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样本聚类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SPSS聚类分析加具体案例

SPSS聚类分析加具体案例

六、聚类分析(一)概述1.聚类分析的目的根据已知数据,计算样本或者变量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距离或相关系数)。

根据某种准则(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使同一类内的差别较小,而类与类之间的差别较大,最初达到的就是将样本或变量分成若干类。

2.聚类分析的分类3.距离与相似性为了对样本或者变量进行分类,就需要研究样本之间的关系,最常用的方法有两个。

(二)系统聚类1.系统聚类的步骤距离的具体定义及计算方式计算n各样本两两之间的距离将距离接近的数据依次合并为一类,再计算,再合并 画聚类图,解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2.亲疏程度度量方法3.系统聚类的分类4.SPSS操作及实例SPSS采用的是凝聚法。

案例:根据30个省的23个主要行业的平均工资情况,通过聚类分析来判断哪些地区平均工资水平高。

SPSS操作及结果:打开SPSS上方菜单栏中的分析->分类->系统聚类选择变量->勾选统计量->在绘制里选择树状图和冰柱图勾选方法(通常使用组间联接)->度量区间->选择标准化方式(全距从0到1)下图为近似矩阵表,标注了相关系数,数值越大,距离越接近下图为聚类分析结果表,第一类表示这是聚类分析的第几步,第二三列表示该步中那几个样本或者小类聚成一类,第四列表示距离,第五六列表示本步骤中参与的是个体还是小类(0表示样本,非0表示第n步生成的小类),第七列表示本步骤的聚类结果将在以下第几步中用到。

下面是冰柱图和树状图的结果,根据树状图可以看出,如果分为三类的话,第一类包括北京上海,第二类包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西藏,剩下的归为一类。

(三)快速聚类(适合大样本聚类)1.快速聚类的步骤指定聚类数目K确定K个初始类的中心(自定义或者根据数据中心初步确定)根据距离最近的原则进行分类根据新的中心位置,重新计算每一记录距离新的类别中心的的距离,并重新分类重复步骤4,直到达到标准2.SPSS操作及实例打开SPSS上方菜单栏中的分析->分类->K-均值聚类选择变量->勾选统计量->定义变量值选择迭代次数->选项(勾选初始聚类中心、每个个案的聚类信息)->定义变量值->保存(勾选聚类成员、聚类中心距离)下图为输出的初始聚类中心下图为最终距离中心,第一类平均工资最高,第二类次之,第三类最低下图为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和聚类成员。

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中文版)

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中文版)

选择聚类方法
根据数据类型和聚类目的选择 合适的聚类方法。常见的聚类 方法有层次聚类、K均值聚类 、DBSCAN聚类等。
层次聚类按照数据点之间的距 离进行层次式的聚类,可以生 成聚类树状图。
K均值聚类将数据点划分为K 个簇,使得每个数据点与其所 在簇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之和 最小。
DBSCAN聚类基于密度的聚类 方法,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簇 ,并去除噪声点。
03
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背景,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和 应用。
03
CATALOGUE
K-means聚类分析
K-means聚类分析的原理
K-means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 习方法,通过将数据划分为K个集群 ,使得同一集群内的数据点尽可能相 似,不同集群的数据点尽可能不同。
原理基于距离度量,将数据点分配给 最近的均值(即聚类中心),并不断 迭代更新聚类中心,直到聚类中心收 敛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K-means聚类分析的步骤
选择初始聚类中心
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根据距离度量,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
更新聚类中心
重新计算每个集群的均值,将新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迭代执行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收敛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K-means聚类分析的应用实例
系统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的原理
系统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的统计方法,通过将个体或群体按照其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分类,从而揭示数据内在的结构和模 式。
它基于个体间的距离或相似度进行分类,通过不断迭代和合并,最终形成若干个聚类,使得同一聚类内的个体尽可能相似, 不同聚类间的个体尽可能不同。
系统聚类分析的步骤

SPSS聚类分析实例讲解

SPSS聚类分析实例讲解

SPSS聚类分析实例讲解SPS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可用于数据清洗、描述统计分析、假设检验和聚类分析等。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其目标是按照数据的相似性度量,将样本数据划分为多个不同的群组。

下面将以一个实例来讲解如何使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

实例描述:假设有一个超市的销售数据,包含了不同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和利润等信息。

我们希望将商品进行聚类分析,找出相似销售特征的商品群组。

步骤一:数据准备首先,将销售数据保存为一个.SP文件,然后打开SPSS软件。

在主界面上选择“文件”-“打开”-“数据库”-“从SPSS文件”,打开数据文件。

步骤二:变量选择在数据文件中,选择出要进行聚类分析的变量。

在“数据视图”中,选择那些代表销售特征的变量,例如“销售额”、“销售量”和“利润”。

在变量列上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这些变量名,选中它们。

步骤三:聚类分析点击菜单上的“数据”-“服务”-“聚类分析”进行聚类分析操作。

会弹出“聚类分析”对话框。

在对话框中,将选中的变量移到右侧的“变量”框中,并选择“K均值聚类”作为聚类方法。

K值是指要分成的群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这里假设将商品分成3个群组,因此设置为3步骤四:聚类结果解读点击“确定”按钮,SPSS将自动进行聚类分析。

