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讲解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结构进行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第1-4段):这部分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引出了下文。

作者通过描述钞票贬值引起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以及北京钞票兑现难的现状,为后文的主题铺垫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5-10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批判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的历史画面,表达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入、主体和结尾。

整篇文章以钞票贬值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文章赏析《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25年春末。

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中国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银票贬值这一经济现象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他以钞票的价值变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波动。

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

这种精准而深刻的概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这种揭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鲁迅《灯下漫笔》

鲁迅《灯下漫笔》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是指 百
“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揭露了“中国固有精神文
明”
的“吃人”实质。
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精神文明”就 是森
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地治驭着,贵吃贱,
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

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
过劳死一年60万
2006年06月28日环球时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工作时 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急剧增加趋势。 据估算,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 万。
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 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
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 的
例子屡见不鲜。 一些白领虽然报酬较高,但白天需要
灯 下 漫

迅笔
鲁迅《灯下漫笔》
本文是一篇以抨击中国旧社会、旧文明为 宗旨的著名杂文,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历史洞 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剖析、对中国 现状的揭露,作者指出了历史的黑暗、现状 的残忍,号召青年去创造奴隶当家作主的新 时代。
文章由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 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指出对广 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精神压力大行业的从业人员过劳死的可 能性很高,媒体人员、科学工作者、企业 高级管理人员中死于过度疲劳的比例最 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面临过劳死的威 胁。
紧张工作,晚上还要陪客户,生活很不规 律,但面对企业的晋升和淘汰机制,他们 常常“自愿加班”。
由于就业竞争激烈,许多人害怕失去 工作而主动加班,虽然劳动法规定每日工 作八小时,但加班已成为中国的职场文 化。过度加班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自《灯下漫笔》发表至今,约十余年矣。

读者偶有索引之举,然绝少言及此篇,恐为其未尽之遗憾。

时值先生百年诞辰,乃借出,愿有识者能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先生,理解他。

一、在比较中看来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并非没有深刻含义。

譬如说写大哥周作人的性格特点是“日益堕落”,与前面对闰土描写的“深恶而痛绝之”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接着又转到写出一个孝顺而且勇敢的弟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而再后的描写对于我们又不难发现两兄弟“价值观的异同”,同样,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出相同的主题——怀念闰土。

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到在这个少年英才的心里也必定埋藏着美好的希冀与梦想。

对于青年人来说,吸取前辈的精华并积极学习,是我们当代所应该具备的一种优良品德,只要真正懂得鲁迅精神实质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为何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想也就在于此吧。

二、从批判中看来鲁迅先生以高度的爱憎感情和正直无私的品质面对自己的亲友,这种态度真是让我们钦佩啊!不仅如此,鲁迅对旧社会人物的讽刺与鞭挞同样令人拍案叫绝。

当你想到阿长“切切察察”的为人处世,甚至她因为见到孩子拿起刀而追赶他的情节;想到孔乙己遭人耻笑而他不改变笑容的吝啬行为,便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也是这些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

然而细想想又会觉得先生可恨可悲的地方正在于此,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仍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么样对待周作人这位“胞兄”呢?前面提到过,鲁迅以前是称呼“三弟”的,这次为何改称“作人”呢?最初的称呼是“作人”吗?似乎很难想象!我们知道,鲁迅一生辛苦,所以在家中,弟弟却拥有所有财产,尤其是其母对儿子的溺爱更是让周作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周作人呢?先是靠娶妻维持生活,后又走上文学道路,虽已颇有名气,但最终还是由于“脑筋不灵光”,使家庭陷入困境。

后来周作人将自己关进了“小楼”,并以为避世可以求得清净,但当他遇到闰土的女儿时,还是决定把她带到北京,就像他的许多徒弟一样。

〖2021年整理〗《灯下漫笔》赏析

〖2021年整理〗《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赏析初读鲁迅杂文《灯下漫笔》,心中有些惴惴,惟恐学生们难以领会,又陷入“鲁迅文章难读”之怪圈;再读《灯下漫笔》,耳旁秋虫唧唧,窗外已是灯火阑珊,眼前却柳暗花明,一幅幅画面开始不断地闪现……一、体察国势——风雨如磐暗故园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所言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的观点。

指出他们所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而生于“乱世”,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只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中轮回。

