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doc

合集下载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直接经济利益 ,这就给经济活动主体合理使用生产资源、优化配 当资源 出现稀缺 的时候 ,必须界定产权 。特别是 自然资源的
( ) 家理 论 。 产 权 是 制 度 的核 心 ,对产 权 的 尊 重一 方 面 来 置 资源 提 供 了动 力 ,促 进 我 国 经济 可 持 续 增 长 。 2国 家 的 制 度 功 能 出现 , 国家 理 论 也 就 围 绕 制 度 而展 开 。 国 家 制 定 产权 不 存 在 或 没 有被 履 行 时 .即 当经 济 资 源是 开 放 的 时候 .它 将 ” 制 度 、决 定 产权 结 构 ,且 最 终 对 造成 经 济 增 长 、衰 退 或停 滞 的 产 遭到各种可怕的攫取 。这种攫取 的界限是直到它们 的边际价值等 于 零 无论 从 经 济 、社 会 还 是 可持 续 发 展 的 角度 看 这 种 攫取 都 权 结 构 的效 率 负责 。 制 度 变迁 分 为 诱致 性 变迁 和 强 制性 变 迁 。前 者 指 个人 或 团体 极 具破 坏 力 。于 是 过 度 捕捞 、过 度放 牧 、过 度 抽取 地 下 水 以及 过 受 到 制 度潜 在 利 益 驱使 , 自发组 织 和 倡导 的制 度 变迁 , 自下 而 度 使 用 “ 球 共 用 品 ” 这 些行 为造 成 可 怕 的 后 果 .使 鱼类 的 生 是 全 。 上 的 变迁 后者 是 指 以法 律 和 命 令 等 形 式 推 行 和保 障 的 制 度 变 殖 循环 体 系受 到破 坏 、恢 复 困难 ;使 草 原 退 化 、沙 化 ;使 水循 环 迁 ,是 白上 而 下 的 变迁 。诺 斯 认 为 多 数情 况 下 制 度 变 迁应 采 取 系统收到破坏 . 可用水减少.使臭氧层破坏 . 造成温室效应等等。 渐 进 的 组 织 演进 方式 , 表 现 在社 会 文 化 中 的知 识 技 能 和 行 为规 没 有人 承 担 经 济 资源 损 耗 的 代价 ,没 有人 承 担 环境 退化 所 造成 的 范 使 制 度 变迁 绝 对 使 渐 进 性 的 且 是 经 济依 赖 的 但 制 度 变 迁也 全部损失 .结果经济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 。这就形成了所谓 。 有 爆 发 性方 式 的 .如 战 争 、革 命 、入 侵 和 自然 灾害 就 是这 一 变 迁 的 “ 同使 用 的悲 剧 因 此 界 定 和 保 护 产 权 .是 合理 使 用 和 共 。 方式的原因。 保 护 经 济 资源 的有 力 工 具 。 明确 界 定 产权 可 以降 低或 完 全 消 除市 场 的不 确 定 性和 信 息不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为什么会存在无效率的制度——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述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社会中的制度是在不断演化和变迁的,但有时会出现无效率的制度存在的情况。

这种无效率的制度存在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政治因素是导致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政治力量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规章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然而,政治家或政府官员往往受到自身利益和权力的驱动,选择维持或通过制度来满足其私利需求,忽视了整体效益和公共利益。

这就导致了一些无效率的制度得以存在和延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造成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重要原因。

经济利益是个体和团体参与制度形成和变迁的重要动力,他们会追求符合自身利益的制度安排。

在一些情况下,因为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等经济问题的存在,个体或团体可能选择利用制度漏洞、寻租或通过操纵等方式获得高额利益,而这些行为往往是以社会整体效益为牺牲的。

这就使得一些无效率的制度得以滞留,无法得到更好的改善。

此外,文化因素也是导致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因素之一、文化是一种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信仰、习俗和行为规范,它对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文化价值观念或信仰可能使人们对更有效的制度变迁持怀疑态度,阻碍着有效制度的形成。

例如,一些传统较为僵化的社会文化可能导致人们对新兴的制度持保守观念,对个人自由、市场经济等价值观念持怀疑态度,从而限制了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需要强调的是,无效率制度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可能与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制度的形成和变迁。

