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变式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

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

高中生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关系X侯东辉 郝兴昌X X(1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系,牡丹江,157012)(2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哈尔滨,150025)摘 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问卷考察高中生被试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结果表明,高中生被试内隐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未出现实验性结构分离,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均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两层面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关键词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认知1 引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用固定、僵化、单一或过分简化的性别因素来了解职业,并依此将职业加以分类。

认为男性适合从事某些职业、女性适合某些职业,而忽视如能力、知识、兴趣、特质等相关因素。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很难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如果人们受此束缚,仅从性别角度来把职业划分成/男性职业0和/女性职业0,就容易限制个人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妨碍个体做出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现代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态度的概念体系中都会并存双重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尤其当涉及偏见和刻板印象时。

对刻板印象的一系列研究揭示出刻板印象可再分离成有意识和无意识内隐两个层次。

因此,要全面考察被试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需要在外显层面和内隐层面分别进行测量。

本研究按照国内相关外显问卷编制原理编制问卷[2],检验高中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外显层面,对内隐层面的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3]。

国内以往研究的被试选取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于泳红[2]研究发现通过外显直接报告并未揭示大学生职业态度的偏见,但在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间接测量时发现在内隐层面存在。

胡志海等人[4]在职业刻板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在外显和内隐层面,大学生都存在非常明显的职业刻板印象。

王勇慧[5]采用投射测验和深入访谈两种方法对大学生被试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大学生外显层面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郑琼梅[6]通过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外显层面不存在明显职业刻板印象,但却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发展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发展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发展作者:苏永玲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02期摘要刻板印象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刻板印象的内隐(自动化)研究日趋深入和精细化。

本文从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1引言“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

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后,就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Devine发现:只要一遇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①。

因此认为存在着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2内隐刻板印象的种类2.1种族内隐刻板印象对种族刻板印象采用间接测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自动化的操作过程,而且“种族偏见”是广泛存在的,其程度要比用直接或外显测验的结果更准确。

美国许多心理学家就对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内隐刻板印象作了大量研究。

2.2性别内隐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一般被认为是人们对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群体中的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的看法。

然而,也有研究进一步表明,有些性别差异的刻板印象是具有跨文化性的。

Best 利用人格的五大因素模型研究跨文化的性格刻板印象。

发现男性在尽责性方面相关性高,而在随和性方面相关性低;女性在随和性方面相关性高。

在外向性和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求新性方面跨文化的男性刻板印象高于女性;而在随和性方面则女性更高②。

葛明贵的研究发现被试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外显记忆没有表现出差异③。

2.3地域内隐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是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地区人群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

我国的连淑芳,邹庆宇对于地域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作了大量研究④⑤。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蔡华俭;周颖;史青海
【期刊名称】《社会心理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并设计相应的态度量表进行外显的态度测量,采用2(男\
女)*2(文科\理科)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学生之中,并且刻板印象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

(2)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学科差异非常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

(3)对于与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对应的外显态度,学科与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4)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与其相对应的外显态度间相关不显著,二者存在着分离。

