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一、引言血小板减少症是多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或常见并发症,但目前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病因诊断、治疗指征、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仍缺乏足够深入和系统的认识。

二、方法学三、定义和流行病学【陈述1】:中国成人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为血小板计数<100×109/L。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2】: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或疾病表现,我国尚无关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确切流行病学数据。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四、病理生理机制【陈述3】: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或消耗过多、分布异常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A)【陈述4】:ITP、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是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血液系统原发疾病。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陈述5】:慢性肝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与血小板分布异常、血小板生成素(TPO)减少、骨髓抑制等多种因素有关。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6】:对不明原因的ITP患者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者予以根除治疗。

(证据水平:b~;推荐等级:A)【陈述7】: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出血风险升高的重要原因。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8】:免疫性因素和血栓形成相关的消耗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机制。

(证据水平:b~;推荐等级:A)【陈述9】: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并发血小板减少症,首先应考虑治疗相关因素。

(证据水平:~;推荐等级:B)【陈述10】:糖尿病伴发的血小板减少症与感染、药物、代谢、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陈述11】:甲状腺功能异常伴发的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异常和药物等因素有关。

(证据水平:a~;推荐等级:B)【陈述12】:血小板参与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过程,自身消耗增加可能是感染性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机制。

我国成人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指南解读

我国成人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指南解读
HCAP/HAP/迟发型 VAP
• 多为多重耐药菌株,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肠杆菌属 (肺炎克雷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我国流行病学旳特性
近年来病原学旳流行病学研究,202023年国内CAP指南指出需要收 住监护病房旳SCAP患者:肺炎链球菌仍是最常见旳病原体
第31页
治疗: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疗程:
肺炎支原体及肺炎衣原体
• 已用于临床,可做为初期迅速诊断旳重要手段
军团菌
• 可用于初期诊断,但尚未在临床推广
结核分枝杆菌
• 商业诊断产品已被WHO推荐用于肺内及肺外结核旳检
第232页3
24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
• 肺炎患者应于入院时常规进行正侧位X片检查,对于体位受限及不以 便移动旳患者可行床旁胸片检查
• 如条件许可应行胸部CT进一步理解肺部状况 • 对于复查时机,目前国内外并无权威旳统一推荐,但对于重症患者,
特别初始治疗无反映甚至加重时,需注意复查影像学并与之前成果进 行比较 • 重症肺炎旳诊断及病情评估,需运用既有旳病情及脏器功能评分系统、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及影像学等综合考虑,以指引临床治疗
第151页5
16
辅助检查:病原学诊断
痰标本规定
采集:尽量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标本 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
血培养标本规定
采集:尽量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 避免静滴抗菌药物旳静脉处采血
肺泡灌洗
16
2
微生物标 本检测
5
34
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旳“金原则”; 从呼吸道样本中分离出流感病毒
真菌旳微生物标本及检测
• 英国胸科协会BTS指南提出将CURB65评分3分以上者视为重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一、概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尚无基于人口基数的ITP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

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

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分别于2009、2011、2012、2016年对"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4次更新,2018年发布了中国成人ITP治疗指南。

ITP国际工作组及美国血液学会(ASH)在2019年均对其既往发布的共识、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

结合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及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专家对中国成人ITP诊治指南(2018版)进行修订,旨在为成人ITP诊治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二、诊断要点ITP的诊断仍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

除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检外,其余诊断要点包括:1.至少连续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ITP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各种恶性血液病、肿瘤浸润、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感染、疫苗接种等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及假性血小板减少。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是一份针对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问题的权威指南。

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临床问题,可能引发出血风险增加,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本共识旨在提供全面、科学、实用的诊疗建议,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成人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问题。

本共识首先概述了血小板减少的定义、分类和评估方法,为后续诊疗提供基础。

接着,详细讨论了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共识提出了针对不同病因的诊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本共识还强调了预防和治疗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小板减少问题,也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本共识总结了当前血小板减少诊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通过遵循本共识的建议,我们期望能够提高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诊疗水平,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二、定义与分类定义:血小板减少症,即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在中国成人中通常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在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往往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与疾病预后紧密相关。

