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6fbf351a37f111f1855b8a.png)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获益?
26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获益?
• CATIS、ENOS研究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 疗与良好预后无显著相关。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4/10/2017
编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霞
目录
4/10/2017
1. 脑 卒 中 患 者 血 压 管 理 的 重要性
2. 脑卒中的分类分期 3. 脑 卒 中 急 性 期 的 血 压 管
理 4. 脑 卒 中 恢 复 期 的 血 压 管
理
2
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的重要性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压管理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转归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能降低卒中再发率?
J Neurol Sci.2014;341:182.
22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获益?
23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获益?
24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是否获益?
• The major CATIS and ENOS trials indicate that the initiation of oral BP-lowering treatment in the first 48 h of AIS is safe but without clear improvement in outcome.
Circulation. 2008;118(2): 176-187.
4
脑卒中患者血压管理的重要性
急性高血压反应的发生机制: • 颅内压增高(Cushing’s现象,见于大面积脑梗死) •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 膀胱充盈 • 恶心、呕吐 • 疼痛 • 低氧的生理反应 • 应激反应 • 未被发现或处理不当的慢性高血压 • 焦虑
中国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南(3篇)
![中国卒中防治血压管理指南(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3b38b1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6.png)
第1篇一、前言卒中,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血压管理在卒中防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血压管理的科学依据和指导,以提高我国卒中防治水平。
二、血压管理目标1. 控制血压在目标范围内:一般人群血压目标值应为<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目标值应为<130/80mmHg。
2. 降低卒中风险:通过血压管理,降低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3.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控制血压,减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血压管理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综合管理原则:血压管理应结合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3. 长期坚持原则:血压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坚持治疗,定期监测血压。
四、生活方式干预1. 饮食管理:提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饮食,限制饮酒。
2. 体重管理: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3.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4.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降低血压,限制饮酒可减少血压波动。
5.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五、药物治疗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2.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耐受性调整药物剂量。
3. 药物联合: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
4. 长期用药:患者需长期坚持用药,避免突然停药导致血压反弹。
六、非药物治疗1. 血压监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
2.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有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狭窄程度。
3. 脑血管造影:对于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患者,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4. 预防性治疗:针对有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防治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130b1e2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4.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防治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比普通人患脑卒中的风险大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上升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率会提高3倍;单纯性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上升至159毫米汞柱,脑卒中的发生率会上升40%。
如果血压升得很高,并且长时间不受控制,会引发脑功能动脉硬化、管腔变窄或闭塞,进而引发中风,因此,高血压为引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并且,高血压可能会引起脑部血管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因此,高血压为脑出血的主要诱因。
那么高血压患者应当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呢?一、稳定血压血压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发脑中风,高血压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服降压药,因此应当避免服用大剂量降压药短时间内大幅度降压,通常情况下,2~3个月内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为宜。
二、稳定血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患者出现脑中风的几率更大些,因此,降压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稳定血脂水平。
三、预防血凝血小板凝集为出现脑中风的病理因素,高血压患者可通过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常用药物为小剂量阿司匹林。
四、规律生活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情绪波动大,平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平时多锻炼身体,每天的运动量保持在半小时左右,量力而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没事可以散散步、扭扭秧歌、做做保健操等。
五、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高血压,而此类患者的血管也非常容易受损,进而引发中风。
积极、有效控制糖尿病对于脑中风的预防来说非常重要。
六、心理调节此类患者平时应当保持豁达的胸襟和开朗的心态,懂得进行自我排解。
平时可为自己增加些文娱活动,如书法、绘画等,对于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七、多喝水平时应当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尤其在睡前、晨起之时,喝上适量的温开水更是有益身心健康。
八、畅通大便便秘会加重腹压,进而引发血压上升,排便的过程中如果用力多度可能会诱发脑卒中,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膳食,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以免发生便秘。
高血压+卒中
![高血压+卒中](https://img.taocdn.com/s3/m/c26510617e21af45b307a82e.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优选降压方案
脑保护 作用机制
干预 卒中多重 危险因素
预防卒中 循证证据
7
除高血压外,脑卒中还有其他多重危险因素
房颤
房颤1
使卒中风险增加3倍 新发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更高
左室 肥厚
左室肥厚2
使所有卒中风险增加1.1倍
使致死性卒中风险增加3倍
糖尿病 胰岛素 注射
糖尿病3,4
2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降低血压显著降低卒中死亡率
SBP每降低 2mmHg,心脑血管死亡风险降低7%-10% 降低卒中死亡率
10%
SBP平均降低 2 mmHg 降低缺血性心脏病
荟萃分析: 61个前瞻性观察研究 1 000 000名成人 12 700 000患者-年
Lewington S,et al. Lancet 2002; 360:1903-1913.