【总页数】6页(P6-11)
【作者】蔡华俭;周颖;史青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8
【相关文献】
1.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 [J], 陈进;梁宁建;杨福义;杨文圣
2.内隐联想测验法在留守儿童电视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J], 耿柳娜;周文君
3.IAT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 [J], 吕文海
4.中国消费者对本国/日本品牌的外显和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在来源国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J], 杨扬子黄韫慧施俊琦
5.内隐联想测验(IAT)在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 [J], 董妍;俞国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生就业职业作 为刻板印象 的一项重要 内容逐渐受到 贬义词 : 卑劣、 卑下 、 低贱 、 低下 、 俗气、 庸俗。 ( 二) 被 试 了关 注 , 职 业刻 板 印象是 指人们 对 不 同职业 的期 望 、 要 求和 一般 看 法 。 目前 , 虽 然大 学生 的数 量 每年 都在 某 师 范大 学 本科 生 4 5人 , 其 中男 性 2 0人 , 女
( 三) 实验设 计
大学生存在职业偏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 家 庭 教育 的影 响 。个 体早 期 对 职业 的 刻板
化观念 主要 是从 父母 那 里获 得 。一 方 面 , 在 与孩 子 的
父母 自身对职业的刻板 印象 2 ( 褒义 词 、 贬义 词 ) X 2 ( 高 社会 地位 、 低 社会 地位 ) 长期交往和生活过程中, 会潜 移默 化地 影 响孩子 对 于职业 的最 初认 识 ; 另一 方 两 因素重 复测 量设计 。
象、 内隐 自尊、 内隐攻击性等进行有效而敏感的测量 。 以往对 刻板 印象 的研究 多 侧重 于 学术 方 面 , 实验 情 景 与现 实生 活存 在一定 距离 。在 实 际生 活 中 , 刻板 印象 常常影 响着人 的观 念与行 为选 择 。近年 来 , 大学
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有 : 法官 、 工程师 、 公务员、 企业 家; 社会 地位 较 低 的职 业有 : 保姆 、 农 民、 推销员、 小 贩 。此 外 , 选 取描 述 职 业 地位 的 6个 褒 义 词 : 崇高、 高贵、 高 尚、 高雅、 上流、 尊贵 ; 描 述 职业 地 位 的 6个
第二 , 社会媒体对刻板印象起着复制和强化的作 L a b 编写 , 程序包括五部分 , 每一部分都根据指导语 用 。在 现 代 社 会 中 , 社 会媒 体 对 人 们 的影 响 无 处 不 的要求 进行 按键 反应 。 二、 实验 结果 在, 电视 、 报 纸 及 户外 广告 等 都 影 响着 人们 的生 活方 根据 G r e e n w a l d 提 出 的新方 式计 算 被试 I A T得 式 和 观念 。社 会 媒 体 不 断传 递 着 大 家认 同 的刻 板 观 对 社会 地 位 高 的职业 予 以赞 许 , 而 对 社会 地 位 低 分 方法 。I A T 3和 I A T 5部 分 的数 据用 于分 析 , 即相容 念 ,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采用M i l l i s e c o n d 公 司的专业心理 学软件I n q u i S i t 3 . 0 进行 I A T 实验 ,考 察被试 在 “ 高薪 ”、 “ 低薪 ” 2 个维度 上 的态 度 ,每一 反应 的反应 时及正确 率均 由计算机 自动 记 录 。经过2 O 个心 理学专 业研 究生评 定和筛选 ,最 终确定 了 与 “ 积极 ”有关 的属 性词 :光荣 、杰 出 、成功 等8 个 ;与 “ 消极 ”有 关的属性词 :肤浅 、笨拙 、 自卑等8 个 ,与 “ 高 薪 ”职业 有 关 的 目标 概念 词 :医 生 、律师 、会 计师 等8 种
验I A T 效应 非常显著 ,大学生群体存在 “ 高新; 积极 ,低薪= 消
极 ” 的 内隐职 业态度 ; ( 2 )大 学生 的 内隐职 业 态度 在 性 别和年 级上 均 差异 不显 著 ; ( 3 )大学生 的 内 隐职业 态度 在年 级 间差异 显著 。 【 关键 词 】大 学生 ;职 业刻板 ; 内 隐联 想 测验 1 、 引 言 刻板 印象是 社会心 理学 、认知 心理学领 域令 人瞩 目的 研究 焦 点之 一 ,社会 心理学 认为 刻板 印象是 指社 会上对 于 某一类 事物 产 生的一种 比较 固定 的看法 ,通 常与 种族 ,地 区 ,性别 ,职业 ,年龄 等有 关 ,普遍认 为它 与某 些特征 和 行为 相联 系 。而 从认 知理论 的角 度 出发 ,刻 板 印象可 以定 义为 ( H a m i 1 t o n &T r o l i e r , 1 9 8 6 )“ 一种 涉及知 觉者 的关 于 某个人 类群 体 的知识 、观念 与预 期 的认 知结 构 ”。职业 作 为刻板 印象 的一 项重要 内容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逐渐 受到 了广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范式研究综述作者:唐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一种全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

IAT常被用做测量内隐自尊,因其突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在测验对象及程序、效度等方面有很多争议。

本文对以前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从IAT的使用、变式及IAT还存在的问题怀疑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内隐自尊;内隐联想测验1.前言内隐联想测验于1998年,被Greenwald提出,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测量工具,其最初主要是作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

在2000年,被首先用来间接测量个体的自尊。

经过研究表明,IAT的内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都较为理想,有较好的预测效度,且与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较低。