完成后,SPSS会在数据文件中生成一个新的变量,用于表示每个样本所属的群组。

在下方的“结果视图”中,可以看到聚类结果的统计数据、聚类中心和变量间的距离。

此外,在“分类变量资料”中,还可以看到每个样本所属的群组编号。

步骤五:聚类结果可视化为了更好地理解聚类结果,可以进行可视化展示。

点击菜单上的“图形”-“散点图”,在对话框中依次选择所属群组变量和销售额、销售量这两个变量。

点击“确定”按钮,即可生成散点图。

散点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不同群组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根据散点图,可以对聚类结果进行解读。

例如,如果不同群组之间的点比较分散,则说明聚类效果较差;而如果不同群组之间的点比较集中,则说明聚类效果较好。

spss聚类分析案例

spss聚类分析案例

spss聚类分析案例SPSS聚类分析案例。

在统计学中,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它可以将数据集中的个体或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个体或变量之间的相似度较高,而不同组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聚类分析在市场分析、社会学调查、医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SPSS作为一款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提供了丰富的聚类分析功能,能够帮助研究者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在本案例中,我们将以一个实际的数据集为例,介绍SPSS中如何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加载数据集,然后选择合适的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在选择变量时,需要考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的情况。

在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了A、B、C三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聚类分析的设置。

在SPSS软件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聚类算法和距离度量方法,以及设置聚类的个数。

在本案例中,我们选择了K均值聚类算法,并设置聚类的个数为3。

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聚类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以确保聚类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聚类分析后,我们需要对聚类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聚类中心和聚类图表来直观地展示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和相似度。

然后,我们可以对每一组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不同组之间的显著性差异和共性特征。

最后,我们可以将聚类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验证聚类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解释性。

通过本案例的介绍,相信读者对SPSS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应用中,聚类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数据中潜在的规律和结构,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SPSS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功能,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求。

总之,聚类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而SPSS作为一款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聚类分析工具,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spss聚类分析案例

spss聚类分析案例

spss聚类分析案例在进行SPSS聚类分析时,我们通常会遵循一系列步骤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聚类分析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但必须与研究问题相关。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我们可能会收集关于消费者年龄、收入、购买频率和偏好的数据。

接下来,我们将数据导入SPSS。

这可以通过直接输入数据、从Excel文件导入或使用SPSS的数据导入向导来完成。

一旦数据在SPSS中,我们需要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没有缺失值或异常值。

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我们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可能包括标准化变量、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以及可能的变量转换。

标准化是重要的,因为它确保了所有变量在聚类分析中具有相同的权重。

然后,我们选择聚类方法。

SPSS提供了几种聚类方法,包括K-means聚类、层次聚类和双向聚类。

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数据的特性和研究目的。

例如,如果我们有明确的类别数量,K-means聚类可能是合适的;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数据的层次结构,层次聚类可能更合适。

在选择了聚类方法后,我们需要确定聚类的数量。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确定,包括肘部方法、轮廓系数或基于信息准则的方法。

确定聚类数量后,我们可以运行聚类算法,并将数据点分配到不同的聚类中。

聚类完成后,我们需要评估聚类的质量。

这可以通过查看聚类的内部一致性和聚类之间的差异来完成。

我们还可以进行统计测试,如ANOVA或卡方检验,来检验聚类是否在统计上显著。

最后,我们解释聚类结果。

这包括识别每个聚类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与研究问题相关。

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一个聚类主要由高收入、频繁购买的消费者组成,这可能表明这是一个高价值的市场细分。

在整个聚类分析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进行多次迭代,调整聚类方法、聚类数量或数据预处理步骤,以获得最佳的聚类结果。

聚类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数据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

SPSS教程-聚类分析-附实例操作

SPSS教程-聚类分析-附实例操作

各地区各行业工资水平的分析(2009年数据)小组成员:张艺伟、赵月、陈媛、邹莉、朱海龙、曾磊、胡瑛、候银萍1.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高低程度。

生产决定分配,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可分配的社会产品,因此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水平。

1.2 研究意义1.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将平均工资水平划分为3类,分析哪些地区、哪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宏观上的方向指引。

2.数据来源与描述2.1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URL:/Navi/YearBook.aspx?id=N2011010069&floor=1###)主编单位: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简介:《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经济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刊收集了2009年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有关劳动统计数据。

本书资料的取得形式主要有国家和部门的报表统计、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

2.2 数据描述本数据集记录了全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工资状况,各省市分别记录了其23个主要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这23个主要行业包括:企业、事业、机关、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等等,具体数据格式参见图-0。

