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

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形而上学遗痕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至今仍是单面的。

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接受后期海德格尔的馈赠,绝少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反思的缺位使接受者不能恰当地接受所接受之物,因此,任何前反思性的接受都意味着风险。

如果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存在某种欠缺,那么,对它的非反思性接受所蕴含的风险就会具体化为危险。

对于后期海德格尔艺术思想可能存在的局限,法国学者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曾做过如下暗示:“在其诗学中,海德格尔将思想引入了另外一个地方,那却不见得是思想原定要去的地方,不见得是摆脱了形而上学阴影的存在之地,它仅仅是隐喻之地。

”在这段小心翼翼的评论中,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指出了两个可能性:(1)海德格尔并未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2)他没有抵达思想应该抵达的地方。

根据近年来对海德格尔后期艺术思想的解读,我认为马克·弗罗芒一默里斯所言不虚:后期海德格尔的确没有完全克服形而上学的致思惯性,由此而生成的是其艺术理论的内在悖论和局限。

后期海德格尔艺术思想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而是其致思理路发生根本转折的产物。

这个转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从以人(此在)为中心的生存论艺术观转向存在论艺术观时期;(2)从存在论艺术观转向大道论艺术观时期。

在第一个阶段,海德格尔虽然屡次批评传统形而上学固执于存在者(das seiende,the beings)而遗忘了存在(Sein,Being),但并未明确提出超越形而上学本身。

相反,他将对存在之思理解为一种形而上学冲动:“‘形而上学’这个名称的前缀‘超’(meta)则表示:越过和超出某物,在这里就是,越过存在者?何往?答曰:向存在。

”到了1947年,他对形而上学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确表示:“未来的思想将不再是哲学了,因为未来的思想比形而上学思得更原始些,而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说得就是哲学。

”与此相应,他开始以大道论艺术观代替存在论艺术观,以走出形而上学的思想疆域。

关于海德格尔后期真理与非真理的本质追问

关于海德格尔后期真理与非真理的本质追问

关于海德格尔后期真理与非真理的本质追问《论真理的本质》作为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完成的一篇重要讲稿,其对于海德格尔前期与后期关于真理思想的阐释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真理的本质归为归为自由这一说法,也与《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真理引回到对于展开状态与揭示之真的说法略显不同。

而从对真理的本质到对非真理的本质的进一步追问,则意味着海德格尔欲从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追问,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问题向着自行遮蔽之澄明的“存有之真理”的转变。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于正确性的真理的回行,乃是经由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以及在对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工作本身所构成的基础存在论的视域下,将正确性之真理归本于具有此在揭示方式的存在状态。

并切在第44节中,海德格尔就第一部第一篇中真理现象的生存论——存在论阐释得出两个命题:“1.在最源始的意义上,真理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而此在的展开状态中包含有世内存在者的揭示状态。

2.此在源始的在真理和不真中。

”从以上两个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就真理而言,在存在论生存论的解说下其“最”源始意义上只能抵达“展开状态”并且当达到某一筹划下展开状态也尚足以为存在论上的定理所奠基了。

其次,就第二个命题而言,真与不不真乃是基于此在向来作为被抛的筹划的存在建构,因而此在之于其他诸般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有着命定的超越性。

而在《论真理的本质》这篇作为1930年写成的演讲稿中,海德格尔将“正确性的真理”与“自由”相勾连,并给出命题“真理的本质是自由”。

与《存在与时间》中的揭示之真略显不同的是,自由的本质在这里作为“让—存在”意味着“并非作为否定性的,以存在者为定向的作用。

而是作为对存有的存在的尊重和照管。

”一、从“揭示”到“自由”——让作为无蔽本性的可解蔽性的运作始终保持在近处通常来说我们是如何理解自由?相信每个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由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那个个子矮小,面容和善在监狱里服刑了50年后,最终得以“重获自由”的小老头。

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摘要海德格尔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以现世“贫乏的时代”为切入点。

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和人与世界的分离乃至对立的反思,他发出了“拯救地球”的呼吁。

为了这一拯救,他认为,语言本质上具有“聚集”之意,因而,通过改变传统语言观,使人与其他万物共居于世界的一元中,通过纠正人对其他万物的“主宰”关系,给人以新的生存方式。

然而,海氏后期的这些思想是与他前期对此在的本体论思考有着内在的渊源关系,由此也可见得他思想的整体性和思维过程的连续性。

关键词海德格尔“框架” 语言聚集此在***语言问题是把握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关键,然而,海氏后期对语言问题的思考,是基于存在本体论基础之上,而与现实性问题相联系的。

这种联系表现在,在海氏看来,现世中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欧洲传统理性主义思维有着直接的联系,与人们对技术的本质缺乏深入反思和追问有着实质的联系,同时与传统语言观对语言的误解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在海氏对现实性问题的思索和对语言的新视野和新阐述中,不仅体现他作为一位哲学大师对人类历史命运的热切关注,而且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西方现代哲学思维所发生的历史性转向。

一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海氏似乎走出了他纯理性思维的王国,而将其思考的重点转向有关人类现实性的问题。

当今时代的技术特性是他首先关注的焦点,然而,海氏一反人们贯常的思维方式,把现今人类引以自豪并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科学技术时代称为“贫乏的时代”,这是为何呢?海氏认为,时代的贫乏的原因正在于科学技术本身。

