半岛,斗争极为严酷, 作者直接参加过武工队斗争,与他笔下的人 物共过患难,表现战斗场面更富有生活实感。
其三,在 当时战争小说的格 局中,孙犁一反以 悲壮或悲怆为主要 审美特征的战争小 说流向,第一个以 谈笑从容的态度, 描摹时代风云的变 幻,表现战争中人 民精神世界与人性 情怀的变化。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1、孙犁的生平与创作 a.故乡与地方色彩; a.故乡与地方色彩; b.抗战与其人生和创作; b.抗战与其人生和创作; c.文化生涯、艺术气质与小说风格。 c.文化生涯、艺术气质与小说风格。
孙犁与“荷花淀派” 孙犁与“荷花淀派”小说
孙犁的小说
孙犁的小说孙犁,一九一三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一九三六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
一九三七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根据地的杂志和刊物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一九三九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编印出版了《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一九四一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冀中一日》,并将编辑心得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后改名《文艺学习》于一九四六年出版)。
一九四四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短篇。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
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
他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另外,中国青年出版社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一九七八年又在一九六二年再版的基础上稍加订正,重新出版。
新版本计收入作者一九三九年至一九五三年写的五十八篇作品。
另有诗集《白洋淀之曲》于一九六四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文艺学习》曲作者增订后,于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一九五六年后,作者因病很少写作,但从他现有的作品看,绝大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是一位卓具才能和风格、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作家。
孙犁解放后写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位在短篇、长篇和中篇三个方面都有显著收获的作家,兹分述于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其中的大多数篇什,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荷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首先,作者一般不怎么讲究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而是十分看重作品的生活内容,使作品尽可能多地蕴蓄着生活的诗意,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和历史感。
孙犁简介《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
孙犁简介《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乡里旧闻》的作者孙犁晚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曾有两句诗:“梦中屡迷还乡路。
愈知晚途念桑梓。
”他的思乡之情。
不绝如缕;故园柳色。
魂牵梦萦。
从1980年开始。
他以《乡里旧闻》为总标题。
另以不同的小标题。
用系列作品描述了故乡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离奇曲折的故事。
到1987年共写了二十余篇。
涉及二三十人的身世遭际。
感情深沉诚挚。
用笔凝重洗练。
其中一些篇目。
如《菜虎》《疤增叔》《根雨叔》《玉华婶》《凤池叔》等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为乡里这些终生默默无闻。
自生自灭的芸芸众生留下了一鳞半爪。
咫闻管见。
让子孙后代窥视他们的先人是怎样度过或淡然超脱。
或痛苦悲凉的一生。
书名,乡里旧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数,267页。
开本,32。
定价,。
作者,孙犁刘宗武。
出版日期,2016年5月10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020167449。
品牌,人民文学。
基本介绍。
《乡里旧闻》由孙犁所著。
是一个世纪前。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
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略图。
《乡里旧闻》让我们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
平凡的故乡人物。
琐碎的生活情节。
令人唏嘘的命运故事:甘甜的琼浆顷刻饮尽。
生命的凯歌转瞬落幕。
天地无情。
逝者如斯。
孙犁曾说:“凡是伟大的作家。
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乡里旧闻》正是体现人道精神的作品。
孙犁。
现代著名作家。
河北安平人。
1927年他开始文学创作。
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
含蓄凝练。
清新明快。
有“诗体小说”之称。
他所塑造的丰满灵动的农村女性形象尤其令人难忘。
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
语言简洁朴实。
思想深湛。
意味隽永。
媒体推荐。
故乡是人生的起点。
是作家创作的源泉。
孙犁晚年的《乡里旧闻》最有力地证明:作家与故乡有割不断的绵绵情思。
——刘宗武《乡里旧闻》令我想到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
孙犁及其创作
❖ 它旳源头在山西省五台山东北旳泰戏山,穿 过太行山脉,挟带着黄土高原旳泥沙,往东 流入冀中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 河,最终经天津汇同大清河流入海河,东下 大海。
❖ 孙犁在自己旳作品里,这么形容着滹沱河:
❖ 在它旳发源地,“泉水从一条赤红色旳石 缝里溢出,鼓动着流沙,发出噗噗旳声音”, “溪水围绕着三座山流泄,溪流上面,盖着 很厚旳从山上落下旳枯枝烂叶,这里旳流水, 平静得就像躺在爱人怀抱里睡眠旳女人一样, 流动时,只有一点细碎 旳声响”。但是,当 它离开高山峡谷旳管束,流到冀中平原,它 就变得粗野起来了:“今年向南一滚,来年 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把它旳欢乐 或狂暴,倾泻到冀中人民旳头上。
孙犁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孙犁 旳散文富于抒情味,语言洗练、隽永、深沉。
❖ 进入新时期,晚年旳写作连续了23年之久 , 共写出120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旳 全部作品 。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 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 劫后十种》。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 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 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 《孙犁文论集》。
