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整理2.0
财政学总结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1、财政: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i主题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财政学的对象:财政收支及其治理。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4、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4)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职能。
5、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1)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产品;(2)私人不愿意清楚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所导致的垄断。
6、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指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同时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
7、经济公平: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
8、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等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9、经济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10、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11、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12、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来往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
13、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具有这种作用;(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财政学重点整理

财政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
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起征点,又称“征税起点”或“起税点”,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指政府增加开支的同时,相应增加同量的税收。
即政府税收增加量等于政府购买增加量时叫预算平衡。
财政学期末整理

财政学期末整理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1 财政基本含义:是一种国家或者政府的经济行为。
2财政的基本特征:公共性与阶级性,强制性和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4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的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5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
(1)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2)排他性: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带来的利益。
(3)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4)竞争性:消费这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6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7准公共物品: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8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总和,而是公共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
9公共需要的特征:(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简单的个别需要的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的,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为了维持社会在身缠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要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要。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交税和付费),但是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不能说多付多用.(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10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题组成的。
是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
11市场失灵:市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1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
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比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是就会形成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财政学归纳

名词1.市场失灵:是指由于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经济学假定的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前提与条件,因而一些问题不能依靠市场解决或市场解决不好。
2.瓦格纳法则:这一理论认为,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支出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长期趋势。
而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
国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是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
3.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是国家为防备因各种难以预见因素的产生所造成的重大意外事故和国民经济的重大脱节而形成的物资缺口,有计划地建立国家物资后备而安排的财政支出。
4.税收转嫁:税收转嫁也可称为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其应纳税款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5.国库集中收付:即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资金清算采取国库单一账户通过银行的零余额账户,与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清算方式进行。
它的实施有利于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制度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
6.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指财政收支总体上相当,保持一种均衡关系。
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是指财政收支运动的结果。
7.国民收人分配:广义上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成果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狭义上指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以及居民中的分配过程。
就中国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
8.帕累托最优:是指在既定前提下,一旦资源配置达到使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效用或福利受损害时状态。
9.增值税: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
10.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协议一、财政学的基本概念1、财政的定义: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2、财政的职能:资源配置职能: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引导资源流向,实现资源在不同部门、地区和领域的合理配置。
收入分配职能: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产品与公共选择1、公共产品的特征:非排他性:无法排除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
非竞争性: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2、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集体决策过程和政治市场运作的理论。
1、财政支出的分类:按支出用途分类: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2、购买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政府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消费性支出: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3、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财政补贴:政府对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或个人给予的资金补助。
四、财政收入1、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收入。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
2、税收原理: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分类:按照课税对象、税收负担能否转嫁等进行分类。
1、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编制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2、政府预算的原则: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公开性、年度性。
3、政府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程序。
六、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2、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政府支出、国债等。
