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浅谈儒道互补
浅谈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
两大支柱,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
儒道互
补对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道互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家庭、社会关
系的和谐。
儒家强调孝道、仁爱,提倡仁义道德作为社会行为准则。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无为而治、安静无为,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儒家注重社会
伦理,道家注重自然伦理,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儒道互补可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身养性,提倡追求厚德载物的
人生境界。
儒家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追求全面人格的培养。
而道
家思想则注重个体的解脱与自由,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外在的社会修养,道家注重内在的个体修炼,二者的结合可以使个体在精神和道德层面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儒道互补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德底线。
儒家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
要保障。
而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由、平等、反对繁文缛节,追求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思想为倡导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
儒道互补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开始就在中国社会发挥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学对国人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首先,儒学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思想将个人放在社会关系的中心位置,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相互依存。
这使得国人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和敬重他人。
儒学中的“孝”道非常重要,使国人上下求索,追求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相处。
这种关注他人的价值观,培养了国人的宽容和善良,形成了友善、和蔼可亲的性格。
其次,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外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的修身理念使国人更加注重个体素质的提升,追求道德、精神和智慧的升华。
国人通过修身养性来塑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儒学的思想使国人更加注重自律、自律和自我约束,形成了勤奋、谦虚和自省的性格特点。
此外,儒学还强调明理和明礼。
儒学强调不仅要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做。
儒家思想倡导以礼教德,注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儒学使国人更加注重道义和公正,追求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
这种注重礼貌和规范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国人的自律和自制力,形成了谦虚、有礼和谨慎的性格特点。
最后,儒学注重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智慧的培养和才能的发掘。
这使得国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意愿,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积累。
儒学的教育理念让国人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培养了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勤奋精神。
总的来说,儒学对国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儒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自律和自省,形成了谦虚和勤奋的性格;儒学注重明理和明礼,培养了国人的谦逊和守纪守法的品质;儒学注重教育和学习,培养了国人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这些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塑造了国人的独特风格。
儒道互补的由来及其社会意义
[ 作 者 简介 ]张 子 玉 , 山 东艺术 学 院 艺术 管理 学 院 2 0 1 3级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方 向 为 艺术 美 学 。
2 8
文 化 传 承
会 的关 注 和 重 视 。
的游戏 ,而是有取 于具体游戏 中所呈现 出的 自由 活动 ,因而把它 升华 上去 ,以作 为精神状态得 到 自由解 放的象 征。不要求 政治上 的杰出成 就 ,也
不 要 求 事 业 上 的进 步 ,只 是 力 求 一 种 自然 无 为 , 世 外 桃 源 般 的 生 活 环 境 。从 某 种 角 度 上 说 ,也 具 有 了一 定 的 消极 避 世 的态 度 。 人 生 态度 是 人 生 观 的体 现 ,同 时 也 决 定 了人 的 处 世 方 式 。儒 家 强 调 实 践 理 性 ,提 出 以道 德 规
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和基本线索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和基本线索更确切地说正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所指出的儒家的确在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起了主要作用墨子30老庄也从不同方面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反映了原始氏族传统的某种因素或问题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2 . 共 同构成 的完 整人 生 观
范和指导人们 的 E t 常生活 ;而道家则强调 “ 逍遥 游” ,提出精神 自由,无拘无束 ,自然无为 ,超然 物外 的人生态度 。儒道两派在人生观上形成 了约 束和 自由 ,理性 和非理性 的鲜 明对 比。然而 ,到 底应该持有哪种态度 ,无论哪一方都存在片面性 , 任何一方也都无法独立存在 ,这也就必然存在儒
影 响最 大的是儒家学 派 ,道 家学 派则是起 到了补 充 的效果 ,两者 相辅 相成 ,共 同构成 了完整的人 生观 、价值 观以及 艺术观 ,与儒家一道 ,起到 了
中国文人人格修养上的儒道双修
中国古代文人人格修养上的儒道互补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深受儒道思想影响,可以说,他们既是儒道思想的传播者, 也是儒道思想的承载者。
由于他们在社会政治结构中的身份、地位比较特殊, 往往处在社会矛盾和人生矛盾的风口浪尖, 因而儒道互补的人生观和心理结构在这一阶层体现得最为明显。
入世为儒,出世为道,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深层人格中两个互补的侧面。
这主要体现在协调仕与隐、积极入世与清静无为的关系而形成的人生流程。
儒家激励人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不但要面对人生社会的一切问题和矛盾,同时还要有高尚的追求,有远大的志向。
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社会中,这种人生的志向必须和仕途结合起来,才能够施展抱负,驰骋理想。
因此他们的人生之路,必然以入世求仕为出路,把入世求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目标,个人的追求、家族的期待,社会的需要,在这一点上达到统一。
这也就决定了知识分子和士人的人生道路,必然是选择追求所谓“仕途经济,怀抱儒家”的政治信念,通过求仕的途径,为官做宦,才能施展“济苍生”、“安社稷”、“经邦济世”的宏愿,也才能得到个人的功名富贵。
但这也只不过是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而已,至于“终身‘仁以为己任’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士’”,在历史上是难得一见的。
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的错综复杂,逼迫促使他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使自己安身立命。