❖ 尽管如此,“祖祖辈辈,我没有听见人们议 论过它旳功过,是喜欢它,还是厌恶它,是 有它好,还是没有它好。人们只是觉得,它 是大自然旳一部分。而大自然总是对人们既 有利又有害,既有恩也有怨,无可亲何。”
❖ 但是,对于北方旳这条河,他在《风云初 记》里, 是流露了无限旳眷念之情旳,那是 经过一位为抗日战士担任向导旳老佃户旳嘴 说出来旳:
❖ 《山地回忆》里共产党干部在一次下乡时, 因洗脸和一种姑娘妞儿发生冲撞,解释清楚 后,妞儿看我没穿袜子立即表达为我做一双 袜子。《荷花淀》里旳水生嫂和那些媳妇们 纷纷支持自己旳男人上前线,她们自己也组 织水上伏击队,学习打枪,抗击对人。
荷花淀作者
《荷花淀》的作者:孙犁1.生平简介:孙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孙振海,后更名孙树勋,笔名有孙犁、力编、纵耕、余而立、土豹、原平、林冬苹、林冬平、芸夫、孙芸夫、耕堂、芸斋、姜化、庸庐、时限等,河北安平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1913年5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孙遥城村。
1924年,跟随父亲前往安国县城上高级小学,开始接触到“五四”以后的文学作品。
1937年冬,抗日战争爆发,孙犁加入抗战工作,并编写了《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
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
1951年起,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
1956年,发表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2002年7月11日6时,孙犁因病逝世,享年90岁。
名人评价:“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评)“按照孙犁的革命资历,他如果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
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评)“孙犁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
他是那种布衣简食、淡泊明志的作家。
他选定了清贫的作家之路,并始终如一地持守一个作家的良知。
”(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评)孙犁纪念馆: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河北省安新县人民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
纪念馆为三合院仿古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中间挂着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孙犁纪念馆"牌匾,纪念馆南端为六柱木制碑亭,正面两柱有孙犁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间为汉白玉石碑,正面书"荷花淀派创立者孙犁"。
《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
《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荷花淀》作者孙犁生平简介及其作品一览孙犁简介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安平人。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
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
此外,还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评》。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成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品。
1949年后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理事、作协顾问,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顾问、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孙犁、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生平孙犁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芸夫的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
孙犁、茹志鹃的小说
内 容 要 点
孙犁生平与创作 孙犁的小说风貌(长、中、短篇小说) 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 茹志鹃生平与创作 《百合花》写作背景 《百合花》主题 《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孙 犁 ( 1913 ~ 2003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 平,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发表文章。 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 了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1937年冬参 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编印出版 《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1941年回 冀中地区参加编辑《冀中一日》,并将编辑 心得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课本》。1944 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发表成 名作《荷花淀》等短篇小说。1945年日本投 降后,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解放后一直在 天津从事新闻、编辑工作。
创作于1956年,是孙犁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品。 小说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描述了两个老人(铁匠 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和两个青年(九儿和六儿)在解放 前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生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的 情感变化。说明农村走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顺应了 当时流行的主题,也深刻揭示了新社会到来之际旧有 的乡村人伦关系面临强烈冲击并发生全面变更的状况。 小说人物形象朴实鲜明,注意人物真情实感的挖 掘,流露出作家对北方农村人情美、人性美的向往与 赞美。小说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六儿和满儿这两个不 能迅速融入革命新生活的落伍青年形象的刻画,这是 对同一时期革命文学的补充与突破。小说笔调明丽流 畅,心理描写细致微妙,是这一时期反映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优秀文学作品。
