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书与治学
最新谈读书作文200字精选(五篇)
最新谈读书作文200字精选(五篇)谈读书作文200字篇一首先当然是勤奋了,它是取得好成绩的奠基石。
有的同学抱怨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天资差脑子笨,继而学习热情不高,钻研不下去。
我认为,学习要勤奋才能取得成功。
所谓的勤奋,指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需知道,一个人的天赋好固然是个好条件,可是如果不勤奋学习,那么聪明也是无用的。
北宋时期有个叫方仲永的人,5岁吟诗作赋,人们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神童,到了20岁竟然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奇的人。
方仲永的才华日益衰退,是因为他的父亲整天带他四处炫耀,没有努力读书的结果。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天赋再好,如果不勤奋努力,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大科学家牛顿在上小学时,也不曾被当作弱智儿吗?这样来说,一个人的天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勤奋肯学的刻苦精神。
第二点,是勤于思考,这是学习成功的必经道路。
众多闻名世界的伟人都具有勤于思考这样可贵的品质。
如果瓦特不勤于思考,就不会从水蒸气将壶盖顶起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蒸气机;如果爱迪生不勤于思考,也就不能成为“发明大王”了。
可见勤于思考是每个希望成功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只有勤于思考,才能使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当然,我说的勤于思考,是建立在科学的、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第三点,就是多问了,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多问呢?其一,人与人智力有差异,因此理解的快慢与程度必然有所不同。
有时,别人对一些问题早已理解,自己却依然一头雾水,如果肯不耻下问,那么就会很快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其二,老师的传授自有她的重点,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同学们多开尊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以多问来弥补你的不知。
这样,既能让老师更多了解学生理解的薄弱处,也能令自己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地接受新知识,再者更能培养自己善于探索的治学品质,真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点,就是要博览群书。
在学校,有的同学只是埋头读书本的知识,而对课外知识孤陋寡闻,使自己陷于困惑,有人认为读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紧要的书是浪费时间。
漫谈读书作文(精选31篇)
漫谈读书作文漫谈读书作文(精选31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漫谈读书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漫谈读书作文篇1读书,讲求入情入境,读出一定的境界。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或许就是对这种境界的最好诠释吧!古人读书很讲究读书环境。
《红楼梦》中的贾政曾说过,如能于月夜在清幽的潇湘馆中读书,就不枉此生了。
的确,在皎洁月光下,在披着银光的墨绿色的竹林旁设一书案,沏壶清茶,端坐案前,借着烛光,静心读着经史子集,该是何等惬意!尘世的喧嚣嘈杂、官场的名利争夺全被抛开,心底只剩一片宁静与坦然。
如果再清雅一点儿,可以在湖边建一小亭,在细雨绵绵之际,闲坐亭中,倾心读书。
任凭淅淅沥沥的雨声萦绕耳旁,淡淡的荷香沁人心脾,都无法扰动读书人专注的心绪。
不过,我更欣赏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读书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天地虽浩浩无边,万物虽千奇百态,但唯有书是知音。
在读到入神的那一刻,忘却自我、忘却世界、忘却生死,将心灵与书合为一体,心中有书,书映真心,任凭外界或是月色清幽,或是风声阵阵,或是细雨绵绵,甚至风起云涌、天崩地裂,始终色不变,目不瞬,心醉其中,神迷其内,心无旁骛地在书中遨游,这种书人合一的境界,可谓读书人的至高享受。
在艰苦的环境里读书,最能体现读书人执著的精神和顽强的求知欲。
我国有许多苦心读书终成大器的佳话,例如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用囊盛数十萤火虫映照读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衡乃穿壁引光而读之……若想达到上述境界,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摆正读书的心态。
若为功名利禄读书,便把书当成工具,时刻琢磨着如何用书铺就一条飞黄腾达的道路;若为消磨时日读书,便把书当成消遣;若为彰显自己的才学读书,便把书当成装饰品,图其表面浮华……如此读书,自然不能读出美的意境。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共5分,每小题2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2分)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3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略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
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
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
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
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②读书要忌杂。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文言文读书乃人之修养之途,古人重视读书之道,常有不胜枚举之言,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本文将从古人谈读书的角度,对读书之重要性、读书之方法、读书之益处进行探讨,以期使读书者更加热爱读书,更好地领悟读书之道。
一、读书之重要性读书乃修身养性之本,古人皆知其重要,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读书能够让人不断汲取新知识,增长见识。
同时,读书亦能够开拓思维,培养智慧。
古人慷慨陈词,言之有理,使人深感读书之大用。
古人谈及读书时,多有强调读书之重的言论。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凡饰之事,务以言取誉也,虽史记作,非欲采以为文……欲观也者,编年实录,有无穷之益。
”他强调编年实录之益处,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
