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超激光治疗颈性眩晕
内
肝
风
阴
肝阳亢盛化风
眩晕
风动
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 于颈椎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直接或 间接压迫椎动脉所致.
颈椎病眩晕的产生有两种情况
一、椎动脉受骨刺的机械性压迫,发生狭窄或 闭塞,当椎动脉本身有病变的时候,这种压迫 更易于发生;
二、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 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头 颈部必须转到某一位置,让椎动脉受压或让交 感神经受刺激。简言之,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 明显相关,称为位置性眩晕。
超激光治疗仪光照射星状神经节及风池穴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去枕,采用超激光疼痛治 疗仪的SG型探头对准双侧星状神经节(自胸锁关节 上方2.5cm,正中线外侧1.5cm),贴近皮肤进行照 射,ON:OFF=2:4,输出功率80%,照射10 min;
再让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采用B型或C型探头对准 双侧风池穴进行照射,照射方法同上。每日1次,6 次为一疗程。一般两疗程后患者头晕症状明显缓解。
具良好的镇痛、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改善 头晕的作用,临床使用疗效良好。
超短波疗法
该仪器在颈性头晕治疗上的应用主要在 颈部组织炎性水肿压迫时效果明显。
临床体会
临床体会
一、颈性眩晕和从事的职业、生活习惯有密切 的关系,由于长期的低头工作,颈部的活 动较少,影响了颈部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 环,造成颈椎的退化改变和软组织的慢性 劳损,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并有逐步年轻 化的趋势。
星状神经节
1、位置:自胸锁关节上方2.5cm,自正中线外侧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cm;
2、照射方法:患者仰卧位,拿开枕头,让颈部轻轻伸 展,医者定好位置后用指头将胸锁乳突肌、总颈动 脉向外排压,避开气管、甲状腺,将SG探头押住所 定位置,朝向第7颈椎照射。
颈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治宜育阴潜 阳;气血亏虚 ,治宜补气养血。 31 专 方治疗 有的医家根据 经验和从某一角度对本病 . 的理解 ,用固定方加减治疗本病 。如苓桂术甘汤 ,加昧 补 中益气汤【】 阳还五汤加减【】 l,补 o l,温胆汤加减 [ , 自 l 1 2 1 拟定眩汤[】 拟益气活血清眩汤【】 ,自 H,自拟化痰活血益脑 方【 等等 ,多兼顾补虚和祛邪 ,组方精 当,效果也颇佳 。 1 】 32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本病有专方治疗 ,也有按照病 . 机分型辨证论治。临床常用 的治法有活血祛瘀法L 、祛风 1
颈性眩晕,有效率 9 %。 8 现代医学认为,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颈部 肌 肉由于急、 慢性劳损发生痉挛 、 炎症、 粘连, 继而僵硬 , 造成颈部力量平衡失调 , 从而损害颈椎 的外源性稳定性因
瘀血立论 ,认为通脉活血祛瘀为治疗颈性 眩晕 的基本法 则 。张 玉红等【总结名老中医龙风 昌的经验 ,认 为颈性 2 】 眩晕与痰饮 、瘀血有关 ,提 出活血祛瘀 为治疗大法 。芮 其根【从湿 论治,根据 内湿与外湿之别,采用健 脾化湿 、 3 】 祛风胜 湿法治疗本病 ,疗效显著 。胡思进 [ 4 】 从虚论 治, 认 为颈性眩晕多 由气 虚下 陷, 阳不升 , 清 脑窍失养所致 , 指 出补 益中气、提升清 阳为治疗原则 。金 明华[总结名 】 老 中医罗致 强的经验 ,认为颈性眩晕与血阻络及 风寒湿 邪侵袭有关 ,常用祛风活血法治疗 。 3 颈性 眩晕的治疗方法 辨证 能全面而具体地判断疾病在某阶段的状态 ,而 用不同方药灵活治疗 , 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胡军[ 6 】 认为本病为素体亏虚 ,正气 不足 ,加之风 、寒 、痰 、湿 阻滞经络气血,内因外因合而为病 。临床将其分为 5型: 精髓 不足,用 河车大造 丸加减 ;肝 肾阴虚 ,用天麻钩藤 饮化裁 ;痰湿 中阻,用半夏 白术天麻汤加减 ;气虚血滞 , 用通窍活血汤化裁 ;寒凝督脉,用桂枝汤加减 。范汉淮[ 7 】 将颈性眩晕分为 4 型:肝阳上扰型,治宜育 阴潜阳,方 选天麻钩藤饮加减;痰瘀交阻型,治宜燥湿 化痰 ,活血
颈性眩晕症
颈性眩晕症一、什么是颈性眩晕症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眩晕是个常见症状。
临床上多系统的疾病常具有头晕症状。
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
大多数病人误都以“梅尼埃综合症”、“脑动脉硬化”“眩晕症”“植物神经紊乱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就诊,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状长期不消,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研究表明,颈椎病仅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一部分原因,79.31%的颈性眩晕症还是颈背部软组织引起的。
二、引起眩晕的原因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有:①内耳迷路及其连结的小脑,大脑障碍。
②眼及视神经径路障碍。
③肌肉、筋膜、关节、特别是发自颈部的这些组织的感觉径路障碍。
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如梅尼埃综合症等引起的眩晕;视力障碍,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晕也得到人们的认识,如眼屈光不正引起的眩晕等;而筋肉、筋膜、关节的感觉神经传来的异常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兴奋,产生了空间位置障碍而引致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不为人们所重视。
临床上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
前者多由内耳迷路和前庭蜗神经病变产生,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一般性眩晕只有头晕、头眩或站立不稳的感觉,而无外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
颈性眩晕多属于一般性眩晕。
三、颈性眩晕与其他眩晕的区别(1)颈椎骨关节病变引起眩晕的原因:因外伤、劳损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所致的颈椎失稳,是产生症状的基础。
