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訓 詁 學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 一、训诂
• “训”、“诂”二字最初是分开使 用的,如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要籍 《尔雅》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 、《释言》、《释训》。
• 二字连用始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 训传》。当时二字的组合形式尚不 固定,“诂训”、“训诂”皆可。
• 许慎《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 义训与声训 •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
训诂内容
• 形与义之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
• 音与义之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
• 义与义之关系:
义训
Leabharlann Baidu
• 对象:古典文献学(即古代书面汉语 )的词义。
• 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 又如从二字的组合形式的不固定,称 “诂训”、“训诂”皆可,这也可见 出二字为并列关系。
•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 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看。(陈后主《紫 骝马》)
• 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晏 殊《浣溪沙》)
• 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晏几道《生 查子》)
2.缩小
《诗·小雅·斯干》
•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 ,女子之祥。
• 《齐诗》“ 澤”作“襗” 。
4.《詩經·秦風·終南》
•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 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 毛傳: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 也。
• 王引之《經義述聞》
(二)用之以推究词义演变
• 1.扩大 • 脸:《韵会》:目下颊上也。
•髯 •髭 •鬚
(四)用之以 推求語言根源
• 書信
• 《說文》:信,誠也。
• 《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 信乎。
• 因为诚实足令人信从、相信,引 申之而有依从义。
•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
• 而作为使人依从之凭证亦称为信 。
• 再后可以指携带符信之人。
• 《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 姓。
5.交替
• 《小尔雅·广言》:“废,置也。” • 《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
声者,废其无声者。” • 《国语·周语》:“是以小怨置大
德也。”韦昭注:“犹废也。”
6.避讳
• 庄:严君平 • 代:世本、代本
7.忌讳 • 老虎:大虫
8.求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令人不 得前后溲。”《索隐》:“前溲谓小便 。后溲,大便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西南 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 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 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训诂 之功大矣哉!
四、训诂之用途
• (一)用之以注释古代文献 • 古籍所以难读,主要在古义与今义
之差异,不容易使人正确掌握。 •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 龙宇纯《析诗经止字用义》: 止与之双声,止与矣同韵。
• (止、之,同属之部章纽。矣,之部匣纽 。)
唐作藩,1927年生,湖南省洞口 县人,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北京 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汉语音 韵学常识》、《音韵学教程》与 《上古音手册》。
• 《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 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 心则降。
• 再后,具有使者之义。
• 《世说新语·文学》:公卿将校 ,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 《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 围棋,俄而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默无言。
• 梁元帝《别诗》:别罢花枝不共 攀,别后书信不相关。
• 杜甫《寄高适岑参》:诗好几时 见,书成无信将。
• 贾岛《提朱庆余所居》:寄信船 一只,隔乡山万重。
,寤寐求之。 • 高本汉《诗经注释》
高 本 汉 (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瑞典, 1889—1978),歌德堡大 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 物馆馆长。高本汉是瑞典最 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 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 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 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 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 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
• 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与内容 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 律。
• 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 词义。
王宁《训诂原理概说》
• 1.早期训诂学 • 2.晚期训诂学 • 3.现代训诂学 • 现代训诂学的发展趋势应是文献词
义学,也就是古汉语词义学。
三、训诂之起因
• 戴震《尔雅文字考序》:盖 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 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 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 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 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为之 也。
• 《汉书·东方朔传》:“朔尝醉入殿 中,小遗殿上。”颜师古注:“小遗者 ,小便也。”
• 《左传·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 。”杜注:“旋,小便。”