IAT还能够间接测量到被试自动化的、无意识的不合理信念[1]。

2. 传统的内隐联想测验2.1 测验程序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

其方法学的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牟总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2]。

1998年,Greenwald等人在一篇文章中介绍了IAT的施测程序[3]。

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目标词,比如白人的姓和白人的姓,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白人姓揿F 键,看到黑人姓揿J键)。

2、呈现属性词,比如愉快和不愉快;并让被试做出反应(愉快F,不愉快J)。

3、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白人或愉快F,黑人或不愉快J)。

4、让被试对目标词对相反的判断(白人姓J,黑人姓F)。

5、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黑人或愉快F,白人或不愉快J)。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分类号:B849;C93;B8411、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

Rosenthal和Rosnow(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

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也可能有心无力,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Hodges,&LaFleur,1995)。

为弥补外显测量的不足,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测量方法,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年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Test,简称IAT)。

IAT以反应时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分类任务测量两概念间自动化关联的容易程度,间接获取个体的态度信息,包括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完全态度(由于信息提取偏差造成的态度改变)以及内隐态度(个体无法意识到的态度信息)(Brunel,Tieriej&Greenwald,2004)。

IAT中有两组概念词(如名牌、山寨品牌,即研究对象)和两组属性词(如喜爱、厌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被试快速按键反应,将属性词归于某一概念词(conceptword)。

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一喜爱,山寨.厌恶)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厌恶,山寨.喜爱)。

IAT假设当被试将相容的两组词归类时,更多地基于自动化加工,因此反应时较短;反之则需要意识参与,导致反应时延长。

两反应时之差即代表被试对研究对象的态度:相对于山寨品牌,被试更偏爱名牌。

IAT的施测全部通过计算机完成,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可参阅Greenwald等人(1998)、蔡华俭(2003)、崔丽娟和张高产(2004)等文章,本文不再详细介绍。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正文:一、内隐记忆的概念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

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

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

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

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1、任务分离范式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关于内隐测验的十大常见问题和不完全正确的常见假设

关于内隐测验的十大常见问题和不完全正确的常见假设

关于内隐测验的十大常见问题和不完全正确的常见假设(原文题目:Te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Implicit Measures and Their Frequently Supposed, But Not Entirely Correct Answers)伯特伦·加沃斯基西安大略大学自我报告测验之所以会受到批判,通常来说是由于其对自我呈现的敏感性以及它们不能被捕捉到用于内省的那些心理内容。

在过去的十年里,研究者试图通过内隐测验来克服这些问题,内隐测验能从被试的表现来推断他们的心理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对当前可用的那些内隐测验进行一个述评,讨论这些内隐测验的10个常见假设。

我认为这些假设中许多是不符合现有证据的或者是理论上有问题的。

然而对用传统的自我报告测验很难预测的行为的预测方面,内因测验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

因此,即使内隐测验也许仍旧不能提供用这些测验来解释的信息,但是在理解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时,内隐测验是一个及其有价值的心理研究工具。

关键词:联合加工,内隐测验,测量,研究方法,效度与我所拥有的知识相比,我的自知之明是如此微薄可怜。

没有东西可以使我们如观察外部世界一样来很好地观察我们的内部世界。

——弗兰兹·卡夫卡第三笔记在上面的引用里卡夫卡暗指的是直接观察我们心理的圣杯是不可能的--人类的内心世界。

心理实体,如态度、情感、信仰或动机,都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必须通过反映这些概念的日常行为来推测。

然而,卡夫卡关注的内容是更有深度的,那就是他对我们能够观察我们自己内部精神生活的能力抱有质疑。

此怀疑得到了二十世纪后的一些心理学家们的支持,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没有心理过程的内省来引导的(例如,尼斯贝特& 威尔逊,1977)。

相反,除了基于对其他个体的基本认识的同种行为的观察能使我们个体形成的“奈”理论外,没有能和有时被看作“自我认知优先”理论一样的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的内部世界的理论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一、本文概述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内隐态度。

自其诞生以来,IAT因其独特的非自我报告特性,即能够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揭示其真实态度,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检验,才能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效度及其背后的原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要点。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问题,包括其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影响信度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测验的稳定性。

