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讲义.(ppt)
合集下载
传染病护理学--乙脑 ppt课件

ppt课件
29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按医嘱使用抗惊 厥药物。应注意:
给药途径。 作用时间及副作用。 特别应注意观察抗惊厥药对呼吸的抑制。
ppt课件
30
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引起抽搐,应吸痰、吸氧
,并加大氧流量至 6 ~ 8L / min ,以迅速改善脑 组织缺氧。 高热所致者,在积极降温同时按医嘱给以镇 静剂。 惊厥或抽搐发作时注意防止窒息及外伤。
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kg肌注,每4~6小 时1次,疗程3~5天。
ppt课件 28
2.惊厥或抽搐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消除惊厥或抽搐的诱因。
脑水肿所致者进行脱水治疗,
脱水剂应于30min内快速静脉推注。 准确记录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甘露醇等脱水剂是高渗液体,应注意患者心脏功能, 防止发生心功能不全。
无季节 原发病灶
原发病
脓样 似流脑
其他
细菌
无季节 结核史
缓起, 有结核 中毒症状 夏秋季 脑实质损 害为主
微混,数十 有薄膜或数百
清亮 似结脑 或微混
ppt课件
结核 杆菌
正常 正常 特异性 IgM(+)
16
诊断 Diagnosis
流行病学资料:季节性,年龄分布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
ppt课件
25
⒋ 病情观察:Observation condition
生命体征,判断有无呼吸衰竭。 意识状态,注意是否继续加重。 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 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先兆。
准确记录出入量。
有无并发症:肺部感染及压疮。
ppt课件 26
㈡对症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2
病原学
ppt课件
3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毒 属,病毒呈球形,直径40一50nm,核心为 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其表面 具有含血凝素刺突,具血凝活性。
病毒对多种动物具感染性,对乳鼠尤为敏感, 故可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
ppt课件
4
病原学
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 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 凝抑制抗体。
三摸(脉搏、皮肤、膀胱)三看(瞳孔、呼 吸、滴速)
ppt课件
34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
室温争取降至30℃以下。高温病人可采用物 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 (肛温)之间。一般可肌注安乃近,幼儿可 用安乃近肛塞,避免用过量的退热药,以免 因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
ppt课件
2.发病季节:在热带地区无季节性,而温带 和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一90%集中在7、8、 9三个月。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密度高峰 有关,呈季节性流行。
3.发病形式: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
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ppt课件
10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ppt课件
11
发病机制
蚊虫叮咬 病毒 入血流(病毒血症)
常有 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ppt课件
27
实验室检查
ppt课件
28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 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 胞计数50—500×106/L。分类早期以中性粒 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少 数病例于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白细胞的多 少与病变程度及预后无关。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

胞增至80%以上。
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在(50
~500)× 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
阳性,2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
六、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 紧张、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人的护理
本节考点 1.乙型脑炎概况(★★★★)。 2.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3.流行病学(★★★)。 4.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5.治疗要点(★★)。 6.常见护理问题与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
1 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
1.持续高热:100%发热;可高达40°以上。 2.意识障碍:烦躁、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3.惊厥或抽搐。 4.呼吸衰竭—最严重表现,也是最常见死亡原因。 5.脑水肿、脑疝。 恢复期 后遗症期 :5%~20%重症患者在发病半年后仍留有 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2.临床类型 轻型:神志清楚,有轻度嗜睡 普通型:体温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 碍,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 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 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征阳性,常有神经定位 体征,可出现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 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死率高, 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后遗症。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七、治疗要点
目前对乙脑尚缺乏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措施。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 衰竭等危重症状是抢救乙脑病人 的关键。
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在(50
~500)× 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
阳性,2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
六、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 紧张、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人的护理
本节考点 1.乙型脑炎概况(★★★★)。 2.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3.流行病学(★★★)。 4.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5.治疗要点(★★)。 6.常见护理问题与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