至于技术,他认为,在古希腊时期,它曾作为一种技艺和艺术,是一种认识方式,是一种让显露的方式,使“存在物从遮蔽中而特地进入其显象的显露中去”因此就词源上说,“techne(技术),从来不指制作活动。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第57页)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作用,由于人们对它的偏执误解和滥用,海氏认为,它在本质上成为一种“框架”(Ge-stell),也就是说,技术成为框架似的完全束缚着人,束缚着人的视野,使人只知道从事技术的制造与生产。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浅析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海德格尔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考。

其中,他的“沉沦”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了人类生存的本质、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存在意义等问题。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进行浅析,并以5个例子来阐释这个思想。

一、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技术所主导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被仪器、机械和科技所控制,人的存在变得肤浅和空洞。

人们的生命本质被掩盖,无论是死亡还是存在的本身都变得失去了内涵。

而这种掩盖背后的原因在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忘却,对自身的存在没有真正的探究和体验。

人们固守表象,对生命的内在意义毫无感知,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

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对人类存在的剖析和对世界的重新认识。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内心的反思来寻找自我,并在自我中彻底地认识自己。

人们需要跳出表象和成见,走向自我的内在深处,找到自我的根源和存在的真正内涵。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更加真实、纯粹地生活和存在,才能逐渐解决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二、例子一:自我变得模糊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是,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需求被忽略了,人的自我被掩盖了。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大量的物资和精神上的满足,但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培养。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得模糊,人们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变得毫无目的、容易放纵。

比如,很多人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不惜隐私暴露,并且不断迎合他人,使自己的价值和个性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这种表面的虚荣和空洞背后,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渴望和缺失的恐惧。

三、例子二:技术控制了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下,技术正越来越多地控制着人类的生活。

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手段,而这种科技手段却又使人们能力越来越退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渐变成了从科技中获取快感,而不是真正体验生命的内在意义。

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主题_以晚期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为例

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主题_以晚期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为例

*作者简介:王俊,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师,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论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的主题———以晚期海德格尔诗意的思想为例□王俊摘要:基于西方历史的划分,西方哲学美学主题的发展经历了理性、存在及语言的维度。

在现代存在的维度中,哲学美学思想的主题是沉思、思索与接受,这在晚期海德格尔即诗意的思想。

对海德格尔而言,诗意的思想即经验存在、经验语言的思想。

在诗意的思想中,存在与语言具体化为作为纯粹语言的诗意语言;作为诗意语言道说的两种方式的诗与思想,接受的是诗意语言的规定,即它们是对于诗意语言的倾听,然后互相对话。

关键词:哲学美学海德格尔诗意思想中图分类号:B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11)03-047-04一关于哲学美学,学界的共识是,它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

这里的西方首先指出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美国。

由此,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

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哲学美学也是如此。

如果将西方的历史划分为这五个阶段的话,那么其哲学主题发展的总体路径便是从理性到存在再到语言,即古希腊(自苏格拉底)、中世纪、近代是理性,现代是存在,后现代是语言问题。

与哲学相关,西方美学主题的发展经过了准美学期即古希腊的诗学,以及中世纪在上帝、世界、灵魂的维度中对美的探讨;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是在近代由德国哲学家及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它是感性学,但正如感性要被理性所规定,美学也是主体性哲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诸大家的体系中,美学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理论环节和结构要素”[1],而且“由正(康德美学)到反(席勒—费希特—谢林的美学),在黑格尔的美学中达到了合。

德国古典美学作为一个充满辩证法的哲学美学就最终完成了,它是对古希腊以来各种美学思潮,特别是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美学思潮的最终合流,美学在黑格尔这里就具有了西方美学史上前马克思主义阶段的最完备的理论形态”[2];但在现代,随着哲学的死亡,美学和诗学也成为了反美学和反诗学;在后现代,美学的核心是语言或文本的问题。

论海德格尔诗学的后期转向及其意义

论海德格尔诗学的后期转向及其意义

作者简 介 :吴 时红 ( 90一) 18 ,男 ,湖北省咸宁市人 ,中南 民族大 学文学 院文艺学 专业 硕士研 究生 ,主要 从事 比较 涛学研
究。
维普资讯






第l 6卷
“ 此侄 ” 人 手 ,展 开对 “ 在” 存 的重新 研 究 时 ,他 是
启迪。
关键词 :海德格 尔诗 学;后期转向; 真理 ;诗意的栖居
中图分 类号 :I0 . 199 文献标 识码 :A
海德格尔 的诗学 ,是 1 世 纪以来 ,最让人无 8 法绕过的一个“ 巨大 的隐喻” 。他 的诗学精神对西 方现代人乃至东方学人 的思想都产生 了久远 的影 响,它不仅激 发着赞同者 的再思考 ,也激发着怀疑 者的批判。但 无论是赞同还是怀疑 ,我们都必须面 对它,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道界限 ,人们可以由此 前行 ,也可以由此后退 ,但必须从此开始… 。
此在 ( ae ) D si 之存在本质的持续深度思考 ,才使海 n 德格尔诗学精神与哲学思想在后期达到了一个空前 的高度。 到此 ,我们不禁要问 ,在海德格尔诗学转 向之
在状态、时间维度作了界定之后 ,还对其两者之问 的关 系做 出 了合理 的梳 理 。最后 ,海 德格 尔 还 界定 了作为存在者的此在在存在中的绝对优先地位—— “ 人在有思维、有意识 、有情感之 前 ,已经存在 于 世 ,已 经被抛 人这 个世 界 ,属于这 个 世 界 ” 时。 儿 可是 ,当海德格尔在对作为存在者的此在进行 存在论解释 学维度 的阐释 时,当海 德格尔 试 图从
因此 ,为 了达 到探求 存 在 的本 质 和意义—— “ 存在之真” 目的 ,海德格尔在《 之 存在与时问》 , 中

