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渗油藏聚合物驱井网优化研究
中低渗油藏弱凝胶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
8精细石油化于.进展第14卷第5期A D V A N C ES I N F I N E P E TR O C H EM I C A L S中低渗油藏弱凝胶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余晓玲,朱霞,杨付林,王进涛(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7_35断块聚合物驱中,针对Z145井存在的注入压力不上升,未形成有效流动阻力的问题,在聚合物中加入交联剂及其他添加剂,形成黏度更高的弱凝胶体系。
确定了有机铬弱凝胶体系最佳配方:聚丙烯酰胺K Y62210浓度为800—1200m g/L,C r(Ⅳ)交联剂浓度为200—400m g/L,稳定剂硫脲浓度为200m g/L,体系pH为7~8。
K Y62210浓度为l000m g/L时,成胶后黏度最高可达674.30m Pa s,油藏温度下热稳定100d后,黏度仍保持在300.00m Pa s以上。
并联岩心驱油实验表明,该有机铬弱凝胶体系对低渗岩心的提高采收率为13.2%。
[关键词]油藏弱凝胶有机铬交联剂提高采收率Z35断块位于真武油田的东翼,主要含油层段E:d:,平均渗透率0.225i xm2,属于中低渗透油藏。
地层水矿化度为18680m g/L,截止2009年9月,E:d:油井开井数41:3,水井开井数31:3。
采油井产油量10.3t/d,平均单井产油量2.6t/d,综合含水率94.6%,采出程度27.4%,已进入高含水期,Z35断块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较高,通过井网调整改善,开发效果的潜力不大,水驱效率低。
江苏油田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优选出清水配制的聚丙烯酰胺K Y62210,矿场注入方案为:注清水阶段、试注阶段、前置段塞阶段、主体段塞阶段及后续水驱阶段。
从对应油井看,Z149井注聚后含水率较注入前下降了2.0%~3.0%,日产油量略增加,其他对应油井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Z35—6井注入量低,注入压力高,可能在近井地带形成堵塞;Z145井注入压力没有上升的趋势;吸水剖面测试显示Z35井纵向上吸水不均。
中低渗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
中低渗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饶良玉;韩冬;吴向红;王强【摘要】以中低渗砂岩油藏S区块为例,为设计化学驱井网和提高其特高含水期油藏采收率,设计反五点和反十三点组合井网、小五点井网和斜列井网,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开展效果预测。
结果表明,斜列井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见效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能提高采收率12.96%;组合井网次之;小五点适应性较差。
认为试验区适宜井网为斜列井网。
%Take Block S, a mid-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for example, the paper designs well pattern of chemical flooding and enhances oil recovery factor at the stage of ultra-high water-cut.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history of well pattern, such three different well patterns as inverted 5-spot and inverted 13-spot combination well pattern, little 5-spot well pattern and tilted-line well pattern,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chemical floo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lted-line well pattern has strong feasibility for early result and long sustainable period and can enhance oil recovery of 12.96%; the combination well pattern is second to it; and little 5-spot well has less feasibility. Considering chemical injectors and facility investment, the optimized well pattern of the target area should be tilted-line well.【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中低渗砂岩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数值模拟;特高含水期【作者】饶良玉;韩冬;吴向红;王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4化学驱在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冯玉军-中低渗油藏化学驱用聚合物
Very low stability
15M
20M
25M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Molecular weight (10^6 Daltons)
Final viscosity
• The mechanical degradation is generated directly at the injection point • The chemical degradation happens a few hours after injection and polymer solution is then stable
14
现用聚合物面临的挑战(1):高温高盐油藏
三采目前常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由于其阴离子聚电解质特性,其在淡水中 具有很强的增粘能力。
Zaitoun et al, 1983
NaCl Ca2+, Mg2+
Viscosity loss upon increasing T
HPAM溶液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剧降低
Shear flow
(G. Chauveteau)
The faster the flow rate, the higher the extension rate
