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学分:总学时:适用专业:护理先修课程:健康评估、病原生物学一、课程性质、教学任务【课程类别】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课程性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医学课程。
学好本门课程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文件中的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
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着重从实际出发,环境医学的重点放在讨论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结合流行病学的有关部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现场调查的方法、个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和评价技术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预防医学绪论【学时】0.5学时【主要内容】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三、医学模式四、公共卫生措施五、护理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基本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2.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重点防治内容和卫生工作方针【重点】1.预防医学定义、内容和特点。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人群为对象,而不是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
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该专业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必须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预防医学培养出的人才应具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整体把握大局,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以及健康教育工作;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及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对人群劳动、生活、学习、环境和食品进行卫生监督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中立足“三基”,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2.教学中注意临床医学知识与预防医学知识的相互渗透,突出慢性病、多发病和老年病,提高学生整体护理能力,体现现代医学模式。
3.注重素质教育,进行评判性思维训练,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提问、将PBL教学运用于部分理论课和社会见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科最新动态,推荐相应的期刊杂志给学生课外阅读,传递学科前沿信息,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总学时:56 讲授学时:40实验学时:16学分:3.0先修课程:病原生物与医院感染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开课单位:医学院一、课程简介预防医学主要包括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环境与健康和医学统计方法等三部分内容,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充分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三级预防策略,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地在医疗实践中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消除和控制不利的环境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0 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0.1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0.2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0.3医学模式0.4公共卫生措施0.5护理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教学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2.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内容及对护理实践的指导意义3.了解预防医学发展简史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4.了解公共卫生措施授课方式:讲授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1学时)教学内容:1.1全球卫生策略 1.2我国卫生策略教学要求:1.掌握卫生工作方针和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2.了解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3.了解全球卫生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授课方式:讲授第二章:疾病预防与控制(2学时)教学内容:2.1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2.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2.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要求:1.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了解流行现状。
2.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与控制措施,了解流行现状。
3.理解医院感染的形成过程、危险因素和预防与控制措施,了解流行现状。
4.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监测、预警和处置。
授课方式:讲授第三章:人和环境(4学时)教学内容:3.1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3.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3.3环境污染的防制教学要求:1.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适用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第一章预防医学概述一、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定义、目的和学科特点。
2.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趋势。
3.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学生能够分析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
3.学生能够掌握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重点1.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和实际应用。
2.预防医学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中的重要性。
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中国预防医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流行病学基础一、教学内容1.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目的和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常用指标。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2.学生能够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疾病流行情况调查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1.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2.中国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成就和经验。
四、课程思政内容展示中国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环境卫生学一、教学内容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
2.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和改善策略。
2.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践。
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中国的环保政策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章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一、教学内容1.职业病的定义、分类、诊断标准和预防策略。
2.职业病的监测和控制方法。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职业病的基本概念和防治策略。
2.学生能够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
三、教学重点1.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
2.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四、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第五章营养与食品卫生一、教学内容1.营养素分类、功能和推荐摄入量。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 tiv e m edi cin e)课程代码:临床医学专业130004、护理专业130018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总学时:临床医学专业54、护理专业36实验学时:临床医学专业14 学时高职护理专业10 学时前期课程:医学基础课、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使用专业:三年制临床医学、高职护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原理方法分析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的影响,提出改善和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卫生学措施及疾病防治策略,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培养能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能力,为以后运用预防医学思维方法,开展临床医疗、护理等服务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的要求预防医学实习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三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预防医学的思维能力,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场调查、操作实习、案例分析、效果评价等同时还倡导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习教学和自学练习等相结合形式,使学生对群体健康有一个总体性认识,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用预防医学的观点、思想方法全面地观察及分析问题,培养良好的医德,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思维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习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主要的实验方式和要求如下:1. 现场实习:主要是专题调查。
要求选定专题(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入社区开展现场调查、操作。