当他们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风波之后,道家回归自然的思想就会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成为这些官场失意、仕途沧桑的文人士大夫心灵的慰藉地。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可以避开世俗的纷扰,追寻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
对于那些“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一生困顿失意的人来说,他们只能选择精神上的超越,来安慰自己失意的心灵,知足常乐与安贫乐道,清静无为与崇尚自然,成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和对生命意义的体验。
为了平抑自己那颗躁动不安的功名之心,也只好对“方斋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生活感到自满自足,视功名权贵如粪土,以精神上的超越来证实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儒道互补春秋战国,礼崩乐环,诸子百家,学派纷争,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
诸子百家在思想上的空前活跃,为中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岁月流转,大浪淘沙,在诸多学派当中,真正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留存下来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只有儒家和道家。
儒、道以及自东汉传入我国的佛教在中国文化上呈三足鼎立之势,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并立和互补是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脉。
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时构成的。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也提出,儒道两家仍然是中国人思想的两大主流。
本文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心理学和哲学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人性是什么?虽然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但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
他说,和日神与酒神的关系一样,生本能与死本能也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就是两者的目的与作用截然相反,生本能富有建设性,它的目标就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极力地维护它们。
死本能富于破坏性,目标是取消联结,故而带来毁灭。
弗洛伊德关于生与死的本能主要是解释人的动机问题,但我却从中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人的心理具有两面性,生与死、爱与恨、积极与消极、建设性与破坏性等等。
这一人性规律也正符合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从这一点再进一步出发,看看儒家与道家的精神,是不是正恰恰契合了一个人心理上的两面性?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务实与求虚等等,林语堂先生说,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结合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理论,儒道两家就象征着生与死这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同时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说,人生问题,为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要了解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哲学成就,都必须从这方面去看。
但人生问题最为复杂,儒家主张游方于内,要积极入世去匡俗救弊,回复王道,而道家却主张游方于外,叫人远离尘嚣,保性全真,不以物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让人该何去何从?儒道互补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儒道互补与人类的健全人格
儒道互补与人类的健全人格儒家讲进取,道家讲自然。
儒道互补的精神实质就是一种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
凡事皆有度,不要走极端。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既有进取精神,又有激流勇退的人生智慧,这种平和中庸的思想,对西方文明能起到补充制约的作用。
标签:儒道人类健全人格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的形态,我们认为两种文明形态之间,既存在着冲突也存在着相互学习与交流。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主要侧重于论述文明之间的碰撞冲突,但是实际上,文明之间虽然也有冲突,但学习与交流才是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主流。
清末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中体西用”,这个观念并不完善,需要进行修正,但是这个观念倡导的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这种精神应该还是值得我们引为同道的。
对于中西两种文明来说,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比较先进,有比较强大的生产力,有比较成熟的商业管理经验。
但是拿我们中国人标准来看,古希腊悲剧离完美差得太远,孔子评论《诗经》,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中国人看来,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西方多天才,但也多疯子,就是这个原因。
与西方的酒神精神相比,中国人闲适自然,顺应天命,这样的心态才更加可取,更加美好,也更有普适性的价值。
文明之间是需要互相學习的。
西方社会必须向东方文明学习如何客观地看待人类生存意义,学习如何更好地顺应自然,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如何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从人类生存的本质意义上来说,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不管如何丰富,也都是身外之物,而对自然的崇敬,对自然的学习,对自然的模仿,最终与自然融合为一,这才是人类真正能达到心灵升华的不二法门。
人类,生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这是人类唯一的心灵出路。
要控制西方文明,不让它恶性发展,最好的文化资源在东方,在中国。
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古人的生存智慧,就是西方文明,想要长期有序地发展下去,也需要学习东方的生存智慧。
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两种传统的人生观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作者:林秋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摘要: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孔子和孟子所提倡儒家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道家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
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虽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却在矛盾中激发灵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补足,利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影响了一类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骚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人生观作者简介:林秋颖(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1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思想:积极入世与失意归隐的思想交织。
儒家鼓励积极入世,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一旦失败,却没有提供心灵上的安慰,而道家则刚好弥补了这一点。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儒家思想是一种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励文人“刚毅进取”,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出:“刚、毅、木、讷近于人”,就是说具备了刚毅、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格就是接近于仁了。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讲求的仁是刚毅进取、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文人在治学,立身处事和事业的追求上面都要树立这种刚毅的精神。