(Maeker, 1975; Seright, 1981, 1982; Martin, 1981, 1984)
M Gτ
& (
Low stability for high MW
• The stability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es is very low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变得愈发重要。
纳微米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探讨其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纳微米聚合物、低渗透油藏岩心、模拟油等。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降粘性及良好的耐温性能,是本次实验的关键材料。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并将其注入低渗透油藏岩心;(2)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观察并记录岩心内模拟油的流动情况;(3)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三、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1.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通过注入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能够显著降低模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
2. 渗流机理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吸附作用:纳微米聚合物能够吸附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岩心表面的吸附力,从而提高模拟油的流动性;(2)降粘作用:纳微米聚合物具有降低模拟油粘度的作用,使模拟油更容易流动;(3)改善润湿性: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改善岩心的润湿性,使模拟油更容易在岩心中扩散和流动。
四、讨论与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 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显著的驱油效果,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2. 纳微米聚合物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吸附作用、降粘作用和改善润湿性等方面;3. 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驱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建议与展望根据本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与展望:1. 在实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可考虑采用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以提高采收率;2. 进一步研究纳微米聚合物的性能及其与其他驱油技术的结合应用;3. 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为优化采收率提供更多理论依据;4. 继续探索和发展新型的驱油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石油开采需求。
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吕
删
f L 轶
:
力 梯度 与渗 透率 、 流体 视黏 度 的关 系式 为
田
生产时间『 月
图1 裂 缝 半 长 对 单 井产 量 的影 响
o- o 3・
㈩
从 图 l中可 以看 出 ,初始 产能 随裂 缝半 长 的增 大
式 中: G 为 地层 最 小 启 动 压 力 梯 度 , MP a ・ I T I ~ ; K。 为 地
根据 数值模 型 , K。 和 Ki 均取 5  ̄ 1 0 m , 取 2
mP a ・ s 。由式 ( 1 ) 求得 G 。 = 0 . 0 1 8 MP a ・ m- , 由式 ( 2 ) 求 得
=0. 0 3 2 MPa - 。
又会产 生较 强 的缝 间干扰 , 降低 各条 裂缝 的增 产 效果 。
量 的影 响 见 图 2 。
l 6 0
2 压 裂 水 平 井 产 能影 响 因 素
用常 规手 段开 发低 渗 、 特 低 渗油藏 。 产 能偏 低 。用
压裂 水平 井开 发 , 首 先需 要满 足一 定 的产 能 , 较 高 的单 井产 能是 压 裂水平 井井 网稳 产 的重要 保证 。在特 定储 层 条件下 。影 响 压裂 水平 井产 能 的裂缝 参数 主要 有 裂
而增 大 , 但 增大 的趋 势逐渐 变缓 。 为保 证压 裂水 平井 的 产 能要 求 。 实 际 裂缝 半 长 不 应 小 于 3 0 r n , 具 体 的裂 缝
半长 应根 据井 网优 化结 果确 定 。
2 . 2 裂 缝 间距
层 渗透率 , 1 0 m ; / x为 流体 黏度 , m P a ・ s 。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低渗透油藏的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采收率低、渗流性能差等。
为了提高采收率,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驱油技术和渗流机理。
其中,纳微米聚合物驱油技术因其独特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探讨了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二、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1.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所使用的纳微米聚合物由本实验室合成,并采用低渗透油藏的岩心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设备包括高压驱油装置、显微镜、粒度分析仪等。
2.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岩心样品在高压驱油装置中进行,分别对比了无聚合物和加入纳微米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在相同条件下,观察岩心样品的采收率、渗流速度等指标的变化。
