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从病因到治疗的综合分析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侧重于从病因入手,综合分析疾病的发病机理,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调节整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病因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病因被认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医强调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因此,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对于做出正确的辨证论治至关重要。
病因的多样性使得中医着重于辨证,即通过观察症状、问诊和望诊等方法,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
二、辨证的精髓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等信息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
中医辨证着重于总结和归纳疾病的共性表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病机、病位和病情。
通过辨证,中医医师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确定治疗的方向。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搏等来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况;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获取疾病的信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疾病的病机、病位。
三、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治疗的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刺激人体自身调节功能等。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组合来治疗。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中药熏蒸则是通过将药物熏蒸在患者周围的空气中,让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总结:通过病因、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复杂而又精细的学问。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和疾病治疗中。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
一、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1.辨证求因: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是要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辨证论治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辨别病人的病因,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2.辩证论治: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是要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病史及脉象、舌象等资料,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等,确定疾病所属的病证,并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3.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目的是要通过治疗方法来调整和恢复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辨证施治的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药外治等。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1.望诊:中医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一般情况下,苍白的面色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红润的面色可能与阳气亢盛有关,而舌苔的颜色和脱落状况则可以反映出消化系统和身体内部的状况。
2.闻诊:中医辨证施治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例如,声音低沉可能与气虚有关,咳嗽声重可能与痰湿阻碍有关。
3.问诊: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和身体状况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问诊主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症状,从而综合分析疾病所属的病证。
4.切诊:中医辨证施治的一种特殊方法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形态和强度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的运行情况。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通过辨识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对中医学辨证论治进行解释说明。
辨证。
辨证是指中医师通过观察和与患者交流,准确地辨别疾病的本质特点和病情表现。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在内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下的结果,反映了人体阴阳失衡或气血运行异常的状态。
因此,通过辨证可以判断疾病的发生机理,并进一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其中,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外部表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闻诊则通过听取患者咳嗽声音、呼吸声音、腹鸣等,了解疾病的症状和表现。
问诊则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病程、病史以及疾病的感受和症状。
切诊则是通过对患者经络、穴位的按摩、触诊等手法,辨识患者脉搏的变化,获取有关疾病的信息。
辨证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几个症状判断疾病,而是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环境、病程等多方面因素,以获得全面准确的辨证结论。
辨证的目的在于找出病因,识别病症,为下一步的论治提供基础。
论治。
论治是指中医师根据辨证结果,根据综合辨证分析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中,治疗的核心在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动。
因此,论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进行调理。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配制成煎剂、丸剂、散剂等剂型,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中药大致可以分为草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每种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病情进行选用。
针灸疗法则是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气血流动。
针灸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常用的针灸方法有刺入、温针、电针等。
除了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还常常使用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中药包热敷、吸痧等。
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医辨证论治是指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的症状、体质、生活习惯等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等信息,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从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病、辨证、立法、处方等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
1.望诊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步,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形体、舌象等方面,获取疾病的信息。
望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整体观念,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着重观察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三是要细致入微,注意患者细微的变化。