生成减少型: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受损或受抑制,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

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破坏过多型:由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分布异常型:如脾大导致的血小板滞留于脾脏,造成外周血血小板减少。

急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常见于感染、药物反应等。

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常见于慢性ITP、骨髓增生性疾病等。

在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对于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需要全面考虑其可能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以便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2020)背景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指血液凝结能力受到急性损害的病理生理状态。

出血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可仅表现为凝血指标异常而无出血。

由于止血机制复杂,某些情况下可同时存在血栓形成。

血小板减少症、口服抗凝药、脓毒症、急性中毒、肝功能损害、严重创伤等都可以造成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上述疾病常见于急诊和重症监护室(ICU),常导致严重临床后果,需要临床医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和实施适当的治疗。

一、常见病因和机制专家意见1 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在急诊和ICU较常见,需要及时明确诊断和分析病因。

1.1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激活形成血小板栓子,是止血过程的启动步骤,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均有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目前把血小板计数< 100×10^9/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

造成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包括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药物、毒物、感染、免疫、出血、机械性破坏、分布异常等。

当血小板计数< 50××10^9/L时出血风险将明显增加。

在急、危重症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的现象相当常见,有研究统计入住ICU 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4% ~44% 出现了血小板减少。

1.2 口服抗凝药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口服抗凝药物是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

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逐渐增高,口服抗凝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项欧洲研究显示当地9% 的急诊患者使用了口服抗凝药物。

常用口服抗凝药物包括维生素K 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 和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anticoagulant, DOAC)。

VKA(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发挥抗凝血作用;DOAC 主要包括Ⅱa因子抑制剂( 如达比加群) 和Ⅹa因子抑制剂( 利伐沙班、阿哌沙班),通过直接抑制对应凝血因子活性发挥抗凝作用。

脓毒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脓毒症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支持性治疗措施如输血等
血小板输注
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在输注过程中,需注意观 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并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其他支持性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采取其他支持性治疗措施,如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 质平衡等。同时,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需积极采取抗感染措施。
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
探索不同药物之间的联合作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 用。
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途径探讨
加强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早期发现和治疗。
完善临床诊疗规范
制定更加详细、科学的诊疗规范,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治疗。
加强多学科协作
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加强多学科协作有助于 提高诊疗水平和治疗效果。
对于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需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
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以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防止出血并发症的
发生。
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及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作用机制,合理选择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白介素-11等。同时,针对可能存在的免疫因素,可选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血小板-白细胞相互作用
活化的血小板与白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进一步加剧血小板的消耗。
3
血小板在炎症反应中的角色
血小板不仅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还在炎症反应 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释放炎症介质、促进白细胞 活化和迁移等。
凝血功能异常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01
02
03
凝血系统激活
脓毒症时,凝血系统被激 活,形成大量微血栓,消 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ITP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ITP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 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 学组
一、概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 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成人发病率为 5/10万~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 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临床以 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甚至颅内出 血。出血风险随年龄增高而增加。部分患者仅有 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患者可有明显的乏 力症状。
三、治疗方案原则
1.治疗原则: (1)PLT≥30×10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 增加出血危险的工作或活动的成人ITP患者发生出血的危 险性比较小,可予观察和随访。(2)下列因素增加出血风 险:①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和患 病时间延长,出血风险加 大;②血小板功能缺陷;③凝血因子 缺陷;④未被控制 的高血压;⑤外科手术或外伤;⑥感染; ⑦必须服用阿 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3)若患 者有出血症状,无论此时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该积 极治疗。在以下临床诊疗过程中,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值分 别为:口腔科检查: ≥ 20×109/L;拔牙或补牙: ≥30×109/L;小手术:≥50×109/L;大手术:≥80×109 /L;自然分娩: ≥ 50×109/ L;剖腹产: ≥ 80×109/L。
该病主要发病机制: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 小板过度破坏;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 胞数量和质量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阻止 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 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诊断要点

