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礼乐文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僭礼的现象——《论语· 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 ‚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僭礼的现象——问鼎中原
《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
公元前403 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列为诸 侯,专制制度转化成了国家制度,而郡县制又 带有中央集权的特征,于是形成为专制主义的 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故从三家分晋起,晋国 已完成了古封建制向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过 渡,礼制的基本环节已被破坏,乱礼和“僭越” 的现象处处皆是,所谓 “礼崩乐坏” 。晋国的 巨变,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两千年以法治国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格局。
僭礼的现象——考古发现
从考古发现来看,出现了卿大夫身份的中等贵族,例 如辉县琉璃阁甲墓和M60,居然也用九鼎、八簋、三 套编钟、一套编磬来随葬,显然是一种“僭越”。庶 人也开始使用陶礼器或仿铜礼器,冲击了“礼不下庶 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青铜礼器的数量有增无减,尤其是铜鼎的 数量几乎等于以往各个时代的总和。铜鼎数量的增加, 说明使用它的人越来越多,不言而喻,它的尊严地位 也就越来越下降了。同时,铜礼器开始批量生产,仿 铜的陶礼器也越来越普遍。这一切,都使礼器不再能 标志身份,这意味着周礼的没落。
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是我国古封建制向专
制主义中央极权过渡的时期。所谓古封建 制,一是分封制,即裂土分封;二是宗法
制,即同血缘关系的人的组合。古礼的基
础,是建立在忠君与孝亲、尊与慈、敬与
爱、悌与友完全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但从春秋时的晋国开始,就取消了公族制
度,从而造成了宗法分封制的破坏,治国
不再是一家一宗之事,走向国君与六卿联 合执政。后来又变为卿大夫专权。
在中国,“礼”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与 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思想 等结合在一起,为其他民族所无。礼俗、礼仪、 礼制、礼规、礼义,构成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
一直贯穿到近现代。
“乐由中出”
古代的“乐”,不是今天“音乐”的概念,
它包含音乐、舞蹈、诗歌,以及说唱相结 合的样式。“乐”是祀教的重要内容。礼 与乐相配合,追求的是一种天地、社会、 国家、家庭、个人全面的协合的境界,从 礼的角度讲是“大顺”,从乐的角度讲是 “大和”。
鼎
鬲
甗
簋
敦
簠
豆
青铜礼乐器——乐器
钟
铙
镈
明贵贱、辨等列
三、古礼的政治精神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 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 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 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 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整套制度。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 :礼为奉神 人之事 。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无文字的信条,
谓之习惯。习惯之合理者,儒家命之礼。
礼俗
1、“礼”源于早期社会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 称之为“礼俗”。它是小型乡土亲缘共同体的 规范与秩序。 慎子:礼从俗,政从上。(《艺文类聚》卷三 十八引) 《管子· 宙合》:乡有俗,国有法。 《荀子· 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 美俗。
文教力量。
战国社会因分化而“礼乐崩坏”。政统分化,采取了 “吏道”的形态;道统分化,采取了“师道”的形态; 社区中“父道”依然保持了支配性的影响。 在封建时代,“礼治”业已孕育出了一种深刻的理念,
一种处理分化要素的原则,这就是“和而不同”。
周之由“君子”阶级所承担的“礼治”,经由秦之 “法治”与文吏政治,终于再度演化为精制化了的 “士大夫政治”。 士大夫政治塑造了一种“天人合一”式的君子人格, 在其中知识、道义与美水乳交融,人格完成、文化使 命与社会责任浑然一体。我们看到过众多既能经邦治 国,其品行风节又足以为世人宗仰,复又有精湛著述 与优美诗文传于后世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社会他们曾 经拥有过巨大魅力。“君子”集真、善、美于一体, 视人格完成、文化创造与社会责任为一事,这种理念, 依然具有一种超时代的精神价值。
商周时代的礼乐器分为三种组合,分别 代表三个时期:
1、早商至西周早期为‚重酒的组合‛; 2、西周中期至东周初年为‚重食的组合‛; 3、春秋、战国时期为‚钟鸣鼎食‛的组合。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
青铜礼乐器——饮酒器
爵
斝
觚
觯
角
青铜礼乐器——盛酒器
罍
瓿
尊
彝
壶
卣
盉
觥
勺
青铜礼乐器——食器
僭礼的现象——金器铭文
礼乐崩坏的另一标志:从铭文来看,西周多锡 命。东周以来,诸侯们各擅权威,各自制器, 无人再以接受册命为荣,故具锡命格式之铭, 几于绝迹。铭文通例,都是“某某择其吉金, 自作某器”,或为“某某作媵器,永保用之”。 有的或自称“余某某之子,某某之孙”,自夸 耀其祖先以为荣,无人再尊崇周王朝了。
阎步克《“礼制”秩序与士大夫政治的渊源》 :
事实上,‚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它 源于那种隐含着整个社会制度的‚礼俗‛,自初 就具有无所不包性。当社会复杂化了的时候,它 就可能在不同方面呈现出不同面貌。乡土亲缘社 区中依然存留着‚礼俗‛,周之制度则已表现为 ‚礼制‛ (‚尊尊、亲亲、贤贤‛是礼治精蕴 所在) ;作为一种特定文化形态,它成为‚礼 乐‛;作为典仪节文,它又是‚礼仪‛。学人从 中阐发的义理,可称‚礼义‛;以礼乐礼义教人, 则可称‚礼教‛。
