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简答带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

1.按照位子如何为语气词分类?

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或”字的用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1、或字在句子中通常用来指人且只做主语,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或字在句中如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例:宋人或得玉

3、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两个或字连用,前后呼应,表列举。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举例说明语气词“其”的用法。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4.句首语气词“夫”与指示代词“夫”有什么区别?

1、夫

“夫”字作为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的。它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例如: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夫寒之於衣,不待轻暖;饿之於食,不待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成为“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用于句首。“且夫”、“故夫”大致等于“且”、“故”,增加了“夫”字,就加强了要发议论的语气。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莫为之正。《韩非子·问辩》

5.举例说明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区别。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

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2)原因和结果关系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

3)连贯关系“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4)并列关系“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5)偏正关系“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6.举例说明哉字的用途?

(哉) 用作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2.句中如有疑问代词,“哉”在句末即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哉”常与“岂”、“安”等配合使用,构成“岂……哉”、“安……哉”的句式,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呢”、“难道(哪里)吗(呢)”,“怎么……呢”等。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7.时间名字作状语的情况。

常见用法

1.表比喻。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态度。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工具、方式。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处所。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

6.表方位。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8.举例说明名词作状语表示几种意义?

名词作状语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4、表示比喻。例: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9.常见的注解情况有哪些?

1.传注类(1)训、诂: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2)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到后代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3)注:始于东汉郑玄,下己意,作解说,使经义著明,与传一脉相承。(4)笺: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阐发,或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2.章句类:不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但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义疏类: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宋以前,疏和经、注单行成书;宋以后,为方便阅读,始将疏与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包含原文、注、疏等几部分。

4.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解等。

5.音义类:注音释义,此类著作注音为主,有事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音义书在给多音多义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释义。

10.五服指的是什么?

五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丧制度,不同的丧服意味着亲属关系的远近。

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绍麻五种丧服。

11.举例说明什么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

“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⑴动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例: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⑵形容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⑶名词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12.举例说明什么是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意动用法”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⑴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⑵名词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1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