图-03.分析方法及原理3.1 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判断哪些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较高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从基本统计量(诸如均值、方差、标准差、极大/小值、偏度、峰度等)的计算和描述开始的,并辅助于SPSS提供的图形功能,能够把握数据的基本特征和整体的分布特征。

在本案例中,通过比较不同行业(诸如企业、事业、机关、建筑业、制造业……)工资的均值、极大/小值,可以从总体上判断哪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哪些行业的较低。

SPSS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SPSS聚类分析实验报告

SPSS聚类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找出样本数据中的相似性,并将样本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二、实验步骤1.数据准备:在SPSS软件中导入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等。

2.聚类分析设置:在SPSS软件中选择聚类分析方法,并设置分析参数,如距离度量方法、聚类方法、群体数量等。

3.聚类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并生成聚类结果。

4.结果解释:分析聚类结果,确定每个群体的特征,观察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三、实验数据本实验使用了一个包含1000个样本的数据集,每个样本包含了5个变量,分别为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和消费偏好。

下表展示了部分样本数据:样本编号,年龄,性别,收入,教育水平,消费偏好---------,------,------,------,---------,---------1,30,男,5000,大专,电子产品2,25,女,3000,本科,服装鞋包3,35,男,7000,硕士,食品饮料...,...,...,...,...,...四、实验结果1. 聚类分析设置:在SPSS软件中,我们选择了K-means聚类方法,并设置群体数量为3,距离度量方法为欧氏距离。

2.聚类结果:经过聚类分析后,我们将样本分为了3个群体,分别为群体1、群体2和群体3、每个群体的特征如下:-群体1:年龄偏年轻,女性居多,收入较低,教育水平集中在本科,消费偏好为服装鞋包。

-群体2:年龄跨度较大,男女比例均衡,收入中等,教育水平较高,消费偏好为电子产品。

-群体3:年龄偏高,男性居多,收入较高,教育水平较高,消费偏好为食品饮料。

3.结果解释:根据聚类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每个群体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为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参考。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对样本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得出了3个不同的群体。

基于SPSS用K-means聚类做聚类分析

基于SPSS用K-means聚类做聚类分析

作业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K-means聚类模型
本次作业为基于IBM SPSS Statistics 24的K-means聚类运算
一、第一步:导入数据,点击文件下方的图标,选中”案例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点击打开,
二、分析数据
1、点击Spss界面的“分析”,然后依次点击“分类”、“K-均值聚类”,如下图
2、在弹出的界面中点击“选项”,勾选“ANOVA表”,如下图,再点击“继续”
3、在弹出的界面中点击“保存”,勾选“聚类成员”、“与聚类中心距离”,如下图所示,点击“继续”
4、最后在弹出的界面中,把“地区”放入“个案标注依据”,其余的放入“变量”中,如下图所示,点击“确定”。

三、结果展示
ANOVA。

聚类分析 spss

聚类分析  spss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目的是将资料按相似程度进行分类。

分类的对象可以是指标(变量)也可以是观测数据。

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系统聚类法和非系统聚类法。

一、系统聚类法1.适用范围:可对观测数据或变量进行聚类2.聚类原理:3.聚类方法:组间连接法(类平均法)、组内连接法、最远距离法、ward 法等7 种。

4.Spss 的实现例1 生物学家收集了21种蝴蝶花样本的4个指标:萼片长度()1x ,萼片宽度()2x ,花瓣长度()3x ,花瓣宽度()4x ,数据如下表。

试进行聚类分析。

序号 1x 2x 3x 4x序号 1x 2x 3x 4x序号 1x 2x 3x 4x1 50 24 342 2 55 23 33 2 3 50 47 44 21 4 55 46 35 18 5 55 46 44 21 6 86 24 40 217 83 22 39 248 54 23 76 229 53 24 34 3 10 46 26 40 2 11 58 22 69 23 12 87 23 41 22 13 55 25 43 2 14 54 23 74 20 15 57 45 41 24 16 83 23 42 23 17 53 49 42 20 18 51 23 37 4 19 49 24 44 1 20 57 25 73 23 21 88 25 40 19(1)录入数据点击variable view 定义变量名;点击data view 输入数据(按行输入 一个数据一行);点击file-save 或save as 保存数据。

(2)聚类分析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主对话框界面说明:Variables 框:用于选入进行聚类分析的变量。