论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论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

论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摘要沉沦思想是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海德格尔的沉沦思想进行一番分析。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把人的生活状态分为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的沉沦状态,他从人的在世生存结构出发,对沉沦的本质、原因以及摆脱沉沦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身处沉沦状态下的人不是作为他自身而是作为常人存在于世的,沉沦的本质是对个人自由和责任的逃避,无所不在的常人卸除了个人所负担的选择,常人为个人安排好一切,此在的“存在先于本质”和“向来我属性”这两个特征是沉沦的可能性条件,现代人类精神世界所面临的无家可归状态是沉沦的外部原因,个人对归属感的追求以及对责任的逃避是造成沉沦的心理因素。

海德格尔提出了“先行到死中”和“良知的呼唤”这两个方法来摆脱沉沦状态,恢复本真的存在状态。

个人要摆脱沉沦状态,归根结底需要个人自我的决断,海德格尔并没有提出任何普世性的道德法则。

关键词海德格尔沉沦死亡本真性On Heidegger’s thought of fallingABSTRACT Heidegger's thought of fall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whole philosophical thought.My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it.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ilosophers in20th century,Heidegger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modern man's living plight.He divides human's living modes into the states of authenticity and inauthenticity.Heidegger starts from the human's living structure in the world,and carrys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ature and reasons of falling,as well as ways to get rid of falling.A person who is in the state of falling exists in the world not as his own but as the They.The essence of falling is escaping personal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The They who exists in everywhere dismounts individual affordable choice.The They has arranged everything for individuals.Dasein has two characteristics.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Dasein's existence precedes its essence.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Being which is an issue for Dasein in its very Being is always mine.These two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nditions which make falling possible.The homeless state which threatens modern men's spiritual world is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falling.Seeking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escaping of responsibility ar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falling.Heidegger proposes two ways to get rid of the state of falling: being-towards-death and the call of conscience.Both ways can help Dasein regain the state of authenticity.In the final analysis,if one is to getrid of falling,he must have the resoluteness.Heidegger does not put forward any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KEYWORDS Heidegger Falling Death Authenticity目录引言 (8)1沉沦之含义简析 (9)1.1道德意义上的沉沦 (10)1.2宗教意义上的沉沦 (11)1.3海德格尔对沉沦的界定 (12)1.3.1海德格尔对沉沦的定义 (12)1.3.2常人 (13)1.3.3闲言、好奇与两可 (14)2沉沦的原因 (15)2.1沉沦的可能性条件 (15)2.1.1向来我属性 (15)2.1.2存在先于本质 (16)2.1.3现代人的自由历程 (17)2.2沉沦的外在原因 (20)2.3沉沦的心理原因 (21)2.3.1归属感 (22)2.3.2责任感 (24)3沉沦的救赎 (26)3.1先行到死中去 (26)3.1.1死亡的含义 (26)3.1.2死亡的意义 (27)3.2良知 (30)3.2.1良知的含义 (30)3.2.2良知的意义 (30)结论重新思考个人本真性 (32)参考文献: (36)致谢 (38)引言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是被把握在它的思想中的时代。

现象学的匿名性与自身遮蔽———海德格尔的后期现象学研究

现象学的匿名性与自身遮蔽———海德格尔的后期现象学研究

现象学的匿名性与自身遮蔽———海德格尔的后期现象学研究尹兆坤【摘要】如何评价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直是学界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从现象学中匿名现象的研究出发,以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之本现这一匿名现象为例展开。

在作为匿名现象的存在之本现中,自身遮蔽起了重要作用。

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三重遮蔽以及作为其来源的相应的作为结构,其中自身遮蔽这一因素成为现象学的现象的必要部分,也导致以自身显示为特征的现象学被放弃。

不过由于在存在之本现处,自身遮蔽与自身显示的双重性在起作用,因而尽管海德格尔不再使用现象学一词,但现象学依然起作用。

可见,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乃是匿名的现象学。

【关键词】匿名性;自身遮蔽;现象学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1-0114-06作者简介:尹兆坤,山东邹平人,哲学博士,(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象性与主体性”(2016C002);中央高校基金(16SZYB15)20世纪30年代之前,海德格尔的著作与讲课稿大多冠以现象学之名,尽管这里的现象学已经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很大差异。

而在30年代之后,海德格尔却是鲜有提及现象学之名,虽然他在某些地方声称其思想是现象学,因而现象学的匿名性(Anonymit t)成为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过如何理解现象学的匿名性,或更确切地说,如何定位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比如OttoP ggeler、vonHerrmann、Figal、OliverCosmus等海德格尔研究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并通过考察现象学的匿名性现象与自身遮蔽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一、海德格尔后期现象学匿名性的争议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是否还是现象学,这本身就是非常有争议的。

OttoP ggeler认为海德格尔后期完全放弃了现象学,也就没有现象学的匿名性问题(因为如果谈论海德格尔后期现象学的匿名性就承认了它是现象学的),不过这无法说明海德格尔在后期仍声称自己的哲学是现象学这一事实。

