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合集下载

图书的基本知识

图书的基本知识

图书及图书编目的基本知识1、封面知识:封面含义:封面是对订联成册后的书芯在其外面包粘上外衣的称呼,封面也称书封、封皮、外封等,又分封一、封二(属前封)、封三、封四(属后封)。

一般书刊封一印有书名、出版者和作者等,封四印有版权等。

封面起着美化书刊和保护书芯的作用。

封面包括的重要内容信息:书名、并列题名、丛书名、作者姓名、译者姓名、出版社、定价、书号。

跟封面连接的有勒口、书脊。

勒口上一般有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和编辑姓名等信息。

书脊上面一般有书名、作者、出版社名、卷册号等。

2、腰封腰封的含义:也叫书腰,定义为“于书籍中间地带另置一条类似腰带的文字介绍,以配合行销或书籍推荐”。

腰封的作用:《这书要卖一百万》的作者、日本著名畅销书推手井狩春男,把“如何制作吊人胃口的书腰”列为书的行销要件之一。

可见腰封本来就是为图书宣传和营销而存在的。

现在是一个腰封四起的时代,企图市场走红的书,几乎没有不加腰封的。

不过有些设计得比较精美,符合书的整体风格,宣传语精当到位;有些设计得就比较烂,像电线杆子上老中医包治百病的广告,让人看了就心生反感。

3、书名页(也称题名页)内容书名页包含的信息:正副题名、并列题名、分辑号、卷册号、丛书名、著者、丛书著者、出版社名、出版社地,一般情况下还有适用对象和一些附注内容。

4、版权页版权页的含义:版权页是指版本的记录页。

版权页包含的重要信息:版权页中,按有关规定记录有书名、作者或译者姓名、出版社、发行者、编者、印刷者名称及地点、版次、印次、印数、开本、印张、字数、出版年月、定价、书号、分类号、书刊出版营业许可证的号码等项目。

版权页所在位置:版权页一般安排在正扉页的反面,或者正文后面的空白页反面。

文字处于版权页下方和书口方面为多。

版权文字书名字体略大,其余文字分类排列,有的设计并运用线条分栏和装饰用。

起着美化画面的作用。

版权页主要供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常附印于书刊的正文前后5、装订分类(1)什么叫平装?答:一种总结了包背装和线装和优点后进行改革的书籍装帧形式,也是一种平面订联成册、使用较多的装帧方法。

教材、图书出版常识

教材、图书出版常识

教材、图书出版常识一、常用术语1.开本:图书开本的大小,是以印刷用纸的全张幅面为计算单位,裁切成多少小张,就称作多少开本。

如全张纸裁切成16小张的,就叫做16开;裁切成32小张的,就叫做32开......等。

常用全张印刷用纸的幅面787mm×1092mm850mm×1168mm880mm×1230mm787mm×960mm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标)说明:(1) A和B代号后面的数字表示将全张纸对折长边裁切的次数,如A4,对折4次为16开,A5表示对折长边5次为32开。

(2)M表示纸张的丝绺方向与该尺寸边平行。

科发教材、图书常用版心和成品尺寸2.封面:在书心之前的称前封面,又称封一;靠书心的一面称封里,又称封二;在书心后面的称后封面,靠书心一面的称封底里,又称封三;最后的外表一面称封底,又称封四。

前后封面相连护住书心订口一侧的部分称为书脊。

在书籍封面外裹附一层纸张或其他片状物以保护书籍的,叫做护封。

封面或护封在切口处多留一定宽度向里折叠,叫做勒口。

3.版权页:是一本书的出版历史记录,版权页内应包括:书名、著作者、印刷厂、发行单位,出版时间以及开本、印张、插页、字数、版次、印次、定价等内容。

版权页一般印在扉页(内封)背面或内文最后一4.版次:第一次出版的出版物称为“第一版”或“初版”,第一次出版后,内容经过大量修改、增删再版者,称为“第二版”,以次类推。

5.印次:即每一版印刷的次数。

从每一版第一次印刷计算起,每重印一次都要累计并标注明确(如二版一次,二版二次,三版一次,三版二次)。

6.印张:版权页上的印张,表示该种出版物的一本书所需要的印刷纸张数量,它是计算定价的依据之一。

一张全开纸有两个印刷面,即正面和反面,规定以一个印刷面为一个印张。

这样,一张全开纸有2个印张。

印张的计算方法:全书总面数÷开本=印张7.定价:印在书上的价格。

一本书的定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根据规定的定价标准,按书籍的类别,选定每印张定价,再按每印张定价乘以印张数量得出的;另一部分是按标准计算的这本书的封面、装帧材料和插页等的价格。

2经部、史部、类书、丛书、辞书

2经部、史部、类书、丛书、辞书

• 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 词典。例如:
• 如、適、之、嫁、徂(cú)、逝,往
也。(释诂) • 克,能也。(释言) 其中“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释 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释训” 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 绵词。
•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 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 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 室器物的名称。例如: •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 • 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
• (五)《乐》
• (六)《春秋》三传
• 《春秋》的作者是鲁国历代的史官,后来经过孔子编辑、修
订。它的记事年代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 四年(前 481)为止,一共二百四十二年。 • 据《汉书· 文艺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 《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只有《左氏传》、 《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
唐 代 第 一 部 类 书
明 代 规 模 最 大 的 类 书 清 代 的 大 类 书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
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 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
• (四)“三礼”
• 1、《仪礼》
• 原名《礼》,记载古代礼
制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
• 主要记载了贵族子弟成人、
结婚、交往的礼节,国君、 诸侯、大夫等的活动,以及 丧葬祭祀的礼节。 •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 授杨天宇著《仪礼译 注》
• 稗史: • 古代稗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采 录民情供统治者参考,所以后世一般称杂记闾巷风 俗、遗文旧事的史书为稗史。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  类书与丛书概论

