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11课--20课学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导学案(人教版)
11、《中国石拱桥》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茅以升:2、常用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惟妙惟肖匀称洨河暴涨古朴绝伦推崇课堂探究代表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赵州桥(石桥)卢沟桥(石桥)小结: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作者选择这两座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正是因为:它们既具有,又拥有自己的,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和石桥两种类型,由此可见,说明时选例的标准是:。
4、精读课文,盘点文章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探究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课本具体的句子上作批注。
示例:“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 82米,两端宽9. 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至21. 6米。
”……这是“列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赵州桥、卢沟桥的有关知识,。
(把你的发现写在课本上)当堂检测一、课内精读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28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甲)”。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现。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得古朴美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北伐战争学案
第11课北伐战争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黄埔军校的成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过程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史实。
2、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讲述战争过程,加强对北伐战争过程的感性认识。
3、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背景及其政策的了解,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4、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的小字、史料、形势图及人物肖像图等,充分展现课文中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创设逼真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过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黄埔军校的建立1、有关黄埔军校的有关信息请看书找出:军校全称:时间:地点:校长:政治部主任:2、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呢?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呢?(从导入框的内容开始看出尤其是那副对联)3、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所培养革命者的学校呢?请同学们阅读52页最下面一段小字,找出答案。
4、那黄埔军校的创办,为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起到了什么作用?(在59页第一段末)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6年,他们在广东革命政府的领导下,高唱着《国民革命军军歌》开始了北伐战争。
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内容.二、北伐胜利进军。
1、请同学们自读60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如下的问题。
北伐的目的、时间、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役:北伐的过程:影响:2、北伐开始后,它的战况怎样呢?北伐军中有一支著名的部队就是他们的代表:60页小字部分就是一个有关叶挺独立团的故事。
请同学们自读一遍。
3、那么北伐战争的影响是什么呢?然而,就在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进入高潮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概念及其代表人物。
2.理解人民英雄的精神内涵并领会到“英雄不怕伤害,勇敢无畏”的勇气和信念。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正义、爱国、勇敢、无私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定义“人民英雄”的概念,明确人民英雄与民族精神内涵、英雄品质等的关系。
2.教学难点:切入实际,从课文中提取人物形象特征和精神内涵,并通过教学实践形成鲜明的感情表达和对话体验。
三、教学内容1.通过挖掘课文的人物情节,学生回溯重温周恩来同志的一生,了解周恩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2.在理解人民英雄与民族精神内涵、英雄品质等的关系方面,引导学生认真审读、深入思考。
3.通过课外阅读、听取爷爷奶奶、父母辈对英雄的评说,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民英雄,把英雄精神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方法:讲授、启发、体验、讨论。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维创新和体验活动。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国庆庆典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国庆盛况,思考里面的英雄人物。
学生可以先口头发表看法,然后在班级贴壁报或写“英雄感悟”,自由发挥、自主表达。
2、呈现(35分钟)1.教师引出人民英雄的概念,让学生先从课文中回忆“人民英雄”。
2.教师通过挖掘课文的人物情节,让学生感知周恩来同志的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和英雄形象特点。
3.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图片、视频、翻译和检索等方式了解更多关于人民英雄的知识。
3、体验(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从周恩来、雷锋、范成大这三个人民英雄中选择一位进行分组探究。
学生可以在班内自由发挥,可以展开小组讨论、班内分组展示、品味英雄名言、写英雄诗歌、整理小册子等形式,在探究过程中缅怀英烈,体验英雄精神。
4、实践(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拍照的方式,挖掘身边英雄,将其拍下来、介绍给同学,并留言。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根本史实。
通过介绍宋教仁遇刺、评价袁世凯,学会用书面、口头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宋教仁案,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进步的重要性,并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孙中山等人坚决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学习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学习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稳固根底:明确上述知识点后 ,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根底稳固题。
〔7'〕针对根底提纲提问 ,并适当拓展。
1〕、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2〕、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3〕、“二次革命〞的结果又是如何?4)、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5)、北洋军阀分裂后的主要派系。
6〕、: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稳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 ,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0'〕1.“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影响: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中国与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中 ,与日本的矛盾日渐加剧;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
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八年级历史(上)11课
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学案内容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3、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出来以备集体讨论、突破。
4、建议25分钟完成,规范书写,及时上交。
八、检查学案
九、教学反思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集体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