1.ITP的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其诊断要点如 下: (I)至少2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 细胞形态 无异常。(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 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必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 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征(MDS)]、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 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感 染等所致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假性血小板减少 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目的
制定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 疗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提高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改 善病人预后。
共识的形成过程
筹备阶段
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共识制定小组 ,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血小板减
少诊疗的最新进展。
征求意见与修订阶段
将初稿分发给相关领域的专家,广泛 征求意见并进行修订。
指南形式完善
优化诊疗指南的呈现形式,使其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提高指南的可操作性。
CHAPTER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 常范围,可能引发出血、瘀斑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 主要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后者与感染、药物、肿 瘤等因素相关。
讨论与起草阶段
小组对文献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临床 实践经验,讨论并起草共识初稿。
定稿与发布阶段
经过多次修订后,形成最终的共识定 稿,并在中国相关学术组织或机构发 布。
CHAPTER
02
血小板减少症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导致止血功能受损。
分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前者指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后者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血 小板减少。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 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血小板减少症的概述 • 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的诊疗策略 • 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的预防与护理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 参考文献
CHAPTER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背景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最终达成了ET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诊断程序1.病史采集:必须仔细询问患者年龄,有无血管性头痛、头晕、视物模糊、肢端感觉异常和手足发绀等微循环障碍症状,有无疲劳、腹部不适、皮肤瘙痒、盗汗、骨痛、体重下降等情况,有无心血管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无血管栓塞病史(中风、短暂性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外周动脉血栓和下肢静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等深静脉血栓),家族有无类似患者等。

建议在初诊时及治疗过程中评估患者疗效时采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 TSS)[1]对患者进行症状负荷评估。

2.实验室检查:以下实验室检查应作为疑诊ET患者的必检项目[2,3,4,5,6,7]:①外周血细胞计数;②骨髓穿刺涂片和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③骨髓活检病理细胞学分析和网状纤维(嗜银)染色;④JAK2、CALR和MPL基因突变检测;⑤BCR-ABL融合基因;⑥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和血清铁蛋白;⑦肝脏、脾脏超声或CT检查。

二、诊断标准1.ET诊断标准:建议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5]: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

主要标准:①血小板计数(PLT)≥450×109/L;②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粒系、红系无显著增生或左移,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③不能满足BCR-ABL+慢性髓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 诊断标准;④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凝血功能障碍是重症患者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之一,其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也严重影响了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由于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多种临床疾病,其评估和管理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制定一份针对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标准化评估专家共识,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评估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本共识从凝血功能障碍的定义、分类、评估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参考指南。

本共识也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评估和管理中的重要性,以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共同推动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诊疗水平的提高。

本共识的发布将为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标准化评估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推动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凝血功能障碍在重症患者中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临床问题,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

在中国,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

出血倾向可能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统出血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等致命性出血事件。

血栓形成则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脑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临床特点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表明,对于重症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和干预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对凝血功能障碍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对于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0
氯吡格雷标准剂量
15% RRR
氯吡格雷加倍剂量
HR 0.85 95% CI 0.74-0.99
P=0.036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Mehta S R, Tanguay J F, Eikelboom J W, et al. Double-dose versus standard-dose clopidogrel and high-dose versus low-dose aspirin in individual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CURRENT-OASIS 7): a randomised factorial trial[J]. The Lancet, 2010, 376(9748): 1233-1243.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 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 近年来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相关临 床实验结果,综合国内外多家权 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和我国心 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 关专家撰写了《抗血小板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并发表在2013年3 月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
氯吡格雷 标准剂量 加倍剂量 N= 8684 N=8548
0.5 1.1 0.8 0.15 0.035 0.91 0.1
0.5 1.6 1.1 0.07 0.046 1.35 0.1
危险比
1.06 1.44 1.39 0.47 1.35 1.49 1.69
95% CI
P
0.70-1.61 1.11-1.86 1.02-1.90 0.18-1.23 0.30-6.04 1.11-1.98 0.61-4.7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血小板是直接参与血块形成和炎症调节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据统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成人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可达8.3%~67.6%,在ICU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可达14%~44%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症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输血量也显著增加,甚至死亡风险也明显提升。

1 定义【推荐意见1】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00×109 /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9 /L定义为重度血小板减少。