理解和解决无效率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分析,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具体的历史、地域和制度背景,并寻求有效的路径和机制。

总结来说,无效率的制度存在是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诺斯的"制度"谈起到中国的"供给侧"_规章制度_

从诺斯的"制度"谈起到中国的"供给侧"_规章制度_

从诺斯的"制度"谈起到中国的"供给侧"昨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公布了一则消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鼻祖道格拉斯·诺斯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印象中,经济学大师普遍高寿。

而这种高寿自然与他们在思想上的不断追求所迸发出的无限生命力不无关系。

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自1946年开始了他长达70年的执教生涯。

诺斯开创性地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来研究经济史问题,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

如今斯人已逝,但诺斯留下制度思考范式依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理性光辉。

我们缅怀诺斯,不仅仅因为他是经济学的巨擘。

事实上,诺斯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史上一座绕不开的丰碑,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中也拥有着特殊的地位。

提及新制度经济学,或许“学术范儿”略浓;但若谈到“供给侧改革”,绝对是近期的热词。

进入11月以来,中央高层频频提及供给侧改革。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而供给侧改革与新制度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

何谓新制度经济学?制度是经济增长的终极决定方式,制度成本高,国家或成为失败国家,或者跨不过去中等收入陷阱;制度成本低,便可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直至成为发达国家。

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降低制度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

从诺斯的制度范式来分析,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供给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将困扰企业种种制度性桎梏一举打破,实现企业的制度松绑;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更是通过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

长期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被视做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面对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出口、投资已经逐步显现乏力,于是政府不断发力促进消费。

然而我们的消费不是需求不足,看看近两年愈发红火的跨境电商,看看每年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连马桶盖也要远渡重洋奔赴日本购买,便可知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十足。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制度的概念及作用在诺斯的理论框架中,制度是指一系列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形式,旨在解决经济和社会中的协调问题。

制度可以分为形式制度和非形式制度,形式制度包括法律、宪法、条例等明确规定的规则,而非形式制度则指习俗、行为习惯、信用等无形的规范。

制度在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度为经济主体提供了稳定的框架,使其能够有序地开展经济活动。

其次,制度对于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起着引导和规范的作用,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最后,制度还对经济的创新和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观点1. 制度演化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产物,通过演化和适应的过程不断发展变化。

他提出了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由于不断调整和演化的结果。

制度的变迁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经济与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和调整。

2. 制度的路径依赖诺斯进一步提出了制度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的演化进程是具有惯性的。

过去的制度安排和历史上形成的习俗和规定会对现有制度的选择和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存在导致了现有制度的惯性,并使得社会难以从一种制度转变为另一种制度。

3. 制度的转型尽管路径依赖的存在会使得制度难以转变,但诺斯认为转型是可能的。

当制度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制度会面临适应性危机,必须作出必要的调整和变革。

在转型过程中,关键的改革策略是改变激励机制和重新分配权力,以促使新的制度产生。

三、制度变迁理论的现实意义1. 解释经济发展差异制度变迁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顺利,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安排和变迁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变迁对于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作用。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诺斯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分析长期制度变迁的框架,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是诺斯对制度研究的系统总结。

诺斯的结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到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当今中国更有实践意义。

标签:诺斯制度变迁中国诺斯把制度纳入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和供求均衡分析法来分析制度的变迁。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了制度变迁理论。

把诺斯的制度变迁引入中国近二十年,中国学者从介绍、传播新制度经济学,转向分析和研究,并应用其理论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变迁的定义。

诺斯给制度下了定义:“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创新。

2.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条件。

诺斯从相对价格变动中去寻找制度变迁的原因。

诺斯认为农奴制度的兴起是由于土地丰裕而劳动力短缺,因而建立一种农奴——领主契约是有效率的,随着人口增长,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于是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诺斯根据成本受益分析方法,只有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其产生的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才能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潜在利润就是指外部利润,是指在现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的利润。

主要来源有四个方面:规模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交易费用的降低和风险的分担。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以及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组织有必要进行创新。

诺斯断言大多数都是风险的厌恶者,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就会发生变迁。

3.制度变迁的路径。

由于市场不完全,制度变迁不可能总是按过去的选择一直进行下去而不发生改变,可能一个偶然事件就会改变制度变迁的方向。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和评估道格拉斯·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和历史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变迁的动力和过程,以及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从理论贡献、实践应用和局限性三个方面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全面评价。

