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解析

合集下载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土壤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变化进行跟踪和预测的一种环境监测活动。

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是指在进行土壤监测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包括监测的目标、监测的内容、监测的方法、监测的频次、监测的区域等。

下面将就土壤监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的目标1.了解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2.了解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包括土壤质量的改善或恶化情况。

3.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的内容1.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容重等。

2.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铅、镉、铬、汞等)、有机物(如农药、石油类化合物等)和放射性物质等。

3.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监测,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土壤酶活性等。

4.土壤养分元素的监测,包括氮、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

三、监测的方法1.野外取样:根据监测区域的特点和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点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实验室分析: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往专业实验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污染物含量、微生物和酶活性、养分元素等方面的分析。

3.数据处理: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得出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四、监测的频次1.定期监测:根据土壤环境的特点和监测的目的,制定定期的监测计划,如每年进行一次监测。

2.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特殊区域,进行不定期的监测,以掌握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

五、监测的区域1.全国范围的监测: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进行监测,掌握土壤环境的总体状况。

2.重点区域的监测:对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较为严重的地区进行重点监测。

六、监测的意义1.为土壤环境保护和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为农业生产提供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的评价结果,指导合理施肥。

3.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因此,对土壤进行定期的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检测工作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能够对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二、工作目的。

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2. 发现土壤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3. 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合理施肥,科学种植。

三、实施步骤。

1. 选择检测地点。

根据农田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情况,选择代表性的检测点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采集土壤样品。

(1)确定采样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点,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全面性;(2)采样方法,使用专业的土壤采样器进行采样,每个采样点深度应达到20-30厘米,并且应混合采样,保证样品的均匀性;(3)样品数量,根据实际情况,每个检测点至少采集3-5个土壤样品,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3. 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专业的土壤分析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检测。

4. 结果解读。

(1)根据实验室提供的检测结果,分析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存在的问题;(2)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5. 制定施肥方案。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四、注意事项。

1. 采样时应避免与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直接接触,以免污染土壤样品;2. 采样和分析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有害物质超标的土壤,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五、总结。

土壤检测工作的实施方案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墒情监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目的是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盐分等墒情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以保障农田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本实施方案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以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推动农田墒情监测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墒情监测建设工程2. 项目地点:某某县农田生态示范区3. 项目内容:包括墒情监测站建设、传感器安装和调试、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搭建等内容。

4. 项目投资:预计总投资为100万元。

5. 项目周期:预计工期为6个月。

三、建设内容和规模1. 墒情监测站建设:在农田生态示范区设置3个墒情监测站,分别布设在该区域的东、西和中部,以全面覆盖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环境。

2. 传感器安装和调试:在每个监测站设置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和土壤盐分传感器,以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要素的变化情况。

3. 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搭建:通过建设数据采集设备和数据传输通道,将监测站获取的数据实时上传到监测数据中心,并搭建数据管理系统,以进行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四、技术方案1. 墒情监测站建设:每个监测站选址在农田中心地带,设置防护措施以确保设备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同时,监测站建设应考虑周边农作物类型和密度,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

2. 传感器安装和调试:选用经过国家认证的土壤墒情传感器,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种类的传感器,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应确保传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搭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采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五、工程进度安排1. 立项阶段(1个月):确定项目建设地点、制定详细的工程计划和预算,进行相关手续的申报和批准。

2. 设计阶段(1个月):完成监测站建设和传感器安装的详细设计方案,进行设备采购和供货商洽谈,确定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系统的技术方案。

墒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墒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墒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土地的墒情监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墒情监测是通过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实时、准确地监测,以及对土壤墒情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为农民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帮助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本方案旨在指导墒情监测工作的实施。

二、目的与意义墒情监测工作的目的是获取土壤墒情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可以及时调整灌溉量,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

与此同时,墒情监测工作还可以提供与气象数据的融合分析,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减少农业灾害的发生。

因此,开展墒情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工作内容1. 建设墒情监测站点:根据农田分布和土壤类型,合理选择监测站点,并确定监测网格的大小和密度。

监测站点的建设应考虑土壤空间变异性,保持代表性。

同时,需要确定墒情监测设备的种类和规格,包括土壤水分传感器、气象监测装置等。

2. 实施墒情监测:安装墒情监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采集到实时的墒情数据。

监测频率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一般应保持每日或每小时进行数据采集,以获取特定时间段内土壤水分变化情况。

