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合集下载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都是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什么样的官能团。

核磁共振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哪几类氢原子,每类氢原子有多少个。

第一节红外光谱(IR)一.基本原理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主要是通过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结合在一起的。

成键原子间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1.伸缩振动,用υ表示。

2.弯曲振动(变形振动),用δ表示。

具有极性的键在振动过程中出现偶极矩的变化,在键的周围产生稳定的交变电场,与频率相同的辐射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吸收相应的能量使振动跃迁到激发态,得到振动光谱,即红外光谱。

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原子间的振动主要吸收波数为4000-400 cm-1的红外光。

红外光谱的横坐标为波长(2.5~25μm)或波数(4000~400cm-1),纵坐标为透过率(0-100%)。

92页123页182页223页237页253页278页310页330页362页374页图4-16 正辛烷图4-17 1-辛烯图4-181-辛炔图4-192-辛炔图6-4 邻二甲苯图6-5 间二甲苯图6-6 对二甲苯图9-1 1-氯己烷图10-3 10-4 乙醇图10-5 乙醚图10-6 正丁醚图11-1 苯酚图10-3对甲苯酚图12-4 乙醛图12-5 苯乙酮图13-4 乙酸图13-7 乙酸乙酯图15-1 硝基乙烷图15-2 硝基苯图15-6 苯胺第二节核磁共振谱(NMR)一.基本原理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由于自旋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

磁矩在外磁场中出现不同取向的现象称为能级分裂。

与外磁场同向的为低能级,反向的为高能级。

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高低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原子核吸收能量,产生核磁共振。

用得最多的是氢原子核谱,简称氢谱(NMR-1H)。

核磁共振谱中只有横坐标,代表化学位移。

二. 化学位移原子核外有电子,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对抗外磁场的感应磁场,使核实际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强度比外磁场强度低。

核外电子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它的值用屏蔽常数σ表示。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主要不同有两点:①原理不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主要是引起最外层电子能级发生跃迁。

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2.5~50um(2500~50000nm)的电磁波,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则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 的电磁波,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②测定方法不同。

紫外和红外等一般光谱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T%=出射光强/入射光强)来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

60cm~300m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弱,故核磁共振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它是通过“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

共振吸收法是指: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原子核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自旋能级跃迁时引起核磁矩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放大、记录此感应电流便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依次改变磁场强度(或电磁波的照射频率)使满足不同化学环境核的共振条件,收集共振引起的磁感应信号,经过数学处理,就获得核磁共振波谱图。

③谱图的表示方法不同:紫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红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核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④提供的信息不同:紫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优缺点:优点:(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非常高,较容易解析NMR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脉冲激发的方法的采用及由此产生的二维谱图、多维谱图等许多新技术,是许多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引刃而解,NMR可以说是化学研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理学]红外与核磁

[理学]红外与核磁

•苯酚的红外光谱
• 对甲苯酚的红外光谱
醛酮的红外光谱 • 羰基化合物在 1680~1850cm-1 处有一个强的羰基伸 缩振动吸收峰。醛基C-H在 2720cm-1处有尖锐的特征 吸收峰。 例1:乙醛的红外光谱
1
2
• 羰基若与邻近基团发生共轭,则吸收频率降低:
例2:苯乙酮的红外光谱
• 羧基中C=O伸缩振动与直链酮相同:1725~1700cm-1; • 它的缔和 O-H 伸缩振动在 2500-3000cm-1 范围内有一个 羧酸特征强的宽谱带; • 羧 酸 盐 含 有 两 个 C—O- 的 伸 缩 振 动 :1610~1550cm-1; 1420~1300cm-1
低场• 乙醇的核磁 共振来自 • 化学位移•以四甲基硅烷(TMS)作为标准物,以它的质子峰作 为零点,其他化合物的质子峰化学位移都是相对的:
• 越小,对应的磁场强度高.
0为核磁共振仪的频率。
(3) 吸收峰的裂分 例1: 乙醇的核磁共振谱
c c b a
•积分曲线 高度比(峰 面积)可得 质子比。
•在外场作用下,自旋能级的裂分:
E=h0
核磁共振 • 只有当电磁波的辐射能等于H1的能级差时,才能发生 H1的核磁共振: E射 = h射 = E = h0 所以要使H1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必须是使电磁波的辐射 频率等于H1的进动频率:射 = 0= H0/2 (1) 固定H0,逐渐改变辐射频率射,进行扫描;
a
b
例2: 1,1,2-三氯乙烷的核磁共振谱
H Cl-CH2-C-Cl Cl 1,1,2-三氯乙烷
自旋偶合 (spin coupling) •CH的吸收峰分析:

Ⅰ Ⅱ
• 自旋偶合通常只在两个相邻碳上的质子之间发生; 一般说来,当质子相邻碳上有 n个同类质子时,吸收峰裂 分为n+1个(不同类质子分裂成(n+1)(n’+1)个)。

红外光谱、核磁和质谱解析方法

红外光谱、核磁和质谱解析方法

红外光谱解析方法1、分子式不饱和度的计算:Ω不饱和度就是分子结构中达到饱和所缺的一价原子的“对”数,N4、N3、N1分别为分子式中四价、三价及一价元素的数目 2、例4:计算黄酮化合物(C16H10O2)的不饱和度分子结构因为双键为9个。

环数为3,所以不饱和度为12。

例1 某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有刺激味,沸点为145.5℃,分子式为C8H8,其红外光谱如图14-29,试判断其结构解:(1)Ω=(2+2×8-8)/2=5,可能有苯环(2)特征区第一强峰1500cm-1粗查:1500~1675cm-1,为νC=C振动区1500cm-1可能为苯环的骨架振动特征峰。

细找:按基团查附录、芳香烃类栏,根据该表所提供的数据找到未知的光谱上取代苯的五种相关峰。

①νФ-H3090、3060及3030cm-1②泛频峰2000-1667cm-1的峰形为单取代峰形③νC=C苯环骨架振动1600、1575、1500及1450cm-1共振环④δф-H1250-1000cm-1出现弱峰⑤γф-H 780及690cm-1(双峰)单取代苯(3)特征区第二强峰1630cm-1粗查:该峰可能起源于νC=C,因苯环已确定,故初步指认为烯烃。

细查:查附录一:(二)烯烃类栏,同样找到烯烃的四种相关峰。

①ν=CH3090、3060及3030cm-1②νC=C1630m-1③δ=CH1430-1290cm-1,出现中强峰④γ=CH990及905cm-1(双峰)落在单取代范围内第二强峰归属:乙烯基单取代。

未知物可能结构,苯乙烯。

4、查标准光谱与Sadtler光谱的81K苯乙烯的光谱完全一致。

结论:未知物为苯乙烯。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核磁共振谱能提供的参数主要是化学位移,原子核的裂分峰数,偶合常数以及各组峰的峰面积积分高度等.一、峰面积与氢核数目的关系(一)峰面积1.概念:在1H-NMR,各吸收峰覆盖的面积。

2.决定因素:峰面积与引起该吸收的氢核数目成正比。

各种光谱的区别

各种光谱的区别

各种光谱的区别
不同种类的光谱在物理和化学领域中具有多种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光谱的区别:
1.可见光谱:可见光谱是指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从380
到750纳米。

它是人眼可以感知到的光谱范围,对于研究
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具有重要意义。

2.紫外-可见光谱(UV-Vis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涵盖了紫外
和可见光波长范围。

它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能级、光吸收、光散射等。

通过分析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或透射,可
以获取关于样品的分子结构、浓度、化学性质等信息。

3.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涵盖了超过可见光波长的范围,通常
从780纳米到1毫米。

通过观察物质在红外光波段的吸收
和散射,可以推测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子键振动和结构等。

红外光谱广泛应用于光谱学、有机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4.核磁共振谱(NMR谱):核磁共振谱是通过测量原子核在
外加磁场中的共振现象来研究样品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磁共振技术基于原子核的自旋和核磁矩,广泛用于化学、
生物学和医学等领域。

5.质谱:质谱是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分析样品
中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质谱通常涉及样品原子或分子
的离子化和分离,并在质谱仪中进行检测和分析,广泛应
用于有机化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这些是常见光谱的一些区别,每种光谱都有其特定的应用领域和分析目的。

选取适当的光谱和技术取决于研究或分析的具体需求和样品性质。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导论:在化学领域,为了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机理,科学家们经常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进行分析和表征。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即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

这些技术在现代化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功能群、分子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核磁共振质谱: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分析技术,它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NMR谱图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分子结构、官能团和立体异构体的信息。