Label cases by框:选入标签变量,如果选入,该变量的取值将在分析结果中取代记录号出现。

该框只在样品聚类时可用。

Cluster框:用于选择是进行样品聚类还是变量聚类,默认前者。

基于SPSS分析系统的聚类分析

基于SPSS分析系统的聚类分析
5:单击保存按钮,选中“组成员”,单击继续返回。
6:单击确定运行。
三:两步聚类:
1:打开数据“鸢尾花分析——两步聚类”,查看文件的变量设置。
2:点击“分析”——“分类”——“两步聚类”,打开两步聚类分析设置界面。
3:同时选中“花萼长”至“花瓣宽”4个变量,将其选入连续变量框中,聚类数量栏选中“选中固定值”,数量改为“3”。
4:单击统计量按钮,单击方案范围,最小聚类数设为2,最大聚类数设为4,单击继续返回。单击绘制按钮,选中“树状图”,单击继续返回。
5:单击保存按钮,单击方案范围,最小聚类数设为2,最大聚类数设为4,单击继续返回。
6:单击确定运行。
二:快速聚类
1:打开数据“鸢尾花分析——快速聚类”,查看文件的变量设置。
4:单击输出按钮,选中“图表和表格”和“创建聚类成员变量”,单击继续返回。选项按钮设置保留默认设置。
6:单击确定运行。
实验结果
1、系统聚类
表中说明了群集之间的聚类方式和聚类系数,及下次聚类的步骤阶。
表中可以看出分成2、3、4个聚类时各个案例所在的群集。
图中形象的各个案例聚集的步骤
表中可以看出分成3类时,各个统计量的参数
.473
4
.000
.497
.328
5
.000
.000
.000
a.由于聚类中心内没有改动或改动较小而达到收敛。任何中心的最大绝对坐标更改为.000。当前迭代为5。初始中心间的最小距离为38.236。
最终聚类中心
聚类
1
2
3
花萼长
50.06
68.50
59.02
花萼宽
34.28
30.74
27.48

SPSS操作方法:聚类分析

SPSS操作方法:聚类分析

实验指导之一聚类分析的SPSS操作方法系统聚类法实验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通常用下表中的八项指标来描述。

八项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

为研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需将相关性强的指标归并到一起,这实际上就是对指标聚类。

实验数据表 2001年30个省。

市,自治区城镇居民月平均消费数据x1人均粮食支出(元/人) x5人均衣着商品支出(元/人)x2人均副食支出(元/人) x6人均日用品支出(元/人)x3人均烟、酒、茶支出(元/人) x7人均燃料支出(元/人)x4人均其他副食支出(元/人) x8人均非商品支出(元/人)x 1x2x3x4x5x6x7x8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13.23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系统聚类法的SPSS操作:1. 从数据编辑窗口点击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 (见图1)图1 系统聚类法打开层次聚类法对话如图2。

图2 系统聚类法对话框选择需要进行聚类分析的变量进入Variable框内后,在Cluster栏中选择聚类类型,SPSS有两种层次聚类方法:Cases 对样品聚类(Q型;系统默认),Variable 对指标变量聚类(R型),本例选择。

在Display栏中选择默认的输出项。

2. 点击Statistics按钮,打开对话框如图3.图3 Statistics对话框Agglomeration schedule输出凝聚状态表(聚类进度表);本例选择。

Ploximity matrix 输出个体间的距离矩阵,本例选择。

Cluster Membership栏中显示每个观测量被分派到的类。

None 不输出。

本例选择。

Simple solution 指定分类数,并输出样本所属类,单一解。

Renge of solution 指定输出从m到n类的各样本所属类。

多个解。

选好后返回主对话框。

SPSS软件聚类分析过程的图文解释及结果的全面分析

SPSS软件聚类分析过程的图文解释及结果的全面分析

SPSS聚类分析过程聚类的主要过程一般可分为如下四个步骤:1.数据预处理(标准化)2.构造关系矩阵(亲疏关系的描述)3.聚类(根据不同方法进行分类)4.确定最佳分类(类别数)SPSS软件聚类步骤1.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从Transform Values框中点击向下箭头,此为标准化方法,将出现如下可选项,从中选一即可:标准化方法解释:None:不进行标准化,这是系统默认值;Z Scores:标准化变换;Range –1 to 1:极差标准化变换(作用:变换后的数据均值为0,极差为1,且|x ij*|<1,消去了量纲的影响;在以后的分析计算中可以减少误差的产生。

);Range 0 to 1(极差正规化变换/ 规格化变换);2. 构造关系矩阵在SPSS中如何选择测度(相似性统计量):→Analyze →Classify →Hierachic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然后从对话框中进行如下选择常用测度(选项说明):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二阶Minkowski距离),用途:聚类分析中用得最广泛的距离;Squared Eucidean distance:平方欧氏距离;Cosine:夹角余弦(相似性测度;Pearson correlation:皮尔逊相关系数;3. 选择聚类方法SPSS中如何选择系统聚类法常用系统聚类方法a)Between-groups linkage 组间平均距离连接法方法简述: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两项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

(项对的两成员分属不同类)特点:非最大距离,也非最小距离b)Within-groups linkage 组内平均连接法方法简述:两类合并为一类后,合并后的类中所有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C)Nearest neighbor 最近邻法(最短距离法)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d)Furthest neighbor 最远邻法(最长距离法)方法简述:用两类之间最远点的距离代表两类之间的距离,也称之为完全连接法e)Centroid clustering 重心聚类法方法简述:两类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重心之间的距离,对样品分类而言,每一类中心就是属于该类样品的均值特点:该距离随聚类地进行不断缩小。

spss软件聚类分析案例

spss软件聚类分析案例

spss软件聚类分析案例案例一:选择那些变量进行聚类?——采用“R型聚类”1、现在我们有4个变量用来对啤酒分类,是否有必要将4个变量都纳入作为分类变量呢?热量、钠含量、酒精含量这3个指标是要通过化验员的辛苦努力来测定,而且还有花费不少成本,如果都纳入分析的话,岂不太麻烦太浪费?所以,有必要对4个变量进行降维处理,这里采用spss R型聚类(变量聚类),对4个变量进行降维处理。

