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练习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f33d79bcd126fff7050bd2.png)
《最后得常春藤叶》练习1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得一项()ﻫA、数落(shǔ)挪动(nuó)蔓菁(jīn g)气喘吁吁(xū)B.砖砌(qì)咆哮(xiào)怒号(háo)散落(sǎn)C。
昵称(nì)窗槛(kǎn)颤抖(zhàn)瞥见(piē)ﻫD。
瞅见(chǒu)唠叨(láo)殡仪馆(bìn)闲逛(guòng)2.下列词语书写错误最多得一组就是()A.淘气出殡神秘漫漫长夜ﻫB.篷松奈烦昂首阔步一愁莫展ﻫC。
砖砌苔藓静侯蛮不在乎D.寂寞扯蛋头昏眼花莫名其妙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得一项()ﻫA.“男人?"苏艾像吹小口琴似得哼了声说,“难道男人值得――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
”B.“十二,”她说,过了一会又说“十一”,接着就是“十”、“九”,再接着就是几乎连在―起得“八"与“七”。
C、“我要呆在这儿,与您在一起。
”苏艾说:“而且我不喜欢您老盯着那些藤叶。
”D.大夫今天早晨告诉我,您很快康复得机会就是――让我想想,她就是怎么说得――她说您好得希望就是十比一!ﻫ4.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恰当得一项()ﻫA、苏艾正在画插图,忽然听到一个虚弱得声音重复了好几遍。
ﻫB。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火黯淡得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得贝尔曼、C.“她会把死与藤叶联系在一起?笑话。
”她对这种白痴般得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ﻫD。
她非常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就是枯叶般得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得微弱联系,真会撒手去世中。
ﻫ5。
下列句子加点得成语使用恰当得一项就是()A.班级得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下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难以琢磨。
当然也不就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B。
3年前那个淘气顽皮得小姑娘,如今却以全省理科状元得成绩进入我国第一大学府,真就是不堪设想。
ﻫC。
假如不愿走向深渊,就让我们走向广阔;假如不愿坐享其成,就让我们勤勉奋斗。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苏教版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90878f3968011ca200915a.png)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作家、作品简介4.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逛.()来逛去矮墩墩..()砖砌.()昵.()称蹑.()手蹑脚苔藓(..)气吁吁..()殡.()仪馆一筹.()莫展一幢.()楼撒.()手咆哮..()窗槛.()瞥.()见掺.()假唠唠叨叨....()【自主学习】(1)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请说明原因。
2.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3. 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它对琼珊来说意味着什么?试分析琼珊能康复的原因。
4.贝尔曼为琼珊冒着风雨画藤叶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当堂练习】想像片段:贝尔曼画最后一片藤叶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100字左右。
【学习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答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略)三、合作探究2、①第一次描写出现在哪一节?请一生读第30节。
第一次见面你对这老头的印象怎样?这是一个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的老头。
②贝尔曼的第二次出场主要是跟苏艾的对话,我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看看这第二次出场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十分有所改观?学生推荐男女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第二次见面,大家对贝尔曼是不是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呢?贝尔曼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
第二次见面让我们觉得这个老头还是有那那么一点可爱的地方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练习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29a221915f804d2b16c1f0.png)
主题学习指导·高一上·第7课·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练习答案
1.(1) wù(2)tǎntè(3)huìsè(4)xiāng(5)zhuò(6)kuì
2.托
3.德拉夫妇互相馈赠圣诞礼物。
4.是吉姆卖了祖传三代的金表为德拉买的“插在头发上的梳子——全套的发梳”。
既然德拉的头发剪掉卖了,发梳没用处了,心血白费,所以吉姆沮丧地把它扔在桌子上。
5.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从吉姆为了给妻子买圣诞节礼物——发梳而卖掉心爱的金表,回来却发现妻子头发已剪掉时的惊愕、沮丧谈起即可。
6.一是卖掉自己最珍爱的东西为对方买圣诞节礼物,二是发现这个结局后,没有互相埋怨、指责对方,而是原谅、宽慰对方。
7.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通过表情表现复杂的心理)
8.通过德拉夫妇在贫困中忍痛割爱互赠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赞美了他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的爱情。
9.首先是比喻德拉、吉姆夫妇在圣诞节互相馈赠的礼物。
其次是赞叹德拉夫妇“他们就是麦琪”,赞美他们的无私和纯真的爱情。
无论是馈赠礼物,还是接受礼物,他们都是最聪明的,就像给圣婴耶稣赠送圣诞礼物的麦琪一样。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
![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ab89107f1922791788e87f.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往往交叉了一两回。
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他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到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之后不少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尼治村来了。
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租金低廉的房子。
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一些锡镴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的三层楼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
“琼珊”是琼娜的昵称。
她俩一个从缅因州来,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
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德尔蒙戈饭馆”吃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彼此对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儿碰碰那里碰。
在广场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每一次闯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18.请概括出选文中环境的特点。
(3分)19.以上段落作为小说开头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的作用。
(6分)18.(3分):错综复杂贫穷老旧阴暗狭窄(每点一分,“古色古香”可以酌情给分)19.(6分)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②渲染破旧贫穷的氛围,为下文琼珊无钱治病埋下伏笔;③导引人出场,为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共抗病魔做铺垫;④展开故事情节,与结尾的出人意料形成对比。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556a70a98271fe910ef97d.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
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颗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