第十章类书与丛书概论1、三国时代,《皇览》是中国类书的始祖。

2、唐四大类书:《北堂书钞》(现在较早而又比较完整的第一部)《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3、宋四大类书:《太平御览》(被称作辑佚工作的宝山)《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文学类书,上继萧梁《文选》)《册府元龟》(史料类书,宋代最大的一部类书)4、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5、余鼎孙、余经的《儒学警语》是丛书的始祖。

6、《四库全书》是最大的丛书7、《四部丛刊》是一部大型古籍影印丛书,《四部备要》为聚珍仿宋活字排印丛书。

8、戏曲文献:毛晋《六十种曲》9、《中国丛书综录》是一部规模最大的收集最广的古籍丛书目录。

10、《四库全书》收藏地: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全书”和紫禁城的文渊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

第九章谱牒学概论1、《年谱丛刊》是第一部涵盖时间最长,收入历史年谱最多,规模最宏大,线装版本最完备的丛书。

2、《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研究清代家谱最为完整的资料。

第八章方志学概论1、地方志最早由梁启超提出。

2、《禹贡》是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全国区域志。

此书把全国分为九州,包含在《尚书》中。

3、晋代常璩《华阳国志》是现存最早以“志”命名的志书,可以说中国方志进入成熟时期。

4、唐代最早纂成的地理总志《括地志》5、现存较完整的一部唐代图志是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6、《元一统志》完成了全国区域志的定型。

7、明朱棣颁布《纂修志书凡例》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地方志编撰的政府条令。

8、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河南通志》9、《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著录最多,参考价值最大,记载了收藏处的全国性方志目录。

10、《中国地方志集成》是一套国内外选收方志最完整、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大型方志丛书。

第七章辨伪学概论1、胡应麟在《四部正讹》提出著名的辨伪八法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张心澂《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惠栋《古文尚书考》崔述《古文尚书辨伪》丁晏《尚书馀论》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提出,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相互印证。

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

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

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
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
作者:刘辰
作者机构: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出版科学
ISSN:1009-5853
年:2001
卷:000
期:003
页码:30-34
页数:5
中图分类:G2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百科全书;丛书;类书;藏书;书体;图书编撰;文章;样式;体裁;模式化
摘要:文有体,书亦有体。