健康人骨髓巨核细胞每天产生约150×106 个血小板,这些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10天。

正常人群血小板计数范围因年龄、性别和种族而异。

2012年我国原卫生部发布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把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定为(125~350)×109 /L。

根据血小板计数下降的速度可以将血小板减少分为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

欧美国家惯例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50×109 /L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

因为中国人群血小板正常值范围低于欧美人群,本共识建议将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 /L 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

血小板计数下降达到原有基线水平的30%以上,可定义为血小板相对减少。

【推荐意见2】血小板计数减少须排除标本异常和检验误差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主要检测方法有血液分析仪法、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法。

血液分析仪法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是目前筛查血小板计数的主要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会受到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检测等环节的影响。

采血时血流不畅容易造成血小板破坏,血标本储存时间过长或低温储存均可激活血小板,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正常直径约1.5~3μm,巨血小板的直径>7μm,常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血小板减少专家共识版

血小板减少专家共识版
用泼尼松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HDDXM治疗可能引起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应慎用。
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到药物长期应用可能 出 现的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
应及时进行检查并给予二膦酸盐预防治疗。长期应用糖 皮质激素还可出现高血压、糖尿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等 不良反应,也应及时检查处理。另外HBV DNA复制水平较 高的患者慎用糖皮质激素,应参照“中国慢性乙型肝炎 防治指南”。
该病主要发病机制: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
破坏;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 导致血小板生成不足。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 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诊断要点
ITP的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其诊断要点如下: (I)至少2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紧急治疗:重症ITP患者(PLT<10×109/L)伴胃肠 道、泌尿 生殖道、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活动性出血或 需要急
症手术时,应迅速提高PLT至50×109/L以上。对于 病情
十分危重,须立即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患者应给予随机供者 的血小板输注。还可选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0 g·kg-1·d1x2-3 d)和(或)甲泼尼龙(1.0 g/d×3 d)。其他治疗措施包
括停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控制高血压、局部加压止 血、口服避孕药控制月经过多以及应用纤溶抑制剂(如止血 环酸、6-氨基己酸)等。如上述治疗仍不能控制出血,可以 考虑使用重组人活化因子Ⅶ(rhFVIIa)。
新诊断ITP的一线治疗: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剂量从1.0mg·kg-1·d-1开始,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既往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成人发病率约为(5~10)/10万,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

临床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而增加。

部分患者仅有血小板减少,没有出血症状。

该病主要发病机制:①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②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血小板生成不足。

阻止血小板过度破坏和促血小板生成已成为ITP现代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ITP诊断1.ITP诊断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其诊断要点如下:(1)至少2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恶性血液病、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妊娠血小板减少、感染等;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以及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等。

(5)诊断ITP的特殊实验室检查:①血小板抗体的检测:MAIPA法检测抗原特异性自身抗体的特异性高,可以鉴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助于ITP的诊断。

主要应用于下述情况:骨髓衰竭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一线及二线治疗无效的ITP患者;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复杂的疾病(罕见),如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和获得性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无力症。

但该实验不能鉴别疾病的发生是原发还是继发。

②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检测:TPO不作为ITP的常规检测,可以鉴别血小板生成减少(TPO水平升高)和血小板破坏增加(TPO正常),从而有助于鉴别ITP与不典型AA或低增生性MDS。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对疾病的防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简称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血小板减少,进而引发出血倾向。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式为ITP患者提供了更为细致和全面的诊治方案。

为了规范和提高ITP中医诊疗水平,我们特邀请了多位中医专家进行讨论,共同制定了“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治专家共识”。

一、疾病诊断与辨证首先,中医专家一致认为,确诊ITP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病史包括起病急缓、出血部位和程度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可通过血小板计数、骨髓检查和自身免疫相关指标等进行评估。

其次,中医专家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根据证候的不同,将ITP分为气血两虚、湿热、肝郁、脾虚湿阻、心火等证型。

对于气血两虚型,应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为主;对于湿热证型,应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对于肝郁证型,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对于脾虚湿阻证型,应以健脾祛湿、活血化瘀为主;对于心火亢盛型,应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为主。