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她的家庭成员 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作家本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相比之下,战争硝烟之中的淳朴 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 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 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 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 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 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是想借对 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 慨。 当茹志鹃把《百合花》寄给许多刊物时,一再遭到退稿,几 经周折,终于发表在《延河》杂志上,《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 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 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芦花荡》孙犁简介
孙犁简介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笔名:林冬苹、孙芸夫。
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
1936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说教师,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天津日报社副刊科副科长、报社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创办并主持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
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该小说后收入中学课本,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芸斋小说》、《芸斋书简》(上、下册)、《耕堂读书记》,《孙犁文集》(8册),短篇小说《荷花淀》、《山地回忆》,文艺理论《文艺学习》,儿童文学《少年鲁迅读本》等。
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简介(1)
孙犁简介1. 孙犁的背景孙犁(1918年-2003年),中国作家,笔名孙犁、柳云龙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 孙犁的生平经历孙犁于1918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子弟。
早年间,他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和素养。
1935年,孙犁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接触和研究文学。
在校期间,他参与了左翼青年运动,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1936年,他的作品《成群结队的麻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抗日战争期间,孙犁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为革命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194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解放战争胜利后,孙犁先后在《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报纸担任编辑和发言人的职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3. 孙犁的文学成就孙犁是中国新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
其中,代表作品有《草地》、《白草黄沙》、《地雷战》等。
《草地》是孙犁的长篇小说之一,通过讲述一个贫穷农村青年抵抗封建势力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和农民阶级的奋斗。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白草黄沙》是孙犁以个人亲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散文集。
这本书记录了孙犁在延安和西北地区的生活和感受,描绘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民生活和壮美自然景观。
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孙犁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4. 孙犁的思想和文学理念孙犁是一位积极拥护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时代结合,以人民大众为中心,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在孙犁看来,文学是服务人民、反映现实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他的创作力求真实,注重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弱势群体的命运。
他追求对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私奉献,表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5. 总结孙犁是中国新时期的一位优秀作家,他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而著称。
孙犁基本情况介绍
孙犁基本情况介绍孙犁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11日逝世,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
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
孙犁及其创作介绍PPT课件
• 三是以审视动乱飘摇的生活、感悟人生哲 理为主的散文,如《文字生涯》《菜花》 《删去的文字》。这类文字逼真地描画了 大动乱年代里千奇百怪的生活现象不同人 物的真实面目和作者自己冷静的思考与真 切的感受。 • 除了这些回忆性的散文外孙犁还有其他文 体的经营,如读书札记、文艺随笔、杂文 、序跋、书信等。
四五十年代的孙犁创作
• 孙犁式的独特主题:表现农民(尤其是其 中的农村妇女),在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中 的觉醒,挖掘农民内在的灵魂美、人情美 ,以此歌颂美的新时代、新农村的诞生, 歌颂创造着美的革命,表现自己对于美的 极致的追求。因此,孙犁在捕捉生活形象 时紧紧抓住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一瞬间, 印象式的抓住形象打动自己的那一部分, 加以突出描写。
• 孙犁散文笔墨平淡古朴,却耐人寻味,与巴金的热情峻急 形成鲜明对比。孙犁称自己的写作是“患难余生,痛定思 痛”,“在它的容纳中,都是小的、浅的、短的和近的” ,他在竭力地使自己不沉浸在情感的漩涡中,化绚烂为平 淡,往往以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悲喜,将自己 的感情隐藏在淡淡的语句中。这和他的前期的小说创作有 着共同之处,可以见出他一贯的艺术追求。但毕竟是暮年 了,在他这一时期的散文尤其是对往事故人的回忆中,流 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那层厚 重、压抑、感伤和苍凉依然从文字里时时跃出,笼罩在纸 面之上。这使得晚年孙犁的散文创作更加成熟更富有深度 ,更留给人深远的思考。
孙犁及其创作
——多余人的多余文字
孙犁简介
