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样文内容摘要曾树生是巴金的杰作《寒夜》中的女主角,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名女性,曾树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不同的角色里,她付出了不同的情感拾获了不同寻常的感受。
关键词寒夜曾树生儿媳角色妻子角色母性角色女性角色试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曾树生是一个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个人价值,年轻漂亮、开朗健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新女性‛,曾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生活的熏染,在追求个性解放方面,不顾生活条件限制,一味追求自以为的‚热情生活‛。
由于她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从而使自己的家庭一步步走向悲剧,自己从此也坠入痛苦的深渊。
作为读者,我与文中主人公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并就曾树生所承担的角色(儿媳、妻子、母亲、自我)四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一、曾树生叛逆的儿媳角色婆婆汪母首先是一个父权思想严重的封建家长。
她认为女人就应该在家里规规矩矩孝敬婆母、伺候丈夫,她希望自己享有旧时婆婆的威严,在儿媳面前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她无法忍受儿子对儿媳的平等态度。
‚她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他居然跑去找那个女人,向那个不要脸的女人低头。
这太过分了……‛极力挑唆儿子拿出大丈夫的权威来压制儿媳,‚我如果是你,我就登报跟她离婚,横竖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的……‛甚至不顾儿子的感情,逼他撵走儿媳:‚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她的气!我宁肯死,宁肯大家死,我也不要再看见她!‛她尤其不能接受儿媳比儿子强的事实,对外出工作的儿媳说三道四,言辞刻薄,极力影响他们夫妻的感情。
‚她不会永远跟着你吃苦的。
她不是那种女人,我早就看出来了。
……只有你母亲才不会离开你,不管你苦也好,阔也好。
‛‚她跟我们母子不是一路人,她迟早会走自己的路。
‛不顾事实地极力否认儿媳对家庭所做的奉献。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曾树生恋、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外压迫之中,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
在黑暗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寒夜》写于1946年,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小说。
标志着作家在创作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艺术成就上超过《家》,曾获“但丁文学奖”。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通过描写抗战后期国统区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暴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对人的摧残。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中的曾树生、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由自由恋爱而同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进入社会。
可是,在那黑暗的社会里,汪文宣四处碰壁,丧失了当年的锐气,只有忍气吞声地在一家印书馆当校对,成为一位安分守纪,忍辱偷生的小公务员。
拖着患有肺癌的身体,在贫疾中苟延残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带着妻子出走,失业、贫穷、疾病等精神上,肉体上的极度痛苦,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曾树生,在一家银行里当“花瓶”,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之争,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加之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最后随陈主任远去兰州。
抗战胜利后,树生请假回家,知道丈夫已死,婆婆和儿子已搬走,不知去向,孤苦无助的她茫然地徘徊着。
总之,他们的经历、遭遇在当时具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意义,展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值得探究。
一、曾树生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知识女性。
曾树生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她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纠纷,死气沉沉的丈夫,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论文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