“体”指对象的样式,故文体指文章的样式,书体指书籍的样式。

文章的样式又称体裁,书体的样式可以用体例归结。

类书、丛书、百科全书都是书体,各有自己的规格样式及与之对应的功能。

这些书体和其他书体一样,是在长期图书编撰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模式化了的。

了解书体知识,对于编书、藏书、读书都将大有裨益。

【word】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

【word】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

类书、丛书、百科全书及其比较历史,百科全书则是近百年才从西方引进的.20世纪以来,随着百科全书在我国产生与流传,三种书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有必要加以探讨.兹略举几例以证.(一)以《四库全书》为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当是不争的事实.这可以从丛书的定义判定,也可以从常见工具书或文化书中看到有关论述判定.《辞源》”四库全书”条说:四库全书,丛书名.民国时期研究《四库全书》的三本着作:任松如的《四库全书答问》(1927年出版),郭伯恭的《四库全书纂修考》(1937年出版),李煜瀛,杨家骆的《四库全书学典》(1946年出版),都说《四库全书》是丛书.但也有不同的说法.民国时期出版的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第十讲,对”类书”的注释说:”类书以《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为最重要.”(该书为《民国学术经典文库》之一册,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08页)民国时期出版的郑c毳矗ag‟~aru~鹤声《中国文献学概要》亦谓:”《四库全书》之编辑,以经史子集合为~炉,洋洋大观,实亦类书之属也.”建国后的书刊也常见类似说法.1999年4月10日《文汇读书周报》所载《文澜”四库”杂记》长文,则使用”图书集成”概念把丛书和类书混为一谈了该文说:‟《四库全书》则是自诩为‟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编纂的一部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图书集成……其规模,种类远远超过历代图书集成,如宋代的《太平御览》, 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书”.这里先把丛书《四库全书》称作”图书集成”,然后又把《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这些类书称作“图书集成”,然而”图书集成”不是一个书体概念,况已有《古今图书集成》命名的一部大类书,再使用这个概念把丛书,类书这些不同书体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妥的. (二)以百科全书为类书“百科全书”是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书体.故清代以前有关书体研究的着述一般不会涉及它与我国类书,丛书的关系问题.民国时期,李煜瀛,杨家骆先后开始对百科全书进行研究,我尚未见到他们关于百科全书与类书关系的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所编辞书的“百科全书”条(如《现代汉语词典》等),也未见涉此者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工作启动,这个问题开始引起学界注意.我国百科全书界一般认为百科全书就是古代的类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百科全书”条谈到百科全书起源时说:”中国魏文帝曹丕下令王象等人编纂的《皇览》,被《唐书?艺文志》论定为中国类书之始.◆◆编辑学.编辑工作T◆◆但它被看国书史》(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209页)载, “在康熙朝钦定的诸书中,首先应提到的是《古今图书集成》.它是我国历史上继《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由于《永乐大典》散佚严重,《古今图书集成》也就成了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部类书,被外国人称为《康熙百科全书》.该书字数多达一亿六千万,居世界百科全书之冠.”虽然在这两部书中未看到有关的论证文字,当必会有所依据.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书籍,也已见到不同意见.《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1版,1984年再版)”百科全书”条中说:”中国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也有类似性质,但不同于现代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有称《四库全书》是”百科全书”的.但从行文看来,多是意在比拟《四库全书》包容百科,内容广泛, 并不是在概念上推定它就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故不再征引.二,类书,丛书,百科全书的概念(一)类书1.类书的定义.《四库全书》子部四十五有”类书”一门.其小序说”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这反映了有些类书的内容具有边缘性.但这不是严格的类书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对”类书”的定义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我以为这个定义很准确,只是稍嫌简略.古人对类书早有研究,有不同的界说.综合起来大致可以说:类书是割裂群书原文以为条目,或以事分,或以字分,或以韵分,按类编排起来,以便检索或征引的资料性工具书.一般以事而分的类书,有的兼收各类,有的专收一类.以字而分的类书,有的齐句首之字而分,有的齐句尾之字而分.2.历史上的类书.类书早在汉代已经有了萌芽,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类书,是三国曹魏时期(220—222)魏文帝曹丕下令编纂的《皇览》,是一部规模绮有峨万宰峻太书蕊霹历代类书编纂相延不辍,规出般科罕~2001弟3别模越来越大类书编纂需要征引大量书籍,投入许多人力,故历史上大型类书多由皇家主持编纂.择其要者,三国时期有《皇览》.南齐时有《四部要略》100O卷.唐代武德年问有《艺文类聚》100卷,贞观年问有《文思博要》1200卷,圣历年间扩充为《三教珠英》1300卷.宋代有《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o卷,《册府元龟》1000卷.明代有《永乐大典/22877卷.清代有《渊鉴类函}450卷,《骈字类编》240卷,《子史精华》160卷,《佩文韵府》444卷,《古今图书集成》1000O卷.这些都由皇家主持编纂.私纂的类书种类和数量更多,只是规模较小而已.3.类书的起因.唐欧阳询奉敕编纂的《艺文类聚-序》对类书的起因说得明白:”夫九流百氏,为说不同,延阁石渠,架载繁积.周流极源,颇难寻究,披条索实,日用弘多.卒欲摘其精华,采其旨要……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可以折衷古今,宪章坟典云尔.”可见,由于古籍原着的大量出现,遍读群书十分困难,而我国学术又十分重视原文的征引及考据.在这种背景下,以辑录原着精华为务的类书便应运而生.4.类书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着书者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诸篇, 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不可谓之无补也.”我以为,说类书之兴荒废了实学,虽可成理,终非主流.