3、财政政策的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七、财政体制1、财政体制的概念: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安排。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xx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 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 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 ●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 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 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 具有可加性和可分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割性。
即: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是“私人物品” (privategoods )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诸如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 )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财政学整理第⼀章关键概念1. 市场失灵(P2)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过程中产⽣的、市场⽆法⾃⾏纠正的缺陷。
即,市场在某些⽅⾯不能有效地满⾜⼈们的需要,并且市场本⾝在某些⽅⾯产⽣的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本⾝来纠正,市场在资源配置⽅⾯存在低效率的情况。
2. 公共物品(P2-3)公共物品与私⼈物品的均衡的图(公共物品个⼈需求曲线垂直相加,私⼈物品个⼈需求曲线⽔平相加公共物品是这样⼀种商品,它能够⽅便地向⼀部分消费者提供,但是⼀旦该商品向⼀部分消费者提供,就很难阻⽌其他⼈也消费它。
公共物品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由于偏好表达困难以及搭便车的存在公共物品⽆法有市场提供。
3. 外部效应(P4)书上P4 页的有关外部性的两个图也要记住。
外部效应是指个体的⾏为对他⼈或社会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现象。
外部效应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因为有正的外部效应的⾏为⽆法回收全部成本,所以会减少这类⾏为,⽽有负的外部效应的⾏为会将成本强加到社会上,导致更多⼈从事这样的⾏为,市场⽆法调节。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p5)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观察不到另⼀⽅的重要特征发⽣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
道德风险:⼀⽅⽆法观察导致的另⼀⽅故意采取不谨慎⾏为。
5.⾃然垄断(P5)垄断市场中,⼚商由于利润最⼤化考虑,提⾼价格,压低产量,造成社会⽆谓损失,同时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6.收⼊分配不公(p5)劳动者按“能⼒和劳动分配”,资本拥有者“按资本分配”导致收⼊分配不公,市场⽆法调节。
7.经济不稳定(p6)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有滞后效率低下的情况,周期性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周期性⾦融危机,市场⽆法⾃我克服。
8. 财政的概念(P9)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凭借其公共权⼒对⼀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9. 资源配置职能(P13)指通过财政收⽀活动及相应财政、税收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为政府提供经费和资⾦,从⽽引导资⾦流向,实现对社会有限的⼈⼒、物⼒、财⼒等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政策、公共债务、预算管理等。
以下是对财政学主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财政的概念和职能财政,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的收支活动。
其职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与发展。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手段,将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到不同的领域和部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科研等领域,引导资源流向这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
收入分配职能旨在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公平分配。
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方式,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和救助,以减少贫富差距。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要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在经济过热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二、财政收入(一)税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
常见的税种包括所得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财产税(如房产税、车船税)等。
税收的税率、税基和征管方式等都会影响税收收入的规模和结构。
(二)非税收入除了税收,政府还通过非税收入筹集资金,如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等。
三、财政支出(一)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国防支出、教育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
这类支出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二)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一部分资金无偿转移给居民和企业,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转移性支出主要影响社会公平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四、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政府年度收支计划的安排。
它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环节。
财政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财政概念一、财政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1)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国家(政府)的分配行为。
因此,财政活动的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基础,国家(政府)是财政产生的前提。
2)公共财政的含义和精神实质P13第二节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1.私人物品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等。
对于私人物品而言,产品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的总和,这意味着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和可分割性。
即: 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私人物品的产权所有者拥有享用该物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物品之外;排他性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他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随着消费者数量的增加,生产该物品的的边际成本也相应增加。
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他人消费的数量。
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由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自主生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公共物品✓是“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对立物,指的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与私人物品的私人的、单个的消费性质不同,公共产品具有联合的、共同的消费性质。
✓存在形态:普遍广泛存在,xx国防、社会治安、政府管理、路灯、垃圾清理、防洪堤坝、道路、桥梁、下水道……●公共产品的特征共同消费性是决定是否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特性:(1)非排他性。
即只要有人提供了公共产品,不管该提供者是否愿意让他人消费该产品,在产品效应覆盖的范围和区域内,任何人都能够“消费”该产品,都能够享受该服务。
原因: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要想不让某人消费该产品,或者是技术上做不到,或者是阻止他人消费该产品的成本费用过于昂贵也实际上不可能。
⏹这点,与私人物品所具有的消费时的排他性,即物品只能由提供者或购买者自己个人消费,而可以不让他人参与消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学复习提纲前言:财政学的理论渊源重商主义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想:(1+5)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也就是一国的国力通过金银数量来衡量。
主张扩大商品出口,限制商口进口,通过贸易顺差换回大量金银货币。
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主张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古典政治经济学财政理论盛行时期的基本思路(1+5)斯密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在市场自发调节下能保持理想的秩序,每个人在追求最大私利的同时,社会利益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实现。
关于政府问题,主张小政府,廉价政府。
国家的职能就是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抵御外敌入侵,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等一些对社会有益而又不可缺少的活动,充当守夜人的作用。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提出以受益者负担为中心的收入理论,即按享受国家经费开支利益的大小和方向来筹集经费。
关于税收问题,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和征税费用最小的税收原则关于公债问题,提出公债有害论,不主张发行公债。
关于财政支出问题,主张严格限制、量入为出的理论。
财政支出必须严格限制在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建设和维护公共机关的需要。
大卫李嘉图的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3)第一,同意斯密关于国家职能、公债和财政收支方面的观点。
第二,提出自己赋税理论。
包括赋税总论和赋税论关于赋税总论:认为任何形式的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和其它形式的收入,都会减少资本积累。