曾树生是作品中刻画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也是历来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本文主要从曾树生与丈夫汪文宣关系以及与婆母汪母之间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剖析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其性格的多维性,从而说明其是一位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女性。
关键词:曾树生、幸福与自由、新女性正文:巴金先生1946年底完成的长篇小说《寒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
它是巴金先生继《家》之后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小说艺术家的成熟。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精妙的心理刻划、回肠荡气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而又极富色彩的文学语言,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艺术形象,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的最有深度的人物之一。
曾树生充满生命的活力,有一种不可压抑的气息,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但是“她的性格有复杂的多维性”①,是一位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但内心却充满矛盾,在困境中挣扎的新派女性形象。
下面我就从曾树生与汪文宣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汪母之间的矛盾这两个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形象。
一、曾树生与汪文宣的关系汪文宣是“老好人”的艺术典型,胆小、懦弱,如此相反的是曾树生却是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的艺术典型。
通过读小说,我把曾树生的形象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并勇于追求自由与幸福曾树生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原来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她和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同学,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立下了共同的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实施教育救国的抱负,为祖国培养有用人材。
”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
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的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
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曾树生随着女性解放的大潮,主动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洪流。
曾树生、汪文宣形象分析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分析、汪文宣形象分析——从曾树生形象来透析中国现代文学“新女性”形象中文系学号0910******* 陈平内容提要绪论:“五四”运动后,倡导个性解放,妇发开始觉醒。
在发性解放的求生道路上,她们以“新女性”的姿态出现在人面前。
本文从分析“新女性”曾树生入手,通过曾树生与巴金的“新女性”形象和鲁迅笔下的子君,矛盾笔下的静女士,章秋柳、梅行素、丁玲笔下的莎菲,曹禺笔下的陈白露这些“新女性”进行比较,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全文可分三部分论述。
本论:一、曾树生“是个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
”二、曾树生“是个悲剧性的女性。
”三、曾树生“是个受屈辱、但又孤独无援的、软弱的知识女性,是个善良值得同情的小人物。
”结论:评论者对巴金小说《寒夜》中的曾树生毁誉不一,褒贬各异。
以上这些截然不同评价说明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曾树生是巴金刻画得最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一:巴金对曾树生性格的外部特征没有倾注太多办的笔墨,而是努力挖掘和揭示人物的深层性格。
从人物的矛盾和冲突中表现性格,是小说朔造人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作家主要把她放在处理家庭问题上进行刻画。
通过曾树生与汪文宣、汪母的复杂关系或矛盾冲突作为外在表现描绘曾树生深层的性格的复杂、矛盾性。
曾树生是个勇敢而有软弱,善良又有点自私,追求个人享乐的“新”。
她挣扎于现代与传统,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各种矛盾中,相互交织、渗透,构成她极其丰富、也极为真实的复杂性格系统。
曾树生和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统同学,都受过“五四”新思想的洗礼。
两人都有共同理想,追求恋爱的自由。
他们十分相爱,没有举行传统结婚仪式就同居结婚,并有了儿子。
这种结合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
可见曾树生是勇敢的。
婚后,他们家庭美满,都有过称心如意的工作。
他们曾经有过灿烂的辉煌,有过丰富、充实的生命。
但是抗日战争,动荡的社会、物价飞涨,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生活所迫,他们从上海迁到重庆。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