1 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
1.持续高热:100%发热;可高达40°以上。 2.意识障碍:烦躁、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3.惊厥或抽搐。 4.呼吸衰竭—最严重表现,也是最常见死亡原因。 5.脑水肿、脑疝。 恢复期 后遗症期 :5%~20%重症患者在发病半年后仍留有 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2.临床类型 轻型:神志清楚,有轻度嗜睡 普通型:体温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 碍,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 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 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征阳性,常有神经定位 体征,可出现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 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死率高, 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后遗症。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七、治疗要点
目前对乙脑尚缺乏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措施。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 衰竭等危重症状是抢救乙脑病人 的关键。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4
病原学
❖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为单股RNA 病毒。嗜神经性强。
❖ 乙脑病毒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后,体内 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其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敏感, 可被常规消毒剂杀灭。但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较 强。
传染病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护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作者:徐雅玲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章 第九节 流行性乙 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作者:徐雅玲
学习目标
❖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特点;发 病机制。
❖ 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治疗要点。 ❖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护理
5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 动物(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 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 ,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故不是主要传 染源。在流行季节幼猪的感染率高达100%,猪 是主要传染源。
6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经蚊子叮咬传播,三带喙库蚊传播最强,蚊 感染10多天能传播乙脑病毒,蚊虫可携带病 毒经卵传代越冬,成为乙脑病毒长期的储存 宿主。被感染的候鸟、蠛蠓、蝙蝠也是乙脑 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
12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如嗜 睡、昏睡、昏迷或谵妄等,昏迷时间越长,预 后越差。
惊厥或抽搐:多见于病重病人,主要与脑实质 炎症、脑水肿、高热及颅内高压等有关。表现 为频繁的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强直性抽 搐。抽搐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锥体束征和 脑膜刺激征阳性。
病原学
❖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为单股RNA 病毒。嗜神经性强。
❖ 乙脑病毒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后,体内 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其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 乙脑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敏感, 可被常规消毒剂杀灭。但对低温和干燥耐受力较 强。
传染病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第二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护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作者:徐雅玲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章 第九节 流行性乙 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作者:徐雅玲
学习目标
❖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特点;发 病机制。
❖ 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治疗要点。 ❖ 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护理
5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许多 动物(猪、牛、马、羊、鸡、鸭、鹅等)都可 成为传染源。人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 ,但病毒数量少且持续时间短,故不是主要传 染源。在流行季节幼猪的感染率高达100%,猪 是主要传染源。
6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经蚊子叮咬传播,三带喙库蚊传播最强,蚊 感染10多天能传播乙脑病毒,蚊虫可携带病 毒经卵传代越冬,成为乙脑病毒长期的储存 宿主。被感染的候鸟、蠛蠓、蝙蝠也是乙脑 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高,病程越长,病情越重。
12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如嗜 睡、昏睡、昏迷或谵妄等,昏迷时间越长,预 后越差。
惊厥或抽搐:多见于病重病人,主要与脑实质 炎症、脑水肿、高热及颅内高压等有关。表现 为频繁的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强直性抽 搐。抽搐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锥体束征和 脑膜刺激征阳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2、极期
持续高热 必有症状、体温>40℃, 7-10天或达3周,呈稽留热型。 意识障碍 主要症状,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多在病程 第3-8天出现,持续1周左右 抽搐 严重症状之一,呈局部或全身抽搐,多伴意识障碍,
持续时间与程度各异,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 (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
第三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四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
学习目标
掌握:乙脑的临床表现特点、护理。 熟悉: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要点、
