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1)——实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专题讲义(一)
一、文言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查的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如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列举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作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是意动用法。
4、分析综合、文言翻译、文言断句及整篇阅读。
二、文言实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大体可视为“常见文言实词”的范围。考查的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如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
(一)文言“实词”考点例析。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形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不敢倍德”(《鸿门宴》)中,“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中学教材里把一些古今字也纳入通假字的范畴(如“莫”是“暮”的古字,现被当作通假字)。通假字以同音替代为最常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现在都不相同了。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可能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例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题仅列试题中与讲解相关的部分,下同。) D.昏礼宜昏昏:结婚。
试题解析:联系上文可知,这里的“昏礼”其实就是“婚礼”,前一个“昏”同“婚”,解释为“结婚”,正确。
例题2:(20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阙:失职。
试题解析:D项考查的实际上就是通假字。“阙”应通“缺”,解释为“空缺,缺少”。D项解释错误。
2、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的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如《师说》中的“师”,在不同的句子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作名词,指“老师”;在“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作动词,是“学习”的意思。
例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大多是多义词,只有在具体
“代”,有“代替、代理、置换、朝代、一代代”等义项,A项是介绍李揆的籍贯、身世,因此“代”解释为“世世”正确。“属”,有shǔ、zhǔ两种读音,读shǔ时有“同一家族、类别、是”等义项,读zhǔ时有“连缀、嘱咐、劝酒”等义项;B项中的“属”应读zhǔ,是“连缀”的意思,引申为“撰写”,可从“衡少善属文”(《张衡传》)中迁移。“昧”,可以解释为“暗,不明”,如“幽昧”;可以解释为“糊涂”,如“愚昧”;可以解释为“隐藏”,如“暧昧”;可以解释为“冒犯”,如“冒昧”。C项中的“深昧求贤之意”,根据上下文意,应理解为“严重违背了求取贤才的意图”,其中的“昧”是“违背”的意思。不能解释为“冒犯”。D项中的“恣”,有“放纵、无拘束”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任意、随意”。答案:C。
可见,准确理解某个文言实词,不能脱离语境,应根据文意推断该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古今异义词。
历史在演进,语言也在演变。很多词的词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词义扩大。如“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第二、词义缩小。如“谷”,原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
第三、词义转移。如“信”,古代指送信的人,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须“信”和“使”二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第四、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就是“凶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很”字,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第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之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第六、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第七、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等。
汉语词汇中的这部分词,古今都在使用,但意义已有不同,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现象。这部分词也是考查的主要对象。碰到这类词,部分考生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
例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试题解析:现在的“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一般不包括父母。而文言文中的“亲戚”一般指“内外亲属”,父母兄弟皆可称;有时特指父母。A项中将“亲戚”与“昆弟”并列,将“亲戚”解释为“父母”,正确。
例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怀:衔恨。
试题解析:“怀”释为“衔恨”,符合语境。但“怀”的现代词典义中就没有“衔恨”这个义项。
“古今异义”也经常在翻译题中考查。
例题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试题解析:这里的“中国”就是古今异义词,在该句中它是指“中原地区”,如果把它等同于现在的“中国”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尉佗所踞的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只是现在中国的一部分。
参考译文: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就比不上汉王!
4、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由两个近义的或同类的或互为反义的单音节词素组成的复合词。在具体语境中,这类复合词中的一个词素有时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语的意义只由另一个词素来承担,在使用中呈现这种特点的复合词就叫做偏义复词。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异同”,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