但是儒家只给文人们提供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却忽略了对失败的文人进行安慰,这时候道家思想就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心灵上的居所。
道家这个博大渊源的学说思想让我们即使处于逆境也能拥有一颗通透、明达的心来看待世界,我认为道家思想中反映出来的生死观念颇值得我们认真钻研和学习。
道家倡导自然精神,也有很多关于生死的论述,非常经典。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
儒道互补的意义及影响摘要儒家和道家一直是两种矛盾的思想,一主张“入世”,另一个主张“出世”。
但是中国古代却有很多文人政客能够把这两种矛盾的思想统一并加以利用。
儒道互补的思想对当时的不少文人政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出世入世独尊儒术互补1.儒道互补的含义及内容“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
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
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就其内容和结构来看,儒道两家的思想无疑是主体;就其特质来看,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最具决定性和典型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逐步确立的儒释道多元互补的稳定的文化结构中,儒道两家思想的交融互补居于首要的和基础的地位。
因而,了解儒道互补,对于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深层底蕴,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道之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反之亦然,从而使得两家思想的互补成为必要和可能。
儒道互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古代帝王还是文人雅士都有收到儒道互补影响的人如汉武帝刘彻、文豪苏轼都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多次文化整合。
而士人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的精英。
因此,在乱世或每一次社会变革与文化整合当中,士人阶层往往成为时代的先锋,社会与文化前进的推动者,亦或某种社会风气、时代思潮的倡导者。
然而在“道不行”、“邦无道”的国家动荡衰亡的乱世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士人们却往往成为政治集团间权力倾轧的牺牲品。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儒道两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两大重要学派,其中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追求和谐、秩序和稳定;而道家则注重自然、随性和自由,寻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尽管两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着相互补充和对话的关系。
在美学领域,儒道两家也有着互补的功能,充实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
其次,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探讨人的修养和人格塑造的途径。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道家则追求自我超越、独立自主的自由境界。
两者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为全面的人格塑造观念。
儒家的人伦关系和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引导道家的个体自由意识,使个体有更高尚的目标和更广阔的境界,从而使人的修养不仅关注个体自身,还关注社会整体。
第三,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启迪审美情操。
儒家强调孝道、忠诚、正直等美德的追求,道家则追求内心的自觉和境界的超越。
两者相结合,可以启迪人们的审美情操。
儒家的社会关怀和道德追求可以引导道家的美学观念,使人们的审美情操具有更高尚的品质和更广泛的视野。
同时,道家的超越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也能够丰富儒家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礼仪和形式,而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美的本质和内涵。
最后,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在于塑造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形式。
儒家提倡克己复礼、适度立身的人生态度,而道家则主张随性任性、追求自由的艺术创作态度。
两者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广阔而丰富的艺术创作理念。
儒家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可以引导道家的自由创造,使艺术作品不仅有个人的自由表达,还具备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道家的自由意识和超越境界也能够为儒家的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的灵感和想象力,使其摆脱刻板和枯燥的局限。
总之,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
儒道两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人格修养、审美情操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相互补充和对话,使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更加丰富多元。
这种互补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也为当代美学的探索提供了启示,促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入。
谈“儒道互补”
谈“儒道互补”由于种种原因,儒道两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
他们存在差异又相互制衡,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
“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
中国的知识分子往往以“儒道互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
“儒道互补”也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积极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学。
所谓互补,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
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君子”“圣人”。
孔子和老子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楷模。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有德、有仁,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辩、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惟命是从了,他们有德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儒道两家同样不满于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儒家的主张是做“加法”,要求人们加强自身休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而道家的主张是做“减法”,要求人们丢弃扰乱自然天性的东西,那么社会就没有纷争,天下就太平了,他强调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正是由于儒道两家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二者互动互补的关系。
在孔子、老子之后的2000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正如林语堂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儒家入世,乐观积极,有一整套严格的规范,讲实用,追求功名;道家出世,消极退避,主张自然无雕琢,重养性,崇尚天然。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
儒道互补的人生智慧儒家入世,方正为人,圆融处世。
道家养性,低调做人,高处成事。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既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又能活得积极而潇洒。