20212021的中国,是一个变乱纷乘,黑暗异常的社会,军阀混战,人民遭殃,老百姓已沦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在这“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鲁迅先生审时笃势,创作了《灯下漫笔》这篇奇文,提出了要对社会“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年代”的观点。

这是推陈出新的观点,这是与历来中国的正统历史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第三只眼看中国历史,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这是在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跳出了“鲁迅文章难读”的怪圈。

二、灯下漫笔——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而“漫笔”之意如何呢?“漫”既是写作的内容的“漫”无边际,随意自由,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

《灯下漫笔》告诉我们什么

《灯下漫笔》告诉我们什么

《灯下漫笔》告诉我们什么新选为高中课文的《灯下漫笔》(节选),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杂文。

在这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中,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反思,并告诉人们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国民从古至今的奴性。

1.对历史本质的反思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一贯性的,他总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关注这一问题。

“五四”时期,他曾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而在《灯下漫笔》中,思想更为成熟的他进一步明确分析到: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只存在过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真是一针见血!他掀起了历史灿烂辉煌的面纱,将其还原为血淋淋的本来面目。

原来,中国的百姓从来就没有做成过“人”!太平盛世,百姓服役纳粮,受到种种的剥削和压迫;漫长乱世来临,“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他们更要受到官、匪的双重压迫和毫无道理的杀戮,连做牛马的资格都丧失了:百姓就生活在这样不断交替的时代中。

从百姓的命运看,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吃人史,而百姓正是那食人盛宴上的牛羊鱼肉!2.对现实黑暗的揭露对历史的反思是为了关照现实。

当时中国国民的地位是奴隶还是“下于奴隶”呢?从他们被当时的政府弄得“几乎要绝食”,然后亏本兑换现洋的情况看,是人变成了奴隶;而在现实中总是“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只好“迁进租界”或者“避入教堂”,借此“做稳奴隶”来看,当时的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处于“下于奴隶”的地位。

鲁迅先生以大无畏的气概直面着现实的黑暗,对这一不把百姓当人看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诅咒,他希望,这样的现实早日结束。

3.对国民奴性的解剖为什么从古到今中国的国民总处于这样一种可悲的境地呢?鲁迅先生认为,统治者残忍暴虐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完全不顾规则滥砍滥杀,使得百姓有限的反抗归于绝望。

但是,国民自身奴性太重却是更重要的原因:长期的虐待和杀戮使中国的百姓不再想做“人”,只希望当奴隶,做牛马,按照规定服役纳粮,磕头颂圣;于是能变成奴隶,便万分喜欢;甚至,在沦落“不及太平犬”的生存状态时,仍少见于反抗到底的决心,仍在指望做牛做马,从而自觉地维持着这个非人的世界,使它得以延续数千年!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作出了无情的解剖和深刻的批判,国民们正如阿Q一样麻木健忘而缺乏现实的反抗精神。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

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1936年10月19日逝世。

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着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

鲁迅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一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在鲁迅的杂文集里,我最喜欢《灯下漫笔》。

有一个很浅显易懂的例子:某青年在大热天被太阳晒得皮肤红肿,感到非常不舒服,想要到北京的美容院去治疗,但不知道那里究竟收费怎样,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

正巧,他在报上看到有一位先生开了一个小专栏,于是便打电话过去,对着电话侃侃而谈自己的苦恼。

说完之后,他立即就有了主意,因为那位先生正好也准备到美容院去做“美容”。

听完之后,鲁迅先生就给这位青年寄去了医药费。

真是及时雨啊!如果他当时没有这样做,不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难处,他的窘况就会长期埋藏在他的心里了吗?本来嘛,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和孙中山先生并称的伟大的革命先驱,是一座高耸的灯塔,可以指引广大的青年人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理想、确定自己的方向的征途上少走弯路,节省宝贵的时间,增加胜利的把握。

谁都知道,青年人能否顺利地成长成熟,关键在于有无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说,提高青年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

现在鲁迅先生到了晚年,又更进一步,为青年人指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他们不致由于迷失方向而陷入空虚和烦恼,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

就这么一句,足以使我们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激动不已。

尽管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修改和完善,但是我觉得有了这么一个可靠的导师和前进的坐标,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地去战胜困难,克服种种干扰和障碍,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绘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带着这盏明亮的灯,沿着鲁迅先生开辟的新航道,一起驶向远方吧!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料集《中国小说旁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灯下漫笔》课文赏析

