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传播学——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1、概化他人:(1)概化他人形成于儿童自我发展的最后阶段,指个人经由与他人互动,进而认识自己,知道别人对他们的反应,学习想象他人的角色以及期望,然后逐渐学会将总体的社会规范作为自我与他人互动时的行为依据。
(2)通过概化他人,我们将共同体的组织规范整合或内化进入我们自己的人格,这样社会控制变成了自我控制,直到我们有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3)针对近代笛卡尔以来形成的身心二元论,米德用实用主义的思路,对自我的构成做了独特的解释。
(4)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与角色,这种自我的概念,米德称其为“概化的他人”。
2、基模理论(1)基模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知识表征的一种。
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之际提出的一个概念。
(2)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3)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作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
3、主我与客我理论(1)自我可以分为①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②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2)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互动的介质就是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3)“主我”和“客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而这个对话和互动的过程揭示的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
4、需求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诺:(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人类激励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2)争议: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04第四讲_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 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如果操场上
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
才会出现一次。
排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 岁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 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 程,但它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
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体系统,
它的输入源泉和输出的对象都是外部环境 。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但本质上它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 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
(三)内省式思考
• 内省 日常的、长期的 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 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 • 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 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 式思考。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 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 时才会活跃。
•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环 境和他人有密切联系。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联系过 去和未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2.把握交谈契机
交谈契机,是指交谈双方展开交谈话题的 机会。交谈契机把握得好,交谈就顺势而下, 融洽有味;不合适宜的胡言乱语,就会遇到 麻烦,甚至碰钉子。 访友拜客或有求于人总要先寒暄几句。开 门见山、单刀直入则会给人无事不登三宝殿 之嫌。如果场合适宜,说几句“今天天气真 好”之类的话当然不错,但若不论时间、地 点一味是天气如何则未免有些滑稽。最好还 是结合所处的环境顺手牵羊,就地取材来引 出话题。
• 自我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我,是自 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 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 。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个著名的思维定势例子是“鸟类研究者的偏见”,描述了一个鸟类研究者因为长期研究鸟类而形成了对 鸟类的思维定势,导致他无法正确识别其他动物。这个例子表明,思维定势会影响个体的思考方式和判断 力,使其难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
案例三:情绪的自我调节
总结词
情绪的自我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和调 节的能力。
创新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 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采用实验、观察、 调查等多种手段,对人内传播 与人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联系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个体内部的信息处理和心理活动过程会影响 到人际传播的效果,而人际传播也会对人内 传播产生反作用。
区别
人内传播是个体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不涉 及其他个体,而人际传播是两个或多个个体 之间的信息交流;人内传播是非言语性的, 而人际传播是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结合;人 内传播主要是个体对自我认知和情感的处理, 而人际传播主要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人内传播是人际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会 影响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都涉及到信息的编码、解码和 反馈等过程。
区别
01
02
03
04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人内传播是个人内部的自我传 播,信息在个人内部进行传递 和交流,没有涉及到其他个体 。
详细描述
一个著名的自我暗示案例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它描述了一个名叫皮革马利翁的雕塑家,通过强烈的自我暗示,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赋予生命。这个效应表明,强烈的自我暗示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朝着暗示的 方向发展。
传播学概论 第四讲 人内传播
四、组织传播
1、概念与功能
•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 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 组织外传播两类。 • 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 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 动的信息桥梁。
2、“我和你”
注重在人际传播中与对方互动、对话、协 商、交流,注重换位思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理 解
群体 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的群体。 有的传播学教材中,群体和组织是等同的。
(二)群体传播的概 念及研究焦点
(二)人内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课件
➢ 告知性交流 这是一种以告知为主要行为,目的 在于使受众接受某种信息的交流。
➢ 以“劝服”为重心的交流,被称之为“劝服性” 交流。
➢ 激励性交流: 在以“激励”为重心的交流中, 传播者更关心如何强化受众已有的各种信仰、 思想、行为利态度,并进一步激起他们的热情。
✓多重手段 二 基本特点
✓意义和内容丰富和复杂;
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 反应具体表现出来——我要怎么样。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 表体现出来——我能怎么样。
图示见教材p79
▪ 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 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 论的奠基人。1863年2月 27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南 哈德策。1887~1888年 为哈佛大学研究生,后去 欧洲学习心理学和哲学。 1891年任密歇根大学副教 授,1894年执教于芝加哥 大学。主要著作有:《心 理的定义》(1903)、 《精神、自我与社会》
第四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 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 个人是社会传播系统中的个体系统;人内传 播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生理学角度对人内传播的理解:
首先,人内传播离不开人的生理机制:由 感受刺激、神经传导、大脑活动和肌体反 应等若干环节和要素组成,人体本身就是 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系统。
➢受敬权力:即交流中一个人为对方所敬慕赞 许。
➢专家权力:即一个人较之于对方有更多的知 识、才能。
➢法定权力:既一个人因自己所处的地位或位 置,而具有支配对方的权力,如父母之于子 女,领导之于群众,法官之于法庭中其他成 员等。
二、人际交流的功能
▪ 一、实现自我认知 ▪ 二、建立和谐关系 ▪ 三、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 四、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 五、满足情感需要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肥胖症
涉嫌变相剥削儿童 (吸引孩子消费不健康 食品)
二、MC带来的其他健康危机
与传染病有关: 1、1982年美国俄勒刚州和密歇根周MC发 生数名儿童食用汉堡生病事件。查出还有E。 大肠竿菌 MC否认 不了了之
非语言符号的含义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符号, 即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空间 距离、触觉嗅觉等,能辅助语言符号或独 立传播信息,表达思想。
施拉姆: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 )通过言辞进行的.一个姿势\一种面部 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 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 理发\八角型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 带着信息.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五 符号的基本功能
一、表述和理解功能 二、传达功能 三、思考
第二节 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
是人给对象事物富裕的含义,是人类以符 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符号
信号 象征符
语言符号
普通语义学
非语言符号
*语言 *文字 *动作 *表情 *体态 *音声
图片
二、符号与象征符
符号包括信号和象征符
德-卡西尔——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 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兰格尔——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蜜蜂舞姿、荧火虫闪光、信号弹)
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随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2、异常形式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入睡状态和做梦
催眠
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
高峰体验
沉思状态
(三)作为社会心理 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主我 I
客我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理论要点(P65):
四、组织传播
1、概念与功能
