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文言虚词推断法
• • • • 经史子集何其多,常见虚词十八个 之乎者也乃焉矣,因为所以与然而 若属先得识规则,且于文中辨差别 文言功夫当日进,书海扬帆定自得
一、而
1、代词 ,通“尔”、“你”。 2、连词,表并列、承接、修饰、递进、假设、条件、 转折等关系。 3、复音虚词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不久,一会儿
十七、乃 1、副词(+谓),译“才”、“就”、却、竟然、只、 仅等;判断词,是、就是; 2、代词:你的、你、 这样; 3、复音词[无乃]恐怕;[乃尔]这样 十八、若 1、动词,像,好像; 2、代词,你、你们、你的、这、这样、如此; 3、连词,表假设、选择、至于; 4、复音词[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译为“要说那”、 “像那”;[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若何]怎么 样;[若干]几许,多少。
九、以 1、介词(+宾语),可译“用”、“拿”、“凭借”、 “因为”、“根据”、“按照”、“把”等; 2、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修饰、承接、因果、 假设、目的、结果等; 3、动词,可译“认为”、“带领”等; 4、名词,原因 5、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十、因 1、副词(+谓)相当于“于是”、“就”等; 2、介词(+宾语),有“依靠”、“凭借”、“通 过”、“经过”、“由”、“因为”等; 3、连词,作“因此”、“所以”; 4、动词,相当于“沿袭”。
十一、与 1、介词(+宾语),相当于“和”、“同”、“跟”等; 2、连词,表并列关系; 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 4、动词,译为“参加”、“给”、“结交”等。 十二、则 1、连词,表承接、结果、假设、转折等; 2、量词; 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 4、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非…则…”、“岂…则…”, 相当于“不…就…”、“不是…就是…”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巧用文言虚词骂叛臣洪承畴
• 君恩深似海, • 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一篇纪念梅贻琦的文章标题
• 大概或者也许是 • 恐怕仿佛不见得
(学生曾做打油诗来模仿梅贻琦说话的语气:“大概 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可是学校总认为,恐 怕仿佛不见得。”可事后很多很多年再回看,才发现 他的每一个踟蹰与斟酌背后,是多么坚定)
文言虚词词义与用法的推断
• • • • • • • • • •
是之取尔 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羡长江之无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辍耕之垄上
《千字文》的结尾
•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 •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 (臣实在是见识浅陋,愚笨糊 涂,让人见笑。我的学识不 过是焉、哉、乎、也四个语 气助词罢了。)
另外在翻译题目中也涉及到了部分文言 虚词的理解。这样,高考实际上每年都 考了虚词的理解。
• 1、从分值看,单独设题一般是2~3分,近两 年直接考题都是2分; • 2、从音节看,单音节是多数,也有许多双音 节的虚词; • 3、从频率看,所考过的虚词中,直接出题考 查虚词的题目中,其中“以”考了6次, “乃”、“而”各考了5次,“之”、“焉”、 “为”各考了4次,“则”、“矣”、“也” 各考了3次,“于”、“者”、“尔”各2次, 其他都是1次。 • 4、从熟悉程度看,所考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 文言篇目里出现过的词。个别词即使没有和 课本对应,但在其语境中也可推测其意义和 用法。
文言虚词释义的误区
• • • • • • 不谙词法,一叶障目瞎解释; 不辨虚实,用实词解释虚词; 不明古今,用今义解释古义; 不察语境,脱离原句(文)解释; 不通语法,无从下手胡乱答; 不会类比,偏执一隅搞糊涂;
虚词的推断
你记得高考都考哪些文言虚词吗?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总共18个
因为所以则
与其乃若何 而且于焉
之乎者也
一、看具体语境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 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中词。“较于由灵此此活可”,推。要断“确“伏焉焉定””一是即个兼虚词的用 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伏体在分那析里,”做。到“字不离句,句 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 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焉些”考用在察疑民问情句的中,表
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示断责“备焉的”语是气,代由词此,可 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推它断”“。焉”是疑问代词,
可译为“何、哪里”。
二、看对应位置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 “乘”是介词“趁着”的意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思乘句,着构由的成此意的可思推。对断此文句“,的因其”对也是应位 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利似”。“由便”此也可是从对句文中,都熟悉
①的舟虚遥词遥的以用轻法颺,,推风断飘对飘应而位吹置衣是的指。疑有(难利陶虚的潜词形《势的。归用去法来。兮
1和2用.法下不列相各同组的句一子组中是,(加C点的) 词的意义
A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 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 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 D 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表感叹语气
四、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 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介“)宾于短南语亩后之置农句夫,”介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
解析 B 项介词,给/到。
A 项代词,他的。
C 项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介词,拿、用。
微专题二十一
2.下列各项中,与“令晋为之饰装”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 利来 . B.然此可为 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C.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 . D.为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哉 . ( C )
解析 A 项数词,几/屡次。B 项连词,因为/名词,费用。
C 项于是/才。 D 项介词,因为。
微专题二十一
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D ) 偕行 掞与 . A. 人佣耕 陈涉少时,尝与 .
宾客,酣歌不顾 掞又散之 . B. 者 人非生而知之 . 叹曰 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 . C. 得遍观群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 卒 病不果行而 . D. 思矣 吾尝终日而 .
微专题二十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言多而不辩 晋公子 其 昔秦伯嫁其女于 . . A. B. 计,大王亦幸赦臣 渤海之尾 臣从其 箕畚运于 . .
贱公女 晋人爱其妾而 . C. 不鉴之 后人哀之而 . 桂椒 为木兰之椟,薰以 . D. 战喻 王好战,请以 .