在失稳的情况下,颈椎小关节易产生错位、颈椎旋转、颈椎超常范围的活动;颈椎管内、外软组织也容易继发性无菌性炎症或形成颈椎体、小关节、钩突关节的骨质增生。
位于颈椎椎体前外侧的植物神经链或走行在颈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刺激、机械性压迫或者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
此时椎动脉血流受阻,使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部位的眩晕中枢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眩晕症状。
椎动脉在解剖上走行分四段:①第一段为从起始部上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
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性眩晕”传统观念认为是颈段特别是上颈段软组织由于慢性损伤引起组织内压增高,反射性刺激其中的神经支,因大脑中的神经与颈段软组织中的神经相交通,所以也就刺激到大脑的前廷神经核和红核等眩晕中枢而出现的眩晕。
但是颈段软组织损害绝大多数继发于腰臀腿部软组织损害,所以颈部的软组织损害是继发因素。
颈部软组织内压增高也是其损害性软组织中无菌性炎症刺激其中的感觉神经未梢而继发性肌痉挛的结果或骶棘肌痉挛牵拉的结果。
一部份患者中对颈部软组织中神经支的刺激实际是无菌性炎症也同样参看与,但在于无颈部和头部疼痛而只有眩晕的患者,此时颈部软组织还未形成继发性损害的无菌性炎症,颈部软组织内压增高只是由于骶棘肌下段原发部位软组织肌痉挛的牵拉所致;还有颈部侧方软组织损害病变的肌痉挛同样也作用于颈枕部软组织而出现相关症状;如眩晕伴随有头痛患者,颈部软组织已经形成了无菌性炎症的继发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只有搞清楚了此类疾病的本质,彻底治愈“颈性眩晕”不再是难事。
“椎动脉型颈椎病”传统观念的主要症状为: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等为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其表现为发作性视力减弱、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以及腹视、幻觉等,头痛为椎基底动供血不足引起。
以及很多卢脑征象等。
眩晕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其性质可呈旋转性、即出现自身或周围景物沿一定方向旋转的幻觉,也可呈一般性眩晕,表现为身体摇晃而立行不稳或地面移动、倾斜、下陷等感,往往在体位变换时诱发症状。
软组织外科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这些相关症状在头颈肩部、腰骶臀腿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中都可出现。
再者由于患者大多是以持续性眩晕为主,这并不是椎动脉因素所致,大脑在缺血时会通过wills环的自主调节使众多吻合支变为开放状态以供应大脑流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再者在众多检查有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头痛者在运用强刺激推拿或银质针治疗症状完全消除后,检查仍有椎动脉供血不足现象,在健康人群中同样存在着椎动脉供血不足现象而无头痛头晕症状出现。
颈性眩晕
概述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多种颈部 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 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各种颈部因素
1、横突孔增生 颈椎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通 过。
各种颈部因素
2、钩椎关节增生 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 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 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钩椎关节的前外侧是椎动脉,当钩椎关 节前外侧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
各种颈部因素
3、上关节突增生 椎弓根和椎弓板结合处向上突起,形成 上关节突。
各种颈部因素
4、颈椎间盘突出
各种颈部因素
5、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 颈椎退变后稳定性降低,在颈部活动时 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
各种颈部因素
6、交感神经 Luschka’s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 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 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 理化刺激,交感神经功能性病变,椎动 脉血管痉挛,颅内缺血。
总结
横突孔 钩椎关节 上关节突 颈椎间盘 颈椎失稳 交感神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结
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刺激了交 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 当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时则更 易发生本病。
其他诊疗技术
TCD、CT、MRI、MRA、DSA。
颈性眩晕的病例分析
2、解剖学钩锥关节和横突孔相距0.5cm以上,增 PE:体征少,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左右旋转,是否可以诱发眩晕或眼震。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生不易压迫。3、结扎一侧椎动脉无症状。 5cm以上,增生不易压迫。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5cm以上,增生不易压迫。
的大小和临床症状并不平行,许多没有明显钩锥关 PE:体征少,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左右旋转,是否可以诱发眩晕或眼震。
椎动脉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
节增生或椎动脉受累的患者也出现症状。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3
发病机理 5cm以上,增生不易压迫。
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ray; 2、解剖学钩锥关节和横突孔相距0.