同时,利用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对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的分布和渗流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纳微米聚合物后,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相同条件下,加入聚合物的岩心样品采收率提高了约20%。
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纳微米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分布均匀,有效改善了渗流性能。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聚合物分子能够更好地适应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采收率。
三、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发现纳微米聚合物驱油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较小的分子尺寸,能够更好地适应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结构,有效降低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阻力。
2. 聚合物分子带有电荷,与岩石表面发生静电作用,增强了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有利于油滴的附着和移动。
3. 聚合物分子在孔隙中形成网络结构,增大了孔隙间的流体交换速率和储集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四、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改善渗流性能。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显得愈发重要。
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采出率难等问题,传统开采方法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纳微米聚合物因其良好的增稠、减阻及提高采收率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驱油过程中。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探讨其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纳微米聚合物为XX公司生产的聚合物产品,主要成分包括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等。
实验用油为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原油。
2. 实验方法(1)驱油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低渗透油藏环境,将纳微米聚合物注入模拟油层,观察其驱油效果。
(2)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微观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注入纳微米聚合物后,原油采收率得到显著提高,且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采收率呈上升趋势。
此外,纳微米聚合物还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油水流动性。
2. 影响因素分析(1)聚合物浓度:聚合物浓度是影响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
适当提高聚合物浓度可提高其增稠、减阻作用,从而提高采收率。
但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成本增加,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对纳微米聚合物的性能及驱油效果有一定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纳微米聚合物能发挥最佳效果。
(3)油藏性质:低渗透油藏的岩石性质、孔隙结构等对纳微米聚合物的渗流过程及驱油效果有一定影响。
不同性质的油藏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四、渗流机理研究1. 微观模型实验通过微观模型实验,观察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过程。
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能够填充岩石孔隙,改善孔隙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能源开发需求不断增加,开发采收率和利用效率也成为现代油探工程追求的目标。
砂岩油藏是国内外重要的油气资源基础,其含油面积巨大,可见其重要性。
其开发利用技术是目前油探工程中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砂岩油藏的具体开发方式一直在进步。
驱油技术是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关键,用于提高采收率和减少污染。
聚合物驱油是砂岩油藏开发驱油技术中最新发展的方法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合物驱油用于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采收率,是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节约预算。
为了验证聚合物的驱油效果,必须进行实验性筛选,使用不同的条件来评估聚合物对油藏的驱油效果,以便确定最优的驱油方法,杜绝投资的浪费。
实验的实施应根据目标油藏的实际情况,按照试验条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
首先,根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点,从岩心取样,提取聚合物。
其次,常规装置分析岩心聚合物组成,确定素材结构特征。
接着,采用微孔膜技术将油藏岩石岩心处理后,进一步分析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快速流动特性。
最后,通过综合比较和优选,得出最佳聚合物驱油方案,从而提高采收率。
与常规驱油技术相比,聚合物驱油技术有着许多优势,能够在节约预算的同时提高采收率。
然而,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不能仅因其本身的特性而定,实验为必要,以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