张柯.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疏论

张柯.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疏论

语言的本质)))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疏论张 柯(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海德格尔对语言本质的探讨始终是在/语言与存在相互归属0这一洞察的指引下发生的。

对语言之本质的考察首先需要清理出一条通向语言自身的道路,然后在这条道路上追问语言之本质。

在语言本质之揭示中,本质被转换为同一与差异之根据,如此,语言之本质即是本质之语言,存在与语言在本有之真理中相互共属。

关键词:存在;语言的本质;同一与差异;本有中图分类号:B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961(2008)02-0012-06The E ssence of Language)))The Research o fH eidegger s 'Thought of Language o f the Later StageZ HANG Ke (D epart m ent of Ph ilosophy ,N an ji n g Un i v ersity ,N an jing 210093,Ch i n a .)Abst ract :Fro m the beg i n n i n g to the end ,H eidegger m ade his exploration o f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i n the d-i rection o f the i n si g ht of "be i n g and language belong to each o t h er".The w ay leadi n g to language itse lfm ust beopened before the questi o n of t h e essence of language be i n g started .On l y after the w ay is cleared ,can w e find out its essence .Through the clarification o f the essence o f language ,t h e essence w ou l d be transfor m ed i n to the grounds for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The essence language is j u st the language of essence .So ,being and lan -guage be l o ng to each other i n the tr u t h of appropriation (E reign is).K ey w ords :being ;the essence o f languag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E reign is (appropriation).收稿日期:2008-02-28作者简介:张柯(1977-),男,河南西平人,南京大学在读博士,贵州大学哲学系讲师。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海德格尔在他的晚期思想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四重奏"思想,即:人—地—上帝—天。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形成了自然界的重要一部分,而上帝和神是它的指导者。

地是万物的
初始基点,上帝管理着宇宙之外的层面,而且地界和神界都是有联系的,他们之间具有一
定的互动性。

地界和神界之间的联系取决于人类。

人类不仅是地界和神界之间媒介,而且是它们之间关
系的维持者,他们要通过自行调整来促进地界和神界之间的联系,使得这两个世界能够无缝的对接。

在这里,海德格尔赋予了人类一种极其伟大的使命,使其能够连接及调节这两个世界。

海德格尔的“四重奏”思想,也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更新观念,它极力反抗封建的看法,认为
上帝和天空是宇宙中更高层面的存在,而人则是宇宙中更低一级的部分。

此外,海德格尔对人与神之间的联系也提出自己的理解。

他介绍道,人与上帝和神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在他看来,它们不能仅仅被认为是外在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深远的历史关系,使人、地、上帝和天可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的“四重奏”思想对于当今的人们而言,具有重要的哲学指导意义。


不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而且强调了人类和上帝与神之间的本质关系,使我们能够
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存在,关注自然和社会,坚持和平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3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3

2021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关系考察范文 海德格尔是最着名的欧洲大陆哲学家之一,他开创性地把技术问题引入了哲学所应关注的核心,是当代技术哲学的奠基者.他以存在论为基础追问和反思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前后期技术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本文将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基本观点、思想取向和根本立场等方面考察海德格尔前后期技术思想的内在关系。

一、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技术思想 海德格尔前期的技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存在与时间》中。

此时,技术虽然还没有成为他的一项研究主题,但是他已经从此在的生存出发,思考技术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用具的思考上。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要与世界内的用具打交道,用具从属于用具整体。

海德格尔分析说:“属于用具的存在的一向总是一个用具整体。

只有在这个用具整体中那件用具才能够是它所是的东西。

” 在本质上,用具是“为了作……的东西”.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其他东西的指引。

用具能指引出整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主体世界).用具具有上手性。

上手性是用具在人的操劳中称手的存在状态。

关于上手性或上手状态,海德格尔有一个着名的例子--锤子。

人们用锤子钉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锤子的关注越来越少,用的越来越起劲,锤子表现出特有的称手。

锤子的这种存在状态就是上手状态,即上手性。

只对用具做理论上的观察,无论这种目光多么敏锐,都不能揭示用具的上手性。

用具还有另一个基本性质,即合用性。

用具对于做某事是合用的,它通过合用性,让自身的“何所用”展现出来。

海德格尔在后期从技术的流行观念出发,追问技术,揭示了技术的本质与危机,并指出了技术的拯救之路。

流行于世的技术观念有两种:一种是工具论的,一种是人类学的。

工具论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合目的的手段;人类学的技术规定认为,技术是人的行为。

海德格尔认为,设定目的,创造和利用合目的的手段,就是人的行为,因此这两种流行的技术观念是一体的.技术工具论规定的根据是四因说。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

2004年第1期黑龙江社会科学N01,2004 1量苎竺塑!些塑!!些墅塑墅竺型:竺:竺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章率、人四重奏思想探究李卓(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海德格尔在思想转折后提出的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人类存在的重新审视,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正是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过程中,他逐渐孕育出了世界的四重结构这一思想,井用以揭示技术时代对存在的遮蔽。

克服技术本性对人的束缚和支配,使人从技术世界中逃避存在、背离存在的主体蜕变为存在的守护者.栖居于由天地神人构成的四重世界中。

关键词:技术;框架:天地神人;四重结构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937(2004)叭一O昭4一03技术时代的状况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即在现代技术中隐藏着的力量决定了人与存在着的东西的关系,现存的东西都被现代技术的本质的统治打上了烙印,存在处于遮蔽之中。

