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 五带的划分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新课改省份专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新课改省份专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https://img.taocdn.com/s3/m/5449f41ccfc789eb172dc885.png)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1.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划分:[名师注解]【注1】 (1)太阳高度角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是特定时刻(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
【联1】 正午时日影朝向(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子、或朝南。
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点】 (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0课时 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教学案(含解析)-人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讲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0课时 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教学案(含解析)-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f2c2569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9.png)
第10课时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1.正午太阳高度(1)由图可知,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01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太阳直射□02南回归线,□0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04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
(4)夏至日,太阳直射□05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06极昼现象,北极点的太阳高度为23°26′,此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70°。
(5)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08两次太阳直射。
2.四季更替(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0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2)我国传统天文四季(3)北半球气候统计四季3.五带的划分(1)五带成因:□01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有规律地减少。
(2)五带划分①在图中填写五带名称。
②五带划分的界线是□07南北回归线和□08南北极圈。
③热带地区有□09太阳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10极昼极夜现象。
考点十二正午太阳高度为了冬季采光,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
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1)~(2)题。
(1)表中的4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2)根据表某某息,在修建南北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A.23米 B.28米 C.37米 D.40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1)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②③④①。
(2)楼房间距取决于□01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1)冬至日,太阳直射□02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2)的纬度为40°N,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0°+23°26′),与④最接近。
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12876b809e31433238689368.png)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自然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
2.极点上:出现极昼夜的天数最多:各为半年
3.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
5.太阳直射的纬线,白昼不一定最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
四季的更替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五带的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划分的依据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
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到北极是北寒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什么区别
两者的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但是,不同的是地球自转的中心是地轴,产生了昼夜的交替而不是昼夜,还有就是地方时,比如每个地方看到太阳日出的时间不一样。
地球的公转的中心是太阳,由此产生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尤其以我们北半球为例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夏天白天明显长于冬天。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和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3343ca90029bd64783e2cf4.png)
太 阳光照图
节 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向递减。
②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③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
向递减。
1正午太阳高度角由 _____向递减。
②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结果核对、复述、更正、补充以上的学习内容,还可讨论与以上学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知识。( 9分钟)
四、“展”——学生激情展示小组代表或教师随机指定学生展示。(8分钟)
五、“评”——教师点评,教师总结规律,点评共性问题。(9分钟)
六、“检”——课堂检测。(3分钟)
1.计算秋分日,北京(40°N、116°E)的正午太阳高度。
2、有关地球上五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寒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温带地区
B.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温带范围减小
C.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热、温、寒带白昼最长的一天
D.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 纬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二、“思”——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有关内容(时间不少于13分钟)
【学习过程】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地平面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日出时为0,中午达一天中最大值,日落时为0.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e96b1731126edb6e1a1003.png)
温带范围变大。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23.5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有太阳直 0 0 射现象
23.5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0
终年炎热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66.5
0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终年严寒
假如黄赤交角变小,会对地球产生什么影 响?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
西方 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3、4、5月
61、2月
几条重要的纬线
五带的划分
各带的主要特征
90
0
几 条 重 23°26′N 要 0 的 23°26′S 纬 线
66°34′N
北 极 圈 北 回 归 线
0
南 回 归 线 南 极 圈 90
0
66°34′S
五 带 的 划 分
66.5
0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23.5
0
北温带 北 回 归 线 热 赤 带
道
0
0
23.5
0
南 回 归 线 南温带 66.5
0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0 66.5
既无太阳直 射 又无极 昼极夜现象
90 北寒带 北 极 圈
0
气候特征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产生黄道面
地 球 公 转 的 地 理 意 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116b37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d.png)
《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讲义我们生活的地球,有着奇妙而规律的自然现象,其中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就是非常显著且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方面。
首先,咱们来聊聊四季更替。
四季更替简单来说,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次出现的现象。
这可不是随便发生的,而是由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引起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的时候,地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面的,而是有一个大约 665 度的倾斜角。
正是因为这个倾斜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断移动。
咱们来具体看看。
在北半球,从春分日开始,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候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就进入了炎热的夏季。
然后太阳直射点又开始南移,到了秋分日,直射点回到赤道,这时候昼夜等长。
接着继续南移,到了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就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再往后,太阳直射点又往北移动,再次回到春分日的位置,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四季的循环。
四季更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
比如在气候方面,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则相反,气温低,降水少。
这就影响了我们的穿着,夏天穿轻薄的衣物,冬天就得穿上厚厚的棉衣。
在农业生产上,不同的季节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农民伯伯们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而且,四季的景色也大不相同,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阳光灿烂;秋天果实累累,落叶纷飞;冬天白雪皑皑,一片寂静。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五带的划分。