这就要求有效的实验方法,即选择有利于油藏开发的驱油剂和技术。
明确评价实验方法,了解油藏反应机理,选择有效驱油方案,为驱油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因此,从油藏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研究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和评价实验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油藏开发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支出。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催化剂、固定空气、改性液体等技术,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加工,使其具备强效的驱油性能,有效地提高油藏开发采收率,并有效减少污染。
总之,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节约投资,减少污染。
《2024年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研究的热点。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物性差、采收率低等问题,一直是石油开采的难点之一。
为了提高采收率,各种驱油技术应运而生,其中纳微米聚合物驱油技术因其独特的性质和良好的应用效果,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材料主要包括纳微米聚合物、低渗透岩心、模拟油等。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优良的增粘、降阻和改善油水流动性能等特点,是本次实验的关键材料。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并进行性能测试;(2)以低渗透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3)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如聚合物浓度、流速等,观察驱油效果的变化;(4)利用高速摄像技术和渗流模拟软件,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岩心中的渗流机理。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纳微米聚合物溶液性能测试结果通过性能测试,发现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好的增粘和降阻性能,能够有效改善油水流动性能。
2. 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岩心中的驱油效果显著。
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和流速的降低,驱油效率逐渐提高。
此外,纳微米聚合物还能改善采出液的品质,降低含水率。
3. 渗流机理研究结果通过高速摄像技术和渗流模拟软件,观察到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岩心中的渗流过程。
聚合物分子在岩心孔隙中形成网状结构,增大了孔隙的有效尺寸,降低了流体流动的阻力。
同时,聚合物分子还能吸附在岩心表面,改善了油水的润湿性,从而提高了驱油效率。
四、讨论与结论本实验通过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证实了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和渗流机理。
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显著提高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和采出液品质,降低含水率。
其渗流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合物分子在岩心孔隙中形成网状结构,增大了孔隙的有效尺寸;二是聚合物分子吸附在岩心表面,改善了油水的润湿性;三是聚合物溶液具有较好的增粘和降阻性能,能够降低流体流动的阻力。
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①局部区域无油水井控制, 造成基础井网不完善
对河7 4 断块进行 进一 步描 述后 发现局 部砂 体厚度 较大 的油层 存在 无井控
②油 水井 井况 问题 及拔封 井 影响 , 导 致二 次井 网不 完善 河7 4 断块 因井 况 问题停 产油 井 1 口, 影 响 日油能 力 1 . 6 t / d, 影 响年 产能 力
4 8 0 t , 失 控地 质储 量 1 5 . 2×1 0 4 t ; 停注 水 井3 口, 影 响 日注 能力8 8 m3 / d , 失控 水
1油藏 概 况 河 7 4 断块位于 东营 凹陷 中央 隆起 带西段 , 现河庄 油 田的东北 部 , 主要 含油 层 系沙 二下 稳沙 兰段 , 本 次 方案仅 涉及 沙二 下稳层 系 , 含 油面 积2 . 4 k m2 , 地 质 储 量2 8 7 ×1 0 4 t , 标定 采收率 为2 1 %。 该 区构造 简单 , 为东 西和 南北 两条 断层 所夹 持 的反 向屋 脊式 断块 , 油藏 埋深 2 5 5 0 - 2 7 0 0 ) - g : , 平均孔 隙度 1 8 . 6 %, 平 均渗透 率
制 区。 计算 含 油面 积0 . 1 9 Ki n 2 , 有 效厚 度 1 2 m, 地 质储 量 2 3 . 4×1 0 4 t 。
而该断 块 因井况 和拔封 井影 响 , 造成 目前储 量和水 驱储 量控 制程 度低 , 分别 为 5 6 . 5 %和5 2 . 4 %, 因此 断块 具有 新钻 油 井 , 提 高 储量控 制 程度 的潜 力 图1 ) 。 同时, 该 断块 存在 无井控 制 区3 处, 失控 地质 储量 3 3 . 4×1 0 4 t , 具 有新 钻油
中低渗油藏化学驱方案优化与矿场对比评述
D : 1 .8 3 . s.6 4 0 62 1.50 6 OI 03 6 0 i n 17 —5 8 .0 2 0 . 1 s
文献标识码 : A
中低渗油藏化学驱方案优化与矿场对 比评述
饶 良玉 , 冬 , 向红 , 强 韩 吴 王
中国石 油勘探 开 发研究 院 , 京 海 淀 108 北 00 3
为聚合 物驱后 最具潜 力 的提高采 收率技 术之 一。
逐 渐 由强 碱 向弱碱 或 无碱 发 展 , 用 范 围 由高 渗砂 应 岩 向 中低 渗 砂岩 发展 。中低 渗油 藏地 质储 量在 中国 地 质 储 量 中 比重 逐 渐加 大 , 因此 , 展 中低 渗 油 藏 开
化学 复合 驱研 究显 得 必要且 重要 。
饶 良玉 , 冬 , 向红 , . 韩 吴 等 中低 渗油 藏化 学驱 方案 优化 与矿 场对 比评 述 [ . 南石 油大 学学 报 :自然科 学版 , 02 3 () 17 13 J西 ] 2 1 ,4 5 : 0— 1 .
