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测试题专题检测10文言文阅读2(含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2016高考语文试题附标准答案

2016高考语文试题附标准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16年新课标Ⅰ卷(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16年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

16年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言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生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橘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何德》中的故事是堂吉何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检减损活逐步消失。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卷及问题详解详解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卷及问题详解详解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II)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揶到故事之外。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1、2、3)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文言文(1、2、3)解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 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 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课外延伸——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 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 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 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 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各个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 补充。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 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参考答案:
9.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 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 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 的悲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挤 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 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 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太空垃圾已
经威胁到人类的航天活动。比如厄瓜多尔的一颗卫星

广东省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2Word版含答案.doc

广东省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2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阅读02四、疑问句 2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xx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③xx 人不暇自哀(《过xx 论》)译文:“ X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XX讽XXXX》)译文:“ X不相信自己”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还有如:XX以也,XX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XX诈,XX无我XX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xx?”《鸿门宴》译文:“ X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可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 XX 之曰:“ X之? ”(《XX使XX》)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可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3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xx 十动①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2016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

2016高考语文试题解析.doc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2016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6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文言文阅读(Word版,含解析)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

2016届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练习解析

2016届高考语文-专题10-文言文阅读练习解析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A组2015~2013各省市模拟试题精选一、(2015·大连4月双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元景山,字珤岳。

少有器局,干略过人。

周闵帝时,随从大司马贺兰祥击吐谷浑,以功拜抚军将军。

其后数从征伐,累迁仪同三司,赐爵文昌县公,授亹川防主。

后与齐人战于北邙,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进封宋安郡公,邑三千户。

从武帝平齐,每战有功,拜大将军,改封平原郡公。

治亳州总管。

先是,州民王回洛、张季真等聚结亡命,每为劫盗。

前后牧守不能制。

景山下车..,逐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江南。

禽其党与数百人,皆斩之。

法令明肃,盗贼屏迹,称为大治。

陈人张景遵以淮南内属,为陈将任蛮奴所攻,破其数栅。

景山发谯、颍兵援之,蛮奴引军而退。

宣帝嗣.位,从上柱国韦孝宽经略淮南。

郧州总管宇文亮谋图不轨,以轻兵袭孝宽。

孝宽窘迫,未得整阵,为亮所薄.。

景山率铁骑三百出击,破之,斩亮传首。

高祖为丞相,尉迥称兵作乱。

荥州刺史宇文胄与迥通谋,阴以书讽动景山,景山执其使,封书诣相府。

高祖甚嘉之,进位上大将军。

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

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

毅等惧,掠居民而遁。

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高祖受禅,拜上柱国。

明年,大举伐陈,以景山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韩延、吕哲出汉口。

遣上开府邓孝儒将劲卒四千,攻陈甑山镇。

陈人遣其将陆纶以舟师来援,孝儒逆击,破之。

陈将鲁达、陈纪以兵守涢口,景山复遣兵击走之。

陈人大骇,甑山、沌阳二镇守将皆弃城而遁。

景山将济江,会陈宣帝卒,有诏班师。

景山大著威名,甚为敌人所惮。

后数载,坐事免,卒于家。

时年五十五。

赠梁州总管,赐缣千匹,谥曰襄。

(选自《隋书·列传第四》,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斩级居多,加开府,迁.建州刺史迁:升迁。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解析

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解析

2016年全国课标卷卷一文言文论述类题详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担任会稽知县)。

民田镜湖(鉴湖,鉴,古代镜子称鉴,故历史上也称作镜湖)旁,每患湖溢(时常担心湖水泛滥)。

公亮立(设立设置)斗门(应该是一种排水的设施,不知是不是跟今天的闸门相似),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百姓从中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凭借端门殿学生身份担任郑州知州),为政有能声(贤能的名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发布文书查问盗贼)/公亮报(回复)/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sōu隐藏)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通晓熟练)文法(法制,法规),更践(更gēng,更履有经历、经过的意思;践,践履,履行,有任职的意思,“更践”合起来译为“任职”)久,习知(熟知)朝廷台阁(汉时指尚书台。

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典宪(典章制度),首相韩琦每咨访(时常咨询访问)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立皇太子),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产银(出产银子),或(有人)盗取(窃取,掠夺)之,大理(大理寺)当(dāng判罪)以强(按照强取的行为。

有人把“强”理解为“强盗”,恐不当,前面的“盗取”有“窃取,掠夺”的意思,所以此处的“强”应作“强取,掠夺”讲)。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强取),与盗物民家(跟从民家盗取财物)有间(jiàn,本意是空隙,这里引申为“区别,差别”)矣。

”固争(坚决为这件事争执)之,遂下有司议(于是下达给相关部门官员讨论),比劫禁物法(比照抢劫违禁物品的法律),盗得(能够)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在界河捕鱼,宋朝与契丹在河北地区系以拒马河分界线,而是整条河流属于宋朝,河道北岸方属契丹,契丹入河捕鱼属于违背盟约),又数通盐舟(,又多次在界河往来盐船。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较量),且生事(恐怕生出事端)。

2016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2016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2016年全国卷2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十)传记类文章阅读(二)(时间:45分钟满分:59分)一、(2014·江西南昌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1分)唐顺之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