机械压迫学说:椎动脉第二段处于骨性结构中,当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椎动脉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
钩锥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缓冲能力差, 头晕、头痛、颈肩痛、猝倒、眼症状、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PHale Waihona Puke :体征少,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左右旋转,是否可以诱发眩晕或眼震。 颈性眩晕: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 ”(王峰 2002) 韧带所围成的管道中,相邻结构的退变、 机械压迫学说:椎动脉第二段处于骨性结构中,当钩锥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缓冲能力差,引起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 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严重影响生活(3个月-半年)
颈性眩晕易误诊
如 视 物 模糊 、 重影 、 心 、 然 摔 倒 、 恶 突
三 叉 神 经 感 觉 受 损 、 交 感 神 经 麻 疗 效 果 。脊 椎 矫 正术 借 鉴 我 国 传统 有 颈椎 张 口位 X片 .足 以反 应 很 多 痹 、发 音 困难 、偏 身麻 木 、偏瘫 等 。 医 生对 此病 认 识不 够 ;
摔倒 . 倒地 后 头部 位 置 回 复 , 状 消 病 并 有 明确 手 术 指 征 的 患 者 ,可 采 张 口位 X片 , 以了 解 上 颈椎 尤 其 是 症 失 。可见 。 颈性 眩 晕 以头颈 部位 置 性 取 手 术 治 疗 。 以改善 椎 动脉 血供 状 寰 枢 椎 的 情 况 。一 般 医 生 常 规 拍 摄 眩 晕 为 特点 。头 颈 部 转 动 或 侧 屈 到 况 。缓 解 眩 晕 症 状 。 但 对 颈 椎 无器 的 是 颈 椎 正 、 侧 位 X 片 , 而 颈 椎 特 定 位 置 时发 作 ,位 置 回 复 后 症 状 质 性病 变 。仅 有 结 构 紊 乱 的 颈 性 眩 正 、 侧位 X片 “ 基本 正 常 ”并 不 能 消失。 除 了眩 晕 以外 。在 临 床 上 常 常 可 以看 见 由 于椎 基 底 动 脉 血 供 不 足
严 重 脑 供 血 不 足 导 致 眩 晕 的 原 因 所
在。 颈 性 眩 晕 最 明显 的 特 点 是 眩 晕 发 作 与 头 部 位 置 明 显相 关 。称 为 位 置 性 眩 晕 。 颈 性 眩 晕 的产 生 有 两 种
情况 。 一是 椎 动脉 受 骨刺 的 机 械 性压
迫 , 生 狭 窄 或 闭塞 : 是 颈 交 感 神 发 二 经 受 刺激 , 引起椎 动 脉 痉 挛 。这 两 种
情 况 的 发生 都 有 一个 先 决 条 件 。 是 就
老年人颈性眩晕护理查房课件
演讲人:
目录
1. 颈性眩晕的定义与特征 2. 颈性眩晕的病因与机制 3. 护理措施与管理 4.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5. 总结与展望
颈性眩晕的定义与特征
颈性眩晕的定义与特征 什么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变导致的眩晕症状。
通常伴随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颈性眩晕的定义与特征 谁会受到影响?
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颈椎病史者。
老年人由于生理性退化,发病率更高。
颈性眩晕的定义与特征 何时出现症状?
