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
《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多变的天气》,主要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以及如何观测天气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理解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形成原因的理解,天气变化的观测。
教学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天气的分类,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视频,PPT课件,天气图表。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变化。
2. 知识讲解:(1)介绍天气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讲解天气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3)介绍天气的分类,举例说明各种天气现象。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所见过的天气现象。
(2)指导学生如何观测天气变化,学会使用天气图表。
(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情况。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2. 天气形成原因3. 天气分类4. 天气观测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列举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2. 答案:(1)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变化,气候是长时间内大气层的平均状态。
(2)示例:晴天、雨天、雾天。
晴天:阳光充足,气温较高;雨天:降水明显,气温适中;雾天:视线受阻,气温较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对天气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知识讲解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10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篇1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观察气象的兴趣。
2.了解常见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3.知道气象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
活动准备课件、表格趣味练习活动过程一、了解气象与军事的关系。
1.让幼儿先来欣赏一段小故事“草船借箭”故事里有个非常聪明的人叫诸葛亮,他利用天气在3天时间造了10万支箭,是怎么办到的呢?2.让幼儿通过故事思考诸葛亮是怎么知道会有雾天呢?二、了解常见的和恶劣的天气情况,并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天气。
1.除了雾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天气?2.了解一些恶劣的天气情况。
并观看课件。
3.你们是怎么知道天气情况的?(短信、电视、报纸等)4. 欣赏一段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
(天气、温度、穿衣指数等)三、了解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趣味问答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要考考你们。
(1)高温天怎样避暑?(2)雷雨天怎样维护自身?(3)雨天出门准备些什么?四、尝试设计气象预报表1.教师: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学会维护自身。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表格,上面有天气、温度、温馨提示3栏。
2.请小朋友来当一当气象员,在表格上记录一下天气。
幼儿园大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教案篇2活动目标:1. 认识各种气象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预报。
2. 激发幼儿探索天气奥秘的兴趣,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天气符号挂饰。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觉得今天的天气怎么样?那明天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明天的天气呢?(引导幼儿说出天气预报)二、观看天气预报1.让我们一起看看明天的天气预报。
观看PPT(嘉善)。
2.提问:刚才天气预报员是怎么预报明天的天气的?3.教师概括(地名、气象符号、温度各表示什么。
)。
我们用数字来表示温度,前面的数字表示最低温度,后面的数字表示最高温度。
《多变的天气》教案15篇
《多变的天气》教案《多变的天气》教案15篇《多变的天气》教案1设计思路: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觉得秋天的天气变化不仅是秋天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天气的变化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考虑到我们班级体弱儿较多的特点,我们想通过对天气变化的讨论,引导幼儿懂得保护自己,了解保护自己的方法。
于是,我们从了解天气变化入手,开展本次活动。
内容与要求:1、通过统计、交流,进一步感受秋天的天气变化,引发幼儿继续探索气候变化的兴趣。
2、能合作记录统计结果,并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重点与难点:重点:会用简单、清楚的'方法进行记录。
难点:能和同伴合作记录统计结果。
材料与环境创设:活动前将幼儿11月的天气记录进行汇总,幼儿记录用纸、笔等,展示用小黑板两块。
活动流程:经验回顾讨论操作交流展示思考延伸活动过程:1、导入讨论(1)师:前几天,我们小朋友到场地上去干什么了?为什么好几天没找到云宝宝啊?(2)师:什么样的天气我们能找到云宝宝?(3)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气象变化?(4)出示汇总表:老师已经把小朋友记录的11月份天气情况都放在一张表格里,你们看看11月份有哪些气象变化?(5)师:那么,11月份到底有几天晴天,几天阴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统计一下吧!2、讨论操作讨论:师:统计的时候,怎么样让人家知道你统计的是晴天还是阴天呢?引导:用不同的标志表示不同的天气情况。
难点:晴到多云等变化的天气标志如何表示。
操作:幼儿两人合作进行统计。
教师观察:幼儿能否先分工后合作。
幼儿能否用讨论的记录方法进行统计。
3、交流展示(1)展示幼儿的记录结果。
(2)请部分幼儿介绍统计结果:你们统计的结果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统计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分工的)(对可能出现的不一致进行讨论)(3)师:小朋友进行了统计,可是,你们的统计准确吗?有什么办法知道你的统计结果是正确的呢?引导:将所有的天气天数相加,和11月的天数比较,一致的为正确。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多变的天气》,主要包括天气的分类、天气符号的认识、天气图的阅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的分类和天气符号的认识,能够正确阅读天气图。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记录天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符号的认识,天气图的阅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天气记录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对应的天气名称。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天气的分类,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然后,介绍天气符号的表示方法,如阳光、多云、雨滴、雪花等。
接着,讲解如何阅读天气图,包括气温、湿度、风力等信息。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天气,并及时记录。
例如,今天上午晴天,下午阴天,傍晚下雨,让学生记录下来。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取一个天气,用彩笔在天气记录本上绘制出对应的天气符号,并简要描述天气的特点。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天气分类: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天气符号:阳光、多云、雨滴、雪花……天气图阅读:气温、湿度、风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天气,记录一天的天气变化。
2. 作业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讲解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随堂练习环节,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
《多变的天气》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气象与气候”,具体内容为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的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天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气的基本概念,理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的气象观测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天气的因素。
教学重点:天气的概念、常见天气现象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气象观测仪器(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等)。
学具:笔记本、笔、气象观测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天气的概念、形成原因,让学生对天气有更深入的认识。
a. 天气的定义b. 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c. 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气象观测,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气现象的变化。
a. 观测气温、湿度、风向等b. 记录观测数据,分析天气现象4. 例题讲解:讲解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及特点,如晴天、阴天、雾、雨、雪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天气的定义,并列举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b. 简述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c. 观察近期的天气变化,分析可能的天气原因。
2. 答案:a.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某地区大气层的状态和变化。
常见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雾、雨、雪等。
b. 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有:气温、湿度、气压、风向等。