二、读书之方法古人论读书最为重视之处在于方法,他们强调要注重选择、理解和消化吸收。
其中,选择读书之书籍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古人认为,“择书则要其深浅之间,在小而精之中有所得也。
”只有选取适合自己的书籍,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古人强调:“生平读书,物色凡五十种,凡不得十种,敏而好学也。
”可见他们对于广泛涉猎的看法。
除了选择书籍,古人还强调了对读书内容的理解。
他们认为,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记忆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比如,朱熹则提倡“证据以求其根”,他认为阅读要深入思考,追求真理。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书籍中的内容。
古人还强调消化吸收的重要性。
王守仁在他的《格致山房笔记·叙读书其一·解嘲》中写道:“舍得深胸中,任之去件,至其自然而然,巧用之者,择书之道。
”他认为,读书后要将所得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于实际,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三、读书之益处古人广泛谈及读书之益处,他们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比如,著名的文学家陆游说:“读书笃志,生发追遐之志。
”他认为通过读书可以激起人们追求进步的愿望,使人变得充实而有追求。
大学学习方法漫谈3篇
大学学习方法漫谈3篇大学学习方法漫谈一有些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仍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虽然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仍事半功倍,成绩低下,产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因此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
在大学里,除了要有刻苦专研、坚忍不拔的治学精神,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何以有限的学习时间,去掌握无限的知识,就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足过多地依赖教师的帮助。
提倡大学生对教师的讲课质询与分析、阅读和思考,不去死记硬背。
知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般说来,具有某种专长的个人,仅能对一、二门学科进行深入研究,而对其他学科仅能做一般性的了解。
【大学学习方法总结5篇】大学学习方法总结5篇。
不“博”就谈上不不“深,不深往往就失之于“博”。
二、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与整体结构在大学学习中,必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把这种知识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
列宁说:“每一概念都在和其与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
”对任何知识的理解,总是以已有经验、知识为基础的。
三、学会假设问题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
善于从大家没有问题的地方作出假设,再用”举反例“的驳斥方法,一层层剥去假象,去伪存真。
四、对比表面形式的相似性会引起错误的联想,消除方法就是对比法。
五、时间管理当你踏进承成人高校的校门,你将面临新的环境和对学习、工作、家务的选择,可能使你感到困惑,但必须处理好上述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里的学习,不是热衷于获得高分,而以探求知识为动力去学习,手脚并用,学问思辨行统一。
六、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性学习,也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学习。
未来社会变化十分迅速,一个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对某一个领域所发生的事情全部了解。
这就突出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在大学期间,老师传授知识,但重要的是给同学们一种解决学科问题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
漫谈李四光的治学方法
漫谈李四光的治学方法我国当代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已经逝世八年多了,但他创立的地质力学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仍烨烨地放射着光芒。
这里想从几个侧面,谈谈这位科学巨匠治学方法的某些特征。
科学的好奇心和事业心强烈探索自然之谜的好奇心和为人民献身科学的事业心的紧密结合,是李四光治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还在儿童时期,李四光就有一种揭示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欲望。
他出生在湖北黄岗县迴龙山村。
那里有一些来历不明的大石块,其中一块几丈见方,传说是一块殒石。
当他十来岁在私塾读书时,常独自一人靠在这块大石头上遐想:这是一块什么石头呢,是从哪里来的呢r 后来他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这个地区有些问题使我迷惑不解的时间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没料到,一九二一年他在太行山东麓沙源岭调查地质时,又发现了一些大石头,孤立地远离着大山。
出于好奇心,他决心去揭开这个秘密。
经过仔细观察,他断定这些石头就是冰川的漂砾,从而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事实上黄岗的那块大石头也不是“殒石”,而是一块片麻岩巨砾,由于长期风化剥蚀,矿物成分已不复辨认。
可是这个地区的地层中并无片麻岩,说明它不是本地的产物。
李四光推断它是第四纪时冰川从较远的山,上漂运而来的大漂砾。
后来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第四纪冰川现象广泛存在,表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
或许有人认为把李四光的重大贡献归之于他的好奇心,似乎不太恰当吧?其实,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科学家的好奇心不同于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的好奇心是自发的、幼稚的,是不能持久的。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熄灭。
”幼稚的好奇心只有在培养、发展、升华到自觉的成熟的高度时,才不致于衰歇。
把成熟的好奇心,理解为不断揭示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探索精神,理解为对什么现象都追根索源,问一个为什么的治学方法,那就不是贬低科学家的发现了。
李四光提倡科学研究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很有道理的。
学问学问,一要学二要问。