为了减轻赋税对生产的破坏,主张尽量减少对最终由资本来承担的赋税,认为最好的赋税就是最轻的赋税。
关于赋税论:他研究了地租税、利润税、工资税、农产品税和黄金税等当时主要税种的转嫁、归宿以及各项赋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第三,李嘉图等价原理。
认为发行国债和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认为二者等价。
德国的瓦格纳财政理论基本理论主张;瓦格纳法则;瓦格纳的赋税原则(四端九项)他的财政理论是建立在其国家职能理论和社会政策思想基础上的。
认为:第一,国家职能不仅仅是维持国内秩序和防御外敌入侵,还要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福利的发展服务。
因此,主张扩大国有财产,实行铁路、保险和银行的国有化。
第二,瓦格纳法则:瓦格纳是在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这一思想是瓦格纳提出的,又被后人归纳为瓦格纳法则。
他认为这种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政治因素:随着经济的工业化,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关系也愈加复杂,由此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组织,这样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此为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工业发展带来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将产生外部拥挤性等问题,需要增加公共部门进行管理。
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
瓦格纳的公共支出理论为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料所证实。
第三,在财政收入方面,他提出“社会政策的赋税”的观点,认为赋税不仅仅是满足财政需要为目的,还应该增加社会政策的目的。
因此,主张在所得税中采用累进税制,对奢侈品、财产课以重税。
第四,瓦格纳的赋税原则:四端九项财政收入原则充分原则:即税收必须能充分满足财政的需要。
弹性原则:即税收必须能充分适应财政收支的变化。
国民经济原则(即如何保证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原则)税源选择原则:即税源选择要适当,以所得作为税源最适宜,以免侵及资本。
税种选择原则:即要考虑税负转嫁问题,最好选择不宜转嫁的所得税作为税种。
社会公平原则普遍原则:即对一切有收入的国民都要普遍征税。
平等原则:即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多收多交,少收少交,无收不交。
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税收法令必须简明确实便利原则:政府征税应为纳税人的方便考虑征税费用节约原则:征收管理所开支的费用力求节省庇古的财政理论(4)第一,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的经济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在个人之间分配越平等,社会经济福利越大。
第二,关于财政收入,提出最小牺牲原则,对所得税实行累进税制,实现收入均等化最小牺牲原则:庇古给最小牺牲原则下的定义是:“为了获得最小的总牺牲,各项赋税应该如此分配,使纳税的货币边际效用,对一切纳税人都是相等的。
如果甲纳税人所付的最后一个便士税款的效用,小于乙纳税人所付的最后一个便士税款的效用,则把对乙纳税人的一部分课税额转到甲纳税人的肩上,则能得到总牺牲的减少。
所以,符合最小总牺牲原则的税收在纳税人之间的分配,是使所有纳税的社会成员的边际牺牲-而非总牺牲-均等”。
第三,关于财政支出,他主张增加失业人员、贫困家庭补助的社会福利支出,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利用财政支出的变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就业。
第四,庇古税:当存在负外部性问题时,应对企业征收特别的税收;正外部性时则应给予一定的补贴。
凯恩斯主义财政理论盛行时期主要政策主张(1+4)19世纪末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20世纪初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从而要求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逐步取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由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波及最广、最深刻、最剧烈的经济危机。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把经济危机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以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税收、公债、赤字主要政策主张:第一,财政支出方面,他论证了政府支出有“倍数效应”扩张社会总需求,以及政府投资的乘数原理拉动经济增长第二,在税收方面,他突破了仅就增加财政收入和税负转嫁进行研究的传统界限,着重分析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变动私人部门需求,进而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并拟议出一套以直接税为主和累进税为特色的税收体系。
第三,论证了财政赤字的经济合理性,突破了“量入为出”的理论原则。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后,以萨谬尔森、汉森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提出的财政理论与政策进行了发展和完善,使以加强政府干预为特点的西方财政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引下,马斯格雷夫于1959年出版了《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把财政的职能由资源配置扩大了到了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等三大领域,从而在美国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财政学。
新自由主义财政理论主张20世纪60-70年代,赤字财政政策被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美国总统们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破坏了宏观经济的总体平衡,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剧烈通货膨胀交替作用同步上升的“滞胀”问题。
面对“滞胀”的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即不能做出理论解释,也不能提出政策有效解决,引了凯恩斯主义革命,使其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来自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货币学派的攻击: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窒息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而且所谓流动性陷阱也得不到实证的支持。
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抛弃“财政最重要”的政策主张,用“货币最重要”来取代。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以阿瑟·拉弗为代表供给学派的攻击:政府应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即刺激生产、投资以增加供给,还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并不是严肃的经济学家精心研究的结果, 而是拉弗1974 年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 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即兴在华盛顿一家餐馆的餐巾纸上画的一条抛物线, 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所以被戏称为“餐桌曲线”。
这个理论得到同来赴宴的《华尔街日报》副主编、综合经济分析公司总经理贾德·万尼斯基极大的赞赏, 他利用记者身份在报纸上大肆宣传, 很快“减税主张”便博得社会各界的认同, 最终被里根政府所采纳, 从此其影响遍及欧美大陆。
卢卡斯所代表的合理预期学派,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等都提出了反对的观点。
但这些反对者们并未建立起一套足以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财政学说,他们只是力图在这个框架内恢复古典学派的传统。
后来,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缺陷进行了修正,并汲取了对立学派的营养,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至此使凯恩斯理论又重新回到主流地位。
当代公共财政理论主张当人们围绕着凯恩斯理论无休止争议时,以布坎南和图洛克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在财政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
他们将财政作为公共部门经济,并从市场失灵理论角度,集中研究社会公共需求及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公共商品问题,分析了决定公共商品的生产及分配过程,以及生产公共商品的机器——国家的组织和机构,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是建立在交换的等价原则之上的,只有那些具有排斥性质的私人产品才能进行市场交易。
而公共产品不具有这些性质,所以公共产品的交换行为难以产生,消费者与供给者之间的联系由此中断,虽然存在市场需求,但却没有市场供给,这时政府应予以介入,提供这种产品,弥补市场的这个局限性。
由此,产生了公共财政理论。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第一节政府与市场1、市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5)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效率状态垄断问题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负外部性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2、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什么是政府失灵,有哪些具体表现?(5)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进行干预时,没有实现预期社会与经济目标或给社会带来额外的经济损失。
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的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政府热衷于竞争性生产领域的投资,替代了市场职能政府干预的政策工具立法和行政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3、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的特征,如何理解这些特征?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国防、天气预报)只能由市场来提供准公共物品:非排他性+竞争性(地下水流域、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排他性+非竞争性(有限电视、高速公路等)第二节财政概念1、财政产生的条件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经济条件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政治条件公共需求是财政产生的根源――财政分配的目的2、财政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