•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 、散文家、作家,为“白洋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 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 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 ,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 ,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 基础。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高中毕业后无力升 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笔名“ 芸夫”在《大公报》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 当过职员。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 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 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 察冀日报》当编辑。 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代表作 :《荷花淀》,《芦花荡》,《度春荒》,长篇小说《风 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小说与散文 合集《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知识点
名著知识点——《白洋淀纪事》一、作品简介:《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共收录短篇作品近百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十二岁岁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
“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人文坛。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主要内容:小说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烽火燃遍冀中平原,燃遍白洋淀,根据地的人民是那么顽强。
房子是烧了,但还有炊烟;草是枯萎了,但花还开着;淀是围了,但人们还在打渔;冷月虽然是凄清的,但还照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作家没写酷烈的战斗,没写血火拼杀,他就写根据地人民的坚韧执着,写苦难中的人民生生不息的斗争。
吴召儿带领八路军转到山里打游击,她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八路军有她当向导如鱼得水,游韧有余。
秀梅在白色恐怖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成功配合男友从伪军手中夺下枪枝,以后又帮助男友的父母渡过重重困难,表现了一个抗日军属的高风亮节。
刘兰作为一个八路军护士对革命军人用情之深也很见光彩,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对病人尽职尽责,嘘寒问暖,有空就给病人唱歌讲故事,用自己的热情和善良疗救着每一个伤病员。
人教高一语文荷花淀1 孙犁
qiú
bèn
本文字音
juē
lŭ
2、为小说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力求简洁准确。
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你认为文章主要写的是水生还是水生嫂?谈谈你的理由。
送夫参军
寻夫遇险
助夫歼敌
学夫战斗
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 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 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语境3)
人物形象——对比阅读
“小华呢?” “你甭跟我打岔,到底有什么事?给我痛快点。”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停下了手里的活,怔了一下,站起来,并不看水生的脸。“不就是这么点事嘛,还又是问爹又是问小华的,婆婆妈妈不直说。我给你弄点饭去。” 水生一把拉住她:“我吃过了。今天在县里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的眼里熠熠闪光:“你要是不积极,爹和我都不依你。”
故事背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生息着善良淳朴的人民;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繁衍着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这里是我们白洋淀人的世界,这里是我们宁静的家园。 当日寇闯进了家门,当荡里响起了枪声,拿起枪,投入战斗吧!白洋淀人。无论男女老幼,巾帼须眉,那百顷苇荡就是抗敌决死的战场。 谁说女人天生被软弱俘虏,谁说她们只属于庭院闺房?当豺狼闯进了芦荡,女人们拿起了枪,驾上船,投入了战斗…… ——孙犁《<白洋淀>题记》
(很晚丈夫才回来……) 女人抬头瞪着他说:“你死到哪里去了,这么晚回来!没你的饭了。”说着,拍拍手,站起来要往灶间走。 水生站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有事快说。我知道,回来晚了一准没好事。” 水生咧觜笑了,“你看你,尽瞎猜。”四下看看又说,“爹呢?” “你还有爹呀?早睡了。”
走进孙犁的诗化小说
荷花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 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 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 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 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 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 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 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 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 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绍棠
刘绍棠是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人。 1936年2月生。13岁开始发表作 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 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 “神童作家”。是“荷花淀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 《青枝绿叶》、《 蛾眉》、 《蒲柳人家》)、《瓜棚柳巷》、 《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 角》长篇小说《春草》、《地 火》、《狼烟》、《京门脸子》, 《豆棚瓜架雨如丝》等,散文短 论集《我与乡土文学》。
红星报:20世纪30年代 初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 报,当时由邓小平同志 主编。
冀中导报:抗日战争时 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 冀中区委机关报。
白洋淀的风景与民情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号称“华 北明珠”。这里的淀水镜一般平,稻花香, 鱼儿肥,莲藕脆,菱角鲜,甚至连空气都带 有新鲜的莲叶荷花香。芦苇荡很多,很密, 蜿蜒曲折。
吕正操将军