R a in y , a n , u Xi n h n , t 1 Re e rh a d F e dCo p rs n Co me so e i a F o d n c n ro De in i i—o e m e o L a g u H n Do g W a g o g e . s a c n i l m a io m a m n Ch m c l l o i g S e a i sg M d lw P r - n
低渗透油藏水力压裂裂缝与井网组合优化研究
参数值
50 7.4 4.8 2.45 11.8 52 1.198 71.5
· 126 ·
石油天然气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8 年 8 月
图 2 油 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图 图 3 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图
序号 压力/ M Pa
1
0.89
2
2.5
3
4
4
7.4 *
5
排状交错井网为矩形井网的注水井排加密而来 ,
两者都是沿裂缝方向线性注水 , 注水井排 上不 存在采油井 , 既避免了油水井发生水窜 , 又加
强了井排上采油井的受效程度 , 大大改善 了注
水效果 。
因此 , 在单元井网和相同裂缝特征条件下 , 排状交错井网的效果最好 。 由图 5 可看出 , 开 采 50 年的单井日产量 , 排状交错井网优于矩形 井网 , 矩形井网优于菱形反九点井网 。
所选 的模型 井组 , 其形
状在平面上为一矩形 , 选取网格步长 dx =23.0m , dy =12.5m , 纵向上为合并的 1 个模拟小层 , 模型中 采用规则块中心网格 , 总的模拟网格节点数为 2025 个 (45 ×45 ×1), 对应的网格划分如图 1 所示 。 考
虑人工裂缝方向即最大主地应力方向为 NE75°, 为便于模拟过程中使裂缝主方向位于 X 方向 , 在建立
模拟区油藏地层及流体基本参数参数名称及单位符号参数值参数名称及单位符号参数值含油面积km96油藏温度50模拟计算地质储量104t5201饱和压力mpa74丰度104km25418脱气原油粘度mpa48单储系数104km21452地层原油粘度mpa245油层深度m1500原始地层压力mpa118平均渗透率103m226原始含油饱和度52均有效厚度m120原油体积系数1198孔隙度1301原始气油比m1715脱气原油密度gcm3084油气相对渗透率曲线图研究区油藏流体高压物性数据表序号压力mpa溶解油气比m1原油体积系数原油粘度mpa10892181093422534112433452311821474715124519751071512424561571512252867207151216298257151205303注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低渗透油藏因其特殊的储层特性,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使得传统的采油方法效果不佳。
近年来,纳微米聚合物驱油技术因其能够有效提高采收率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的实验过程和渗流机理进行研究。
二、实验方法与材料本实验选用低渗透油藏的岩心样本,利用纳微米聚合物作为驱油剂。
实验中,我们采用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如高压驱替系统、微观可视化实验装置等,进行一系列的驱油实验。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并记录了岩心样品的采出率、渗透率变化以及压力变化等数据。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一)纳微米聚合物溶液的制备根据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我们制备了不同浓度的纳微米聚合物溶液。
这些溶液的制备过程严格遵循了化学计量学的要求,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
(二)驱油实验在高压驱替系统中,我们将纳微米聚合物溶液注入岩心样本中,并观察其渗流过程。
通过调整注入速度和压力,我们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驱油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能够显著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
(三)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微观可视化实验装置,我们观察到了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在岩心样本中的渗流过程。
我们发现,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油相的流动性。
此外,聚合物分子还能够通过填充岩心内部的微小孔隙,提高储层的渗透率。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四、渗流机理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的渗流机理。
首先,纳微米聚合物分子能够吸附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这使得油相在渗流过程中更容易流动。
其次,聚合物分子在岩心内部的小孔隙中填充和扩散,增加了储层的渗透率。
此外,纳微米聚合物还能够与原油中的成分相互作用,降低原油的粘度,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国内外石油工业研究的热点。
低渗透油藏因其储层物性差、采收率低等问题,传统开采方法往往难以满足高效开发的需求。
近年来,纳微米聚合物驱油技术因其独特的增渗、携砂和驱油能力,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
本文将针对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渗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二、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1. 实验材料与设备本实验采用纳微米聚合物作为驱油剂,低渗透油藏岩心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设备包括高压驱油系统、岩心夹持器、压力传感器等。