而类书对于促进学术交流和保存古代原始文献的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这里不妨略举《艺文类聚天”条的内容加以说明.该书天部上有天,日,月,星,云,风6条,其天条下27目,不但辑录有《周易》,《礼记》,《论语》,《春秋》等常见书关于天的记载,更辑录了大量稀见的资料,如”浑天仪”一目记载有,浑天仪日:”天如鸡子,天大地小,天表里有水,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箍之运.”“太玄”目记载有,太玄日:”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脾天,六为廓天,七为成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有日天下以不见为玄.‟‟”天”条还收有《吕氏春秋》”九野”目……类书的价值与生命力,正在于它提供了各种汇集的原始资料,具有便检性,大大方便了学术研究.类书所辑资料,多是编者沙里淘金而得,在当时即具有一定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原着湮灭,有价值的资料借类书得以保存,以后幕显得可I.赢≮趣i娥囊i;0●§{净A哥il】±{一编辑学.编辑工作T._.__..出版科学(2001)第3期I贵.J(二)丛书l1.丛书的定义.常见工具书对于丛书的定义是一致的.《辞源》定义为:凡汇刻各类着作于一编. i一人各类着作为一集的,都叫丛书,也叫汇刊汇刻编辑学编辑工作基本或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将”丛书”定义为:汇集多种图书并冠以总名的一套书的总称.我认为第二个定义更为深刻.它明确指出了丛书编辑的整体性要求.尽管丛书是集众书编辑而成的一部大书,但选书应有原则要求,编辑应有一定的体例.一部丛书要把哪些书集合起来,有没有必要和可能,怎么样集合起来,是编一部丛书要考虑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里包含对丛书的功能,社会需求体例的基本谋划与评估.决定了丛书的整体性,也体现出编者的创造性劳动.正因为如此,丛书才可以成为书体之一种.总之,丛书区别于它类书籍的特征在于它是原着的汇辑.由于汇辑原着,使丛书具备了某些新的性质,具备了配套出版的条件,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丛书采用统一的版式2.丛书的起源及流行与类书相比,丛书出现较晚.清代学者一般认为,我国的第一部丛书是南宋左圭所编《百川学海》,该书共10集,收书达百种.其实.早于该书70余年,就有了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问世成于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可能一向只有抄本流传,直到1922年始有刊本行世,世人知之较迟.《儒学警悟》较类书《皇览》晚出近1000年丛书一兴,即受到藏书家和读书人的欢迎.尤其到了清代,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繁荣,读书,藏书之风都超越历代,存在着良好的销售市场,故官家私家,争相出版,或集同类之书,或辑佚书,或精勘精校,广征博采以成丛书.各种奇思妙选,层出不穷.编印益精,流行益广,规模日大,直至《四库全书》出现,可说达到了极致.据建国后上海图书馆刊行的《中国丛书综录》统计,从宋到清出版的丛书不下2000种.而私家编辑的丛书不论数量和质量又远高于官编.如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以精选稀见书而称着,卢文昭《抱经堂丛书》,孙星衍《平津馆丛书》以校勘精审而闻名,黄丕烈《士礼居丛书》以精仿善本而树帜.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私人编丛书者主要是出版家,藏书家或学者,他们热衷于编丛书,原因在于丛书出版具有规模效应,品牌效应,雪球效应和名人效应,社会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编丛书,能够充分发挥编选者的优势,又不需要付出大量的原刨劳动,只需要一定的编c蠢■参4≈Ar‟fxm~,辑出版条件和财力支持,既可射名,又可射利,何乐而不为.丛书出版热20世纪依然存在,世纪末更着:3.《四库全书》及其整体谋划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收录清乾隆朝以前的各类着作3470种.79O18卷:分隶经史子集4部73门类:这部丛书的整体谋划,贯穿着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化典籍大清理,也贯穿着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化典籍大审查.永珞,纪昀所上《进四库全书表文》对《四库全书》编纂的整体意图说得最清楚:”经崇世教,贵实征而贱虚谈;史:系人心,削诬词而存公论.选诸子百家之粹,博收而不悖圣贤;惩十人九集之非,严汰而宁居门户”上述几点,说白了就是要提倡汉学,篡改史书,审禁违碍书,树一家言,从而维护清朝统治.《四库全书》就是在这种主导思想下编纂的一部大书.(三)百科全书1.百科全书名称由来及在我国的传播.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由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主. 编.参与撰稿的学者有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140余人:出版于1751~1772年.初版正文l7卷,图11卷.f◆1880年再版时增补7卷,共35卷.该书中文译作《百科l全书,即关于科学,艺术及工艺的论述辞典》(《辞书研究》1980年第2期156页)或《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简明社会科学辞典》)最早进行西方百科全书研究,将这一书体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着名学者李煜瀛.李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人,生于1881年,光绪年间留学法国,研究农业,生物,化学.1906年与吴稚晖,张静江等创设世界社于巴黎,并开办中文印书房,编刊革命丛书,创办《新世纪》,《世界》杂志.以所得资助中国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为挚友.民初主讲生物,哲学于北京大学,传播新思想.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故教育界有”南蔡北李”之称李最早介绍百科全书于国人,并多年致力于编纂《世界百科全书》(后改称《世界学典》,李煜瀛百.科全书的研究与实践,另文介绍).关于百科全书的名称,他在《世界学典书例答问》中说:”四十年前煜首译…EFCYCLOPEDIA‟为‟百科类典‟,后中国因受《四库全‟书》命名的影响,改译为‟百科全书‟.近二世纪专科的EFCYCLOPEDIA出版颇多,在中文有‟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等.文学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为多科,然于一科之名下,复系以‟百科‟二字,终觉不甚妥当.且f…全书‟二字,在中文易与‟四库全书‟之丛书式的全书相r————————————————————————————————————————————————————————————————————————————————————————————————————————————————IJ混,不足表示其为另一书体,故煜后又改译为‟学典‟.!l‟学典‟,即拉丁文‟EF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6-l‟所讲的学术环绕在内‟之意.后凡包括一切学术在内呈j『显知识世界且多系按辞典次序排列的书,每用此词以构◆成其书名,于是此词成为书体之一种.‟‟(李煜瀛,杨家骆服什于\wJ,j明《四库全书学典》)20世纪上半叶,我国已经出现百科全书,单科的如《中国文学百科全书》,综合性的如《四库全书学典》.不过规模不大,体例还处在探索之中.