预防原则及健康教育;
了解:乙脑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制、实验
室检查。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 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河南信阳市中心医院传染病 房医务人员正在抢救一名 “乙脑”儿童患者。
2006年七月份,该省乙脑(流 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人数为 437例,死亡14例。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乙脑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典型临床病程分为4期:
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临床表现
1、初期:1-3天
急起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可有颈强直及抽搐。
4.抗菌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高压氧,功能锻炼,理疗、按摩、针灸。
治疗
对症治疗 1.高热的治疗: 设法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
2.抽搐:去除病因,镇静止痉. 物理降温为主:冰枕、冰敷、醇浴或 冰盐水灌肠 3.呼吸衰竭: 药物降温为辅:口服阿司匹林 安乃 ①脱水治疗,减轻脑水肿 近滴鼻 肛内给消 炎痛等 ②使用呼吸兴奋剂 亚冬眠:(用于高热并抽搐频繁的患 ③血管扩张剂改善微循环 者)氯丙嗪或异丙嗪各0.5~ ④使用人工呼吸器 1.0mg/(kg·次) 肌注,q4~6h一次,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五、护理措施
高热
①控制室温30℃以下----地面洒水、放臵冰块、电 扇吹风、空调 ②控制体温38℃左右 物理降温为主----温水擦浴、或头部予以冰帽、 冰袋冷敷体表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 酌情药物降温----退热药物或亚冬眠疗法,注 意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③定时监测并记录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治疗Therapy
(二)对症治疗 3.呼吸衰竭的治疗 脑水肿——脱水 中枢性呼吸衰竭——洛贝林、尼可刹米 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东莨菪碱、654-2、 酚妥拉明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切开或插管
治疗Therapy
(三)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1)药物治疗 (2)高压氧治疗 (3)理疗、按摩、中医针灸,超声波治疗 (4)功能锻炼
三、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高热、呕吐、 吞咽困难或昏迷不能进食有关。 3.焦虑 与病情重、预后差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 及脑缺氧等导致患者出现惊厥、意识障碍有关。 5.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四、护理目标
普遍易感,多呈隐性感染。
病人:隐性感染者=1:1000~3000
10岁以下(尤其2~6岁)发病较多。 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四)流行特征 1.疫区:
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 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外的其他地区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四)流行特征
2.季节性:亚热带及温带80~90%的病例都集中 在7、8、9三个月内。 3.地理环境:可随地理环境、气温和雨量轻度 波动。 4.流行状况: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罕见同时有 多个患者。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PPT课件

苯巴比妥、 异戊巴比妥
19
治疗
呼吸衰竭
脑水肿所致的呼衰:加强脱水,激素。改善微循环 减轻脑水肿:东莨宕碱,15~30分钟重复使用。
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 雾化吸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 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微循环
20
治疗
颅内高压的治疗:脱水、利尿、激素 中医中药治疗 恢复期和后遗症处理
针炙,高压氧,功能锻炼理疗
后遗症 约5%~20%的重症乙脑病人留有后遗症 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及痴呆等 昏迷后遗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尿路 感染 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生
21
护理问题、措施
意识障碍:与中枢神经、脑实质损害、抽搐、惊厥有关 休息和环境: 患者卧床休息 病房安静、光线柔和 防蚊、灭蚊 防止声音、强光刺激 治疗、护理等操作集中 病情观察: 意识状态、血压、呼吸 瞳孔大小、对光反射 惊厥先兆:烦躁不安、口角抽动、指(趾)抽动、两眼 凝视肌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概述
乙脑病毒 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传播 夏秋季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
刺激征 重症患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后遗症
2
内容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并发症 七、诊断、治疗要点 八、护理 九、健康指导
6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为1:1000~2000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患病为10岁以下儿童多见
7
流行病学
19
治疗
呼吸衰竭
脑水肿所致的呼衰:加强脱水,激素。改善微循环 减轻脑水肿:东莨宕碱,15~30分钟重复使用。
呼吸道分泌物梗阻所致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 雾化吸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兴奋剂 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微循环
20
治疗
颅内高压的治疗:脱水、利尿、激素 中医中药治疗 恢复期和后遗症处理
针炙,高压氧,功能锻炼理疗
后遗症 约5%~20%的重症乙脑病人留有后遗症 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及痴呆等 昏迷后遗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尿路 感染 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生
21
护理问题、措施
意识障碍:与中枢神经、脑实质损害、抽搐、惊厥有关 休息和环境: 患者卧床休息 病房安静、光线柔和 防蚊、灭蚊 防止声音、强光刺激 治疗、护理等操作集中 病情观察: 意识状态、血压、呼吸 瞳孔大小、对光反射 惊厥先兆:烦躁不安、口角抽动、指(趾)抽动、两眼 凝视肌张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概述
乙脑病毒 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传播 夏秋季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
刺激征 重症患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后遗症
2
内容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并发症 七、诊断、治疗要点 八、护理 九、健康指导
6
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为1:1000~2000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患病为10岁以下儿童多见