c. 学生需结合实际观测数据,分析天气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测、讲解例题等方式,让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学生的气象素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可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气象观测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原理、气象观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学会使用气象观测仪器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
3. 掌握天气预报的原理,能够解读天气预报信息。
4. 了解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天气预报的原理、气象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天气预报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介绍气象观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现场演示如何进行气象观测。
(3)讲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信息。
(4)介绍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展示一道天气预报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天气预报信息。
(2)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讲解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
(2)给出几道天气预报题目,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原理、气象观测仪器、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
2. 板书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并说明与气候的区别。
(2)列举三种气象观测仪器,并简要介绍其使用方法。
2. 答案:(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和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大气层的平均状态。
(2)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3)根据天气图、卫星云图等数据,分析得出今天多云,局部有阵雨的天气情况。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五单元“气候与气象”,具体内容为第1章“多变的天气”。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编制、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阅读和解读天气预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通过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常见天气系统的识别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重点: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的分类,天气预报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气象图表、气象灾害案例图片。
学具:笔记本、笔、气象观测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反映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出问题:“什么是天气?天气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2. 基本概念:讲解天气的定义,区分天气与气候,举例说明常见的天气现象。
3. 天气预报:介绍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解读气象图表,学会阅读天气预报。
4. 实践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期我国某地区的天气状况,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
5. 天气系统:讲解常见的天气系统,如冷锋、暖锋、气旋等,结合案例让学生识别不同天气系统对我国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多变的天气2. 内容:天气的定义常见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编制与解读常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举例说明常见的天气现象。
(2)阅读近期我国某地区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天气系统,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
2. 答案:(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和变化,如晴、雨、雾、雪等。
(2)根据天气预报,分析出该地区受冷锋影响,可能出现强降雨天气。
防御措施:减少外出,注意防雨防滑,避免低洼地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多变的天气,提高了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关注度。
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使用气象符号解读简单的天气图。
3.解释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激发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的基本概念;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理解天气变化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学会使用气象符号。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一段有关天气变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所看到的内容。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2)新知讲解(20分钟)1.天气定义:介绍天气的基本概念。
2.天气类型:讲解晴天、雨天、雪天等基本天气类型,并解释其成因。
3.天气符号:教授常见的气象符号,并让学生练习识别这些符号。
4.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的意义和制作流程。
(3)实践活动(25分钟)1.天气日记:布置任务让学生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
2.天气预报模拟: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模拟一次天气预报的播报。
3.小组讨论:讨论不同天气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提升(10分钟)课堂小测验:进行简短的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反馈: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
(5)作业布置(5分钟)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记录天气情况,并尝试预测第二天的天气。
思考题:思考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它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帮助?四、教学资源- 天气相关的视频资料、图片。
- 气象符号卡片。
- 天气预报软件/网站链接。
- 学生用的记录表和工作手册。
五、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表现、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 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支持。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现象、天气预报的编制、影响天气的因素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基本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预报,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天气的因素,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天气预报的编制。
难点:影响天气的因素,如何从天气预报中获取有用信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气象图表。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天气预报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天气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变的天气。
2. 新课导入:(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介绍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分析其成因。
(3)讲解天气预报的编制过程,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来源和准确性。
3.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跟随视频中的气象主持人学习如何看懂天气预报。
(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天气预报中的信息,如温度、湿度、风力等,并讨论这些信息对生活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根据气象图表判断天气情况。
(2)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出行。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气象图表,判断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
(2)让学生编写一段天气预报,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信息。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2.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3. 天气预报的编制4. 影响天气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根据提供的气象图表,判断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并说明判断依据。
2. 答案:(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某地区大气层的变化,气候是指长时间内某地区大气层的平均状态。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天气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多变的天气”,内容详细阐述了天气的定义、形成原因、变化特点以及影响天气的因素,着重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晴天、阴天、雨天、雾天和霜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天气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变化特点;2. 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几种常见天气现象的识别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天气预报视频、天气符号卡片;2. 学具:笔记本、笔、彩图天气现象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视频中的天气现象。