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 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 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 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 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 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 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 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 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礼记·曲礼下》)。
青铜器的制作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中国 青铜时代的最大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 祀与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
的权力。
青铜祭器的主要功能:在仪式上使用并为特选亲族的 贵族统治之合法性的象征。
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 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的 礼物的一部分,然后等到地方上的宗族再进一步分枝 时,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 分。 青铜容器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 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因而适用为节约法则的象 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众多社会角色的纲维。
“礼乐刑政”的统治
《左传》桓公二年:‚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 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
《荀子· 富国篇》:‚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
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礼记· 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 乐记》:‚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四、礼乐崩坏
现存乐教文献
乐和乐教是古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典籍中 的“六经”包括“乐”,但古《乐》经早已亡 佚,有关”乐“的理论,较完整地保存在《礼
记·乐记》中。
古礼的内容
古礼的要义
“礼有三本”:
天地者生之本; 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荀子· 礼论》
“尊尊、亲亲、贤贤”是礼治精蕴所在。“君 子”即是“尊”者,又是“亲”者,同时又是 “贤”者,他们兼有政治身份、宗法身份和贤 人身份,兼以“尊尊”之吏道、“亲亲”之父 道和“贤贤”之师道治国经邦,并成为统辖其
礼乐文明
文学与新闻学院 伍晓蔓
礼乐文明
一、何谓礼乐
二、青铜礼乐器 三、古礼的政治精神 四、礼乐崩坏 五、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何谓礼乐?
来自《说文解字》的解释: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
樂,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鼙。
“礼自外作”
所谓“礼”,原本是人类原始时代的习俗系统, 包括生产、生活、习惯、信仰、经验、知识的 积累。它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成为文明社会的
而汉至武帝时,则是新礼的制作期。
古礼是汉以后新礼的基础,或者说,新礼虽对 古礼多所改造,但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则
是古礼之继承和发展。它影响了两千多年来的 中国国家制度、社会生活和国民性的形成。
五、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是主要不是因财富增长、而是靠“政治手段的财
富集中”建立起来的国家,特别地借助了亲缘力量与
新礼的制定
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中国全境由古封建制 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过渡。到汉代,制定
新礼的必要性日益突出,经高祖,到武帝时,
新礼方始制定。
要之,三代以前是纯正古礼时期,春秋是变礼 时期。战国时,古礼已成过去,是古礼的记录、 整理和义理阐发时期。秦统一中国,彻底实现
了由古封建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过渡,
礼制
2、周代之礼,早已不是小型乡土亲缘社会的 “礼俗”了。国家早已诞生,周时之“礼”已 有了政制的一面,我们不妨称之为“礼制”。 《乐记》分疏礼、乐,谓“礼自外作”,以处 理“贵贱等”之问题。但“礼制”毕竟源于 “礼俗”。 “礼制”在社会分化程度方面,处于“政”、 “俗”之间,即政法与礼俗之间。“礼”不但 是“治”之手段,同时它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理 想社会秩序。
《通典·礼典》:
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礼乐文化贯穿三代,源远流长:
《礼记·礼器》: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八佾》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 乎文哉!吾从周。‛
二、青铜礼乐器
青铜礼乐器不是一般用器,在奴隶社会中,它 是奴隶主用来“明贵贱、辨等列”(《左传》 隐公五年)的标志物,通过它,可以表明其社 会身份的高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现传礼书经典——“三礼”:
《周礼》原名《周官》,大致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末 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是一部记载政治制 度的书。 《仪礼》约成书于东周时期,主要记载各种礼的仪文礼 节,指导人们如何去履行各种礼仪规范。原来只叫 《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 代才称为《仪礼》。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的资料汇编,其中有关于 《周礼》、《仪礼》的研究论文,关于“礼”、“乐” 的通论,也包括一些零散的“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