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 人内传播、人 际传播、群体传播与 组织传播
一、 人内传播
(一)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 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 活动。(P61) 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 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 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3、流言传播与集合行 为中的“信息流” (P86)
A 流言的定义及特点
•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 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 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者话题。 • 其特点有四个方面: • 第一,形式是“传播真相”、目的是“ 使人确信”; • 第二,渠道多是“口头传播”;
B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塔尔德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 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有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 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人在社会化过程 中的各种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地模仿或有意识的模仿。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 情感。
(六)人际传播意识: “我和他”、 “我和你”
1、“我和他”
注重传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把看成是纯 粹的客体。 如: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人际 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 相互提供资源的符号传递。
(三)群体传播中的 特殊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 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 度。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心理。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 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 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判 断往往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做出结论, 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在判断的基础上,在若干个判断 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 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就是“从已 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活动。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他人了解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未知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之 潜质、潜能 于众的东西
哈里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ram)和约瑟夫-鲁夫特(Joseph luft)提出的 "约哈里之窗"
• • • •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5、满足情感需要。
2、“我和你”
注重在人际传播中与对方互动、对话、协 商、交流,注重换位思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理 解
群体 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的群体。 有的传播学教材中,群体和组织是等同的。
(二)群体传播的概 念及研究焦点
3、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
• 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 (CIS)宣传 等。
(二)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2、组织内传播
A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B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 A. 交流的信息广泛 B. 交流的双向平等强 C.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 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密切关 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 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 “匿名性”:个体在集合行为中容易被淹没,没有人知道他 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 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 责众”心理的支配下,会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P66)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 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 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 我互动。他认为,认识拥有自我的 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 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 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3、内省式思考(P67)
•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 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 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 我反思的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 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与连贯性。 • 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 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一)概念
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 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 如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而 展开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的动 机与功能
• 1、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三个方面:物质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 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 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 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 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 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四)个人信息处理 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P68)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四、组织传播
1、概念与功能
•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 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 组织外传播两类。 • 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 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 动的信息桥梁。
(四)集合行为及传 播机制
1、集合行为的概念 及发生条件(P84)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 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比如火灾、 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处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合、 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 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crowd)、恐慌、流言、 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 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现象发生的基本条件: 结构性压力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 机制活跃
4、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 信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 • 一是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 信息,这种方式沿“核心路径”处理信 息,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 有较强的认知需求、或者较强的责任感, 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会沿该路径处理 信息。 • 二是较为粗略的方式,沿“边缘路径” 处理信息。
二、人际传播
理解人内传播(P64)——
①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 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 着衔接关系; ②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 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 会性和实践性; ③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人际传播的特 点(P73)
•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 复杂。 •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 动频度高。 •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 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四)库利的 “ 镜中我”理 论
2、集合行为中的特 殊传播机制(P85)
A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 信息本身的传播; 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 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类似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 为中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 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表现为一味的 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 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 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 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 第三,内容往往涉及“敏感话题” • 第四,性质一般“尚未确证”。
B 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 ”
• R = i × 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 性×证据的暧昧性)
C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特征: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 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 • • • • •
2、异常形式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主我 I
客我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一、 人内传播
(一)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 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 活动。(P61) 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 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 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3、流言传播与集合行 为中的“信息流” (P86)
A 流言的定义及特点
•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 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 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者话题。 • 其特点有四个方面: • 第一,形式是“传播真相”、目的是“ 使人确信”; • 第二,渠道多是“口头传播”;
B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塔尔德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 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有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 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人在社会化过程 中的各种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地模仿或有意识的模仿。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 情感。
(六)人际传播意识: “我和他”、 “我和你”
1、“我和他”
注重传播的工具性和功利性,把看成是纯 粹的客体。 如: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人际 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 相互提供资源的符号传递。
(三)群体传播中的 特殊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 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 度。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心理。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 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 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判 断往往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做出结论, 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在判断的基础上,在若干个判断 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 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就是“从已 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活动。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他人了解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未知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之 潜质、潜能 于众的东西
哈里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ram)和约瑟夫-鲁夫特(Joseph luft)提出的 "约哈里之窗"
• • • •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5、满足情感需要。
2、“我和你”
注重在人际传播中与对方互动、对话、协 商、交流,注重换位思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理 解
群体 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的群体。 有的传播学教材中,群体和组织是等同的。
(二)群体传播的概 念及研究焦点
3、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
• 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 (CIS)宣传 等。
(二)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2、组织内传播
A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B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 A. 交流的信息广泛 B. 交流的双向平等强 C.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 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密切关 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 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 “匿名性”:个体在集合行为中容易被淹没,没有人知道他 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 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 责众”心理的支配下,会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P66)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 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 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 我互动。他认为,认识拥有自我的 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 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 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3、内省式思考(P67)
•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 要的人内传播形式。 • 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 我反思的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 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与连贯性。 • 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 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
(一)概念
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 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 如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而 展开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的动 机与功能
• 1、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三个方面:物质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 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 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 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 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 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四)个人信息处理 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P68)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四、组织传播
1、概念与功能
•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 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 组织外传播两类。 • 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 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 动的信息桥梁。
(四)集合行为及传 播机制
1、集合行为的概念 及发生条件(P84)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 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比如火灾、 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处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合、 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 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crowd)、恐慌、流言、 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 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现象发生的基本条件: 结构性压力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 机制活跃
4、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 信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 • 一是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 信息,这种方式沿“核心路径”处理信 息,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 有较强的认知需求、或者较强的责任感, 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会沿该路径处理 信息。 • 二是较为粗略的方式,沿“边缘路径” 处理信息。
二、人际传播
理解人内传播(P64)——
①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 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 着衔接关系; ②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 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 会性和实践性; ③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人际传播的特 点(P73)
•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 复杂。 •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 动频度高。 •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 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四)库利的 “ 镜中我”理 论
2、集合行为中的特 殊传播机制(P85)
A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 信息本身的传播; 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 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类似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 为中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 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表现为一味的 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 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 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 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 第三,内容往往涉及“敏感话题” • 第四,性质一般“尚未确证”。
B 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 ”
• R = i × 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 性×证据的暧昧性)
C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特征: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 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 • • • • •
2、异常形式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主我 I
客我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