《灯下漫笔》课文赏析

《灯下漫笔》课文赏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独到观察和深入剖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束缚。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独特的语言特色、巧妙的结构安排、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重要的文学价值而备受赞誉。

一、主题思想《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是揭示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呼唤民主自由的理想社会。

鲁迅先生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梳理和反思,指出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束缚,提出了建立民主自由社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一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语言特色《灯下漫笔》的语言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

鲁迅先生的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寓庄于谐,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和深刻。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灯下漫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三、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灯下漫笔》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主题思想。

四、写作技巧在写作技巧方面,《灯下漫笔》也堪称佳作。

鲁迅先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复杂的历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刻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写作技巧使得《灯下漫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鲁迅先生文学才华的重要体现。

五、文学价值总的来说,《灯下漫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鲁迅先生个人文学风格和才华的重要体现。

鲁迅《灯下漫笔》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全文、注释和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全文、注释和赏析一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 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大学语文第六讲《灯下漫笔》

大学语文第六讲《灯下漫笔》
忍受。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宁”为,太不平但犬不不当做人,还 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乱人世们人羡慕牛马,发 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 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 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 牛马了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 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这里要讲的《灯下漫笔》一文出自杂文集《坟》。
《灯下漫笔》讲解
“漫笔”:“散”漫无拘、笔 女“迅开日有下透夜好明来鲁大在的己的时是于作全先始本一面过里像朗。迅家日天渐。,作鲁他一二命的家楼生写作天,台,感,(是的下衣渐当者迅便《、、运国““萧都站文家夜只灯只到但爱心和脱鲁更的,开普鲁“第,民灯漫红寂起章增里有的有这带夜无灯去迅多思始覆迅一灯分性下笔有静来了田两他青一时着的从前人在也想写一的部下析格””过下,。涉点的色个的悲,相造黑更和,随章散切常印不作了分漫导问这 去 坐 也 钟 房 灯 窗 鲁 凉 “ 印 的 夜 直 人心”文人常象仅的作。的笔致题样 , 到 有 的 间 罩 门 迅 的 因 ” 面 、 接 生意了使显》仅 时 者(论” 这《的 窗 书 这 时 还 发 照 是 光 为 , 具 灯 地 体、。他得是 间 的题题 种)回回 外 桌 样 候 亮 出 耀 在 辉 白 而 和 前 说 验兴因们两点 , 写:解 处忆月 天忆 也 边 的 , 着 的 着 里 “ 衣 出,,之此温样独 露明 也 作思境鲁光 人: 是 , 观 我 灯 青 , , 人 裳 鲁所暖,,自 出了 表 习夜 这考的迅里 人一 在 察 走 , 色 那 他 的 ” 迅至,面 灵写 明 惯安是 个中原先之点 那 : 过 那 的 不 注 言 真…。写对 魂造心《国因生间声 绿 他 是 光 是 视 行 正…因出“的化,灯国及不》各音色所青,月着所在,此的赤“在所下民由知)有没的住色在光民想月,文条深白织漫的此不一有台的的漆,族,光夜条”天显的笔处形觉道了灯大灯黑但的一是和”与示幽》境成的高,下楼光的我将样真的“黑只玄就、自墙鲁的。诚“真夜属, 一篇散文。

灯下漫笔 第一课时演示课件

灯下漫笔 第一课时演示课件

思考: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 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 (请用课文第7 (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 语句回答。)
社会历史本质
“治”——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乱”——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号召青年创造“第三样时 代”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灯 现实:事(兑钞)——想(易变成奴隶) 下 历史:现象 治 漫 笔 现实:不满 乱 ——本质 暂做稳奴隶 想做而不能做 ——号召创造第三样时代
思 考
①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 大的社会历史问题的? ②“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 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③作者如何一步步地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 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 ④鲁迅为什么号召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 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灯 下 漫 笔
鲁 迅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 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 ——萧红 鲁迅先生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 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 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漫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 又是“漫漫” 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 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 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制作
2003.11
“现银兑钞”事件 现银兑钞”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 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钞票贬值
联 系
“变成奴隶” 变成奴隶”
心 理 变 化 类 似
开始:银元装在怀中 沉重累赘 后来:尽管打了折扣 沉垫垫的觉得 安 羡慕牛马 给略等于牛马的价格 心悦诚服,恭颂 太平盛世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知识能力学习要点