四.学习程序
1、独学(10分钟)检查点评学习效果,达标率75%
2、对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独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85%
3、组学(5分钟)了解学习效果解决对学时存在的问题,达标率90%
4,、展示(15分钟)教师点评学习效果,解决共性问题及生成问题。
预示展示问题
(二)作探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拨解释、共同提高
A、武汉B、广州C、上海D南京
2、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校长的是()
A、周恩来B、毛泽东C孙中山D蒋介石
3、某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正猛攻武昌城,该影片再现的是()
A、鸦片战争的战斗情景B、黄海战役的战斗情景
C、北伐战争的战斗情景D、百团大战的战斗情景
4、周恩来曾担任黄埔军校的。()
A、校长B、校总理C、政治部主任D、党代表
5、国民政府进行北伐的目的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导入新课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
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然后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军阀派系控制区域
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
建等省
奉系(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地区
滇系(唐继尧为首)控制着云南、贵州
桂系(陆荣廷为首)控制着广东、广西
在目前中国这种狗咬狗的争斗中,我们并不偏爱谁,对我们来说,他们都一样……
—— 20世纪20年代一位美国外交官马克穆利2.从这张地图上,你感觉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一种局面?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四分五裂。
3.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二)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农户和耕地的大量减少、荒地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陆军人数和军费的大量增加,说明军阀割据时期战事不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护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运动
三、课堂总结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
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他的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谴责。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奋起,领导了护国战争,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裂,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中国人民饱受苦难。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北伐战争名师精编学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北伐战争【课标要求】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事实。
【学习目标】1.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3.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共合作的基石”。
第二部分为“国共合作的高潮”。
第三部分为“国共合作的失败”。
一、国共合作基石-黄埔军校的建立结合材料,学习黄埔军校的建立。
材料一中国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大家到这所学校,不仅要知道怎样放枪,更要知道枪朝什么人放。
---孙中山材料二校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材料三为创办这所军校,苏联政府资助200万元现款作为开办费,派了一批军事干部担任教官,并运来8000支步枪和500万发子弹。
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同时也是使部队有旺盛战斗力和深得群众拥护的重要因素。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政治工作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来自百度(1)材料一中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2)材料二中的“斯门”的全称是什么?它创办的前提、时间,地点,创办者?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它创办的宗旨是什么?它创办的作用或是意义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黄埔军校的建立得到了谁的帮助?二、国共合作高潮-北伐胜利进军1.结合材料,学习北伐胜利进军的进程。
材料“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照相术21.剪发辫:1912年3月,孙某某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2.改称呼: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1.背景: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某某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女士高领服装流行,它是现代中式旗袍的雏形。
【问题】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探究:清末民初社会习俗的变迁与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
(1)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社会习俗由于中西交往的加强而不断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有陋习。
(2)鸦片战争以来,在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学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某某、平等思想的同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社会习俗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3)某某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有关改革社会习俗的法令,直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习俗的改革。
1.西方的照相术传入中国是在()A.19世纪20年代以后B.19世纪30年代以后C.19世纪40年代以后D.19世纪50年代以后2.电影成为20世纪人类重要的艺术形式。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3.辛亥革命后,改变愚昧落后习俗的表现包括()①剪辫②易服③禁止女子缠足④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⑤脱帽礼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称()A.朕 B.大人C.职务 D.老爷5.下图是身着某某装,在天安门宣告新中国成立。
你知道人们开始穿着某某装是在()A.鸦片战争结束后B.北伐战争期间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中图1、图2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学案一答谢中书书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知识点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学案 鄂教版
课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授课时间10月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教学重点2、3学法指导说明文是一种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它是极为常见的文体,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面我们学过了说明文三大顺序中的逻辑顺序的四篇说明文,并了解了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熟悉了说明文的结构与说明方法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的类型。
所选的课文基本上都是建筑、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这一类说明文时,我们一定要把我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的写法,继续深入研究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加深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
珍惜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巩固,已达到学就学会的目的。
教学流程环节和时间预设:1、板书(5) 2、分配任务,分组研究(10)3、展示(25)4、巩固(5)具体过程课前预习内容:(利用晚自习时间自主、合作完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三棱( )镜裸( )子虞( )美人蕊( )2、通过你的仔细阅读,你认为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还有(1)辨明字音的:(2)辨明字形的:(3)辨明词义的:。