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副‘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副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阅读附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757097c77da26925c5b0df.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阅读附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的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
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他的可贵之处。
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到一毛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自己,那才有意思呢!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了。
他们逛来逛去,寻求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
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的三层楼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
“琼珊”是琼西的昵称。
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
她们是在德尔蒙戈饭馆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了那间画室。
那是5月里的事。
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
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你们心目中行侠仗义的老绅士。
一个身子单薄,被加利福尼亚州的西风刮得没有血色的弱女子,本来不应该是这个有着红拳头的、呼吸急促的老家伙打击的对象。
然而,琼西却遭到了打击;她躺在一张油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小小的荷兰式玻璃窗外对面砖房的空墙。
一天早晨,那个忙碌的医生扬了扬他那毛茸茸的灰白色眉毛,把苏叫到外边的走廊上。
“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这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拓展练习附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拓展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5b48a1b9d528ea81c77930.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拓展练习附答案一、基础达标1.下面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无误的一项是( )A.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帐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mò)角、大兜.(dōu)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B.一个泠酷.(kù)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C.他替“艺术区”一些雇.(ɡù)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老是唠.(lào)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D.冥.(mínɡ)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xié)恶。
【解析】选D。
A项,帐—账;B项,泠—冷;C项,lào—l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B.网络流行语常常“流行”得让人莫名其妙....,最近在网上风行一时的“蓝瘦香菇”,就让不少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C.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作为应邀而来的不速之客....来到青岛与会令人鼓舞,令更多国家感受到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重要性。
D.赛前训练营实无必要藏着掖着,明目张胆....将国内外媒体请进来,让大家听听、看看、问问,有利于传递中国体育开放进取的形象。
【解析】选B。
A项“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C项“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是“邀请”的意思。
此处前后矛盾。
D项“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
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学导案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学导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37d2eb59eef8c75ebfb349.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预学导案制作人李霞【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2根据语境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3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 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简介作者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又因描写了众多下层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他一生共创作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分别收入《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美国于1918年开始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
【模块一】基础积累:1、小说的三要素: ,,2、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尾声)3、字词积累出殡.牛仔.转弯抹.角抹.黑一筹.莫展砖砌.暴躁.咆哮.掺.假颤.抖.【.模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体感知:4、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分,文章可分为哪四个部分并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画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涵义。
文段精读:6、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如何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语段,并概括。
7、老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不是“杰作”?为什么?8、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质疑问难【模块三】探究拓展(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8d2eea7c1cfad6195fa787.png)
必修二第一单元《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答案1.情节概括:女画家琼珊因身患肺炎而失去了信心,望着窗外的常春藤叶等死。
好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
老贝尔曼为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把一片常春藤叶画到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琼珊生命的希望。
最终琼珊恢复健康,但贝尔曼却病重去世。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苏艾:穷困,依然细心地照料朋友,善意地撒谎、拉窗帘、一直陪伴她、宽慰她。
琼珊:穷困,体质差;脆弱,悲观,对生失去信心;重新获得信心;单纯、理想/现实的冲突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3.贝尔曼(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是怎样写的?体现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外貌描写)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运用外貌、语言描写,塑造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性格暴躁,酗酒成性,郁郁不得志而又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老画家的形象。
(正面描写)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4.提示: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附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55b39249649b6649d74717.png)
(2017·成都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