高二语文《灯下漫笔》知识能力学习要点

⾼⼆语⽂《灯下漫笔》知识能⼒学习要点《灯下漫笔》知识能⼒学习要点⼀、⽂学常识漫笔,即随笔,是散⽂的⼀种。

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分流⾏。

其内容较为⼴泛。

如科学随笔,可以介绍科学知识或⽇常知识,⼩到花鸟⾍鱼,⼤到星际太空;如⽣活随笔,写⽇常⽣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还可以抒发⼈⽣哲理,⼩论社会问题。

总之包罗万象。

随笔,因其“随意”,可长可短,甚⾄⼏⼗字;可放可收,⾃由灵活。

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只求⾔之有物,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漫笔,既是内容的“漫”⽆边际,⼜是“⼼事浩茫连⼴宇”的“漫漫”⼼绪,还是⼀种“漫延”开来的思维⽅式,同时也是散漫⽆拘,笔随⼼意,兴之所⾄的笔墨趣味。

⼆、写作背景《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4⽉5⽇,分两次发表在《莽原》第⼆期和第五期上。

与鲁迅先⽣在此之前发表的《春末闲谈》并称姊妹篇,是鲁迅“社会批评”“⽂明批评”杂⽂的精品。

1925年的旧中国是⼀个⽆⽐⿊暗的社会,帝国主义⼤肆⼊侵和掠夺,北洋军阀垂死挣扎,⼈民处在⽔深⽕热之中。

⾟亥⾰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并没有使中国⾛向光明和富强,中国的封建势⼒依然极端顽固,只是造就了⼀批新的“封建统治者”。

这使对⾰命抱有很⼤希望、并满腔热情地投⼊其中的鲁迅先⽣⾮常失望和痛苦,他曾愤⾔⾄极:“我觉得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命以前,我是奴⾪;⾰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的骗局,变成它们的奴⾪了”(《华盖集忽然想到(三)》)。

另外,与这种政治氛围相应对,⽂化界掀起⼀股“复古主义”逆流,⼀些封建买办⽂⼈以保存中国固有的“精神⽂明”为借⼝,⼤肆宣扬“尊孔读经”“昌明国粹”。

⼀些曾被五四新⽂化运动扫荡过的封建⽂化沉渣泛起。

⽽且它们在帝国主义⽀持下,把⽬光盯在青年⼈⾝上。

《京报》的所谓“青年必读书”,就是诱使青年踱进研究室研究“国故”,妄图消磨青年的⽃志,使他们离开激烈的现实⽃争。

这些现象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强烈的责任感促使鲁迅先⽣要揭露统治者的阴险⽤⼼,引导青年们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并针锋相对地提出“青年⼈不要读中国书”的观点。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

《灯下漫笔》课文鉴赏说明邹隆花一整体感知1 主题思想这篇文章写于20xx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镐头,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老百姓。

《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

《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

《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灯下漫笔》中的情与理文学鉴赏是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章思想的统—。

内容的分析,主题的把握是体会感情的基础。

离开思想内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会变得虚幻,而纯粹的理性分析,不注意感情的把握,文章也会索然无味。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节选)》(以下简称《漫笔》),是一篇既有深刻思想又包含激情的奇文,教学中应首先理解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文中丰富的感情。

一、以小见大,由事入理《漫笔》从换银元说起:“为了方便,把银元换成钞票。

钞票贬值,心中惶恐,千方百计再打折换银元,被欺骗,被愚弄,却心安,喜欢。

这就使作者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从旧营垒中杀出,痛恨封建制度,痛恨反动统治者,同情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批判国民劣根性。

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换句话说,鲁迅先生对封建制度、反动统治者的批判,是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结合在一起的,他以这种思想观察中国的现状,思考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现钞换银元的小事,与鲁迅先生的思想结合,无意中想到“变成奴隶,万分喜欢”,是为必然中的“突然”。

假如,鲁迅先生不曾深刻剖析国民性,包括对自己的严于解鲁迅先生写作此文时,社会现状非常黑暗,“百姓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入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作为知识分子,不仅要考虑现实,还要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