9.委婉
• 《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 兮。
• 《孟子·公孙丑下》:有采薪之忧 。
• 《国语·晋语》:又重之以寡君之 不禄。
(三)用之以研究古代社会
• 《小雅·出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 降。
3.《诗经·秦风·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澤:毛传 训为“潤澤 ”。
•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 毛传:瓦,纺砖。
3.引申
• 《说文》:“诛,讨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
诛。”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
求无厌。”
4.转移
• 殷孟伦: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 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
• 王宁: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 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综合 性的语文工作。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 一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 解释语言的具体工作。
二、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正确理 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 许慎《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
• 吕沈《字林》:“诂,故言也。”
• 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也 。”
• 如果孤立的来看,“训诂”二字连用可 为并列关系,意为“解释” ;也可为动 宾关系,意为“解释故言” 。
• 从训诂实践来看, “训诂”二字的 关系应理解为并列关系。如《尔雅》 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释言》 、《释训》,释诂、释训是并列的, 则“诂”、“训”二字也是并列关系 。
2.诗经·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金守拙说“止”为“之矣”二字的 合音。
• 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 题》反对金说。
• 孔颖达的这段说明从训诂实践出发,很好 地解释了二字的关系和意义。训诂,主要 是解释古字古义,也解释方言或其他词语 的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和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尔雅·释 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 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训释的方式、 方法,探求语义发展的规律,从而 指导训诂实践。
• 黄焯《训诂丛说》引黄侃:真正之训 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 之限域,且论其方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周祖谟《清代的训诂学》
• 1.研究文字的确切的训解。 • 2.探讨字义的本源。 • 3.考察词义的引申和改变。 • 4.归纳语词声音与意义的关系。 • 5.研究虚词在句法中的作用。 • 6.编写词典的办法。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 一、训诂
• “训”、“诂”二字最初是分开使 用的,如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要籍 《尔雅》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 、《释言》、《释训》。
• 二字连用始于汉代毛亨的《毛诗诂 训传》。当时二字的组合形式尚不 固定,“诂训”、“训诂”皆可。
• 许慎《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 本有之训诂与后起之训诂 • 独立之训诂与隶属之训诂 • 义训与声训 • 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
训诂内容
• 形与义之关系:说字之训诂→形训
• 音与义之关系:求源之训诂→声训
• 义与义之关系:
义训
Leabharlann Baidu
• 对象:古典文献学(即古代书面汉语 )的词义。
• 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 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 又如从二字的组合形式的不固定,称 “诂训”、“训诂”皆可,这也可见 出二字为并列关系。
•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疏:
•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 “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 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 “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 红脸桃花色,客别重羞看。(陈后主《紫 骝马》)
• 为我转回红脸面,向谁分付紫檀心。(晏 殊《浣溪沙》)
• 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晏几道《生 查子》)
2.缩小
《诗·小雅·斯干》
•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 ,女子之祥。
• 《齐诗》“ 澤”作“襗” 。
4.《詩經·秦風·終南》
•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 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 毛傳:紀,基也。堂,畢道平如堂 也。
• 王引之《經義述聞》
(二)用之以推究词义演变
• 1.扩大 • 脸:《韵会》:目下颊上也。
•髯 •髭 •鬚
(四)用之以 推求語言根源
• 書信
• 《說文》:信,誠也。
• 《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 信乎。
• 因为诚实足令人信从、相信,引 申之而有依从义。
• 《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
• 而作为使人依从之凭证亦称为信 。
• 再后可以指携带符信之人。
• 《喻巴蜀檄》:故遣信使晓谕百 姓。
5.交替
• 《小尔雅·广言》:“废,置也。” • 《公羊传·宣公八年》:“去其有
声者,废其无声者。” • 《国语·周语》:“是以小怨置大
德也。”韦昭注:“犹废也。”
6.避讳
• 庄:严君平 • 代:世本、代本
7.忌讳 • 老虎:大虫
8.求雅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令人不 得前后溲。”《索隐》:“前溲谓小便 。后溲,大便也。”
陈澧《东塾读书记》
• 盖时有古今,犹地之有东西南 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 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 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训诂 之功大矣哉!