2. 知识讲解(1)介绍天气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变化特点;(2)讲解几种常见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 例题讲解以晴天和雨天为例,讲解如何识别和描述天气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天气符号卡片,描述对应的天气现象。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天气现象,分享观察和体验。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形成原因及变化特点;2. 常见天气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3. 天气符号及其对应天气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描述近一周内你所经历的天气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观察报告,包括日期、天气现象、形成原因及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学会提前做好防备措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更多关于天气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观察报告及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多变的天气教案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多变的天气教案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提高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通过活动,了解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分析天气特征。
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等。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法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假如你们要外出旅游,一般会选择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出门呢?对了,晴天。
那么我们怎么能提前知道明天的天气状况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气预报吧。
教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收看一段近期的天气预报以及一段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录像。
教师:一边看视频,看完后看课本,看看天气预报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总结一般的步骤有哪些么?学生:请学生在课堂上简述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看课本图验证。
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你知道世界上第一张天气预报是如何诞生的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5页的阅读资料。
(过渡)同学们,气象台站的许多工作人员每天辛勤工作,为我们预报未来的天气,那么,我们通过天气预报可以了解到什么呢?学生讨论:如气温、风力、阴晴等(略)。
教师: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像。
让学生说出第一张图是什么图,各种颜色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指出哪些地方是晴天,哪些地方是阴天或有雨?学生:可以回答,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教师:作出总结风力方向和大小的的表示方法。
接着,教师出示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首先说出图上的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点、影响天气的因素、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认识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学会查看天气预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特点、影响天气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天气预报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出问题:“什么是天气?天气为什么会变化?”2. 讲解:介绍天气的定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分析其成因。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析天气预报中的符号和术语。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读天气预报表。
七、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点2. 影响天气的因素3. 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八、作业设计(1)晴转多云(2)雷阵雨(3)雾2. 答案:(1)晴转多云:由于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云层逐渐增多,导致天气由晴转多云。
(2)雷阵雨:当地面温度较高,大气层结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对流天气,从而引发雷阵雨。
(3)雾:当空气湿度较大,温度降低时,水汽在空气中凝结成微小水滴,形成雾。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天气现象成因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天气变化,学会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自己的活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制作简易气象仪器等,加深对天气知识的理解。
多变的天气大班教案
多变的天气大班教案【篇一:幼儿园天气变化教案】篇一:幼儿园开课教案-科学:多变的天气 ???????????????3月31日星期四上午执教者:余珊珊活动内容:大班:《科学:多变的天气》活动目标:1. 了解天气的变化,能够用语言进行讲述。
2. 认识各种不同的天气,了解天气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 理解天气图标的意思,会看天气预报。
活动准备:1. 幼儿收集的各种有关天气的歌谣2. 课件:各种天气的图片,天气预报视频、截图,各种天气图标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1、今天的天气怎样?2、你穿了几件衣服?是厚的还是薄的?你是怎么知道要准备这些的呢?二、观看天气预报1、播放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导幼儿认真观看。
2、提问:这个节目叫什么?这个节目讲的是什么内容的?3、天气预报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幼儿自由讲述。
4、小结:通过观看天气预报,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方便我们准备一些物品。
如下雨,就要记得带雨伞。
如果热了,就不穿太多衣服出门。
三、学看天气预报1、看看视频截图1,说说中国各地的天气是不是都一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2、观看截图2,每个地方一天中的天气是不是都没变?那气温呢?3、小结:小朋友真聪明。
天气像个娃娃的脸,变来变去,有时晴天,有时阴天,有时刮风,有时下雨。
天气在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四、看图找图标1、出示天气图片,说说这些是什么天气?2、分别说说你在这些天气里出门有什么感受?3、出示图片与图标课件,猜猜每幅图片都要用什么图标来表示。
4、请几个幼儿上来连线,这些图片应该对应哪些图标。
如有错误,全班纠正。
5、你们知道除了图上这些天气以外,还有哪些天气呢?6、播放课件,认识其他天气对应的图标。
7、播放常见的天气图标汇总。
学会天气的专用词: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雷阵雨等。
五、小小天气预报员1、观看上星期的天气记录,看看记录结果。
2、说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4、小结:刚才我们学会看这几种主要的天气,还有小朋友说了那么多不同的天气情况,也认识了天气的图标,以后就知道要看天气预报就知道天气的变化了。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
《多变的天气》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气候与天气”第三节“多变的天气”。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点、主要天气系统、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天气预报的制作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2. 使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提高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预测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注生活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重点: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天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天气现象。
(2)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2. 讲解新课(1)讲解天气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介绍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3)分析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不同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4. 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如何解读天气预报?(2)学生练习:根据提供的天气预报,分析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
5. 随堂练习(1)选择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简答题:简述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学会观察和预测天气。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点2. 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3. 我国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成因4. 天气预报的制作与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分析我国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说明其成因。
2. 答案:(1)天气的定义:指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具体状态,具有多变、短暂的特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现象,气候是指长时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气候与气象”,涉及到的章节为“多变的天气”。