症状常在颈部活动后或保持某一姿势时间过长时 加重。
如看电视、读书时常出现。
颈性眩晕的病因与机制
颈性眩晕的病因与机制
导致颈性眩晕的原因是什么 ? 主要原因包括颈椎关节退行性变、椎动脉供
血不足等。
总结与展望
呼吁社会关注老年健康
提高公众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重视。
倡导设立更多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支持 。
谢谢观看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如何向患者普及知识?
通过讲座、发放资料等方式,提高患者对颈 性眩晕的认识。
让患者了解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如何提供心理支持?
倾听患者的困扰,给予情感支持。
可引导患者参加小组活动,增强社交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如何鼓励患者进行锻炼?
制定适合老年人的锻炼计划,确保安全性。
如散步、太极等,增强身体素质,改善平衡 能力。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颈性眩晕护理的重要性
系统的护理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有效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与展望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重视升清,在辨证治疗中选加升麻、 柴胡、葛根、桔梗等舟楫之药。在颈性眩晕 中,葛根不但解肌、舒缓痉挛,而且对颈背 强痛、俯仰转折不利者有较好疗效。药理亦 证实:葛根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流 量。
佐以降浊,在处方整体上注意升降配 合,应用酒制白芷、防风、荆芥等轻疏灵动 之品以升阳;取半夏、泽泻、沉香、牛膝等 药物为降。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即具代表性。
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鉴别诊断 要注意其他疾病的轻重缓急 详细记载病历,确保医疗安全 依据颈性眩晕的发病特点,准确把握辨证
要点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 清气不升,脑髓失养 • 肝肾虚衰,精不上承 • 脾虚痰浊,蒙蔽清阳 • 气虚血瘀,升降失常
• 颈性眩晕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美尼尔氏病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脑动脉硬化 神经官能症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颈性眩晕的治疗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中医诊治
• 病因病机
•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历代 论 述很多。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口问》:“上气不足”。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风火皆属阳,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 辨证分型:
• 根据临床上颈性眩晕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证
型:
• 精髓不足型
• 痰湿中阻型
• 寒凝督脉型
• 肝肾阴虚型
• 气虚血滞型 。 气血两虚型
。 肝阳上亢型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五点 四十八分。
其他中医疗法:
• 针灸疗法
• 耳穴疗法 • 手法治疗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 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手术方式
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 椎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 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确定。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定期复查,并遵循医生指导进 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因个 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术后眩 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非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使用缓解眩晕、头痛和恶心的 药物,如抗组胺药、止吐药等
。
物理疗法
如按摩、牵引、温热疗法等, 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
痛。
康复训练
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姿势训练 等,以增强颈部稳定性,预防
眩晕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的坐姿、睡姿,减少 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适当
休息和放松。
02
03
发病率
颈性眩晕在颈椎病患者中 的发病率较高,但具体的 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差异 而有所不同。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生活习惯等都是颈性眩晕 发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
了解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 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病 率和复发率。
PART 02
颈性眩晕的诊断
REPORTING
。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 疗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颈性眩晕概述 • 颈性眩晕的诊断 • 颈性眩晕的治疗 •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颈性眩晕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PART 01
颈性眩晕概述
REPORTING
颈性眩晕治验3则
