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每课一练 (人教版 选修 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1、孝文帝时期,有利于北魏经济恢复发展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新的租调制③三长制④重视兴修水利⑤放松对手工业工匠的管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官府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生产都有所发展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3、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是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4、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5、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北方实现统一B、北方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C、民族矛盾尖锐D、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正确...的是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7、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8、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作用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②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④为结结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势力B、地主阶级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10、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际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过程C、农业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2013版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版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达标训练新人教版选修1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2012·济南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4.(2012·深圳高二检测)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具体表现在(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北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B.巩固鲜卑贵族统治C.实现民族同化D.加速封建化进程6.(2012·西安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7.(2012·南京高二检测)北魏诗歌有云:“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其反映的情况是( )A.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北方汉人吸收了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D.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影响深远8.(2012·青岛高二检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C.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D.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说课稿
《促进民族大融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进民族大融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族融合的内涵和表现,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民族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如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2)理解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2)运用图表、地图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融合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
(2)民族融合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融合这一抽象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民族融合问题的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参考教案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3课:促进民族融合(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解读: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
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
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建立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讲授新课】一、题解:民族融合1、概念: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后进民族接受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文化、思想和制度,原来各民族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民族特征趋向统一,形成自然同化。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实质:A从生产方式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B从民族习俗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C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高二历史:3.3《促进民族大融合》 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的发展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活动的活跃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学习汉族教育礼仪2.仿效汉朝官制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民族大融合2.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地位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所起的历史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和处理教材,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前后呼应,脉胳清楚;再是要注意民族关系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体现时代特点,要自始至终注重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自然融为一体,充分肯定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导入新课】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吸收了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明,同时他们勇武的素质也影响了汉族,他们给中原文明带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因而这场改革推进了社会进步。
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要解答这一问题。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经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
提问: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后,教师概括指出:农业方面,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方面,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活动方面,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
1.农业的发展提问:农业获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成效,同时这也是技术的进步的结果,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兴修等,,另外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3.3《促进民族大融合》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学习方法点拨1.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方面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加速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2.在学习时,要注意通过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把握北方经济的恢复。
要通过北方各民族的变化,把握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3.注重把握孝文帝改革和隋唐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农业⑴农业①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②。
⑵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垦,③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⑶适应④的需要,城郊⑤的种植发展起来。
⑷⑥得到发展。
2.手工业⑴⑦发展尤其显著,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⑵青瓷制造业直接影响了⑧时期⑨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⑴⑩出现许多大市场,交易活跃。
⑵政府铸造⑪,使长期战乱以来的⑫代替货币交易。
⑶⑬也有长足发展。
【拓展点拨】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的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自我校对】①生产工具;②水利;③粮食;④城市生活;⑤蔬菜;⑥畜牧;⑦丝织业;⑧唐宋;⑨北方;⑩洛阳;⑪铜钱;⑫实物交易;⑬对外贸易;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①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②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⑴尊儒崇经,兴办③。
⑵恢复汉族④。
⑶采纳汉族⑤制度。
修订律令,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拓展点拨】礼乐制度:所谓礼乐制度是周代最早对“礼”(祭祀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制度,是对宗法制和等级制的固定的强调。
孔子对礼乐制度加以系统地理论说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扬仁爱与和谐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礼乐文化,使礼乐文化进一步成为礼仪文化,历代统治者没用这一制度来维护统治。
【自我校对】①洛阳;②汉族;③学校;④礼乐制度;⑤封建统治;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表现⑴鲜卑族A.内迁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①,贵族成为中原的②。
2013版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 新人教版选修1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 )A.迁都某某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经济发展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许多荒地得到开垦,人口大为增加B.开始出现整地碎土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D.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对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3.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某某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5.(2012·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6.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某某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汉族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8.(2012·某某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9.(2012·某某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主,善骑射。
2013-2014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3.3 促进民族大融合 课件(人教版选修1)
答案提示
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的
情况下为发展生产、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农业成为经济的主要成 分,使游牧为主的鲜卑族劳动者变为农民,促进了经济的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复苏与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整顿吏 治,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 了国家管理,巩固了统治,团结了汉族地主,有力地推动
答案提示
社会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农业:荒地
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 牧业发达。②手工业活跃: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绢布产
量增加,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北方青瓷出现。③商业活
动活跃: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 外贸易远达西方国家。影响: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由 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经济的变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课程标准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内容解读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政权的
封建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作用及影响。
基础导学
核心考点
教材题解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 得到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_____ 水利 。 (1)农业_________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多。 城市生活 的需要,城郊_________ 经济作物 的种植发展起 (3)适应_________
语言。
——恩格斯 (1)与恩格斯的叙述最吻合的中国古代变法应该是什么变 法运动?变法的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 (2)这次变法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对于鲜卑族的发展产生