在理论贡献方面,本文将探讨诺斯理论如何丰富了我们对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文将分析诺斯理论在解释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以及在政策制定和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在局限性方面,本文将指出诺斯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和评价,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该理论在学术和实践领域的影响和价值。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其制度变迁理论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指的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

在诺斯的理论中,制度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博弈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框架。

诺斯强调,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复杂的,它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和互动。

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对现有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新制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利益的追求。

当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得新的制度变得可行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诺斯进一步指出,制度变迁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它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技术变迁、人口变化、资源分配、政治力量对比等。

因此,诺斯认为,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制度变迁的各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诺斯还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即制度变迁可能会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

这意味着,尽管存在多种可能的制度变迁路径,但历史的选择往往会使某一种路径成为主导。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制度而产生与变动来研究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指出各地区经济绩效各异的根源。

在回顾诺斯理关于制度本质、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之处:其一,诺斯过于简化政府对制度变迁的推动过程,忽略政府在认知、决策决策方面的作用机制;其二,诺斯在以产业个案阐述制度变迁原理方面有所欠缺。

标签:诺斯;制度变迁;学习;认知;信念1 制度与制度变迁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范式(North,1990)。

制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是非完全理性的,无法充分认知并对充满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与非稳定状态(non-ergodic)的外在环境做出充分反应,进而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将带来极高的交易成本。

因此,制度产生的目的在于降低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建立人与人互动式的稳定架构,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由此可见,制度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结构形成的诱因。

制度来源于人们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

这种反应来自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perception)。

认知的背后隐藏着行为人不断积累过去所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这一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的运行。

伴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行为人不断提高对于环境的认知。

经由经年累月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套可以诠释外部环境的框架得以形成,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信念(belief)。

在行为人面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时,信念扮演了“过滤器(filter)”的角色。

由于信念的形成与制度形成的目的相同,二者都在与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建立秩序,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信念与制度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

制度变迁得以进行源于具有主流信念(dominant belief)的组织决策者(企业家)发挥的推动作用。

因组织一方面在制度所提供的诱因下追求利益,另一方面在又受制于既有制度的影响,故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组织将会致力于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对于外在环境的认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如:社会竞争增加、资源稀缺等)。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制度变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

本文将再次评价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探讨其理论的内涵、具体应用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强调了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制度是指规范社会行为的一套规则和约束,主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规范等。

这些制度规则不仅影响着经济交易和资源配置,还决定着社会组织、政治机制以及政府行为。

其次,诺斯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

制度变迁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演进。

他将制度变迁分为两个层次:限制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

限制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限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等。

激励性制度是指对人们行为的激励和奖励,主要包括经济体系、契约和产权制度等。

他认为,限制性制度通过规范和约束行为,创造了对所有人一样的机会和公平;而激励性制度通过激励和奖励,引导个体行为发生变化。

再次,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还强调了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

他认为,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使得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根本性的变迁。

一旦一个制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这些利益团体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阻碍制度变迁。

因此,制度变迁通常需要突破这种路径依赖和利益团体的阻力,需要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或改革来推动。