2.闻诊闻诊包括听诊和嗅诊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听取患者的主诉、呼吸、咳嗽、语言等方面的声音,以及嗅闻患者排泄物、分泌物等的气味,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闻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听取患者的陈述,辨别主诉的真伪;二是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动作,注意声音的变化;三是要仔细嗅闻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注意气味的变化。
3.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三步,主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生活习惯等情况。
问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态度和蔼,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二是要逐步深入,从一般情况问起,逐渐涉及疾病的具体症状;三是要多方面询问,尽可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4.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第四步,主要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肤、手足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寒热、虚实、气血等情况。
切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仔细,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二是要注重对比,通过对比左右两边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三是要注重手感,通过手感来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等情况。
5.辨病辨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等信息。
辨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整体观念,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着重解决患者最痛苦的症状;三是要细致入微,注意患者细微的变化。
中医辨证论治基本原理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 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
等方法
辨证论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思想 发展: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特点: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 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辨证:四诊(望闻 问切)、八纲(阴 阳、表里、寒热、 虚实)等
论治: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个 体化治疗等
脏腑经络
脏腑:五脏六腑,包括心、 肝、脾、肺、肾、胆、胃、 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等
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等,负责气血运行和信
息传递
脏腑功能:各脏腑具有不 同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 脉、肺主气、脾主运化等
举例说明:感冒、发烧、咳 嗽等症状属于标,体质虚弱、 免疫力低下等属于本,治疗 时应先缓解症状,再调理体
质。
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
胃病:胃痛、胃胀、胃酸等
咳嗽:外感咳嗽、内伤咳嗽 等
感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暑湿感冒等
肝病:肝炎、脂肪肝、肝硬 化等
肾病:肾炎、肾结石、肾衰 竭等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 心病、脑梗塞等
证候疗效评价: 通过临床研究评 估证候疗效
证候传承与创新: 继承传统中医证候 理论,结合现代医 学进行创新研究
中药药理与方剂研究
中药药理研究:探讨中药的药效物 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与方剂研究的意义:为中 医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药方剂研究:研究中药方剂的组 成、功效和作用原理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的名词解释
辨证论治,中医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理论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晋朝成书,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中医认为,病因多种,可以概括为邪病、湿病、热病和内凉病,病因的变化因人而异,病症也会受个人体质的影响,因此,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必须依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以及其脉象、舌象、面色等来判断,个体化治疗才能更加有效。
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认为病因复杂,虚实相生,以正确地判断病因、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
在辨证论治中,针对病因的辨析分为虚证和实证,不同的虚实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虚证是病因主要为虚无,病因可能是先天虚弱,或外界因素,如精神分裂、恐惧、愤怒、恐慌等情绪事件,而实证则主要是病因比较明显,比如某种病毒、细菌侵入引起的病症。
辨证论治注重病人的个体情况,不是一刀切,病因多样,可能浮现在不同病人身上,因此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治疗、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理等;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病人的个人体质,个体化的治疗才能更好的有效预防疾病。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治疗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仅局限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在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的主要理念是以个体为中心,把病因、症状及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此改善病人的病情。
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精华所在,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理论,也是所有医
护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在临床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方法。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意义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强调的是“辨证论治”的独特理论思维方式。
辨证是指通过详细审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找出疾病的本质和所处的阶段,而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方剂,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强调的是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即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注重综合分析,将病症和病机视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症状进行单一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能够全面地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3. 预防保健:中医辨证论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预防和保健。
通过中医辨证的方法,可以发现体内的亚健康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独特的治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即通过对病情的辨证分析,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1. 四诊合参: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它们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手段。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听取他们的主诉和病史,以及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和刺激,来获得详细的临床信息。