至于我国最早编纂的百科全书,我没有作过考证,这里仅提供我目前所知的点滴资料以补白,盼今后有专题的研究问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单科的百科全书与地方百科全书也陆续出现,标志着我国的百科全书编纂已经达到成熟阶段.2.”百科全书”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把”百科全书”定义为:”概要介绍人类一切门类知识或某一门类知识的工具书,供查检所需知识和事实资料之用,但也具有扩大读者知识视野,帮助系统求知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简明社会科学辞典》定义为”按辞典形式编排,系统概述人类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识的大型工具书.分综合性与专业性两类.综合性百科全书收集各知识领域的名词,熟语,地名,事件,人物,着作等等,无所不包,是知识的宝库.但不收录词语,故不同于语文辞典:”3.《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其体例.《中国大百科全书》从1978年开始编纂,1980年陆续出版,1993年出齐.共73卷,近10万词条,1亿字.参与撰写词条的学者达2万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按学科分卷,各卷的条目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卷前一般有概括介绍该卷内容的概览性文章,卷首有分类索引,为系统阅读提供条件,各卷还附有参见系统.文图并茂,蔚为大观.三,类书,丛书与百科全书之比较书体比较就是图书性质比较,比较图书性质,就是要找出图书的特征,从而划出一个对象整体.中国古代关于图书性质的研究,常常使用归属方法,即寻找某种书与已知经史子集诸大类书籍的共性,将该书划归某大类书籍之下.比如对政书,地方志性质的研究,多数人是从起源或某些共性为出发点,把它划归历史书.严格说来.这种研究不是性质研究.因为性质研究必须寻找对I坤国支学;格堂棼】首幸擀音!II#±:‟iii具l,Il:o世纪上半叶l碾爹1fl el4-t|It一编辑学.编辑工作_,LI|胍竹干k‟wJ,J棚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已经有了较为厚重的积累.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它的重要影响.而百科全书要对过去科学的发展作一个总结,自然也是理性的它不重文本.重在理论的系统阐述.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出现在2O 世纪8O年代,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我国迅速发展的现代科学和生产力,决定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不可能是文本性质的.总而言之,百科全书产生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在现代科学基础上, 它与我国古代的类书没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四)类书的命运鉴于类书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人们可能要问,清代以后是否有人编过类书?今后还会有吗?编类书,只有在经典文本受到重视的条件下和领域里才有可能.清代以后,我国类书编纂虽然数目大减,并没有绝迹.只是较多地集中在旧文献整理研究的领域.例如,为了满足清史研究的需要,民国时期曾有过几种辑野史而成的类书出版,如商务印书馆1917年出版的《清稗类钞》,由该馆编辑徐珂编,300余万字,辑录清代野史原始资料以为条目,按事类分92类,是研究清史重要的资料性工具书.中华书局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l2卷,120万字,按事类辑录资料.建国以后辑录类书的情况,由于我的孤陋寡闻,不敢贸然作宏观判断.但不论怎么说,至少”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的《毛主席语录》具有类书性质.在史学领域里,分类辑录有价值原始资料(如革命历史资料)的书籍仍可能继续存在.我还见到海天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世界名人经典系列》,包括自白经典,家训经典等6种.以《家训经典》为例,辑录了古今中外100多位名人有关家训的书信, 谈话,铭文等原始资料,它无疑是类书.可见类书至今还存在:至于今后是否会消失,现在断言为时尚早.在理性思维占主流的时代,百科全书作为一种知识性工具书将逐渐流行.但说它将取代类书,似乎不妥.类书和百科全书是两种知识类型里产生的不同性能的书籍,各有其用.不能混为一谈.只要经典文献的研究受到关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又用以培养青年作者,使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叶圣陶一生参与创办,主编或编辑的杂志有十五种之多,还编撰和主编了几十种中小学教科书.用他的话说:他的职业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还有在商务印书馆工作过的茅盾,郑振铎以及创立生活书店的邹韬奋,都是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学识和才干铸就出版事业的名家,也都是勤于笔耕,成就卓着的学者.正如叶子铭先生在为《编辑家茅盾评传》写的序文中所说:”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着名的作家,文艺评论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资深编辑.”那么,编辑勤于笔耕对于提高编辑水平有什么积极作用呢?首先,可以获得与作者相同的创作心态.编辑要获得与作者同样的创作心态,就必须经过同作者一样的心理历程.只要编辑是一个勤于笔耕的人,他就能够与其他学科的作者处在同样的心理背景下,站在同样高的两个山峰上,比一个站在山谷下的人更容易看到另一山峰上的旗帜.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编辑勤于笔耕,不仅使他获得了本学科领域的发言权,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感受到毗邻学科的发展变化,从而对选题决策和组稿,审稿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能够深刻理解撰写论文或着书的难处,帮助作者写好文稿.编辑能对一篇文稿的毛病评点得有板有眼,然而真的要他修改又无从下手.这种情形与编辑缺乏写作实践有关.事实证明,编辑实际下笔的写作经验是极端重要的,与一般作者的写作不同,由于编辑日常能看到大量的来稿,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稿件的毛病, 因此,他在动手写作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力求避免这些毛病.正是这一点,恰恰是作者所企盼的. 有鉴于此,即使编辑仅仅为了组稿,审稿,改稿的需要, 也应坚持平时勤于笔耕.最后,编辑勤于笔耕,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才能获得与广大作者共同研讨问题的资格.试想,编辑没有学识和独到见解,即使作者敬重他,编辑也难于同作者交流思想,因而难以深切了解作者,不知道某个作者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这就给组稿造成了障碍.事实上,一个重要的选题,是编辑和作者共同研讨完成的,从寻找作者到成稿的全过程,编辑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编辑勤于笔耕,不仅可以向作者学习到许多知识,也能够给作者以积极的帮助.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编辑在与作者●◆编辑学.编.辑工作■.....●。