3. 数据传输与存储:将采集到的墒情数据通过通信技术进行传输,远程上传至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需要搭建相应的数据库和存储系统,对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以备日后使用。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墒情数据进行质量检验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筛查、异常值处理等。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计算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季节变化规律等。

5. 墒情预测与决策支持: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开展墒情预测工作。

利用数学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土壤水分的预测模型,为灌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开展农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将墒情数据与其他农业要素进行融合,为农业管理决策提供全面支持。

6. 推广应用与培训: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科普宣传等手段,提高农民的墒情监测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土壤墒情预报方案分析研究工作经验简介

土壤墒情预报方案分析研究工作经验简介
性 。对 退 墒 规 律 分 析 , 是 采 用 分 月 建 立 各 土 深 ( . 、. 、 . 、 先 0 102 0 5
2 试 验 站 概 况
沧州市捷地旱情试验 站位 于河北 省 中东部平 原区 , 沧州市 正南约 75k . m沧县捷地村南 。该试验站是 国家水文站 ,02年 20 底 由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负责设立 为平 原区旱情试 验站 , 观测项 目有土壤含水率 、 气温 、 风速 、 水面蒸 发量 、 地下水埋深 等 项 目, 该站技术 力量雄厚 , 观测 场地 宽敞, 场地土质 为砂壤土 , 每 年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作物 , 为水浇作物地 。
水资源勘测局领导对此项 工作非常重视 , 即组织有关技 术人 立 员进行研究 , 时安排主要技术人员进行实施 。 自20 及 07年 2月 开始进行工作 , 20 3月 8日完成 了沧州市捷地旱情试 验 至 0 7年 站资料 的搜集整理 及土壤水增 、 退墒资料 的摘录 , 并初步作 了退 墒分析工作。20 07年 3月 9日会同保定 、 衡水水 文水资源 勘测 局在河北省水文水资源 勘测局参加 了土壤墒情预报汇商会 。尔 后我们对此项工作逐步进行 了深入 细致 的分 析研 究 , 至 20 截 07 年5 月底 , 完成 了全部分 析任务 , 同时编写 了《 沧州 市捷地旱情 试验站土壤墒情 预报分析研究报告》 。
收 稿 日期 :08 0 —1 20 — 2 4
0 8m) . 及垂线平均 的 0 ~K相关 图, 果点据太 少而且分布散 结
乱, 无法定线 。又采用 分季节 ( 季 : 、 、 ; 春 3 4 5月 夏季 : 、 、 ; 6 7 8月
秋 季 : 、 、1 ) 别 建 立各 土深 ( . 、. 、 . 、. 及 垂 线 91 1 月 分 0 0 10 2 0 50 8m)

对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分析

对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分析

对于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分析土壤墒情的发展水是生命之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

但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总体上年降水量偏低,且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匀,特别是西北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主要靠灌溉供给,农业发展对灌溉的依赖性十分明显。

因此需要在加强灌区节水改造的同时,科学地分配灌溉水量,实现节水灌溉,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农业灌溉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在全国总用水量中呈下降趋势,而农业灌溉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

历史和事实都证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的发展,灌溉是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条件,灌区是农业发展的最好基地。

要使灌区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首先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其次还要对灌区实时科学的灌溉管理,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对灌溉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节水农业必然要求灌区的灌溉管理向决策科学、运行高效、节约资源的管理模式发展,而提高灌区的灌溉管理与决策水平将是今后农业节水的重要方面。

几十年来虽然我国灌区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灌区用水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也与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要求及农民的需求不相匹配。

灌溉管理系统的建设灌溉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的重要手段,墒情预报技术是支撑灌溉管理系统运行的核心技术之一。

墒情预报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为制定技术简单的农业节水灌溉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土壤水分监测和墒情预报,可以严格按照墒情浇关键水,使灌溉水得到有效利用,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因此区域内墒情监测、预测、预报的研究是建立灌溉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

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对农作物播种、产量预测和节水灌溉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灌区生产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