Vol.1儒家使人积极乐观向上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出自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恢宏的意境。
“为天地立心”天地没有心,但人有心。
以人之仁心去映射天地之心,以匡正万物之性命,此乃为天地立心也。
“为生民立命”“为生民,就是为老百姓,“立命”就是命运,人民要有一个好的命运;为民众谋福祉,让人民在物质上走向富强,在精神上走向独立,此乃为生民立命也。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尧、舜、禹、孔子、孟子等圣贤们,“绝学”是从尧舜开始的中华文明的精华沉淀,“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努力复兴中华文化,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在今天,我们要传承复兴的不仅仅是儒家先贤的思想,对于中华复兴有用的所有思想,我们都应该去继承,去复兴。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和平、富裕、公正。
这是儒家的最高政治追求了。
我们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民族的复兴,为万世太平而努力。
横渠四句,是儒家的一种胸怀。
儒家要成就的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尊严、有社会责任与参与意识,有仁、智、勇独立人格的人。
向圣贤看齐,圣贤是最高目标,一般人做不到。
但是要做有德君子,不做缺德小人,这是—般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Vol.2道学让人生活恬静内敛清净道家是内敛型的,是内收的哲学,恬淡通脱的哲学,使人在进取时不忘后退,在获得时不忘舍弃。
如果说儒家是进取的智慧,那么道家就是放弃的智慧。
放弃的智慧就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不自然的欲望。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二、儒家与道家的互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他们产生的时候开始,就在理想人格、思维模式和价值系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道家与儒家长期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分子的两种主要的人生哲学信仰,是中国传统哲学多元构成成分中双方互补的主要两极,道家以个人精神的平静、自由为人生价值取向,以天然真朴的人性为人格理想;主张顺应自然,尚柔主静贵无;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侧重自然主义,与儒家侧重的积极有为的人文主义同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处在两种不同境遇时安身立命的内心支柱与处世之道。
具体的不同为:一是理想人格的不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就是以仁义礼智为基础,以圣贤人格为目标,通过个体的道德修养,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与儒家理想人格不同,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是一种自由人格,带有强烈的出世精神。
期望一个不完全脱离世又高于世的人生,使人生具有现实性和超脱性。
儒道两家不同的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读书人。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选择积极人世、奋发有为的儒家圣贤人生之路,要么选择超然尘外、甘于寂寞、隐遁山林的道家隐士人生之路。
二是对人生的态度不同。
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是刚健有为、积极奋进、自强不息。
儒家这种积极进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而且还影响到一般的民众,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
道家的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以柔克刚。
道家的柔弱思想作为对儒家刚健思想的一种补充,广泛地反映在封建社会的失意文人身上,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三是价值观念不同。
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作为儒家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既有助于合理地对待人与神的关系,更重要的在于使人增强主体意识。
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之上,认为天、地、人都是统一于“道”的自然物,因此,要破除一切文明,使人重回自然。
儒道两家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
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
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标签:儒道互补;中国社会;影响作用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和老子,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影响最深、既广且久的学派是儒道。
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阳儒阴道”、“外儒内道”、“儒中有道”、“道中有儒”,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形成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缔造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
儒道在源头上就是互补的。
儒道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文化,均产生于发达的农业文明和成熟的理性智慧,其共同的文化源头是《易经》。
《周易》前一部分是《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画,周文王的卦辞和周公的爻辞,后半部分是《易传》。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的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部经典,它以朴素的辩证思想揭示了包括时间、空间、物质三个范畴在内的日地关系同步运行的规律,囊括了包括时间(春夏秋冬年)、空间(东西南北中)、物质(金木水火土)在内的地球上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的身心运行最普遍的变化规律。
《周易》中所讲的“太极”,是指太阳系中恒星和行星的两极,所说的“两仪”是指乾坤,亦即日地,所说的“四象”是指四季——也就是“元亨利贞”四德,与春夏秋冬(年),与木火金水土、仁义礼智(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依据天道讲人道的天人合一思想。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的影响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的影响【摘要】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道家旁观、微笑。
”本⽂通过介绍儒道互补这⼀中国传统⽂化内涵,评述相关⽂献在道之根本,互补⽅向,互补层⾯以及情感认知等⽅⾯的现有研究理论,以陶渊明和苏轼⼀⽣出世⼊世的代表性诗词的写作特点为例,针对儒道互补对⽂⼈的影响进⾏分析,结合⾃⾝感悟总结说明儒道互补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化结构儒家⽂化道家⽂化出仕⼊仕林语堂先⽣在《吾国与吾民》1中提到:⽆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5 千字的《道德经》2包含了对超脱⽼猾哲学思想的凝炼叙述,这样精辟的著作再也找不到第⼆部了。
道家学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味着某种超脱者猾者的⿇⽊不仁,该受诅咒的充满破坏性的怀疑主义,对⼈类⼲预的嘲笑态度,对所有⼈类制度、法律、政治及婚姻失败采取的嘲笑态度。
这主要倒并不是因为缺乏毅⼒,⽽是因为缺乏信仰.这是⼀种与孔⼦的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来弥补儒家社会的不⾜,起⼀种安全阀的作⽤。
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起提炼,则产⽣出我们称为中国⼈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在对待⼈⽣的消极态度上,佛教不过是道教的⼀种狂热的形式罢了)。
于是,所有的中国⼈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道家旁观、微笑。
⼀个中国⼈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这就是为什么差不多所有的中国⽂⼈都写诗,为什么他们⼏乎所有的集⼦中,诗歌占了⼤部分的篇幅,并且是较散⽂写得好的。
1《吾国与吾民》,⼜译《中国⼈》(英⽂原名: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于1933年⾄1934年间⽤英⽂写成,并⾸先在美国出版发⾏的⼀部书。
该书第⼀次较为系统地向西⽅宣传了中国和中国⽂化。