《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龙源期刊网 /doc/6817487088.html,《寒夜》中曾树生的女性形象分析作者:王聪聪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以《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为论述对象,通过曾树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心理与外在不同的表现和展示,探讨女性的历史境遇与生存境遇,剖析女性在不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表现。
关键词:曾树生;个性解放;知识女性在巴金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当中,曾树生是最后一个,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
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
曾树生并不是作为正面角色塑造的,她身上有崇尚物欲、逃避现实的缺点,但也有可贵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她冲破封建礼教和汪文宣自由恋爱,她以前有过远大理想——为教育事业献身。
曾树生是一个纠结的人物,因为性格的多元化,使她一直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之间挣扎。
一、勇于追求幸福与自由曾树生与汪文宣的爱情是自由的也是大胆的,他们冲破世俗的偏见,自由恋爱并按照新的方式——未举行正式婚礼而与汪文宣同居生子,这样的举动在那个年代该有多大的勇气,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勇敢地迈出了惊世骇俗的一步,她的自主意识可见一斑。
在家里,曾树生的种种作法汪母都看不惯,汪母认为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正当的,经常辱骂曾树生是文宣的“姘头”。
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比较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
曾树生与汪文宣的爱情在时间的洗礼下渐渐地转化成亲情,面对年幼的小宣,多病的丈夫,她放弃了自己的远大理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
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
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做“花瓶”,给汪文宣治病,给小宣交学费,她一个人支撑着家里的全部开销。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
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
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
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
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
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
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中曾树生与汪文宣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沈琮龙来源:《牡丹》2017年第29期《寒夜》是巴金在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描绘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区中底层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的悲剧作品。
从《寒夜》开始,巴金的创作风格由青春热情的抒发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以此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
《寒夜》作为这样一篇巴金后期风格的代表作,在人物塑造上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本文将通过曾树生和汪文宣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描绘,分析人物联系和作品悲剧性的表现,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内涵。
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鲁迅先生曾经对其的内涵作出精辟的解释: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寒夜》作为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品,通过浓烈的感情表达塑造了旧社会中被压迫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惨形象。
这类人群的命运无疑是悲惨的,被统治阶级压迫,饱受不公但又无力反抗,沉沦在悲惨压抑的生活中,最终走向毁灭。
曾树生和汪文宣是《寒夜》中重要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其人物塑造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理解作品背后的现实问题。
一、曾树生人物形象分析曾树生首先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著名高校教育系的毕业生,她有着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在爱情中,敢于蔑视传统封建礼教,在举办结婚仪式之前就大胆与爱人汪文宣同居生活。
然而在《寒夜》描绘的社会背景下,曾树生却不得不走上自己曾经抗拒的生活道路,屈服于现实社会,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和挣扎。
她和汪文宣是自由恋爱的,之后又生下了儿子,一同来到抗战大后方重庆,最终才发觉自己的夢想不过是一个泡沫。
