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硫酸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硫酸的性质》说课稿
一、对标定位说教材 1、地位、作用及处理
从初高中衔接来看,本节是初中酸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新教材把这一节放在基本实验、基本理论、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既可以承前加深对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启后为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搭建框架。参照新课标,依据我校 “明任务、小步伐、多训练、快反馈”的分步达标教学策略,将本节处理为3个课时,硫酸为第2课时,它也将为第3课时硝酸的氧化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参照。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酸的通性,掌握浓硫酸的特性,提高实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理性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性质对比实验,树立实践出真知的信心,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关系,提高实验安全与环保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浓硫酸的特性。 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二、据实剖析说学情 1、学生已有认知
学生已掌握酸相似的化学性质,但还没有上升为酸的通性理论;浅显知道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但不明确二者的区别;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陌生的。 2、学生已备技能
通过前期基本实验、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自学、观察、质疑的水平,具备小组实验探究学习的技能。 3、新旧知识摩擦
浓硫酸与金属、非金属反应不符合学生原有知识逻辑,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方法选择说教学 1、教法分析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可以优化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节课主要采用“3W ”实验探究教学法(What: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是什么;Why :小组探讨分析为什么;How :解决问题如何做)。在实验教室里,教师将以多媒体为辅,以系列探究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分解知识目标,突破重难点。 2、学法分析
学生以问题情境为出发点,实验为手段,探究为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验、分析、归纳能力,学会评价与反思。具体措施为:师生共同提出实验问题,确立实验设计、探究方向,经过系列实验的观察、对比、探究、分析构建出本节知识体系,巩固稀硫酸性质,掌握浓硫酸的特性,而多媒体设置的问题情境,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流程展示说实施 化 学 实 验 问 题 提 出
化 学 实 验 探 究 设 计
化 学 实 验 现 象 观 察
化 学 实 验 现 象 分
析
对
知识的构
建
、拓
展与应
用
流程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入新课,分解知识目标。
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果,再做实验验证;而探索性实验是先做实验,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基于此,我设计了让学生鉴定一瓶无色溶液为何物质的探索性实验引入新课。给出的可供选择的试剂有石蕊、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BaCl2溶液,大理石颗粒、带锈铁钉和锌粒。这几个探究实验,操作简易、现象明显,学生通过组内分工协作,能很快初步鉴定为稀硫酸溶液,然后迁移旧知,推出酸的五个通性。
这样设计,使学生开始就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的氛围中,提高知觉的兴奋程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入新课且分解了该节课的知识目标。
流程2: 简易可行的趣味实验,突破重点。
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一瓶浓硫酸,让学生对比观察其与刚鉴定出来的那瓶稀硫酸溶液的外观区别。设置问题情境:(1)浓硫酸敞口放置,瓶口能否看到白色酸雾,质量将如何变化?(2)用玻璃棒蘸浓硫酸在纸上写字,观察字迹变化。(3)通风橱中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现象观察。教师在提示实验的安全性及相关实验注意事项后,学生自己即可动手实验。
这些实验现象明显,可观性、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实验,建立了对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吸水性和脱水性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再由学生讨论区分浓硫酸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知识拓展引出浓硫酸做干燥剂的原理。还可结合社会上用浓硫酸伤人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进而再提问:第(3)个实验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呢?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和反应物元素组成,不难推出是SO2。此时,教师可根据SO2产生原因引出本节课难点,为进一步学习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打下伏笔。
流程3: 对比试验,化解难点。
对比试验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求同,更重要的是求异过程,求异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提供给学生Fe丝、Cu丝、稀H2SO4、浓H2SO4四种化学药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最多设计出四组:(1)铁与稀硫酸反应;(2)铜与稀硫酸反应;(3)铁与浓硫酸反应;(4)铜与浓硫酸反应。前两个实验涉及到的知识学生初中就已掌握,实验操作及原理容易得出。对于实验(3),常温下几乎看不到浓硫酸与铁反应的现象,难道浓硫酸没有稀硫酸化学性质活泼吗?此时,教师可点拨学生掌握“钝化”的概念和相关知识,而钝化主要是由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导致的。对于实验(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组装,并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组实验装置差异,探究为何用可抽动的铜丝代替铜片;用品红试液代替湿润的石蕊试纸,进一步加强绿色实验概念。
学生根据实验写出反应方程式,并从电子得失角度对比分析铁与稀硫酸和铜与浓硫酸反应方程式,得出酸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酸的区别:即稀硫酸表现氧化性的实质是氢离子的氧化性,这也是酸的通性之一;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酸根部分+6价S在特定条件下的氧化性。以上四组实验都是金属与酸的反应。如果是非金属呢,跟浓硫酸如何反应?此时,可呼应前面做过的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产生刺激性气味SO2问题,试着让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以问题:“C与浓硫酸作用产物的检验”继续探究。启发学生从CO2与SO2的特征检验试剂入手,结合有关知识找到可行方案。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对提出的合理方案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通过以上对比试验的结果分析,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化解了难点,又加强了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流程4、课堂练习,巩固新知,拓展升华
一、请将下列各项与硫酸相关的性质分类并归纳出硫酸的用途:
A.酸性
B.氧化性
C.脱水性
D.吸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