关于治学的论述
关于治学的论述治学是一种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过程,它涉及到治学的态度、方法、途径、精神、原则、境界和规划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论述。
1.治学态度治学态度是治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持有的主观态度和心理倾向。
它包括对待知识的敬畏和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待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专注。
治学者应该保持一种谦虚、谨慎、勤奋和创新的治学态度,以便在学术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2.治学方法治学方法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手段。
它包括观察、实验、推理、论证、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有效的治学方法能够帮助治学者更好地理解学术问题,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3.治学途径治学途径是指治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遵循的路径和方式。
它包括通过实践、观察、反思、交流和阅读等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
治学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治学途径,以便更好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4.治学精神治学精神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它包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治学者应该秉持这些精神,以便更好地探索知识、发现真理并推动学术进步。
5.治学原则治学原则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它包括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合法性等原则。
治学者应该遵守这些原则,以便更好地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并避免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
6.治学境界治学境界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它包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探求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等。
治学者应该不断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以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术价值和个人价值。
7.治学规划治学规划是指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制定的工作计划和研究方案。
它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规划。
有效的治学规划能够帮助治学者更好地组织自己的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最终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和个人目标。
总之,治学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学术活动,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和层次。
读书与治学心得体会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 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国已六十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
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
漫谈读书
坛经(今郭朋《坛经校释》,广化寺《六祖坛经注释》非卖 品)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 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内容:记载惠能一 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 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 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 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 南北”。这一思想与《涅般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 一脉相承。《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国 佛教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近思录(陈荣捷编《详注集评》)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 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 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 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 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 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 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 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 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 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 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 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 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 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 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 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