2. 辨证施治:根据四诊合参的结果,将病情进行辩证分析,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具有相应疗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方剂。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段,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诊断与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与辨证论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诊断方法与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中医诊断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诊等手段,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询问获得病情信息的过程。
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来理解人体,包括环境、心理、生理等多个维度。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搏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同时,中医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习惯等,进一步确定病情。
中医诊断能够提供全面的健康评估,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基础。
二、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综合判断,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辨证是指通过对病情进行分析,确定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辨明病情的特点和规律。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是“辨证论治”,而不是“治标”。
中医认为,疾病是身体内外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一种失调表现,治疗应该从调整整体失衡入手。
中医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以选择针灸、中药、推拿等不同治疗方法,或者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来改善患者身体的整体状态。
中医辨证论治不仅要针对患者当前的症状进行治疗,更要考虑其根本原因,以达到治愈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区别中医诊断更侧重于整体观察和综合分析,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将疾病视为身体失调的综合表现。
而西医诊断更强调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机制,通过检查和实验结果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亚型,以便进行标准化的治疗。
中医与西医的诊断方法是互补的,各自有其优势和适用范围。
中医诊断注重个体差异的把握,更适合处理复杂的慢性疾病;而西医诊断更加依赖科学技术手段,对急性病和外科疾病有更高的准确率。
总结:中医诊断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全面观察和综合分析,中医能够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在辨证论治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病人的病情表现,运用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方法,找出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并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理是“辨证论治”。
辨证是指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表现,包括脉象、舌象、面色等,分析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本质。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是“辨病与辨证,辨证与辨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目的是针对病因和病机进行治疗,达到平衡阴阳、调理气血、解决病理变化的目的。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中医医生不仅要准确诊断疾病,还要了解病人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鼻塞、咳嗽等。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属于“风寒”或“风热”邪气入侵所致。
辨证时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来确定病因,进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以辛散发汗的草药来驱散寒邪,或者以凉血解毒的草药来清热。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胸闷等。
根据中医理论,高血压属于肝阳上扰或肝火上炎所致。
辨证时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来确定病因,进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以降肝火的草药来平衡阳痿,或者以清理痰火的草药来调理血压。
3. 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红肿等。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关节炎属于“风湿”邪气侵犯关节所致。
辨证时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病变部位来确定病因,进而运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以温经活络的草药来散寒、活血,或者以祛痰通络的草药来消肿。
三、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适用性。
通过辨证论治,中医医生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中医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中医
辨证论治,即诊断以鉴别证候,针对病因和病机,针对病人的具
体情况,运用搜刮的方法,根据病情的主要表现和体征,确定病因,
把握病理变化规律,并对比参看许多案例,取其妙法,再结合病人的
具体情况,思考病病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分析病情,确定治则,
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传承百余年来一种理论和实践,是中医治疗疾病和保
健的实践方法。
它是以鉴证证候为入手点,以总结、分析和比较病人
的病历、脉象和体征,对现今病情进行分析,运用中医学的实践经验,分析“脏腑七证”的发病机制,找出病症的形成原因,进行综合诊断,判断特异证候,推求脾胃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以辨"病机"、“辩证”为前提,以"药到病除,术趋利宜"、"药若不宜,术不可为"为原则,
进行正确的治疗,以达到疗效的目的。
中医的辨证论治
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1.证的含义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由症状组成,不仅包含了疾病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而且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
因此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2.辨证的含义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3.论治的含义论治,又称施治。
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5.辨证和辨病的关系病,即疾病。
是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它和症、证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辨证又辨病。
同一种病,由于致病因素、气候地域、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证,所以必须在辨病的基础上结合辨证,才能有效地施治。
例如感冒这一普通常见的疾病,常常可以由于致病邪气和人的体质不同而表现为风热袭表和风寒袭表两种证候,据此不同的证,应当分别采用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种方法治疗。
因此,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又不同于不分阶段和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季节、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或处在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表现的证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一样。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审察病情及其相关病证,准确判明病机病位,运用中医独有的辨证方法进行诊断与治疗。
下面将从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等。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是机体内外环境影响下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平衡,疾病产生是阴阳失衡的结果。