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征、主要气象要素、天气变化的规律、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主要气象要素;2. 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学会分析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变化规律的理解,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重点:天气的定义,气象要素,天气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气象图表;学具:笔记本、笔、气象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描述图片中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知识讲解:(1)讲解天气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2)介绍主要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风力等;(3)讲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特点;(4)分析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如雷雨、雾霾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天气预报为例,分析天气状况及成因,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天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现象,并解释成因。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征2. 主要气象要素3. 天气变化规律4. 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天气的定义,列举三种气象要素;(2)分析你所处地区的天气变化规律,并说明成因;(3)举例说明两种常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 答案:(1)天气是短时间内大气层的状态,气象要素有气温、湿度、风力等;(2)略;(3)如雷雨:空气湿润,气温高,大气不稳定,易产生对流天气;雾霾:空气湿度大,风力小,污染物排放量大,不利于扩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天气知识,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
多变的天气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多变的天气》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详细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与特点,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其预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天气的定义,掌握主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
2. 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提高天气预测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天气系统的成因及其影响,常见天气现象的预测。
教学重点:天气的定义,主要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气象图表,天气现象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天气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多张天气现象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关注,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吗?”2. 知识讲解:(1)讲解天气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气候的区别。
(2)介绍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如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
(3)分析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如雷雨、大风、雾霾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天气现象,填写天气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根据气象图表预测天气,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气象图表进行天气预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定义与特点2. 主要天气系统及其影响3. 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与预测4. 天气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预测本地区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
2. 拓展延伸:收集关于极端天气现象的资料,了解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天气现象及其成因,让学生了解了多变的天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天气预测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在拓展延伸方面,鼓励学生关注极端天气现象,提高环保意识,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与实施3.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4.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天气系统的成因及其影响:这是本节课的理论核心,涉及到复杂的气象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变的天气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材料入手,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既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有关天气的具体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气候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1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要做到自觉学习有一定难度,这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其可感可视。
2根据课程保准,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解有关天气的具体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根据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多方位多层次分析天气与人类的关系就是障碍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描述天气
2.理解天气的特征
3会预报天气预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地理头脑分析问题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和天气的关系,提高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我将“天
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和“电视天气预报”确定为重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尚未形成多方面分析地理问题的
能力,所以我将“多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天气与人类的关系”确定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用一段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导入新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是什么动画片?”“歌中唱到了什么?”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气氛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海尔兄弟”、“唱到了不同的天气”。
这时我趁机导入:今天我们就从谈天气开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给同学们展示了三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雷、风、雨。
激
发学生产生无限暇想,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的天气“阴、晴、冷、热、雪、冰雹、沙尘暴”等,总结得出“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为分析天气特征作了铺垫。
(二)理解“天气特征”从三则材料“七月的天,孩子的脸”“东边日出西边雨”“暴雨前后”入手。
1、自主选择,进行阅读分
析,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心灵感受着天气。
2、从而说出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天气的特点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变化快,第二则材料说明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不同;第三则材料说明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的天气差别可能很大。
”这样既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又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3、利用“天气瞬息万变”的特点,过渡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三)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1、学生阅读六条资讯找出所反映的内容,计的是普通,第一则材料反映的是天气与交通的关系,答对了”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计算机第二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第三则反映了天气与农业的关系;第四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军事的关系;第五则材料反映了天气与商业的关系;第六则反映了天气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2拓展学生的思维,设问:“除此以外,你们还能举出天气对人们其它方面的影响吗?”学生发言:“人类的健康、旅游、体闲、娱乐、建筑等也都受到天气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利用天气的重要性过渡到预知近期天气的方法,进入“电视天气预报”的学习。
(四)天气预报1学生通过自主浏览“天气预报的形成过程的五幅图片来了解天气预报的形成步骤”、“通过分析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地理事物来读懂卫星云图”、“通过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来为最后预报天气预报做准备。
2同桌之间进行符号和图片
的,。
反复操作练习,3、学生模拟央视天气预报员用自己的语言预报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