及静滴抗 生素苍 白, 颈项 曲伸旋转不利, 四肢不温, 口淡不渴, 舌淡, 白滑, 苔 脉沉微。血压 10 7 m H , 1/ 0m g 心率 6 5次/ i, m n 体温 3 . 6 0℃ 。 巴氏征 () 。颈椎 x片示 :生理 曲线变直, 椎体骨质增生 。 C 诊断:颈性眩晕, 证属寒湿 阻滞经脉, 夹肝寒浊阴上逆清窍 。 治 宣散寒除湿 、暖肝降逆、温通经脉。方用 附子汤合吴茱萸汤化 裁 :熟附片 ( 先煎) 、焦 白术、生姜各 2 , 0g 茯苓 、大枣各 1 , 5 g 红参 、白芍、吴茱萸 、桂枝各 i 。3剂, 0g 水煎温服, 日 1 每 剂 。另用干姜 、吴茱萸、肉桂各 10g 研细末, 3次用 白酒 0 , 分 调成糊状, 分别外敷百会及大椎 , 胶布固定, 日用热水袋在药 每 贴上加温 3次, 每次半小时, 2日换药 1 次。二诊:药后 眩晕呕 吐、头及颈项强痛缓解, 面色转 红, 巅项及上背冷痛减轻, 四肢 渐温, 舌淡, 白, 苔 脉沉 。仍 守原方减熟附片、生姜各至 1 , 5g3 剂, 水煎温服, 2日 l 剂。药后诸症悉平 。 按:初春寒意仍浓, 患者头项 、 颈项外露而伏案瞌睡, 致寒 湿直侵督脉和与之在巅顶相会 的厥阴肝脉, 致少阴阳虚 、寒湿 阻滞经脉、 气血运 行失调和肝寒犯胃、 浊阴上逆清窍而致眩晕、 呕吐、 头痛和巅顶及上背冷痛如覆冰块状 。《 伤寒论 》 0 34条日: “ 阴病, 少 得之二三 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当灸之, 附子汤主
适, 全身冷感, 是夜眩晕大作, 自觉床铺翻转不定, 频频呕吐, 头
项强痛, 巅顶及上背处冷痛如覆冰 块状 , 经服 辛温解表类中药
血综合征、颈后 交感神经综合征等, 常见于中老年人。其特 点
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 如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 右转 动时突发眩晕, 一般持续 时间较 短, 随着 颈部位置 的复原而缓 解。 颈性眩晕主要为中枢性眩晕, 可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 的症状 和体征, 现代医学对本病 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笔者临证 曾治疗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
颈性眩晕中西医治疗方法普及颈性眩晕是指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此之外,还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等问题,甚至会发生短暂性术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者跌扑等临床综合征,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临床治疗发现,颈性眩晕患者多数为男性,尤其是以中老年人居多。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颈性眩晕发病率为17.3%左右,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颈性眩晕的发病患者年龄越来越小,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来。
针对颈性眩晕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综合中西医治疗理念后为患者进行治疗,将显著提升临床治疗疗效。
下面,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深入了解颈性眩晕的中西结合疗法,提高民众对此病的知晓度。
1.中医病因病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即为眼花,“晕”则是头晕,由于二者常常都是同时出现,故而将其统称为“眩晕”。
症状较轻的患者闭眼稍作休息,即可缓解,而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如同乘坐车船,感觉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更有甚者会突然出现扑倒现象。
对于眩晕的起因,古代医学《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灵枢卫气》中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中也指出“有火则灼炼成痰,无火者凝结为饮,中州积聚,清阳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
”所以,在中医学的领域中,将颈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以及痰瘀内阻等,在病因病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导致人体的头部经气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失所样,出现眩晕。
若以中医辨证的理论来说,眩晕患者多为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此病的主要内在因素。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说,颈性眩晕患者中,属于虚证者较多,所谓虚证即为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等;而痰浊中阻,瘀血阻络以及肝阳上亢等则属于是实证或者本虚标实证,故而有学者认为,眩晕的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和阴阳,针对精虚者,应当将治疗重点放在益精填髓以及滋补肾阴上;针对气血虚亏者,则要想办法为他们益气养血、调补脾肾;肝阳上亢者,则应做到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痰湿中阻者,治疗方向为燥湿化痰;若患者已经出现了瘀血,则要通窍活血。
颈椎病与颈性眩晕
颈椎病与颈性眩晕一、引言颈椎病和颈性眩晕是常见的颈部疾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和困扰。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和周围软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而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颈椎病和颈性眩晕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二、颈椎病的病因及症状2.1 病因颈椎病的病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颈部姿势不良:长期保持一个不良的颈部姿势,比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长时间工作在高头位等,会加重颈椎的负担,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颈部外伤:颈部的外伤,比如颈部扭伤、颈部骨折等,都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3.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饮食不均衡、缺乏锻炼等,也会增加颈椎病的风险。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骨质逐渐变薄、退行性变,加上周围软组织的老化,也会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2 症状颈椎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颈部疼痛:表现为颈椎区域的疼痛,有时会放射到肩部、背部和上肢。