五行学说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藏象学说则通过观察人体的脏腑、气血、津液等来判断疾病的本质。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面色、舌苔、舌脉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症状来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信息。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疾病的实质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草药、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等。
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它可以帮助从整体的角度掌握疾病的全貌,并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质、疾病特点和病机病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广泛应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特别是对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和多系统、多脏器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同时,中医辨证论治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机体自愈能力,对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中医辨证论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辨证论治的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其次,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各不相同,同样的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的症状差异较大,因此对同一疾病的辨证施治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中医药在西医主导的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较低,推广和普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核心理论和临床实践方法,是根据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断法则,进行病情辨证和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将疾病视为整体与个体的不平衡状态,通过调节和平衡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一、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脏腑、经络、气血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和谐与失衡引起的。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代表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产生都与阴阳的失衡有关,辨证论治就是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3. 致病因素的辨证:中医认为致病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情志因素、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通过辩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治疗的方向。
4. 辨证分型:辨证分型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以确定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二、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1. 辩证诊断:辨证论治强调临床医生必须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表现,包括舌象、脉象等,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辨证。
2. 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综合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强调综合治疗方法的运用,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以达到治疗的综合效果。
4. 预防为主:中医辨证论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通过中医养生、调理等方法,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三、案例分析:辨证论治的实际应用以一位患者的胃病为例,辨证论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辨证,包括舌象、脉象等,确定病因病机的特点。
2. 辨证分型:将患者的病情分为胃气逆乱型,即胃脘疼痛、嗳气、恶心等症状。
3. 辩证论治:针对胃气逆乱型,采用健脾消食、理气和胃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中医与西医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的比较
中医与西医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的比较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是两种主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比较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治疗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了解两种医疗模式的差异。
一、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强调整体观察和辨证分析,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舌诊、脉诊等方法来确定病人的病因、病机和证候。
中医辨证论治具有以下特点:1.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将疾病归结为不同的证候,即疾病的辨证分类,根据病人不同的证候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旨在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整体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包括外观、舌诊、脉诊等,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情来确定病因和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经验总结: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依赖于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医生通过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给出准确的治疗方案。
二、西医诊断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不同,西医诊断治疗是一种以病因和病理为基础的治疗方式,注重对疾病的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
西医诊断治疗具有以下特点:1.病因分析:西医诊断治疗注重对疾病的病因分析,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确定疾病的诊断,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依赖技术设备:西医诊断治疗借助各种现代医学技术设备,如CT、MRI等,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根据诊断结果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为主:西医诊断治疗常常依靠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特定的药物,同时结合手术、放射治疗等方式,重点针对疾病的病理改变进行治疗。
三、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诊断治疗的比较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诊断治疗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1.论治方式不同:中医辨证论治是以整体观察和辨证分析为基础,通过调整病人的阴阳平衡来治愈疾病。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大全
辨证论治名词解释大全
一、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即“证论病”,是中医论治疾病的基本方法。
它强调根据病
人现状来进行证别,再针对各种病因进行个性化诊断,根据“辩证”思
想而给予疾病适当的药物、饮食、运动以及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调
和虚实、兼顾用利、可导可从、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目的。
二、证:
证,即症,是中医临床医治疾病的基础,是疾病临床鉴别的重要依据。
证又分为客观证、主观证、总证和证候。
客观证就是指触诊、耳诊、
醉诊、舌象、脉象、面色等临床上外观所看到的某种具有可鉴别性的
状态。
主观证是指病人对病情描述、加重等症状。
总证指综合外观和
主观诉症,以及体表变化、体格检查证实的这种整体病状或显示出病
情特征有所变化的状态。
证候根据证的变化分布的特点,用固定的术
语归类概括起来,体现疾病病理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性。
三、论:
论,即判断,是对证的分析与总结,是辨别病的原因。
中医论治,一
方面是“病是什么”,另一方面是“是什么病”,只有正确判断出病因、病机,才能治疗得根本上。