通过测定样品中不同核的共振频率和相对强度,可以确定分子中原子的类型和数量。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IR)是一种将样品中分子振动状态转化为光谱图形的技术。

通过测量分子在红外线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峰位和强度,可以确定分子中存在的不同官能团和键。

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存在形式以及有机反应的进程。

紫外光谱:紫外光谱(UV)是一种利用分子吸收紫外线的技术。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种类和环境可以通过测量它们吸收紫外线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

紫外光谱通常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结构、共轭体系和染料的性质。

质谱分析:质谱(MS)是一种通过将样品中的分子离子化并在质谱仪中进行分离和检测来研究分子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技术。

质谱图提供了关于化合物分子离子的质量、分子式和结构的信息。

质谱分析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分子质量、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和质谱碎片的结构。

应用:这四种分析技术在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有机合成中,核磁共振质谱可以用来确定所得产物的结构和纯度;红外光谱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紫外光谱可用于研究分子的共轭体系和电子结构;质谱可以用于研究新颖分子的合成和分析。

结论: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是现代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它们能够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官能团、分子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家们解决化学问题和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提供了重要工具。

质谱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质谱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质谱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
质谱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IR/NMR/HRMS)是一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用于识别、确定和谱系统分析有机化合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

它主要由三大领域的技术组成,分别是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和高分辨率质谱(HRMS)。

红外光谱(IR)可以用来识别有机分子中的结构信息,即探测不同类型氢键的存在。

它通过将红外线通过样品,然后探测其吸收或发射的信号来确定吸收光谱的特征信息,用来识别、确定和谱系统分析有机分子。

核磁共振(NMR)可以用来探测有机物质中不同原子的存在,从而确定其结构信息。

它通过研究样品中各个原子在磁场中的行为,来推断和确定有机物质的构型。

高分辨率质谱(HRMS)可用于鉴定和确定有机物质的结构和分子量。

它可以通过将分子离子化,然后记录其分子和离子离子的质量(m/z)来确定有机物质的结构信息。

质谱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IR/NMR/HRMS)的利用可以提高有机物质的分析精度,更有效地鉴定其结构和分子量。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多种应用,比如分析药物和食品中的化学成分,研究新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等。

综上所述,质谱仪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IR/NMR/HRMS)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用于分析有机物质的结构和分子量,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

第八章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IRandHNMR

第八章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IRandHNMR

4 、红外光谱仪和红外光谱图
红外光谱仪组成:光源、单色器、检测器、放大器和记录器 横坐标: 数() 纵坐标: 度( A ) 吸收图谱: cm-1 ) 透
过 率 %
上线:波长() 右側:透过率( T% )
波长 λ/μm -1 指纹区( 1400-400cm )
下线:波 左侧:吸光 官能团区( 4000-1400
- 1
, RCOCl/~1800 cm - 1 ,因氯有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③ 减弱键强度的共轭效应能使吸收向低频移动。如: CH3COCH =CH2 中 C=O 的吸收峰 1720 cm - 1 移至 ~1685 cm - 1 , C=C 的吸 收峰由 1647 cm - 1 移至 1623 cm - 1 。
波数 /cm-1
二、有机基团的特3000c m-1 O-H 3600~3200 N-H 3500~3100 C-H 3300~2700 三键或累积 双键吸收区 2400 ~ 1950 cm - 1 C=C 2260~2100 C=N 2400~2100 C=Y=Z ~1950 C=X 双键振动 区 1800 ~ 1300 cm - 1 C=O 1800~1650 C=C 1690~1600 芳环 1600 ~ 1 450 C=N 1960~1460 δN-H 1650~150 0 δC-H 1475~130 0 指纹区 C - X 伸缩或弯曲振动 区 1300 ~ 600 c m-1 C-O 1300~1000 C-N 1360~1030 C-C 1200~600 δ=C-H 1000~650
影响化学键和基团特征吸收频率的因素 ① 键的力常数 k 越大,红外吸收频率越大。如:炔键 /2150 cm -
1
, C=C /1650 cm - 1 , C - C /1200cm - 1 。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

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区别核磁共振波谱与紫外可见光谱及红外光谱的主要不同有两点:①原理不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分子吸收200~700nm的电磁波,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主要是引起最外层电子能级发生跃迁。

红外光谱是分子吸收2.5~50um(2500~50000nm)的电磁波,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核磁共振波谱则是在外磁场下,吸收60cm~300m 的电磁波,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②测定方法不同。

