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看看我们的地球
语文版中职语文下册第6课《看看我们的地球》课件1
4、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 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的说了
。
1、 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
圈的深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 的直径却有着一万二千多公里呢! 作比较
2、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物质,
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
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
的疾病等。
举例子
3、 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下
主要成就: 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 《地质力学概论》
感知文本,深入探究
1、地球由哪些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 哪部分?
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 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
4、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 它们存在的状况?看看我们的ຫໍສະໝຸດ 球李四光说明文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 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 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 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 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 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 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 关的知识。
说明文的类型
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 内部的规律 )
(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 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看看我们的地球文本导读
看看我们的地球文本导读《看看我们的地球》又名《穿过地平线》,作者李四光。
这是一部优秀的科普作品,也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以“科普文”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
一、了解作者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父亲给他取名"李仲揆"。
他生命中最初的13年,都在农村中度过。
5岁时,他开始进私塾读书,每天午后放学回家,就和长兄一起为家里劳动,晚上又和哥哥一起在油灯下背书、习字。
家境艰难,让小小年纪的李四光就懂得了生活之不易。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四处调皮的时候,他已经懂得了将两段油灯芯分开来用,以延长读书时间。
自小他便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祖国争气。
怀揣着报国之志,李仲揆离开家乡,来到湖北省的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
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
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
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
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
"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15岁时,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学习造船机械。
23岁时,远渡重洋,去英国留学,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改学地质。
硕士毕业后,他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是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
他发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痕迹,从而有力地回击了中华文明由西方传入的论文;他以独到的学术见解,不仅圆满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型式的形成机制,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
在他的理论指引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6课《看看我们的地球》教案
教学主题 看看我们的地球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教师
课时
2 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文中以讲故事的口气多处设问,不仅使上下文之间衔接紧密,而且给读者以亲切自然之感,激
发阅读兴趣。本文语言表达生动而准确,体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综
合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
解清楚地球内部 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1)通过地球
物质的结构和它 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 们存在的状况? 接的探索研究。(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
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 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 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 在的状况。
第二节课 4、提问:课文主 明确: 要运用了哪些说 (1)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运 筛 选 整 合 信 25 分钟 明方法?各举一 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最近几十年来,从石 息能力训练 例说明其作用。 圈中不断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2)列数字(学生分析) (3)作比较(学生分析)
环节三: 小结
理性思考,学会思辨。
拓展思维
5 分钟
环节四: 布置作业。 八、教学评价
习题
项目
评价点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明礼貌用语的基本要求等知识;
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上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是否参与有关讨论活动;
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认真、积极、自信;
遇到意见不同时,是否愿意与老师、同学友善地沟通;
学生思维情况
学生是否积极思考;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01
《语文》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看看我们的地球授课类型自读课授课时间第周第次课专业、班级16级化工、纺织、生物化工备课时间2017年3月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中职学校16级化工、纺织、生物化工专业的一年级学生。
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且课堂表现欲望强。
课堂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比较散漫,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这一单元主要是科学类文章。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努力从重点语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作者思想或文章主旨的句子,抓住文段中重要的语句,让学会筛选整合信息。
教材分析《看看我们的地球》选自语文版教材《语文》(基础模块)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的篇目以科学类文章为主,学习重点是筛选整合信息。
本文从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说起,以地球的构成主体为主要说明对象,向我们介绍了人们对石圈的了解、开发和利用情况,并作文章结尾为我们揭开了关于地球起源之谜的涉密面纱。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研讨本文的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3.情感目标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点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难点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提示简评法、观察法学习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头脑风暴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过程环节、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8分钟)1.导语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首先来看看我们生活的地球简介视频资料。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就清仔细阅读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
2.对作者李四光大家了解多少呢?(介绍作者)自由发言、观看视频举手发言用视频资料,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12分钟)1、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地球的基本构成;2、石圈是怎样形成的?3、我们对石圈的了解方法有哪些?4、在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和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部分?为什么?个别分段阅读课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6课《看看我们的地球》word教案
学生合作交流的情况 在交流中,是否积极表达;
是否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生是否愿意开展实践;
学生实践的情况 能否根据问题合理地进行实践;
在实践中能否积极思考;
九、教学反思
能否有意识的反思实践过程等。
握情况
是否能完整表达自己对职业着装的观点;
在礼貌用语掌握上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是否参与有关讨论活动;
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认真、积极、自信; 遇到意见不同时,是否愿意与老师、同学友
善地沟通;
学生是否积极思考;
学生思维情况
思维是否有条理、灵活; 是否能提出新的想法;
是否自觉地进行反思;
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内部物质的结 (2)列数字(学生分析)
构和它们存在 (3)作比较(学生分析)
的状况?
理性思考,学会思辨。
习题
第二节课
4、提问:课文
主要运用了哪
些说明方法?