实践证明,在作物增产灌溉和适时适量节水技术应用与研究中,都离不开田间墒情的监测和预报。

监测墒情并与当时当地的作物的需水量相结合,是精确管理田间用水量最直接的方法。

土壤墒情监测与

土壤墒情监测与

土壤墒情监测与土壤墒情监测与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进步,土壤墒情监测在农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墒情监测是指通过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土壤的湿度和水分含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合理调控土壤水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本文将从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监测方法和应用案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土壤墒情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监测土壤墒情,能够及时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避免过度灌溉或缺水的问题,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农民可以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的时间和量,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产量。

最后,土壤墒情监测可以帮助农民掌握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并减少化肥的使用,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

二、土壤墒情监测的方法目前,土壤墒情监测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土壤墒情传感器,通过将传感器埋入地下,测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和温度,从而判断土壤的湿度。

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影像可以对大范围的土壤湿度进行监测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再次,可以借助气象站的数据,结合土壤墒情传感器的监测结果,对土壤墒情进行预测和分析。

此外,还可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土壤墒情的动态管理和可视化展示。

三、土壤墒情监测的应用案例土壤墒情监测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某地区的农民使用土壤墒情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气象数据,实现了智能化的灌溉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土壤墒情的实时变化和作物的需水量,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从而实现了准确的灌溉和节水节能。

另外,某农场使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湿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土壤干旱或过湿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这些应用案例表明,土壤墒情监测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水资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综上所述,土壤墒情监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

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一)代表性。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

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

(三)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按时上报。

(四)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一)监测点布设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作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9年第12期
栏目名称:《农科讲堂》
栏目时间:互联网7*24小时点播
卫星网工作日8:30-12:30,13:30-17:30轮播
观看网址:互联网:通过农业农村部网站()“農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专题或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http:///zxjy/nkjt/)点播观看。

卫星网:登录卫星网“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选择“频道一”收看。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第一产粮大国。

可是,由于旱灾频发,每年约4至5亿亩的粮食受到影响,粮食损失达600亿斤,抗旱减灾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

然而,我国耕地占世界的9%,淡水资源却只占世界的6%,每年我国灌溉用水约3600亿方,用水缺口达300亿方。

因此,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粮食干旱,又要节约水资源。

墒情监测,是推广节水农业新技术,实现科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关键技术环节。

墒情,是土壤水分满足作物生长的程度。

墒情监测为农田水分管理、指导灌溉提供着依据,做好墒情监测,是防止干旱,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关键环节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

那么我国墒情监测工作的现状如何?土壤墒情监测有哪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该如何做好墒情监测?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高级农技师钟永红在节目中,从土壤墒情监测的概念和意义、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现状、土壤墒情监测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这一主题。

墒情实施方案

墒情实施方案

墒情实施方案1. 引言墒情是指土壤含水量及其分布情况。

在农田、林地、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水资源管理等领域中,了解土壤墒情是非常重要的。

墒情实施方案是为了有效地收集和监测土壤墒情信息而制定的一种方案。

本文档将介绍墒情实施方案的背景、目标、方法和步骤,并提供相应的实施建议。

2. 背景土壤墒情是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监测土壤墒情,可以帮助农民合理用水,调控作物生长,提高农田灌溉效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沙漠化。

同时,通过有效地收集和分析土壤墒情数据,可以更好地预测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3. 目标墒情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土壤墒情情况,为农田灌溉、水资源调配等决策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收集土壤墒情数据,建立土壤墒情数据库;•提供土壤墒情监测方法和工具;•实施土壤墒情调查和监测项目;•分析土壤墒情数据,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4. 方法和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法和步骤:步骤1:设立监测站点根据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站点。

站点应均匀分布,具有代表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步骤2:安装监测设备在选定的监测站点上安装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包括土壤墒情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

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便实时采集墒情数据。

步骤3:收集和存储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和通信设备,将墒情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在数据中心建立土壤墒情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步骤4:数据分析和处理利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土壤墒情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根据需要,可以制定指标和模型,对墒情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步骤5:制定决策和措施基于对墒情数据的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例如,根据土壤墒情情况,合理安排农田灌溉计划,调整水资源的分配,采取适当的防灾措施等。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

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2003 年12 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

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

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

墒情实施方案

墒情实施方案

墒情实施方案一、背景墒情是指土壤中的水分状况,是土壤水分管理的重要指标。

合理的墒情管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制定科学的墒情实施方案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持土壤墒情平衡,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三、实施措施1. 确定灌溉方案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和土壤墒情状况,确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浪费,保持土壤墒情平衡。