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这里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终年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北温带和南温带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北寒带和南寒带在极圈以内,这里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热量少,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的划分对地球上的生物分布和人类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https://img.taocdn.com/s3/m/d5df1612580216fc700afd82.png)
学习目标
思维导图
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
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解决
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知 识 整 合]
•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最大
•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
高
度
角
1、 晨 雾 像 轻烟 。像云 雾。像 薄薄的 白纱。 虚无缥 缈若隐 若现。有时又像顽皮
•
(2)确定房屋的朝向
•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
•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 • 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 如右图中各点旗杆日影长短及日影所在方向 • (图中是夏至日,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是直射点)
• (3)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 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 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
(1)确定地方时
•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我 张 开 手 细 看时, 它早已 从我的 手指缝 里溜走 了,空 气中到 处是它 的身影 ,让我 都 分 不 清 了 。多可 爱的雾 !它又 像一个 巧妙的 化妆师 ,把我 额前绺 绺黑发 染成一
绺绺的银丝
称
太
阳
高
度
(
如
图
地球概论四季和五带
![地球概论四季和五带](https://img.taocdn.com/s3/m/34f054f96137ee06eef9183b.png)
(2)、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 (3)、式中的(90-)可看作上点高度。 注意:①北半球H以南点为起点(南半球反之); ②当 = 时,H = 90,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 能达到90的太阳高度;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不包括南北回归线),当 > 时,H > 90; ④极圈内冬半年,若 > 90-,H < 0。
为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即全年的平均值;是对( 90 - )的季节订正。各自半球的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为
负值。
图4—2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图中用两条线表示二分二至的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就是它们的的纬度差。因此,这 些线条都是呈45°坡度的直线。春秋二分,正午太阳高度 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冬夏二至,分别以南北回归线 为中心,南北对称。
二、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P101
1、全球分极昼,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极夜四个地带 (两分除外)。
2、 为正值,全球昼长向北 递增;为负值,向南递增。
3、 的绝对值愈大,极昼
(夜)地带愈大。
图4--9 解天文三角形 求半昼弧长;太阳位于 西方地平(日没)时其 时角(t)大小,等于当地 ( )当时( )的半昼弧 (从日中到日没)。
图4--22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线条表示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这些垂直的线条互相平行,表示它们的变化幅度相同,都是 23°26′×2=46°52′。
图4--23 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四、地球上的四季 P112 (1)、半球性现象:昼夜长 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半球性 的,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2)全球性现象:日地距离 的变化(影响很小); (3)首先是天文现象,然后 是气候现象。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4a56cbc95fbfc77da269b1c3.png)
热带范围 扩大 ;温带范围 缩小 ;寒带范围 扩大
三、地球运动的意义
1.地球自转的意义
昼夜交替 时差(地方时、区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地球公转的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小结
地球自转 赤道 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 平面
黄赤交角 23°26′
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③ 日照图上判断某地昼长或夜长时间
E地是18 点, 12 小时; 昼长 F地是22 点, 夜长 4 小时; B地昼长 24 小时。
考
一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为什么却是北半球 的冬季? 一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 太阳辐射总量少。
作业
绘制 1 冬至日的日照图(侧视图,俯视图-以N为中心 ) 注: 标出自转方向
23.5
0
赤
热 道 带
南温带
终年 炎热
南 回 归 线
四季分明
66.5
0
南 极 圈
南寒带 0
90
终年严寒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 或变小了,太阳直 射点的移动范围、 五带会有什么变 化???
3、黄赤交角变化与五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
回归线的纬度范围 变大
极圈的纬度范围 变小
极昼极夜的范围 扩大
5)冬至日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上,北极圈内为 极夜,南极圈内为极昼。
夏至日 俯视图-N为中心
N
日照图的判读
冬至日
a b c
夏至日
d
e
f
春分或秋分
g
h
i
3 昼长夜长的计算
①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06460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b.png)
地球公转地理 意义 ——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2022
本节学习目标:
一、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地面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最大值(各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 高度角)。
西
正午太阳高度
南 北
东
同一纬度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晨昏线:等于0°。
<<返回
添加标题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添加标题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 递减。
添加标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添加标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的 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 的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Βιβλιοθήκη 律: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 值,北半球各地达 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半球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由赤道向南北
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01 添加标题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两侧递减
03 直射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2 直射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04 直射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线
赤热 带道
终年炎热
南回归
南温带
南极
圈南寒带
900
线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楼间距的求算 ❖为了采光良好,楼房间应保持适当距离
高二地理科目知识点选修二
![高二地理科目知识点选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a31a0fb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1.png)
高二地理科目知识点选修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地理科目知识点选修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同步课堂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同步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ce79c7f5e2bd960591c6776b.png)
第四讲 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与五带课标 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 素养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位置,认知正午太阳高度和季节的变化特点。
2.综合思维:分析光照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3.地理实践力:观测物体影子变化、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分析其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关系。
考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甲乙(1)结合甲图信息可知,正午太阳高度是①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
(2)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甲图所示,H 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② 12 时。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④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⑤ c 折线所示。
Ⅱ.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⑥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⑦ a 折线所示。
Ⅲ.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⑧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⑨ b 折线所示。
Ⅳ.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春、秋分日赤道南北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1)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地球上,同一日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2.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其数值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若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下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规律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地区最大值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及一次最大值一次最小值其以南地区 (12月22日前后)(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 (除赤道外)两次最大 (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 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 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两次最大(3月21日前 后和9月23日前后)两次最小(6月22日前 后和12月22日前后)特别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55121192e45c3b3566ec8b53.png)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