2《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及《五千⾔》,原为思想家⽼⼦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
浅论中国的儒道互补精神汉师1班韦剑虹200842306112儒家和道家的互补,是以两家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广泛而又明显的差异为前提的。
第一方面,儒家主张,人生在世应该有远大的目标,要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为理想而奋斗终身。
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样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培育了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
然而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人生也必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儒家在指导人们争先向上的同时,没有为人们留下足够而必要的回旋余地,只提供了争先向上的动力,没能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缓冲装置。
因而从总体上来看,儒家式的人生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
道家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人生见解,提倡顺其自然、柔弱、无为、知足、谦下、不争。
道家对人生的这种见解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一方面,它使士人君子的人生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
另一方面,它也不失为一种获胜的手段,人们通常只知从正面争强争胜争先,道家则提供了从反面入手的竞争方式,往往可获得奇效,"柔弱胜刚强"、"不争而善胜"、"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哲学中诸如自然、柔弱、无为、知足、知止、淡泊、居下、处顺、静观、谦让、取后、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及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
道家的这些观念,恰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自古以来,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调适作用。
当然,儒家和道家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就决定了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用,社会要发展,必然会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或主导的文化观,道家思想只能是起到一种补充和辅助的作用,而不可能是相反的。
第二个方面,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强调个人应当全身心地投入于社会事业,把个人融入群体和社会之中,而对人的个体性或个体生命的处境却缺乏足够的关注。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浅析儒道互补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摘要】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本文通过介绍儒道互补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评述相关文献在道之根本,互补方向,互补层面以及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现有研究理论,以陶渊明和苏轼一生出世入世的代表性诗词的写作特点为例,针对儒道互补对文人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自身感悟总结说明儒道互补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文化结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出仕入仕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1中提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5 千字的《道德经》2包含了对超脱老猾哲学思想的凝炼叙述,这样精辟的著作再也找不到第二部了。
道家学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意味着某种超脱者猾者的麻木不仁,该受诅咒的充满破坏性的怀疑主义,对人类干预的嘲笑态度,对所有人类制度、法律、政治及婚姻失败采取的嘲笑态度。
这主要倒并不是因为缺乏毅力,而是因为缺乏信仰.这是一种与孔子的实证主义相抗衡的哲学,用来弥补儒家社会的不足,起一种安全阀的作用。
儒家的世界观是积极的,而道家的世界观则是消极的,这两种奇怪的元素放在一起提炼,则产生出我们称为中国人性格的这种不朽的东西(在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上,佛教不过是道教的一种狂热的形式罢了)。
于是,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
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
这就是为什么差不多所有的中国文人都写诗,为什么他们几乎所有的集子中,诗歌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并且是较散文写得好的。
1《吾国与吾民》,又译《中国人》(英文原名: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林语堂于1933年至1934年间用英文写成,并首先在美国出版发行的一部书。
该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向西方宣传了中国和中国文化。
2《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奉为创始典籍,有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简答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特点。
简答中国古代儒道互补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是互补的。
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儒家强调“仁爱”,重视道德、法制等规范,强调个人应该在社会中发挥作用;而道家则关注灵魂、自由和自然,主张宽容、随遇而安,讲究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互补。
儒家思想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并且积极参与,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有一个内心的平衡和调整,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宽容和包容,不失修身养性的本意。
其次,在人的自我修养和心灵成长方面,儒家和道家也是互补的。
儒家讲究礼仪、教化、明确的规范和道德义务,这一方面能够使人们有更好的社交技能和纪律意识;而道家则主张净化心灵、磨砺自性,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这种互补,在个人成长和精神境界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在国家治理和社会规范方面,儒家和道家也有很好的互补。
儒家提倡“仁政”,强调法治、官制;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人们在内心中学会放弃一些权利与欲望,使得整个社会更加公平、宽容。
这种互补将促进一个健康的社会发展,创造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2021年第3期(总第106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年 6 月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l.21 NO.3 Jun.2021
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崔雪茹1李明睿2
(1.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2.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同时,这种儒道互补也给中国古代文人指了一条异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世之路。