如水源卫生学调查、饮水消毒等。
2.实验操作: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实验中有关项目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 36实验(训)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学分:2.0自主学习学时: 4一、课程教学目标《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密切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宏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
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
掌握内容要求学生坚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医学技术营养专业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编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课程号:504163030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其余为了解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一)教学内容绪论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
健康的概念。
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三级预防策略。
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
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医学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
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内容。
循证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确定的方法。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
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危险度评估的概念;健康危险度评估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康危险度评估的基本步骤*;健康危险度评估资料来源;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健康危险度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制定和实施*。
第十章健康行为干预健康行为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
课程性质:必修是否独立设课:否
总学时:56 其中实验学时:16
总学分:3 其中实验学分:0.5
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涉日护理方向)
开课单位:医学院
实验项目数:6 必做项目数:6
选作项目数:0 综合性、设计性项目数:0
一、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加深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实例运算及统计分析,使学生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具有一定的统计思维方法,掌握电子计算器(或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方法,培养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工具
电子计算器或计算机。
1。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医学技术营养专业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与社会行为学系编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课程号:504163030课程类别: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分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在前4版的基础上,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贯彻三基和五性的原则,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编写。
内容主要包括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临床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有关预防知识和技能以及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其余为了解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一)教学内容绪论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
健康的概念。
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学模型*。
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三级预防策略。
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
我国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爱丁堡宣言和五星级医生。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医学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
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意义及主要内容。
循证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确定的方法。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
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收集健康信息、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危险度评估的概念;健康危险度评估在慢性病预防中的意义;健康危险度评估的基本步骤*;健康危险度评估资料来源;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健康危险度的个体评价与群体评价)、个体化健康维护计划的概念、制定和实施*。
第十章健康行为干预健康行为的概念及其常见类型。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劳动能力的目的。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临床医学、护理本科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以望达到以下目的: (1) 初步认识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医德,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医生。
本大纲使用的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卫生部规划教材《预防医学》(叶葶葶主编,第三版)。
1.了解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和卫生学的发展史;2.熟悉健康的概念;3.了解卫生学的主要内容;4.了解学习卫生学的目的。
1.熟悉环境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2.熟悉人与环境的关系3.熟悉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4.熟悉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1.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2.熟悉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熟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的方式与途径;熟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掌握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掌握环境污染引起人体特异性伤害的类型,特别是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熟悉历史上环境污染引起的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2.了解影响污染物健康伤害程度的主要因素熟悉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1.了解噪声有关的概念;了解生产性噪声分类和接触机会2.掌握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3.了解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和控制噪声危害的措施1.了解高温作业的概念、类型2.熟悉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3.掌握中暑的发病机制、类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4.了解防暑降温措施1.了解射频辐射和电离辐射的有关概念2.了解射频辐射和电离辐射接触机会3.掌握射频辐射和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4.了解影响射频辐射和电离辐射危害的因素和防护措施1.了解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熟悉刺激性气体的毒理;掌握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刺激性气体的治疗和处理;2.了解窒息性气体的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熟悉窒息性气体的毒理;掌握窒息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熟悉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1.了解铅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2.熟悉铅的毒理3.掌握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4.熟悉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1.了解苯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2.熟悉的毒理3.掌握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4.熟悉苯中毒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1.了解汞的理化特性和接触机会2.熟悉汞的毒理3.掌握职业性慢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4.熟悉职业性慢性汞中毒的诊断、处理原则和治疗原则1.了解农药的分类2.了解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和拟除虫菊脂类农药的理化特性;熟悉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和拟除虫菊脂类农药的毒理;熟悉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和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熟悉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脂类农药和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中毒的的诊断和处理原则3.了解农药中毒的预防1.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概念、分类和来源;了解生产性粉尘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熟悉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熟悉尘肺的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矽肺的概念;了解接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了解的发病机制;熟悉矽肺的基本病理变化;了解矽肺的临床表现;熟悉矽肺的 X 线胸片表现特征;掌握矽肺的诊断原则;了解矽肺的诊断标准、治疗和处理;掌握矽肺的主要并发症3.掌握石棉肺的病理特征、 X 线胸片表现特征;了解接触作业及影响石棉肺发病的因素;掌握石棉肺的诊断原则;了解石棉肺的诊断标准、治疗和处理4.