2.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墒情状况和作物的养分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墒情失衡。

采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墒情状况。

3. 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土壤墒情状况和气候条件,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选择适应当地墒情条件的作物,降低对水分的需求,减少墒情失衡的风险。

4. 加强土壤保护采取覆盖、轮作、深翻等方式,保护土壤墒情,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墒情状况。

5. 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墒情监测系统,定期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保持土壤墒情平衡。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墒情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2. 保护土壤墒情,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3. 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灌溉水量,节约水资源。

4.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墒情实施方案是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的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墒情实施方案,推动墒情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土壤调查检测项目分析技术方案

土壤调查检测项目分析技术方案

土壤调查检测项目分析技术方案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目的与范围 (4)1.3 技术路线与方法论 (6)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7)2.1 样品采集方法 (8)2.1.1 采样点布设 (10)2.1.2 采样器具与材料 (11)2.1.3 样品保存与运输 (12)2.2 样品处理与制备 (13)2.2.1 采样器具清洗与保养 (14)2.2.2 样品风干与粉碎 (15)2.2.3 样品筛分与混匀 (17)3. 土壤理化性质检测 (18)3.1 土壤水分测定 (19)3.2 土壤pH值测定 (21)3.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 (21)3.4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23)3.5 土壤颗粒组成与质地分析 (25)3.6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 (26)3.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7)4. 土壤环境质量评估 (28)4.1 土壤污染物识别 (29)4.2 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30)4.3 土壤生态风险评价 (32)4.4 土壤健康状况评估 (33)5. 土壤调查数据分析与解释 (34)5.1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36)5.2 数据可视化展示 (37)5.3 土壤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8)5.4 土壤质量预测模型构建 (40)6. 土壤调查报告编写 (41)6.1 报告编制原则与格式 (42)6.2 土壤调查过程描述 (44)6.3 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45)6.4 土壤保护与修复建议 (46)7. 技术支持与保障措施 (47)7.1 技术团队组建与培训 (48)7.2 设备与材料保障 (49)7.3 质量控制与检验流程 (51)7.4 风险防控与应急预案 (52)8. 结论与展望 (54)8.1 研究结论总结 (55)8.2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57)8.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58)1. 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为土壤调查检测项目提供一套详细的技术方案,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准确的检测结果。

土壤墒情监测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方案土壤墒情监测站是一款集土壤温湿度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

整机由多通道数据采集仪、土壤水分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等气象传感器和软件平台组成。

多通道数据采集仪配置4层土壤温度或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连续测量不同土层的土壤温湿度情况;配备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便于土壤现场标定测量;土壤温度和湿度传感器采用高精度进口传感器芯片,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功能强大的土壤墒情计算机中心软件可同步处理多个墒情站点的数据,轻松实现墒情站点之间的组网管理。

三、系统配置:1、墒情自动监测系统主要是针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进行监测,通过墒情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土壤的体积含水量(VWC)和温度值。

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该系统可以扩展配置空气温湿度、土壤电导率、太阳辐射、二氧化碳,降雨量,紫外线等气象传感器。

2、监测数据统一由自动监测站发送到网络数据平台,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通过图表格式直观展现给用户。

3、可扩展开发旱情预测预报、灌区优化配水、节水灌溉等功能,更大程度挖掘墒情数据信息价值;4.带GPS功能:通过GPS可知道设备及数据采集点具体的地理位置,防盗防位移。

四、系统配置:五、管理云平台功能1、自带仪器云管理平台包含B/S架构,可将所有便携式设备及在线设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数据永不丢失,查看操作方式包括网页端及手机端(安卓及苹果系统均可用))。

2、显示每种参数过程曲线趋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显示查看,放大、缩小功能。

3、数据可上传至管理云平台。

平台内数据可下载,数据对比分析,打印。

4、用户可为设备配置传感器报警条件,预置若干常用的农作物的报警配置。

5、平台支持设备数据云端存储,提供足够容量可永久保存。

6、平台为设备数据提供曲线与表格等报表形式,且数据可导出与导入。

7、数据评价:可以设置最低最高超限值,可自动进行数据预警分析。

8、软件可在线升级。

六、选址原则1、测站位置1、墒情监测站(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主要作物和所在区域的典型土壤,采集的指标能够反映当地实际情况。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方案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推动土壤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本文将介绍该试点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计划。

