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定义、概念、分类与命名
强基计划生物学习内容
强基计划生物学习内容第一章强基计划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1.1 生物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1.1.1 生物学的定义1.1.2 生命的特征1.1.3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1.2 生物学的发展历史1.2.1 生物学的起源与发展1.2.2 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1.2.3 生物学的应用领域1.3 生物学的实验方法1.3.1 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1.3.2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1.3.3 生物学实验的安全措施1.4 生物学的学科特点1.4.1 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性质1.4.2 生物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1.4.3 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5 生物学的学习意义1.5.1 了解生命1.5.2 认识自然1.5.3 增进环境保护意识1.5.4 促进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应用1.5.5 强化科学素养第二章生物的结构与功能2.1 细胞结构与功能2.1.1 细胞的发现与发展2.1.2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1.3 细胞的分裂与增殖2.2 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2.2.1 组织的结构与功能2.2.2 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2.3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协调2.3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2.3.1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2.3.2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2.3.3 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2.4 物质的能量转化2.4.1 生物的能量来源2.4.2 生物的能量利用2.4.3 生物的物质转化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进化3.1 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3.1.1 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3.1.2 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3.1.3 遗传物质的复制3.2 遗传基因与遗传变异3.2.1 遗传基因的概念3.2.2 遗传变异的产生3.2.3 遗传变异的类型3.3 遗传规律的描述和解释3.3.1 孟德尔遗传规律3.3.2 基因的分离与连锁3.3.3 遗传规律的解释3.4 进化论的基本原理3.4.1 进化论的内容与发展3.4.2 天然选择与适者生存3.4.3 进化与分类的联系第四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4.1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4.1.1 有丝分裂的过程4.1.2 减数分裂的过程4.1.3 生物的生殖方式4.2 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2.1 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2.2 动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2.3 微生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4.3 生殖的调节与发育4.3.1 生殖的调节4.3.2 生物体的不完全变态发育4.3.3 生物体的完全变态发育第五章生物与环境5.1 生物与生物团队5.1.1 生物的种群5.1.2 生物的群落5.1.3 生物的生态系统5.2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5.2.1 生物与光照的关系5.2.2 生物与温度的关系5.2.3 生物与水分的关系5.3 生物的适应与演替5.3.1 生物的生境适应5.3.2 生物的种群演替5.3.3 生物的生态位5.4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4.1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5.4.2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5.4.3 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六章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6.1 生物技术的概念与分类6.1.1 生物技术的定义6.1.2 生物技术的分类6.1.3 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6.2 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技术6.2.1 基因工程的概念与技术6.2.2 基因工程的原理6.2.3 基因工程的应用6.3 细胞工程的原理与技术6.3.1 细胞工程的概念与技术6.3.2 细胞工程的原理6.3.3 细胞工程的应用6.4 生物技术的伦理与安全6.4.1 生物技术的伦理原则6.4.2 生物技术的安全措施6.4.3 生物技术的法律与政策第七章生物学实验与应用7.1 生物学实验方法7.1.1 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步骤7.1.2 生物学实验的常用技术7.1.3 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处理7.2 生物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7.2.1 生物学实验的设计原则7.2.2 生物学实验的数据分析7.2.3 生物学实验的结论判断7.3 生物学实验的应用7.3.1 生物学实验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7.3.2 生物学实验在医学中的应用7.3.3 生物学实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总结:强基计划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进化、生殖与发育、生物与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学实验与应用。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行星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小行星的基本概念1.1 小行星的定义小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转的天体,它通常比流星大,但比行星小。