公转产生的4个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的更替;4.五带的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1.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冬半年昼短夜长,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
2.极点上:出现极昼夜的天数最多:各为半年
3.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4.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
5.太阳直射的纬线,白昼不一定最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冬至日南半球各地昼最长
昼短夜长的变化规律
四季的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五带划分的依据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
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是南温带;南极圈到南极点是南寒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到北极是北寒带。
五带划分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微专题: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微专题: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23d511252ea551810a6873a.png)
节气 春秋分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赤 道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
冬至日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总结: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能热水器 的倾角调整
水箱
集热管
α
H
调 节 杆
a+H=90º
0 H=90 -纬度差(所求地纬
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的纬度间隔) 同减异加
沾益二中(25°N) 25°N
25°N - 23°26´N 春分日、秋分日
23°26´N
25°N - 0°
夏至日
25°N + 23°26´S
0°
冬至日
23°26´S
求沾益二中(25°N)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 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0° 春分日:H=90°-( 25° N - 0° )= 65°
5.楼间距问题
•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楼间距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越大。
• 在我国,纬度低的地方楼间距小些,
纬度高的地方楼间距大些。
(6)热水器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 阳能,应不断调整 太阳能热水器与楼 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线与受热 板之间成直角。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 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 度角的关系为: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 夏至日:H=90°-( 25°- 23° 26´ N)= 88° 26´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为0° 秋分日:H=90°-( 25° N - 0° )= 65°
兰州市榆中师范学校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_四季五带的划分(28张ppt)
![兰州市榆中师范学校2019年高一地理必修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_四季五带的划分(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2cb77809b89680203d825bc.png)
5 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A)
A 地方时相同 B 季节变化相同
C 昼夜长短相同 D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6夏至日,以下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D )
A海口 B上海 C北京 D漠河
①
②
④
③
7、当地球处于②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
北回归线 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 B、赤道上昼夜平分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 D、南极圈以内为极夜
H=90º-|所求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H为正午太阳高度,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 半球取“—”,所求地与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 球取“+”。)
北京(40 °N)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春分、秋分日 H=90º-|40º-0º|=50º
夏至日
H=90º-|40º-23º26´|=73º26´
冬至日
4、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什么时候达 到最大值?什么时候达最小值?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什么是太阳高度角?
A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 H )
地面
分布规律
H
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
1、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地方时为 12点时太阳最高。
头顶
A南半球昼长夜短
B全球昼长夜短
C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D北半球昼长夜短
D 2.北半球的冬至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
B D.太阳运行至远日点上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
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四季五带
![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四季五带](https://img.taocdn.com/s3/m/fc6198fbf705cc17552709b1.png)
季节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 、 由直射点向两极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 、 ①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 北半球夏至日: 线向南北递减。 线向南北递减。北回归线及北回归线以北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值。南半球 达到最小
北半球冬至日: 2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 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回归线及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达到最大值 北半球达到最小 地区达到最大值, 达到最小。 以南地区达到最大值,北半球达到最小。 ③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 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 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房地产开发中前后楼间距与楼高的关系
楼高H与楼间距最小值L(保证冬至日后楼能够得到光照) 的关系是:tanα= H/L L=cot αH
H
后楼
αα
L
前楼
例1、位于北纬36°34′的某疗养院,计算在一幢20米高的楼 位于北纬36°34′的某疗养院,计算在一幢20米高的楼 36 的某疗养院 20 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 房北面新建一幢楼房。因为疗养的需要,要求高楼的每一层一年四 季都能晒到太阳。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季都能晒到太阳。新楼至少要距原楼多少米?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 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 距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 大,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 角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 公式:H=90°-纬度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2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 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2.同一地区、不同节气的太阳高度大小 (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雨惊春清谷立小芒夏小大立处白秋寒霜立小大冬小大立 春水蛰分明雨夏满种至暑暑秋暑露分露降冬雪雪至寒寒春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欧美冬季
欧美春季
1.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夏 至 日 ( 月 日 )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大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小
6 22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 至 日 ( 月 日 )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小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欧美夏季
欧美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 季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3、4、5月
6、7、8月
9、10、11 月
12、1、2月
课堂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节气 春秋分
太阳直射点 位置
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分布规律 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从 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缩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 有什么规律? 道向两极递减。
探究问题5
读图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2、是北半球的什么节气, 日期是哪天? 夏至日(6.22前后)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 归线向两侧递减。
探究问题6
读图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2、是北半球的什么节气, 日期是哪天? 冬至至日(12.22前后)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有什么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 归线向两侧递减。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划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90°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直 射
H
西 南 东 北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问题4
读图回答: 1、此时太阳直射哪个纬度?
太阳直射赤道。 2、是北半球的什么节气, 春分日(? 3.21前后) 日期是哪天 秋分日(9.23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