2.颈部僵硬:颈椎病患者常感觉颈部活动受限,颈部活动不畅。
3.颈肩背部肌肉疼痛和紧张:颈椎病患者常伴有颈肩背部肌肉的疼痛和紧张感。
4.上肢麻木和无力:颈椎病导致神经根受压迫,可出现上肢麻木和无力感。
5.头晕和眩晕:部分颈椎病患者可出现头晕和眩晕的症状,即颈性眩晕。
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症状3.1 病因颈性眩晕是由颈椎病引起的症状,具体病因为:1.颈椎关节功能障碍:颈椎病导致颈椎关节功能障碍,使颈椎关节对头部姿势变化的适应性变差。
2.颈肌无力和痉挛:颈椎病引起颈肌的无力和痉挛,使颈部肌肉与平衡感受器之间的协调失调,导致眩晕症状。
3.2 症状颈性眩晕的主要症状包括:1.头晕和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晕眩感,眼花、眼前发晕、眼前黑、晕倒等。
2.视物模糊和眼睛疲劳:患者常感觉视物模糊不清,眼睛疲劳。
3.头部运动易诱发眩晕:头部运动,特别是颈部运动,容易诱发眩晕。
颈性眩晕治疗研究进展综述
颈性眩晕治疗研究进展综述摘要:颈性眩晕是临床多发病,是指因颈源性因素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炫目等综合征。
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有多种的诊治方式。
但是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体征标准并没有得到明确,并没有找到一种治愈疾病的方案。
针对颈性眩晕该疾病临床常有以下几种治疗方式,包括:①手术治疗。
②推拿按摩治疗。
③牵引治疗。
④针灸治疗。
⑤物理疗法。
⑥中西药物治疗。
⑦神经阻滞治疗等。
笔者结合目前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的现状,对该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现报道如下;关键词:颈性眩晕;手术治疗;保守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变、损伤等颈源型因素造成颈椎内外紊乱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眩晕综合征[1]。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炫目、意识障碍等。
研究显示,该疾病多发于中年患者,不仅阻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带来诸多不必要的麻烦。
颈性眩晕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体征,且发病也不典型。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已经开发和应用多种的诊治方式。
但是目前临床多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性,多应用常规的药物和按摩进行保守治疗。
笔者根据颈性眩晕疾病的诊治方法,针对该疾病治疗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
现报道以下:1西药治疗目前经现代医学证实颈性眩晕是指骨质增生、小关节移位或压迫椎动脉,从而引起血管痉挛、椎间隙狭窄,进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临床针对此类疾病基本采用的方法就是应用药物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舒缓脑血管的痉挛现状。
例如:①山莨菪碱。
②氟桂利嗪。
③川岂嗪等。
刘艳秋等人曾研究颈性眩晕疾病,共选取100例患者。
试验组患者应用阿魏酸钠进行治疗,通过调节机体血小板的聚集,改善椎动脉的收缩状况。
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5%的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
颈椎病颈性眩晕致眩晕特征对照自查
颈椎病颈性眩晕致眩晕特征对照自查
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又称为颈性眩晕,属于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即椎动脉型颈椎病,除了有颈部酸困不适外,还具有以下3个特征。
首先,头晕为最突出的症状。
头颅旋转引起晕眩发作,可为旋转感、摇摆感、不稳感等,多于回头转颈、起床卧床、伸屈颈部等头颈体位改变时发生,短则数秒,长则整天甚至数天,但大多可忍受。
其次,出现头颈部症状,如头痛、颈痛,头颈部僵硬感。
第三,可出现交感神经亢进症状,如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出汗异常、失眠、多梦等现象。
在此提醒:一旦出现头晕恶心,还伴随颈部疼痛、颈肌紧张,压痛,在脖子后方的骨突或风池穴附近有压痛,要考虑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建议查查颈椎,及时诊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我们在临床诊治此病时 ,应详察病情,给予调治。
中医学认为,肾生髓、髓养骨,若骨精亏损、则髓不足、骨失所养,就会发生颈椎骨的病变。髓海不足会引起 眩晕、耳鸣、脚酸,此为颈椎病眩晕之“本”;而血流变得缓慢,中医称为血滞、血瘀,此为颈椎病眩晕之“标”。 主要表现从眩晕、头痛为主,转动头部时有旋转感,或摇摆感,或浮动感,或失定位感,以致猝倒、晕厥等。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结合药物、针灸双重作用的综合疗法。穴位疗法的研究表明,穴位注射药物用药量少,产 生药理作用快、作用强,与同药同剂量下静脉注射者相等、超过或显著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常用穴位注射药物有: 中成药丹参、当归注射液,二者均为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 循环的功效;皮质激素药,如醋酸曲安奈德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消除软组织间的无菌性炎症;局麻药常用利多卡因具 有镇痛、缓解肌肉痉挛作用;神经营养药,如维生素B12;扩张血管药物如东莨菪碱,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改 善椎—基底动脉血供。
辅助检查: X线片:X线片包括常规的正位、侧位、斜位及动力性侧位片。正位片可提示颈椎棘突有无移位,双侧钩椎关 节有无增生,以及颈椎横突发育畸形。侧位片可提示颈椎生理弧度的变化,椎间隙的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赘,项韧 带钙化及椎体移位,也可观察有无寰椎后桥存在,根据X线表现,可分为全环型、断环型和半环型。颈椎旋转移位 时,侧位片可显示“双边”和“双突”征。斜位片可进一步观察钩突骨赘的大小及椎间孔的大小,张口位片可观察 寰枢椎有无移位,齿突左右间隙是否对称。
中医如何认识颈性眩晕?