紫外和红外等一般光谱是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的透光率(T%=出射光强/入射光强)来获得物质的吸收光谱。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透过光强度变化较大的能级跃迁。

60cm~300m的电磁波穿透力很弱,故核磁共振无法通过测定透光率来获得核磁共振光谱,它是通过“共振吸收法”来测定核磁共振信号的。

共振吸收法是指:在一定磁场强度下,原子核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发生自旋能级跃迁时引起核磁矩方向改变进而产生感应电流,通过放大、记录此感应电流便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依次改变磁场强度(或电磁波的照射频率)使满足不同化学环境核的共振条件,收集共振引起的磁感应信号,经过数学处理,就获得核磁共振波谱图。

③谱图的表示方法不同:紫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红外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核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④提供的信息不同:紫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优缺点:优点:(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非常高,较容易解析NMR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多脉冲激发的方法的采用及由此产生的二维谱图、多维谱图等许多新技术,是许多复杂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引刃而解,NMR可以说是化学研究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在化学领域中,深入研究和理解化学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对化学反应进行准确分析和识别,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其中包括核磁共振(NMR)谱、红外(IR)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光谱。

这些分析技术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揭示分子结构、反应机理和化学键的性质等信息。

一、核磁共振(NMR)谱核磁共振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确认化合物的结构。

它通过测量核自旋以及其与外部磁场交互作用的方式来工作。

核磁共振谱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不同原子的化学环境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自旋与外部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合物中的核自旋会受到外部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影响。

通过测量核自旋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吸收和释放射频能量的频率,可以得到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谱还可以提供关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速率常数的信息。

通过测量峰的强度和面积,可以计算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相对含量,从而确定反应的进程和速率。

二、红外(IR)光谱红外光谱是一种根据物质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的方式来分析和识别化合物的方法。

红外光谱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的功能团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的信息。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会吸收红外辐射的特定频率,这些频率对应着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模式。

每种功能团和化学键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频率,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频率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

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确定化学反应的产物和中间体。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共振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通过比较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化学反应的进行和物质转化。

三、紫外-可见(UV-Vis)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是一种利用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和发射来分析和识别化合物的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可以提供关于分子能级、电子结构和吸收峰的信息。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可以吸收具有特定能量的光子。

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区别

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区别

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区别简单来说,质谱,就是测质量的,只不过测定出来的质量数高中只需要看最大值。

最大值就是分子质量。

核磁共振,这个分氢谱和碳谱,碳谱不常用,我大学用的也少,好像不是很好看。

氢谱比较常用,看氢化学环境的,同时还能分析出相邻的氢的情况,这个比较好用。

不过高中好像是只需要看氢数量。

红外,这个是分析官能团用的。

紫外,这个分析未知物质基本没用,不过可以测定已知的物质的含量。

【红外】利用红外光谱对物质分子进行的分析和鉴定。

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

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图形。

当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例如伸缩振动和变角振动)。

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而振动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是连续而是量子化的。

但由于在分子的振动跃迁过程中也常常伴随转动跃迁,使振动光谱呈带状。

所以分子的红外光谱属带状光谱。

分子越大,红外谱带也越多。

【紫外】分子振动能级的能级差为0.05~1 eV,转动能级的能差小于0.05eV,都远远低于电子能级的能差,因此当电子能级改变时,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变化,即电子光谱中不但包括电子跃迁产生的谱线,也有振动谱线和转动谱线,分辨率不高的仪器测出的谱图,由于各种谱线密集在一起,往往只看到一个较宽的吸收带。

若紫外光谱在惰性溶剂的稀溶液或气态中测定,则图谱的吸收峰上因振动吸收而会表现出锯齿状精细结构。

降低温度可以减少振动和转动对吸收带的贡献,因此有时降温可以使吸收带呈现某种单峰式的电子跃迁。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们在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核自旋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技术,通过测量不同核自旋所产生的共振信号,可以得到有机分子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谱图通常由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峰面积等参数组成。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反映不同核自旋所处的化学环境。