各举一例说明
其作用。
环节三: 小结 环节四: 布置作业。 八、教学评价
项目
评价点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明礼貌用语的基本要求
学生知识、技能的掌 等知识;
分?
力根源。
训练
2、提问:课文 作者认为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
从哪几个方面 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 拓展思维
介绍了有关石 (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
圈的知识? 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3、提问:作者 (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
认为我们应该 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
法,收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科普阅读文章接触较少,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看看我们的地球》教案 北京课改版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研讨本文的说明方法。
3.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点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难点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课类型自读课教学方法提示简评法主要教具电脑、电视学法指导阅读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就清仔细阅读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
2.作者介绍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字仲揆,湖北黄岗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
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
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
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人教四年级语文下册《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导读及阅读展示练习
李四光(1889年-1971年),中国著名地质学 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首创地质力学,中央 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 为中 国原子弹作出了突出贡献;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贡献
猜想故事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看着地球的图 片,你想提出 什么问题?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为了得出地球的真实年龄,科学家们从天文学、地 理学、地质学等方面,作了许许多多的探索。读一读 《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我们不仅能知道科 学家们是用什么方法对地球年龄进行探索的,还可以了 解关于地壳、地热、地震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阅读成果展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3.说一说A、B两处,哪个是近日点,哪个是远日点?
A B
说一说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话题,结合本书内容说一说。
《地热》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越到地下的深处,温度 就会越来越高。但地温增加的情形各地不同,在亚洲大致 每深40米增加1℃,在欧洲绝大多数地区是每深28-36米增 加1℃,在北美绝大多数地区为每深40-50米左右增加1℃。
地球的年 龄有多大?
为什么会 有地震?
地球有 “壳”吗?
主要内容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穿过地平线·看看我们的地球》是李四光先生以文 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也可以被称作是一本地质地理 学的科普类读物,其中不乏专业性的知识以及李四光先生 对于一些地质地理学的观点。全书生动有趣,不是死板的 知识堆砌,文情并茂且兼具学术性、趣味性以及可读性。
新课标小学生必读
穿过地平线·看看 我们的地球
李四光/著
穿过地平线· 看看我们的地球
《看看我们的地球》 ppt课件
第二、三课时
合作探究
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1904—1907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普通科学习。 1905年8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1910年7月,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 机械,毕业归国后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 1911年10月—1912年8月,先后任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事,湖北 军政府实业司司长,湖北省同盟会支部书记。 1913年10月—1918年6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采矿,后学 地质学,毕业时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1920年,归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 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31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 位。1934年—1936年4月,在英讲学,接受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
李四光的贡献
1、为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2、运用力学对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的研究,创建 “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概念。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 降带存有石油,后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油 田的发现证实其预测。 3、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对中国 北部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的研究是中国最早进行的䗴类及石炭二 叠系研究。其创立的“䗴”字,为现在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所沿用。 4、提出了华东第四纪冰川存在的理论。 5、地震预报:当时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无法预报的,李四 光斩钉截铁地说,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为中国地热的 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 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 中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 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介绍的是哪部分? ⑴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 ⑵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 4、你能说出在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和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 是哪部分?为什么? ⑴是石圈的最上一层。 ⑵因为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从事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劳 动工具主要是石器,现在使用的劳动工具和日常用品所需要的原 料主要还是来自石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6课《看看我们的地球
贡献 代表作品: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 《地质力学概论》
学习目标
读通课文,了解地球内部 的构造及人类对其的利用 及利用方法
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及其作用
一·交流预习
1、地球有哪些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 哪部分?