技术如同框架完全束缚着人,束缚着人的视野,使人只知道从事技术的制造与生产。

这种原本人类认识世界的去蔽方式,现在反而使人受其制约与束缚,成为遮蔽的主要表现。

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对大地怀着崇敬的心情,把天地万物看成神的创造物,还不会大规模、毁灭性地去干涉和利用自然,因为在那时技术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发挥着它的魔力,人们还保存着对天地、诸神质朴的崇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诗性的栖居还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随着技术野性的膨胀,人们的这一良知逐渐在技术的框架中被泯灭。

在现代技术中,在迄今一切对事物和自然构造来说极为重要的自然主义的、神圣的、艺术的方式,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事物惟一的从技术交往中被构造,以至于存在者的存在只能显示为千篇一律的功能性材料,显示为可统治的、可耗尽的功能性材料。

所有存在者的存在方式都被单向度的强行限制在技术的框架中,致使存在在技术时代被彻底地遮蔽了,整个时代陷入了存在的空场之中。

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

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

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摘要:本文以海德格尔晚期著作为文本,解读了海氏晚期美学思想的内容,指出他的美学兼具的人生观本体论、诗化特性、浓重的非理性主义等特点。

关键词:海德格尔美学内容特点启示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主要以《通向语言的途中》、《路标》、《面向思的事情》、《演讲与论文集》等为代表。

海德格尔晚期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海德格尔的晚期美学思想的内容㈠艺术语言与技术语言的区分及其意义。

海德格尔在其整个哲学背景与美学思想上,进一步对艺术语言与技术语言作出了区分,并阐发了这种区分所蕴涵的意义。

他说:‚如果全部艺术在本质上是诗意的,那么,建筑、绘画、雕刻和音乐艺术,必须回归于这种诗意‛。

艺术的本质是诗。

他甚至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

在他看来,诗意的东西贯穿在一切艺术之中。

艺术的语言即诗的语言显示出语言之为语言的特质,并使语言成为语言,使存在居于原创性的语言之中。

与艺术有别,技术是另一种去蔽方式,去蔽贯通并统治着现代技术。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居于座架(Oestel1)之中,而座架是摆臵的聚集,它使人以订造方式把现实事物作为持存物而去蔽。

在他看来,去蔽之命运自身以座架方式运作,命运成为最高的危险。

座架在人与其自身和一切存在者的关系上危害着人。

在技术时代,不允许事物作为事物,而是把事物变成加工和统治的客体,以便为了人类无限增长的欲望和绝对的需要而开掘和耗尽这些事物。

这样,对每一事物来说只有一个尺度由以产生的准绳,即技术需要。

‚对新时代的人来说,只有通过这种‘垄断尺度’,只有通过技术工作人员的这种达到完成的主体论,才能征服和统治世界,支配和统治全体的存在者 (第83页)。

技术上的专制势必使技术语言流行并被广泛接受。

海撼格尔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而没有任何一个现代思想家如海德格尔深刻意识到这种技术语言或信息语言对于人的控制,以及人在这种控制下所遭受的厄运‛ (第l1页)。

海德格尔强调语言是存在的居所,反对把语言仅仅看做一种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

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研究

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研究

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研究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思想更是成为了解深入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理论价值,并结合实例加以阐释,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基本概念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语言是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早期论著中,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具有塑造现实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基石之一。

但在晚期,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发生了转变,他将语言视为存在的表现形式,而非存在的基础。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指言说的“言”,它需要存在的主体,也即Dasein的存在方式。

在这个意义下,语言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存在的表现,是人类存在的表达方式。

因此,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思想强调的是存在与语言的关系问题。

他认为,存在是语言可以存在的前提,同时,语言也是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观点既强调了存在在语言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语言对存在具有的阐释性和解释性,进一步得以拓展语言的哲学价值。

二、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理论内涵1.语言包含着存在的种种可能性海德格尔强调,语言不是界限和规范,而是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存在。

语言对存在的阐释是一种暂时的和局部的表述,是存在的表达场所和方式。

因此,语言里面蕴含着存在更加丰富的可能性,语言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不断地推进了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和了解,也是在不断地扩大着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境域。

例如,在桥梁论中,海德格尔认为,桥梁作为一种建筑物,不仅是为了连接彼此隔绝的两地,而且是为了在实践中扩大人类认知的存在场所。

桥梁的存在性代表了语言表达的玄学性——它无法被直接定义、分类与规定,并且是实践中被开放性扩展的,可以拥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2.语言是存在解释本身语言不仅代表生活和存在的方式,也是对存在本身进行解释和定位的工具。

海德格尔在《语言》一书中强调,语言是一种“解释性存在”,存在解释本身的表达。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后期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2010-05摘要语言哲学是海德格尔整个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前期海德格尔那里,他是从“此在”出发来研究语言的,语言的基础是作为“此在”生存论建构的话语。

这样一条“人→语言”探讨语言的道路在后期海德格尔看来有滑向其所批判的主体性哲学的危险。

因此,后期海德格尔思考语言的道路发生了转向,从前期的“人→语言”转变为后期“语言→人”。

海德格尔前后期运思道路的转变并不是一种突变,而是其坚持批判形而上学和自我批判的必然结果。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主要是批判传统的对象性和工具性语言观。