7
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翻身、拍背、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 分泌物阻塞。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进行治疗,预防肺部感染。
加强营养支持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患者 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症状。
氯化物等指标。
血清学检查
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 IgM和IgG,以辅助诊断。
病毒分离与鉴定
在病程早期,可尝试从患者血液或 脑脊液中分离病毒进行鉴定。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
轻型
患者仅表现为轻度发热 、头痛和呕吐,无明显 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普通型
患者出现中度发热、明 显头痛和呕吐,伴有轻 度意识障碍,如烦躁不
遵医嘱用药
及时准确给予镇静、止惊药物,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
呼吸衰竭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口 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
液排出。
吸氧
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状况。 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
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频率 、节律及深浅度的变化,发现异
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临床表现与分型
初期
极期
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 呕吐、嗜睡等。
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 等。
恢复期
后遗症期
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 好转。
少数重症患者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 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 语,肢体瘫痪,癫痫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

胞增至80%以上。
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在(50
~500)× 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
阳性,2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
六、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 紧张、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
系统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
2 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为特征
重症者常出现中枢呼吸衰竭,
3 病死率较高,常留有神经系
统后遗症
一、病原学
➢ RNA病毒 ➢ 噬神经 ➢ 产生特异性抗体 ➢ 抵抗力不强
乙型脑炎病毒(电镜)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二护、理发评病机估制
PATHOPHYSIOLGY 感染乙脑病 毒蚊子
叮咬 血
一、护理评估
3.并发症 最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 其次是肺不张、尿路感染、压疮等 少数重症患者亦可出现应激性溃疡 4.后遗症 少数重症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 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其中以意识障碍、痴呆、 失语等较常见。
五、辅助检查
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 /L,中性粒细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七、治疗要点
目前对乙脑尚缺乏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措施。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 衰竭等危重症状是抢救乙脑病人 的关键。
恢复期及后遗症主要是加强 护理,注意营养,与功能康复。
八、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 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衰竭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出现
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在(50
~500)× 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
阳性,2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
六、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 紧张、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
系统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
2 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
为特征
重症者常出现中枢呼吸衰竭,
3 病死率较高,常留有神经系
统后遗症
一、病原学
➢ RNA病毒 ➢ 噬神经 ➢ 产生特异性抗体 ➢ 抵抗力不强
乙型脑炎病毒(电镜)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二护、理发评病机估制
PATHOPHYSIOLGY 感染乙脑病 毒蚊子
叮咬 血
一、护理评估
3.并发症 最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 其次是肺不张、尿路感染、压疮等 少数重症患者亦可出现应激性溃疡 4.后遗症 少数重症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 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其中以意识障碍、痴呆、 失语等较常见。
五、辅助检查
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 /L,中性粒细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七、治疗要点
目前对乙脑尚缺乏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措施。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 衰竭等危重症状是抢救乙脑病人 的关键。
恢复期及后遗症主要是加强 护理,注意营养,与功能康复。
八、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 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衰竭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出现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PPT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病猪
脑炎
一三、、护流理行评病学估
传染源 1
猪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2
虫媒传播
人群易感性
3
多为隐性感 染,感染后 可获持久免 疫力
流行特征
4
主要流行于 夏秋季,发 病年龄以10 岁以下儿童 居多
四、临床表现
1.典型乙脑 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阶段。 初期:突起高热 极期:病程第4~10天