输出“相似性矩阵”有助于我们理解降维的过程。

2、4个分类变量量纲各自不同,这一次我们先确定用相似性来测度,度量标准选用pearson系数,聚类方法选最远元素,此时,涉及到相关,4个变量可不用标准化处理,将来的相似性矩阵里的数字为相关系数。

若果有某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接近1或-1,说明两个变量可互相替代。

只输出“树状图”就可以了,个人觉得冰柱图很复杂,看起来没有树状图清晰明了。

从proximity matrix表中可以看出热量和酒精含量两个变量相关系数0.903,最大,二者选其一即可,没有必要都作为聚类变量,导致成本增加。

至于热量和酒精含量选择哪一个作为典型指标来代替原来的两个变量,可以根据专业知识或测定的难易程度决定。

(与因子分析不同,是完全踢掉其中一个变量以达到降维的目的。

)这里选用酒精含量,至此,确定出用于聚类的变量为:酒精含量,钠含量,价格。

案例二:20中啤酒能分为几类?——采用“Q型聚类”现在开始对20中啤酒进行聚类。

开始不确定应该分为几类,暂时用一个3-5类范围来试探。

Q型聚类要求量纲相同,所以我们需要对数据标准化,这一回用欧式距离平方进行测度。

2、主要通过树状图和冰柱图来理解类别。

最终是分为4类还是3类,这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知识和最初的目的来识别。

我这里试着确定分为4类。

选择“保存”,则在数据区域内会自动生成聚类结果。

案例三:用于聚类的变量对聚类过程、结果又贡献么,有用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1、聚类分析除了对类别的确定需讨论外,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分类变量到底对聚类有没有作用有没有贡献,如果有个别变量对分类没有作用的话,应该剔除。

spss聚类分析例题

spss聚类分析例题

1.打开数据文件后,在数据编辑窗口中,从菜单栏中选择“分析”—“分类”—“k-均值
聚类”命令。

2.在该对话框中选择变量城市进入“个案标记依据”文本框,作为标签变量。

把聚类数标
记为4次。

3.选择变量一至十二月份的日照时数进入“变量”列表框作为观测变量。

4.单击“迭代”按钮,迭代次数为10次,收敛性标准为0.
5.单击“保存”按钮,选择“聚类成员”。

6.单击“选项”按钮,选择“初始聚类中心”和“ANOVA表”,要求输出方差分析表,单
击“继续”。

7.单击“确定”按钮,执行快速聚类分析。

[数据集1]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桌面\ch9\主要城市日照时数.sav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

SPSS实操4:聚类分析

SPSS实操4:聚类分析

SPSS实操4:聚类分析我们有时需要对⼀波总体样本进⾏分群,从⽽更好地了解群体之间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聚类分析在市场细分、⼈群细分等⽅⾯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聚类分析在SPSS中分为系统聚类、K聚类及两步聚类。

从区别上看,系统聚类、K聚类主要针对的是计量资料,⽽两步具备可同时对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进⾏处理。

尽管在⽇常⼯作涉及的问卷中,计数资料涉及得较少,但从结果解读⽅⾯,仍然是两步聚类的解读更为直观。

以两步聚类为例,我们来看⼀个案例:例如:我们想针对⼀波美妆⽤户群体进⾏⼈群细分。

通过两步聚类,我们能够从⼀波样本中划分不同的细分⼈群。

经过本篇⽂章学习,您能够对问卷数据做以下分析:①对总样本进⾏聚类②筛选满⾜不同条件的个案进⾏进⼀步分析(选择个案)两步聚类TIPS:在两步聚类前,⼀定要先清洗数据,因跳转题⽽出现的-3值,要全部清除掉之后再进⾏聚类操作1.分析-分类-两步聚类2.将可能影响到⼈群细分结果的变量选⼊分类变量中连续变量在本次问卷题⽬中未涉及,因此不选这⼀步的变量选择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多次聚类验证,⼀定要选择聚类效果最佳的那⼏个变量这⾥已经根据最佳效果选择好了相关变量3.选项-操作默认若涉及到连续变量,在【要标准化的变量】中,将出现连续变量这⾥未涉及连续变量,因此这⾥未显⽰任何变量4.输出勾选上⽅的图表和表格、创建聚类成员变量5.确定6.结果解读⾸先会出现⼀个简单的图,先来看⼀下这个图显⽰我们输⼊了8个相关变量,聚类为5类我们本次预测质量处在【良好】区间(这⼀步可多试⼏个变量,选择预测质量最好的那次即可)双击这张图,会出现2个视图框左侧还是刚刚的图,右侧则出现了本次5种聚类在总样本的占⽐情况请注意,现在左侧视图默认在【模型概要】我们现在选择【聚类】,会根据预测变量重要性出现⼀张渐变颜⾊的表格逐⼀选择5个聚类所在的列,右侧选择【单元分布】,会显⽰聚类⽐较的结果回到数据视图中,原表格中最后⼀新增了⼀列TSC,显⽰的数值则是根据本次聚类,每个⼈对应在哪个分类的结果。