在效度方面,文章将关注内隐联想测验的构念效度、预测效度等,通过对比研究验证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深入挖掘内隐联想测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其与传统显性测验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其在揭示个体内隐态度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的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内隐联想测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或内隐偏见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的,这些联结强度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测量个体对两个概念(如自我和积极评价词汇)之间的联结强度,来推断其内隐态度或偏见。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快速的分类任务,这些任务要求他们将特定的刺激(如词汇、图片等)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一篇探讨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特别是刻板印象形成与影响的深入研究。

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背景,深入剖析了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证研究了刻板印象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指出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自动地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和评价的心理过程。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刻板印象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指出刻板印象是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重要表现,它通常基于个体对某一群体或类别的固有印象和偏见,进而对新的个体或事件做出快速、简单的判断。

在理论介绍之后,文章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深入探讨了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些实验涵盖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群体,包括性别、种族、年龄、社会地位等,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决策和行为。

文章还深入讨论了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其既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效率,也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文章总结了内隐社会认知和刻板印象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消除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刻板印象的理论框架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认知现象,其理论框架基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刻板印象被视为一种快速、自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们通过类别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信息简化,形成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固定认知。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会在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则强调刻板印象的社会功能,认为它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快速适应和互动的一种策略。

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判断他人的社会角色、行为预期和情感反应,从而减少社交成本和提高互动效率。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1.引言刻板印象是指过去经验影响人们把某一品质归因于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但是人们自身并没有内省地识别(或不能准确地识别)这一过去经验(Greenwald & Banai)。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典型内隐刻板印象,Jacoby,Kelly,Brown,和Jasechko(1989)曾运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证明在名声判断中存在内隐记忆操作。

后来Banaji和Greenwald对Bacoby等人的实验程序进行改进,运用信号检测论研究也发现被试对男性姓名的判断标准低于对女性姓名的判断标准,即在性别上倾向于将男性视为更著名一些,表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Devine(1989)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刻板印象中既包含意识的成分又包含无意识的成分,且这两部分是各自独立操作的。

Banaji和Greenwald也在研究中发现,内隐的和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是相互分离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大学生族群中,女性变强是一种普遍存在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正常现象,这些都使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发生了变化。

但人们的性别角色概念是否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须通过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来探究。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它与其他自动化认知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被试没有意识到先前经验对自己的行为或判断产生了影响,一旦被试意识到这一影响,内隐效应就会消失或发生翻转。

因此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都选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瞬间成名”测试来揭示在记忆错觉表象下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一内隐社会认知因素。

实验假设被试对不同性别人名的判断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且被试性别与人名性别间存在交互作用。

2. 实验方法2.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双盲法,由主试告知被试将参加的是记忆实验。

实验为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被试性别(男生/女生)2)被试内变量:人名的性别(男性人名/女性人名)因变量:被试对人名是否为识记过的著名人物做出的判断2.2 被试选取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中抽取男女生各5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

内隐联想测验实验报告IAT实验E-PRIME报告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研究王梦婷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探讨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以Greenwald 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AT)为测量工具,探讨25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关键词:负面评价恐惧内隐联想测验1.引言从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是广泛存在。

大学生被试在调查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现象。

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是否存在呢?内隐、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通过设计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IAT程序来对被试进行测量。

本研究采用IAT对大学生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进行测量。

意在通过本实验可以探讨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2.研究方法2.1 实验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测量和统计分析,揭示内隐负面评价恐惧的存在性及其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

2.2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自我/非我和被拒绝/被接受词汇配对的IAT测验,对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进行研究。

本研究采用2(自我词/非词)×2(被拒绝词/被接受词)完全随机的实验设计方法,测验程序可以自动调整个任务的呈现方式和顺序。

2.3实验程序(1).实验被试本研究以自愿参加为原则,选取31名宁波大学的学生为被试,所有被试均熟悉电脑操作,年龄在18-24岁之间。

( 2 ) 实验材料外显负面评价恐惧测量:采用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正向计分题(BFNE-S)。

BFNE-S在大学生和临床样本中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内隐负面评价恐惧测量材料:本实验采用E-prime专业软件自行设计的IAT程序测量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