3 2 1 0 6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45% 45%
p=0.01488 p=0.01488
月
Sawada T, et al. Eur Heart J 2009;30:2461-9.
16
代文®预防脑卒中与氨氯地平相当
研究事后分析:5006对缬沙坦-氨氯地平配对患者,平均随访4.2年
代文®有效对房颤进行一级和二级预防
房颤一级预防: 代文®较CCB降低新发房颤风险
新发房颤降低
房颤二级预防: 代文®较CCB和ACEI降低复发房颤风险
16%
事件发生比例 p=0.046
周 随访时间(年)
13760例既往无房颤病史的高危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4.2年 369例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随访1年,研究过程中各治疗 组血压控制相当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4d5c3983d049649a66581d.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我国是高血压大国,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1):24-56.][1]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30%,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慢病的社区化管理,在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血压控制不佳而引起的并发症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仍旧是严峻的挑战。
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第8期).629-643][2]。
大量试验证明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为心肌梗死5~8倍。
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也指出,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
积极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循环的特点脑组织主要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
两套动脉系统在颅内反复发出分支,形成侧支循环及大脑动脉环,后逐渐汇成静脉。
颈内动脉供应眼及前3/5大脑半球,椎动脉则供应剩余的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等[[3]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 陈主初,郭恒怡,王树人,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脑组织对葡萄糖和氧的需求十分巨大,但自身储备很少,在静息状态,成年人全脑的血流量可达800~1000ml/分钟,约为心输出量的20%,脑血流只需中断数秒,即可导致意识丧失,如果中断数分钟,则将引起永久性脑损害。
正常情况下,脑循环的灌注压约80~100mmHg,当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范围波动时,脑血管可通过Bayliss效应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与舒张,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策略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e68f44cf90f76c660371a79.png)
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策略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及生存质量的疾病,根据WHO的数据显示全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原因第二位,而我国形势更为严酷,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致死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我国目前有脑血管疾病人群700万,是城市农村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农村地区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
而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且可控的危险因素,7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众多研究已经证实积极控制高血压能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故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血压管理尤为重要。
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80%以上,因此,有效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是减少脑卒中发生的关键。
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压管理。
一、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7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尤其是那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原因主要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
多数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后24小时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小时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
目前有关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缺血性脑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一直备受争议和关注。
有证据表明,发生脑卒中后,脑血流的自动调节系统受损,这时脑血流量更多的依赖于平均动脉压,血压过低可导致脑组织缺血;而过高的血压则容易引起脑组织的过度灌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体液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形成脑水肿和颅内出血。
所以维持一定的血压,对病灶周边脑组织的充分血液供应对挽救缺血半暗带区濒危的脑细胞至关重要,而这时脑血流自我调节功能受损,血压过高也会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及其他相关脏器功能受损。
因此,对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重在“管理”,而非简单的“降压”。
因为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所有指南都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一致的建议是除非存在一些威胁生命的内科情况,如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肾衰竭等,否则不主张积极降血压治疗。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https://img.taocdn.com/s3/m/4cd8b05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a.png)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卒中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首位原因,也是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为推动心脑血管领域从业人员对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更加规范合理,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与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制定工作,组织国内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专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据,形成对卒中患者高血压临床诊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本共识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的指南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级别(表1)。