通过SPSS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SPSS进行聚类分析

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数学B1202 黄晓兰 2012016431一、前言居民消费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而消费结构是否合理,又是消费的关键问题,因此居民消费结构作为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主要因素。

本文选取了2012年中国31个农村地区居民家庭平均人均消费支出的数据,对其采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提出平衡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状况,考虑到各项支出的比重为指标的话,我选取了以下8个变量: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及其他来进行分析。

考察消费结构是研究和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区域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消费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消费结构的分类则是人们主观的产物。

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消费结构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其定义上来讲,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它不但能反映居民消费的具体内容,更能反映居民消费需求的满足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得到提高,消费质量和结构不断优化,相对于过去而言,居民对衣、食、住的消费需求已从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居民食品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而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及其他比重不断增加。

消费结构变化反映了需求的变动,因此分析消费结构的变动及其成因对合理引导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注:以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二、数据分析聚类案例处理汇总a,b案例有效缺失总计N 百分比N 百分比N 百分比31 100.0 0 .0 31 100.0a. 平方Euclidean 距离已使用b. 平均联结(组之间)平均联结(组之间)聚类表阶群集组合系数首次出现阶群集下一阶群集 1 群集 2 群集 1 群集 21 12 17 15812.985 0 0 112 29 31 18798.951 0 0 93 3 30 26251.212 0 0 44 3 4 34450.926 3 0 75 24 28 49554.842 0 0 236 7 8 52033.781 0 0 167 3 16 53706.678 4 0 98 14 20 69551.264 0 0 119 3 29 80466.160 7 2 1710 5 6 80937.213 0 0 1611 12 14 85815.099 1 8 1812 21 23 99922.108 0 0 1413 13 19 108425.092 0 0 2714 18 21 152222.417 0 12 1915 22 25 152739.341 0 0 1916 5 7 169054.627 10 6 2217 3 27 186596.903 9 0 1818 3 12 246368.676 17 11 2419 18 22 260667.112 14 15 2520 2 10 325251.759 0 0 2721 1 11 353495.754 0 0 2822 5 15 369923.624 16 0 2423 24 26 381145.245 5 0 2624 3 5 442501.916 18 22 2525 3 18 476733.957 24 19 2626 3 24 861845.040 25 23 2927 2 13 980190.931 20 13 2928 1 9 1063411.550 21 0 3029 2 3 2476743.614 27 26 3030 1 2 7444712.108 28 29 0树状图C A S E 0 5 10 15 20 25Label Num +---------+---------+---------+---------+---------+安徽 12 -+湖北 17 -+江西 14 -+广西 20 -+青海 29 -+-+新疆 31 -+ |河北 3 -+ |宁夏 30 -+ |山西 4 -+ |河南 16 -+ |陕西 27 -+ |吉林 7 -+ |黑龙江 8 -+-+内蒙古 5 -+ +-+辽宁 6 -+ | |山东 15 ---+ |海南 21 -+ | |四川 23 -+ | +-----------+湖南 18 -+-+ | |重庆 22 -+ | |云南 25 -+ | |贵州 24 -+-+ | +-------------------------------+甘肃 28 -+ +-+ | |西藏 26 ---+ | |福建 13 -+-----+ | |广东 19 -+ +---------+ |天津 2 ---+---+ |江苏 10 ---+ |北京 1 ---+---+ |浙江 11 ---+ +-----------------------------------------+上海 9 -------+三、结果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如下:类别地区1—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上海;2—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北京、浙江;3—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广东、天津;4—经济发展一般地区安徽、湖北、江西、广西、青海、新疆、河北、宁夏、山西、河南、陕西、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山东、海南、四川、湖南;5—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西藏、贵州、甘肃、重庆、云南;聚类结果的五大类,基本上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相似性相聚成类,并按照发展环境的优越程度由高到低排列的。

spss作业,聚类分析

spss作业,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为了研究全国各地的城镇家庭收支的分布规律,共抽取28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6个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