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4、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 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 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 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 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 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 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二·互助探究
找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本实验用到的两个方法是什么?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知识点二、焦耳定律
1、内容: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2、公式:
Q I2Rt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 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
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 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 (1)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 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 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 (2)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 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重读辅音后+最后辅音字母双写载+ing) (一般都直接+ing)
4、(变过去式一般+ed)(还有些不规则性 变化如 eat----ate
电流的热效应 本节课要学到的…… 1、知道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2、焦耳定律 3、电热的利用和危害防止
看看我们的地球.导学案和这单元导学案的答案
【课文导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就清仔细阅读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
【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
2.感悟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理解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理。
3.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探索未来。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感悟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理解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理。
【自学内容】1、了解作者2、自读课文,找出易错字词,准确把握字词读音。
3、挑出你不理解的词,自查字典释义。
(在书上画出不懂的句子)【课内研讨】1.地球有哪些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2.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又该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4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
.【课后作业】搜集人们对地球进行开发利用的资料,简单评说【达标检测】1.为下列字词注音铀()钍()窥测()规规矩矩()驯服()灼热()外壳()地壳()消耗()储存( ) 领域()索取()2.解释下列词语驯服:灼热:消耗:3. 课内文段阅读地球深处的物质,和我们现在生活上的关系较少。
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还是石圈的最上一层。
我们的老祖宗曾经用石头来制造石斧、石刀、石钻、石箭等等从事劳动的工具。
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们现在种地或在工厂里、矿山里劳动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东西,仍然还要往石圈里要原料。
随着人类的进步,向石圈索取这些原料的数量和种类是越来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查和开采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了。
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地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等。
四年级下册语文快乐读书吧《看看我们的地球》练习一
《看看我们的地球》阅读综合测评(一)一、闯关初体验:选择我能行(每题4分,共20分)1、地温每增加1摄氏度,往下进入的深度名叫地温增加率,在亚洲大致( )米上下增加1摄氏度。
A.28~36 B40 C.40~502.一年全球大约发生地震500000次,其中( )是浅震。
A.70%B.80%C.95%3.在18世纪末叶,法国科学工作者( )提出了“灾变论”。
A.居维叶B.拉马克C.标峰4.新人开始出现于最近10万年之内,这时期的文化是处于( )时代的晚期。
A.新石器B.旧石器C.金属5.大气层中的水汽,主要是由( )的水分和海水的蒸发而来的。
A.地下水B.湖泊C.陆地二、闯关小升级:空白我能补(每空2分,共16分)1.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学家,他的著作是世界科学史上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阐述中国地质的杰出著作。
2.石油生成主要跟条件和条件有关系。
3.地震是由这个内因产生的。
4.未变质或浅变质的较老的地层,在中国叫系,最厚达多米。
5.这种由于地形的高低不等,而没有发生应该发生的重力变更现象,叫作现象。
三、闯关中台阶:判断我能对(每题4分,共20分)1.赫尔姆霍斯以为太阳的热是由它自己收缩发展出来的。
( )2.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不大。
( )3.中国的无烟煤,差不多要占中国总煤量的1/5。
( )4.在我国发现的“马坝人”属于猿人阶段。
( )5.地球轴像陀螺摆的周期那样,有一定的摇摆周期,这个周期是26000年。
( )四、闯关终挑战:思考我最棒(共44分:26+8+10)(P50)燃料的问题(节选)燃料的种类很多。
现今通用的,就形式上说,有固质、液质、气质三项的区别;就实质上说,不过木材、煤炭、煤油三大宗。
其余火酒、“辨增”、草、粪(中国北方就有地方烧粪)等类,比较起来,究竟分量很少,用途也极狭隘。
实际上算不算燃料,都没有多大的关系。
现今中国的工业,说好一点,不过刚刚萌芽。
所需要的燃料,大部分都是供家常的消耗。
【高中课件】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6课看看我们的地球1课件.ppt
李四光
阿荣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高佳飞
说明文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 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 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 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 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 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的说了
。
1、 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
度,顶多也还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
一万二千多公里呢!
作比较
2、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物质,如铀、
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
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
3、 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下降33米,
2005年11月7日7时33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谢各位老师!
祝: 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在的状况?
思考题
1、地球有哪些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 的是哪部分?
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 主要介绍了石圈。
2、课文从哪几方 面介绍了有关石 圈的知识?
课文从石圈的位置、 性质、形成以及人 类对石圈的探索及 开发利用等方面介 绍了有关石圈的知 识。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 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
(1)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 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 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 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 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 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互助探究
• 找出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示例: 我找的是第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提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4、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消失。
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球形的。
5、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答:球体上:进港,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平面上:进港,同时看见桅杆和船身;出港,船身桅杆同时消失。
6、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9、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0、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猜想、猜想到实践、仔细观察三个阶段。
12、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13、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
当你绕赤道一圈需多长时间?14、地形: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峡谷,平原。
(课本17页,识图)15、地表模型16、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棕色表示高原。
17、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卫星在空中拍摄地面。
18、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答:火山、地热、地震。
19、科学家早就想钻孔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到目前,钻孔深度只能达到14千米。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下《12看看我们的地球》word教案 (3)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研讨本文的说明方法。
3.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点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难点研讨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课类型自读课教学方法提示简评法主要教具电脑、电视学法指导阅读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就清仔细阅读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看看我们的地球》一文。
2.作者介绍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字仲揆,湖北黄岗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
于本世纪20年代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运用力学观点来研究地壳运动现象,将各种构造形迹看作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为探索地质自然现象提供了新方法,为研究地壳运动规律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地质科学的新局面,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
他的理论为我国石油勘探作出巨大贡献。
例如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广阔的找油远景,从理论上否定了“中国贫油”论。
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相继发现证实了他的科学预见。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他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察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出了方向。