中医学早就有有关颈性眩晕的论述,散见于中医古代文献中“痹症”、“眩晕”等条目之下。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内经》称眩晕为“眩冒”,发病原因与肾精亏虚、上气不足、肝阳化风、外邪入侵 等有关,认识到脑转目眩为主要证候。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因多虚实夹杂。可由外邪所中,邪害空窍,内犯于脑:多由肝胆失调, 肝病气逆,气血不足,脑海空虚,精血不能上承空窍。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应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抓住脑供血 不足这一主要环节。脑为髓海,髓为精之所化,精虚不能生髓则髓海空虚;精髓不利,则精髓不能上承于脑。脑失所 养,则眩晕成,故应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补肾生髓,滋水涵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报道较多,取得良好疗效。针灸取穴一般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 经及颈夹脊穴、阿是穴为多。常用穴位有:天柱、风池、大椎、百会等。天柱穴是眩晕兼项强痛的颈项部最频繁用穴 ,天柱穴属膀胱经穴,位于枕后,解剖位置与枕动静脉、枕大神经密切相关。《铜人肺穴针灸图经》论述道:“天柱 ,今附治颈项筋急,不得回顾,头旋脑痛”,说明天柱穴已早被认为治疗眩晕兼项强痛的要穴。风池穴属足少阳胆 经,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一穴可通多经,阳维又可维系诸阳经脉,使气血循于脉道,而胆经属木,其 气外发,针刺风池穴可升发阳经之气,使之上注入脑,髓海得养则眩晕渐消。大椎、百会穴为督脉要穴,百会在巅 之正中,别名三阳五络,可振复阳气,补脑益髓,升清降浊,为治疗眩晕之要穴。
血流变检查:血流变学的改变与颈性眩晕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证实颈性眩晕患者的全血粘度、红细胞 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粘度及血清胆固醇均显著增高。
颈性眩晕需要与那些疾病鉴别?
美尼尔氏综合征 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病变,其眩晕也常常是突然发作,发作时头位不敢旋转,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此综合 征发病年龄轻,属于周围性眩晕,发作有一定规律,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反复发作后听 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而颈性眩晕为中枢性眩晕,可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发作与转颈密切相关。
什么原因可致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常见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或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认为主要机理是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和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
前者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使分布于椎动脉壁的交感神经末梢过度兴奋,引起椎动脉血管壁痉挛 ,以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致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性眩晕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椎动脉受到直接压迫性刺激,阻断了椎动脉的血流,造成了严 重的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缺血而引起的眩晕。常见原因是颈椎钩椎关节严重增生;椎动脉畸形(一侧缺如或椎 动脉窄小),刺激椎动脉发生痉挛;认为,眩晕为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云:“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 则谓之旋转”。朱震亨认为,眩晕为痰。《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云:“无痰则不作眩”。张介宾认为,眩晕为虚。 《景岳全书·杂病谟》卷十七云:“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CT检查:CT检查可发现颈椎横突孔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狭窄,一般将5mm定为横突孔正常下限。CT检查亦能清楚显 示颈椎椎管的大小,黄韧带及颈椎间盘的情况,对于钩椎关节增生显示较X线片更明确。另外,CT显示双侧上下关 节突间距加大超过2mm,提示颈椎失稳。 血管成像检查:颈性眩晕的发生与椎动脉原发和继发性病变密切相关,因此椎动脉血管成像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有较 高价值。具体方法有:普通血管造影,数位减影动脉造影(DSA),螺旋CT血管成像术(SCTA),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MRA)。通过血管成像能够直接显示出椎动脉受累情况,如椎动脉受压、移位、迂曲、梗阻、畸形及粥样硬化。因 普通血管造影、DSA、SCTA检查需使用造影剂,存在一定危险性,而且在影像上难以同时进行双侧椎动脉成像及 动态影像学观察,因此有条件者应选择MRA检查,其对诊断椎动脉病变的敏感性达到97%,特异性达98.9%,MRA 可以从任意角度重建血管影像,并可同时行颅脑、颈椎MRI检查,能够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