用表中的数据做谱系聚类,画出谱系图,确定消费支出类型。

地区食品支出住房支出衣着支出其他支出北京190 43 60 49天津135 36 44 36河北95 22 22 22山西104 25 9 18内蒙128 27 12 23辽宁145 32 27 39吉林159 33 11 25黑龙江116 29 13 21上海221 38 115 50江苏144 29 42 27浙江169 32 47 34安徽153 23 23 18福建144 21 19 21江西140 21 19 15山东115 30 33 33河南101 23 20 20湖北140 28 18 20湖南164 24 22 18广东182 20 42 36江西139 18 13 20四川137 20 17 16贵州121 21 14 12云南124 19 14 15陕西106 20 10 18甘肃95 16 6 12青海107 16 5 8宁夏113 24 9 22新疆123 38 4 17【结果与分析】一、欧氏距离平方、组间平均距离连接法Case Processing Summary(a)CasesValid Missing Total N Percent N Percent N Percent28 100.0 0 .0 28 100.0a Average Linkage (Between Groups)上表表示进行聚类分析的有效样品是28个,无缺失值。

Agglomeration ScheduleStageCluster CombinedCoefficientsStage Cluster FirstAppearsNext Stage Cluster 1 Cluster 2 Cluster 1 Cluster 21 14 21 15.000 0 0 62 22 23 22.000 0 0 123 4 24 30.000 0 0 104 3 16 45.000 0 0 155 8 27 51.000 0 0 106 14 20 55.500 1 0 87 13 17 67.000 0 0 88 13 14 82.167 7 6 169 12 18 123.000 0 0 1410 4 8 141.000 3 5 1511 25 26 161.000 0 0 1812 5 22 179.000 0 2 1613 2 10 215.000 0 0 1914 7 12 302.500 0 9 2215 3 4 310.750 4 10 1816 5 13 333.600 12 8 2017 11 19 342.000 0 0 2318 3 25 386.000 15 11 2519 2 6 396.500 13 0 2120 5 28 617.250 16 0 2221 2 15 833.667 19 0 2422 5 7 915.222 20 14 2423 1 11 1021.000 0 17 2624 2 5 1225.875 21 22 2525 2 3 1757.844 24 18 2626 1 2 5112.264 23 25 2727 1 9 18396.630 26 0 0上表表示聚类过程,从中可知,聚类共进行27步;第一步首先合并距离最近的14号和21号样品,形成类G1;因为next stage=6,所以在第6步G1和20号进行复聚类,因此,在Stage Cluster First Appears里列的Cluster 1=1,Cluster 2=0;第二步,合并22号和23号样品,形成类G2;因为next stage=12,所以在第12步,G2和第5号样品进行复聚类,且Cluster 1=0,Cluster 2=2;第一次出现类类的合并在第8步,Cluster 1=7,Cluster 2=6,表示第7步和第6步合并形成的类在第8步合并;其余的类似,不再详细叙述。

SPSS教程-聚类分析-附实例操作

SPSS教程-聚类分析-附实例操作

各地区各行业工资水平的分析(2009年数据)小组成员:张艺伟、赵月、陈媛、邹莉、朱海龙、曾磊、胡瑛、候银萍1.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高低程度。

生产决定分配,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可分配的社会产品,因此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发展的水平。

1.2 研究意义1. 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将平均工资水平划分为3类,分析哪些地区、哪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宏观上的方向指引。

2.数据来源与描述2.1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URL:/Navi/YearBook.aspx?id=N2011010069&floor=1###)主编单位: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简介:《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经济情况的资料性年刊。

本刊收集了2009年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有关劳动统计数据。

本书资料的取得形式主要有国家和部门的报表统计、行政记录和抽样调查。

2.2 数据描述本数据集记录了全国31个省市(港、澳、台除外)的工资状况,各省市分别记录了其23个主要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这23个主要行业包括:企业、事业、机关、金融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农林牧渔业等等,具体数据格式参见图-0。

图-03.分析方法及原理3.1 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判断哪些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较高描述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从基本统计量(诸如均值、方差、标准差、极大/小值、偏度、峰度等)的计算和描述开始的,并辅助于SPSS提供的图形功能,能够把握数据的基本特征和整体的分布特征。

在本案例中,通过比较不同行业(诸如企业、事业、机关、建筑业、制造业……)工资的均值、极大/小值,可以从总体上判断哪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哪些行业的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数据
1.1样本聚类(Q聚类)
聚类表

群集组合
系数首次出现阶群

下一阶
群集 1群集 2群集 1群集 2
157.855003 21112 1.379007 325 1.772015
41014 1.776007 526 2.451308 6813 2.7720010 71011 4.3224212 812 4.5570512 934 4.8950013 10815 5.5006011 11897.74010013 121108.3148714 133812.79091114 141316.65012130通过系数做出其散点图
群集成员
案例 5 群集 4 群集 3 群集
1:Case 1 111 2:Case 2 111 3:Case 3 222 4:Case 4 222 5:Case 5 111 6:Case 6 111 7:Case 7 111 8:Case 8 333 9:Case 9 433
541 10:Case
10
541 11:Case
11
12:Case
541 12
333 13:Case
13
14:Case
541 14
15:Case
333 15
1.2变量聚类(R聚类)
近似矩阵
案例矩阵文件输入
总人口从业人