(3)实验阶段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搜集最能够表示被拒绝和被接受的词汇各10个:实验中的概念词为内隐联想测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自我词和非我词汇各10个。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2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3]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
收稿日期 2002-11-29
339
万方数据
-34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年
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 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 系 在认知上 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 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3] 有关 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 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4,5] 内隐联想测验 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 概念词与属性词 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 继而 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 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 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 归类 即归于某一概念词 并按键反应 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概念词(concept words) 如白人 黑 人 和属性词 attributive words 如聪明 愚蠢 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 相容的 compatible 如白 人 聪明 黑人 愚蠢 和不相容的 incompatible 或相反的 如白人 愚蠢 黑人 聪明 所谓相 容 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 或曰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 否则为不相 容或相反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 此时的辨别归 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 相对容易 因而反应速度快 反应时短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 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 此时的辨别归类 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 相对较难 因而反应速度慢 反应时长 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 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这样 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 联系越紧密 辨别归 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因而反应时越短 而不相容条件下 认知冲突越严重 反应时自然会更长 其间的差就会更大 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可见 内隐联想测验是通过测量概念词— 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 联系 automatic association 强度继而实现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或曰 IAT 程序是通过测量潜在的自动化评 价来寻求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所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用来测量自动化的情感或态度的认知启动程序相类似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好的内隐测量还应该能有效防止意识的干扰作用。对此,Greenwald 等(1998)也曾进行过研究[1]。研 究是针对 3 个社会意义丰富程度不同的现象开展的。第一个现象是人们常将鲜花和乐器联系在一起,而将 昆虫和武器连在一起;第二个现象是日裔美国人常将积极性评价和日本连在一起,而将消极性评价和韩国 连在一起,韩裔美国人则相反;第三个现象是美国白人倾向于将积极性评价和白人连在一起,而对黑人则 多施以消极性评价。一般而言,所测对象的社会意义越丰富,人们就越可能迫于社会压力而掩饰他们的真 实想法,越会在意识的驱动下作出和社会期许相一致的反应,从而使相关外显测量的敏感性降低,效应大 小变小。由于这三个现象的社会意义丰富程度依次增加,结果表明,外显测量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即效应 大小依次减小),而内隐联想测验的敏感性不受其影响而保持相对稳定(即效应大小相对不变)。这说明内 隐联想测验能有效降低意识的干扰作用,较准确地测量人们无意识中的真实态度。此外,Greenwald 等(1999) 对测量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能很好地防止自我矫饰(self-presentation)的作用[3]。
第 11 卷第 3 期 Greenwald 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341-
测验顺序 1 2 3 4 5
表 1 测量内隐自尊的 IAT 样例
任务描述 联想属性词辨别 (Associated attribute discrimination)
蔡华俭等2002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测量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11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对内隐联想测验的评价反应时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揭示内部加工过程的指标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运用了反应时这一基本范式保持了反应时方法的许多优点利用被试的快速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意识的监控作用这使得内隐联想测验具有了与认知启动方法相类似的主要优点即使被试不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也可以揭示内隐态度和其他的自动化联想

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1.引言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如人们一直接受幼儿园教师由女性来担任这一现象,而对于男性担任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位则不太认同,即“人们即使表面上认同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地位,但传统的刻板印象依然以一种自动化的方式对人们的日常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1]。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明,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独立的、有抱负的、富有竞争性的,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

“Broverman ,Clarkkson ,Roosenkrantz (1970)等的研究表明,即使像那些经过临床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精神病医生等心理学领域中的人也存在性别刻板印象”[2]。

刻板印象中偏见的不可避免性说明,一直以来,社会中就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待遇。

“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根据性别将职业进行分类而形成关于某类人从事某些职业的固定印象,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3]。

在国外研究中,最早的一项关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是由Shinar (1975)进行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认为某些职业需要阳刚特质,而另一些需要女性特征[4]。

之后Jocoby 和Kelly (1989)通过声望研究发现,被试更倾向于将男性视作更著名一些[5]。

之后Banaji 和Greenwald (1994)利用Jocoby 的实验大学生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朱鑫亚摘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两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考察了60名大学生被试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结果表明,大学生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刻板程度在性别、专业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男女职业评价刻板印象上,男大学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刻板印象,女大学生的观念已有所改变。

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这两种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被试的性别变量上得到的结果不一致。

关键词: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内隐联想测验刻板解释偏差大学生作者简历:朱鑫亚(1986.7-),女,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共预备党员,湖州师范学院本科学历,应用心理学专业。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