小行星通常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小行星的大小很小,因此直接在夜空中观察并不容易发现,但在特定的观测条件下,可以看到一些光点飞过星空,这些就是小行星。
根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定义,小行星主要包括:太阳系内的太阳系天体,不是恒星或彗星,运行周期小于200年。
1.2 小行星的分类根据小行星的特征和运动轨迹,可以将小行星分为不同的分类,例如:(1) 主带小行星: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内,它们绕太阳运行。
(2) 近地小行星:也称为地球近卫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靠近地球,是潜在的地球撞击危险对象。
(3) 阿波罗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轨道穿越地球轨道,是潜在的地球撞击危险对象。
(4) 非主带小行星:主要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外的小行星。
(5) 木卫型小行星:这类小行星是围绕木星或其他行星运转的卫星。
(6) 其他类别:还有一些特殊分类的小行星,如土卫型小行星,以及远古小行星。
1.3 小行星的命名小行星通常都有自己的编号和名称。
一般情况下,小行星的编号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负责管理,编号是按照被发现的次序依次编号的,比如第一个被发现的是(1) Ceres,第二个是(2) Pallas,以此类推。
小行星的名称是由其发现者或者相关机构提出并申报的,名称也需要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批准。
值得注意的是,小行星的命名通常是基于人名、地名、文化名等,每一个小行星的名称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部分:小行星的物理特征和构成2.1 小行星的大小和形态小行星的大小通常比较小,一般直径在几千米到几百公里之间,大小不一。
因为小行星体积较小,质量较轻,所以重力较弱,因此形态不规则,大多数是椭圆形状。
有一些小行星存在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
2.2 小行星的表面特征小行星的表面特征非常丰富多样,有的表面光滑平坦,有的则是陡峭崎岖。
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化学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物质,由于其固有的特性和化学反应属性,使用前需要进行分类和命名。
分类和命名的目的是确保化学品在特定场合下能够被正确地应用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1. 化学品的分类化学品的分类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而进行的。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化学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1.1 按照物理和化学性质分类化学品可以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进行分类,例如:(1)酸、碱、盐等;(2)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3)气态、液态、固态等。
1.2 按照用途分类化学品可以按照其用途和功能进行分类,例如:(1)工业化学品、医药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等;(2)农药、肥料等。
1.3 按照危险性分类化学品可以按照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类,例如:(1)易燃、易爆等;(2)毒性、致癌等;(3)对水体、土壤等环境的危害程度。
2. 化学品的命名规则化学品的命名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来命名,一般来说,这些规则是由国际化学联合会(IUPAC)制定的。
化学品的名称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物种名称和烷基名称。
2.1 物种名称在命名化学品时,要先确定物种的种类,例如:(1)有机化合物:根据分子中碳原子的数目来确定物种的名称,例如乙烯(ethene)、丙烯(propene)等;(2)无机化合物:根据元素的种类、化合价以及电荷等因素来确定物种的名称,例如硫酸(sulfuric acid)、氯化钠(sodium chloride)等。
2.2 烷基名称烷基是一种含有碳原子的链状分子,当烷基与物种结合时,其名称需要根据烷基的长度和结构来确定。
例如:(1)甲基(methyl)、乙基(ethyl):表示含有一个或两个碳原子的链状分子的烷基;(2)丙基(propyl)、异丙基(isopropyl):表示含有三个碳原子的链状分子的烷基。
3. 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化学品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微生物学基本概念1.1 微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史1.2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3 微生物的观察和培养技术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代谢2.3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4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机制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与疾病的关系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代谢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与疾病的关系第五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5.