观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在(50
~500)× 106/L之间,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检查 病程第4日即可出现
阳性,2周达到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
六、心理社会评估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 紧张、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
1.持续高热:100%发热;可高达40°以上。 2.意识障碍:烦躁、嗜睡、浅昏迷、深昏迷。 3.惊厥或抽搐。 4.呼吸衰竭—最严重表现,也是最常见死亡原因。 5.脑水肿、脑疝。 恢复期 后遗症期 :5%~20%重症患者在发病半年后仍留有 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
2.临床类型 轻型:神志清楚,有轻度嗜睡 普通型:体温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 碍,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 重型:体温持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 持续抽搐,瞳孔缩小,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 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征阳性,常有神经定位 体征,可出现肢体瘫痪及呼吸衰竭。 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病死率高, 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后遗症。
你们好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学习教案

第13页/共36页
身体状况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症状
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 内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 呕吐和嗜睡,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 和抽搐。
病程的第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 损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 厥或抽搐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高热、 惊厥和呼吸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状, 呼吸衰竭为致死的常见原因。本期还 会出现颅内高压和脑疝的症状。
药物名称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镇静止痉 地西泮、水合氯醛、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用药
药物
巴比妥钠、异
间隔时间,注意观察病
戊巴比妥钠
人的呼吸和意识状态
呼吸兴奋 洛贝林(山梗菜
剂
碱)、尼可刹
米
大剂量可诱发惊厥,遵医 嘱严格掌握药物剂量
脱水剂 20%甘露醇、25% 应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
山梨醇
入或注入,监测病人的
流行地区 河南、江西和云南为高流行区
第7页/共36页
三带喙库 蚊
传播途径
第8页/共36页
发病机制
第9页/共36页
发病机制
人 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入血 病毒血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 系统
病原体:病毒的数量、毒力 人体: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
免疫力强:隐第1性0页/共感36页染或轻型病例
多留后遗症。
第21页/共36页
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紧张、
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消
极、悲观情绪。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第22页/共36页
身体状况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症状
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 内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 呕吐和嗜睡,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 和抽搐。
病程的第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 损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 厥或抽搐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高热、 惊厥和呼吸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状, 呼吸衰竭为致死的常见原因。本期还 会出现颅内高压和脑疝的症状。
药物名称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镇静止痉 地西泮、水合氯醛、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用药
药物
巴比妥钠、异
间隔时间,注意观察病
戊巴比妥钠
人的呼吸和意识状态
呼吸兴奋 洛贝林(山梗菜
剂
碱)、尼可刹
米
大剂量可诱发惊厥,遵医 嘱严格掌握药物剂量
脱水剂 20%甘露醇、25% 应在30分钟内快速静脉滴
山梨醇
入或注入,监测病人的
流行地区 河南、江西和云南为高流行区
第7页/共36页
三带喙库 蚊
传播途径
第8页/共36页
发病机制
第9页/共36页
发病机制
人 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入血 病毒血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 系统
病原体:病毒的数量、毒力 人体: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
免疫力强:隐第1性0页/共感36页染或轻型病例
多留后遗症。
第21页/共36页
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紧张、
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消
极、悲观情绪。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第22页/共36页
第四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 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损害有关。
❖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惊厥、 抽搐或意识障碍有关。
❖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长期卧床有关。
❖ 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
25
4
护理目标
❖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意识逐渐恢复,无外伤 及并发症发生。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
18
恢复期
❖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复
-
19
后遗症期:
❖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 重症病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 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 生。
-
20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时间 后遗症/死亡
-
26
5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用药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
27
一般护理
项目
内容