了解有机粉尘所致肺部疾患5.了解尘肺的预防措施1.掌握合理营养的概念和基本要求;膳食调查营养素和热能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评价2.熟悉营养素的概念、种类和主要功能及需要量、供给量和中国居民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3.熟悉蛋白质的来源和供给量;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及来源和供给量;糖和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供给量和来源;人体对热能的需要、热能的供给量和来源1.掌握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2.掌握佝偻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熟悉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3. 掌握肥胖症发生的原因,肥胖判定方法熟悉各类人群的营养需要特点及膳食要求1.熟悉膳食调查的各种方法2.掌握营养状况的体格检查、营养不足或者过剩的临床检查及营养水平的生化检查1.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和特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流行特点、污染来源、临床特征2.掌握河豚中毒和鱼类组胺中毒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3.掌握毒蕈中毒的类型及其预防措施4.掌握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中毒原因、中毒机理、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5.熟悉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的病原、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和预防措施熟悉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家庭对健康的影响熟悉社会心理因素的分类、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对社会心理因素刺激的评估掌握吸烟、药瘾和不洁性行为对健康的危害〔目的〕1.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职业教育-医护学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1)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选修课,32学时)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开设学期:课程类型:必修开课单位:一、课程内容绪论了解预防医学的概念、预防医学研究内容、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及发展史。
第1章人类环境概论人类与环境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第2章生活环境与健康大气环境与健康水环境与健康土壤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第3章职业环境与健康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损害及控制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物理因素的危害及其防治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其他职业病第4章食物因素与健康营养科学概论营养素与热能合理营养指导特殊人群营养常见的临床疾病与营养食物中毒食品安全第5章社会环境与健康社会发展与健康经济发展与健康文化教育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家庭、社区与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第6章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统计表与统计图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秩和检验直线相关回归实验设计常用的统计软件的应用第7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流行病学概论疾病的分布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院-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筛检临床疗效研究的设计与评价临床试验询证医学第8章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社会卫生策略初级卫生保健我国卫生工作现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第9章临床预防服务临床预防服务概述常见慢性非床染性疾病的临床预防社会病临床预防成瘾性行为的临床预防全科医学及全科医师第10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人类健康面临的心挑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教育的理论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的计划、实施与评价二、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标预防医学是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不良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学科。
(二)基本要求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史。
《预防医学(护理、助产)》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及其他相关专业用)一、课程任务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医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树立预防为主和三级预防的新概念,建立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认清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使学生学会并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制定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提供依据;使医学生能够了解并重视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医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1.了解预防医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任务、发展简史。
2.熟悉医学模式的意义及转变过程、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三级预防基本策略。
3.掌握环境各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作用、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预防。
4.掌握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对健康的影响及预防、处理措施。
5.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职业性损害的预防、常见职业病的防制。
6.熟悉各类疾病的预防控制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7.熟悉医学统计学对疾病特征和分布的描述、分析方法8.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病因推断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初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人群健康调查的方法、个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和评价技术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时间分配学时数教学内容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2二、环境及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4 4三、生活健康与健康 4 4四、食品污染与食物中毒 2 2五、职业环境与健康 2 2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4 4七、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2 2八、统计表和统计图 2 2九、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2 2十、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 2 2 十一、统计推断 2 2 十二、疾病的分布和分析 2 2 十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4 4 机动 2 4 合计36 36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五、大纲说明(一)本教学大纲主要供护理、助产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4学时,机动4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 1110126012.课程中文名称:预防医学4.课程总学时数: 545.课程学分数: 2.56.授课对象:护理专业本科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本课程为护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医学专业考试课,是在掌握一定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
预防医学是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认识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更全面、宏观地观察及分析问题,同时培养良好的医德,成为合格的新型的医务工作者。
同时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预防医学中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认识到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并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选取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适当选择预防医学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学时分配四、课程内容绪论【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
2.了解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
3.熟悉医学模式与健康观的转变。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预防医学的概念2.医学模式【本章主要教学要点】一、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二、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三、医学模式四、公共卫生措施五、护理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本章阅读书目】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预防医学的概念。
第一篇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熟悉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2.了解我国卫生事业工作方针。
3.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内容。
4.掌握三级预防策略。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初级卫生保健。