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内隐记忆指的是一个人在不知情或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

内隐记忆可以通过各种实验研究方法来探索和测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内隐记忆研究方法。

一、隐式联想(TAAD)任务二、隐式记忆测验隐式记忆测验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法来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

这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诱导性和非诱导性。

在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例如完成一个填充词任务),然后被要求回忆之前任务中出现的信息。

在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没有意识到在测验其实是在测试内隐记忆。

例如,在一个经典的非诱导性测试中,被试者被要求判断一系列的字母是否和之前的字母相同,被试者通常会表现出在没有意识到记忆的情况下判断正确的能力。

三、程序学习任务程序学习任务是一种用于研究被试者对于复杂信息的处理和内隐学习的实验方法。

在这种任务中,被试者被要求通过学习一系列的规则来完成任务。

例如,被试者可能会被要求在一个迷宫中找到出口,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什么规则来确定正确的路径。

在这个任务中,内隐记忆的表现是被试者能够逐渐提高他们找到正确路径的能力。

四、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理指标来间接测量内隐记忆。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来研究内隐记忆的表现。

ERP是一种通过电极记录被试者大脑在反应刺激时的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分析ERP,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被试者在不知情条件下对于刺激的加工和记忆表现。

总结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内隐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包括隐式联想任务、隐式记忆测验、程序学习任务和生理指标。

这些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内隐记忆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内隐记忆的性质和工作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联想测验及其变式在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作者:苏曼来源:《卷宗》2018年第06期摘要: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因其本身具有的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不断地修正和改进。

国内研究者们也将IAT、GO/NO-GO联想任务、单内隐联想测验等变式广泛运用于内隐刻板印象领域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GO/NO-GO 联想任务;单类内隐联想测验一、内隐联想测验的不足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以来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纵深发展,其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出来。

由于IAT是一种相对测量,使用概念和属性的互补对,考察一目标对象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而言与某一属性的联结程度。

因此这一工具难以得出某一对象与属性的绝对联结水平,只能得出相对于另一目标对象来说某一目标对象与属性的联结程度。

此外,为目标对象寻找合适的比较对象是困难的,尤其当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运用到研究中时。

例如研究对民族间内隐信任态度的测量,或是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的测量等。

当研究难以配对时就难以运用IAT相对测量。

同时比较对象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内隐评价。

当意识到外显测验存在社会赞许效应等影响测验结果的局限后,内隐联想测验在刻板印象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大量内隐测量发现内隐刻板现象等内隐测量结果与外显测量结果分别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在两个层面上的态度。

如在民族偏见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表明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相关性很低,甚至不相关。

但相对于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具有更强的预测力,因为内隐联想测验过程中,被试难以察觉测量的真实目的,测量结果更多真实反映个体的态度(贺雯,梁宁建,2010)。

因此为了弥补内隐联想测验的局限性,促进内隐联想测验的进一步运用,研究者们在其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

近几年又提出进一步的修正方案,主要包括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等,这些方法均被统合到内隐联想测验中,都是内隐联想测验的继承和发展。

二、内隐联想测验(IAT)及相关研究内隐联想测验一般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屏幕的左上侧和右上侧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

下面就以一个经典的测量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为例对其过程进行说明。

内隐联想测验一般分为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一个辨别任务。

第一部分要求对属性词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属于“好”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第二部分要求对靶概念词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属于“我”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非我”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接下来的第三步中,要求对前两步中所出现的所有刺激词混合后一个个随机呈现,把属于“我”和“好”的刺激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I’键),把属于“非我”和“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E’键),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转,“我”类和“非我类”刺激的标签呈现位置互换,同时相应的反应键也互换,其他不变,其目的是在自我词和反应键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作为第五部分的练习。

第五步是第三步的反转,即把属于“非我”和“好”的刺激归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I’键),把属于“我”和“坏”的刺激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E’键)。

上述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000ms的以3000记,错误率超过20%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和不相容组(本例中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

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分数便为被试相对于不愉快的词而言,把愉快词与自我相联的程度,即内隐自尊的强度。

在张娟、程刚(2015)等进行的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中,采用外显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探索在中国大陆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内隐性别情绪刻板印象与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关系。