四、训诂之用途
• (一)用之以注释古代文献 • 古籍所以难读,主要在古义与今义
之差异,不容易使人正确掌握。 •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 龙宇纯《析诗经止字用义》: 止与之双声,止与矣同韵。
• (止、之,同属之部章纽。矣,之部匣纽 。)
唐作藩,1927年生,湖南省洞口 县人,当代著名音韵学家。北京 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汉语音 韵学常识》、《音韵学教程》与 《上古音手册》。
• 《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 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 心则降。
• 再后,具有使者之义。
• 《世说新语·文学》:公卿将校 ,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 《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 围棋,俄而淮上信至,看书竟, 默默无言。
• 梁元帝《别诗》:别罢花枝不共 攀,别后书信不相关。
• 杜甫《寄高适岑参》:诗好几时 见,书成无信将。
• 贾岛《提朱庆余所居》:寄信船 一只,隔乡山万重。
,寤寐求之。 • 高本汉《诗经注释》
高 本 汉 ( 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瑞典, 1889—1978),歌德堡大 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 物馆馆长。高本汉是瑞典最 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 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 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 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 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 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
• 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与内容 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 律。
• 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 词义。
王宁《训诂原理概说》
• 1.早期训诂学 • 2.晚期训诂学 • 3.现代训诂学 • 现代训诂学的发展趋势应是文献词
义学,也就是古汉语词义学。
三、训诂之起因
• 戴震《尔雅文字考序》:盖 士生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 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 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 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 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为之 也。
• 《汉书·东方朔传》:“朔尝醉入殿 中,小遗殿上。”颜师古注:“小遗者 ,小便也。”
• 《左传·定公三年》:“夷射姑旋焉 。”杜注:“旋,小便。”
9.委婉
• 《楚辞·九辩》:春秋逴逴而日高 兮。
• 《孟子·公孙丑下》:有采薪之忧 。
• 《国语·晋语》:又重之以寡君之 不禄。
(三)用之以研究古代社会
• 《小雅·出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 降。
3.《诗经·秦风·无衣》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澤:毛传 训为“潤澤 ”。
•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 毛传:瓦,纺砖。
3.引申
• 《说文》:“诛,讨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
诛。”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
求无厌。”
4.转移
• 殷孟伦:训诂,就是解释,用语言 解释语言,古代就叫作训诂。
• 王宁:训诂工作是用易懂的语言来 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综合 性的语文工作。
• 最初的训诂还不是一门学科,只是 一种附属于古代文献而随文释义的 解释语言的具体工作。
二、訓詁學
•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 它是用易懂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语 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 ,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进而正确理 解语言、运用语言的学科。
• 许慎《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
• 吕沈《字林》:“诂,故言也。”
• 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也 。”
• 如果孤立的来看,“训诂”二字连用可 为并列关系,意为“解释” ;也可为动 宾关系,意为“解释故言” 。
• 从训诂实践来看, “训诂”二字的 关系应理解为并列关系。如《尔雅》 的前三部分分别为《释诂》、《释言》 、《释训》,释诂、释训是并列的, 则“诂”、“训”二字也是并列关系 。
2.诗经·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金守拙说“止”为“之矣”二字的 合音。
• 王力《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 题》反对金说。
• 孔颖达的这段说明从训诂实践出发,很好 地解释了二字的关系和意义。训诂,主要 是解释古字古义,也解释方言或其他词语 的意义。
• 陆宗达《训诂简论》:所谓“异言” ,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和地域不 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尔雅·释 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唐虞曰载。”
•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 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 其任务就是研究语言训释的方式、 方法,探求语义发展的规律,从而 指导训诂实践。
• 黄焯《训诂丛说》引黄侃:真正之训 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 之限域,且论其方式,明其义例,以 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周祖谟《清代的训诂学》
• 1.研究文字的确切的训解。 • 2.探讨字义的本源。 • 3.考察词义的引申和改变。 • 4.归纳语词声音与意义的关系。 • 5.研究虚词在句法中的作用。 • 6.编写词典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