中国古代藏书家论读书阐述了我国古代著名藏书家关于“藏书”“读书”“治学”的思想,重点辑录了他们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中国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他们把读书看作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并认为书籍是永不枯竭的知识财富,藏书的目的是为了研读,读书应善于思考,学以致用。
标签:藏书家;藏书;读书;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学问,不少人甚至是一代有影响的大学问家、大文学家。
关于“藏书”“读书”和“治学”等,他们都曾身体践行并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他们在藏书和读书过程中闪现出的思想火花,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然是大有裨益的。
一、读书是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精神享受古代藏书家大都酷嗜读书,怀有深深的读书情结。
宋代大藏书家杨万里云:“绝甘屏荤,而以诗礼为膏粱;捐绮■缟,而以文史为襟带;去丝远竹,而以简编为笙镛。
”宋黄庭坚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自觉语言无味,对镜亦面目可憎。
”《增修复古编二卷》中有这样一枚藏书印:“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无。
此昔人诒厥之名言……”。
这里“昔人”是指宋代著名藏书家尤袤。
他曾对朋友杨万里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清人叶昌炽曾写诗感叹尤袤的爱书精神:“饥当肉兮寒当裘,足消孤寂遣幽忧”。
无独有偶,明代著名藏书家胡应麟谈起读书时也有同感。
他说:“我一生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
饥当以食,渴当以饮。
诵之可以当韶■,览之可以当夷施。
忧藉以释,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明代藏书家祁承非常喜欢书,爱读书,甚至达到了典衣废食的地步。
他也说,人欲求见多识广而不肯读书,那就好比“求饱而懒营馔,取暖而懒裁衣。
”“个人好久不读书,便有尘俗生于胸,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
”又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
读书与治学
用 的书 对 你 来 说 ,初 读 时 的 音 。如 “ 一视 同仁 ” ,不 知寻 在前清科 举时 ,八 股 “ 时 “ 通 电 ”肯 定 不会 太 多 ,待 到 绎 ,昧 于 中 华 文 字 的 各 种 特 艺 ”以外 的书都 口 l J 作 “ 杂学 ” , 你经 过了培储之 后 ,重读 时会 点 ,没有领悟体会 前人著述 的
意思。 番 ,多获 一次。 读 书 治 学 ,原 无 什 么秘 杂读法培 养了我 的一个本 浅 尝辄止 ,一 知半解 ,似 诀 、捷径可言 ,各人 谈谈各人
领 :能够触类 旁通 ,看 出事物 通 非通— —便 自以为是 ,觉得 的经验与看法 ,是 由于各人 的 之间的各种关 联钩互 。久 而久 “ 天下 之美 尽 在于 己 ”了 ,论 天资 、环境 、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机缘 … … 之 ,自己头脑 里储存 的 “ 插 电 什 么 事都拿 那 个 “ 自 以为 是 ” 各个不 同而各就其 一面的特殊 门儿 ”很多 ,在杂 读之 际 ,随 的小 尺码 去衡量鉴 定。以此 为 情况 而咯 作介 绍 ,供人 参 考 , 时 随 地 都 有 合 卯对 榫 的 “ 插 读书 治学的态度 ,世 上是不乏 如此 而已 ,这并非什 么定法与 销 ”自己插 通了 “ 电 流 ”— — 其例 的 ,我们务 必引以为戒。 奥秘 。但有一点是永 恒普遍 的 便领 悟 了许多 意外 的道理 ,觉 读书的名言也不少。常被 真理 :读 书治 学 ,所 为何 事
了。
所以贾宝 玉被 视为 “ 每 日家杂 发 现 比初读 时 多 几倍 的收 益 。 种 种特殊背景与行 文措词的苦 学旁 收 的 ” ,可 见 “ 杂 ”自古 “ 好书不 厌百 回读 ” ,不单指欣 心匠意 ,那也会是 白读了一阵 含有 “ 不正规 ” “ 不正统 ”的 赏 ,而 是 多 读 一 遍 即多 悟 一 子 ,囫囵吞 了个大 枣而已。
漫谈读书与治学
漫谈读书与治学◎ 蒋凡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
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
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欧阳修《归田录》)抓紧空隙,无时不读,乐此而不疲。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更强调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见叶昌《藏书纪事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9年版)读书之乐,一至于斯。
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修养境界,离不开读书与治学。
但书海无涯,人生有限,又将如何读法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只要识字,谁不读书?但又不尽然,古往今来,真正善读书而读书活的成功者,又有几人?书海茫茫,如不善于摸索读书的门径与方法,虽然整天沉溺其中,也可能称为一无所用的书呆子。
清初冯班《钝吟杂录》卷二云:“儒有好学而不能立功立事者,不是读书无益,不会看书。
观其尚论古人处,皆是以意是非,只是不曾实实体验,如此则读书无益。
”他以为读书有益与否,关键在于是否会“看书”———即熟悉读书方法门径的善读书。
他以自己的读书实际为例加以说明:“少壮时读书多记忆,老成后见识进,读书多解悟,温故知新,由识进也。
”所称“读书多解悟”,就是要善于读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心得体会,此谓“识”进,才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读书所形成的“识”,还必须进一步在生活中“实实体验”,在实践中检验其所“解悟”是否合乎真理的认识。
前贤所言,对后人的读书治学,颇有借鉴价值。
事实说明,读书治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门径,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读书治学之法,在变动的历史条件下,在各异的具体环境中,又是千变万化,人自作法,很难绳以一律,可说是何尝有法,又何尝无法,其巧妙在有法无法之间。
有人才气纵横,读书十行俱下,在快速浏览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琼浆;有的人则喜经典重读,反复推敲,仔细体味,从中体悟人生真谛,不仅思虑迟重者如此,即使天才如苏轼,也曾一遍遍地读《汉书》、抄《汉书》,东坡诗文如行云流水,妙悟人生,当与其经典重读的经验有关。
读书与治学-北大未名BBS-北京大学
治学的路径· 治学的条件 • 积蓄学养
学养(知识、修养和能力的综合体)=渊博的知识+高明 的见识+严谨的专业规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想象 力 美国历史学家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 ):“一个人 无论是什么学科背景,他的整体文化素养(或者说他的 “整个教育”)越广博,越深厚,他就越愿意调动他所拥 有的一切才智来作用于他正在探讨的课题。这种才智不论 是否来自其学科的“方法论”,都能够增加他说出有意义 的东西的可能性。”
• 新书 • 专业书 • “闲书”
书目的选择· 如何确定书目 • • • • • 借助于目录等工具 查阅报刊上的书评 请相关专家推荐 参考名家读过的书单 照顾兴趣和专业要求