二、中药治疗中医专家认为,中药以其独特的药物组方和疗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ITP患者的病情。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证型进行个体化调配,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川芎、当归、桃红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小板数量,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

三、中医养生和调摄在ITP的治疗过程中,中医专家普遍认为养生和调摄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首先,要注意饮食调理,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避免刺激性食物。

其次,要注意情绪调节,避免情绪波动和精神紧张。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全文)一、概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尚无基于人口基数的ITP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

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

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分别于2009、2011、2012、2016年对"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4次更新,2018年发布了中国成人ITP治疗指南。

ITP国际工作组及美国血液学会(ASH)在2019年均对其既往发布的共识、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

结合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及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专家对中国成人ITP诊治指南(2018版)进行修订,旨在为成人ITP诊治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二、诊断要点ITP的诊断仍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

除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检外,其余诊断要点包括:1.至少连续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2.脾脏一般不增大。

3.骨髓检查:ITP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

4.须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各种恶性血液病、肿瘤浸润、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感染、疫苗接种等所致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消耗性减少;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先天性血小板减少及假性血小板减少。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版)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版)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第一部分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概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

目前国内尚无基于人口基数的ITP流行病学数据,国外报道的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

该病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无症状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内脏出血、致命性颅内出血均可发生。

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部分患者有乏力、焦虑表现。

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分别于2009、2011、2012、2016年对"成人ITP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4次更新,2018年发布了中国成人ITP治疗指南。

ITP国际工作组及美国血液学会(ASH)在2019年均对其既往发布的共识、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

结合国内临床研究进展及实际情况,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召集国内专家对中国成人ITP诊治指南(2018版)进行修订,旨在为成人ITP诊治提供最新的临床指导。

二、诊断要点三、疾病的分期、分级依据病程长短,ITP分为以下三期。

(1)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患者;(2)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患者,包括未自发缓解和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3)慢性ITP:血小板持续减少超过12个月的患者。

重症ITP:血小板计数<10×109/L伴活动性出血,或出血评分≥5分。

难治性ITP:指对一线治疗药物、二线治疗中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均无效,或脾切除无效/术后复发,进行诊断再评估仍确诊为ITP的患者。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02
目前对于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 少的诊疗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 范,因此制定专家共识对于提高 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与意 义
规范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 的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效果。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推动相 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临床 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医护人员对血小板减少的 认识和诊疗能力,保障病人安 全和健康。
共识实施建议
加强培训与教育
规范诊疗流程
提高医护人员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和诊 疗水平。
制定并推广血小板减少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
完善监测与评估体系
加强多学科协作
建立健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监测与评估 体系。
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 高诊疗水平。
06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诊疗技术发展
血小板检测技术
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评 估护理对患者病情恢复的 影响。
05
中国成人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 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内容概述
定义与诊断标准
介绍了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 类。
临床表现与评估
描述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常见症状、体征 及评估方法。
病因与发病机制
详细阐述了各种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发 病机制。
诊疗流程
诊断
病情评估
治疗
随访与监测
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血 小板减少,进一步进行
病因诊断。
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 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 疗方法,如药物治疗、
输注血小板等。
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诊疗难点与挑战
01
02
03
04
病因复杂
重症病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复 杂多样,给诊断和治疗带来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血小板是直接参与血块形成和炎症调节的血细胞,血小板减少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据统计,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成人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可达8.3%~67.6%,在ICU治疗期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可达14%~44%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症患者的出血事件和输血量也显著增加,甚至死亡风险也明显提升。

1 定义【推荐意见1】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00×109 /L定义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109 /L定义为重度血小板减少。

健康人骨髓巨核细胞每天产生约150×106 个血小板,这些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10天。

正常人群血小板计数范围因年龄、性别和种族而异。

2012年我国原卫生部发布卫生行业标准《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把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定为(125~350)×109 /L。

根据血小板计数下降的速度可以将血小板减少分为绝对减少和相对减少。

欧美国家惯例通常将血小板计数<150×109 /L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

因为中国人群血小板正常值范围低于欧美人群,本共识建议将中国成人重症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 /L 定义为血小板绝对减少。

