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理念
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
正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 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既是“发展机遇
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值此,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最
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人们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从未接受过如此频繁的新课程培训,新课程理念被某些专家说得神乎其神,深不可测。在某地一次针对30多所中
学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在收到的523 份有效答卷中,能正确答出“此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什么?”两个问题的教师,仅有56 位, 正确率为10.7%。这些教师都已经受过不止一次的县级以上新课程培训,足见新课
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我认为,所谓的新课
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新理论”。它既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神秘莫测,也不像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难以实施。不过,每位中小学教师
还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主要精神,并把它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
中。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否可以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改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
具有适应21 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
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说,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以后,还要不要素质教育呢?说明提这个问题的同志是
没有完全领会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的。我们不要忘记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次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们更不要忘记,中国
教育的最大任务不是培养只会解题应试的人,也不是瞄准培养少数精英或一两位诺
贝尔奖获得者的狭窄目标,而是要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
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
贡献。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
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
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
记得在1998 年的一次省级高中教学研讨会上,我向与会的数十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
己的“一节课只讲授22.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在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请
问林老师,我每节课45 分钟拼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书,不知你是怎样
用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虽然这里的‘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
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
我认为,中国教师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
'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有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上课时,发
现有位学生没有听讲却在看书,老师就问这位学生“你为什么上课不听老师讲呢?”该
学生答道: “我听不懂,想看看书。”老师非常气愤地指责道: “你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然后向讲台方向走了几步回过头来补了一句: “简直不可思议。”是的,在这位老师的心中,书只有通过老师教学生才会懂,学生自己如果能够看懂,那就是不可思议的
事。
所谓转变方式 ,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的转变 ,其目的也是为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国借鉴了美国自 19 世纪末就开始 的 ,现正被其大、中、小学大力提倡的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 习”的成功经验 ,引入了“研究性学习 ”这一新课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 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
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
,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
不仅如此 ,本次课程改革还希望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乃至生存环境 ,把中国 中小学生从 “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 ,课堂外埋头于书本 ,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 脱离的练习 ”中摆脱出来 ;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 ,还给他们应有的自由时空 , 让他们快乐健康地度过青少年时期 ,让他们睁开眼睛看自然界、看社会、看生活。
所谓重建制度 ,即重新建立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评价制度。这里所说的教育评
价制度 ,包括政府对教育部门、社会对学校、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
对老师、老师对学生、乃至社会对人才的评价等。不过 ,我认为制度也是一种文化
的产物 ,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是文化是文明 ,就只能继承与发展 ,提
重建 ”有点过于激进 ,有可能被执行者错误地理解造成严重的后果。比较恰当的提
法应当是 “改革制度 ”。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 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 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就得先弄明白现代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都有哪些
特征。简单地概括起来 ,现代学习方式有五个最基本的特征
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 ”这,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五个最基本特征 赖性、
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 ”有着本质的不同。新课程下 ,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 任务是有意识地设计
能够形成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着力体 主动性、独立性、 被动性、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