书目的选择· 推荐书目
• 中国典籍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曹道衡编:《汉魏六朝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曹雪芹等:《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郭预衡编:《明清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鲁迅:《呐喊》、《彷徨》、《野草》、《二心集》、《朝花夕拾》,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王水照编:《唐宋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读书的方法· 读书为治学之本
• 多读 “博极群书” • 深思 “书从疑处翻成悟” • 活用 “读书得间” “两脚书橱”
读书的方法· 浏览与精读
• 浏览 粗略阅读,速度快,读得多。 并非浮光掠影,漫无目标,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要抓住书 中的要点,掌握书的核心内容。 • 精读 黄庭坚:“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 “尽心一两书, 其余如破竹数节,皆迎刃而解也”。 “反复精详”、“熟读精思” “一目十行”与“十目一行” “无一字不求正解”(读书必先识字) • 两相结合,取其所长 浏览偏于弘泛 精读不利广博 两者结合,才是读书上策 清人李光地:“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亦未有不多而能 透者。”
且读且思,且思且行 ——漫谈我的治学之道
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漫谈我的治学之道作者:(你的名字)一、开篇且读且思,且思且行,这句话是我学习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爱好学习的人,治学之道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共享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我的治学之道。
二、且读读书是我治学之道的第一步。
我相信,没有源源不断的知识输入,就没有丰富的思想输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喜欢结合主题文字进行深入阅读,以确保我能全面理解主题所涉及的内容。
且读且思,我将所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
而且,我喜欢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比如传记、哲学、历史、文学等,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理解世界。
三、且思读书之后,我会花时间静下心来,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
对我来说,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知识。
且读且思,我会自问:“这本书讨论的问题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作者的观点是否能够站得住脚?”,“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在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笔记本上,以便日后的回顾和整理。
四、且思且行且读且思,但单靠理论和思考是远远不够的。
我会以且思且行为指导,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在实际生活中,我会努力应用我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不断总结和反思,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践中跌倒、思考、重新行动,这个过程会极大地提高我的学习效果,使我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总结且读且思,且思且行,是我治学之道的核心。
这句话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座右铭,更是我学习的态度和方式。
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实践,我能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方式不仅帮助我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也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成就。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认为,且读且思,且思且行,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读书与治学
五、熟读经典与原著
六、温故与知新并举(古今打通)
❖学人读书之道,一在温故,二在知新。温故以睹 前贤,知新以晓今情。二者相辅而行,岂可厚此 而薄彼?温故不知新,则不免固守一隅,怎观井 外之天?知新不温故,则流于浮泛浅薄,难得前 人精髓。温故多旧籍,知新多新著。旧籍贵精读 暗诵,新著当博览多识。精读暗诵以求学有根底 ,博览多识以求广拓视野。学有根底则可左右逢 源,侃侃而谈;广拓视野则可旁征博引,发为宏 论。前者为自得立身之学,后者为交友泛论之术 。舍此二者,则难有大境界之学。
读书与治学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
止于至善。
❖曾国藩:《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 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梅贻琦: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 种措施,始终未能超越此二义(明明德、新民) 之 范围。
一、读书治学首明宗旨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诸君来此 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 先知大学之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 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 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 径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 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 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 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二、读书与力行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 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 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 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曾国藩: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 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 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得谓之明 理有用之人也乎?
