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溶解(纤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血管壁的作用:⑴止血作用:①血管收 缩;②激活血小板;③激活凝血系统;④ 局部血粘度的增高。⑵血管壁又有抗血栓 形成的能力。 二、血小板的作用:粘附功能、聚集功能、 分泌(释放)功能、促凝血活性、血块收缩 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2
三、凝血因子作用及血液凝固机制
血管损伤
止血机制
内皮下组织暴露
②TT缩短:常见于血样本中有微小凝板或Ca2+ 存在。
③作为使用链激酶、尿激酶时的监护指标。
15
【质量控制】 1、待测血浆要新鲜。 2、实验前凝血酶原要标准化。 3、每次终点的判断标准要统一。 4、肝素或EDTA-NA2不宜作为抗凝剂。
16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 【原理】 凝血酶比浊法:在受检血浆中加入 一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 蛋白,通过比浊原理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参考值】 2~4g/L。 【临床意义】 ①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急性心肌梗死、SLE、 急性感染、急性肾炎、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 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 等。 ②减低见于DIC、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17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受到纤溶酶作用后, 形成多种肽链碎片,如片段A、B、C、X、Y、D、 E等,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参考值】 胶乳凝集法:<5mg/L。 【临床意义】 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但不能鉴 别原发和继发性。 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继发性纤溶(DIC, 恶性肿瘤,急非淋M3,各种栓塞,器官移植的排 斥反应,心、肝、肾疾病,溶栓治疗) 。
③凝血的共同途径:凝血酶原激活物使凝血酶原 激活为凝血酶。凝血酶再激活纤维蛋白原为纤维 蛋白,凝血即告完成。
4
5
四、血液抗凝及纤溶系统
抗凝血系统的作用:①体液抗凝作用:抗凝血酶Ⅲ、 肝素、肝素辅因子Ⅱ、蛋白C、蛋白S、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和α2巨球蛋白等。 ②细胞抗凝作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肝细胞。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的作用:溶解体内或体 外的凝血块。纤溶酶原被激活,成为纤溶酶,纤溶 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成多种肽链碎 片。
14
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 【原理】 在待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 血酶溶液后,至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抗Leabharlann Baidu物质增 多,时间延长。 【参考值】 16~18s。应有正常对照,超 过正常对照3s以上则有病理意义。 【临床意义】
①TT延长:抗凝物质增多;低(无)纤维蛋白 原血症
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②血小板功能不良:
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③毛细血
管壁异常:如维生素C缺乏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
血管扩张症。④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如血管性
血友病、DIC。
7
【质量控制】 1、不服用对管壁和血小板有影响的药物 2、采血部位应注意保暖 3、穿刺时应避开浅表静脉、疤痕和病变皮肤 4、血液应自动流出,滤纸吸去血液时,避免
9
【质量控制】 1、抽血必须顺利,不应有溶血。 2、实验温度应保持恒定一致 3、被APTT取代
1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APT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原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在受检血 浆中加入APTT试剂(接触因子活化剂和部分磷脂) 和Ca2+后,观察其凝固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 统较好的筛选试验。
血小板粘附
ADP、T xA2
血小板聚集
凝血酶形成 血小板释放反应
止血栓形成
初期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二期止血
加固止血栓
止血栓收缩
血凝块形成
3
三、凝血因子作用及血液凝固机制:
①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 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少(Ⅲ、 Ⅶ、Ca2+),反应速度快(15秒以内)。
②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从因子Ⅻ激活开 始。参与的因子还有激肽酶原、激肽酶、高分子 激肽原(HMWK)、Ⅷ、Ⅸ、Ⅺ、Ca2+、 PF3等。
12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原理】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足够的组织因子 (Ⅲ因子如兔脑或胎绒浸液)和适量的钙离子后, 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外源性凝血活性的检查。 【参考值】 11~13s。应有正常对照,超 过正常对照3s以上则有病理意义。 【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的一般检查
第一节 概述 出血(bleeding) 止血(hemostasis) 凝血(blood coagulation) 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thrombus) 出血、血栓性疾患的发病机制可概括为:①血 管壁的结构或功能异常;②血小板量的减少、增多 或质的异常;③凝血因子含量减低、增高或分子结 构异常;④抗凝机制或纤溶机制减弱。
【参考值】 手工法:32~43秒,较正常对照 延长10秒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同凝血时间,但较其试管法敏感,正逐渐取代 凝血时间测定。
APTT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11
【质量控制】 1、标本应及时检测,是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 2、离心3000r/min,10min,除去血小板。 3、白陶土规格不一,参考值不一样。
与伤口接触,更不能挤压伤口。
8
凝血时间测定(clotting time,CT) 【原理】 静脉血放在玻璃试管中,观察自 采血开始至血凝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凝血时间。主 要反映内源性凝血过程第一期有无异常,与Ⅷ、 Ⅸ、Ⅺ因子关系最大。 【参考值】 4~12min(试管法)。 【临床意义】 ①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浆Ⅷ、Ⅸ、Ⅺ因子严 重减少;凝血酶原严重减少;纤维蛋白原严重减 少;DIC后期。 ②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如DIC早期、 脑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
6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常用实验
出血时间(BT)测定
【原理】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出血自然
停止所需的时间(初期止血时间)。其长短主要
受血小板质、量,血管壁完整性、收缩力的影响;
其次与凝血因子Ⅷ和vWF有关。
【参考值】 测定器法:6.9±2.1min,超过
9min为异常。
【临床意义】 ①血小板显著减少:如原发性
①先天性: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 减少。
②后天性: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 DIC后期, 使用双香豆素抗凝时。
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时,如DIC早 期、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等。
13
【质量控制】 1、采血应顺利,避免溶血,凝固,要去除血
小板。 2、1小时内测试完毕。 3、选择ISI值小的凝血活酶。 4、双份测定,正常对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