书分类和编目的基本原则

书分类和编目的基本原则

书分类和编目的基本原则在图书馆和图书机构中,书籍的分类和编目是组织和管理图书馆藏的重要工作。

正确的分类和编目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所需的书籍,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本文将介绍书分类和编目的基本原则。

一、分类的基本原则书籍分类是将大量的书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以方便读者查找和借阅。

书籍分类的基本原则如下:1. 主题特征原则书籍分类应根据书籍的主题特征进行分类。

不同主题的书籍应尽可能归类在一个类别下,以便读者在寻找特定主题的书籍时能够快速找到。

2. 层次关系原则书籍分类应体现不同书籍之间的层次关系。

大的类别可以进一步分成多个小的类别,以便读者在找到大的类别后,能够进一步细化选择。

除了以上两个基本原则外,书籍分类还应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习惯,尽量保持分类体系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编目的基本原则书籍编目是对书籍进行描述和标识,以便在馆内管理和提供给读者参考。

书籍编目的基本原则如下:1. 标准化原则书籍编目应遵守国家和国际的标准规范,采用统一的编目方式和格式。

这样可以提高编目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便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

2. 描述全面原则书籍编目应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书籍的内容,包括标题、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主题词等重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籍的内容和特点。

3. 可检索原则书籍编目要考虑到读者的检索需求,以便读者可以通过指定的检索词或主题词找到所需的书籍。

为了提高检索效果,可以采用标准化的主题词和分类号等。

除了以上三个基本原则外,书籍编目还应注意编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做好编目记录的保存和维护工作。

三、常见的分类和编目体系为了实现书籍的分类和编目,图书馆采用了各种不同的分类和编目体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和编目体系:1. 马克思主义图书分类和编目法这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分类和编目体系,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图书馆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图书资料。

2. 国际图书编目法(MARC)这是国际图书界通用的编目标准,采用统一的编目格式和编码规则,方便不同国家和机构之间的图书信息交流与共享。

4类书与丛书

4类书与丛书

• 《三国志〃魏书》卷二《文帝纪》:‚帝好文 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 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 览》。‛ • 《皇览》因篇幅太大,传写不易,在南北朝时 已有缩编本、摘抄本数种,而原书则亡佚。两 《唐志》仅著录何承天、徐爰抄合本,《宋志》 则抄合本亦无著录,盖唐末五代间尽佚。
类书与丛书
一、类书
• (一)何谓类书 。 • 类书是抄集群书之词、句、段、篇,分 类排纂,以供查检的工具书。
(二)类书的起源
• 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类事之 书,始于《皇览》。‛类事,是早期对 类书的称呼,《旧唐书〃经籍志》有 ‚类事类‛,著录类书二十二部。《新 唐书〃艺文志》改为‚类书类‛,相沿 至今。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事类 赋》提要:‚类书始于《皇览》。‛
• 六朝时编纂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炫博。同时与 文学创作上讲究用事与辞藻密不可分。 • 袁枚《历代赋话序》:‚古无志书,又无类书, 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物土产之美,山 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则某某,必加穷搜 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 而一成之后,传播遐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 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中笥,作志书、类书读 也。‛
• 丛书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 • 《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 等都是涵盖四部的综合性丛书。 • 专科性丛书起源很早,最早的丛书要推‚六 经‛,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后来所谓‚十三 经‛、‚十七史‛、‚二十四史‛之类,以 及毛晋编《六十种曲》、何文焕《历代诗话》 等,都可谓之专科性丛书。
• 3、《四库全书》,清乾隆敕编。1772年开始, 经十年编成。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最大 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底本四个来源:1.内府藏书;2.清廷官修书; 3. 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的佚书。 •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 (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 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 现通行者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上海 古籍出版社又据之缩印。另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文 津阁本。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

古代著名的类书和丛书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1,试简要说明丛书和类书的区别。

类书是从群书中零散摘抄资料分类编排,而丛书则是汇编各种独立完整的单本书为一套出版物,其单本书仍然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不似类书那样被分拆成片断。

2,试简要介绍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校雠方法有四种,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

这四种校雠方法,是史学家陈垣总结前人和自己的校雠经验概括出来的,得到校雠学界的公认,被称作“四种基本校法”。

四、阐述题试以一部你所熟悉的古代文学作品为例谈谈其版本系统及流变过程可以《诗经》、《楚辞》、《庄子》、《史记》、《汉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也可以是其它作品,只要线索清晰,观点正确即可。

1,试简述古典文献的基本载体形式。

要点: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纸;电子2,试简要介绍《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要点:《四库全书》后“四库”系列丛书的整理出版情况。

(1)《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

(2)《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3)《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

(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2001年。

1,试简述总集和别集的关系。

总集可以是几种别集的汇编,有时也为别集的编纂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基本失传,元刊本有少量流传,多数则为明清以来翻刻本。

因翻刻而出现讹、脱、衍、倒等文体较多,选择善本、精校本可减少讹误。

别集数量多,价值大。

其收录一个作家全部或部分作品,为研究作家生平、背景、思想等的主要依据。

反之,别集也是总集、丛书等编纂的基础。

2,试简述版本鉴别的基本方法。

要点:依据版本形式进行鉴别;依据书籍内容进行鉴别;依据前人成果进行鉴别。

1,试简述一书目录与群书目录的区别。

一书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或只有篇名没有叙录)。

一书目录多是一书的组成部分,附本书以行。

古人多撰成全书然后编定目录,故目录通例在全书之末。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版本学 第七章 类书和丛书.ppt

• 类书特点及作用
• 类书是分类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索用的 工具书。
• 有两个特点:内容广博,以杂见称;采 择经史子集中的词语、诗文、典故、人 物、事件等各种资料。形式上,分门别 类加以编排。
• 先分大类,后标子目。
• 子目罗列方式为:先取事类(古书中有关 该事物的记载),后采诗文(文学作品中 涉及到该事物的句子)
• 2、校勘、辑佚:纠正古籍错误说法,将散 见的古籍片断重加搜集。
• 《史记》在秦始皇三十六年叙述说“今年 祖龙死”,而《初学记》为“明年祖龙 死”,后者是。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鲁迅《古小说钩沉》 取材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 《初学记》等;
பைடு நூலகம்
•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 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 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 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 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 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 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 编排。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类书利弊说: “此体一兴,而操觚者易于检寻,著书者 利于剽窃,转辗裨贩,实学颇荒。然古籍 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 存。《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 御览》诸篇,残玑断壁,至捃拾不穷,要 不可谓之无补也。”
• 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 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 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 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南宋时将此书与南 宋孔传编撰的《孔氏六帖》混合刻成一书,题名 《唐宋白孔六帖》,简称《白孔六帖》) 等。《艺 文类聚》,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新体 制。