最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当代社会变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政治结构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认识到制度变迁是漫长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就能根本性地改变;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路径依赖和惯性的作用,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团体和权力结构,为制度变迁提供足够的动力和支持。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具有互 为表里 的关系 。 的 关 键 。 为 了达 到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目标 , 治 者 将 会 在 制 度 统
制 度 变 迁 得 以进 行 源 于 具 有 主 流 信 念 ( o nn e 执行 与推 动的过 程 中选 择 对其 而 言交 易 成 本 较低 的政 策 。 d mia tb — l f的组 织决策者 ( i) e 企业 家 ) 发挥 的推 动作 用 。因组织 一 方 同时 , 若政府 面对着竞争 对手 ( 括来 自国外 政府 或者 国内 包 面在制 度所提供 的诱 因下 追 求 利 益 , 一 方面 在 又受 制 于 的竞争对 手) 另 的压 力 , 了 降低 对 手威 胁 , 为 将会 倾 向于 选择 既有制度 的影 响 , 为 了追求 利 益最 大 化的 目标 , 织将 会 有 利于竞 争对 手 的制 度安 排 。基 于 以上 双 重 目标 的考虑 , 故 组 致力于学 习所需 的 知识 与 技 能 , 而 提 高对 于 外在 环 境 的 统治 者 的 目标往往 与 社会 整 体 目标 不 一 致 , 而 将 导致 经 进 进
现代 商贸工业
M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n r 2 1 年 第 1 期 01 3
诺斯制度变迁理 论述评
王 诺 扬
( 中央 财 经 大 学金 融 学 院 , 京 1 0 8 ) 北 0 0研 究 的 目的 在 于 通 过 制 度 而 产 生与 变动 来研 究 某 一 地 区的 经 济 发 展 , 进 而 指 出各 地 区经 济 诺 并
绩 效 各 异 的根 潺 。在 回 顾 诺 斯 理 关 于 制 度 本 质 、 度 变 迁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出其 不 足 之 处 : 一 , 斯 过 于 简化 政 府 对 制 度 变 制 指 其 诺 迁 的推 动 过 程 , 略 政 府 在 认 知 、 策 决 策 方 面 的 作 用 机 制 ; 二 , 斯 在 以 产 业 个 案 阐述 制 度 变迁 原 理 方 面 有所 欠 缺 。 忽 决 其 诺 关 键 词 : 斯 ; 度 变 迁 ; 习 ; 知 ; 念 诺 制 学 认 信 中 图分 类 号 : 2 F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1 1—0 50 1 7—1 8 2 1 ) 30 5— 1

借鉴诺斯的理论探析中国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及成因解析

借鉴诺斯的理论探析中国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及成因解析

借鉴诺斯的理论探析中国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及成因对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改革的整个历程当中,始终存在着对“路径依赖”的争议。

改革不能简单地认为大方向和总目标是明确的,就在旧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以为总有一天会实现改革的总目标。

事实上,由于诸多因素导致的路径依赖,在某一阶段的某一路径或决策的选择误差可能会导致经济进入无效率的状态,使改革迷茫和障碍。

中国改革总体的目标就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体制变迁,在市场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然而,这些成效并不足以支持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完全进入市场经济。

制度变迁的实质是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财富、收入、政治权利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受到各利益集团的干扰和左右,一旦某一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反馈被制度变迁系统所接受,随着这种选择本身的发展和积累效应,经济体制的变迁会产生惯性,制度变迁发生时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条件,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改革过程变迁的路径依赖。

偶然事件可能会使制度变迁引入一种特定的路径,不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诺斯路径依赖的主要理论我国改革的路径依赖性是制约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解决这一难题,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同时,还要借鉴其他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方法。

而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的“路径依赖”理论,为我国经济制度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理论。

1.“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诺斯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理论。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而人们一旦确定了一种制度选择,就会对这种选择产生依赖。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8卷第2期2009年1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8,No 12J anuary ,2009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3韦 森摘 要 本文部分选改自笔者为道格拉斯・C 1诺斯教授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的新中译本所写的代译序。

第一节对诺斯的生平和著作作了简短的介绍。

第二节对《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结构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第三节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诺斯在制度研究和制度变迁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作了一些介绍和评论,尤其是对诺斯的最新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和他与一些合作者的新作“解释有记载人类历史的一种概念框架”长文中的一些观点作了一些解读、评论和商榷。

从诺斯2000年之后的一些新近文著中,可以清楚地发现,他越来越注重研究经济制度变迁与政治体制变迁的内在关联机制,且越来越重视研究人们的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关键词 制度,制度变迁,非个人化交换,心智构念,开放进入的社会秩序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33;E 2mail :liweisen @ 。

本文是作者承担的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李约瑟问题’与晚清帝国衰落的制度经济学反思”(KR H3046006)的部分研究成果。

这篇文章之所以题为“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因为:(1)笔者(韦森,1999a )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过一篇“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2)这篇综述型文章主要回顾并评介自1990年以来诺斯教授所发表和出版的文著中的一些较新近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发现。