体征: 颈部触诊可发现棘突、横突、椎旁肌、枕外粗隆下方、肩胛上区及锁骨上窝有压痛,颈部肌肉板结或两侧紧张度不 对称。上位颈椎棘突和枕大神经(风池穴)压痛是颈性眩晕的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触及颈部棘突偏歪(尤以颈2棘突 偏歪多见)及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或反曲,颈部屈伸及旋转活动受限。1/3的患者旋颈试验阳性。
中成药和西药治疗: 近年来报导中成药和西医治疗颈性眩晕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有前庭神经镇静剂,如安定、利多卡因等;抗胆 碱药,如东莨菪碱、山莨菪碱、阿托品等;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常用中成药,如川芎嗪注射液、复 方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现将常用药物分述如下: 川芎嗪注射液 川芎嗪为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能抑制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和释放,调节改善脑部及内耳循环,起到 缓解和消除内耳膜迷路积水的作用。 刺五加注射液 刺五加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增加脑供血量的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 镇静作用。 葛根素注射液 葛根素是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中提取并分离的一种单体,属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 ,并可改善高粘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扩张冠脉及脑血管,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氟桂利嗪 氟桂利嗪(氟脑嗪、氟桂嗪)是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血管收缩,降低脑血管阻力,从而保护脑血流量, 还可增加耳蜗内辐射小动脉血流量,改善前庭器官微循环,抑制眼震频数及时程。 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培他啶)属拟组织胺类药,主要激动Hl受体,致血管扩张,其扩张血管作用较组织胺更为持久,尤其 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具有强大的血管扩张作用。另外倍他司汀还能抑制血浆凝固,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 度和血脂,它还能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从而改善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使椎动脉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维脑路通 维脑路通(托克芦丁)具有降低血液粘滞性,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氧饱和度的作用。
治疗颈性眩晕都有哪些方法?
手法治疗: 纵观文献,颈性眩晕的手法治疗种类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舒筋理筋手法):如侧 滚、指揉、掌摩、拿捏等手法;②颈肩部穴位刺激手法:如揉拿风池、肩井,揉按大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 ;③颈椎徒手拔伸牵引手法,包括徒手坐位自重牵引和卧位牵引;④头面部手法:拿五经,推印堂、推眉弓,按揉 睛明、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等;⑤关节活动手法(整骨复位手法):如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颈椎侧扳法等 。以上五种手法在临床中多配合使用。颈肩部软组织松解手法及穴位刺激手法作用在于主要在于松弛颈部紧张痉挛 的肌肉,恢复骨性结构周围变性软组织的正常功能,增强脊柱稳定性,改善血循环,消除和改善椎间关节和颈部软 组织的炎症,消除其对交感神经的炎性刺激,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的作用;头面部手法目的是使头部血循 环加快,消除头部血管紧张,使脑组织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调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颈椎徒手牵引能够扩大椎间 孔与椎间隙,解除神经激惹,使椎间盘压力减低,可使椎动脉的扭曲在垂直牵引下得到改善,从而使血液通畅,以 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通过手法复位,恢复颈椎间的稳定,减少椎体间的位移,消除椎体运动对脊髓、交 感神经和椎动脉的刺激,而达到治疗目的。
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眩晕的发生多 与肝关系密切,如文献记载: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在中医学中有内风和外风之分。此条中的“风”,当指内风所致的动摇抽搐等症状 。“掉”,摇也,指头面肢体动摇振颤不定的病症。“眩”,指眩晕,即头晕目眩的症状。内风导致的抽搐、掉眩 、眩晕大都与肝有关。
脑动脉硬化 本病主要症状为大脑皮层功能减退症状,如头晕、记忆力减退,与颈椎活动无关,而且多伴有眼底动脉、主动 脉、冠状动脉硬化的症状。血压方面,其特点是舒张压高,收缩压低,即脉压差减少。血清总胆固醇量增高,总胆 固醇与磷脂的比值增高,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高等。 眼源性眩晕 本病多因眼肌麻痹,可有明显屈光不正,眼睛闭上后便可缓解,但颈性眩晕患者闭目时,眩晕依然存在。 第4脑室或颅后凹肿瘤 第4脑室或颅后凹肿瘤可直接压迫前庭神经及其中枢,并多引起颅内压升高,而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 征,血压升高。患者转头时也可突发眩晕。颈性眩晕没有颅内压升高。若颅内肿瘤无颅内压升高,则需作CT或MRI 检查方能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