一、目标通过试点工作,掌握土壤质量状况、土壤退化程度、土壤污染状况等关键信息,为土壤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全国土壤数据库,为土壤资源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二、内容1. 土壤质量状况评估: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指标测定,评估土壤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 土壤退化评估:调查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退化程度,包括水土流失、盐碱化、酸化等指标评估。

3.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针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关键污染物,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土壤污染风险。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特征,揭示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5. 土壤碳储量测定:测定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评估土壤碳储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

三、方法1.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不同地域、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试点区域。

2. 根据国家标准和规范,制定土壤采样方案和实验室分析方法。

3. 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辅助土壤样品采集和数据处理。

4. 建立土壤监测网络和样品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合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综合评估土壤质量、退化和污染情况。

四、计划1. 2023年至2025年,选择10个省份作为试点区域,开展土壤普查试点工作。

2. 2026年至2027年,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3. 2028年至2030年,对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发布,形成全国土壤资源数据库。

通过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我们将全面掌握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土壤保护政策和开展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

土壤墒情监测是指对土壤中水分含量和渗透性进行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壤的湿润程度和水分变化情况。

土壤墒情监测在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土壤水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土壤水分含量和分布情况,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2. 监测土壤墒情变化,为灌溉和排水提供数据支持;3. 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 为防治土壤干旱、盐碱化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内容。

1. 选择监测点位,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代表性的监测点位进行监测;2. 测定土壤水分含量,采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水分计等设备,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3. 分析土壤渗透性,通过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因素,分析土壤的渗透性情况;4. 数据记录和分析,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监测方法。

1. 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法,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对土壤水分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测;2. 土壤水分计测定法,采用土壤水分计对土壤水分进行定量测定,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水分含量数据;3. 土壤剖面取样法,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剖面取样,分析土壤渗透性和水分分布情况。

五、监测周期。

1. 季节性监测,根据农作物生长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进行春、夏、秋、冬四季的土壤墒情监测;2. 定期监测,每月定期对监测点位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及时掌握土壤水分变化情况。

六、监测报告。

1. 报告内容,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等内容;2. 报告形式,可以采用文字、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呈现,直观清晰;3. 报告用途,监测报告可用于农业生产指导、水资源管理决策、环境保护评估等方面。

七、监测质量控制。

1. 设备校准,定期对土壤水分传感器、水分计等设备进行校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 监测人员培训,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监测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3. 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土壤墒情监测施工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施工方案

土壤墒情监测施工方案1. 引言土壤墒情监测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土壤湿度、水分含量等指标,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灌溉和施肥建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档将介绍土壤墒情监测的施工方案,包括设备选择、安装布局、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内容。

2. 设备选择2.1 土壤墒情传感器土壤墒情传感器是进行土壤墒情监测的核心设备,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测量范围:传感器测量范围需要覆盖实际应用中的土壤湿度变化。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传感器的测量范围,常见的有0-100%的VWC(容积含水量)测量范围。

- 精度:传感器的精度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以百分比或者毫伏( mV)表示。

一般而言,精度越高,测量结果越可靠。

- 可靠性:选择经过实际验证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传感器品牌和型号,以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

- 兼容性:传感器需兼容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因此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考虑与采集设备的兼容性。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负责接收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 通信方式:选用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通信方式,常见的有有线和无线方式。

无线通信方式具有安装方便、灵活性高的优点,但其稳定性和传输距离要受到环境和障碍物的影响。

- 数据存储和传输:选择具备足够存储容量和数据传输能力的设备,以适应不同的数据处理需求。

- 可靠性和稳定性:选择经过实际验证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的设备,以确保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安装布局3.1 传感器布置传感器的布置应根据实际需求,通常布置在农田中的不同深度和位置,以获取土壤墒情的整体分布情况。

具体布置方式应满足以下原则: - 采样点密度:根据农田的大小和形状,确定传感器的布置密度,以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农田的墒情变化情况。

- 采样深度:根据植物生长特点和根系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深度,通常在10cm和30cm之间。