至于诺斯教授的思想发展历程以及他的知识论和方法论背景,还请参考笔者(韦森,2001)的《社会制度的经济分析导论》第三章。

“经济学家们已经正确地认识到经济学是一种选择理论。

然而,要改善人类的前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决策的来源。

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

”———诺斯(Nort h ,2005,p 1170)一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C 1Nort h ,一译“诺思”)以及他的制度变迁理论,国内经济学界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界的许多人目前应该说都比较熟悉了。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诺思制度变迁理论述评作者:赖婉英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4期摘要:诺思认为,制度应当是“被人设计制定的”,把制度看成一种社会规则,即是人们较为普遍使用的关系制度的规定。

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是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基石,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经历了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模型”转变为演化经济学“共享心智模型”的过程。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揭示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共享心智模型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014-04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C.North),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由于他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历史做全新的解释,为经济史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在经济学界拥有崇高声望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相关概念从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诺思的文章来看,诺思对“制度”所作的最详尽的定义是在他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制度变迁的理论》中表达出来的,他认为,“制度是人所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

它们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行为规范、惯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和它们的强制性所构成。

简单来说,它们是由人们在相互打交道中的强制约束的结构所组成。

制度所强加的约束目标和个人在制度设置中选择的同一性的程度取决于其强制的有效性。

这种强制的有效性的实施一方面来自甲方(自我限定的行为准则),一方面来自乙方(报复),以及或者来自第三方(即由国家的社会制裁和强制实施)。

制度是通过交易费用和转型(生产)费用(与所用技术一起)来影响经济实绩的”。

诺思的制度变迁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可以说,制度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即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或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以及交易过程。

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柱。诺斯认为有效率 的产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他曾提到“ 增长 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
收稿 日期 :0 —1 —0 20 2 6 作者 筒介 : 黄晓 (95一) 男 . 17 , 江苏是县 ^. 华东 师范大学 商学 院经济 系。
维普资讯


诺斯 的制 度变 迁理论 及三 大理 论基石
诺斯通过对西方市场经济 演变史 的审视与分 析, 升华 出制度 变迁 理论 的思想 , 以三大理论 基石 并 来构建他的分析框架。如他所述 ,我研究的重点放 “ 在制度理论上 , 这一理论的基石是 :) 1描述一个体制 中激励 个人 和集 团 的产权 理 论 ; ) 定 实 施产 权 的 2界 国家理论 ;) 3影响人们对 ‘ 客观 ’ 存在的变化不同反 应 的意识形 态理 论 , 种 理论 解释 为 何 人 们 对现 实 这 有不同的理解” 值得提出的是, 斯在 阐明上述 。 诺 分析框架的过程中, 始终 以成本——收益 为分析工 具, 论证产权结构选择的合理性 、 国家存在的必要性 以及意识 形态 的 重要 性 ; 而这 种 分 析 使得 诺 斯 的制 度变迁 理论 具有 巨大 的说服 力 。
产权 理论 。
1从 产权 理论 所 考察 的层 次 看 , 斯 的产权 理 、 诺
论没有 区分根本 的产权与具体的产权 。它是在资本 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既定的前提下关于具体产权的 理论 , 其着眼点仅仅在经济运行的层面上。 2从 方法 论 、 界 观 的角度看 , 管诺 斯或 多或 、 世 尽 少地受 到马 克思分 析 方 法 的影 响 , 是 他 否认 社 会 但 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 夸大了意识形态对 经济的作用 , 过分地强调了法律对经济 的促进作用 ; 没有区分根本产权 与具体产权 ; 否认生产力对生产 关系的决定作用; 其是他 出于维护资本 主义制度 尤 的需要 , 回避了阶段差别 , 忽视了作为生产主体的人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作者:杜宛玥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一)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观点1、制度的起源制度的起源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诺斯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认为人都是具有自利性的,总是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获取信息的手段有限、所获得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性等等原因,在交易中就会出现诸如欺诈和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交易成本和交易后果具有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最终损害自己的利益,而制度就是人们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缔结的契约。

2、制度变迁的动力有关制度变迁的概念,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指出:“制度变迁一般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的边际调整”。

制度变迁包括制度创新。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在于经济主体追求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

由于生产中的规模经济的要求,以及实现外部性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经济组织有必要进行创新。

诺斯认为大多数经济主体都不愿意面对交易中的风险,如果有能克服风险倾向的制度创新,制度就易变迁。

3、制度变迁的主体制度变迁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式和性质,是制度经济学家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诺斯从人的自利性这一视角出发,认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无论是政府、团体或个人。