微专题二十一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 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 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 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 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1)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八法
5 .结构 推 断法
一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 文 中 的用法 和意 义 。如 “ 拘 于 不 时” 《 (师说》 )与 “ 学于余” 《 ( 师 说 》 中的两 个 “ ” , 处 的位 ) 于 字 所
置相 同 , 在 动词 后 、 词 前 , 都 名 不 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 同来 。“ 拘于 时 ” 不 是说 不 受 当时 社会 风气 的影 响 , 显 然 , 很 这里 的
介词 “ 、给” 替” “ ,代人第一句理 解 ,给我银子 ,我替你谋个 内阁 “ 职 务 ”句 子 是 通 的 , 以 该 处 的 , 所 “ 也作介词“ 、给” 为” 替” “ 讲。
1 .旬 意分 析 法
推断 “ ” 代词 , 焉 是 代文 章 ,得 焉” “ 即“ 能够 看到 它 ” 。 3 .功 能认 定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 有着 特殊 的语 法功 能 ,因此 根据 语境认 定 这些 虚词 特殊 的语 法 功 能 , 就可 以推 断 出虚词 的用 法 。 也 如 “ ” 在 主谓 之 间 , 取 消 句 之 用 起 子 独立 性 的作 用 ;见 ” “ ” “ 和 于 组
4 .替换 理解 法
“ 于此”“ ,伏焉” 伏在那里” 又 即“ 。 如“ 故为之说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 ,要求判 断句 中某个 虚词 的用法是 否相 同,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个虚词 的 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 ,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讲得通 , 用法 和意义就是一样 的, 讲不通, 意义
“ 字是表被动的 ; 学于余” 于” 而“ 是说 向我 学 习 , 而 此处 的“ ” 因 于 字是介词“ , 向” 和表被动无关 。
2 .语 境推 断法 文 言 虚 词 的用 法 比较 灵 活 ,
文言虚词推断7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文信息: 叔孙通者,薛人也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 . 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 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也”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1)叔孙通者,薛人也 . (2)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
事情有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也有可以说但不可以做的。 有容易施行却难以成功的,也有难以成功且又容易失败的。这 四方面的谋略,是只有圣人能认识和留意的。
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 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见” “于” “为” “为所”表被动;用“之” “是”表示宾 语前置,如:何陋之 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6· 高考北京卷)原文信息: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 人民习战斗 . 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 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 ……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 子对曰:“公其 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 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 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 之衡山求买械器。
[即时小练] 3.指出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 傲物 . ②不赂者以 赂者丧 .
连词,而且 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③诸侯以 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 连词,因为 ____________ ④秦亦不以 城予赵 . ⑤左右以 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5、第二节: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主讲:杨老师
虚词的8种推断方法 1. 2. 3. 4. 5. 6. 7. 8. 句意分析法 上下文推断法 带入筛选法 位置推断法 交换理解法 结构推断法 句例推断法 标志确认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 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下列句子中的“其”意义、用法与 例句相同的两项是( )
• 例子:
秦王恐其破璧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 同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蟹六跪而二螯 C、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二、上下文推断法
其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将何辞以对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
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乎
不亦说乎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焉
1.疑问代词(副词)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 剑溪之水出焉
从那里
五、交换理解法
如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 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 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 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解释, 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猜读文言虚词的8种推断技巧
一、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再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 ”“若……何? ”“奈……何?”(“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 “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升。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可”。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1)
吾其还也
难道谁能讥笑我呢 ?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果真的能够顺利成功
3.连词
那么将用什么话回答 呢? 其如是,孰能御之。 其将何辞以对 假设 如果 转折 然则、那么
4.助词
夸夸其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 相当于“而” 音节助词
练习:请问这个语段中12个“其” 那么 如果 的含义和用法是什么? 其中的 一定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 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 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 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 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
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
经· 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 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 词,可推断“乎”与“哉”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同义。
介词
因为,为了
动词 “接受”、“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 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 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 代词 副词 相当于“难道”, 加强反诘语气
代上文的“千里马”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 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 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 中那些词相当。
高中文言文虚词的推断技巧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 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 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 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 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 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五、【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
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
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
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其”,作代词,那。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
助词,表停顿,不译。
参考译文 (1)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 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 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 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 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 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 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 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 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 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 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 大雅 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 不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高考复习虚词不虚:虚词词义和用法的推断方法ppt
乃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转折副词,作状语,竟然,却
第二人称代词,作定语,你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训练
益
③增益其所不 增益+指代性宾语,作谓语动词,增加 能 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辩识的并且与理 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 ,如能区分,对 答题还是有帮助的 ,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 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 ,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 在的意思 ,容易被选来命题。
辨明意义用法
高考试题中往往是“意义和用法”并提,考文言 虚词的意义、用法较多。
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什么词。 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 系 、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词类活用、“之”字取 消 主谓短语的独立性 、“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一 些 在用法中,只考一般用法,不考特殊用法。 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
看《三维设计》第119页“固定句式”
小结
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要领: 1.要有语境意识 2.要善于对句子作语法分析,辨析词性和关 系 3.要善于联系和类比,学会运用排除法 4.要多多积累和归类整理
感谢莅临指导, 再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联系课本中常见比较熟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来辨析要考的材料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1.联想类比 :足下与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可 联想“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 , 表条件关系连词“就”可解。
2.代入排除:于 苛政猛于虎(课本,介词,比,比…更)
将“比”代入上句,讲不通,应该是介词“从”, 若选相同项,那么该项即可排除。(此解法也叫“交换
文言虚词的用法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 的意思。
文档名
THE END!THANK YOU !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 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 “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 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 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 “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 看到它”。
六、 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 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 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2019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 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由此得知正确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 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 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 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不少考生感觉文言文虚词比较难,那么怎样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呢?下面提供的七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虚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备考也会有帮助的。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
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
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③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
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
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
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搜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