丛书和类书的例子

丛书和类书的例子

丛书和类书的例子
丛书,是指一系列的书籍,通常由同一作者或同一主题构成,例如一套小说、一套科学丛书等。

类书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丛书,它将某一领域的各种知识整理成册,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

以下是关于丛书和类书的几个例子:
1. 《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个大型编书项目,它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

2. 《永乐大典》则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一部大型类书,它将各类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一起,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3.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4. 《人民文学》则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个重要刊物,它以发表人民文学作品为主,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参考。

这些书籍和刊物都是中国文化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类书与丛书

类书与丛书

这部书的第一大用途是提供小说史料, 第二大用途是用于小说辑佚。鲁迅《古小说 钩沉》《唐宋传奇集》都大量取材于《太平 广记》。
《太平广记》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卷。 最早 保存在《太平广记》中的唐元稹《莺莺传》,是西厢 记的创作依据。最早存于《太平广记》的唐李朝威的 传奇小说《柳毅传》,在元代被尚仲贤改成《洞庭湖 柳毅传书》杂剧(《元曲本》选),收入昆虫类的 《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宋元话 本、明清拟话本及宋元明清小说以《太平广记》中的 故事为蓝本的也屡见不鲜。(详参《文献学概要》杜 泽逊撰p299)
宋代类书编算主要集中在北宋。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四 大官修类书的编纂,稳固了封建 统治基础,使统治者赢得了“稽 古右文”的美名。 其次类书编纂中较为注重史实的 汇缉,这与宋代史籍日增及编撰 相关。
《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 、扈蒙﹑ 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 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 所以定 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 10卷。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 馀细目。 取材于汉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 ﹑道经等故事,这些书半数以上已散 佚,就是留有的亦有残缺和错讹,赖 有《太平广记》给我们保存了大量的 小说史料。 是以小说为主的类书,有“小说家 之渊海”的称号。
《北堂书钞》书影
《北堂书钞》的版本
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所录《北堂书钞》,为 内府所藏明常熟陈禹谟校刊本。 清嘉庆间孙兴衍得元末明初,称为影宋钞本,约 严可均、王引之等校订,但有数十卷未校完。同治四 年周星诒购为镇库之宝。 后南海孔广陶借陶宗仪的钞本,又约林国赓、孔 昭熙、傅以礼等续校成书,镂版梓行,陈禹谟妄改之 处,多加以更正,使本书大体复其旧观。 我国类书流传到现在,在私人所撰类书中,比较 完整的,当以虞世南《北堂书钞》为最古。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而后,历代续有编刊,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三才图绘》,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渊鉴颣函》等等。

其中《永乐大典》原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杂的一部类书,可惜历经劫难、散佚,至今传存的已不及原书的百分之三。

而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

全书并且收录不少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翔实,实为今日查核典故、考经证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

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

明清时期,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什么叫丛书?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行流传的书籍,依照一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下来。

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

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

图书知识——类书、丛书

图书知识——类书、丛书

作者: 泊如
出版物刊名: 图书馆论坛
页码: 122-124页
主题词: 命名者;我国古代;印刷术;魏国;丛刊;类书;丛书;史学;汇辑;图书馆工作者
摘要: <正> 书名是了解一本书的窗口。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懂点书名知识,本文介绍一下类书和丛书的命名方法。

类书的书名类书悬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检索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国的时候,魏国缪袭、王象等人就奉敕编纂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

唐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治学的需要,类书。

丛书与类书

丛书与类书

丛书与类书
一、丛书与类书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都经常遇到一种文学常识题,比如中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中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其实很多同学心里都会存在疑问,类书和丛书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二、区别
1.编纂方式不同:丛书是以概括汇编,类书是分类纂集。

2.形式不同:丛书是一部成套大书,类书是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

3.内容不同:丛书对书籍是全文辑入,类书只对原文进行部分或片段地辑取。

4.作用不同:丛书可以解决大部分资料问题,类书为查找资料起“索引”作用。

5.影响不同:丛书对现代图书编纂的影响大于类书,是更有生命力、更为后人重视的图书编纂形式;类书奠定了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基础。