他强调稀缺经济下的竞争导致企业家和组织加紧学习以求生存,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潜在利润”,创新现有制度。

诺斯认为个人的行动由共同的协议和制度所约束,正是制度使个体不仅关注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制度变迁的主体主要有两种,即初级行为团体和次级行为团体,分别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和次要作用。

4、制度变迁的方式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方式分为渐进式变迁和革命式变迁,并且他强调渐进式变迁是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创新

制度变迁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改革创新

2 人 论 2 f民 坛
责 编, 晓 张
第 经 种田能手和普通农户的收入产 生了差异, 辛勤劳作与消极怠慢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制 度 的认 识 提 升 到 了一 个 新 的水 平 。 二 , 济
也导致不一样 的结果 , 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作为 一种 制度创 体制改革创新之外, 政治体制 的制度创新也在不断深化。 政治 新适 应了当时的农业 生产技 术状况 , 建立 了有效的激励 机制 体 制 创 新 必 须 坚 持 正 确 的 政 治 方 向 , 须 确 保 人 民 当家 作 主 必
中国改革创新 中的制度 变迁模式分析
改革开 放 是 中 国进 行 的一场 新 的伟 大 革命 , 它不 是 简单 的
动集团的影响之下, 形成推动制度变迁 的第二行动集 团, 相较
于 第 一行 动 集 团, 二行 动 集 团 起 次 要 作用 ; 后 是两 个 行 动 第 最
集 团共 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 我们由此可以认为制度变迁 修修补补, 而是对具体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邓小平指出:“ 改 的过程 实际上需要形成制度创新 的行 动集 团去实现对原有制 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 政
意原 则 , 一 部 分人 获 利 的 同时 往 往 损 害另 一 部分 人的 利 益 , 在 因而 在 推 进 制度 变迁 过程 中会 出现 “ 奉 阴违 ” 情形 , 终 阳 的 最
在 诺 斯 的定 义中制 度 用 的 是 “nt uin , 不是 传 统 惯 用 的 无 法 实 现 制 度 变 迁 带 来 的 预 期 经 济 高 效 率 。 们 由此 认 为 诱 istt ” 而 i o 我
度 的 重 新 调整 , 使 之发 生有利 于 经 济增 长 的 改变 。 并

浅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浅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浅析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作者:尉巍郑华栋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3期摘要:本文介绍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探讨了其内在逻辑结构,分析了其经济学定位。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诺斯的研究一直围绕着西方经济的长期历史发展展开,其特点是以制度分析为中心进行经济的历史研究。

诺斯认为,经济史的核心问题是既要解释清楚决定与衡量一种经济体系绩效的制度结构,又要解释这种制度结构的变迁。

他用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解释了历史,其研究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进逻辑诺斯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始于新制度经济学,并最终通过对新古典范式的超越而达到自我完满。

诺斯运用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具体论证了制度变迁的发生。

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诺斯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制度因素,现在应该冲破这种狭隘分析方法,把制度作为经济的内生因素考虑,而去开拓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斯将制度变迁理论扩展应用于十至十八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历史。

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及有利于成长的制度是经济长期成长的根源。

至此,诺斯把制度变动的源泉仅诉诸于技术与人口的变动,而制度的范围则以财产权的契约关系为主,对于解释历史过程中促成制度变动的集体行为还显得有些不足。

这些不足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之中得到弥补和完善。

在该书中,诺斯建立了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并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探讨作为解释制度变迁基本要素的政治组织与意识形态。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三大理论基石诺斯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的制度变迂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迂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诺斯的制度变迂理论及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石敏
【期刊名称】《商场现代化》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诺斯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分析长期制度变迁的框架,而<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一书是诺斯对制度研究的系统总结.诺斯的结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到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对当今中国更有实践意义.
【总页数】2页(P372-373)
【作者】石敏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挑战和启示 [J], 田湘波;杨晓芳
2.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工具理性主义思径取向 [J], 冀红梅;王覃刚
3.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韩晶
4.制度变迂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检验——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J], 金元;汪浩瀚
5.从认知、文化层面深化中国制度改革——基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及发展的视角[J], 于晓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7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社会变革评说一、中国:悄然兴起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在中国,“史学危机”已是谈论了多年的话题,在一次更甚于一次的商业化大潮中,专家的呼吁不过如几只“泣血杜鹃”的哀鸣,根本无济于事。