常用的参考化合物是甲基硅烷(TMS),其化学位移被定义为0 ppm。

当有机分子中的核自旋与TMS的核自旋相比较时,其化学位移就可以确定。

耦合常数是指在核磁共振谱图中观察到的峰的分裂现象,也称为耦合(coupling)。

耦合常数可以提供有机分子中化学键的相互作用信息,有助于推断亚基之间的关系。

峰面积是核磁共振谱图中峰的面积大小,可以用来推断化合物中不同核自旋的数量比例,从而得到有机分子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和数目、研究分子构象和手性等。

核磁共振还可以用来研究溶剂效应、反应动力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问题。

二、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红外光谱是一种利用物质分子振动产生的红外辐射与入射光进行相互作用的技术。

不同化学键和官能团具有特征性的红外吸收带,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可以得到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官能团的信息。

红外光谱图中常见的吸收峰包括羟基(OH)的吸收峰、羰基(C=O)的吸收峰、氨基(NH)的吸收峰等。

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有机分子中官能团的存在和数量信息。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红外谱图,可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的类型和位置、检测其纯度和杂质、判断化学键的取代程度和构型等。

有机小分子结构检测用的四大光谱

有机小分子结构检测用的四大光谱

有机小分子结构检测用的四大光谱
有机小分子的结构检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使用的四大光
谱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

(一)红外光谱
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有机小分子结构的方法。

它基于物质分子
中原子之间的振动和转动,对分子进行谱学分析。

红外光谱可以用来
确定分子中的基团、官能团以及它们之间的化学键。

它的特点是原位、快速、准确,不需要特殊处理样品。

(二)紫外可见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是通过辐射颜色为紫外和可见光区间的电磁波来对物质
进行分析。

它可以用来检测有机小分子中的双键、三键、环状结构等。

(三)核磁共振光谱
核磁共振光谱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检测有机小分子结构的方法。

它可以
用来分析分子内原子核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化学环境,进而确定分子的
化学结构。

通过对比化学位移和峰形的变化,可以确定分子中不同位
置的氢原子和碳原子。

(四)质谱
质谱是一种通过对物质分子进行电离和质量分析来确定分子结构的方法。

它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技术,可以检测极微量的分子,是分析高分子材料、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分子结构的有力工具。

综上所述,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是常用于检测有机小分子结构的四大光谱。

它们各有特点,可以相互协调使用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

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和质谱

不遵守n+1规律,出现多重峰。
29
例:
O
( t , 3H) (三重峰, 3H)
(CH3)3C C CH2CH3
分子中有三种氢
(单峰, 9H) ( s , 9H) 例:
(四重峰, 2H) ( q , 2H)
( m , 4H) (多重峰, 4H)
(CH3CH2CH2)2O
(三重峰, 6H) ( t , 6H)
若没有Hb, Ha在外加磁场强度H时发生自旋反转。 若有Hb时, Hb的磁矩可与外加磁场同向平行或反向平行, 这两种机会相等。 当Hb的磁矩与外加磁场同向平行时, Ha周围的磁场强 度略大于外加磁场,因此在扫场时,外加磁场强度略
24
小于H时, Ha发生自旋反转,在谱图上得到一个吸收峰。 当Hb的磁矩与外加磁场反向平行时, Ha周围的磁场强度
有机分子的质子信号都在TMS信号的左边出现。
14
通常用δ表示化学位移,δ是样品和标准物质的共振频率 之差除以采用仪器的频率ν。,由于数字太小,所以乘以 106,单位用ppm表示。
δ = ν
样 ν TMS -
ν
6 × 10 (ppm)
o
TMS:δ= 0.0 ppm
用ppm单位表示化学位移与仪器的射频和磁场无关。
见图
23
δ=5.9ppm δ=2.1ppm
Hb的共振吸收峰,四重峰 Ha的共振吸收峰,两重峰
C1上的Hb受两个吸电子基团影响,共振吸收峰出现在低场。 a. 氢核a的共振吸收峰受氢核b影响发生裂分的情况: 氢核a除受到外加磁场、 氢核a周围电子的屏蔽效应外,
还受到相邻C1上的氢核b自旋产生的磁场的影响。
19
4). 等价质子和不等价质子