教师重点强调: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文章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句歌词,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你的见解是:拓展: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歌曲,我们平时在写作或交际过程中,都可以用一些歌词,如:以“明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我的未来不是梦”或“明天会更好”等;以“面对困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用、等,你还能再举出些例子吗?话题:题目:话题:题目:教师点拨与补充:(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结构。
提示:(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
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学案)
第11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读文本,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提升鉴赏能力。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在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学习的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1.研读文本,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提升鉴赏能力。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情景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领略高山大岳,见过千流百川,无限情思在他们笔下挥洒。
下面,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重新领略江南山水的清新秀丽,感受自然之美!【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01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文题解说】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第二课时)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第二课时)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目标导航1.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
2.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
【二】复习导学1、听写生字词。
2、四次写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背诵第六自然段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段。
【三】课堂互动探究〔一〕品味描写:第六自然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中哪些词语用的好?为什么?我看见他戴着〔〕,穿着〔〕大马褂,〔〕棉被,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2〕这段话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父亲?〔3〕注意父亲穿的衣服的质地及颜色,想想这些说明了什么?〔4〕仔细体会括号中所填入的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买橘子这么费劲,为什么不让儿子去?回来后“心里很轻松似的”说明了怎样的心理?〔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二〕体会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父亲的话语包含的感情。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有人。
”〔三〕归纳写作特点。
〔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中饱含深厚的感情。
〔四〕巩固、拓展:〔2选1自由作答〕1、课文第五段中,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为什么这样说?你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也有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第一课时)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中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3.感受父子深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目标导航整体感知课文,紧扣“背影”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浓浓的父子情。
【二】预学导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给加点的字注音。
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狼藉.〔〕簌簌..〔〕栅.栏〔〕〔2〕文学常识积存。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
散文代表作品有《》《》等。
本文是一篇〔体裁〕。
2.二读课文,借助有关参考资料,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如将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应怎么样划分?(2)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情况节连接起来同时贯串起来?3.三读课文,找出四次提到背影的地方,画出父亲的五次语言描写和我的四次流泪的语句;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问题。
1.文中一共四次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分别是怎么样情形下的背影?画出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这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2.找出文中四次描写“我”眼泪的语句,体会“我”的眼泪与父亲背影之间的联系。
〔四〕总结全文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情节线索,处处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是有体会的。
现在的训练要紧是语言的概括,要求简洁、准确。
中心意思:【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狼jí〔〕妥.帖〔〕tuí唐〔〕琐xiè〔〕晶莹.〔〕踌躇..〔〕pánshān〔〕2.选词填空。
语文初二上册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
语文初二上册人版第11课(背影)学案课题:背影课型:新授【一】学习目标:1、体会蕴含课文其中的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手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感受父子之间深厚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父子深情。
难点: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手法。
【三】导学过程:第一课时1、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颗草。
”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有一个人也时时刻刻在关怀爱护妨碍着我们,那确实是我们的父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闻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共同去感受那伟大的父爱。
2、给以下字注音:蹒〔〕跚〔〕簌簌〔〕琐〔〕屑著〔〕狼籍〔〕3、课文写背影,一共写了几次?在书本相应位置划下来。
4、几次背影哪次最让你感动?什么原因?5、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6、买橘子这么难,那父亲什么原因要坚持自己去买橘子?7、作为儿子,作者理解父亲的深情吗?有何证据〔抄写书本原文〕?【四】达标检测:1、本文的作者是,本文文体属于。
2、作者在写父亲背影的同时,也写自己流泪,共写了四次,第一次是之泪,第二次是之泪,第三次是之泪,第四次是之泪。
A.感伤B.感动C.难过D.惜别3、作者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亮的片段:。
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父子深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二、合作学习1、什么原因这一篇看似一般的文章,能引起大伙的共鸣?2、本文从那些方面刻画父亲的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从文中找出依据。
3。
这些描写具有什么作用?4、体会以下几句话的深厚感情。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在此地不要走动。
〔4〕唉,我不知何时在能与他相见5、文章中有几处作者的眼泪在悄悄的流了泪,在文章中找出。
三、总结四、达标检测1、读课文第六节找出父亲往返铁道时候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段落首句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
三、深入研究
1.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个背影对于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可能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那为何会如此感动呢,为什么让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这次背影呢?