然而,在大洋彼岸只有200 多年历史、也是世界上最为商业化的国家美国,道格拉斯·诺斯却名噪一时。

他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5 年3月,诺斯教授应邀来华,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并作题为“制度变迁理论纲要”的演讲。

光明日报以“中国过渡经济学诞生”为题作了报道。

诺斯是美国“新经济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1989 年,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在中国翻译出版,诺斯开始为中国经济学界所知晓;1991 年,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由中国两家权威出版社出版;1994 年,他的新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也在中国出版。

至此,诺斯在中国经济学界成名知名人物。

在中国,一段时期以来,历史及经济史如此之冷,而诺斯却如此之“火”,的确是一个强烈的反差。

那么,中国的“诺斯热”说明了什么?很明显,诺斯在中国走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处在改革过程中,处在由传统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用诺斯的专门术语讲,就是处在“制度变迁”中,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诺斯热”也说明,中国的经济改革遇到了传统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经济史:是远离现实的“学问”吗?中国改革需要制度变迁理论,呼唤过渡经济学产生。

这就是“诺斯热”的原因。

然而,改革模式的选择,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它都与我们自己的不可割断的历史有关。

正如诺斯反复强调的“你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么进行的”〔1〕。

然而,可悲的是,诺斯的学说,被中国经济学界所重视的,仍只是他的“经济”而不是“史”。

经济学本来具有理论与历史结合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著作中,都得到很好的体现。

然而,这一传统,就资产阶级经济学来说,在大卫·李嘉图那里就中断了;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在中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忽视。

这就使经济学与经济史逐渐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分支,其发展命运也大相径庭。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学由于党的战略中心转移而日益兴旺,而经济史却由于被人认为“远离现实”而日益衰落,近乎无人问津。

诺斯恢复了理论与历史结合的经济学传统,开创了新经济史学,并提出著名的“制度变迁理论”。

他认为,经济史的任务就是“按时序解释经济结构及其实绩”。

所谓“实绩”,就是经济学家通常所注意的问题,如生产多少,成本与收益的分配和稳定性;所谓“结构”,是指决定实绩基本因素的社会特征,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技术、人口及意识形态;所谓“按时序”,就是指经济史从时间上解释结构与实绩的演变,亦即“变迁”。

然而,传统的经济史学由于缺少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能解决经济史的核心问题,“即既要解释清楚决定和衡量一种经济体系实绩的制度结构,又要解释这种制度结构的变迁”。

而诺斯则运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方法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建立了独特的“新经济史”,并提出著名的制度变迁理论。

总之,新经济史学就是“建立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2〕。

那么,新经济史是不是单纯地解释历史,是不是真的象在有些人眼中那样经济史远离现实呢?关于这个问题,诺斯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诺斯看来,经济史研究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

他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序中指出:“历史表明,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

他在中国访问期间,不止一次提到历史与现实选择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知道今后前进的方向”。

关于中国的改革,他的建议是:“了解周围,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现在到了什么阶段,然后再看有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及可以选择什么方案”〔3〕。

可见,诺斯的理论,不仅是注重“现实”的,而且是侧重于“对策”的。

因此,中国的改革呼唤过渡经济学,需要制度变迁理论,同样也需要经济史。

特别是,我们的改革是在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进行的改革,“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信仰体系,这一切都是根本的制约因素。

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一点:你过去是怎样走过来的,你的过渡是怎样进行的。

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切。

这样,才能很清楚未来面对的制约因素,选择我们有哪些机会。

”〔4〕三、东方与西方:其兴衰更替的原因是什么?东方,或者说中国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来的事实。

多少年来,中国人藐视乃至诅咒它,而不少学者又试图解释它,从而找到中国落后的原因。

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明,然而,多少年来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一直停留于皮毛。

例如,西方对中国朝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先进技术。

中国为什么屡战屡败?最简单的回答就是西夷“船坚炮利”。

由此推论,中国落后的原因就在于技术落后。

所以,提出:“中体西用”,即保持中国的传统体制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殊不知这正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悲剧的核心。

事实上,中国并不是没有先进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四大发明是撼动西方封建制度,并引起近代西方经济革命的重要原因。