第八章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IRandHNMR

第八章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IRandHNMR
3000中31003010三取代1680中弱四取代1670弱无四取代无共轭烯烃与烯烃同向低波数位移变宽与烯烃同910905强强995985强895885强730650弱且宽980965强840790强无强吸收峰化合物振动振动ch拉伸或伸缩ccc??ccccc苯环ch弯析炔烃33103300一取代21402100弱非对称二取代22602190弱70060031103010中1600中670弱倍频20001650邻邻770735强间间810750强710690中对对833810强泛频20001660取代芳烃较强对称无强同芳烃同芳烃1580弱1500强1450弱无一取代770730710690强二取代芳烃类别拉伸说明rxcfcclcbrci13501100强750700中700500中610685中游离36503500缔合合34003200宽峰不明显醇酚醚ohco12001000不特征键和官能团胺rnh2r2nh35003400游离缔合降低10035003300游离缔合降低100类别拉伸cm1说明17701750缔合时在在1710醛酮corcho17501680中强ch2720羧酸cooh键和官能团酸酐酰卤酰胺晴气相在在3550液固缔合时在在30002500宽峰cocococo酯180018601800180017501735nh21690165035203380游离缔合降低100c??n22602210羰基有共轭时吸收波数降低四红外光谱解析实例四红外光谱解析实例实例一实例二ir
伸 1 )
(cm-
说 明 羰基有共轭时吸收 波数降低
羧酸
OH C=O C=O C=O C=O NH2 CN
酰卤 酸酐 酯 酰胺 晴
四 、红外光谱 解析实例 四 、红外光谱 解析实例
实例一
C8H7N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光谱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光谱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
红外光谱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波长范围约为 0.76~ 1000µm,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 红外光区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6 ~ 2.5µm ), 中红外光区(2.5 ~ 25µm ),远红外光区(25 ~ 1000µ )。 m
中红外光区(2.5 ~ 25µm ) 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离子的基频吸收 带出现在该光区。由于基频振动是红外光谱中吸 收最强的振动,所以该区最适于进行红外光谱的 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由于中红外光谱仪最为 成熟、简单,而且目前已积累了该区大量的数据 资料,因此它是应用极为广泛的光谱区。通常, 中红外光谱法又简称为红外光谱法。
FTIS的原理:光源发出的入射光→干涉器→光束
分裂器→两束光→经过不同路径后→两光束产生光程
差→发生干涉现象→再聚集到检测器进行检测。
第四节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
红外光谱法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
定和结构分析。
一、定性分析 研究分子结构:如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求官能团的 定性分析、已知化合物的鉴定及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 定等。 二、定量分析 由于红外光谱的谱带较多,选择的余地大,所以能方 便地对单一组份和多组份进行定量分析。 但红外光谱法定量灵敏度较低,尚不适用于微量组份 的测定。
量,当红外光的频率与分子中某基团的振动频率相同时
,红外光的能量才能被吸收。
2、红外光与物质之间有耦合作用。分子必须有偶极矩的
变化。
五、吸收峰的位置
1、基频峰的定义:振动能级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
发态时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相应的频率称 为基频。 一般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的几率较大,
所以基频吸收的强度也较大。
1、基本构造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 →检测器→记录装置

四大光谱

四大光谱

四大光谱介绍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E=hν=hc/λ,λ=c/ν,V=1/ λ。

熟悉波长λ、频率ν、波数、能量E的概念、单位及相互关系。

⑵熟悉电磁波谱图,包括紫外光区、红外光区的划分。

⑶了解分子总的能量E的组成,它包括E平动能,电子运动能E电、分子振动能量E振和分子转动能量E转。

电磁波(光波)照射物质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辐射,但是,吸收是量子化的,即只吸收某些特定频率的辐射,吸收的能量可以激发电子到较高的能级或增加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从而产生特征的分子吸收光谱。

其中电子能级差最大、振动能级差次之,转动能级差最小。

只有恰好等于某个能级差时,分子才能吸收。

⑷了解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中不同的基团表现出不同的吸收特征,因此,确定分子的吸收光谱可以推测分子可能存在的官能团。

⑸了解分子能级裂化与光谱的关系。

读者要了解吸收光谱的分类,以及电磁波谱区域与相应波谱方法的对应关系。

①紫外光谱法:波长在200—400nm的近紫外光,激发n及π电子跃迁②红外光谱法:波长在2.5—15μm激发振动与转动③核磁共振波谱法:波长在无线电波1—1000m激发原子核自旋能级。

质谱不同于以上三谱,不属于吸收光谱。

它不是描述一个分子吸收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而是记录化合物蒸汽在高真空系统中,受到能量很小的电子束轰击后生成碎片正离子的情况。