他认为传统语言观更深层次的基础是主体性形而上学,即是把语言看成是人的话语活动及其产物。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恰恰遮蔽了语言的本质,因为从人的说及其说出的东西出发来研究语言之本质的传统语言观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人的说如何可能、人的说建基于何处。

因此,海德格尔后期语言哲学是给人言寻找一个根基。

通过对前柏拉图时期三位思想家著作残篇以及对荷尔德林、里尔克以及特拉克尔诗歌的倾听和解读,海德格尔得出了本质的语言就是大道之道说这一结论。

语言即是道说,即是大道之成道。

本源的语言开辟道路并给出澄明之境。

语言让物物化、让世界世界化,然而其本身却隐而不显,显与隐是语言的运作机制。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语言观只看到了语言显的一面,遗忘了语言隐的一面。

语言开辟道路和给出澄明之境,天、地、神、人在这里成其所是地存在,语言通过让它们成其所是而显现自身,又通过进入它们之中而成其本质。

人作为四方一体中的一方,行进在语言给出的道路之上并成其所是地入于澄明之境之中与其它三方相互关涉,也就是说,语言使人成为人。

这样,人与语言的关系就发生了转变: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用”人说,语言通过“用”人说而显现自身。

这个“用”就是语言对身处其中的人的允诺。

因此,人言根植于语言,人的“说”是对语言之允诺的应答,应答的方式就是“诗”与“思”。

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比较研究

海德格尔前后期空间思想比较研究

海德格尔思想以追问存在为标志,他并没有专门对空间问题进行讨论,更未建构系统的空间理论,对空间问题的思考毋宁说是其存在之思的逻辑必然。

其后期思想呈现的空间化转向,与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思想“转向”(Kehre )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蕴含重要的方法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循着从早期“存在与时间”向后期“时间与存在”的转向思路,把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空间化转向,放入其存在思想转向中加以深入研究,揭示其逻辑必然性及所具有的方法论与现实意义。

一、海德格尔的前期空间思想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的理论起点是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认为它以存在者取代存在,对存在者主体性、实体性的探讨,替代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遮蔽了更为基础的生存论层面的问题,遗忘了存在本身。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路框架中,传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认为人与空间的关系是主客体的关系,空间是人这一认识主体的客体对象,主体的人把空间作为现成的存在者来认识。

笛卡尔是传统认识论的典型代表,基于数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认识,他将空间抽象为长、宽、高三个方面上的“广袤”(Extension )。

对空间的理解也与对“人”的理解密切相关。

传统形而上学中,“人”乃是现成存在的主体(Subjekt ),是精神、心灵或人格,空间则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表象对象。

海德格尔批判这种“主体形而上学”,他认为人并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文学空间批评研究”(17BZW057)、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海德格尔技术时代的空间美学思想研究”(Y202043843)、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德格尔诗性空间论”(G20-ZX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摘要: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发生了著名的“转向”。

与此同时,其空间思想从前期此在生存论空间观转向后期本有空间观。

前期空间性建立于时间性境域,强调此在生存积极主动的筹划,后期则转向时—空交合不分的源始整体结构,强调时空的共时性与整体性,此在作为终有一死者则转向对本真栖居空间的被动承受与安然接纳。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回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本世纪暴力事件中的这段间歇所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创造力。

它来临的征兆在一战大灾难之前就可以看出来,尤其在绘画与建筑领域中。

但在大部分领域里,时代的普遍觉醒是由一战大屠杀带来的震惊所促成的,它动摇了传统的文化意识和对于人类自由进步的乐观信念。

在当时的哲学领域,大众情绪的这一转变的标志是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受到了攻击且拙于抵挡。

“德国唯心主义的溃败”,正如保罗·恩斯特当时在一本通俗的册子中所说的,可以在奥斯瓦尔特·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找到其世界-历史情境中的解释。

在批判占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大军中,有两个强有力的先锋: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柏拉图和基督教的批判,以及索伦·克尔凯郭尔对思辩的“反思哲学”的猛烈攻击。

两个新的哲学口号被提出来了,它们与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先人之见相抵抗。

这两个口号中的一个是“生命的非理性”,以及个别的、历史的生命的非理性。

可以与此观念相联的人,是尼采和伯格森,还有大历史哲学家威尔海姆·狄尔泰。

另一个口号是“存在”,源出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着作,他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丹麦哲学家,其影响通过狄德里希的翻译而波及德国。

正如克尔凯郭尔曾批判黑格尔,说后者是忘记了存在的反思哲学家一样,现在新康德主义方法论的不无自满的体系构造也遭到了批判与抨击,这一体系构造完全是将哲学用来为建立科学的认识而服务的。

同时也正如克尔凯郭尔这位基督教思想家曾进一步反对唯心主义哲学一样,现在被称为辩证神学的彻底的自我批判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在用哲学的表达方式来对自有文化的虔诚态度和盛行的学院哲学进行普遍批判的大军中,青年海德格尔是具有革命性的天才。

在一次大战以后的那些岁月里,海德格尔作为弗莱堡大学的一位青年教师的出现,造成了一种深刻的轰动性事件。

从弗莱堡讲坛上传播开来的不同凡响的有力而深刻的语言,已经揭示了旧的哲学力量的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恰当理解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海德格尔在世时,其思想远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评价,而在他去世后十几年,即在他1989年百岁诞辰时,他才开始被西方学术界看作本世纪最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开始在西方进入他的影响的鼎盛时期。