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5.2 微生物在食品发酵中的应用5.3 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5.4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联第六章:微生物实验室技术6.1 微生物实验室的安全与操作规范6.2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6.3 微生物的鉴定与计数方法6.4 常见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案例分析第七章:抗生素与抗菌治疗7.1 抗生素的发现与发展史7.2 抗生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7.3 抗菌治疗的原则与策略7.4 抗生素的耐药性与防治措施第八章:感染性疾病8.1 感染性疾病的概述与分类8.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8.3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8.4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与控制策略第九章:疫苗与免疫预防9.1 疫苗的原理与类型9.2 疫苗的研发与接种程序9.3 免疫记忆与疫苗的长期效果9.4 疫苗的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第十章:微生物学的前沿与发展10.1 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10.2 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关系10.3 微生物病原体的进化与适应机制10.4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方向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补充说明: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特点包括微小、多样性、广泛分布等。
观察技术主要包括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培养技术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等。
二、细菌补充说明:细菌的形态包括球形、杆形、螺旋形等,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
化学用语知识点总结教案
化学用语知识点总结教案一、化学用语的基本概念1.1 化学用语的定义化学用语是指在化学领域中所使用的专门术语和名词,是用来描述化学现象、过程和物质性质的一种特殊语言。
1.2 化学用语的特点化学用语具有精确性、简洁性和普适性等特点。
1.3 化学用语的分类化学用语主要分为一般化学用语和有机化学用语两大类,其中一般化学用语包括了无机化学用语、物理化学用语和分析化学用语等。
二、化学用语的基本术语2.1 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万物的根本要素,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类。
2.2 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组成部分。
2.3 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2.4 混合物的基本概念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三、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3.1 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组成的表示化合物组成的表示方法。
3.2 结构式的表示方法结构式是用化学键的形式来表示化合物分子内原子间排列和连接方式的表示方法。
3.3 反应式的表示方法反应式是用化学符号和箭头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示方法。
四、化学用语的性质描述4.1 物质的物理性质4.1.1 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是其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所呈现出的视觉感受。
4.1.2 物质的味道物质的味道是其分子结构对人类味觉感受所产生的感觉特性。
4.1.3 物质的气味物质的气味是其分子结构对人类嗅觉感受所产生的感觉特性。
4.1.4 物质的熔点和沸点物质的熔点是指在大气压下,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是指在大气压下,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温度。
4.1.5 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质量,是衡量其紧密程度的物理性质。
4.1.6 物质的导电性物质的导电性是指物质在电场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导电特性,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两种。
最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年Martelli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年8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年ICTV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3],最近ICTV 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5]。
除此以外,1996年8月ICTV在第10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又批准了43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病毒地分类与命名
病毒的命名过去不够统一,有些病毒是以宿主、病理特点、致病症状、病毒颗粒形态进行命名,有些病毒是以地名和人名进行命名,还有些病毒是以字母和数字命名。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不一致,动物病毒分类等级设立科、属、种;而植物病毒分为组、亚组、种。