2. 实验方法与步骤(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2)将岩心置于岩心夹持器中,连接高压驱油系统;(3)以一定流速注入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观察并记录压力变化;(4)分析岩心出口处采出液的性质及采收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发现,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在低渗透油藏中表现出良好的增渗和驱油效果。
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采收率逐渐提高。
同时,纳微米聚合物还具有较好的携砂能力,能够有效防止砂堵现象的发生。
三、渗流机理研究1. 纳微米聚合物对渗流的影响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主要通过改变渗流通道的物理性质来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分子在渗流过程中吸附在岩石表面或渗流通道内,形成一层润滑膜,降低油水通过的阻力。
此外,聚合物分子还能与原油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作用,降低原油的粘度,从而提高其流动性。
2. 渗流机理分析(1)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渗流网络,通过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使原油更容易从岩石表面脱离并进入渗流通道;(2)聚合物分子在渗流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携砂能力,能够有效防止砂堵现象的发生;(3)纳微米聚合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渗流通道的孔隙结构,扩大有效渗流面积,从而提高采收率。
四、结论通过对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的研究,我们发现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增渗和驱油效果。
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_汪萍
收稿日期:20100901;改回日期:20100925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43项目01课题“我国大油气区分布、富集规律与重点目标区的评价”(2008ZX05043-001)作者简介:汪萍(1985-),女,2008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气藏工程。
文章编号:1006-6535(2011)04-0073-04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汪萍,常毓文,唐玮,胡丹丹(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喇萨杏油田聚合物驱油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油藏逐年增多,在分析聚合物驱油区块现状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潜力的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挖潜思路。
以北一区断东中块典型区块为例,研究了层系、井网重构和顶部水平井挖潜的可行性,提出聚合物驱油后现场试验方案,预计方案实施后可提高采收率5个百分点。
关键词:聚合物驱油;提高采收率;优化研究;剩余油;喇萨杏油田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引言大庆油田经过“九五”攻关,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喇萨杏油田已经推广应用10a ,取得重大突破,动用石油地质储量已达5.7ˑ108t ,最终采收率为50% 55%[1-8],较水驱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
近年,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的区块逐年增多,截至2007年底已达14个,剩余石油地质储量为2.48ˑ108t ,目前这些区块综合含水多在98%左右,绝大多数生产井高含水关井。
从油层动用情况看,聚合物驱油后仍有25%左右的厚度动用程度较低,动用较差的未水淹层主要分布在厚油层顶部、层内物性较差部位及注采分流线位置。
由于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依靠原井网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有限,而且开采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对这部分储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1聚合物驱油后提高采收率挖潜思路1.1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根据主力油层水洗状况分析可知,主力油层聚合物驱油后剩余潜力主要包括2类:一是水洗层内的剩余油,二是未水洗层内的剩余油[9-13]。
中低渗高温油藏乳状液驱油体系的研究
2013年3月严兰等.中低渗高温油藏乳状液驱油体系的研究中低渗高温油藏乳状液驱油体系的研究严兰(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东营257015)[摘要]用H LB值及界面张力法筛选出驱油用乳状液所需的C H系列表面活性剂,并对其配制的乳状液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
结果表明,在110℃下,表面活性剂C H8/N X9模拟原油/纯5注入水配制的乳状液转相点含水率为55%,体系抗剪切稀释能力强;含水率为40%~80%时,乳状液体系随着时间变化呈“乳化一破乳一再乳化”动态平衡;物理模拟实验证明,乳状液驱对采收率的贡献大于活性水驱。
[关键词]乳状液高温油藏中低渗转相点采收率胜利油田自开展聚合物驱及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但随着化学驱规模扩大,适合三次采油的油藏资源越来越少。