论有内论和外论之分,外论是指临床上大阴
大阳之外,还有穴位温降去热,加以通利药物。
内论则是指中医对病
理和病机的分析,判断病是阴阳、虚实,五行相生相克,以及病机各
部件之间的关系和病理机制。
四、治:
治,即拟定病因,是按照病因论治的疾病的方法,是用药、机能疗法、饮食疗法等把病人治愈的过程。
治分为两类,一类是治标,它侧重于
治疗症状;另一类是治本,它的目的是康复病因改变,根治病机和失
常改良,使病人健康或疾病无法复发。
中医辨证论治知识
中医辨证论治知识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部分,它是中医诊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1. 辨证:辨别疾病的病机、病因、病理等,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方式进行诊断。
2. 论治:依据辨证的结果,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的方法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病征,了解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病征,了解疾病的表现和变化。
3. 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变化,以了解患者病情和病因。
4. 切诊:通过切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辨证论治的原则1. 辨证求因:必须了解疾病的病因,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辨证明治:针对不同的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阳虚证可用温补法,阴虚证可用滋阴法。
3. 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求病症能得到缓解和康复。
常见的辨证论治法1. 中药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配制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 针灸辨证施治:通过针刺和灸热等手法,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3. 推拿按摩辨证施治:通过推拿和按摩等手法,促进患者的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改善病情。
辨证论治的意义和价值1. 个性化治疗:辨证论治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根本治疗:辨证论治能够针对疾病的病因,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减少疾病的复发和转化。
3. 综合治疗:辨证论治往往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增加患者的康复快乐。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方法,在中医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根本性和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论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可。
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的诊断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的诊断中医的诊断是从病人身体的概貌、四诊观察、问诊以及望、闻、切、问等多个方面进行的。
其中,四诊观察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所指的是望、闻、切、问四种诊断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常规的检查,比如测量体温、血压等。
在进行四诊观察之前,医生会先观察患者的外貌特征,包括脸色、舌苔、头发、鼻子等,以了解患者的肝肺脾胃肾五脏的状况。
然后,通过闻、切、问等方式进一步诊断。
其中,闻指的是从患者身上闻出的味道,比如望诊时能够闻到口臭;切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身体来了解病情,比如望诊时能够感受到皮肤状况;问相当于与病人交谈,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家族病史等。
此外,中医还采用了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诊断疾病。
望即眼观,能够从患者的面色、舌质等方面了解病情;闻指的是借助气味来诊断疾病,比如有些疾病的患者会有口臭等症状;问是与患者沟通,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是通过手指按摩穴位,了解身体的压痛、硬结等情况。
在中医的诊断中,重要的是全面系统地观察、形成系统的病例,即将病人的生命体征、全身情况、精神状态、疾病症状、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综合起来,全面分析、全面了解病情,确保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二、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指在诊断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等因素,综合运用中医学的各种疗法,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辨证”,辨证前要明确病因、病位、病机、病症和病情。
中医的辨证分类体系非常丰富,按照疾病特点和治疗需要,可分为八大辨证、五运六气辨证、致病因素辨证、病因辨证、证候辨证等辨证分类。
其中,八大辨证指八大类型的辨证,包括寒热虚实、表里虚实、上下虚实、内外虚实、气血表里虚实、虚实阴阳、脏腑虚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 之凹陷不起。
特征性症状: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咣白。 伴随症状: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 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关键: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 把握动态变化——即分期论治:初病之时,一般不宜用峻 猛药物。进入中期,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火郁结而成实证,需用峻剂而治者,亦只宜暂用。 及至末期,久虚成损,则宜调气血,养五脏,兼顾其实。 如瘕: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散之;进入中期,所 积渐坚,治宜软化之;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 施,审其主次处理。 • 顺应异法方宜:具体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三个方面。 • 据证因势利导:要求顺其病势,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佳治 疗效果。 •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 重视调摄护理: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 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 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 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时时咯 血,血色鲜红。 特征性症状: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 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形体日益消瘦。 伴随症状: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 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舌脉: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证机关键: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 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运用——
• 把握证治规律,以利于辨证论治在临证时的正 确运用——
• 把握方剂主治证候,以利于辨证论治在临证时
的正确运用——
把握证治规律,以利于辨证 论治在临证时的正确运用——主 要针对部分有规律可寻的病证而 言的。这里列举几例以供参考。
——内伤咳嗽、肺痨、水肿、淋证、虚劳。
内伤咳嗽——
2.湿毒侵淫证——多见于AGN 主症:眼睑浮肿,延及全身。 特征性症状: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 皮肤光亮,尿少色赤。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关键: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 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证——多见于MN 主症:全身水肿。 特征性症状: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 体困重。 伴随症状: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 长。 舌脉: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5.膏淋 主症: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 特征性症状: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 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