2.三级预防策略。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一章预防保健策略第一节全球卫生策略一、全球卫生状况二、全球卫生目标三、全球卫生政策四、初级卫生保健第二节我国卫生策略一、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二、我国卫生成就和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三、三级预防策略【本章阅读书目】1.李鲁.社会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郝模.卫生政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查阅资料了解目前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二章预防保健措施【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 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健康促进的概念。
3.熟悉临床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内容。
4.了解儿童、妇女、老年保健的主要内容。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2. 临床预防的工作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二章预防保健措施第一节社区卫生服务(自学)第二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健康教育二、健康促进第三节临床预防保健一、临床预防的基本概念二、临床预防的工作内容三、个体健康维护第四节特定人群的保健服务一、儿童保健二、妇女保健三、老年保健【本章阅读书目】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熟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含义和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3.熟悉医院感染的定义、类型,了解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措施。
4.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
5.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原则。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征。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三章疾病预防与控制第一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一、流行现状二、流行过程三、预防与控制措施第二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一、流行现状二、危险因素三、预防与控制措施第三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流行现状二、形成过程三、危险因素四、预防与控制措施第四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概念二、监测、预警和处置【本章阅读书目】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中华人民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北京,20023.陈锦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讨论。
第二篇环境与健康第四章人类与环境【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2.了解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3.掌握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4.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
5.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
6.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止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四章人类与环境第一节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一、人类环境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一、环境污染的来源二、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三、环境污染物的转归四、影响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三节环境污染的防制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二、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制度三、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本章阅读书目】1. 郭新彪.环境医学概论.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陈学敏.环境卫生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1. 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环境污染事件。
第五章生活环境与健康【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熟悉空气、水、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
2.熟悉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饮用水净化消毒的方法。
3.了解空气、水、土壤的主要污染物质及其危害。
4.掌握地方病的特点和类型。
5.掌握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的特点和三级预防。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常见地方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特点和三级预防措施。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五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空气与健康一、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三、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四、空气污染的卫生防护第二节饮水与健康一、水源种类与卫生学特征二、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三、饮水污染与健康四、饮用水污染的防护措施第三节土壤环境与健康一、土壤的特征与卫生学意义二、土壤污染与疾病三、地质环境与疾病【本章阅读书目】1. 郭新彪.环境医学概论.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2.陈学敏.环境卫生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实习一:环境污染案例讨论。
第六章生产环境与健康【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种类。
2.熟悉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对健康的损害。
3.掌握职业病的概念、特点及诊断。
4.熟悉生产性粉尘的来源、特征、对健康的损害。
5.了解常见的职业性中毒、矽肺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6.熟悉物理因素:高温、噪声、电离辐射对健康的损害。
7.掌握职业性损害的三级预防措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常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来源及对健康的损害。
2.职业病的概念、特点及诊断。
3.职业性损害的三级预防措施。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六章生产环境与健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一、职业性有害因素二、职业性损害第二节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一、概述二、几种常见的职业性中毒第三节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一、概述二、矽肺第四节物理因素与健康损害一、高温二、噪声三、电离辐射第五节职业性损害的防制措施一、基本原则二、防制措施【本章阅读书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2. 金泰翼.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实习二:生产环境与健康案例讨论。
第七章学校环境与健康(自学)第八章食物与健康【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食品污染的种类、来源和对健康的影响。
2.了解常见食品污染物及其危害。
3.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卫生管理。
4.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安全评价。
5.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和种类。
6.熟悉常见食物中毒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食品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对健康的影响。
2. 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和主要类型。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八章食物与健康第一节营养与健康(自学)第二节食品安全一、食品污染二、食品添加剂三、转基因食品第三节食物中毒与预防一、细菌性食物中毒二、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三、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四、化学性食物中毒五、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本章阅读书目】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2.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实习三:食物中毒案例讨论。
第三篇医学统计方法第九章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步骤【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统计学几个基本概念: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统计量与参数、随机、变量的分类、抽样误差、频率与概率、小概率事件。
2.掌握统计变量的分类。
3.掌握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4.了解常用的统计软件包。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 统计学几个基本概念:同质和变异、总体和样本、统计量与参数、随机、变量的分类、抽样误差、频率与概率、小概率事件。
2.统计变量的分类。
【本章主要教学要点】第九章医学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步骤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同质和变异二、总体和样本三、统计量与参数四、随机五、变量的分类六、抽样误差七、频率与概率八、小概率事件及小概率原理第二节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一、设计二、搜集资料三、整理资料四、分析资料第三节常用统计软件包简介【本章阅读书目】1.马斌荣主编.医学统计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本章实验、实习或思考题】第十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本章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描述性指标的计算。
2.掌握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
3.熟悉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
4.掌握均数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t检验和u检验。
5.熟悉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6.了解Ⅰ型错误和Ⅱ型错误。
7.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1.常用的数值变量资料描述性指标的计算。
2.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估计。
3.均数的抽样误差和总体均数的估计。
4.均数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t检验和u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