- 布点方式:传感器可以采用线性布点、面阵布点等方式,具体根据农田的形状和要求来确定。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
墒情监测工作计划应涵盖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 目标设定:
- 明确监测墒情的目的,如评估土壤水分状况,指导灌溉,提高作物产量等。

2. 监测区域:
- 确定需要监测的田地范围,包括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区域。

3. 监测频率:
- 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气候条件,设定监测的频率,如每周、每两周或每月。

4. 监测方法:
- 选择适合的墒情监测技术,如土壤水分计、土壤水分传感器、遥感技术等。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制定数据收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使用统计和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有意义的结果。

6. 监测设备与工具:
- 列出所需监测设备和工具,包括购买或租赁的计划。

7. 人员培训:
- 安排专业人员对监测团队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监测工具和分析数据。

8. 风险管理:
- 识别可能影响墒情监测的因素,如设备故障、数据丢失等,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9. 预算计划:
- 制定详细的预算计划,包括设备购置、维护、人员培训和数据分析等费用。

10. 监测结果的应用:
- 确定如何将监测结果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管理决策中,如灌溉计划的调整、作物种植策略的优化等。

11. 报告与反馈:
- 设计监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确保信息的清晰传达。

建立反馈机制,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监测计划。

12. 持续改进:
- 根据监测结果和反馈,定期评估和调整监测计划,以提高监测效果和效率。

通过上述计划的实施,可以确保墒情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

土壤检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的质量,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健康。

因此,对土壤进行检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二、目的。

本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土壤的质量,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的质量,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三、实施步骤。

1.确定检测区域。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进行土壤检测的区域,包括农田、工业用地、城市绿地等。

2.采集土壤样品。

根据检测区域的不同,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分区采样的方法,将同一区域内的土壤混合成一个样品。

采集土壤样品时需要注意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进行采集。

3.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有机物质含量等。

实验室分析需要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解读。

根据实验室的分析结果,对土壤的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土壤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同时,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土壤改良方案,提高土壤的质量。

5.报告编制。

将实验室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土壤的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的改良措施等。

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壤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四、注意事项。

1.采集样品时要避免污染,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进行采集;2.选择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土壤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读,制定科学的改良方案;4.报告编制需要清晰、准确地反映土壤的实际情况,并提出可行的改良方案。

五、总结。

土壤检测工作是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产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合理的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

希望本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确保土壤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方案需求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土壤墒情(土壤湿度)的长时间连续监测。

用户可以根据监测需要,灵活布置土壤水分传感器;也可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深度,测量剖面土壤水分情况。

系统还提供了额外的扩展能力,可根据监测需求增加对应传感器,监测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雨量等信息,全面、科学、真实地反映被监测区的土壤变化,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监测点的土壤墒情状况,为减灾抗旱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技术部署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监控中心:硬件主要由服务器、计算机、交换机、打印机等组成。

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软件组成。

◆通信平台:包括GPRS网络和INTERNET公网。

系统计划采用公网专线的组网方式,监控中心需具备可上外网的固定IP地址。

◆远程监测设备:远程监测设备可根据供电类型分为市电供电土壤墒情监测终端、太阳能供电土壤墒情监测终端和电池供电土壤墒情监测终端。

针对土壤墒情监测点分散分布、不易布线的特点,建议选用太阳能供电型土壤墒情监测终端。

◆土壤墒情检测设备:根据监测需求,可采用1路土壤水分传感器实现单点墒情检测;也可采用多路土壤水分传感器,并将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深度,实现监测点的剖面土壤墒情检测。

方案优点●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各监测点可灵活进行单路测量或多路剖面测量。

●土壤水分超过预先设定的限值时,立刻上报告警信息。

●可扩展土壤温度、电导率、PH值以及地下水参数、气象参数等监测功能。

●数据采集、存储频率可灵活调整,可远程设置监测设备工作参数。

●远程监测设备只在采集数据时才给传感器供电,一方面节约了能源,另一方面避免了因长期供电导致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所形成的测量误差。

●支持GPRS、短消息、局域网等多种通讯方式,推荐采用GPRS无线通讯。

●可同时将监测数据上报至多个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旱灾频发重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为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应对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进监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土壤墒情监测规模和范围。

要充分利用现代监测和信息设备,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逐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墒情评价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土壤墒情监测要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宗旨,以土壤和作物为对象,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干旱易发区。