治学心得体会5篇
治学心得体会5篇治学心得体会篇1通过学习《政治理论》,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所肩负的重任,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一、更新观念,终身学习。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提高了思想素质。
使我更深刻地领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深刻地理解共产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能严格按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勇于探索,与时俱进。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爱岗敬业,加强师德修养。
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读书思考活学活用的名言
读书思考活学活用的名言读书思考活学活用的名言1、读书在古为今用,实践在立异标新。
2、一生富有唯学问,百岁幸福有成就。
3、读书,要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的,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4、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的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5、世上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就是你可以一面读着一页或许多页书,一面却想着某些完全无关的东西。
——克里斯蒂安·莫根斯泰恩6、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
兵多行虑之华(声大而杂),书多语愁蔓(*繁杂冗长)……要以我用书,勿以书所绊。
——彭兆荪7、读者和作家的心境帖然无间的地方,有着生命的共鸣共感的时候,于是艺术的鉴赏即成立。
——厨川白村8、读书要注意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读书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学问是否学懂了,拿什么来检验呢,就看能否把学到的知识运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丁俊华9、古书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读的,否则会越读越糊涂。
而且即便有了一定条件能读古书,也不可陷在古书堆里拔不出来。
——邓拓10、历史上许多学者的治学成长之路是从目录学起步的。
目录学对于学者的重要,就犹如我们第一次游览风景区,总喜欢先买张导游图,看看哪里是最值得观赏的景致,走哪条路线最合适一样,治学也要先看看知识的导游图——目录学,摸清可以捷足先登的门径,凡读书须识货,方不用错功夫。
——牟润孙11、读书是把精神世界转化为精神财富,实践是把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世界。
12、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叶天士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一一《礼记》14、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之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15、读书是学习他人,创作是创造自己。
读书的学术与研究
读书的学术与研究在现代社会中,读书作为获取知识和培养个人素质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精心选择和研读优秀的著作,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并为学术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读书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和研究。
一、读书的学术意义1. 拓宽知识面: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系统地了解各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
这有助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2. 培养思辨能力:阅读经典著作不仅要理解其中的内容,还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论证逻辑。
通过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3. 提升写作能力:读书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写作。
通过阅读各种学术文献和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二、有效进行学术阅读和研究1. 认真筛选阅读材料:在大量的学术文献和书籍中,我们需要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
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和评估能力,能够准确地找到对自己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2. 善于整理笔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和整理所学内容。
可以采用笔记、摘录、思维导图等方式,将重要的观点、论证和例证有组织地呈现出来,以便于日后复习和查阅。
3. 主动对话与交流:阅读之后,我们应该和他人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发现自己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汲取他人的经验加以借鉴。
4. 创新性思考与实践:学术研究不仅仅是对已有理论的解读和评价,更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思考和实践。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解决方案。
结语:通过深入研读经典著作,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学术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吴宓书话:“读书”曰“治学”
自鉴—— 自遗 医心 , 鉴世——知人衡 世, 弘道——读书 的“ 道德 主义化 ” 。他 的“ 读 书” 即“ 治 学” 观, 是“ 治” 个人生 命之 “ 学” , “ 治” 人情 世事之 “ 学” , “ 治” 国家 、 民族 、 文化之 “ 学” 的“ 读 书观 ” , 三者在 吴宓身 上是有机 统一 、 不可分
孙犁 对 国人 的读 书 心 态 和效 用 有 过 说 明 : “ 中
国人 的行 为 和心理 , 也 只能 借 助 中 国 的书 来 解 释 和