为了力求分类和命名的统一,1992 年Martelli 首先提出了植物病毒的科、属、种分类原则,1993 年8 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9 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采纳了这一分类原则,并且新设立了一些植物病毒的科、属[1],1995 年在ICTV 所公布的病毒分类和命名第六次报告中,植物病毒分类已不再采用组、亚组,而统一使用科、属、种分类系统[2]。
病毒的分类系统也开始逐渐向更高级的分类等级发展,1991 年ICTV 在病毒分类和命名第五次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比科更为高级的分类等级,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 [3],最近ICTV又先后增设了套病毒目(Nidovirales) [4]和有尾噬菌体目(Caudovirales) [5]。
除此以外,1996 年8月ICTV 在第10 届国际病毒大会上还对原有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提出了38 条新的病毒命名规则[6]。
最近据Mayo等报道,ICTV 又批准了43 条新的病毒分类和命名规则,同时对病毒目、科、属和种名的书写也作了专门的规范[7]。
1 病毒命名规则1.1 病毒种的定义和命名病毒“种”是指构成一个复制谱系(replicating lineage) 、占据一个特定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 、具有多个分类特征的病毒。
这就是说病毒种的分类和命名不是单纯由某一个分类特征、而是由多原则分类特征决定的,包括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病毒颗粒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性质等;而病毒种的一个复制谱系则强调了病毒种的系统进化特性,即现今所有的病毒种可能起源于共同的病毒祖先;病毒种所占有的小生境是指某种病毒的特定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宿主范围、媒介的嗜亲性、致病机理等[8]。
昆虫学中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
昆虫学中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昆虫学是研究昆虫的生物学科,是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重要分支。
昆虫学家通过对昆虫的分类和命名,为昆虫的研究和认知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昆虫学中的分类系统和命名规则,以帮助读者对昆虫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分类系统1.1 门、纲、目、科、属、种昆虫被归入动物界,昆虫纲为昆虫门下的一个类群。
在昆虫纲中,昆虫进一步根据不同的特征被划分到目、科、属和种等级。
- 门(Phylum):动物界- 纲(Class):昆虫纲- 目(Order):昆虫根据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分为不同的目,如鳞翅目、膜翅目等。
- 科(Family):目下的昆虫再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科,如蝴蝶科、甲虫科等。
- 属(Genus):科下的昆虫根据更具体的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的属,如斑蝶属、壁虱属等。
- 种(Species):属下的昆虫根据形态和遗传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种,如小白蝴蝶(Pieris rapae)、大黄蜂(Vespa mandarinia)等。
1.2 分类依据昆虫学家在对昆虫进行分类时,主要依据昆虫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子遗传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形态特征是常用且重要的分类依据,如翅膀的形状、足的结构、触角的长度等。
此外,生活习性以及昆虫在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变异也会被考虑。
1.3 分类学的意义分类学在昆虫学中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昆虫命名和分类,更是为了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和研究昆虫。
通过分类,科学家可以了解不同昆虫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多样性以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为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
此外,分类学还为昆虫的监测、鉴定和防治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命名规则2.1 拉丁学名昆虫的命名通常采用拉丁学名,也称作“双名法”。
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加词全小写,两者使用斜体字。
例如,银杏粉蝶的学名为Limenitis sibilatrix,其中Limenitis为属名,sibilatrix是种加词。
2.2 命名者的缩写每个物种的学名后面,通常会用圆括号标出最早命名学者的缩写,以示对其学术贡献的尊重和承认。
第二章-概念定义、划分
• ⑶二分法
• 就是将母项划分成两个互为矛盾的子项的 方法。
• 二分法得出两个矛盾概念。
动物 非动物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五十三分。
• 三、划分的规则。 • 第一,划分必须相应相称。 • 即划分出的各子项的外延之和应等于被划
分的母项的外延。 •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五十三分。
3、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 • 该规则亦可表述为:如果Ds是正概念,则
Dp不能是负概念。 • 违反该规则,就要犯“否定定义”的错误 • 例如:合法行为就是不违反法律的行为。 • 这条规则仅仅针对给正概念下定义而言的,
若Ds是负概念,则不受该规则的约束。 • 例如: ① 无机物就是不含碳的化合物。
四、定义的规则
1、定义必须相应相称。即定义项的外延与被 定义项的外延之间必须是全同关系。 • 违反该规则,可能犯两种逻辑错误: 定义过宽 Dp>Ds 定义过窄 Dp<Ds 例如:①刑法是国家制定的法律。
②刑法是惩治贪污犯的法律。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五十三分。
•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 项