1、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及血压靶目标出血性卒中减压管理流程图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 h内开始降压治疗,并在1 h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收缩压>220 mmHg的脑出血患者,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对于收缩压在150~220 mmHg、发病6 h内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是安全的(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 mmHg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Ⅱb类推荐,A级证据)。
(4)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和收缩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脑出血早期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纠正抗凝)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Ⅱa类推荐,B级证据)。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但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卒中病人高血压的管理
![卒中病人高血压的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c2ec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fa.png)
02
高血压的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钙通道阻滞剂等。
药物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适时调整药物 剂量,以达到最佳降压效果。
新型降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 将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卒中病人高血压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如患者依从性差、并发症多、管理 难度大等。
机遇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 卒中病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将得到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将得到改 善。同时,也为相关医疗产业提供了 发展机遇。
卒中病人高血压的管理
• 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 • 高血压的管理策略 • 卒中病人的高血压管理 • 案例分析 • 未来展望
01
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
卒中与高血压的关联性
01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卒 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70%的卒 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02
高血压可导致脑部血管内皮损伤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 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引发卒中 。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在卒中后的恢复期,高血压的管理同样重要。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 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减少盐的摄入等。此外,定 期监测血压和评估卒中后高血压的影响也是必要的。
长期高血压管理计划
总结词
为卒中病人制定长期的高血压管理计划 ,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和维护健康。
VS
详细描述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c1df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0.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约有3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高血压。
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有效的血压管理对于预防脑卒中复发和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血管壁损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堵塞,从而引发脑卒中。
此外,高血压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起颅内出血,进而导致脑卒中的发生。
因此,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至关重要。
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目标
对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血压管理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以减少脑卒中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注意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等。
三、血压管理的方法
1、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
降压药物可选择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ARB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目标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2、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盐、低脂、适量运动、戒烟、控制饮酒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血压波动,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患者可以在家中自测血压,或者定期到医院进行血压监测。
四、结论
对于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有效的血压管理对于预防脑卒中复发和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并定期监测血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脑卒中时合并高血压的处理
![脑卒中时合并高血压的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dcb3c416fc700aba68fca8.png)
脑卒中时合并高血压的处理渠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 635200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病群体多集中在人类的老年阶段,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威胁极大,致病和致残几率很高。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诱因之一,很容易导致脑卒中和高血压的合并疾病,我们应该给予这类疾病的人群高度重视。
本篇文章将探讨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时的处理。
1.脑卒中与高血压1.1脑卒中脑卒中是指由于脑动脉的一个分支发生闭塞或破裂导致出现脑组织的出血或缺血的疾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很多,高龄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在这些人中高血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研究调查表明,75%左右的脑卒中病例患有高血压。
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引发脑卒中的发病,比如抽烟喝酒、体重超标和不合理运动等。
对于脑卒中的发病,早期进行干预是能够减小几率的。
1.2高血压老年群体中高血压是常见的疾病之一。
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会发生硬化,以致弹性变小,因此自动调节的能力弱。