据资料显示,胜利油田中低渗高温油藏资源丰富,储量巨大。
地层温度95~120℃,渗透率(50~100)X10一汕m2,油藏单元地质储量2.3X108t,占全油田储量的14.6%,且采出程度低,基本尚未动用。
对中低渗高温油藏来说,采用常规聚合物作为扩大波及的手段存在注入困难、黏度保留率低等问题,而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新型聚合物目前还尚未取得突破。
实验发现…,乳状液黏度较高(尤其W/O型),产生乳状液后流度比下降,可提高宏观和微观(相邻孔隙和岩心级)波及体积。
如果研制出在地层中易形成稳定的乳状液驱替体系,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油藏的驱油效率,并可代替(或部分代替)聚合物。
由于一些表面活性剂的耐温、耐矿化度性能好于聚合物,有可能解决高温低渗油藏的流度控制问题。
本研究对C H系列表面活性剂进行耐老化实验及H LB值计算,以此为依据筛选了乳状液所需表面活性剂,并对以此表面活性剂配制的油水乳状液体系进行了性能评价,考察其在中低渗油藏应用的可行性。
1实验1.1仪器与原料旋转滴界面张力仪,T EX A S一500,美国彪马公司;流变仪,Physi ca M C R300,A nt on Paar;烘箱,D H G一9140A型,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天平,LP620S,Sar t ofi us;螺口样品瓶,20m L,上海安谱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024年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范文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对石油资源的日益依赖,低渗透油藏的开采成为当前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这类油藏由于其孔隙小、渗透率低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开采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采收率。
近年来,纳微米聚合物因其良好的驱油性能和改善油藏渗流特性的能力,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深入探讨其渗流机理。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低渗透油藏岩心、纳微米聚合物、原油等。
其中,纳微米聚合物选用具有良好溶解性和驱油性能的聚合物。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设定不同浓度梯度;(2)将制备好的纳微米聚合物溶液注入低渗透油藏岩心;(3)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观察并记录驱油效果;(4)对岩心进行微观结构分析,观察纳微米聚合物在岩心中的分布及作用机理;(5)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对渗流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驱油效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随着纳微米聚合物浓度的增加,驱油效率逐渐提高。
在适当的浓度下,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显著改善油藏的渗流特性,提高采收率。
2. 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对岩心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发现纳微米聚合物能够进入低渗透油藏中的微小孔隙,改变孔隙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此外,纳微米聚合物在岩心中的分布能够形成一种网络结构,增强岩石的渗透性。
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物理化学机制包括吸附、扩散、润湿性改变等。
四、数学模型与数值模拟为了进一步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机理,我们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渗流过程,我们发现纳微米聚合物的加入能够显著改善油藏的渗流特性,提高采收率。
这一结论与我们的实验结果相一致。
五、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深入探讨了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和渗流机理。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低渗透油藏已成为我国石油领域的主战场,截至2008年底,全国累计探明低渗透石油地质储量141亿吨,占到我国石油总地质储量的49.2%,近几年新增加的石油储量中低渗透所占比例平均达到70%以上。
2008年,低渗透原油产量0.71
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6%。
目前,大庆油田早期开发的低渗透油藏已逐步进入高含水期,采油速度低,开采难度大,对油田生产、能耗形成巨大压力,而成熟的聚合物技术对于低渗透油田来说,注入成本高。
为此,开展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探索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一是针对龙虎泡油田油层物性,初步筛选出四种纳微米聚合物样品,采用粒度仪、电镜和显微镜等表征手段,根据四种纳微米聚合物样品的粒径变化、形态变化和膨胀尺寸情况,优选出适合该油田的调驱剂。
二是应用模拟污水配制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开展室内封堵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可顺利注入,膨胀后封堵高渗透层,在一定压力下发生突破实现逐级调驱。
驱替实验表明,纳微米聚合物能有效动用低渗透层的原油,采收率可提高17%以上,渗透率级差越大,采收率提高越明显。
三是根据纳微米聚合物驱油渗流特点,建立了三维三相三组分纳微米聚合物调驱数学模型,考虑了对流扩散和调驱渗流特性,采用隐压、显饱、隐浓的差分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