有的人向往古之治世,这是在拒绝接受新的民主思想,自身首先就有奴隶心态,以此指导国人,岂不误国误民了。

所以鲁迅先生大声疾呼,“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的第三样时代”,即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漫笔》一文,表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找出中国积贪积弱的病根,剖析国民劣根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高举的是争取人的价值的旗帜。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共分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各有侧重,相对独立,体现了“漫笔”“任意而谈”的特性,但又互相衬托和照应,共同服从于全文统一的主旨:对封建的“奴隶规则”、“固有文明”和国民的奴化思想进行深入的批判。

先看第一部分。

作者一上来讲了一个“钞票换银元”的例子,那还是在十年以前,袁世凯称帝,蔡锷发兵声讨,北京的军阀当局乱成一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的市民忙着换银元,自然不失为对北洋军阀统治表示怀疑和不满的一种表现。

可贵的是鲁迅不但没有忘掉往事,还在“念念不忘”之余做出了独特而深入的开掘,察觉到了市民群众不思根本反抗、但求苟安保守的心理状态,更可贵的是鲁迅在议论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也摆了进去,沉痛地写道:“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番独立成段的议论和感叹,何等突兀醒目,出人意料!作者正是经过这么一番归结和顿挫,随即改用汪洋恣肆的笔法,广泛援引各种史料和实例,多方面地进行剖析和鞭挞,闪耀出灼热的逼人的光芒。

鲁迅《灯下漫笔》优秀课文解读

鲁迅《灯下漫笔》优秀课文解读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 --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 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 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 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 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百姓是奴隶, 是③人共而同非本人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 段】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 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 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 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 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 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 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万分欢喜”。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 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 “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我们在阅读时, 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
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解作析者文独具题
时代背景

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
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
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
统层层因袭,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
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
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
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
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
里沉睡的人们。
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 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袁世凯称帝在天坛祭天
义和团战士
香港居民吸鸦片的情景
旧北京杂志、人力车夫、当铺
清代市井居民
女囚
清人梳妆、五口之家、刑场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3月8日的《莽原》周刊上所发表的一篇杂文。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谈作文教学的问题,第二部分谈读书治学的问题。

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传统文化极为憎恶,认为其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作者的反复申述,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

课堂上,即使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也不能完全照着书本上写的来。

倘使老师所举的例子不好,学生就不能尽情地发挥,结果往往只知皮毛,不得要领,在写作文时往往空洞无物,肤浅可笑。

但若所举的例子太好,则又未免喧宾夺主,甚至于夸大其辞。

因此老师必须选取恰当的材料,才能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表达事理,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佳作来。

2。

有些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用法,懂得它的来龙去脉,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在小学时学习拼音,不少字音如“ n”和“ l”、“ sh”和“ s”等,光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而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并且能熟练运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否则只能是死记硬背,反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要一味地把自己限制在所谓的框框里。

必须摆脱“框框”,像天马一样在天空中翱翔,才能感受到美妙无比的境界,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可以不受约束呢?没错,是应该不受约束,但关键是要敢于突破,敢于怀疑,敢于打破常规。

如果只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最终就只能做井底之蛙,没有前途可言。

4。

很多人写文章总是拘泥于旧套,害怕与别人雷同,动辄援古喻今,就如被钉住了似的,以致于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另辟蹊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5。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没有止境,就算到了八九十岁,也仍需继续学习。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赏析灯下漫笔一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④,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⑤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赏析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欣赏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欣赏《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因为它可以让你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也可以领悟到更多的哲理。

从《灯下漫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对生活的态度,他没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也没有白居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

但是,在这一切平凡之中却蕴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读来却有如此不同的感觉。

那就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经验,让人受益匪浅。

在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也曾因怀才不遇而彷徨过、愤慨过,但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在对古往今来的深思后,在亲身的体会中,又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当然,还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细品《灯下漫笔》,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其实这只是感受而已。

我觉得文章并不像外表一样的平淡无奇,而是有着令人难忘的魅力。

在《灯下漫笔》里,我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那些残酷事实的控诉,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对命运坎坷的抗争。

如文中所写:我有时看见大家在烈日底下团团地坐着,静静地等候凉风来,心中暗笑,以为这是避暑的好法子,后来看见大家已将衣服脱下,我便马上用手遮住脸。

这时候,我仿佛看见了在极严冷的冬天里,喝冰水的人伸着舌头,满脸通红,与火热的太阳争着,希望比别人活得长,而自己也就灭亡了。

文中所描写的一幅幅图画都很形象,他对待社会、人生、自然的认识,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也许正是他悲惨的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特的人生体验,才使他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融入到了作品中,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那种酸涩苦辣,五味杂陈。