病人应卧床休息,环境安静,光线柔和,
避免声音和强光刺激,室温控制在30℃以
休息与 活动
下。意识障碍者需专人看护,做好生活护 理及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防 止压疮形成。有计划地集中安排各种检查、
治疗和护理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
-
31
心理护理
❖ 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疾病相关知识。 ❖ 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 对有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者,帮助病人适应
环境,给予病人关心和照顾,鼓励病人积 极配合治疗。 ❖ 引导家属和亲友给病人心理支持和帮助, 积极协助病人取得社会的支持。
❖ 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损害有关。
❖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惊厥、 抽搐或意识障碍有关。
❖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长期卧床有关。
❖ 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
25
4
护理目标
❖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意识逐渐恢复,无外伤 及并发症发生。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
18
恢复期
❖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复
-
19
后遗症期:
❖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 重症病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 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 生。
-
20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时间 后遗症/死亡
-
26
5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用药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
27
一般护理
项目
内容
病人应卧床休息,环境安静,光线柔和,
避免声音和强光刺激,室温控制在30℃以
休息与 活动
下。意识障碍者需专人看护,做好生活护 理及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防 止压疮形成。有计划地集中安排各种检查、
治疗和护理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
-
31
心理护理
❖ 向病人和家属解释疾病相关知识。 ❖ 尽量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 对有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者,帮助病人适应
环境,给予病人关心和照顾,鼓励病人积 极配合治疗。 ❖ 引导家属和亲友给病人心理支持和帮助, 积极协助病人取得社会的支持。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ppt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七、治疗要点
目前对乙脑尚缺乏有效的抗 病毒药物,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 措施。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 衰竭等危重症状是抢救乙脑病人 的关键。
恢复期及后遗症主要是加强 护理,注意营养,与功能康复。
八、护理诊断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及脑部炎症有关。 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有关。 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衰竭有关。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组织缺血缺氧病人出现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人的护理
本节考点 1.乙型脑炎概况(★★★★)。 2.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3.流行病学(★★★)。 4.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5.治疗要点(★★)。 6.常见护理问题与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
1 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病猪
脑炎
一三、、护流理行评病学估
传染源 1
猪是本病的 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2
虫媒传播
人群易感性
3
多为隐性感 染,感染后 可获持久免 疫力
流行特征
4
主要流行于 夏秋季,发 病年龄以10 岁以下儿童 居多
四、临床表现
1.典型乙脑 典型的临床经过可分为4个阶段。 初期:突起高热 极期:病程第4~10天
的做法正确的是( )
A.严密稿离
B.呼吸道隔离
C.消化道隔离
D.虫媒隔离
E.不予隔离
2.3岁患儿,高热2天,昏迷伴抽搐1天,体查:深
度昏迷,呼吸节律不齐,瞳孔缩小,颈项强直,脑膜刺
激征阳性。下列处理哪项是错误的( )
A.镇静
B.给氧
C.快速静脉推注甘露醇 D.立即腰穿脑脊液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 理讲义.(ppt)
主要内容
1
疾病概述
2
护理评估
3 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
4
护理目标
5
护理措施
6
护理评价
学习重点与难点
❖ 学习重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身体状况、传播途径;用 药护理、对症护理及健康指导
❖ 学习难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身体状况及其对症护理
1
疾病概述
定义
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初 期和极期体温升高,颅 内高压时脉搏变慢、血 压升高。 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浅 反射减弱、消失,深反 射先亢进后消失,脑疝 时瞳孔忽大忽小、对光 反射消失;不同程度的 脑膜刺激征;大脑锥体 束受损时肢体强直性瘫 痪、肌张力增强、巴宾 斯基征阳性;病变损害 部位的相应体征。
身体状况
流行地区 河南、江西和云南为高流行区
三带喙库蚊
传播途径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 人 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入血 病毒血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
❖ 病原体:病毒的数量、毒力 ❖ 人体: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预后
❖ 轻型和普通型病人多预后良好 ❖ 重型病人病死率可高达20%~50%,主要死因
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2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辅助检查 治疗要点
健康史
❖ 询问是否接触过病畜 ❖ 有无被蚊虫叮咬 ❖ 周围环境是否清洁卫生 ❖ 有无到过疫区 ❖ 有无接种过疫苗
身体状况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症状
体征
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 内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 呕吐和嗜睡,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和 抽搐。
临床表现
病原体
流行病学
预后
定义
❖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 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