二、下定义的方法
• 1、属加种差定义法 • 步骤:
• 第一步,找出被定义项的邻近属概念。 • 第二步,找出种差,也就是找出它的特有属性。
• 第三步,按照Ds就是Dp这一形式把定义表述出来。 • 公式表示为:被定义项=属概念+种差 •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种差
属概念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六点 五十三分。
• 2、构成: • 定义是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构
成的。
ch1-3,4,5,6-基础知识(58)
DDDDDD或LLLLLL
syndiotactic 间同立构
DLDLDL
atactic 无规立构
DLLDDL
两种旋光异构单元无 规键接而成。分子链 结构不规整,不能结 晶。
等规度(tacticity): 全同或间同立构单元所占的百分数
•
(2)几何异构 (顺反异构)
双烯类高分子主链上 存在双键。由于取代基 不能绕双键旋转,因而 双键两侧基团的排列方 式不同即可形成顺式、 反式两种构型,它们称 作几何异构体。
性,使其结晶度大大降低。
高密度聚乙烯HDPE
(低压聚乙烯):线型分子,易于结晶, 故密度、熔点、结晶度和硬度方面都高于LDPE。
交联聚乙烯有形状记忆效应。耐热性大为提高。
p键
C C
s键
以丁二烯的聚合物为例: CH2=CH-CH=CH2 cis-顺式
双键上基团在双键 一侧的为顺式
cis-
trans-反式
双键上基团在双 键两侧的为反式
trans-
顺1,4-聚丁二烯
重复周期长,不易 结晶,顺丁橡胶
反1,4-聚丁二烯 重复周期短,易结晶, 无弹性,是塑料 间同1,2-聚丁二烯
无单体单元。
聚合度 DP = 2n
(注意:聚合度是结构单元数)
H N
H O CH2 6 N C
结构单元 重复单元
O CH2 4 C n
结构单元
1.3.3 分类
1.按高分子主链结构可分为:
碳链高分子,主链完全由碳原子组成,例如
CH2 CH
n
杂链高分子,主链除碳原子外,还含O、N、S等杂原子, 例如
CH
n
聚乙烯醇(假想单体)
CH2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4 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控制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3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2.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生命周期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感染与免疫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感染与免疫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定义与分类5.2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5.3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5.4 常见寄生虫感染疾病及防治第六章:免疫学基础6.1 免疫系统的组成6.2 抗原与抗体6.3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机制6.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第七章:感染与免疫7.1 感染过程的基本概念7.2 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7.3 免疫记忆与免疫接种7.4 免疫缺陷与免疫增强第八章:实验室诊断与防控8.1 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8.2 血清学诊断技术8.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8.4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策略第九章: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疾病9.1 细菌性感染与疾病9.2 病毒性感染与疾病9.3 真菌性感染与疾病9.4 寄生虫性感染与疾病第十章:疫苗与生物制品10.1 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10.2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10.3 疫苗的使用与安全性10.4 生物制品的应用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解析: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对其定义和分类的了解是学习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需要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重点环节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解析: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繁殖方式等,这些特性与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2024年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1.3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4 原子和分子的构成和性质1.5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第二章:化学式与化合价2.1 化学式的写法和命名2.2 化合价的概念和确定方法2.3 电价和电子结构的关系2.4 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2.5 电负性和键的极性第三章: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3.