由此可见,他的思想与性格的确与众不同。

面对生活,他决不低头,面对生死,他也没有屈服,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篇《灯下漫笔》,才有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灯下漫笔》虽短小简约,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揣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 (1)讽刺当时的现实是老 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
(2)结尾发出震天一吼: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 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 的青年的使命。”
三、初步鉴赏课文
1、讨论问题 (1)关于货币贬值的知识 (2)纳粮:交赋税 (3)对文中“奴隶”的理解
(4)人的价格:尊严、人格、价值等
3、小结:文中包 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 感,有对封建专制和封 建暴君的愤怒抨击,有 对百姓悲惨境遇的深切 同情,有对未来时代的 热切期盼。全文感情基 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 讽刺、批判、同情融为 一体。
四、鉴赏课文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 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揭示了中国老百姓的奴性心理, 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乱”是 长期的,“治”是短暂的,老百 姓把做奴隶当做是一种奢望,一 种享受,“喜欢”二字包含着辛 酸、悲愤与无奈。
2、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 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 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 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 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 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 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 已等于牛马了。 (抓住关键词)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当时 容易满足的心态和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社 会原因-专制暴力。通过打比方,愤怒抨 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 “太平盛世”。
二、整个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听录音,注意听清字音,品味感情起 伏变化 2、字词积累
兑(换)现 国粹(精华)
嗜(特别好)好
编纂(编辑整理) 筵(筵席)宴
发祥(指最初发生的地方)
神往(心里向往) 厘(整理)定
时日曷(何不)丧
数(多次)见不鲜
万姓胪(陈列)欢
降格(降低校准)以求
3、理清思路
(1)钞票兑银事件的经过。
3、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 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 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 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 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 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 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 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 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 样跑。
第 一 部 分
(2)作者由一件事产生 的联想,得出推断:我们 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 了之后,还万分欢喜。
(3)作者对上述判断的 论证。
第 二 部 分
(1)作者由第一部分的推 论得出进一步的推论: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 有争取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守是奴隶,到现在 还如此。”
(2)回溯中国的历史, 得出直截了当的说法: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 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 隶的时代。”
(2)作者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如何? 中国人:没争到“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 统治者:对老百姓只是进行压迫、 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 资格; 中国社会:“做奴隶而不得的时 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作者在阐述自己对这三 个方面的认识的时候,蕴含了什 么样的思想情感? 老百姓:同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统治者:无情地讽刺、愤 怒地声讨、严厉地批判。 中国社会:循环于“两个 时代”的怪圈之中,但对未来 时代的深切期盼,希望中国跳 出这两时代的怪圈,走进未曾 有过的“第三个时代”。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 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 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 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循环,也就是“先儒” 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 人物,从后日的“臣民”来看, 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 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抓住关键词)本段揭示了老百姓 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刺国民麻 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神。
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 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奴隶规则”的含义,它指的是“怎样服 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这里 可以看出作者奴国人之麻木,奴国人之不争。 5、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 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 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 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抓住关键词)揭露了当时的现实,仍 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姓仍处 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境地,寄予 了深切同情。
2、沿波讨源,明确情理 提示:鉴赏文章的情和理,首 选要明确对何人何事抒情,就何人 何事说理;其次,要弄清人与事各 有什么特点;第三,明确作者对此 是如何评价、判断的;第四,推断 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1)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 三个方面:中国人(老百姓)、统 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7、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具有讽刺意味, 实际上仍是强盗官兵交互为祸的时代,老百 姓仍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提示:品味含义丰富的语 句,可以借助以下方法:一是抓 住关键词,揣摩语意;二是采用 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住主干,明 题旨,理枝叶,明深意;三是抓 句子所运用的辞格,体味句子的 深意。四是联系内外语境进行揣 摩。
一、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春,正是北洋军阀统治 的末期。但是鲁迅写作本文,并非仅仅着眼于 当时的现实,同时,也把视线移向深远的中国 历史,并把当时的现实看做是以往历史的一个 发展。古代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 年,近百年帝国主义的侵入,又变中国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于是,中国人民除了长期 遭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又受到帝国主义的蹂 躏,始终处于牛马一般的奴隶地位。北洋军阀 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还在思想文化 领域加强了统治,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反干革命空气浓厚透顶 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 都想来堆在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 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