如果患者的血压比平时自身下降30%,那么大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就会受到影响,这就会导致大脑的血流量变少,极有可能出现短暂性的脑缺血。
在血压瞬间上升达到特定限度时,患者的大脑血管就会被强行扩张,此时大脑的血流量就会增加,这种情况会带来脑水肿的危险。
高血压的患者通常有动脉粥样硬化和胆固醇沉积的病理特征,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变窄,甚至是堵塞。
部分患者的动脉会出现动脉粗细不一和血液粘稠度增加的现象,这就会脑组织的血流减缓,供血不足,也会导致组织软化或者坏死。
严重的病患若脑血管阻塞了,就可能导致部分肢体麻木或瘫痪、语言功能紊乱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由上可知,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控制血压对脑卒中的早期干预有重要作用。
2.脑卒中时合并高血压的处理脑卒中在医学中共出现两大类型:一是疾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血性脑卒中;二是短暂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缺血性脑卒中。
通常情况下,病患在脑卒中出现后的短期内会出现身体的变化,比如疼痛、大脑缺氧和隐性高血压等;另外,还有体内物质含量的变化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出现脑出血或脑梗死。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降压治疗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降压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f448bfe2f60ddccda38a0f6.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降压治疗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有效控制血压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1. 脑卒中与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我国死于脑卒中患者超过100万人/年,研究证实高血压与脑卒中有密切的关系:TOAST研究显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70%以上患者合并高血压,SHEP 研究及STONE临床试验均证实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根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脑血管疾病2010年城市人群死亡率为126.15/10万,农村人群死亡率为145.71/10万,发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2011年北京市50~79岁共38532例脑卒中患者的调查显示,缺血型脑卒中占80.8%。
2.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降压治疗对于脑卒中急性期,关键在于降压还是不降压,降压的速度和幅度如何。
2006年、2010年及2011年ASA卒中指南偏向于尽早积极降压治疗,CATIS研究显示,对于急性缺血型脑卒中患者,降低血压治疗并不能改善预后,国内某些学者则认为:急性期降压应考虑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过了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再把血压调治到理想血压水平。
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指出:对于溶栓患者,应使收缩压低于185 mm Hg,舒张压低于110 mm Hg;对于非溶栓治疗患者,缺血性脑卒中24小时内血压升高应谨慎处理,血压持续升高且收缩压>220 mm Hg或舒张压>120 mm Hg可予以谨慎降压治疗;对于其他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且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可于脑卒中24小时后开始恢复使用降压药物。
3. 脑卒中稳定期血压的降压治疗根据2014年美国高血压指南(JNC 8)推荐,在没有相对禁忌证的情况下,在<60岁的一般人群中,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140/90 mm Hg;在≥60岁的一般人群中,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150/90 mm Hg,降压治疗主要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目标血压。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怎样控制血压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怎样控制血压](https://img.taocdn.com/s3/m/e2702a6dcc22bcd127ff0c79.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怎样控制血压患有高血压又发生了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的患者在发病后若能及时地控制血压。
可有效地防止脑卒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促进病情的恢复。
然而,此类患者的血压不容易控制,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导致其病情的加重,这令很多此类患者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为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就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患者在恢复期和留有后遗症期控制血压的标准及方法介绍如下,以供有需要的患者参考:一、缺血性脑卒中此型脑卒中主要是指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临床研究发现,在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发生6个小时以后,其病变中心区域的脑组织就可出现难以恢复的缺血性坏死,但病变周围的缺血区域或水肿区域经过适当地治疗后其功能可恢复正常,这些区域叫做“半暗带”。
对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就是改善其“半暗带”的供血和降低患者的血压。
但此类患者的血压也不宜降得过低,否则会使其大脑的缺血区域出现供血不足而加重其脑损伤。
因此,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80毫米汞柱左右,将舒张压控制在100—105毫米汞柱之间。
而以往血压偏高但未超过正常标准(140/90毫米汞柱)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60—180毫米汞柱之间,将舒张压控制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
此类脑卒中患者可首选钙拮抗剂中的尼莫地平进行降压治疗。
这是因为尼莫地平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的作用,非常适合高血压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使用。
该药的用法是:每天服3—4次,每次服20~40毫克。
另外,此类患者还可选用尼群地平、尼卡地平、伊拉地平或拉西地平等降压药进行治疗。
二、出血性脑卒中此型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其血压可表现为先升后降。
这是其机体为了增加脑供血而进行的一种自我调节。
如果把此类患者的血压降得过低,就会影响其大脑的供血,引起继发性的脑梗塞,从而会加大治疗的难度。
但如果因为担心将此类患者的血压降得过低而不为其降压,则会使其脑出血加重,甚至可引发脑疝而危及其生命。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ec24a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c.png)
THANKS
感谢观看
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适量饮酒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 ,女性不应超过15克。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使体重 指数(BMI)保持在18.5-23.9 kg/m² 的正常范围内。
心理干预与支持
01
02
03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 心理疏导和认知行为疗法 ,以缓解心理压力。
综合管理策略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遵循医嘱规范用药 。
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调整、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等)和心理干预(如减轻压 力、保持心情愉悦等)。