⑹光吸收定律透射率T=透射光/入射光=I/I0,吸光度A=-logT=εbc(L-B定律)⑺物质吸收谱带的特征主要特征:位置(波长)及强度(几率)1、分子轨道形成与ζ,π及n轨道。

读者应习惯于用分子轨道表示分子结构。

处在分子轨道中的价电子主要涉及ζ,π,n,价电子的跃迁产生uv:ζ→ζ* π→π* n→n* 其能量次序大致为ζ<π<n<π*<ζ*据此,可以比较不同类型能级跃迁所需能量的大小,以及与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2、电子能级和跃迁类型ζ→δ* 200nm以下,远红外区,饱和碳氢化合物,例如,CH4λmax=125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都是吸收光谱。

红外光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什么样的官能团。

核磁共振谱可用来判断分子中有哪几类氢原子,每类氢原子有多少个。

第一节红外光谱(IR)
一.基本原理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组成有机分子的原子之间主要是通过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结合在一起的。

成键原子间的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1.伸缩振动,用υ表示。

2.弯曲振动(变形振动),用δ表示。

具有极性的键在振动过程中出现偶极矩的变化,在键的周围产生稳定的交变电场,与频率相同的辐射电磁波相互作用,从而吸收相应的能量使振动跃迁到激发态,得到振动光谱,即红外光谱。

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原子间的振动主要吸收波数为4000-400 cm-1的红外光。

红外光谱的横坐标为波长(2.5~25μm)或波数(4000~400cm-1),纵坐标为透过率(0-100%)。

92页图4-16 正辛烷图4-17 1-辛烯
图4-181-辛炔图4-192-辛炔
123页图6-4 邻二甲苯图6-5 间二甲苯图6-6 对二甲苯182页图9-1 1-氯己烷
223页图10-3 10-4 乙醇
237页图10-5 乙醚图10-6 正丁醚
253页图11-1 苯酚图10-3对甲苯酚
278页图12-4 乙醛图12-5 苯乙酮
310页图13-4 乙酸
330页图13-7 乙酸乙酯
362页图15-1 硝基乙烷图15-2 硝基苯
374页图15-6 苯胺第二节核磁共振谱(NMR)
一.基本原理
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原子核由于自旋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

磁矩在外磁场中出现不同取向的现象称为能级分裂。

与外磁场同向的为低能级,反向的为高能级。

当电磁波的能量等于高低能级间的能量差时,原子核吸收能量,产生核磁共振。

用得最多的是氢原子核谱,简称氢谱(NMR-1H)。

核磁共振谱中只有横坐标,代表化学位移。

二. 化学位移
原子核外有电子,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对抗外磁场的感应磁场,使核实际感受到的有效磁场强度比外磁场强度低。

核外电子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它的值用屏蔽常数σ表示。

分子中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核,受到不同的屏蔽作用,在一定外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核磁共振所需要的照射频率也不同,即在谱图的不同位置出现吸收峰。

如CH
3
CH2OH中有三类氢原子。

裂分数=(n
1+1)(n2+1)(n3+1)
s d t q m b 单峰双峰三重峰四重峰多重峰宽峰五.积分曲线与峰面积
峰面积与质子数成正比。

六. 谱图解析化合物A(C
5
H
10
O):IR:1730 cm-1
NMR:δ
H
9.7(s,1H), 1.2(s,9H)
化合物B(C
5
H
10
O):IR:1720 cm-1
NMR:δ
H
2.4(m,1H), 2.1(s,3H),1.2(d,6H)试推测A、B的结构。

化合物A(C
9H
10
O)碘仿反应显阴性,IR谱中在1690cm-1处
有强吸收峰。

NMR谱中δ=1.2(3H)三重峰,δ=3.0(2H)四重峰,δ=7.7(5H)多重峰。

A是什么结构?A的异构体B,碘仿反应显阳性,IR谱中在1705cm-1处有强吸收峰。

NMR谱中δ=2.0(3H)单峰,δ=3.5(2H)单峰,δ=7.1(5H)多重峰。

B是什么结构?295页图12-8 1,2,2-三氯丙烷图12-9 图12-10 乙醇图12-11 1,1,2-三氯乙烷
298页图12-12 3-戊酮图12-13 3-甲基-2-丁酮311页图13-5 正丙酸
330页图13-8 乙酸乙酯
375页图15-7 二乙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