当时,德国洪堡基金会开始出版三卷本的纪念文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ZurPhilosophischenAktualiatHeideggers),在第二卷的出版说明中,已把海德格尔看作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中对世界产生过并且还在产生着最大影响的一位哲学家。

在我国,对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中,目前也呈现出百川汇海(海德格尔)的局面。

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人们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到底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一、海德格尔是否可以得到正确理解?从文字表述来说,不仅一般的中国人,而且一般的德国人,对海德格尔的晦涩的表述都会感到极难理解。

其实,海德格尔完全有能力把他想讲的东西以可理解的方式讲出来或写下来。

那么,他为什么往往以不可理解的方式讲课或写文章呢,是否他在有意刁难一般的读者呢?对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海德格尔本人方面去看。

德国近代的大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都曾以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讲课与写文章。

虽然他们探讨的往往都是人们切身感受到的重大现实问题,都是人们从切身感受中很容易理解的问题,但他们偏偏要以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探讨和阐述。

他们都是德国著名的教授,迫于每学期都要开新课,于是,不得不在生僻的术语与烦琐的论证上下功夫。

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德国哲学教授的迂腐晦涩的言辞,笨拙枯燥的语句。

这已经是德国著名哲学教授们的老传统了,海德格尔也不例外。

不过,从海德格尔借晦涩的文字表述所想阐明的问题来说,在今天,已完全可以得到一致的正确理解。

海德格尔本人没有明确地把他思考的问题说出来,而国外的海德格尔专家们已经异口同声地把他思考的问题明确地说了出来,就如同海德格尔本人那样以可理解的形式把同一个主题又讲了一遍。

我们现在来看这些海德格尔专家的有关评述。

卡尔·勒维特(KarlLowith)是海德格尔的最年长、资历最深的学生。

他生于1897年,比伽达默尔还要大三岁,在海德格尔处从学的资格也比伽达默尔早几年。

在德国人列举海德格尔学派的人物时,为首的当然是海德格尔本人,其次就是勒维特,伽达默尔只能坐第三把交椅。

由于勒维特是爽直的犹太人,他对海德格尔学说的评论明朗而尖锐,所以,德国人在研究海德格尔时对他的文章与著作的引用远多于伽达默尔。

1969年,适逢海德格尔八十岁生日,勒维特认识到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在于:在西方的技术世界中维护天然的自然。

勒维特向海德格尔表示生日庆贺,称海德格尔是他的“唯一的”教师(其实,勒维特的真正教师是胡塞尔),并感谢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意图(参见奥托·珀格勒:《海德格尔的思想之路》第三版后记,1990年,弗林恩,第359页)。

伽达默尔说:“通向形而上学的那一步是在一条道路上的第一步,在这条路上,西方的历史把自己推向其当前的尖锐化。

海德格尔把西方历史的尖锐化描写为存在遗忘和存在遗弃,并在建设性的行为知识(我们借以利用自然的力量以便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具有可能)的优先地位中同时认识到我们的命运。

然而,其中同时有其它的要求:面对人类文明的这个命运式的方向,我们今天返回到持家的概念上,返回到持家的德行上。

有些事物是我们大家从我们实际的生活很好地认识的,而且我们大家知道人们必须学会节俭地使用人们在资源方面拥有的东西。

这里有一些界限,它们是生态学的界限,它们今天在普遍的意识中觉醒过来,而我们必须加以捍卫。

”(《海德格尔和希腊人》,载《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第1卷,1991年,法兰克福,第67页)在解释海德格尔时,伽达默尔明确地说到了生态学的界限,并认为这一点从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是可以很好地认识的,今天在普遍的意识中已觉醒过来。

德国海德格尔著名专家瓦尔特·皮默尔(WalterBiemel)比我国的海德格尔著名专家熊伟先生小七岁,他在熊先生离开德国回国的那一年开始去听海德格尔的课。

他与熊先生同为北美海德格尔协会名誉会员。

他是海德格尔的学生和亲密朋友。

他在评论海德格尔1935年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书时说:“在一个短的评论中指出:虽然科学上算计的经验可以把大地对象化,并可以使大地处在支配的暴力中,但它通过这种交往决不使大地被理解为大地,也就是说,被理解为居住之地(dieStatte desWohnens)。

这一点,我们完全直接地从以下情况中就可以看出:科技上与大地打交道,这会导致在居住方面的严重破坏的后果。

这是并不令人意外的,因为某种东西如概念‘居住’‘逗留’并不属于自然科学的概念群。

与作为可利用的能源的自然相对照,海德格尔把大地当作不可开发的大地,大地作为不可开发的大地被保护和维护在艺术作品中。

”(《马丁·海德格尔》,1973年,汉堡,第85页)很显然,皮默尔在解释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时,也点到了现代科技对大地(地球、自然)的严重破坏,威胁到人在大地上的居住(生存)。

德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克劳斯·黑尔特在一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说:“海德格尔的一部庞大的全集(其中大约50卷现在已经出版了),显现在读者面前。