提示:插入写作背景的资料卡片
(1).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饱经忧患的父亲:一如既往爱护儿子,万般体贴关爱。
示例: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艰难的背影——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沉重的背影——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2)从资料卡片看出作者一生很少得到关爱,而那个父亲背影,正是父亲留给儿子的最后体现了“父爱”的背影从此以后,做儿子的再也没有得到过,所以印象很深刻。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他失败的人生,(点拨学生看第7段,学生体会到父亲一生的心酸“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父亲从原来高大的背影而一下子变得没落甚至是畏缩的背影,儿子心中那种痛恨。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2)“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为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一、学习目标1.结合二次革命形式示意图,能够说出二次革命爆发的背景、经过及其结果。
2.列举出袁世凯实施的独裁措施;归纳21条的内容,思考袁世凯与日本签订“21条”的原因。
3.知道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
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
二、自主预习1.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于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
2.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
不久,他又废除,颁布,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3.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4.1915年,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三、合作探究1.总结归纳北洋军阀的派系、领导、控制区和依附国家。
2.1913年3月20日22时45分,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
“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A.权力之争B.美日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D.共和和专制的矛盾3.“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A.梁启超B.黄兴C.孙中山D.蔡锷4.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A.总统制B.内阁制C.君主立宪制D.君主专制制度5.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6.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A.封建军阀垮台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适合中国D.帝国主义在华寻找代理人的政策破产7.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A.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B.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C.维护民主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1912年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3.中华帝国洪宪元年4.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三、合作探究2.提示:(1)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基本史实。
2.理解“二十一条”的内容和影响。
3.认识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形成及军阀混战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难点:袁世凯为什么要并且有胆量复辟帝制。
【自主学习】一、二次革命1.根本原因: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_____________。
2.导火线:1913年春___________被袁世凯派人暗杀。
3.经过: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并派兵南下。
________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___________。
结果失败。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对内专制独裁:(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2)下令解散___________;(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__________;(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____________,可指定____________。
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内容。
(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2)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3)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4)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5)影响:是灭亡中国的卖国条约,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3.复辟:1915年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1.原因: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复辟帝制,维护________________。
2.经过:孙中山发表____________,1915年底,________、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北上讨袁,____________爆发。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第11课--20课学案1.了解叶圣陶:2.积累词语。
(1)辨明字音:轩榭()池沼()邱壑()模()样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蔷薇()(2)辨明词义,并造句鉴赏:造句:因地制宜:造句:斟酌:造句:重峦叠嶂:造句:任务二:深入感知1、朗读课文,请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读后的感受。
文章是从_____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2、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层意,理清全文思路。
3.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任务三: 摘抄文中好的句子。
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学案预习目标:1、掌握本文字词,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预习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任务一、基础知识1、辨明字音:击磬()攒()鳌()头琉()璃蟠()龙藻()井銮()殿琉()璃()鎏()金额枋()2、解释词语玲珑: 湛蓝:布局: 肃穆:幽雅: 悠扬:井然有序:任务二、深入感知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方位词,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任务三、研读揣摩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_________、________;以及后三宫:______、交泰殿、__________。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
《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岱”指____________;“孔”指__________。
6、文中多处写到威武庄严的龙,美丽典雅的凤。
相信你对“龙”“凤”也很了解吧?请写出含有“龙”、“凤”的成语各两个。
龙:()()凤:()()语文八年级上第3单元第15课《说屏》学案教师寄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踏实地学习,准确地感知,是学好本文的第一步!预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预习重点难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细心积累生字词。
注音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无益地耗费劳力。
()恰当,恰如其分。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果真如此。
诚如是。
()美丽的春光。
()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任务二、深入感知5.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教师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预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预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加粗的字注音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草木荣枯:花香鸟语:风雪载途:年年如是:任务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任务三、小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预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学案【教师寄语】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预习目标】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繁衍:濒临:神通广大:拍案叫绝:相安无事:难能可贵:任务二、整体感知:1.课文使用了哪几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任务三、自主预习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为什么?【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关于克隆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学案【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预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预习内容】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天衣无缝致密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任务二、整体感知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任务三、自主预习(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19课《生物入侵者》【教师寄语】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预习目标】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预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归咎.()(2)五色斑斓..()()(3)失衡.()(4)监控.()(5)劫.掠()(6)藩.篱()2.解释词语。
(1)无动于衷:(2)在劫难逃:(3)束手无策:(4)五色斑斓:(5)啸聚山林:(6)归咎:3、选词填空。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生态平衡(1)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2)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3)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的严重失衡。
任务二、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的结构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任务三、自主预习1、用文中的话说说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4、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语文八年级上第4单元第20课《落日的幻觉》学案【教师寄语】太阳也光顾污秽之地,但并没有因此而被玷污。
(第欧根尼)【预习目标】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体会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任务一、基础知识1、给有下加点的字注音并写会这些词:幻觉.________ 吟.咏绮.丽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殷.红2·查阅出处,理解含义: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作者含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含义:3·第①段从人们关注日出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任务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个小节?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