•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 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 组织外传播两类。 • 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 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 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 动的信息桥梁。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 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密切关 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 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 “匿名性”:个体在集合行为中容易被淹没,没有人知道他 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 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 责众”心理的支配下,会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理解人内传播(P64)——
①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 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 着衔接关系; ②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 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 会性和实践性; ③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④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 第三,内容往往涉及“敏感话题” • 第四,性质一般“尚未确证”。
B 奥尔波特“流言流通量公式 ”
• R = i × 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 性×证据的暧昧性)
C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特征: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有意凭 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一)概念
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 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 如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而 展开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人际传播的动 机与功能
• 1、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三个方面:物质 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开放区域
2、“我和你”
注重在人际传播中与对方互动、对话、协 商、交流,注重换位思考。
三、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概念理 解
群体 概念——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的群体。 有的传播学教材中,群体和组织是等同的。
(二)群体传播的概 念及研究焦点
3、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
• 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 (CIS)宣传 等。
第四讲 人内传播、人 际传播、群体传播与 组织传播
一、 人内传播
(一)概念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指的是个人 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 活动。(P61) 自我传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 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 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组织内传播
A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纵向传播
横向传播 下行传播 上行传播
B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 A. 交流的信息广泛 B. 交流的双向平等强 C.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体现了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而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则体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它是在驾驭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判 断往往意味着对思考的对象事物有所断定和做出结论, 这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 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和关系的思维活动。在判断的基础上,在若干个判断 之间建立或发现合乎逻辑、合乎规律的关系,得出新 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推理的过程。推理就是“从已 知中发现未知”的创造性活动。
(二)人内传播的分 类
1、正常形式: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的人内传播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 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 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 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 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外延: 同类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内涵:对同类事物特征和本质属 性的认识)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有了概念,人类才能进行 抽象的思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人际传播的特 点(P73)
•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 复杂。 •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 动频度高。 • 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 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四)库利的 “ 镜中我”理 论
B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塔尔德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而“模 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模仿有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 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人在社会化过程 中的各种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觉地模仿或有意识的模仿。
•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 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 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 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 关系性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 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 动的传播过程 。
2、集合行为中的特 殊传播机制(P85)
A 群体暗示与Leabharlann 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 信息本身的传播; 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 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类似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 为中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 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表现为一味的 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 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 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 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四)个人信息处理 的基模理论
1、基模的概念(P68)
基模(又译为图式),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
杰在研究儿童成长和认知发展过程时提出的一 个概念。 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 是人们在处理新信息或者认知判断新事物时所 使用的“知识的集束”。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者新事物、遇到 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 们过去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会引导我们迅速对新 的状况做出认知、判断和推理。
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 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 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 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 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 互作用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概念
•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 活动。
2、研究焦点
• 群体中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往往要受到与 自己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他人的影响,信 息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群体动力论。 • 群体动力论的观点:一个群体就形成了 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 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 重要影响。
2、基模的特点(P68)
• (1)它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它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现层化 结构,类似于一个树状图。 • (3)它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结合。 • (4)它具有预测和控制决策功能。
3、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 程模式(P69)
• 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 提出
(三)群体传播中的 特殊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 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 度。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心理。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 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 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4、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
• 信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 • 一是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 信息,这种方式沿“核心路径”处理信 息,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 有较强的认知需求、或者较强的责任感, 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会沿该路径处理 信息。 • 二是较为粗略的方式,沿“边缘路径” 处理信息。
二、人际传播
自己不了解
盲目区域
他人了解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等 一部分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未知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之 潜质、潜能 于众的东西
哈里顿-英格拉姆(Harrington Ingram)和约瑟夫-鲁夫特(Joseph luft)提出的 "约哈里之窗"
• • • •
2、建立和谐关系。 3、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 5、满足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