定期随访与监测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血压变化及病 情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 自我管理能力。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治疗挑战
0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治疗需要平衡降压与脑保护的关系,避免
过度降压导致脑缺血加重。
02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现状与挑战
发病率和死亡率
高发病率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之一,患者数量庞大,发病率居 高不下。
高死亡率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对患者 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利尿剂
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降 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达到降压效 果。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滞AT1受体亚型达到降压 目的。
药物选择与调整原则
01
02
03
04
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 、性别、合并症等,选择最合
适的降压药物。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调控血压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调控血压](https://img.taocdn.com/s3/m/7cbc92c1f90f76c661371a9e.png)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如何调控血压*导读:研究表明,ACEI类降压药较好。
国际降压治疗预防脑卒中再发研究中,选用ACEI+利尿剂取得良好效果,使脑卒中再发率降低28%,总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26%。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有高血压的人比没有高血压的人,脑卒中的危险增加3-6倍;收缩压从120毫米汞柱升高到140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高3倍;单纯收缩压从140毫米汞柱升高到159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增加40%。
但高血压又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不论什么性质的高血压,也不论使用什么手段或药物,也不论在高血压的什么阶段进行治疗,只要能使血压恢复至正常,并且坚持治疗2N3年,就会使脑卒中的风险降低40%。
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调控和药物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5%。
脑血栓发生6小时以后,梗塞灶中心区域缺血坏死已难以恢复;但其周围缺血区或水肿区,经过适当治疗,其功能是可以恢复的,病理上叫“半暗带”,是急性期抢救的重点。
恢复的关键是及早改善供血、供氧、供能,维持适当的血压。
一般认为不应将血压降得过低。
有研究认为,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脑缺血损伤加重。
既往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维持在180毫米汞柱左右,舒张压维持在100N105毫米汞柱之间较好;对既往没有高血压的患者,最好维持收缩压在16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90~100毫米汞柱之间。
2003年美国建议,在急性卒中时,在病人病情稳定或好转前,应把血压控制在大约160/100毫米汞柱的中间水平。
如收缩压≥2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特别是合并心肌缺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则应当降压治疗。
可选用尼莫地平。
出血性脑卒中的降压策略出血性脑卒中常有一个血压先升后降的自然过程,早期血压升高常是机体自我调节的表现,有利于脑灌注;如果急于降压,势必影响脑血供应,带来更大的危险,甚至继发脑梗塞,影响脑、心、肾功能。
一般认为,出血性脑卒中当血压超过220/130毫米汞柱时,应进行紧急降压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血压管理(完整版)我国是高血压大国,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1):24-56.][1]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接近30%,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慢病的社区化管理,在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血压控制不佳而引起的并发症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仍旧是严峻的挑战。
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第8期).629-643][2]。
大量试验证明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为心肌梗死5~8倍。
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也指出,预防脑卒中是我国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目标。
积极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循环的特点脑组织主要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
两套动脉系统在颅内反复发出分支,形成侧支循环及大脑动脉环,后逐渐汇成静脉。
颈内动脉供应眼及前3/5大脑半球,椎动脉则供应剩余的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干等[[3] 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等,神经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4] 陈主初,郭恒怡,王树人,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
脑组织对葡萄糖和氧的需求十分巨大,但自身储备很少,在静息状态,成年人全脑的血流量可达800~1000ml/分钟,约为心输出量的20%,脑血流只需中断数秒,即可导致意识丧失,如果中断数分钟,则将引起永久性脑损害。
正常情况下,脑循环的灌注压约80~100mmHg,当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范围波动时,脑血管可通过Bayliss效应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与舒张,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但当动脉压进一步下降时,血管平滑肌舒张达最大值,脑血流量将出现明显下降,而引起脑功能障碍,若动脉压进一步升高,脑血流量可明显增加,进而引起脑水肿。
脑血流自动调节受多种因素影响。
2.血压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在引起内皮细胞增生的同时促进脂滴渗入血管壁,进而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粥样硬化又是导致多种脑血管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
根据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部位、血管解剖等特点可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高血压除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还可以导致动脉瘤等形成,粥样斑块、动脉瘤破裂,形成出血、急性血栓等结果。
同时,血压过低又会导致脑部供血下降,出现脑组织损伤。
因此,将血压控制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十分重要。
3.脑卒中一级预防的血压管理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根据美国卒中协会统计,每年约80%的脑卒中患者可预防发病,而最重要的预防手段就是血压达标。
亚太队列研究(APCSC)表明,亚洲人群脑卒中同血压水平有更大的相关性,其中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风险增加53%[[5] 罗苑瑜,陈磊,万妮娜,马建林.β受体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再评价[J].医学新知杂志,2013,(第5期).367-369.][5]。