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3.2 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3.3 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定律3.4 平衡常数和反应的位置3.5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平衡常数计算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4.1 还原和氧化的概念4.2 电子转移和电子接受剂4.3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达式和方程式4.4 氧化态和氧化数的计算4.5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工业重要性第五章:酸碱反应和盐类5.1 酸和碱的定义和性质5.2 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和应用5.3 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5.4 酸碱滴定和滴定指示剂5.5 盐类的命名和性质第六章:化学中的能量6.1 热和化学反应的关系6.2 反应的焓变和焓变计算6.3 内能和焓的关系6.4 反应的能量守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6.5 热化学计算和燃烧反应的热效应第七章:元素与化合物7.1 卤素和氢气的化学性质7.2 碳和氧气的化学性质7.3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特征和性质7.4 高分子化合物的构造和性质7.5 人工合成物质和材料的应用第八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8.1 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的计算8.2 摩尔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关系8.3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8.4 分子和晶体的结构和性质8.5 极性和非极性分子的特征第九章:溶液和溶解度9.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9.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计算9.3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特征9.4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计算9.5 溶液的性质和应用以上是2024年高一化学主要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常见的氧化物复习教案
常见的氧化物复习教案第一章:氧化物的概念与分类1.1 氧化物的定义1.2 氧化物的组成与结构1.3 氧化物的分类1.4 氧化物的命名规则第二章:氧元素与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1 氧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2.2 氧化物的化学键2.3 氧化物的化学反应2.4 氧化物的酸碱性第三章:氧化物的制备方法3.1 直接制备法3.2 间接制备法3.3 氧化物的分离与纯化3.4 氧化物的鉴定与分析第四章:氧化物的应用4.1 氧化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4.2 氧化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4.3 氧化物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4.4 氧化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五章:氧化物的实验操作与安全注意事项5.1 氧化物的实验操作技巧5.2 氧化物的储存与运输5.3 氧化物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5.4 氧化物实验中的应急处理措施常见的氧化物复习教案第六章:氧化物的物理性质6.1 氧化物的颜色与光泽6.2 氧化物的密度与硬度6.3 氧化物的熔点与沸点6.4 氧化物的导电性与热导性第七章:典型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7.1 金属氧化物7.2 非金属氧化物7.3 过渡金属氧化物7.4 稀土氧化物第八章:氧化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8.1 氧化物的电子结构8.2 氧化物的晶体结构8.3 氧化物的磁性8.4 氧化物的光学性质第九章:氧化物的化学分析方法9.1 化学分析法9.2 光谱分析法9.3 电化学分析法9.4 质谱分析法第十章:氧化物的综合应用与实例10.1 氧化物在能源领域的应用10.2 氧化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10.3 氧化物在医药领域的应用10.4 氧化物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常见的氧化物复习教案第十一章:氧化物的环境与应用11.1 氧化物在大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11.2 氧化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11.3 氧化物在固废处理中的应用11.4 氧化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氧化物的工业制备与处理12.1 氧化物的工业制备方法12.2 氧化物的加工与处理技术12.3 氧化物的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12.4 氧化物的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第十三章:氧化物的安全性与健康影响13.1 氧化物的物理危害13.2 氧化物的化学危害13.3 氧化物的生物危害13.4 氧化物的环境危害第十四章:氧化物的法律法规与标准14.1 氧化物的相关法律法规14.2 氧化物的行业标准与规范14.3 氧化物的环保法规与要求14.4 氧化物的国际贸易与认证第十五章:氧化物的研究与创新趋势15.1 氧化物的现代研究方法15.2 氧化物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方向15.3 氧化物的纳米技术应用15.4 氧化物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趋势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氧化物的概念、分类、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应用、物理性质、结构与性质关系、化学分析方法、环境与应用、工业制备与处理、安全性与健康影响、法律法规与标准以及研究创新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选修五第一章1.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课件(47张PPT)
2、下列命名中正确的是
A、3-甲基丁烷
B、3-异丙基己烷
C
C、2,2,4,4-四甲基辛烷
D、1,1,3-三甲基戊烷。
3、判断下列名称的正误
× A)3,3 – 二甲基丁烷 × B)2,3 –二甲基-2 –乙基己烷 √ C)2,3-二甲基-4-乙基己烷
√ D)2,3,5 –三甲基己烷