她内心的想法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事实已经这样了,自己也毫无办法。
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她放弃了原来的理想。
后来,她只在银行找到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就像花瓶一般,被许多人看不起。
但她依旧坚持工作,并用自己的收入给丈夫治病。
在《寒夜》这部小说中,曾树生将过往的崇高理想全部抛去,转而服从于现实。
正是因为对现实的妥协,曾树生凭借姣好的外貌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工作中光鲜亮丽,出入奢华,追求自己幸福安逸的同时也是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家用。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给大家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社会,更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重庆407500论文提要: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人能及,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寒夜》是巴金在后期所作的最成功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典型示范作用。
作品主要讲述了40年代在国统区的大后方重庆一对青年夫妇曾树生和汪文宣的爱情、生活、工作情况,真实反映了抗日战争年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生活,可以说悲惨影响到了人们的家庭、婚姻、工作。
本人想通过对曾树生和汪文宣形象的分析来揭示战争和反动统治给人们带来悲剧,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生活。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中国人民子孙万代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伤痛,虽然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但当我们每每提及的时候,所有的炎黄子孙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在那个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和内外压迫之中,内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外有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
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处于那个年代,没有亲身体验那段生活,但是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我们依然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巴金先生的《寒夜》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小说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家庭、生活、婚姻、工作来反映侵略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深刻反映了家庭、生活、婚姻、工作在战争和白色恐怖统治下是显得那样的不堪一击。
《寒夜》中的这对年轻夫妇就是汪文宣和曾树生,作者对他们的形象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下面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一下汪文宣和曾树生的形象:一、汪文宣的人物形象1、变态的人格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受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还未等汪文宣插上翅膀丰满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一声炮火就让他夭折了,最终也未能实现。
并使他立即跌入了贫穷、疾病、痛苦的深渊。
从激情到末路--《寒夜》中汪文选宣、曾树生的性格分析(网友来稿)
从激情到末路--《寒夜》中汪文选宣、曾树生的性格分析(网友来稿)李师伟纵观《灭亡》发出“凡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都应灭亡”的杜大心,到《家》中作者“我要为过去那无数无名的牺牲者‘喊冤’”①,再到《寒夜》中“可是旧社会不让他活,不给他公平”的汪文宣和“追求也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曾树生。
我以为巴金的作品是从激情抨击走到渐趋冷静谛视,而《寒夜》则寄寓了作者更为深刻的人生思索。
汪、曾是“五四”后新青年的代表,“那个时候我们脑子里满是理想,我们的教育事业,我们的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这种理想在令人惶恐不安的年代都肥皂泡似的破灭了。
于是他们痛苦着,挣扎着,与社会抗争着。
但因为“人抗击世界的恶、痛苦、不公正,渴求创生更好、更公正、更幸福的乐土,但是人却因此酿出不幸之因,造出恶的新形式。
”②汪、曾是女权主义者,这也是他们以之与封建礼教彻底决裂的一种体现,他们因此走到一起,却因不曾举行婚礼而遭汪母的轻视。
汪文宣挚爱着曾树生,就必须让她寻求自由,在看到陈奉光和她在一起时,一种本能的“性嫉妒”竟也全然被压抑住了。
汪痛苦、徘徊在得爱与失爱、母亲与妻子之间,“天啊,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堕落到这个地步”、“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该受罚”。