FEVER研究入选了高血压合并至少一项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研究显示利尿剂联合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可使低危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下降39%[[6] 张宇清.我国高血压防治干预策略转型的必要性——FEVER研究及其亚组分析启示[J].中国循环杂志,2013,(第3期).240][6]。
在包含高危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的HOPE 研究在随访中因治疗的结果的显著差异而提前终止,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压治疗,卒中发病率显著降低32%[[7]戚文航,王宏宇.心脏事件预防评价(HOPE)大型国际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第6期).72][7]。
使用不同种类药物的LIFE、HYVET等研究也表明收缩压的降低可使卒中风险下降30%左右[[8] 刘洋.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生存研究(LIFE)[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2002,(第4期).240][8][[9] CJ Bulpitt, NS Beckett,et al,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the Hypertension in the Very Elderly Trial (HYVET),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012) 26, 157–163][9]。
随后的荟萃分析也表明,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各类降压药物均可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病风险。
大量证据表明,高血压患者经降压治疗之后的获益是绝对的。
各国指南关于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卒中一级预防的作用都毫无疑义,普遍认为临床获益主要来源与血压降低,因此,中外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都将降压达标作为预防脑卒中的主要手段。
由于我国人群具有MTHFR 677TT型基因出现频率高、叶酸摄入不足等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现象(约80%左右),有学者称其为H型高血压。
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对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两者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11倍[[10] Li J, Jiang S, Zhang Y, Et al. H-type hypertension a n d risk of stroke in Chinese adults: a prospective 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J] .J.Transl Intern Med, 2015,3:171-178][10]。
CSPPT研究通过长期随访表明,高血压患者在降压的同时补充叶酸,与单纯降压相比,可使首发脑卒中风险进一步下降21%[[11] HuoY, LiJ, QinX, Et al. Efficacy of folic acidtherapy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among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in China: the CSPPT ra n domized clinical trial J.JAMA, 2015.313 (13):1325-1335][11]。
我国《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2] 李建平,卢新政,霍勇等.H型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第4期).295-299][12]建议H型高血压患者除常规干预外,推荐尽可能多地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同时推荐含有0.8mg叶酸的固定复方降压药物;如果固定复方制剂使用后血压不能达标,可联合使用其他种类降压药物,直至血压达标。
4.卒中急性期的血压管理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7%,脑出血约占10%,蛛网膜下腔出血3%[[13] Dariush M, Emelia J, Alan S. Go, et al. Heart Disease a n d Stroke Statistics—2016 Update A Repo 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6.133(4):e38-e360][13]。
卒中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两周。
80%的卒中患者在急诊室或住院期间可出现血压升高。
疼痛、颅压高、恶心、呕吐、卒中后应激状态及病前存在高血压病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
因此在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评估,优先处理紧张焦虑、恶性、颅内高压等情况,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降压药物的选择应尽量减少可能降低脑血流量的药物,要同时兼顾减轻脑水肿和颅内压。
迅速降压可选硝普钠、硝酸甘油、乌拉地尔或尼卡地平等有证据支持的药物。
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约70%在急性期存在血压升高,部分患者24小时后血压开始自发性下降[[14] Tikhonoff V, Zhang H, Richart T, et al. Blood pressure as a prognostic facto r after acute stroke[J]. Lancet Neurol, 2009, 8(10):938-948][14]。
由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给予降压治疗的时机与降压幅度仍有争议。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CATIS)试验包含了发病48小时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的患者,结果提示强化降压治疗获益不显著,但也未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开始降压是安全的[[15] He J, Zhang Y, Xu T, et al. Effects of immediat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on death a n d majo r dis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CATIS ra n 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2014, 311(5): 478-489][15]。
而脑卒中后早期控制高血压和低血压试验(CHHIPS)研究表明积极治疗组血压显著下降,且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事件,3个月后,治疗组的死亡率也有下降。
但也有学者认为收缩压和卒中预后之间呈U型关系,当收缩压在14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预后较好。
因此,国内外高血压、脑卒中指南中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的时机和目标都不尽相同。
但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考虑溶栓的患者,各指南均认为血压过高增加溶栓后出血风险,建议将血压控制于≤180/110mmHg,推荐使用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等降压,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波动情况[1][[1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第4期).246-257][16]。
对于不考虑溶栓治疗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之内的降压治疗应该格外谨慎。
国内高血压及脑卒中指南均建议血压持续升高,SBP≥200 mmHg或DBP≥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
AHA/ASA脑卒中指南建议血压≥220/120mmHg或有严重合并症的,24小时内将血压降低15%是可以考虑的[[17] Furie K L , Jayaraman M V . 2018 Guidelines fo 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18:STROKE/AHA.118.0201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