(1904.1.4—2009.10.13), 字必之,辽宁省海城人。无 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 国上将,我国铁路交通战线 杰出的领导者 。1925年12 月张学良在锦州成立三、四 方面军团司令部,吕正操被 张学良召到身边担任少校副 官。 1938年5月至1943年 秋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兼八路 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
不久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说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 淀派”。五十年代中期,“荷花淀派”的创作趋于 鼎盛局面:孙犁《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相 继出版;刘绍棠也出了四部小说集、两部中篇小说; 徐光耀《小兵张嘎》以及韩映山等也有短篇小说问 世。但好景不长,1957年孙犁病倒,刘绍棠、丛维 熙被错划为“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 辑工作,“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 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 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 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 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 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 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 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 用了。
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白洋淀的抗日武装 “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 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有利地形,开展机动 灵活的游击战,以弱胜强 。
芦苇
芦苇
芦花
芦席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 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它的源头在山西省五台山东北的泰戏山,穿 过太行山脉,挟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往东 流入冀中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 河,最后经天津汇同大清河流入海河,东下 大海。
孙犁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形容着滹沱 河:
在它的发源地,“泉水从一条赤红色的 石缝里溢出,鼓动着流沙,发出噗噗的声 音”,“溪水围绕着三座山流泄,溪流上面, 盖着很厚的从山上落下的枯枝烂叶,这里的 流水,安静得就像躺在爱人怀抱里睡眠的女 人一样,流动时,只有一点细碎 的声响”。 但是,当它离开高山峡谷的管束,流到冀中 平原,它就变得粗野起来了:“今年向南一 滚,明年往北一冲,自由自在地奔流” ,把 它的欢乐 或狂暴,倾泻到冀中人民的头上。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 编成了一大片。她像 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 上,也像坐在一片洁 白的云彩上。她有时 望望淀里,淀里也是 一片银白世界。水面 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 雾,风吹过来,带着 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鱼虾
脆藕
湖蟹
千里荷花香
这里的人民,性情直爽,热情好客。战争岁 月里男人女人都能顾全大局,热心参与国家 大事。
刘绍棠的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 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通县 儒林村)里生活了三十年。
孙犁和故乡的河
东辽城和子文镇都在滹沱河的南岸。 滹沱河长五百四十公里,在冀中,它不
只是一条重要的河流,还是抗日战争的名胜 之地。孙犁和其他作家表现抗战的小说以及 诗歌、戏剧等,曾经多次地写到过它。
《山地回忆》里共产党干部在一次下乡时, 因洗脸和一个姑娘妞儿发生冲撞,解释清楚 后,妞儿看我没穿袜子马上表示为我做一双 袜子。《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和那些媳妇们 纷纷支持自己的男人上前线,她们自己也组 织水上伏击队,学习打枪,抗击对人。
孙犁与“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始于四十年代中期孙犁的创作。1945年 孙犁成名作《荷花淀》问世,随之《芦花荡》、 《嘱咐》等短篇小说也相继发表,为解放区文艺界 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孙犁小说发扬了“五四”文学 传统,以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来展示解放区的人生, 使之呈现出世界性和纯美性的特征。
孙犁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孙犁 的散文富于抒情味,语言洗练、隽永、深沉。
进入新时期,晚年的写作持续了20年之久 , 共写出120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的 所有作品 。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 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 劫后十种》。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 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 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 《孙犁文论集》。
孙犁及其创作
作家孙犁生活照
孙 犁(1913~2003)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 安平县人。幼年喜欢说书和地方戏曲等民间文艺。上中学 期间,阅读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并练习写作。高中毕业后, 在靠近白洋淀畔的安信县同口镇任国文教员。白洋淀的自 然风光和这一带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思想美德,为他以 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937年,他到吕正操将 军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做宣传工作,在《冀中导 报》和《红星》杂志上发表《现实主义文学论》和《鲁讯 论》。曾在冀中军区开办的抗战学院担任教官,讲授“抗 战文艺”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等课程。后到阜平,从事 新闻、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刘绍棠笔 下的北运河两岸粗手粗脚的爹娘、韩映山笔 下性格纯朴的老一辈农民,都与孙犁笔下的 “白洋淀儿女”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 泥土味,女有山石音”;无论男女,这里的 人颇有燕赵古风。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 节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 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