(18分)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找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子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
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九、八、七……”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的院子,一堵空墙,一棵老极了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六”,琼珊几乎已是耳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上还说你就快好了。
喝点儿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去了。
”“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吗?哎,可怜!”他喊道。
最后的常春藤叶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b23be80242a8956bece4b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答案三.基础积累:1、人物,情节,环境2、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锡镴(là)缅(miǎn )因州蓬(pãng )松蹑(niâ)手蹑脚矮墩墩( dūn )昵( nì)称出殡(bìn)牛仔(zǎi)转弯抹角(mò)抹黑(mǒ)一筹莫展(chóu)砖砌(qì)暴躁(zào) 咆哮(páo xiào)掺假(chān)颤抖(chàn)不以为意:表示不把他放在心上,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贬义)。
明目张胆:偏重大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适用范围广明火执仗:偏重于公开,毫不隐晦,多指抢劫、劫掠。
四、整体感知1、请学生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明确: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整个故事发生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在四天里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课内探究案】1、试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从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分析描写手法并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一写:外貌(30段)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二写: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语言、动作(32-36段):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担心的瞥着窗外的常春藤”“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含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d5de5b90d6c85ed3ac62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含答案)文本文本2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核心素养目标1.思维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
2.审美1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2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3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情境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叶子也能映射出人间的真情。
今天,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它与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1小说以琼珊为线索展开情节,请根据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述故事情节,在图中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2小说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模式,请在图中处明确填出哪处是明线,哪处是暗线。
答案1琼珊病重琼珊丧失生的信念琼珊重拾信念琼珊脱离危险2明线暗线微任务活动一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1小说1.2段中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有许多小胡同,而且很贫穷。
2作用从小区的地貌特点以及苏艾.琼珊的住房条件,可以想见她们的生活状况之差。
2小说通过“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的视角,描写了屋外的环境;后面又写到“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
试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处烘托出琼珊内心的悲凉。
第二处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就是老贝尔曼在这寒冷的雨雪之夜画上去的,他还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3“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常春藤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高挂枝头而不掉落,叶子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以启发,使她觉得自己原先悲观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妥,所以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联系后文,这样的描写对谜底也有暗示作用。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整理及答案(3)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整理及答案(3)](https://img.taocdn.com/s3/m/06404d72b4daa58da0114ac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整理及答案(3)篇一:《最后的常春藤叶》赛课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领悟作品主题,感受欧亨利小说特点; 2、培养学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研读文学作品能力。
3、引发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命;寻找精神支点。
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听一首歌,然后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听后的感觉。
引导回答:忧伤凄凉悲伤哀婉导语:这首歌的歌名叫《叶子》,讲述的是叶子的凋零。
绿色的叶子往往是生命象征,叶子的凋零自然使人感到悲伤和凄凉。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一个“叶子与生命交织” 的故事,这就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二:认识人物熟悉情节问题一: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简要介绍。
(板书:琼珊苏艾贝尔曼)问题二:本文的标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主要所写的三个人与“藤叶”有联系吗?怎样的联系?,请用一个词语将他们同藤叶联系起来。
(板书:藤叶数,说,画)过渡语:课文主要所写的三个人同藤叶紧密相连,但我觉得课文对“琼珊数藤叶”“苏艾说藤叶”的内容写得比较零散,对“贝尔曼画藤叶”的具体内容就没有写。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话题作一点探究。
如果你擅长内心独白,你就把自己当成琼珊,把她“数藤叶”有关内容组织一下;如果你擅长口语表达,那你就把自己当成苏艾,把她“说藤叶”的有关内容转述一下;如果你擅长想象,那你就以旁观者的身份,把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描绘一下。
要求:要5分钟左右的的时间,把自己选择的一个方面的有关内容,组织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活动一:前后左右相邻的四位同学组成小组,各人把各人准备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二:学生自荐或推荐小组内比较出色的同学,把有关内容再向全班同学陈述。
学生每选择一个话题讲述后,针对选择话题进行方法指导。
选择“琼珊数藤叶”这一话题应突出琼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悟到什么。