在一个小时内对这整体给予一个概观,这会是一件无意义的、无聊的和难以办到的事。

但是,也许我能够做这样的尝试:使海德格尔的哲学探讨的精神中的某种东西生动地显现出来,我的做法是从一个问题出发,此问题在今天特别困扰着我们。

我指的是工业技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破坏。

”(《世界和事物》,载《马丁·海德格尔:艺术——政治——技术》,1992年,慕尼黑,第319页)在另一篇文章中,克劳斯·黑尔特又说:“唯有海德格尔洞察了这紧张的场面,这场面今天在生态学的世界危机中也对哲学的门外汉来说已成为显而易见的。

现在,在海德格尔那里,各个别事物应该靠在自身内会集起四重性的关联而收回它在技术‘框架’(Gestell)中作为可替换的研究对象,作为技术上可支配的材料,作为消费社会的消费品曾失去的自己的地位(Würde)。

”(《海德格尔和现象学的原则》,载《海德格尔和实践哲学》,1988年,法兰克福,第128页)奥托·珀格勒(OttoPoggeler)是德国著名的海德格尔专家,曾主编三卷本的纪念文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并撰写了名著《海德格尔的思想之路》(已译成英、法、荷兰、西班牙、日和中文,中文本由笔者译出,1994年3月在台湾仰哲出版社出版)。

在评论海德格尔的1936至1938年产生的最重要的手稿《哲学论文集》时,珀格勒说:“拯救‘地球’这个主题已经贯穿了《哲学论文集》。

”珀格勒还说:“海德格尔的一切努力似乎旨在通过一种适当的逻辑或语言去限制普遍化的技术‘框架’(Gestell),以有利于在天、地、神和有死者的‘四重性’中获得不同的经验。

”(《海德格尔的思想之路》,第389、343页)以上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学者对海德格尔思想之谜的明确揭示。

可以看出,德国学者们尽管在别的一些问题上对海德格尔见仁见智,但在对海德格尔思想之谜的揭示上有惊人的一致性:在现代技术世界中,蕴藏着生态危机,有可能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人类将面临拯救地球和维持生存的紧迫任务。

然而,在长时间里,人们并未能认识这一宝贵的思想,因而,也没有真正理解海德格尔。

为什么在过去人们对海德格尔无法获得正确理解呢?海德格尔在三十年代看出技术世界中的巨大的危险,发出了“拯救地球”的紧急呼吁,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全面爆发出来,其间隔了半个世纪。

面对海德格尔自三十年代起的思想,面对这在当时完全无法证实的思想,人们感到莫名其妙,莫测深奥,玄而又玄,不知道海德格尔当时在说些什么;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对这在海德格尔死后才出现的大灾难,人们常常又想不到把它与海德格尔自三十年代起的思想联系起来。

半个世纪的间断割断了这两件事的联系,使人们无法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

只有把海德格尔自三十年代起的思想看作超前意识的预见性的思想,看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全面证实这种思想,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才能对海德格尔获得正确理解。

生态危机在今天已是妇幼皆知的常识,完全不难理解。

但在三十年代时,毫无生态危机的迹象,呈现的是科技发展的一派光明与进步的景象,在那时就预见到生态危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预见能力。

恰如在今天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相信日心说,这已成为妇幼皆知的常识,但在哥白尼的时代,要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却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预见能力。

二、《存在和时间》的新的命运由于海德格尔在三十年代就预见到半个世纪后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又由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目前全球的人类的生死存亡的最紧迫的现实问题,由此就可以想象出人们对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和预见的惊叹,人们对海德格尔的注意力何以转移到他自三十年代起的思想上。

在这种趋之若鹜的形势下,海德格尔1927年发表的《存在和时间》必将日益受到人们的冷落。

珀格勒在读了《论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中由各国学者撰写的论文后总结说:“这些论文清楚地显示出:海德格尔不再从生存哲学(Existenzphilosophie)、历史主义问题或形而上学史方面被接受。

接受的角度宁可说出自如下的问题:在技术世界中如何能够保护自然,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如何,哲学必须导向何种政治。

”(《海德格尔的思想之路》,第346页)从中可以看出,在海德格尔百岁诞辰时,世界各国的学者主要关心的是海德格尔哲学的现实性问题——在技术世界中如何能够保护自然。

而生存哲学,即一般被译为存在主义的那种哲学,及其在海德格尔那里的主要代表作——《存在和时间》,完全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冷落。

因此,当珀格勒说海德格尔在三十年代所选择的道路使他获得了一种完全新的影响时(同上书,第330页),他的论断是有充分的根据的。

在谈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时间》时,珀格勒以一种很复杂的心情说:“如果《存在和时间》有如‘雷电’打击,那么,几乎肯定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例子:一位哲学家在取得如此成就后再一次完全重新开始。

”(《随海德格尔一起走新的道路》,1992年,弗莱堡和慕尼黑,第33页)珀格勒的这句话意味深长。

尽管海德格尔的《存在和时间》有如“雷电”打击,尽管取得如此成就,但要理解自三十年代起的海德格尔,就必须把《存在和时间》推到一边去,完全从零开始。

卡尔·勒维特在1953年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人们是必须与《存在和时间》携手共进,以便能够走‘林中路’呢,还是必须又忘掉《存在和时间》中的生存分析,以便能够遵循存在的地方论(Topologie)?”(《海德格尔:贫乏时代的思想家》,1953年,法兰克福,第30页)勒维特的话意已经十分明确:固守《存在和时间》,迷信《存在和时间》,是无法走海德格尔在三十年代起的“林中路”的,只有忘掉《存在和时间》,才能接受海德格尔在三十年代起所提出的存在的地方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