解决” , “ 书 无论 如 何 , 是一种医治心灵 的方剂。 ” ④ 这 席话可 说 是为 吴宓 量身 订 制 的 。1 9 4 9年 , 吴 宓选
择了留在大陆 , 但与新中国格格 不入 , 心境极度压 抑, 在 日记 中 反 复暴 露 “ 弃 世” “ 求速死 ” 的想 法 ⑨。
读 书挽救 了吴宓 。在 动辄 获 咎 的年 代 , 吴 宓 与 阮籍
同病相怜 , 1 9 5 3年 4月 l 0日:的巨变时期 , 吴宓对顾炎武与
割 的。
关键 词 : 吴宓 ; 读书; 洽学 ; 自鉴 ; 鉴世 ; 弘道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5 3 1 0 ( 2 0 1 7 ) 0 2— 0 0 3 4— 0 7
读 书, 每 一个人都 与之相 关 , 看似稀 松平 常。
但 谁在 读 , 读什么, 读 时 的环 境如 何 , 读 的效 果 和 旨
的生命状 态和 人文 理想 呢 ?
自鉴 : ‘ ‘ 影梅 庵里 千行 泪” ②
归怎样 , 却有天壤之别。从此意义 上说 , 吴宓 1 9 4 9 年 后 的读 书就是 一个 有意 味 的话题 。 吴宓 , 学衡 派 中坚 , 清华 大 学研 究 院 主 任 , 教 育 部 首批 “ 部聘 教授 ” ,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代风 云 人物 , 一 生 酷爱 读 书 。1 9 4 9到 1 9 7 7年 , 在 重庆 北 碚 郊 区 一 所名叫西南师范学院 的大学默默度 过了人生 的后 2 8年 。这 2 8年 , 他 接 受 无休 无 止 的 “ 思想改造 ” , 1 9 6 8年 l 2月 2 0日 , 更是成 为 “ 反 共老 手 , 资 产阶 级 反动学术权 威 , 现 行反革命 分子 ” , 被不断批 斗 , “ 劳动 改造 ” 。是“ 读书” , 助他 宽解 人生 , 挺 过逆 境 , 化 解危 局 , 宣 示理 想 。那 么 , 吴 宓 是 一 种 怎 样 的读 书状态 ? 一 种 怎 样 的读 书观 ? 反 映 了 他 一 种 怎 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读书与治学◎ 蒋凡读书是治学的基础,治学是读书的升华,二者既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
读书治学有益人生,古人津津乐道。
宋西昆诗派领袖钱惟演,曾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欧阳修《归田录》)抓紧空隙,无时不读,乐此而不疲。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尤袤更强调说:“吾所抄书,今若干卷,将汇而目之: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见叶昌《藏书纪事诗》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9年版)读书之乐,一至于斯。
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修养境界,离不开读书与治学。
但书海无涯,人生有限,又将如何读法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只要识字,谁不读书?但又不尽然,古往今来,真正善读书而读书活的成功者,又有几人?书海茫茫,如不善于摸索读书的门径与方法,虽然整天沉溺其中,也可能称为一无所用的书呆子。
清初冯班《钝吟杂录》卷二云:“儒有好学而不能立功立事者,不是读书无益,不会看书。
观其尚论古人处,皆是以意是非,只是不曾实实体验,如此则读书无益。
”他以为读书有益与否,关键在于是否会“看书”———即熟悉读书方法门径的善读书。
他以自己的读书实际为例加以说明:“少壮时读书多记忆,老成后见识进,读书多解悟,温故知新,由识进也。
”所称“读书多解悟”,就是要善于读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心得体会,此谓“识”进,才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读书所形成的“识”,还必须进一步在生活中“实实体验”,在实践中检验其所“解悟”是否合乎真理的认识。
前贤所言,对后人的读书治学,颇有借鉴价值。
事实说明,读书治学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门径,才能收到举一反三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读书治学之法,在变动的历史条件下,在各异的具体环境中,又是千变万化,人自作法,很难绳以一律,可说是何尝有法,又何尝无法,其巧妙在有法无法之间。
有人才气纵横,读书十行俱下,在快速浏览中获取丰富的知识琼浆;有的人则喜经典重读,反复推敲,仔细体味,从中体悟人生真谛,不仅思虑迟重者如此,即使天才如苏轼,也曾一遍遍地读《汉书》、抄《汉书》,东坡诗文如行云流水,妙悟人生,当与其经典重读的经验有关。
因此,读书治学虽是你法我法,因人而异,但细加比勘,又发现不少相似、甚或暗合之处,其中自有其内在规律或潜规则存在。
掌握这些潜规则,加以神明变化,对读书治学将大有助益,关键还在广泛学习与借鉴前贤的方法与经验,并能量体裁衣,形成适用于自我条件的独特门径方法。
读书治学的方法是否合乎科学,的确重要。
艾思奇在《二十年前之中国哲学思潮》中说:胡适之所以称为近代学界的“天之骄子”,其“功绩仅仅在于新方法方面的提出”。
所论虽然不够全面,但操斧伐柯,取则不远。
对于读书治学来说,摸索到一套适用自我的科学方法,就是在攀登学术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而方法合乎科学,就决定了在读书治学的漫长征途中不迷失方向。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正如俗话所说,一个能保持正确道路的瘸子,总会把跑错了路的善跑的人赶过去。
”(见《十六—十七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方法科学,事半功倍;方向错误,则将南辕北辙而迷途不返。
要务实,先务虚。
人或以为这是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其实不然,因为方法是受观念指导的。
读书再苦,治学再难,但若具有自觉精神,则将以苦为乐,积极寻找新的方法来克服困难。
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在《读书》诗中形容说:“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断。
初如两军交,乘胜方酣战。
当其旗鼓催,不觉人马汗。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近人徐珂在《康居笔记汇函?范园客话》中也谓读书有益身心,说是“人心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读书)则心有所寄,不患寂寞矣。
”也就是说,一旦进入了自觉境界,就会化为无穷的动力,读书也就成了安息人类灵魂的精神家园。
反之,如乏自觉,或为父母读书,或逐名利而读,整天追求“黄金屋”和“颜如玉”,就会把读书治学的本质扭曲异化,而生二大弊端:一是自暴自弃,一是自傲自满。
二病貌似相反,但究其病源实同根而生,实质一样:自满骄人者强不知以为知,终于和自暴自弃而不学者一样走向了无知。
总之,读书治学一旦丧失了内在的自觉动力,就会失掉恒心,不思考,不钻研,走浅尝辄止的思想懒汉之路。
这样一来,他们还会去摸索那适应自我的科学方法吗?读书为求学问。
“学问”一词,是由“学”与“问”二字组成的并列词组,“学”指读书,“问”指思考,二者缺一不可。
如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如果只埋头读书而不动脑筋,书上怎么写就怎么信,就容易上当受骗,故《孟子?尽心》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诫。
反之好幻想而不认真读书学习,也同样危险。