祖贵,户科给事中。

父宝,永州知府。

顺之生有异禀。

稍长,洽贯群籍。

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

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

固辞,乃调兵部主事。

引疾归。

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录。

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

至十八年选宫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

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

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

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

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

起南京兵部主事。

父忧未终,不果出。

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

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

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

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

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

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

擢太仆少卿。

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

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

贼窘,退巢庙湾。

顺之薄之,杀伤相当。

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

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

顺之愤,亲跃马布阵。

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

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

镗、显惧失利,固要顺之还。

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

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

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

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

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

三十九年春,汛期至。

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

讣闻,予祭葬。

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不复.叙复叙:再度任用B.督.舟师邀之海外督:督促C.坚壁.不出壁:营垒D.条.上海防善后九事条:分条陈述解析:B项中,督:率领。

答案:B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的一组是(3分)( )①倭躏江南北。

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②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大洋,一昼夜行六七百里③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④顺之愤,亲跃马布阵⑤时盛暑,居海舟两月⑥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解析:①是说赵文华在浙江督察剿倭战事,上书推荐了唐顺之。

③是说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小,不宜于指挥战事,又加职为右通政。

⑥是说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

这三句都不能表明唐顺之奋勇抗倭。

答案:C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覈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解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通读文段,理解文段大意;其次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整个文段。

结合画线句所在文段可知,画线句主要交代唐顺之在父丧期满以后职务的变动及上书朝廷整顿军务的事宜。

首先可由表示官职名称的“职方员外郎”和“郎中”两个词语排除B、D两项。

接下来,由交代唐顺之活动的词语“出覈”与“还奏”可以排除A 项,据此得出答案应为C项。

答案:C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欲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予答复。

(2)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包围倭寇,将其围住,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迫近倭寇营垒。

(3)按照旧例,四品官员只赐予祭奠,唐顺之因为有功劳,得到恩赐祭葬的待遇。

参考译文: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

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

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

唐顺之颇有天赋,从小聪明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

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曾为会试主考官的张璁,与翰林学士们过不去,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唐顺之继续供职于翰林院。

唐顺之坚决地辞却这一特别恩惠,于是调任兵部主事。

(为此唐顺之)称病归家休养。

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任命为吏部官员。

嘉靖十二年秋天,皇帝下诏从朝臣中选拔翰林学士,唐顺之改任翰林院编修,校订各朝实录。

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予答复。

有人进言说唐顺之是为了回避张璁,张璁(听说)大为恼火,为皇帝拟出一道圣旨,将唐顺之从吏部主事任上罢免放归,并永不起用。

直到十八年,朝廷选拔宫廷官员,才以以前的官职起用他兼任春坊右司谏。

(后来唐顺之)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求朝见皇太子,惹恼了嘉靖皇帝,又被削职归田。

(从此,唐顺之)在阳羡山中隐居读书十多年。

虽然朝廷内外不停地有人推荐唐顺之,但皇帝一概不予理会。

当倭寇蹂躏大江南北时,赵文华(在浙江)督察剿倭战事,上书推荐了唐顺之。

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

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并未立即出山。

丧期结束后,朝廷召用为职方员外郎,并晋职为兵部郎中。

兵部派唐顺之到蓟州镇查核军籍情况。

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

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

(由于唐顺之的报告,)蓟州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都受到降级处罚。

不久又派唐顺之到南畿、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道商议剿除海盗诸事。

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是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让其登上陆地,内地就都会受到祸害。

于是唐顺之亲自巡视海上、从江阴抵达蛟门,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随从人员都惊恐呕吐,唐顺之依然精神抖擞。

倭寇屯集在崇明三沙岛,唐顺之亲自率领水军在海上对其拦截攻击,斩敌一百二十人,击沉敌船十三艘。

(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

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小,(不宜于指挥战事,)又加职为右通政。

唐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岛阻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合力大败海寇于姚家荡。

海寇困窘,退驻庙湾。

唐顺之乘势进击,敌我伤亡相等。

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包围倭寇,将其围住,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迫近倭寇营垒,用火炮攻击,但没有攻克。

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却再次失利。

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阵。

海寇构筑了高高的望楼,(在楼上)看见唐顺之军伍整齐,因而坚守阵地不出战。

(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百多米处,卢镗、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要唐顺之退回。

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居留两月之久,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

李遂调任南京,唐顺之即升为右佥都御史,并代替李遂为巡抚。

唐顺之的病日益严重,由于战事棘手,他不便辞职归养。

(唐顺之)到达江北时,海盗已被李遂等人剿灭。

这时淮、扬二州正好发生了大饥荒,唐顺之因而上书提出了加强海防、处理善后事宜等九条措施。

嘉靖三十九年春天,汛期到了,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

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祭安葬。

按照旧例,四品官员只赐予祭奠,唐顺之因为有功劳,得到恩赐祭葬的待遇。

二、(2014·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19分)朱竹君先生传姚鼐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硅,少皆以能文有名。

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①,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

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

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

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②之,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

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

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

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

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遽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

其后,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

先生为人,内友于③兄弟,而外好交游。

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覆掩之。

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

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

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

尤喜小学。

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

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余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

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

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

先生暮年,宾客转盛,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

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

余间至山中岩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矣。

【注】①日讲起居注:日讲是为帝王讲解经史之官,起居注是记述帝王言行之官。

②寝:平息,停止。

③友于:指兄弟之间的友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督:督管B.且言搜辑之道.甚备道:道理C.而金坛于文襄公独善.先生奏善:认为……好D.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耽:沉溺解析:B项,“道”是“方法”的意思。

答案:B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B.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C.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激于.义而死焉者也D.去而.人爱思之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解析:A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