血小板计数下降达到原有基线水平的30%以上,可定义为血小板相对减少。

【推荐意见2】血小板计数减少须排除标本异常和检验误差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主要检测方法有血液分析仪法、显微镜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法。

血液分析仪法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是目前筛查血小板计数的主要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会受到标本采集、运输、保存、检测等环节的影响。

采血时血流不畅容易造成血小板破坏,血标本储存时间过长或低温储存均可激活血小板,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的正常直径约1.5~3μm,巨血小板的直径>7μm,常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血液分析仪法通常依据细胞大小进行计数,故识别巨血小板也容易出现错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试管中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螯合,导致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b/a构象改变,诱导血小板聚集反应,又称血小板卫星现象。

血液分析仪会把聚集的血小板误认为是白细胞,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这类情况可行血涂片后采用显微镜计数法鉴别。

2 病因与病理生理学【推荐意见3】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往往同时具有多种病因和多种机制。

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可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多以血液疾病为主,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则涉及感染、创伤、免疫紊乱、营养障碍等众多疾病,非常复杂。

依据病理生理学分类,血小板减少包括生成减少、消耗增加、破坏增多、异常分布和血液稀释5种机制(表1)。

血小板生成减少常由血液系统疾病、营养底物缺乏或者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可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清除。

免疫功能紊乱时,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结合,导致网状内皮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增多,引起血小板减少。

如果机体出现大出血或者广泛血栓形成,血小板消耗过多,也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大量液体复苏和大量输血可导致血液稀释,引起血小板减少。

异常分布多见于脾脏相关疾病和低温。

正常机体有1/3的血小板贮存在脾脏。

在脾肿大和脾充血增加的情况下,全身血小板形成再分布,脾脏中的血小板数量增加,导致循环中的血小板减少。

一种疾病可能同时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机制引起血小板减少,例如慢性肝病既可因为造成骨髓抑制减少血小板生成,又会形成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

此外,一位患者也可能同时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这也增加了临床诊断的难度。

既往针对ICU中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重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从多到少排序依次为: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叶酸缺乏、恶性肿瘤、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等。

脓毒症是ICU中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

绝对性血小板减少多同时存在3种及3种以上发病机制,相对性血小板减少也多存在2种发病机制。

【推荐意见4】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据病因不同具有相应的动态变化规律。

血小板减少的动态变化与疾病本身特点有关,因此,探明血小板减少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反之,明确不同疾病的血小板计数变化特点也有助于预判血小板减少的变化趋势。

例如,在髋关节置换、腹腔手术、心脏手术等大手术后,由于组织损伤和失血的原因,血小板计数通常在术后第1天到第4天之间降至最低点,在第5天到第7天之间上升至术前水平,并在术后第14天左右达到最高点。

这种现象是由于急性血小板减少引起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升高,血小板生成素促使巨核细胞增殖分裂成血小板一般需要3d。

严重创伤患者可在入院后2h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如果在随后的22h内以1×109 /(L·h)的速度持续下降,患者的出血事件和死亡率也会随之增加。

内科脓毒症患者在入ICU后3d内血小板计数降至150×109 /L以下者可达40%,5d内血小板计数降至150×109 /L 以下者达到90%。

如基础病得到有效控制,一般5d内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

【推荐意见5】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的急剧下降或持续减少,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重症患者血小板下降的发生时间、下降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其临床意义也不相同。

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的迅速下降或持续减少,往往提示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血小板功能障碍且预后不良,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和及早干预。

既往研究显示,如果重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恢复时间超过4d,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会显著提高。

例如,Akca等报道,重症患者入ICU后血小板计数减少持续达14 d,其死亡率可高达66%,而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或升高者死亡率仅为16%。

此外,血小板的恢复速度也有助于判断预后。

据统计,重症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后,存活者的血小板计数平均每天增加约30×109 /L,而死亡者每天增加不超过6×109/L。

3 诊断与鉴别诊断【推荐意见6】详细了解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背景对明确原因十分重要。