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突出土壤墒情监测关键技术环节,实现定点、定期监测。

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评价作物需水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建立墒情定期会商和报告制度,提高时效性和结果表达的可视化程度。

二、基本原则(一)代表性。

土壤墒情监测站(点)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主导作物、气候条件、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布局,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及时性。

土壤墒情监测要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出现旱涝灾情,应加大监测频率,旱涝灾情不迟报、不漏报;关键农时季节,应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重大农事活动前有信息;日常监测工作,坚持定期采样,快速分析、及时汇总、按时上报(三)规范性。

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做到工作人员相对固定,设施设备配置齐全,监测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监测数据可靠、调查内容详实、评价结论科学。

三、重点工作(一)监测点布设选择区域范围内代表性强,当地政府重视,土肥水工作基础好,技术力量强,能够长期坚持的县承担土壤墒情监测工作。

以县为基本单元,根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作物布局、灌排条件、土壤类型、生产水平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农田,平均每10万亩耕地设立1个农田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5个)。

农田监测点应设立在作物集中连片、种植模式相对一致的地块。

采用统一编号,设立标志牌。

开展基本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制度、灌排条件、地力等级、产量水平等;测定不同层次土壤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等指标;拍摄景观照片,建立监测点档案。

(二)数据采集1、监测指标。

一般按0〜20cm、20〜40cm、40〜60cm、60〜100cm四个层次监测土壤含水量,其中,0〜20cm、20〜40cm为必测层。

播种出苗期时,加测0〜10cm 土层。

特殊作物根据其需水特性和根系分布深度确定监测层次和深度。

同时调查观测气象、作物表象、干土层厚度、田面开裂、灌溉、农事操作等相关数据。

水田淹水时监测淹水深度、排水状况等。

2、采集方法。

固定监测:埋设固定式自动监测设备,传感器分别埋入土层深度10cm、30cm、50cm、80cm处进行监测,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并做好定期校正和维护保养。

流动监测:配备便携式监测仪器和交通工具,在监测点地块,以GPS仪定位点为中心,长方形地块采用“S法,近似正方形田块采用“X法或棋盘形采样法确定5个以上数据采集点进行监测,求平均值。

3、采集时间。

每月10日、25日进行调查监测,在关键农时季节和发生旱涝灾情时,加大重点作物、重点区域监测频率和密度。

(三)指标体系建立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类型、种植作物开展墒情指标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土壤墒情指标体系。

1、资料收集。

主要包括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分布区域、播种面积和耕作制度;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和灌溉试验研究结果;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和作物灌溉制度等。

收集或测定主要耕作土壤的质地、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土壤毛管断裂含水量等数据。

2、田间试验。

设置不同水分条件处理,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观测记载作物生长期间的各生长发育指标和作物受旱表象,建立不同土壤含水量与作物生长发育和旱涝表象之间的数据关系。

3、建立指标体系。

通过对已有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整理,总结不同土层深度主要作物不同生育期土壤适宜相对含水量,以及作物受旱和受涝表象指标,经专家会商形成土壤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四)墒情评价按照耕地利用类型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

各地可参照以下指标和原则进行评价,并逐步建立本区域墒情评价指标体系。

1、水浇地和旱地:渍涝:土壤水分饱和,田面出现积水,持续超过3天;不能播种,作物生长停滞。

过多:土壤水分超过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上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80%),田面积水3天内可排除,对作物播种或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土壤水分满足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需求(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不足:土壤水分低于作物播种出苗或生长发育适宜含水量的下限(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50%〜60%),不能满足作物需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午间叶片出现短期萎蔫、卷叶等表象。

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通常为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干土层深5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叶片出现持续萎蔫、干枯等表象。

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干土层深10cm以上,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危害,干枯死亡。

2、水田:渍涝:淹水深度20cm以上,三天内不能排出,严重危害作物生长。

过多:淹水深度8〜20cm,三天内不能排出,危害作物生长。

适宜:淹水深度0〜8cm,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不足:田面无水、开裂,裂缝宽1cm以下,午间高温,禾苗出现萎蔫,影响作物生长。

干旱:田间严重开裂,裂缝宽1cm以上,禾苗出现卷叶,叶尖干枯,危害作物生长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供应持续不足,禾苗干枯死亡。