曾也并不幸福,“她(指汪母)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于这种生活,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你(指汪文宣)为什么太老好”、“你只会哭!”、“你只会用哀求的眼光看我……你打骂我,我也会感到痛快。
可是你只会哀求,只会叹气,只会哭”、“怎么,他(指小宣)笑都不笑一声,动作这样慢。
他完全不象一个小孩。
他就象他父亲”。
曾树生自以为扮演的是个儿媳不象儿媳的人,其实她更妻子不象妻子、母亲不象母亲。
“知识分子受苦,知识受到轻视。
人越善良,越是受欺负,生活也越苦,人有见识,有是非观念,不肯随波逐流,会处处受歧视”③。
他们二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活着。
汪文宣为何没有再走?这种试图调和婆媳关系的方法为何总是无效?甚而使双方怨怒更深?他除了死掉还有其他的出路吗?按马斯洛的健全心理学来看,生理需要中的汪不够健全,陈主任还引起他的“性嫉妒”;社会动荡、严重的肺病无不使之少安全感;在母与妻的选择中实属不可得兼,归属和爱是不健全的;不被工友认可,甚至曾被他们联名排挤,哪里有尊重可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以,自我实现又从何谈起?也就是说,他的各种需要都没有满足。
《寒夜》中曾树生人物形象探析
中长篇小说《寒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的女主人公曾树生是一个深受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女性。
她曾经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理想,但在生活的重压下,她却逐渐走向了“沉沦”,将以前的理想完全抛弃了。
对曾树生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探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这一最基本的主题。
一、从充实的生命到萎顿的生命考察一个作家的悲剧观念是否完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不是完整的悲剧人物。
如果把巴金大量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按生命系列排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些形象可分为三类:“充实的生命”、“萎顿的生命”、“腐朽的生命”。
【1】巴金的《寒夜》表现的既不是充实的生命——如杨木华;也不是腐朽的生命——如杨老三;也不是一般的萎顿生命——如田蕙世、万昭华,而是曾经有过丰富、充实生活的萎顿生命——曾树生。
将这样的生命放在突出地位尽情表现,在巴金的中长篇小说里,《寒夜》是唯一的一部。
【2】曾树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有着为中学教育事业、为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而献身的理想;为了爱情她敢于蔑视封建礼教,没有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就同汪文宣同居了。
【3】但在“寒夜”的社会里,为了挣钱补贴家用,供儿子读书,她却只得成为一家银行里的“花瓶”,整日忍气吞声地供经理玩赏。
她被迫走上“花瓶”的道路后,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苦闷。
但这时,她已把人生的主要目的放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快乐”上。
她口口声声嚷着要“活得痛快”,声称“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的所谓“热情的生活”,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她追求的也只是个人的享乐”。
个人享乐就是她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她不愿失去自己的“花瓶”地位;在丈夫重病之时,她可以弃夫而去。
【4】她给文宣的信说:“不要跟我谈过去那些理想,我们已经没有资格谈教育、谈理想了。
”她之终于跟陈主任去兰州,并向文宣提出离异的要求,说明她把追求一已的幸福看得高于一切,早年美好的树生已经死灭得差不多了。
巴金《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论析
现在是民国三 十三年 , 不是光绪 、 宣统 的时代了。 ” 田仲济 、 昌熙主编的《 孙 中圈现代小 i 兑史》 在将 曾树
生与“ 五四” 以来 的另一些新知识女性形象 比较时指 出:
“ 早在五 四时期庐隐笔下露沙 ( 海滨故人 》 身 』 , 《 ) 二 我们 看到过她的 身影 ; ‘ 在 左联 ’卜 _玲 笔下 的莎菲 ( 莎 年 r 《 菲女士的 F J记》 身 l , ) 』 我们看 到过 她的发展 ; 就是作 为
度 多层 面地进行考察 , 可见她是个复杂的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形 象, 的命运是可 以理解的 , 她 值得 同情 的。 [ 关键词 ] 《 寒夜 》;曾树 生形象 ;论析 ( 中图分类号 ] 0 . 1 66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 9 4 3 (0 10 — 0 0 0 10 . 7 3 2 1 ) 1 0 3 。 4 解放特别是恋 爱 自由 、 婚姻 自主的新女性。
生颇为不 同: 与汪文 宣 的相爱 不是 盲 目的爱 , 是为 她 不 爱而爱 , 而曾经 是建立 在共 同献 身 于中学 教育的理 想 , 具有丰富 的社会内容 , 可以说是颇 有事业心 的。她懂 也 得 “ 必生活着 , 人 爱才有所附丽” 她在银 行供职 , , 名为职 员, 实为“ 花瓶 ” 她 为此 感 到羞 辱 , 甘心 “ 人家 欺 , 不 让 侮” 但为 了 自己 与家庭的生活 , , 不得不 忍耐 。她敢 于捍 卫 自己的尊严 和权利 , 母骂 她是 儿子 的姘头 , 昂然 汪 她
婚恋 自主。鲁迅 的《 伤逝》 是“ 四” 五 时期表 现婚 恋 自由 主题最深刻的小说 , 而子君则是这 类女性 中最著名的人 物形象 。她勇敢地道出 :我 是我 自己的, “ 他们 准也没有
浅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
巴金 , 五 四运 动 以来 最 具 影 响 力 的作 家 之 一 , 作为 当代 文 学 的 巨 匠, 在 中 国 文学 史 上 留下 了许 多 杰