获得患者完整的病史有助于确定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询问患者是否有感染相关的症状(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螺旋体、立克次体等),饮食是否存在任何营养缺陷,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RA或SLE等自身免疫疾病史,是否有减肥手术史和输血治疗史,是否使用过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药物的用药史,是否有血小板减少的家族史,既往是否有血小板计数检验结果以便确定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基线。

体格检查需要详细检查全身皮肤和其他部位是否有出血或者栓塞的表现。

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关节或肌肉血肿,严重者可发生血尿、消化道出血、眼底出血甚至脑出血。

合并静脉血栓时,如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见下肢肿胀,肺栓塞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休克,肾静脉血栓可引起肾衰竭,肝静脉血栓可引起布-加综合征,视网膜静脉血栓可引起失明。

合并动脉血栓时,可见于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衰竭、肢端坏疽等。

此外,还要检查皮肤黏膜是否黄染,肝脏、脾脏和淋巴结是否肿大,是否合并神志异常、抽搐、语言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妊娠患者如出现胎盘血管血栓,往往与习惯性流产、早产、死胎、先兆子痫和HELLP综合征有关。

【推荐意见7】完善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复杂的血小板减少。

因为血小板减少涉及的病因众多,初步诊断发生误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因此,对于病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推荐如下检验项目进行筛查(表2)。

常规筛查不能明确血小板减少诊断者,可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选择确诊实验。

例如近3周有血小板输注史可以检查血小板相关抗体排除PTP。

如临床症状表现有反复动静脉栓塞,可进行抗心磷脂抗体(aCL)、狼疮抗凝物(LAC)和抗β2糖蛋白(β2GPI) 抗体检测。

可如临床症状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系统症状、发热、肾功能损害,可进行vWF 裂解酶ADAMTS13活性和ADAMTS13抑制物检测。

如根据临床表现怀疑血友病,但凝血因子、活性正常,建议进行vWF抗原及活性检测排除VWD。

近3月如有肝素类药物暴露史,且4T评分≥3分,建议进行HIT 抗体检测。

4T评分主要用于HIT的初步诊断,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血小板减少的时间特征、血栓形成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四个要素,四项评分相加,根据得分多少确定HIT的可能性,≤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6~8分为高度可能。

【推荐意见8】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不推荐常规进行骨髓穿刺。

因为ICU中重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脓毒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营养不良、药物等因素多见,因此不推荐常规进行骨髓穿刺。

但当没有明确病因且合并其他细胞系异常时可进行骨髓穿刺。

Thiolliere等报道针对ICU 中255例重症患者进行骨髓活检的结果显示,绝对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骨髓穿刺结果按发生频率依次表现为巨核细胞耗竭为特征的脓毒症相关骨髓象、正常骨髓象、类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改变、巨幼红细胞增多症和血液肿瘤。

如血小板减少合并发热(体温>38.5 ,持续>7d)、脾大、血红蛋白<90g/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 /L、高甘油三酯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清铁蛋白升高、NK细胞活性下降和可溶性CD25升高的表现,需考虑HLH可能,此时需行骨髓穿刺寻找嗜血细胞以明确诊断。

【推荐意见9】外周血涂片能够协助诊断重症患者的血小板减少。

外周血涂片能够分析血小板数量、大小和形态,判断血小板破坏增多和消耗增加的情况,识别假性血小板减少,并通过粒细胞改变鉴别脓毒症、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等急性发热疾病。

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形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是TMA的特征表现。

血涂片显示红细胞体积增大或大小不一,提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显示球形、靶形、新月形、角形等变形红细胞提示DIC或AIHA等溶血性疾病;显示大血小板(血小板直径>4μm)可见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粒细胞白血病、ITP等;显示小血小板(血小板直径<1.5μm)见于AA等疾病。

如进行骨髓穿刺时建议与外周血涂片同时进行。

【推荐意见10】对于血小板减少同时合并血栓栓塞症状时,需要进行DIC、TMA、HELLP综合征、APS、HIT和PNH等疾病的相关鉴别。

血小板减少通常表现为出血,但出现血栓栓塞或溶血时,需要进行DIC、TMA、HELLP综合征、APS、HIT和PNH等疾病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