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3《促进民族大融合》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D.颁布均田令2.(2013·常州高二检测)“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此处描述的是()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D.孝文帝改革3.(2012·泉州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4.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流B.当时的北方人都喜欢儒家文化C.适合巩固统治的需要D.冯太后的积极影响5.(2013·莱芜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的过程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6.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7.(2012·南京高二检测)北魏诗歌有云:“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其反映的情况是()A.迁都洛阳的鲜卑劳动者成为中原的农民B.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C.北方汉人吸收了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D.汉族女子受鲜卑族文化影响深远8.(2012·瑞安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二、非选择题9.(2013·江苏单科·T24A)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1: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仪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问题探究分析图片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进而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族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中分析图片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后的影响: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权封建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及租调制,把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起来,使鲜卑的牧民转化为农民,扩大和巩固了自耕农队伍,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统治者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如兴儒学、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权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和经济、政治的变化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交流频繁,风俗习惯逐渐趋同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建议教师通过探究问题、分析图片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三方面的相互关系,把握本课的中心和线索,进而高屋建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过程,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一项力措,使学生体会到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强了这堂课的思想性。
3.3促进民族大融合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小测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和成果,理解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关注小组讨论的进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4.组织小组汇报,让组员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其表达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不足,提高自我调整能力。
2.深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历史规律,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问题进行正确判断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013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学生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认识民族融合的作用。
3.认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对本民族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三、学习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1.原因:改革措施的推动;北魏发展经济的政策;民族大融合的影响。
2.表现:(1)农业: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兴修水利;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民间、官府手工业发展;发展显著,制造业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
(3)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的,货源充足,交易活跃,交易恢复;也有长足的发展。
3.影响:①经济的变化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②经济的变化促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经济的变化促进了民族,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兴办学校。
2.恢复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的名称。
(2)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要求。
三、民族交流与融合1.表现(1)、鲜卑族的汉化:①鲜卑人成为,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过程;②鲜卑贵族转化为封,有的兼营工商业;③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①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经验和技能;②汉族服饰……等也受到鲜卑族影响。
2.意义: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1.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2.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教育兴起B.孝文帝改革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 ( )①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②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③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④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 ( )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6.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三维设计】2013年高中历史 3.3 促进民族大融合同步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一、经济的复苏与繁荣1.农牧业的发展(1)生产工具特别是整地碎土工具,比过去复杂得多,耕作技术提高。
(2)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人口增长。
(3)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
(4)经济作物的种植发展起来,畜牧业得到发展。
2.手工业生产活跃(1)丝织业:发展尤为显著,绢布的产量大为增加,府库绢帛之多,达到魏晋以来的最高水平。
(2)制瓷业:北方青瓷出现,对后来唐宋时期北方制瓷业的繁盛有直接影响。
3.商业的活跃(1)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2)政府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实物交易逐步为货币交易所代替。
(3)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
上图为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这反映了北魏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出现该突出特点的原因。
[我的思考]突出特点: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活动活跃。
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1.背景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2.措施(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下诏兴办太学,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要求臣民按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
修订律令,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3.影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表现(1)鲜卑族:①经济生活:内迁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农民,鲜卑贵族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②习俗变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汉族:①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得到传播。
②汉族从服饰或风度上,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3)影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是赞扬北魏民间武装力量首领李波的妹妹李雍容的诗。
高二历史学案:3.3 促进民族大融合(人教版选修1)
促进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识记: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表现;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措施;汉族和鲜卑族之间民族融合的表现史实。
理解: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运用:用历史史实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措施主要有:①②③(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注意课本的图片)【合作探究】1、P41学思之窗2、为什么说魏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P43本课测评问题2)【自我测试】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2.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3.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5、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鲜卑族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得到各民族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了中原地区人民的利益7.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8.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整地碎土工具更加复杂B.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
C.丝织业发展尤其显著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D项应为货币交易。
答案 D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答案 B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长城沿线的各族生产方式的变化,不能反映( )。
A.均田制影响B.民族融合
C.少数民族封建化D.吏治清明
解析吏治清明与否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无关。
答案 D
4.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鲜卑人乐俑
A.尊儒崇经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学穿汉服D.学说汉话
解析抓住图画的中心内容—“乐俑”,联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是
学习汉族礼乐制度,就知应选B项。
答案 B
5.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解析D项所引诗歌反映出汉族女子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答案 D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些顺应少数民族封建
化与民族融合的措施来维护统治,取得了较大成功,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
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 C
8.观察下列图片,它们共同反映了 ( )。
A.鲜卑政权的封建化B.北方社会经济的繁荣
C.北方的民族融合趋势D.门阀士族的腐朽生活
解析“汉人胡食”说明了鲜卑风俗对汉族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而“魏晋
农家庖厨图”反映了北方各族在生活方式上的汉化,因而两则材料共同反映
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
答案 C
9.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
A.均田制B.三长制
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随着服饰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历史上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
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推动了以鲜卑族
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
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也得到了永生。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凝聚力就
是来自于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融合,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 D
能力提升(14分)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
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
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
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
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8分)
解析本题以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了孝文帝改革对促进民族融
合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
第(1)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将其主张分类归纳;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分析其作用。
对民族关系的认识,要建立在肯定民族融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
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
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
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