李四光曾留学日本、英国,曾前往法国、德国和瑞士等地考察。
1949年以前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等职。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地质部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李四光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在鉴定古生物蜒科化石、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创立地质力学诸多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方案一一课时。
教学目标1. 把握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 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 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展示搜集的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二分析课文1. 请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从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2. 提问:地球由哪几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明确: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
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
3.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明确:课文从石圈的位置、性质、形成以及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文章先由地球的气圈、水圈引出课文的说明对象——石圈,接着介绍石圈的位置、性质及形成;由石圈的形成,引出人们从古到今对石圈的最上层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解决石圈最上层可利用的各种矿物质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由解决的办法又引出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由此又引出要揭开有关地球起源之谜,最后,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
4. 提问: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又该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明确: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1) 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资源。
(2) 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作者认为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1) 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 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5. 提问: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1)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放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
”运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2) 列数字:“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一摄氏度。
”通过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
(3) 作比较:“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不过十几公里。
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一万二千多公里呢!”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当时我们对地球的了解非常有限。
6.小结:本文以讲故事的口气,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对我们所不熟悉的科学领域有了一点认识,希望同学们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对科学事业的了解慢慢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
三作业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你所了解的科学小实验,试着在说明中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方案二两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 体会说明方法在事物说明过程中的作用,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
3. 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的头脑来分析和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教学重难点1. 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2.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宇宙中的地球”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见“有关资料”。
三分析课文1. 请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第1段:介绍地球的性质及其基本构成一一气圈、石圈、水圈。
第2段:介绍了石圈的成因。
第3段:说明我们对石圈的了解程度和方法。
第4段:石圈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5段:介绍人们对石圈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第6段:说明石圈表层的各种矿物原料是不可再生能源。
第7段:石圈表层各种矿物原料逐渐减少的解决办法。
第8段:科学家们在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方面所做的工作。
第9段:地热资源亟待开发。
第10段:开发地热资源需要具备的条件。
第11段:了解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
第12段:关于地球起源的不同说法。
第13段:号召少年朋友们燃起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重点分析第1—5段的内容。
(1) 思考讨论题。
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地球的基本构成。
明确: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
②石圈是怎样形成的?明确:石圈是在地球出生和存在的几十亿年的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多次地翻动,原来在地表或是地底的岩石位置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在继续着,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表岩石是不规则的。
③我们对石圈的了解方法有哪些?明确: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非常有限。
我们对地球浅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肉眼,而对地球深层的了解主要是依靠地震波。
④在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和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哪部分?为什么?明确:在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和我们现在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石圈的最上一层。
因为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从事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石器,现在,我们使用的劳动工具和日常用品所需要的原料主要还是来自石圈。
(2) 学习说明方法。
找出这几段中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列数字:“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
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
”作比较:“不过,在海底下的这一部分石圈的岩石,它的性质和大陆上露出的岩石的性质一般是不同的。
大海底下的岩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陆上的岩石比较轻一些,一般颜色也淡一些。
”打比方:“就是说,假定地球像一个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们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间接看到的一层就只有一张纸那么厚。
”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发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加以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
”四作业搜集人们对地球进行开发利用的资料,简单评说。
第二课时一导入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它为我们的生活无私地奉献这一切,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的开发与利用来体会这一点。
二分析课文1. 分析第6—12段内容。
(1) 思考讨论题。
①石圈最上层能够提供给人类的各种矿物原料有限,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明确: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
另一种是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②科学家们想到的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有哪些?明确:主要的热资源,包括太阳、热核反应和地热。
还有就是到其他天体去开发。
③到目前为止,要想更充分地利用地热资源,让它造福于人类,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明确:要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④到目前为止,要想更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哪些方法是可行的?明确:直接的办法是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探索研究,间接的办法是通过了解其他天体的内部结构来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
⑤用自己的语言述说一下关于地球起源的两种不同说法。
(2) 学习说明方法。
列数字:人们早已知道,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大约每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一摄氏度。
举例子:比如近代科学家们已经接触到了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阳、地球内部的巨大热库和热核反应热量的利用,甚至于有可能在星际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开发可能利用的物质和能源等。
打比方:就是说,地下的大量热量,正闲得发闷,焦急地盼望人类及早利用它,让它也沾到一分为人类服务的光荣。
2. 体会本文语言的科学严谨。
分析下列加点字的作用。
(1) 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一个离太阳不太远也不太近.......的第三行星。
加点字是对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的限定,所谓“不太远也不太近”是相对于其他行星而言的,是比较之后的结果,表达清晰而准确。
(2) 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中,一项重要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加点字突出了这个问题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因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有很多,但最先要解决的是“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问题,它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语言特点的句子,进一步体会。
3.展示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人们对地球进行开发利用的资料,分析其是否合理。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大家学会用科学的头脑来分析和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三小结本文从内容到语言,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过之后,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科学知识,更感受到了作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者用亲切而友善的语言迎接我们走进科学之门,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之光的魅力。