例如,指南针开拓了远洋贸易,事实上是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前提;造纸术和印刷术引起了近代第一次信息革命,并且是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重要条件;而火药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方式,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诺斯指出:“火药、指南针、优良的船舶设计、印刷术和纸张在西欧的扩张中起了作用”〔5〕。

然而,在西方轰轰烈烈地进行近代化的同时,中国却一切如故。

而到后来,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却依然一败再败。

所以,只靠先进技术不能救中国。

为什么中国的先进技术不能引起中国的经济革命?为什么中国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同样不能导致中国的迅速发展?诺斯教授的制度变迁理论似乎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东方世界为什么落后与西方世界为什么兴起,是同一个问题的正反面。

1973 年,诺斯出版了他的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

在这本只有几万字的小书中,他研究了西欧国家9 世纪以来的经济史,并全面解释了西方近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有其狭隘性,即它们不考虑制度方面的因素,过多地强调了技术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

他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6〕而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落后。

传统的增长理论,一般都把制度因素看作既定的,因而往往将制度因素排除在外,通过物质生产要素,特别是技术的变化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根据诺斯的研究,在技术和其他物质要素不变时,生产率也可能变化,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例如:17~19世纪中期,海洋运输技术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由于海洋运输变得更安全和市场经济变得更安全,因此,船运制度和市场制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了海洋运输成本,使海洋运输生产率大大提高。

所以他得出结论说: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

事实上,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和资本积累这些物质要素的变化,本身就是经济增长。

因而,不能用这些物质要素的变化来解释经济增长。

那么,制度是怎样决定经济的增长呢?诺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率的经济组织,而有效率的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产权。

使私人收益接近社会收益,即消除“搭便车”行为,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得到最低限度的报偿,其目的就是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普遍的激励效应。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没有为私人收益确定产权制度的保证。

诺斯不仅用上述观点解释了西方世界的兴起,还具体说明了英国和尼德兰在西方世界中首先崛起的原因。

这就是这两个国家最早进行了产权结构方面的变革,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内的创新活动。

诺斯的上述理论,也可用来解释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的低效率:即产权界限不清,个人或组织创新活动的收益不能得到保证,从而使经济组织缺乏激励机制。

因此,我国的改革,应着重从明晰产权,保证创新收益,消除“搭便车”行为,建立激励机制入手。

我国的改革从“放权让利”起步,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并不能解决体制上深层次的问题,因而改革的最终结果还是要触及产权结构。

当然,产权明晰并不等于私有化。

诺斯始终认为: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将国有资产继续保持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也是必要的。

”〔7 〕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平的、有效竞争的市场。

四、变迁成本: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为什么走走停停?中国整个近代以来的历史,都是剧烈的“制度变迁”史。

然而,100 多年来为什么走走停停,甚至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诺斯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理论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

根据诺斯的理论,制度变迁是由已有的历史选择所决定的,如果所选择的路径是错误的,制度变迁有可能被“锁定”,从而陷入停滞。

中国近代以来的制度变迁,出现了多次错误的选择: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从自由资本主义到中央计划经济,无不使中国的发展“锁定”。

当然,象中国这样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又同样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民族,不经过一系列的“折磨”是难以实现制度变迁的。

正如诺斯指出:“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从部落经济向现代经济演变过程中经常陷于困境”〔8〕。

看来,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停滞和反复,并非中国独有。

然而,上述解释还远远不能说明中国100 多年来曲折的历史:为什么看来完全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如市场经济制度,并不能被顺利采纳,为什么并不合理的、无效率的制度,如封建经济制度和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却不能那么轻易地被放弃?关于这个问题,诺斯是通过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以及利益集团压力理论加以说明的。

诺斯说:“选择依赖于每个选择的成本与收益”〔9〕。

他根据对美国经济史的多方面定量研究指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有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当然,不同的行为主体,如个人、团体或政府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可他们都要服从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和过程,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

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

在美国历史上,金融业、商业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制度变迁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总收益的增加而同时又不使个人收益减少。

否则,这些变革就不可能实现。

用诺斯的理论也可以说明我们今天的改革,改革既有社会收益,也有社会成本,而在改革中,每个个人及其利益集团都在权衡各自的利弊得失,即收益与成本,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赞成改革,推动改革,否则就会反对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