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 特征性症状: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 腥味,或咯血痰。 伴随症状: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 口干而黏,欲饮水。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证机关键: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代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
CGN、难治性NS 主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 。 特征性症状: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 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代表方:实脾饮加减。
2.肾阳衰微证——多见于CGN、难治性NS
辨证方法 ——
八纲辨证为基本的辨证方法。中医内科 病证的辨证方法,根据外感时病(包括伤寒 和温病)和内伤杂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辨 证方法。 外感时病—— ①六经辨证:三阳经→三阴经。 ②卫气营血辨证:轻→重,浅→深。 ③三焦辨证:上焦→中焦→下焦。
内伤杂病——
主要采用脏腑辨证——按脏腑归属来归类: •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 证。 •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 行辨证。 •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 行辨证。 • 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 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辨证。 •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 • 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应按其寒热虚实、隶属 脏腑的不同进行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与临床专题讲座
•
中医辨证论治与临床
内容提要——
• • • • 辨证论治概念 辨证原则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运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辨证论治概念——
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施治(论治)。 ——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 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
个过程就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
4.湿热壅盛证——多见于AGN、MsPGN、MPGN 主症: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 特征性症状: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关键: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加减。
(二)阴水
1.脾阳虚衰证——注意与水湿浸渍证鉴别。多见于
辨证原则——
• 全面分析病情—— • 辨证方法——
全面分析病情——
1、收集全面、完整的资料:详实的“四诊”资 料+相关的理化检查结果→对疾病客观情况完整 认识。 2、全面分析: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考虑问题、 分析问题→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辨证结论。 如某患者表现—— 胃脘部冷痛(寒象) →寒热错杂证。 舌淡红、苔黄腻(热象)
行。
3.血淋 主症:小便热涩刺痛。 特征性症状: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 伴随症状:心烦。 舌脉: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证机关键: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 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
4.气淋 主症:小便涩滞。 特征性症状:郁怒之后,淋沥不宣,少腹胀满 疼痛。 舌脉:苔薄白,脉弦。 证机关键:气机郁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3.气阴耗伤证 主症:咳嗽,咳痰,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 伴随症状: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午后潮热,伴有 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 色咣白,颧红。 舌脉: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证机关键: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 不健。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
证—————→虚
—灼伤血络→血淋— —————————— —————————
证
—阴虚火旺→血淋
热 淋—
—熬液成砂→石淋—
淋久不愈 —日久→劳淋————— —肾虚不固→膏淋
—
阻滞脉络 →膏淋 — 脂液外溢
—阻碍气机→气淋 —
—中气下陷→气淋
1.热淋—— 主症:小便频数短涩,刺痛。 特征性表现:溺色黄赤,尿时灼热,苔黄腻,脉滑
3.瘀水互结证——多见于难治性NS 主症: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 身浮肿,以下肢为主。 特征性症状: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 舌脉: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关键:水停湿阻,气滞血瘀,三焦气化不利。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淋证——
常见证候演变规律: 实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其基本的证
候类型应该为痰湿蕴肺证和肝火犯肺证,其演变规律——
痰湿蕴肺证—郁久化热→痰热郁肺证 肝火犯肺证——————邪热伤阴→肺阴亏耗证。
—
1.痰湿蕴肺证——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 特征性症状: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 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 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 伴随症状: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证机关键: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在肺—初期)
{
阴虚火旺→虚火灼肺证 阴虚及气→气阴耗伤证
(由肺及肾—中期) (由肺及脾—中后期)
}
阴损及阳 →阴阳虚损证 气虚及阳 (肺脾肾交亏—晚期)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 有血丝,色鲜红。 特征性症状: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 口干咽燥。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证机关键: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4.肺阴亏耗证 主症:咳嗽,咳声短促。 特征性症状:干咳,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 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 伴随症状: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关键: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肺痨——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是阴虚。其基本证候类型应该为肺阴 亏虚证,其演变规律—— 肺阴亏虚证
数。
伴随症状: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 有大便秘结。 证机关键: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
2.石淋—— 主症:排尿涩痛。 特征性表现:尿中夹砂石,或排尿时突然中断, 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 伴随症状:尿中带血。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证机关键: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 气化失司。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加减。
确定治疗方法,这就是“施治(论治)”。
例如:某患者近2天出现发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 胀痛,面赤,咳嗽,痰黏而黄,咽燥,伴咽喉乳蛾红肿疼痛, 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 浮数等表现;经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感冒”证属“风热犯 表”证(其病机特点: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 失清肃);其治法为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 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