2,2,3,5 CH3 2,4,5,5
编序号的原则:近,简,小
(3)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短线连
把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的前 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主链上的位置,并在数字
与名称之间用“-”短线隔开。
4 甲基
C1H3—2CH—C3H2—4CH—CH3
CH3
2 甲基
C5H2—C6H3 己烷
2022/7/13
4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练习: 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1) CH3—CH = CH—CH2—CH3 2-戊烯
(2)CH2= CH—CH2—︱CH—CH2—CH3 CH3
4-甲基-1-己烯
3,5–二甲基庚烷
CH3 CH3
CH3
CH3 CH CH CH2 CH CH3
CH3 CH2
CH3 CH2 CH3 CH CH CH2 CH3
CH3 CH2
CH3
C2H5
CH CH2 CH CH3
1、练习:命名下列烷烃
CH3—CH2—CH—CH2—CH2—CH3 CH3
⑴ 3-甲基己烷
CH3—CH2—CH—CH—CH3 CH3 C2H5
⑵ 3,4-二甲基己烷
CH3 CH3—CH2—CH—C—CH3
CH3 CH3
漫话小行星语文教案
漫话小行星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行星的基本概念1.1 小行星的定义与分类1.2 小行星的命名规则1.3 小行星的发现与研究历史第二章:小行星的组成与结构2.1 小行星的成分分析2.2 小行星内部结构探索2.3 小行星的光谱特征第三章:小行星的动力学特征3.1 小行星的运动轨迹与轨道类型3.2 小行星的近日点与远日点3.3 小行星的周期性与轨道稳定性第四章:小行星的撞击事件4.1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评估4.2 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影响4.3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防御策略第五章:小行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1 小行星矿产资源的探索与开采5.2 小行星基地建设的设想与规划5.3 小行星资源的利用前景与发展趋势第六章:小行星探测技术的发展6.1 地面观测与探测手段6.2 太空探测器与小行星探测任务6.3 新技术在小行星探测中的应用第七章:小行星的表面特征与地貌7.1 小行星表面的岩石与矿物7.2 小行星地貌的形成与演化7.3 小行星表面的特殊现象第八章:小行星的磁场与大气8.1 小行星磁场的性质与起源8.2 小行星大气的成分与结构8.3 小行星磁场与大气对表面环境的影响第九章:小行星的生物学意义9.1 小行星与生命的起源9.2 小行星撞击事件与生命的演化9.3 小行星作为生命探测的目标第十章:小行星教育的意义与实践10.1 小行星教育的重要性10.2 小行星教育的内容与方法10.3 小行星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第十一章:小行星探索的任务与挑战11.1 小行星探索的主要任务11.2 当前小行星探索面临的挑战11.3 未来小行星探索的任务与发展方向第十二章: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预警与防范12.1 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预警系统12.2 小行星追踪与监测技术12.3 地球防范小行星撞击的策略与措施第十三章:小行星观测与研究的前沿问题13.1 小行星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3.2 小行星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13.3 小行星观测与研究的未来方向第十四章:小行星主题的文学作品与艺术创作14.1 小行星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特点14.2 小行星主题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形式14.3 小行星主题作品的文化价值与影响第十五章:小行星探索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15.1 小行星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影响15.2 小行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5.3 小行星探索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1. 小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命名规则。
1.3名称术语定义 -回复
1.3名称术语定义-回复【1.3名称术语定义】是指解释和定义特定的术语和名称。
在各个领域中,术语和名称的定义对于有效沟通和理解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1.3名称术语定义]这一主题,以展开对该内容的详细说明。
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术语。
术语是指特定领域中的专业词汇或术语,通常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术语的定义是对这些词汇或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以确保人们在沟通和交流中能够准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在实际应用中,术语的定义具有多种形式。
其中一种形式是词汇解释,即对术语进行文字描述和定义。
例如,对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术语“算法”,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组明确指示如何执行特定任务的操作步骤。
另一种形式是通过示例或案例来解释术语。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具体的示例或案例展示术语的用法和含义。
比如,在金融领域中,术语“资产负债表”可以通过详细列举其包括的项目和其作用来进行定义。
术语的定义还可以通过图表、图像或流程图等可视化形式来进行解释。
这种形式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术语的内涵和用法。
例如,在工程领域中,术语“流程图”可以通过绘制具有特定步骤和决策路径的图表来进行定义。
此外,术语的定义还可以通过与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对比来进行解释。