(五)信息编报1、信息汇总。

省、地、县各级监测单位每年1月更新行政区内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基本情况表格,每月10日、25日按时更新主要作物播种面积及对应耕地类型的墒情等级面积和比例等。

出现旱涝灾情要及时上报。

墒情监测点在每月10日和25日开展监测,将作物长相长势、降水、灌排情况、农事措施等调查数据于当天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固定自动监测和流动自动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实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非自动监测应在采样日2天内录入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烘干法测定的土壤含水量须转化为体积含水量。

2、墒情会商。

在关键农时季节或发生重大旱涝灾情时,应组织有关专家开展墒情会商。

根据监测结果、农业生产、天气变化和水源设施等情况,对墒情进行综合会商判断,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建议。

3、报告编写。

各级土壤墒情监测单位按监测类型区和主导作物进行数据归类、汇总、分析和评价,按照统一格式撰写墒情监测简报。

内容包括:作物生长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和墒情等级、天气状况、同比、环比墒情变化趋势及预测、对策措施建议以及相关图表等。

如果监测区域内发生旱涝等灾害,还应包括不同耕地类型受害程度和面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补救措施等。

墒情报告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并由单位技术负责人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审核签批。

(六)成果应用1、信息发布。

县级墒情监测信息以简报形式上报当地农业行政部门和县级主管领导。

省级土肥部门要汇总全省墒情监测信息上报省级农业行政部门和省级主管领导。

我部将及时分析各地墒情监测情况,以《农技信息》、《种植业快报》和《农业部信息》等形式编报信息。

同时,各地墒情简报应在监测日2天内上传中国节水农业信息网,并通过报刊、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电视台、电台、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公开发布。

2、示范展示。

每个监测县至少设立2习惯模式进行对比,验证监测结果,展示节 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应用高效节水技术, 展。

3、效益评价。

总结、评价墒情监测取得术指导覆盖的农作物种类和面积;高效节水面 量、人工、能耗等,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生产 种所减少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损失和增产增 益;提早采取抗旱排涝减灾措施挽回损失等情 况。

四、主要措施(一)统一思想认识。

近年来,我国气候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旱涝灾害呈现 频发、重发和突发的趋势,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越来越大。

抓好土壤墒情 监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缓解和减轻旱涝灾害威胁,对保障国家 粮食安全意义 重大。

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墒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 增强紧迫感和 责任感,积极争取将墒情监测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监测网 络体系,保障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顺利展开。

(二)加快网络体系建设。

积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按照五统一”(统一设计、统一设备、统一方法、统一要求和统一管理) 的要求,加快建立国家、省、 县三级墒情监测网络体系,扩大覆盖范围。

充分利 用现代自动化、信息化技术, 改进监测技术方法,推进数据自动采集、信息无线 传输和结果可视化表达,全面 提升监测效率和服务能力。

(三)建立健全工作制 度。

制定工作计划和管理制度,严格布点、监测、汇总、分析、评价等工作程 序,提高监测质量,按时上传数据和发布墒情信息。

定期检修仪器设备,按要求 进行维护、保养和校正。

推行绩效管理,逐步实现墒情 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

(四)培养专业技术队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每县配备2名以上具 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专人负责墒情监测工作,保持相对稳定,确保工作 开展的连续性。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提升监测人员业务水平,保证 工作质量。

(五)加强指导服务。

及时发布墒情信息,提出对策措施,为各级党 委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采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等多 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和社会公众提供墒情信息服务,指导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提 高农业用水生产力。

同时,要组织开展监测方法、监测技术集成研发和应用示范,强化现 代高新技术应用,提高墒情监测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五、今 个墒情监测高效节水示范区,与农民 水成效,引导农民积极采用墒情监测 做好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健康发 的效益,主要包括:墒情监测和技 积,减少灌溉、排水次数,节约水 力提高情况;因墒改种、早种、晚 收效益;实行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效年重点工作安排各级农业部门要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强化责任,明确任务,确保土壤墒情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各土壤墒情监测站(点)每月10日和25 日定期开展墒情监测,在农作物播种期、关键生育期及旱涝灾害发生期,增加监测频率。

各级地方农业部门要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将墒情信息发到中国节水农业信息网”上,数据按时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我部今年开展土壤墒情监测重点工作安排如下:1月份,编制全国墒情监测工作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