❖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 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重症病人可留有 后遗症。
病原体
❖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黄病毒 科,为RNA病毒
❖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分四期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初期(病程第1-3天)
❖ 高热: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开始,少数可 先出现轻度头痛,不适或胃纳差,恶心等前 驱症状,然后开始明显发热。热度上升快, 1~2d内高达39~40℃,持续不退。头痛、 恶心、呕吐
❖ 嗜睡、精神倦怠 ❖ 颈强、抽搐: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
❖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复
后遗症期:
❖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 重症病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 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 生。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时间 后遗症/死亡
轻型 3 9 ℃ 轻度嗜睡 无 一周内 无
搐
极期(病程第4-10天)
❖ 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 意识障碍: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
的严重性和预后呈正相关 ❖ 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 ❖ 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 ❖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在病程10天内出现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恢复期
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消
极、悲观情绪。 ❖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辅助检查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 占80%以上。
脑脊液检查
❖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浊,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一 般为(50~500)×109/L,中性粒细胞稍多,糖正常或偏高, 氯化物正常。
病程的第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 损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 或抽搐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高热、惊厥 和呼吸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 竭为致死的常见原因。本期还会出现颅 内高压和脑疝的症状。
发病10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 症状逐渐好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重症病人可有恢复期症状,多于半年内 恢复。若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 后遗症,积极治疗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以下
普通型 3 9 ~ 嗜睡、浅 偶尔 一至二周 无
40℃ 昏迷
重型 4 0 ℃ 神志昏迷 反复 可达二至四 部分有后遗症,少
左右
周以上, 数死亡。
极重型 4 0 ℃ 深度昏迷 反复
常死于呼衰。活者
暴发型 以上
多留后遗症。
心理-社会状况
❖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紧张、
❖ 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损害有关。
❖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惊厥、 抽搐或意识障碍有关。
❖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长期卧床有关。
❖ 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4Leabharlann 护理目标❖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意识逐渐恢复,无外伤 及并发症发生。
5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血清学检查
❖ 病后3~4天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2周时达高峰, 有助于早期诊断 。
治疗要点
❖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处理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是乙脑病人 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应注意进行康复训练和 治疗。
3 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
❖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 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流行病学
项目
内容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和病畜是传染源,其中猪是本病最主要的传 染源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 播媒介
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儿童 发病率最高
流行季节 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 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有关
用药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一般护理
项目
内容
病人应卧床休息,环境安静,光线柔和,
避免声音和强光刺激,室温控制在30℃以
休息与 活动
下。意识障碍者需专人看护,做好生活护 理及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防 止压疮形成。有计划地集中安排各种检查、
治疗和护理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
免诱发惊厥或抽搐。
早期鼓励病人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 饮食护 食,有吞咽困难或昏迷不能进食者给予鼻
主要内容
1
疾病概述
2
护理评估
3 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
4
护理目标
5
护理措施
6
护理评价
学习重点与难点
❖ 学习重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身体状况、传播途径;用 药护理、对症护理及健康指导
❖ 学习难点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身体状况及其对症护理
1
疾病概述
定义
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初 期和极期体温升高,颅 内高压时脉搏变慢、血 压升高。 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浅 反射减弱、消失,深反 射先亢进后消失,脑疝 时瞳孔忽大忽小、对光 反射消失;不同程度的 脑膜刺激征;大脑锥体 束受损时肢体强直性瘫 痪、肌张力增强、巴宾 斯基征阳性;病变损害 部位的相应体征。
身体状况
流行地区 河南、江西和云南为高流行区
三带喙库蚊
传播途径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 人 蚊虫叮咬 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入血 病毒血症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