结果发现男性、女性的外显测验结果与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是相对独立的。

对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并不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双重态度模型的分离理论,说明外显测量和内隐测试存在不同的心理结构。

三、 GO/NO-GO联想任务(GNAT)及相关研究GNAT是由Nosek Banaji在2001年提出的基于IAT的一种研究内隐认知的联结任务,也有人称其为命中联系作业。

该技术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在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和分心刺激(噪音)。

将目标类别和属性种类作为信号,而将目标类别和其它刺激作为噪音。

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弥补了IAT 实验设计中不能对单一对象做出评价的限制。

被试对代表目标种类和属性种类的刺激反应“good”(称为Go),而对呈现的其他刺激不反应(称为No-go)。

实验中采用d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称为命中率,将不正确的No-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命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表明从噪音中区分信号的能力,如果d分数低于0,表明被试不能从噪音中区分出信号。

在姜新华、杨峰等(2016),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中,使用GNAT方法考察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刻板印象。

选取男生名字和女生名字各4个作为概念词,在以往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基础上选取8-13岁儿童能够理解的能力特质词和热情特质词各4个作为属性词。

对“男生名字+积极特质词”、“男生名字+消极特质词”、“女生名字+积极特质词”、“女生名字+消极特质词”4个区组作为目标信号刺激,被试需要对每个区组中的信号刺激按键盘上的“是”键进行反应,对噪音刺激不需要进行反应。

结果表明,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与成人不一致,且男生和女生在8-13岁期间持有的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

四、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及相关研究SC-IAT是用来测量单一态度对象之间的联结强度。

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都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测验(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组成。

实验中靶子词在被试做出反应之前一直呈现在屏幕上或呈现1500ms。

如果被试在1500ms之内不能做出反应,一个“请更快回答”的提醒将出现。

这个1500ms的反应窗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有助于减少被试在任务中从事控制性加工的可能性。

Karpinski(2006)通过三个不同的态度对象研究,测得SC-IAT的内部一致性是合理的,且和在这些研究中使用IAT的内部一致性相似;他还通过对女性态度的研究测查了SC-IAT在伪造或自我陈述关注时的易感性,发现当被试试图在SC-IAT上自我呈现一种态度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高错误率。

SC-IAT由于弥补的局限性,在近两年国内的研究中出现了运用SC-IAT进行测验的的趋势。

徐钟庚、席贻莹等(2016)考察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模型研究中使用SC-IAT分别构建了4个SC-IAT (高能力胜任度SC-IAT,高能力热情度SC-IAT,低能力胜任度SC-IAT,低能力热情度SC-IAT),探讨了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水平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结果发现在外显层面上,被试对高能力残疾人表现出高胜任且高热情的积极刻板印象,而对低能力残疾人表现出低胜任但高热情的混合刻板印象;在内隐层面上,被试对高能力残疾人表现出高胜任且高热情的积极刻板印象,但对低能力残疾人表现出低胜任且低热情的消极刻板印象;残疾人能力的有效发挥可显著改善被试对其胜任度和热情度的外显及内隐刻板印象。

展望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的多样性,为研究者在对内隐的刻板印象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尽管每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各种方法的结合并相互补充和验证,则可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使测量结果更精细和深入。

目前国内关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中使用IAT及GNAT 方法较多,SC-IAT也已经有少数研究者运用。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内隐联想测验变式还有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两种方法,研究者或许能在验证性使用这些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其适应范围,并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该方法更好为本土化的心理学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1] Greenwald A.G., McGhee D.E., & Schwartz J L.K.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 74 (6):1464-1480.[2] Karpinksi A, Steinman R.B.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1(1):16-32.[3] Nosek B.A., Banaji M R. The Go/No -go Association Task .Social Cognition, 2001, 19(6):625-666.[4]张娟,程刚,王智,张大均(2015). 大学生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31(6), 668-675.[5]姜新华,杨峰,李秀丽,王美芳(2016). 8-13岁儿童关于能力与热情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4), 613-618.[6]徐钟庚,席贻莹,马婷,张锋(2016),健全人对不同能力残疾人的刻板印象:基于SCM 模型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14(1), 106-113.[7]贺雯,梁宁建. (2010). 态度内隐测量方法的发展与探索. 心理科学(2), 384-386.作者简介苏曼(1992—),女,回族,河南开封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元刻板印象与群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