(完整word版)浅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日期:2013年4月3日中文摘要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但它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层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一直以来对于儒道思想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独立地分析二者的意义与影响,本文侧重于探讨儒道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儒道互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在对文献和资料的分析整理过程中把握儒道互补的精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并思考二者互补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儒道互补人文化成返朴归真现代意义ABSTRACTThe social thought of Confucian thought in two thousand years culture of authentic and dominance, is a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olitics, education, and moral; Taoism advocate natural,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of the social reality, hermit and romantic style, but it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all aspe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life. Lin yutang said: "both sides of the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s a Chinese soul." Has always been to Confucianism thought research tend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both the meaning and effe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Taoist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is the value of itself,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and data sorting grasps the essence therapy-remainig complementary,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to understand, and think about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Keywords: complementary Confucianism humanity into art in modern meaning目录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5(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二)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5(三)儒道思想的对比...................................................5二、儒道互补的历史渊源................................................5(一)战国时期.........................................................6(二)魏晋时期........................................................6(三)宋明时期.........................................................7三、儒道互补的深层剖析.................................................7(一)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表现形式.............................8(二)儒道互补是中国人性格形成的深层基因...............................8四、儒道互补的现代意义.................................................8(一)有助于现代生态社会的真正建立.....................................8(二)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9(三)解开现代人的精神困惑...........................................10五、参考文献.........................................................11六、致谢.............................................................12浅议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互补及其现代意义一、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逐步发展成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
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
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
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
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
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
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
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
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
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
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
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
可见儒家思想对李白的巨大影响。
不过,李白的政治理想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并非为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
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
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
从李白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身上相互矛盾的人生理想,也能够看出儒家和道家思想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在李白身上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除了李白,我们还可以找到另外一个和李白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同样找到儒道互补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他和李白的有很大的不同,李白的诗洒脱浪漫,清新自然,自由放荡,辛弃疾却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多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李白一生政治失意;而辛弃疾尽管在晚年因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实现而郁郁终日,但是他在早年实现过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征战疆场,为国杀敌尽管两人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有如此大的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可以共同体现出儒家和道家相似的影响。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
归宋以后,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他的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渴望征战疆场,读辛弃疾的词,可以看到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他的渴望,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从辛弃疾著名的《破阵子》中足以见出他的理想和抱负,
但是,另一方面,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所以,在辛弃疾的身上,我们可同样可以看到中国人身上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人在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从李白和辛弃疾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这种性格特点的鲜明体现,然而,中国历史上,拥有这种性格特点的历史文化名人远远不止李白和辛弃疾两人,还有苏轼,陶渊明,欧阳修,刘禹锡······许许多多的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儒道互补的性格特点。
由此可见,儒道互补对中国的性格的巨大影响,所以林语堂老先生的评价可谓是相当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