❖ 病原体:病毒的数量、毒力 ❖ 人体:机体的免疫力、防御功能
免疫力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 免疫力低下: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预后
❖ 轻型和普通型病人多预后良好 ❖ 重型病人病死率可高达20%~50%,主要死因
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2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辅助检查 治疗要点
健康史
❖ 询问是否接触过病畜 ❖ 有无被蚊虫叮咬 ❖ 周围环境是否清洁卫生 ❖ 有无到过疫区 ❖ 有无接种过疫苗
身体状况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症状
体征
病初的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 内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 呕吐和嗜睡,部分病人可有颈项强直和 抽搐。
临床表现
病原体
流行病学
预后
定义
❖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 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 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
❖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 脑膜刺激征、呼吸衰竭,重症病人可留有 后遗症。
病原体
❖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黄病毒 科,为RNA病毒
❖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分四期
初期 极期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初期(病程第1-3天)
❖ 高热:一般起病较急,以发热开始,少数可 先出现轻度头痛,不适或胃纳差,恶心等前 驱症状,然后开始明显发热。热度上升快, 1~2d内高达39~40℃,持续不退。头痛、 恶心、呕吐
❖ 嗜睡、精神倦怠 ❖ 颈强、抽搐: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
❖ 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 重症病人可出现恢复期症状,多6个月内恢复
后遗症期:
❖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 重症病人。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 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癫痫可持续终 生。
乙脑的临床类型
体温 神志 抽搐 时间 后遗症/死亡
轻型 3 9 ℃ 轻度嗜睡 无 一周内 无
搐
极期(病程第4-10天)
❖ 高热: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 意识障碍: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
的严重性和预后呈正相关 ❖ 惊厥或抽搐:高热、脑实质炎症、脑水肿 ❖ 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 ❖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在病程10天内出现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
恢复期
焦虑不安、急躁等不良情绪。 ❖ 有无因疾病后期出现功能障碍或后遗症而产生抑郁、消
极、悲观情绪。 ❖ 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
辅助检查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为(10~20)×109/L,中性粒细胞 占80%以上。
脑脊液检查
❖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浊,白细胞计数轻度增加,一 般为(50~500)×109/L,中性粒细胞稍多,糖正常或偏高, 氯化物正常。
病程的第4~10天。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 损的症状,包括高热、意识障碍、惊厥 或抽搐和中枢性呼吸衰竭。高热、惊厥 和呼吸衰竭是本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 竭为致死的常见原因。本期还会出现颅 内高压和脑疝的症状。
发病10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 症状逐渐好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重症病人可有恢复期症状,多于半年内 恢复。若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 后遗症,积极治疗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以下
普通型 3 9 ~ 嗜睡、浅 偶尔 一至二周 无
40℃ 昏迷
重型 4 0 ℃ 神志昏迷 反复 可达二至四 部分有后遗症,少
左右
周以上, 数死亡。
极重型 4 0 ℃ 深度昏迷 反复
常死于呼衰。活者
暴发型 以上
多留后遗症。
心理-社会状况
❖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 有无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担心病情恶化而出现紧张、
❖ 急性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损害有关。
❖ 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惊厥、 抽搐或意识障碍有关。
❖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昏迷、长期卧床有关。
❖ 潜在并发症:呼吸衰竭。
4Leabharlann 护理目标❖ 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意识逐渐恢复,无外伤 及并发症发生。
5
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血清学检查
❖ 病后3~4天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IgM抗体,2周时达高峰, 有助于早期诊断 。
治疗要点
❖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 处理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是乙脑病人 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应注意进行康复训练和 治疗。
3 护理诊断与合作性问题
❖ 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乙醚、酸 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流行病学
项目
内容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病人和病畜是传染源,其中猪是本病最主要的传 染源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 播媒介
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尤其是2~6岁)儿童 发病率最高
流行季节 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集中于7、8、9三个月, 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有关
用药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
一般护理
项目
内容
病人应卧床休息,环境安静,光线柔和,
避免声音和强光刺激,室温控制在30℃以
休息与 活动
下。意识障碍者需专人看护,做好生活护 理及皮肤、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防 止压疮形成。有计划地集中安排各种检查、
治疗和护理操作,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以
免诱发惊厥或抽搐。
早期鼓励病人多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 饮食护 食,有吞咽困难或昏迷不能进食者给予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