土地面

耕地面

财政收

粮食产

总人口 1.000.857.698.714.512.043从业人

.857 1.000.597.570.643.277
土地面

.698.597 1.000.856.044-.147
耕地面

.714.570.856 1.000-.001-.335
财政收

.512.643.044-.001 1.000.342
粮食产

.043.277-.147-.335.342 1.000
聚类表

群集组合
系数首次出现阶群

下一阶
群集 1群集 2群集 1群集 2
112.857003 234.856003 313.645125 456.342005 515.129340
群集成员
案例 5 群集 4 群集 3 群集
总人口111
从业人

111
土地面

221
耕地面

321财政收

432
粮食产

543
2.K—均值聚类原数据
描述统计量
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
身高月平均增长率19.3411.03 1.8842 2.5634
2
体重月平均增长率19.4950.30 5.636311.718
14
胸围月平均增长率19.1611.81 1.4958 2.7933
9
坐高月平均增长率19.1411.27 1.7111 2.8070
9
有效的 N (列表
状态)
19
输出结果:
初始聚类中心
聚类
12345
Zscore(身高月平均增长率)3.5678
1
1.3988
3
.66153.04907-.6024
Zscore(体重月平均增长率)3.8115
1.1660
3
.35959-.1251
3
-.4391
8
Zscore(胸围月平均增长率)3.6923
6
1.3260
6
.58861-.0092
3
-.4710
4
Zscore(坐高月平均增长率)3.4052
9
1.9482
6
.14212-.0466
9
-.5525
5
迭代历史记录a
聚类成员
案例号 月份
聚类
距离 d i m e n s i o n 1 1 1 .000 2 2 2 .000 3 3 3 .000 4 4 4 .208 5 6 4 .258 6 8 4 .312 7 10 4 .194 8 12 5 .297 9
15
5
.245
010185.065
11245.070
12305.112
13365.045
14425.119
15485.051
16545.103
17605.166
18665.074
19725.183
20...
21...
22...
23...
24...
25...
最终聚类中心
聚类
12345
Zscore(身高月平均增长率)3.5678
1
1.3988
3
.66153.02859-.4785
5
Zscore(体重月平均增长率)3.8115
1.1660
3
.35959-.1908
4
-.3811
5
Zscore(胸围月平均增长率)3.6923
6
1.3260
6
.58861-.2025
5
-.3997
4
Zscore(坐高月平均增长率)3.4052
9
1.9482
6
.14212-.0110
6
-.4542
9
最终聚类中心间的距离
聚类12345
1 4.407 6.3757.4428.099
2 4.407 2.236 3.146 3.830
3 6.375 2.236 1.163 1.784
47.442 3.146 1.163.727
58.099 3.830 1.784.727
ANOVA
聚类误差
F Sig.
均方df均方df
每个聚类中的案例

聚类1 1.000
2 1.000
3 1.000
4 4.000
512.000有效19.000缺失 6.000
3.线性回归
研究变量间的非确定性关系,构造变量间经验公式的数理统计方法称为回归分析。

根据自变量的个数,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3.1一元线性回归
原数据
输入/移去的变量b
模型输入的变
量移去的
变量方法
1咖啡类饮
料销售量,
固体冲泡
饮料销售
量, 茶饮
料销售量,
碳酸饮料
销售量a .输入
a. 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b. 因变量: 果汁销售量
模型汇总
模型
R R 方调整 R

标准估计
的误差
1.997a.994.99
2.44012
a. 预测变量: (常量), 咖啡类饮料销售
量, 固体冲泡饮料销售量, 茶饮料销售
量, 碳酸饮料销售量。

Anova b
模型平方和df均方F Sig.
1回归338.05
6484.514436.30
6
.000a
残差 1.93710.194
总计339.99
3
14
a. 预测变量: (常量), 咖啡类饮料销售量, 固体冲泡饮料销售量, 茶饮料销售量, 碳酸饮料销售量。

b. 因变量: 果汁销售量
3.2多元线性回归原数据
输出结果:
输入/移去的变量b
模型输入的
变量移去的
变量方法
1X4, X1,
X2, X3a
.输入a. 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输入/移去的变量b
模型输入的
变量移去的
变量方法
1X4, X1,
X2, X3a
.输入
a. 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

b. 因变量: Y
模型汇总b
模型
R R 方调整 R

标准估计
的误差
1.894a.799.726.619
a. 预测变量: (常量), X4, X1, X2, X3。

b. 因变量: Y
共线性诊断a
模型维数
特征值条件索

方差比例
(常量)X1X2X3X4
11 4.538 1.000.01.01.00.00.00
2.218 4.558.08.30.0
3.11.01
3.114 6.30
4.12.22.19.00.39
4.0927.013.67.39.07.01.19
5.03711.020.12.08.71.87.41
a. 因变量: Y
残差统计量a
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
偏差N
预测值 1.02 4.62 2.25 1.05816残差-.743.981.000.53016标准预
测值
-1.164 2.245.000 1.00016
标准残

-1.200 1.583.000.85616 a. 因变量: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