选择“苏艾说藤叶”这一话题应突出医生的嘱咐,病中琼珊的玄想,“我”的担忧。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2309868e9951e79a892745.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许多画家,他们追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便宜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末,肺炎在不断延伸,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视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清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认为自己活不可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悲伤地痛哭一场。
房屋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岿然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认为她睡着了。
突然,传来一个卑微的声音。
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 8、 7,, ”苏艾看着窗外,尽是迷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获得院子,一堵空墙,一颗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溜溜的枝条环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经是私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 “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莫非医生没有告诉你?” “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关?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日清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
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神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塑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副‘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副杰作了,可到此刻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有时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饮酒毫无克制,是一个火气实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他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芒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痴心妄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同上楼,琼珊睡着了。
高中语文第1单元珍爱生命文本研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1单元珍爱生命文本研习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bd5a83d336c1eb91b375d20.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昵.称(nì) 茎.上(jīnɡ) 瞥.着(piē) 出殡.(bìn) 对瞅.(chǒu ) 烘.锅(hōnɡ) 冥.冥(mínɡ) 咆.哮(páo) 矮墩.(d ū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槛⎩⎪⎨⎪⎧兽槛.(jiàn)门槛.(kǎn) (2)号⎩⎪⎨⎪⎧怒号.(háo)号.令(hào) (3)幢⎩⎪⎨⎪⎧一幢.(zhuànɡ)人影幢.幢(chuánɡ) (4)巷⎩⎪⎨⎪⎧巷.子(xiànɡ)巷.道(hànɡ) 2.语境辨析法(5)她手里拿着一块抹.(mā)布,转弯抹.(mò)角地来到宿舍,对着镜子把抹.(mǒ)在脸上的灰擦掉。
(6)他穿着一件单薄的灰色夹.(jiá)袄站在雪地上,夹.(ɡā)肢窝里夹.(jiā)着一把硕大的扫帚。
二、写对字形(1)⎩⎪⎨⎪⎧困juàn(倦)quán(蜷)缩 (2)⎩⎪⎨⎪⎧pénɡ(蓬)松乌pénɡ(篷)船(3)⎩⎪⎨⎪⎧不骄不zào(躁)zào(燥)热聒zào(噪)(4)⎩⎪⎨⎪⎧chóu(筹)划田chóu(畴)chóu(踌)躇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启示·启事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
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
前者侧重于启发,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后者只可作名词。
(2)倾泻·倾注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形容感情、语言时强调很畅快。
倾注:由上而下地流入;(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3)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侧重于否定。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65dbcf700abb68a982fb9e.png)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及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
”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说。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
我听到刮风的声音。
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
我可怎么办呢?”但是琼珊没有回答。
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
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6.琼珊为什么执意地要看窗外凋零的常春藤叶?请分析她的内心世界。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琼珊的内心充满矛盾。
得知自己病情非常严重,琼珊近乎绝望;但绝望中,她还依稀地希望有奇迹发生,她既在等着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来,以便给自己放弃抗争找一个理由;同时,在心灵深处,她又在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最后一片叶子不要落下来,这样,她就没有放弃生命的理由。
7.“可是,看哪!……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说说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逛(guàng)来逛去矮墩墩(dūn)砖砌(qì)昵(nì)称蹑(niè)手蹑脚苔藓(xiǎn)气吁吁(xū)殡(bìn)仪馆咆哮paoxiao
一筹莫展Chou, 一幢楼dong 撒(sā)手而去
窗槛(jiàn)瞥(piē)见掺(cān)假
唠叨(láo dao)
编辑(jí)涂抹(mǒ)转弯抹(mò)角
抹(mā)布勉强(qiǎng)瞅(chǒu)了一会儿散(sàn)落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欧·亨利(O,Henry,1862-1910),_美___国短篇小说家。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
人意料。
例如《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
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
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
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2、写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品:
欧·亨利_(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莫泊桑(法)《羊脂球》、《项链》
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险,贝尔曼病逝。
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四、文本研读
朗读文中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回答下列问题:
1、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
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
了想象的空间。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应是贝尔曼先生。
4、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由此,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你觉得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说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6、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明确: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明确: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可结合全文进行拓展思考:由前文介绍可知,琼珊和苏艾都是青年画家,作为画家的琼珊,居然一直没能看出墙上的常春藤叶居然是画上去的,
的技艺,真可谓以假乱真,
由此可以从侧面说明贝尔曼先生最后这幅作品精湛
堪称杰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