11类书与丛书

11类书与丛书

1.2类书的定义
张涤华《类书流别》: “类书作为工具书之一种, 其性质与近世辞典、百科全 书同料,与子史之书,相去 秦越。凡荟萃成言,裒次故 实,兼收众籍,不主一家, 而区以部类,条分件系,利 寻检、资采缀。以待应时取 给者,皆是也。” 类书把古书中的材料 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包括 历史事迹、人物传记、名物 制度、诗赋文章、成语典故、 骈词俪语,以及日月星辰、 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草木 虫鱼等各个方面。
类书并不是著作
类书是根据经、史、 子、集四部书的原文编成 的。 它是把这些众多的 材料(引文)分门别类的 编排起来,便于参考利用, 在某些类书中,或全部或 部分地保存了后来所散佚 或残缺的古籍,从而使我 们能够利用它作古书的辑 佚和校对工作。 它的缺点是割裂了 四部书原著的思想系统。
1.3类书传播与保存文化吗?
2.3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官修类书
隋代《长洲玉镜》、 《编珠》;唐高祖时欧阳 询等编修的《艺文类聚》; 唐太宗时高士廉编的《文 思博要》;武则天时张宗 昌等编《三教珠英》;唐 高宗命许敬宗等编《瑶山 玉彩》;唐玄宗时命张说 编《初学记》等。 五代刘煦在《唐书· 经 籍志》中循开元年间毋煚 的《古今书录》的体例, 已将类书从杂家中分离出 来,自成一家,称其为 “类事家”。
《北堂书钞》
《北堂书钞》成书于公元610年前后,是虞 世南在隋朝作秘书郎时编成的。 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虞世南把群书中 “事而为文者”,摘录其原句,分隶80部, 801个子目内,共成173卷(见两唐书《经籍 志》、《艺文志》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著 录为160卷)。 《北堂书钞》成书较早,所引原书的材料更 可靠一些,考据学家还常常引它为据。此书今 已残缺,看不到它完整的面貌了。 《北堂书钞》是我国古代现存较早而又比较 完整的一部类书。现在的通行本计160卷, 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礼 仪、艺文、音乐、武功等19部,851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书与丛书的基本常识【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类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辑录经、史、子、集各类著作,所收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类书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命儒臣所编成的《皇览》,而后,历代续有编刊,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三才图绘》,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渊鉴颣函》等等。

其中《永乐大典》原是我国历史上内容最广博,卷帙最庞杂的一部类书,可惜历经劫难、散佚,至今传存的已不及原书的百分之三。

而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为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全书分为六个汇编,三十二典,六一○九部。

全书并且收录不少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文字翔实,实为今日查核典故、考经证史的重要依据和凭借。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其编制方法系按类汇编群书,即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书中的内容拆散,重新按类或主题进行编排,以便需要时能快速地查到。

因为其主要是按类编排的,所以被称之“类书”。

明清时期,也有少数类书是按韵目进行排检的,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佩文韵府》等,但历代类书的主流还是以分类为主。

什么叫丛书?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行流传的书籍,依照一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下来。

南宋末年编纂的《儒学警悟》、《百川学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

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

明人踵武前贤,丛书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形态、不同内容的汇刻书籍。

直至清代,我国丛书的编刊始迈入全盛的时期,由于文化事业受到普遍的重视,从朝廷官修巨帙的《四库全书》,到民间个人编撰的丛刊汇编,无论在质与量方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丛书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方式出版的图书。

它通常是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或围绕一定主题内容而编纂。

一套丛书内的各书均可独立存在,除了共同的书名(丛书名)以外,各书都有其独立的书名;有整套丛书的编者,也有各书自己的编著者。

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出版,除少数丛书一次出齐外,多数为陆续出版。

丛书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存古籍文化曾起过积极作用。

丛书与类书不同:类书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

丛书收书不等,一部丛书多者辑书达数千种以上,如《丛书集成初编》,收书4107种;少者只有2种,如郭子章《辑秦汉国记》,仅收《三辅黄图》与《西京杂记》二书。

类书与丛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直接取材于众书,并且以原貌呈现,没有臆改篡乱的情形。

而二者不同之处,则是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仍各自独立;至于类书则是由各书中择抄材料,分类编次。

类书与丛书均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份,也是先人智能结晶,它们为文化凭添了绚烂的光彩,也为文明的进步,留下了最佳的见证。

总而言之,“类书”之所谓“类”,是取分类纂集的意思;而丛书之所谓“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

像四大名著、四书五经放在一起就被成做一套书。

丛书,或称丛刊、丛刻、汇刻书、套书,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给它冠以总名的一套书。

其形式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

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儒学警语》可算为丛书的鼻祖,它刻于1201年,以后各代多有编纂,比较有名的丛书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其中《四库全书》的部头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

当时,《四库全书》没有刻印,全书只缮写七部。

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藏书阁。

查找古代丛书目录及其子目,最完备的工具书是《中国丛书综录》,还有《丛书大辞典》、《丛书子目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等。

在古代,丛书多为综合性的丛书。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出现。

现在,全国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了丛书的出版。

类书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

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

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

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我国古代类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皇览》。

就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

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辑佚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

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

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梁朝的《华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类书有三部,即欧阳洵等奉敕撰《艺文类聚》,许敬宗等奉敕撰《文馆词林》,徐坚奉敕撰《初学记》。

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书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艺文类聚》,唐高祖时编,100卷。

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实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

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文馆词林》,唐高宗时编。

1000卷。

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

原书北宋时已散佚。

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

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北堂书钞》,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朗时编辑。

160卷。

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文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

较为著名的有:《太平御览》,1000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

“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

又简称“御览”。

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

《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

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1000卷。

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

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

分31门,1104门。

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

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

南宋章如愚私撰。

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

南宋王应麟私撰。

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

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

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大典》,22937卷,11095册,字数三亿七千万左右。

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解缙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

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永乐大典》。

该书集中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

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

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训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

《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

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

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时复命蒋廷锡等重新增删润色。

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的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

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

典下分部,凡六千余。

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

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

《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贯穿古今,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

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

洵为典籍之大观。

”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