通过将术语与其他相关的术语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其特定含义和用法。
例如,对于心理学领域中的术语“操作化定义”,可以通过对比“概念化定义”来解释其含义。
在进行术语定义时,需要注意一些要点。
首先,定义要尽量简明扼要,避免使用复杂或含糊不清的语言。
术语的定义应当尽可能清晰明了,以便人们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其内涵。
其次,术语的定义应当准确无误,避免歧义和误解。
为了确保准确性,可以参考权威的词典、学术论文或相关的专业文献进行定义。
最后,术语的定义应当与特定领域的实际用法和约定一致。
在不同的领域中,相同的术语可能具有不同的定义和用法。
因此,在进行术语定义时,需要考虑具体领域的背景和上下文。
总结起来,【1.3名称术语定义】是指对特定术语和名称进行解释和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高分子的定义、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
1.3.1 定义
高分子与低分子的区别在于前者分子量很高,通常将分子量高于约1万的称为高分子(polymer),分子量低于约1000的称为低分子。
分子量介于高分子和低分子之间的称为低聚物(oligomer,又称齐聚物)。
一般高聚物的分子量为104~106,分子量大于这个范围的又称为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英文的“高分子”主要有两个词,即polymer和macromolecule。
前者又可译作聚合物或高聚物;后者又可译作大分子。
这两个词虽然常混用,但仍有一定区别,前者通常是指有一定重复单元的合成产物,一般不包括天然高分子,而后者指分子量很大的一类化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也包括无一定重复单元的复杂大分子。
1.3.2 基本概念
1.主链:构成高分子骨架结构,以化学键结合的原子集合。
最常见的是碳链,偶尔有非碳原子夹入,如杂入的O、S、N等原子。
2.侧链或侧基:连接在主链原子上的原子或原子集合,又称支链。
支链可以较小,称为侧基;可以较大,称为侧链。
3.单体:通常将生成高分子的那些低分子原料称为单体。
4.单体单元:组成高分子链的基本结构单元,通常与形成高分子的原料相联系,所以称单体单元。
5.结构重复单元:又叫链节,是高分子中重复出现的那部分,高分子的结构式常用
表示,n为链节的数目。
6.聚合度:聚合物分子中,单体单元的数目叫聚合度。
聚合度常用符号DP(Degree of Polymerization)表示,也可用x或P表示。
下面以烯类单体的自由基加成聚合物为例,解释这些基本概念。
就拿乙烯CH2=CH2来说,聚合时其中一个键打开,形成·CH2-CH2·(这里用点表示自由基)。
因而可以把一个乙烯分
子想象为一个小孩,有两只空闲的手,许多小孩相互拉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很长的队列(图1-4)。
这一队列就是高分子链,其中每一个小孩就是一个单体单元,单体单元在这里也是重复单元或链节。
而小孩的数目就是聚合度。
要特别注意单体单元和重复单元的异同。
如果高分子是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其重
复单元就是单体单元。
例如聚氯乙烯的重复单元和单体单元都是-CH2-CHCl-。
聚合度DP= n。
如果高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缩聚而成的,其重复单元由不同的单体单元组成。
例如尼龙的的重复单元是-NH(CH2)6NHCO(CH2)4CO-。
而单体单元分别是-NH(CH2)6NH-和-CO(CH2)4CO-两种。
聚合度DP= 2n。
如果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无规共聚,例如乙烯和丙烯共聚,所得聚合物不能写成
,可以写成
表1-1列出一些常见聚合物的重复单元(即链节)和单体。
表1-1 常见聚合物的重复单元和单体
1.3.3分类
高分子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主链结构分类和按用途分类,其它分类方法不太重要。
1.按高分子主链结构可分为:
(1)碳链高分子,主链完全由碳原子组成,例子见表1-1。
(2)杂链高分子,主链除碳原子外,还含氧、氮、硫等杂原子,例子见表1-1。
(3)元素有机高分子(主链上没有碳原子),例如硅橡胶
(4)无机高分子(完全没有碳原子),例如聚二硫化硅和聚氟磷氮
等。
2. 按用途可分为:塑料、橡胶(弹性体)、纤维三大类,如果再加上涂料、粘合剂和功能高分子则有六大类(详见第八章)。
3. 按来源可分为:
(1)天然高分子;(2) 合成高分子;(3) 半天然高分子(改性的天然高分子)。
4. 按分子的形状可分为:线形高分子、支化高分子和交联(或称网状)高分子。
5.按单体组成可分为:均聚物(homopolymer)、共聚物(copolymer)、高分子共混物(polyblend,又称高分子合金)。
1.3.4命名
1.系统命名法
1973年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 提出以结构重复单元(CRU, constitutional repeating unit)为基础的系统命名法,首先确定重复单元结构,再排好重复单元中次级单元的顺序,再给重复单元命名,最后在重复单元前加一聚字。
要写成有取代基的先写,命名为聚(1-氯代乙烯)。
侧基中元素最少的先写,命名为聚(1-次丁烯基)。
其他例子还有:
聚(氧化羰基氧-1,4苯基异亚丙基-1,4-苯基)
聚[1-(甲氧基羰基)-1-甲基乙烯]
聚(亚胺基六亚甲基亚胺基己二
酰)
聚[亚胺基(1-氧代六亚甲基)]
聚(氧化乙烯氧化对苯二甲酰)
系统命名法的缺点是往往显得冗长繁琐,一般用于新聚合物的命名和在学术交流中使用。
2. 通俗命名法(或称习惯命名法),并没有统一规定,以沿用为习,大致有下列数种
(1) 以单体或假想的单体名称前加一个“聚”字
称聚苯乙烯
称聚乙烯醇(这是假想单体)
(2) 单独或两种不同单体聚合常取单体名或简称,后缀为“树脂”二字或“橡胶”二字。
如酚醛树脂、丁苯橡胶、醇酸树脂、氯丁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等
(3) 以高分子的特征结构命名:
称聚酰胺
称聚碳酸酯
(4) 译名、商品名或俗称
合成纤维在我国称之为“纶”(来自-lon 的译音),如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腈纶(聚丙烯腈)、维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等,聚酰胺常用其商品名的译名尼龙(Nylon)。
其他商品名还有特氟隆(聚四氟乙烯)、赛璐珞(硝酸纤维素)等。
而俗名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电木(酚醛树脂)、电玉(脲醛塑料)等也已被广泛采用。
通俗命名法一般是根据来源命名,虽然简便,但不严格,有时还会引起混乱,例如
,称为聚环氧乙烷便不很确切,目前它虽然主要来自环氧乙烷开环聚
合,但通过其他单体如乙二醇、氰乙醇、氯甲醚等聚合也能获得。
若按系统命名法叫聚(氧化乙烯),就避免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