既要读书,更重独立思考,推敲书中所提出的“为什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才是真正的读书做学问。
因此,要摸索读书的门径方法,着重启其独立思考的自觉。
如《周易?蒙卦》讨论儿童启蒙教育,与读书治学之道相通,其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利贞。
”意谓有启蒙教育才会道路亨通。
不是老师求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觉向老师求教。
童蒙初问决疑则教之,再三不假思索地胡乱发问,则不予回答。
启蒙教育应持贞守正而反对不良学风。
对此,苏轼《东坡易传》有极佳的阐发:“蒙者,有蔽于物而已,其中固有自正也。
蔽虽甚,终不能没其正,将战于内以求自达,因其欲达而一发之,迎其正心,彼将沛然而自得焉。
苟不待其欲达而强发之,一发不达,以至于再三,虽有得,非正矣……圣人之于蒙也,时其可发而发之,不可则置之,所以养其正心而待其自胜也。
”所论颇为辩证,直揭读书治学之道的本源而启人至深。
所称己所“欲达”之“正心”,正是一种发自内心需求的自觉精神。
读书学习,首先必启自觉,重在读者的“自胜”、“自得”与“自达”之道,从而抛弃思想懒汉而不作独立思考之恶习。
东坡扬“三自”而迎“正心”,启人自觉,动力自内而发,故能源源力至而不知疲倦。
学而后思,思有自得,则所获坚结于内而牢不可破矣,当然就有能力抗拒一切外物不良之诱惑。
如此读书学习,所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启发思考的活智慧,其所追求的将是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一、三个“一条龙”这是就读书治学的范围而言。
解放后的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专业愈分愈细,结果走了大弯路。
现已改变,重视通识教育,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强调交叉领域与边缘学科的交流渗透。
培养目标变化,直接影响了对于读书治学之道的思考。
这样拨乱反正,很有必要。
过去先师朱东润、郭绍虞等著名“五四”时代学者曾教导我说,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孤陋寡闻而就事论事,如果仅仅就文学论文学,眼光狭隘,肯定不会成为优秀的学者,甚至连做个合格的中文系学生都有困难。
这话给我很大的触动。
李岚清先生也说:“早年清华大学理工科教授十分懂得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戏称要‘写一笔好字,唱两句皮簧(指京戏)’,我看应该再加上‘跳三步舞曲,听四个乐章(指交响乐)’,这样更全面,恰到好处了。
总之,无论学什么专业的,都应当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爱好和修养,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不论文、理、工、医诸科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既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同时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个人修养好,生活丰富,社会和谐,不就是为时代进步作贡献吗?因此,中文系及广大文科学生,一定要开拓视野,转益多思,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
在此基础上,朱、郭二位先师曾撰出了三个“一条龙”读书治学方法作参考:一是必须重视文史哲“一条龙”。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几乎无所谓职业作家,文人多为士大夫,他们可以集思想家、史学家、政治家、美学家于一炉。
因此,中国古代文章,常是文、史、哲不分家,一旦脱离了经、史基础,就不成其文学,难以思考文学创作的文化内涵及其精深哲思。
如读《庄子》,你能脱离作者所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历史年代及先秦道家哲学,来欣赏其《逍遥游》《齐物论》的艺术光彩吗?又如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汉书?李广苏建传》,你能脱离那激烈惨酷的汉匈民族大战的历史大背景,来理解李广、李陵及苏武等生动如画的人物形象吗?又如读《世说新语》,你能脱离魏晋玄学思潮来赏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的名士风流吗?而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我想还可补充,提出文、史、哲与理工科普知识“一条龙”的新要求,从历史大文化的角度,来适应网络时代的新需要。
比如数学与文学的关系就很密切。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说:“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的感受的深刻和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文化修养是以数学功夫为基础,自然科学为副,但是深厚的人文知识也极为紧要,因为人文知识,也致力于描写心灵对大自然的感受。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除了‘通古今之变’外,也要‘究天人之际’”,“文学家为了达到最佳意境的描述,不见得忠实地描写现象界,例如贾岛只追究‘僧推月下门’,或是‘僧敲月下门’的意境,而不在乎所说的是不同的事实。
数学家为了创造美好的理论,也不必以随大自然的规律,只要逻辑推导没有问题,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
”事实说明,文学艺术和数学及自然科学,通过心灵想象相互沟通,文学的形象思维需要艺术想象,而数学及自然科学的创造与发明,也一样需要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想象作为永恒的动力。
我们坚信,科学的新思维定会促进文学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二是必须重视文学与语言“一条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懂语言艺术,当然无法理解文学。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疵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夫裁文匠笔……随变适会,莫见定准……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必鳞次。
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
”于此可见,语言艺术之于文学创作,厥功伟哉。
文学与语言,分之为二,合则实一。
但今天大学中文系,语言与文学分道扬镳,各立专业,已成各不相关态势,这正常吗?治文学者,大多轻忽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不懂或无暇顾及古代“小学”(指文字、训诂、音韵之学),因而无法真正读懂和欣赏古代作品;学语言者,又忽略文学,讲语法则强行肢解语法、修辞和逻辑的内在联系,以至于把文学的意境创造,犹如七宝楼台——拆卸开来,化为一顿毫无用处的语言碎片。
这合理吗?施蛰存教授论语法,曾批评脱离文学范文名篇来讲语法,唯恐文章有违语法规范,结果是“文句呆滞,千人一面”,“语法导入,实是卡人”。
所论一语中的。
吾师郭绍虞著《语法修辞新探》(商务版)可参阅;先生又撰《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语义学和文学》、《骈文文法初探》诸文,意在补苴罅漏。
就说骈文,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