对大庆龙虎泡油田纳微米聚合物驱油矿场试验区进行了水驱和纳微米聚合物调驱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注入参数,实施后达到了增油降水和提高采收率的目的,与数值模拟预测指标基本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低渗油藏聚合物驱井网优化研究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孤东二区北ng53层系开展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针对单元油藏动、静态特点,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分别设计了三套井网调整方案,优化最佳井网模式,并进行单元水驱和聚合物驱指标预测。
【关键词】中低渗油藏井网数值模拟提高采收率
胜利油田中低渗油藏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储量集中,目前主要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采收率不高,具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在化学驱面临油藏条件越来越苛刻的形势下,开展中低渗油藏化学驱研究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井网部署是否合理是中低渗油藏开发成败的关键[1-2],本文以孤东二区北部ng53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单元最佳聚合物驱井网调整方案进行了优化
研究。
1 油藏概况
研究单元位于孤东二区北部斜坡区,由go69-70主断层及次级断层夹持,整体构造平缓,地层由西向东抬升,构造相对比较简单。
单元含油面积0.7km2,有效厚度3.5m,地质储量49×104t。
单元渗透率较低,平均渗透率为544×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33.5%。
2 开采现状
研究单元于1987年4月投入开发,1989年3月开始注水开发,目前处于特高含水期。
油井6口,日产液水平129t/d,日产油水平5.3t/d,综合含水95.9%,动液面339m,累产油13.2×104t,采出
程度26.9%。
水井4口,开井2口,日注水量201m3/d,注入压力11.3mpa。
3 存在问题
对单元生产、注入动态进行分析,单元存在以下问题:(1)试验区内油井产液不均衡,动态非均质性突出;(2)日注量严重不均衡,平面上注入不均匀;(3)井网不完善,试验区内现井网存在油井聚集及无井控制现象,井网完善程度较低,因此我们需要对井网进行优化调整。
4 剩余油分布特征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单元平面和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平面上,剩余油普遍分布,平均剩余油饱和度46%,平面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在选区边缘、油井井间和井网控制差的地方;纵向上,将53
层细分为5个模拟层,对比各模拟层剩余油饱和度,得知油层内部动用不均衡,底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层顶部。
5 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1)确定井网调整原则:第一、充分利用老井,减少投资;第二、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程度;第三、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部署井网。
(2)井网调整方案设计:根据以上井网调整原则,设计了三套井网调整方案。
方案一:完善井网;在现井网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完善后油井总数8口,其中新油井3口,归位油井1口;水井总数6口,其中
转注井2口。
方案二:垂直构造线井网;设计近似垂直构造线的排状井网,在老油井控制不到、油层发育相对好的位置设计3口新油井,3口老油井层系归位;井网控制差部位设计1口新水井,两口油井转注。
方案设计油井总数10口,水井总数7口。
方案三:平行构造线井网;设计近似平行于构造线的排状井网,在老油井控制不到、油层发育相对好的位置设计4口新油井,1口老油井层系归位;井网控制差部位设计2口油井转注。
方案设计油井总数10口,水井总数7口。
(3)井网调整方案优化:第一、水驱指标预测(表1):
对比三套井网方案,方案一井距170-300m,平均210m,方案二井距150-260m,平均200m,而方案三井距150-240m,平均190m,其中方案三井网的平面分布相对比较均衡。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预测三套井网的水驱含水与采出程度,可以看出,方案三(平行构造线井网)含水上升最慢,15年后水驱采出程度最高,达到30.8%,可提高采收率1.2%。
第二、聚合物驱指标预测:在水驱指标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聚合物驱指标预测,通过不同井网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三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可提高4.2%,因此我们推荐平行构造线的排状井网为最佳井网调整方案。
4 结论
针对研究单元渗透率偏低、井网不规则、分布不均衡、平面差异大等特点,设计了三种井网形式,利用数模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平行构造线、注采井距差异小的井网形式最佳,井网调整水驱提高采收率1.2%,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4.2%。
该套井网密度略大,单井注入强度较温和,流线分布均匀,波及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李松泉,唐曾雄.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j].石油学报,1998,19(3):52-55.
[2]毕研斌,邢洪斌.低渗透油田合理注采井网系统探讨[j].低渗透油气田,1997,2(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