跟 我 比 !你 不 过是 我 儿 子 的 姘 头 。 我是 拿 花 轿接 来 的 ” ,在 文 中母 亲 用 高 傲 和 得 意 的 神 情 向媳 妇 宣 告
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 所 以 面对 儿 子
第二, 曾树 生 是 一 个 具 有 现 代 性 的 女 性 。“ 那个 时候 我 们 脑 子 里 满是理 想 , 我们 的教育事业 , 我 们 的乡村化 、 家 庭 化 的学 堂 。 ” 从 中我 们 可 以 看 到 一 个 有 别 于 往 常 的 女 性形象。在当时的那个年代 , 女 性 也能怀揣梦想 , 根 植 于 自己 的理 想 事业 , 不 得 不 说这 是 女 性 意识 觉 醒 的一 个 大 跨 步 。她 有 理 想 , 也 有 为 理 想 工 作 的勇 气 。 她 不 是 《 莎 菲 女 士 的 日记 》 中那 个 在五 四浪 潮 中痛 恨 和 蔑 视 以 至 于 放 纵 自己 的 女 性 形象 , 也 不 同 于鲁 迅 《 伤逝》 中子 君 软弱和停滞不前的形象 , 曾树生并 不 限 定 于 旧式 家 庭 的 贤 妻 良母 式 的 角 色 ,她 走 出 了 闺 中 的 小 院 , 真 正地和男性一样投生于社会 , 并 期 待 自 己能 为 社 会 作 出 自己 的 贡 献 , 实 现 自己 的人 生 价 值 。 传 统 女性 常 把 自己 困 于 闺 院 中 , 道 出“ 良辰 美 景奈 何天 , 赏心乐 事谁家 院” 的 无 奈, 而如 今 , 曾 树 生 不 仅 走 出 了 闺 院, 还 致 力 于 自己 的 价 值 , 一 个 社 会人的价值 , 不 只是 对 于 自己 的丈 夫 和 家 庭 。相 比于 丈 夫 那 种单 调 、 平 凡 的 日子 , 曾树 生是 不会 为 了 生 活 而 忍 受 的人 。在 那 样 的一 个 年 代, 大 多数 人 都 背 负着 生 活 给 他 们 的 十 字 架 ,让 他 们 喘 不过 气来 , 有 人 选 择 安 于 现 状 ,接 受 命 运 的 安 排, 也有 人选择逆 流而上 , 挣 脱 生 活 的 牢 笼 , 曾树 生 显 然 属 于 第 二 种。 《 寒夜》 里, 天永 远 是 阴 沉 沉 的 , 时而下着小雨 , 时 而 雨 停 。读 完 整 篇 小说 ,给人 一 种 冷 色调 的感 觉 , 走 到 大 门 口是 一 个 大 黑 洞 一 般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在家中婆媳之战中,他不敢批评谁,不敢评判是非曲直,唯一的办法是实行“苦肉计”,骂自己,打自己,用自虐的方式来获得母亲和妻子的同情,平息内战。
他甚至产生“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的奇怪想法,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另一方面,汪文宣正直、善良,有正义感,内心也有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平和愤慨,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竭力想保持美好的品性。
他老实、正派,不阿谀奉承。
在给顶头上同祝寿的宴会上,众人皆大献殷勤,唯一只有他不去敬酒,也未等席散就回家;上级要他为一名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政界红人的“名著”作无耻吹捧时,他内心极痛苦;他心里诅咒周主任之流,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极其愤怒;当他校对一本歌功颂德的文章时,心中不停地骂着“谎话!谎话!”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欢欣鼓舞;在弥留之际,写下了“我可以瞑目死去活去”。
汪文宣心地善良,对母亲、妻子关怀体贴,对朋友一片真心。
当他在酒店碰见老同学唐柏青时,不顾自己处境艰难,满腔热忱地关心他,希望他鼓起勇气去生活;听到同事钏老因闰去世,他不顾自己病盲,亲自去墓地凭吊,寄哀思;在弥氏留之际,念念不忘的是青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
2人物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使得汪文宣由“五四”时期反封建的勇士成为社会的落伍者、懦弱者的呢?毋庸讳言,汪母对儿子强烈的占有欲和变态的母爱使汪文宣在家中处境难堪,也增加了他的思想痛苦和三人间的矛盾纠葛。
但是,把汪文宣的懦弱、缺少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的责任推诿给家庭和年迈的母亲,也是不公平的。
是谁阻止了汪文宣前进的脚步,是时代,是黑暗的社会环境。
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的影响,轰毁了他的理想,扭曲了他的人格。
作为被损害与被侮辱的小公务员,汪文不仅要承受精神压抑之苦,也要忍受生活的拮据之难。
疾病、贫困象毒蛇一样死死地缭绕着他,救人救世的宏愿已化作生存的最低要求。
最具有悲剧意蕴的是中国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灵与肉的冲突。
汪文宣渴求精神和心灵的解放,却遭到外界环境的残酷压抑,这种不和谐的命运冲突,在内心深处挑起紧张的心理冲突,引起汪文宣自我的痛苦分裂。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中庸之道”,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即使“五四”新青年也难摆脱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阴影,他们追求的个性解放,都是与传统文化观念相联系,难以自觉建构自由独立的人格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胸襟。
在新旧文化激战漩涡中的汪文宣,在灵魂与肉体、理智与情欲的尖锐冲突中,不由自主地寻求某种归宿。
为寻求自我的平衡,古老传统就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向心灵深处走来,吞噬反叛的灵魂,使之成为缺乏个性,缺乏生命活力和生命意识的空壳。
汪文宣的悲剧是文化的悲剧,是传统观念的文化所导致的,更是曾树生与汪母的尖锐矛盾的产物。
汪母是汪文宣亲近的第一个女性,也是他爱的第一个女性,汪文宣依恋汪母,需要一个和母亲具有类似特点的女性来结成伴侣,度过一生。
汪文宣有了曾树生,但女人有了类似的特点后,俗话说:“同性相斥”,婆婆和儿媳都是女人,又有某些类似之处,汪母、曾树生相互排斥就不奇怪了。
除了这些,在内心深处,汪母想得到儿子的爱,而曾树生也想独占丈夫的爱,于是两个人竞争着想要得到爱,谁也不想丧失被爱的幸福,遇到家庭结构本来就有一定问题的时候,两人也就不能不吵架了。
媳妇和婆婆,本没有什么血亲关系。
因此,在婆婆眼里,媳妇不如自己儿子、女儿好;在媳妇眼里,婆婆不如自己的母亲亲。
这种生理上的隔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所以曾树生和汪母的隔阂也油然而生。
在没有曾树生以前,汪母对汪文宣、汪文宣对汪母的爱是圆满的。
但有了曾树生之后,汪文宣对汪母的爱无论从时间、从质量上都被曾树生夺取了一半,甚至一大半。
汪母对汪文宣的爱变成了无底的桶——空荡荡的,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轻飘飘的。
于是,汪母认为是曾树生从自己手中夺走了儿子。
加之,有时汪文宣为曾树生委屈辩解几句,汪母更加恼羞成怒,认为是曾树生使儿子变得不听话、甚至变坏。
而曾树生,则认为汪母不懂情理,不明事理,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是她们两人关系难以处理好的重要原因。
传统婚姻价值观念也禁锢了他们三人。
“同居”关系的确立本身就是对传统婚姻观念的冲击。
对于汪母而言,“同居”便成为她攻击曾树生的唯一武器。
汪母不满意于曾树生,是因为对她的行为方式有看法,曾树生的爱打扮、应酬多、以至背着儿子写“情书”,在汪母看来曾树生没有一样是符合了做媳妇的“规矩”。
而曾树生也有自己的道理,对婆婆羞辱她没有行正式的结婚礼,只是汪文宣的“姘头”时,她振振有词地回答:“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
”她们的矛盾根深蒂固,除了一般的婆媳磨擦而外,还有着两代人的意识冲突。
如果没有汪母从中作梗,对儿媳冷眼相向,恶语伤人,引发家庭战事频繁,儿媳还会忍无可忍地远走高飞、儿子还会那样备受家庭风浪的颠簸吗?当一位母亲只是满足于自己对儿子的单向慈爱,而毫不顾及儿子的个性发展与多重感情权利时,这样的母爱就失去了无私、博大与宽厚的应有品格,而带上了自私狭隘与专断的瑕疵。
她那偏狭的母爱、她那由耳濡目染而来的封建观念,实际上对儿子的不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果曾树生再忍一忍、熬一熬,那么汪家的悲剧也许可以避免,也许可以延迟,或者可以减轻。
可是,曾树生是新派女性,比起物质贫困来说,精神创痛更加让她无法忍耐,让她顶着“姘头”的骂名,当一个任由婆婆支配、辱骂的旧式媳妇,甚过于要她的性命。
她受过西方个人主义的熏陶,不认为争取个人的权利是一种罪过,她爱动,爱热闹,追求享乐,追求幸福,追求新鲜的刺激。
汪文宣的忍让在她看来只是软弱,汪文宣的病弱身体与生存本领无法满足她的生活追求,何况家里还有一个处处与她为敌的婆母,外面还有一位英俊潇洒、执著追求她的上司,她不能在古庙似的汪家枯死,不愿在婆媳之战中消耗青春,不愿放弃自由、痛快的人生追求。
她为了个人的幸福,终于离家而去,并且寄来了一封袒露胸襟但不无残忍刻薄的诀别书,斩断了汪文宣的最后一丝精神希望。
这样看来,汪家的悲剧又是人性的悲剧、文化的悲剧。
综上所述,造成汪文宣悲剧命运及其家庭悲剧的根源是极其复杂的:“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
”二、曾树生:在困境中挣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同汪文宣一样,曾树生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也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追求物质享受,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荣心。
也年青美丽,充满青春活力与朝气,不甘寂寞。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
”她不甘于成天守着一个怯懦、多病、精力衰竭的男人,愿意陪伴陈经理跳舞、上咖啡店,吃喝玩乐。
当陈经理以战争的恐怖和幸福生活来引诱她离开贫困的家时,“她不讲话,只顾埋头跟着他的脚步走。
她的眼前还浮动着胜利大厦门前淑女贵妇们的面影。
‘他们比我幸福’,她不平地想道。
”在对自由、快乐的追求中,包含着自私,怕艰苦的思想,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孤寂和物质贫乏带来的痛苦生活,面对有权有势、年青风流的顶头上同的追求感到惶惑而无法抵抗,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曾树生是一个有主见、有作为的新女性。
尽管作为学教育的大学生在银行充当“花瓶”的角色很难堪,但她并没有任人摆布、虚度人生,而是格外注意自己的独立性。
在负责的情事中,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情感,决定着自己的行动,甚至比汪文宣更果断。
她与丈夫平起平坐,与汪母针锋相对,在上司面前也不卑不亢。
这种气质,使她更具有现代女性的风采。
她与比她年轻的上司陈主任的情感纠葛,一方面是因为女性那种本能的“异性渴望”,更重要的是她需要这份工作:为了帮丈夫分担养家费用;为了使生活维持下去;也为了自己那惟有的物质生活的渴求。
她为改变艰难的、单调无生气的生活而斗争着,甚至是一直都在斗争,只是她的这种行为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
在她的心中也有难言的苦衷,正如她所说:“你以为我高兴在银行里做那种事吗?现在也是没办法。
”在困境中未失却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她不满汪文宣的懦弱无能,一副老好人的面孔。
所以在信中她对汪文宣说:“我只能怜悯你,我却不能爱你,你从前并不是这样软弱的人!……”她不甘屈服,在困境中挣扎。
她寄希望于未来,还幻想着抗战胜利后与汪文宣一起办教育。
再次,善良、正直,也不缺乏同情心。
她虽不满婆母的挑衅以及汪文宣终日苦恼着的脸,却割不断对体弱多病的丈夫的怜悯和爱,独自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煎熬,担当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照顾吐血的丈夫,积极筹备数目不小的医药费,即使远在兰州,也从不中断对家中的经济支援,没有背弃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